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梵高讀後感(通用30篇)

梵高讀後感(通用3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92K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梵高讀後感(通用3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梵高讀後感(通用30篇)

梵高讀後感 篇1

書中描寫梵高熱愛生活,努力幹好自己的工作。他富有同情心,與低層的窮人生活在一起,渴望當一個好牧師。他的靈魂太純真,太善良,太充滿理想,爲了礦場那些生活在最底層的悲慘的窮人,把自己的生活費都給了他們。雖然礦場的窮礦工都能成爲他的朋友,但教會卻始終不理解他、不認可他,無論怎麼努力,都不承認他,不讓他繼續幹下去了。

梵高沒有進過科班,通過自學和不斷的探索,在藝術追求的道路上創造了自己的畫風。他腦海裏關注的是生活的真實、藝術的真實,他要通過素描和色彩去探索人物的內心、去表現別人看不見的精神和情感,他要描寫的是“神”而不僅僅是“形”。所以他看到的別人看不到,他畫的別人感覺不到、理解不了,沒人欣賞他的畫。除了他的弟弟,沒人買他的畫,更沒人收藏他的畫。他不與周圍的世俗妥協,不爲生活的窮困潦倒放棄,從不改變自己,始終堅持自己的追求和探索,因此他成了別人眼中的瘋子,被送到了瘋人院,但他最有名的作品幾乎都是在瘋人院裏完成的。

讀了《渴望生活》,令我最難以忘懷之一的就是梵高的愛情,梵高愛過許多人,但他去世時仍是單身的。雖然愛情對梵高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從小孤僻的性格導致他沒有成功結婚。然而,幾段愛情大大影響了他。

說到溫森特的一生,不可能忽略愛情,愛情對溫森特來講是多麼重要,雖然在這方面,他一無所獲,從未成功過。溫森特一共有4段愛情,這4段愛情,不斷地改變着他,使他一步步走向成熟。

梵高讀後感 篇2

你們知道梵高嗎?寫《梵高傳》這本書的作者是歐文·斯通,書中介紹他是一位偉大的畫家,當我看到梵高一幅又一幅壯麗輝煌的油畫時,我似乎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整個世界豁然開朗了!

梵高這個人本身長得奇醜無比呢!他長着一雙呆滯的大眼睛,深深地往下凹,一些魚尾紋在他眼睛旁,目光顯得很憂鬱,並長着一對粗眉,它們讓人覺得不搭配;還有一雙小耳朵,小到像洋娃娃的耳朵,一個鷹鉤鼻,鼻子向下塌,並且是禿頂呢!他的行動也很笨拙,呆頭呆腦的。

梵高一生清貧,但他不在乎,一心作畫。梵高對畫畫簡直着了迷,別人以爲他瘋了,叫他“伏熱”,“伏熱”的意思是“紅鬍子的瘋子”!梵高不管它。他太熱愛大自然了,他熱愛嬌嫩的玫瑰色花朵和紫羅蘭色的天空、熱愛翠綠草地和淡青色的風!他對萬物充滿了熱愛……

你可知道梵高活的時候一幅畫都沒賣出去!但他死後他的畫賣了大概有九千萬的法郎!我給你舉個例子:梵高在世的時候一幅《紅色的葡萄園》只有四百法郎,可他死後這幅畫是四千萬多的法郎!梵高爲了繪畫奉獻了很多甚至生命,他把自己的右耳朵給割了下來,並且讓自己神志不清,神經受到破壞以至後來去世了……這是多麼不幸呀。

我看完了這本書,覺得梵高做事十分認真,全力以赴地畫畫,他把全身精力投入到繪畫中。我想我們應該像他學習,全力以赴。每當我們做完事後,應該首先問問自己:“我們全力以赴了嗎?”

請讓我們記住這位偉人——溫森特·梵高!

梵高讀後感 篇3

荷蘭畫家溫森特·梵高,是19世紀人類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他熱愛生活,但在生活中屢遭挫折,艱辛備嘗。他獻身藝術,大膽創新,在廣泛學習前輩畫家倫勃朗等人的基礎上,吸收印象派畫家在色彩方面的經驗,並受到東方藝術,特別是日本版畫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創作出許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於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品,表現了他心中的苦悶、哀傷、同情和希望,至今飲譽世界。

在他短暫而絢麗的生命歷程裏,溫森特·梵高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人之一,丹青妙手無人能識,厄運是他永遠的朋友,大多數時候,他得同困苦的生活作頑強的拼搏,努力從要淹沒他的滾滾波濤中,擡起高貴的頭,作最自由的呼吸。然而他用自己的畫筆,創造了另外一個理想國度。這個國度裏,有旋轉着的星光,有被風吹亂的柏樹,有夜間的露天咖啡座,有向日葵和大片大片的麥田。正是這個理想國度支持着他,即使在最窮困潦倒之時,對生命仍是充滿着最質樸的熱愛。當星夜中流光閃爍,這位瘋狂的天才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更美,更富於創造力與無限激情的全新世界。

“而我的,將懸掛在盧浮宮裏”這是溫森特·梵高對自己才華的自信。梵高日日夜夜承受着來自不同行業的人的嘲諷,可他依然保持初衷,夢想不動搖一絲一毫。這並非自滿,這是對自己的能力與才華的肯定,這是王者的風範,只有弱者纔去否定自己的未來和他人的未來!每當我夢想着“清華北大”的時候,總有人去撕破我的夢想,可是我不甘,“當你自己都還沒有踏上金字塔的頂峯,就沒有任何資格去否定一個人的未來”我從不在乎他人的冷諷,同梵高一樣,堅持自我,保持初衷,上帝永遠不會虧待有準備的人!

梵高讀後感 篇4

梵高,印象派傑出的荷蘭畫家。獨特的個人畫風,鮮豔的濃烈色彩是他的關鍵詞。從《吃土豆的人》到《麥田裏的烏鴉》,每一幅畫,都是梵高的生活寫照。梵高終其一生都是一個落魄的藝術家。這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至死都只賣出過一張油畫。在每次失敗後,到底是什麼支撐這個藝術家?

逐夢青年

在不瞭解梵高時,我只知道他是個偉大的藝術家。但認真讀完《梵高傳》才發現,他不只是個藝術家,他還是個逐夢的人。在逐夢道路上,梵高從未停止,他也從未放棄。即使是受到每個人的嘲諷,即使只有一個親人支持他,梵高也從未放棄追逐夢想。

每個月靠弟弟提奧的150法郎維持基本生活,其實只要放棄繪畫,梵高依舊可以做個牧師。梵高出生於藝術家族,其實他根本就可以做一個賣畫的資本階級的人。可是他沒有,他爲了自己最初的夢想,爲了藝術,他犧牲了一切。我們只看到了梵高的色彩多麼美,畫作多麼精緻,卻從未了解過每幅畫背後那個爲了夢想永不言棄的梵高。哪怕身無分文,也絕不放棄繪畫;哪怕遭到全世界的反對,也絕不停止追夢。只要不放棄,夢想永遠近在咫尺。

創造瘋子

從最開始的暗淡無光,到最後的鮮豔色彩,梵高的畫技越來越高超,他的創造力越來越強。自然之美被梵高畫得淋漓盡致。梵高不畏懼酷暑,不畏懼嚴寒。他爲了藝術繪畫竭盡一切,接近瘋狂。或許不敢想象,即使在聖雷米病院,他也能創造出傳世奇作。對於色彩的迷戀,對於創造的瘋狂,纔是梵高的本色。陽光的熾熱,大地的深沉,都是他繪畫的一部分。向日葵的黃色,星夜的藍色,梵高想象與創造齊頭並進。他的作品裏,彷彿一切都活了過來。

渴望生活

對於這樣一個熱愛繪畫的人來說,生活裏大部分都充斥着顏料畫筆是很常見的。從早晨到夜晚,他總是需要大量時間來來繪畫。即使是在飢寒交迫中度過,他也沒有放棄繪畫。在梵高的作品中,有一種對於自然的崇拜,有一種對於生活的渴望。他渴望可以賣出一兩幅畫,來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柔和的線條,鮮豔的色彩,都表達出他對於生活的渴望。梵高的個性孤僻,生活裏只有印象派的瘋子畫家願意與他相伴。梵高之所以成爲了畫家,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爲梵高對於生活美的追求,對於艱苦生活依舊不放棄的精神。梵高的一生痛苦卻又精彩,他的生活艱苦卻又不失色彩。只有痛苦過,經歷過,才知道人生該怎麼走。梵高渴望生活,熱愛生活。從最開始空白的畫布到最後精彩的畫作,支撐着梵高的正是他對於生活無窮的喜愛。每一幅畫作都是對於梵高的詮釋。這一生支撐着梵高不放棄的便是對於生活的渴望。

就是這樣一個天才畫家,最後還是在夜幕中隕落了。他再也受不了精神疾病的折磨,他選擇了自殺。或許對於梵高這纔是最好的解脫。

梵高讀後感 篇5

“痛苦便是人生”,這是著名畫家文森特·梵高的臨終遺言,又或者說是他那短暫人生的真實寫照。歐文斯在給梵高寫的傳記《渴望生活——梵高傳》的前言時寫道:“梵高是世上最孤獨的人之一”,這位著名的美國作家用一支神奇的筆勾勒了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滿痛苦的悲劇人生。梵高最後因爲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而這不是最終的痛苦,悲劇是最後開槍身亡。看完這本書,感慨很多,許多人說:梵高是個爲藝術而生的天才,他的偉大毋庸多言。

當我看到他面對飢餓、病痛、心靈的煎熬、情感的失意等每一次生活的打擊時,他都鍛造着自己。不屈的頭高高地仰起,他脆弱的心越加的堅韌,在他的心中一直保持着那個鋼鐵一般的執着的追求。我想:他是爲繪畫而生的,繪畫就是他的生命。在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裏,梵高是一個另類,與其說是另類,不如說更是一棵奇葩。他那類似兒童的創作,讓他無法被世人接受,線條和色彩大膽純粹,每一抹繪製的是他筆下的生物和貧苦大衆的真實寫照。是否記得那明亮又張揚的向日葵,奇妙幻彩的星空,純樸的麥田,還有蘋果園,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農民,拾麥穗的婦人。畫面中的每一個物體,都以獨特的方式燃燒着它的生命力。

它們已經不僅僅是一些靜物。它們是悽豔的生命。在看過不少畫家的作品後,不禁抒發感概:沒有一個畫家的用色,會像梵高這樣濃烈,明亮,無法控制般的亢奮。顏料中他大膽的用色深紅,銘黃,碇藍,冷紫,蒼綠。很多時候油彩有時候以凝固狀態呈現在畫布上,那種粘稠像是無法稀釋和抹勻,用畫筆輕輕一旋,好像一顆被揉搓的靈魂,把暗紅的鮮血噴射在包容着無限嚮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似乎被賦予了生命,帶着一種激情,在喪失傾訴的寂靜中,像混亂的手指,因爲無法抓住空虛而扭曲。在麥田裏散發着一股危險的氣息,一種騷動激越的情緒糾纏在壓抑而明麗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氣息撲面而來。像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風。又像是靈魂無法突破的孤獨。那種無人能理解的心情,又有誰能明白?梵高是個低調的畫家,但卻處處遭到他人的冷眼和排斥,他不明白爲什麼,卻也不在意。因爲他只是潛心去做畫。在世人不知道的背後,我們要告訴你,他是一個高產的畫家,每天都沉浸在繪畫的創作之中,風雨無阻,他渴望畫畫,他可以不吃飯不睡覺,但畫卻要時時刻刻的畫和點評修改。他力求完美,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只是追求着繪畫上的個性表現,卻又在畫中無聲的展現出生命力。

梵高的憂鬱是全人類的過失,他本是快樂的,他嚮往快樂。梵高把他的內心世界全部表達在畫布上,那是他唯一的表達方式,人們透過畫布看到了他滾燙的心:樸素、善良、執着、熱情、高貴的心。多少年後,人們在他的畫作前流連往返,唏噓感嘆。世界上每天有多少人在臨摹《向日葵》。“人們如果確能真誠相愛”,生命則將是永存的,這就是凡高的願望和信念。

請讓我們記住這位偉人——文森特·梵高!

梵高讀後感 篇6

“痛苦便是人生”這是名畫家文森特·梵高的臨終遺言,也是他那短暫一生的真實寫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獨的人之一。這是歐文斯給梵高寫的傳記《渴望生活——梵高傳》的前言。在傳記中中,美國著名傳記作家歐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筆勾勒了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滿痛苦的悲劇人生。這個荷蘭畫家因爲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後開槍身亡。這本書看過很久了,它給予我心靈極大的震撼。梵高是個爲藝術而生的天才,他的偉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奧則是在他背後默默支撐他的另一個偉大的人,沒有提奧就沒有梵高。因爲梵高根本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提奧定期給生活窘迫的梵高匯錢,讓他能在滿足溫飽的前提下繼續創作。梵高則不斷地寫信給弟弟,告訴他自己創作的過程,對生活的信心和絕望。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爲:出生+繪畫+死亡,除此以外再無其他。雖然他也曾追求過愛情,卻從未獲得。當他爲愛情把手放在燃燒的蠟燭上方,以此表白時,我感動得無意言語。無疑他的愛是瘋狂的,可惜沒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時間,更加沒有愛情可言。在絕望中無以迴歸的梵高,最終選擇了以絕望的方式離開自己。

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裏,梵高是一個另類。他的畫有點類似兒童的創作,線條和色彩大膽純粹,醉心於風景,植物和貧苦大衆的描繪。鳶尾花,向日葵,星空,麥田,蘋果園,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農民,拾麥穗的婦人。畫面中的每一個物體,都以獨特的方式燃燒着它的生命力。它們已經不僅僅是一些靜物。它們是悽豔的生命。沒有一個畫家的用色,會像梵高這樣濃烈,明亮,無法控制般的亢奮。深紅,銘黃,碇藍,豔紫,蒼綠。油彩有時候以凝固狀態呈現在畫布上,無法稀釋和抹勻,好像一顆被揉搓的靈魂,把暗紅的鮮血噴射在包容着無限嚮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因爲激情,在喪失傾訴的寂靜中,像混亂的手指,因爲無法抓住空虛而扭曲。危險天空下的麥田。一種騷動激越的情緒糾纏在壓抑而明麗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氣息撲面而來。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風。是靈魂無法突破的孤獨。

但梵高發現,生命的疼痛滋長於他自己挖掘的傷口。於是,他在陽光充沛的田野上,對着自己的身體開了一槍,沒打中心臟,然後掩着傷口回到家裏,當天晚上,凡高叼着菸斗一言不發。第二天,凡高還與來看它的提奧談起他對藝術的見解。到了晚上,他開始虛弱。1890年7月29日凌晨1時30分,凡高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提奧的懷裏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37歲。他的遺言是:“The sadnewill last forever.”更是讓人感覺到他的內心深處那久久的痛苦和絕望。

梵高死後六個月,弟弟提奧在對哥哥—痛苦的思念中帶着無限悲痛離開了人世。他被人們安葬在他哥哥的墓旁—奧維爾墓園。墓園很簡單,兄弟兩的墓碑也很簡單,上面分別寫着:文森特·梵高與文森特提奧。

也許梵高早就意識到:破碎會帶來快樂。可以讓自己不再絕望,於是他選擇了離開……

梵高讀後感 篇7

梵高,這個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也許大家聽到這個名字後,第一反應是他的偉大畫作,可是這些畫作的背後卻擁有着一個大起大落的人生,梵高,是一個既倔強又孤僻的人,他永遠都追求着自己的愛情和藝術,面對畫作時,他既開朗又開放,你在他的畫作裏,幾乎看到的全是無畏的信仰和他內心的渴望。

然而面對愛情,他是熱烈而深沉,但就因爲自己的性格和脾氣給他帶來愛情的無緣,使他陷入悲痛的困境中,反而,我覺得這可能是命中註定的吧。就像上帝給你開了一扇門,他也很有可能關閉了一扇窗,只可惜,梵高的兩扇門窗都被關閉了。最可惜的也只數梵高死去後他的作品才漸漸被世人皆知。梵高的一生是淒涼的具有挫折性的,但是面對窮困潦倒,一事無成,他依舊是積極樂觀,執着於自己的愛情和事業,我覺得梵高就像顏回一樣“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樂,賢哉,回也。”

梵高讀後感 篇8

我覺得梵高是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堅持,樂觀的人。當梵高當牧師時,雖然條件很艱苦,但是他不僅不在乎,熱愛生活,努力幹好自己的事,與底層的窮人生活在一起,渴望當一個好牧師。他太善良了,充滿了理想,爲了礦場底層的人們,不惜犧牲自己的好住所和生活費。因爲他的善良,與礦場的人成爲了好朋友,可教會不理解他,不認可他,無論他怎麼努力,還是把他開除了。

後來梵高開創了自己的畫風,通過自學和不斷的探索。梵高的畫都是用的真實的情感,不會過多寫實,每筆都包含着他一開始對生活的熱情和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可這種畫風在當時並不被接受,所以梵高的畫賣不出去,也無人理解。他不與周圍的世俗妥協不會因生活艱苦就輕易放棄,堅定自我,堅持做自己,不改變自己,始終堅持自己的追求和探索,梵高也是孤獨而任性的,梵高很早就離家工作了,在家時也不是最受父母喜愛的,沒有人關懷,一生幾乎都是孤單一人,正是因爲自己的孤獨,當房東家那個女孩闖入他的生活,讓他一時衝動,徹底毀了這段友誼。到了後來,他又遇到了表姐凱,又因爲對一人陪伴的迫切和渴望,這種慾望讓梵高又對錶姐展開了瘋狂,任性的追求,不論別人如何勸說,都任性又固執的繼續追求,後來甚至因爲想見表姐一面,把手放在火上烤。梵高是一個固執,熱愛生活的人。

梵高讀後感 篇9

梵高對藝術的追求是狂熱堅且堅定,他的每一筆都像是在宣泄情緒,用色彩發泄。世人的不肯定與打擊,卻沒有澆滅他對藝術的癡迷,絲毫沒有動搖。感觸一下奔涌,我對這位天才升起敬畏和深深佩服。

對他的藝術追求感到敬畏,又感悲哀,那被世人發現認可的一片盛況,他知道死亡都沒見到。他的靈魂太輕盈,比阿努比斯的羽毛還輕,畢竟她想要的,僅有一點點。

可他一無所有,他只有藝術。

瑪特麗特說的沒錯,自殺也好,被誰所殺也好,都不重要了。他永遠離開這個他曾經熱愛過絕望過的世界,帶着他的安靜他的平和他的文雅他的文森特·梵高式的純粹,永遠安眠與泥土之下,盛開出大翩翩的向日葵燃盡了田野。

我才驚覺,喧囂和孤獨都配不上他,唯有生命和死亡可以與他比肩。

梵高讀後感 篇10

最近讀了《渴望生活:梵高傳》,書中講述了梵高從21歲到37歲的經歷:做過銷售、當過牧師、潛心畫畫、開槍自殺……梵高獨特的天賦與個性決定了他的獨特人生。

讀此書時,我總在反思:在梵高當時的生活環境中,我還能否堅守本心去讀書寫作?難——難以在食不果腹中獻身,難以於飢寒露宿裏堅持,難以當而立之年不顧現實。我想,和我一樣的大多數人皆是如此。這就引發了我的第二個思考:梵高何故?

馮驥才說:“梵高的一生,充滿世俗意義上的‘失敗’。他名利皆空,情愛全無,貧困交加,受盡冷遇與摧殘。”當他飽經現實的打壓甚至於質疑上帝時,他迷茫了,不知所措,但最終還是決定堅守自己的熱愛,尊重自己的天賦——畫畫!

堅守熱愛、尊重天賦的前提是熱愛與天賦的已知性,這是一個方向問題,也是一個認知問題。現在網絡上太多的人在講認知差,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距而造成了階層差距,從而循環往復造成階級固化。這說的是對外界事物的認知,當人們站的地方不同、高度不同時,這種認知差是無法避免的,而且假設認知差被抹平,那又何嘗不是一場社會災難?社會的穩定,一部分就是源於階層的穩定。我們今天所說的是“內在認知差”,即對於自身認知程度的差距。“外在認知差”實現階級固化,而“內在認知差”實現階級突圍。

我認爲,每個人出生即爲天才,至少說出生即有天賦。多數人終其一生卻碌碌無爲,其原因在於對自身天賦的無知,當然,這種無知的原因有很多,並很可能以客觀因素爲主導:所處時代、出生家庭、成長環境、所碰機遇……在此便不一一解釋。很多人也在堅守,但堅守的是什麼、爲什麼他們也說不清。若你所堅守之物並非你所愛之物,那你的堅守又有何意義?或許有人會說堅守是爲磨鍊意志,在我看來,這種無謂的磨鍊是對生命的浪費與褻瀆,沒有方向的堅守是極爲低效而難有成果的,即使你的意志堅不可摧也再無青春的激情與創造力,與生而來的天賦對於你也就沒有意義了,這豈非人生一大悲哀?而對於真正熱愛的堅守,是隨心所喜而有所樂的堅守,是有意義、有成果、不斷創造的堅守。

熱愛與天賦的已知性決定了堅守熱愛、尊重天賦的方向,那麼其已知性從何而來?一個人很難出生就知道自己是哪方面的天才、該往哪方面努力,那麼對於天賦的主觀探索和對於熱愛的主動尋找就成了我們該做的。

青年人首先應該克服惰性,走出“奶嘴效應”,走出舒適區,多一些嘗試纔會對自己多一些認知,將探索天賦的道路壓縮才能用更多的青春去學習、堅守和創造。其次,不論做何嘗試都要不斷反思、不斷尋找方法,即使最終這種嘗試難以繼續發展,你也不會浪費了生命,每一種經歷都或許對你的天賦有用。最後,不要輕言放棄,很多事不是剛上手就能做到完美,縱使你天賦凜然。請耐心對待自己的生命,就像她耐心對待你一樣。

梵高先生是不幸而幸運的。他的不幸在於世俗的煩惱,他的幸運在於對天賦的尊重與釋放。我們也是不幸而幸運的,我們當下的生活質量遠高於梵高當時,但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對熱愛的堅守是否無愧於生活?

梵高是對的,沒有上帝。生命裏唯一的主宰就是我們的思想,請勿放任自流,請勿人云亦云,請勿愧於本心,請勿辜負天賦。

梵高讀後感 篇11

梵高的一生,是很極端的一生。青年時,志向想成爲一名教士,併到最艱苦的礦場去傳教,最後卻發現教士的虛僞,並因此產生了對上帝的懷疑。之後,開始學畫畫,並開始瘋狂一般的工作。的確,當人心中有某種無法宣泄的情緒時,往往會找一個方式來疏導它,更何況是像梵高這樣內心極其澎湃的那種人。

性格決定命運,我一直非常相信這句話。天才也有天才的性格,而其性格往往都是異常的極端,卻往往與這個社會大多數人無法合拍。平庸者有平庸者的性格,他們做事都是那麼的到位,那麼的合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他們是這個社會的主流,當然,主流,也就意味着平庸。

劍走偏鋒,才能創出一套不同凡響的絕世武功,而正是因爲走的偏鋒,所以弄不好會極大的傷害習武者,所以絕頂高手與走火入魔者,往往只有一線之隔。就像我們經常說的,天才和瘋子,往往也只有一線之隔。他們的共同點是,不按常規出招,達到某種極致。

梵高的那幅鉅作向日葵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吧,金黃色那是一種像太陽一般熾熱的顏色,充滿了生命力,野性的力量,一種扭曲的倔強,一種刺目的絢爛,但也是一種讓人confusion的顏色,一種迷離的色彩。他的名畫系列,向日葵和麥田系列給我們的印象應該是深刻的吧。他的這兩個系列的畫,我也是喜歡的。

天才註定都是孤獨的,但不能反過來說,孤獨的絕大多數實際上是庸才。所以我們大不可以用天才的孤獨來安慰自己的孤獨,來給自己阿Q一下,來給自己麻醉一下。自從看了梵高的自傳,他給我的感覺是一頭在黑暗中受傷的野獸,獨自在暗處舔着自己的傷口。他是那麼地渴望愛情,那麼地渴望友情,但這些東西,對於他來說,又是那麼的遙不可及。

他第一次愛上了他表姐,才成爲寡婦帶着一個孩子的表姐,他那如潮水般洶涌的愛以及對畫畫的無比狂熱卻掙不到一分錢嚇壞了其表姐,離他而去。受傷的梵高,和一個洗衣女工住在了一起,正如他在給其哥哥的信中所陳述到,她並不漂亮,也談不上賢慧,但我有一個家了,還有一個孩子——洗衣女工與他人的孩子,我感到平靜與幸福。然而,就連這種幸福也是不能長久的,由於梵高沒有經濟來源,完全靠其弟弟資助,他卻全部用來買顏料和畫布了,常常連吃飯的錢都沒有。在梵高的自傳中,常常可以看到談到他捱餓的情景,同時一收到他弟弟的錢後,又馬上買工作原料,連捱餓也再所不惜。無法忍受這點的女工離開了她,並重操舊業.

對於友情,他與畫家高更在一起工作過一段時間。他給其弟弟的信中寫到,我是如此的孤單,常常會陷入絕望中。而高更的到來使他欣喜如狂。可是敏感神經質的他,卻也沒能和其好朋友一起工作多久。人太自我了,也就很難融入別人的世界,也很難讓別人融入自己的世界。

梵高讀後感 篇12

德國思想家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說過:“有兩件事情,我愈是思考愈覺得神奇,心中也愈充滿敬畏,那就是我頭頂的星空與我內心的道德準則,他們在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這麼多年,一直很信服這句話。豐子愷說人的精神層次像三層樓,第一層是飲食男女,第二層是精神,第三層的是宗教。選擇讀書,也是爲了拒絕那模式化的生活,渴望自由的心靈,擁有那最寶貴的兩樣東西。

歐文·斯通的《梵高傳》,更讓我信服天才的命運,亦覺得豐老的話很有道理。飲食男女的幸福雖然有時如雞肋,可是離了它們,生活便也悽愴;但如果沒有精神,在我想來,人生會無味的多,雖然我們身邊的許多人都那麼生活,而且在外人看來活得也自有樂趣。

我自認爲不懂如何欣賞繪畫,那些名畫帶給我的更多是文字上的震撼力。而一個自謂毫無寫作能力的年輕人寫的關於某人的悲慘而輝煌的人生,深深打動了我。原先,梵高於我,只是一個書面名字,可是現在就感覺像一個很親近的人,你看着他在遙遠的時空經歷生活所賦予的一切磨難,感覺像是自己身邊的一個人。是的,我願意複述他的經歷就像我的親人所經歷過的。梵高的一生像一片慘淡的灰藍,他專門從事繪畫只有短短的十年(1880—1890)。在那十年中,他的天才的火花盡情迸發,繪畫藝術的獨特風格顯現異常,而生活的窮困潦倒也達到了極度。十年終了他就撒手人寰。他最後的十年正是壯年,但他沒有家室的溫暖,每天吃乾麪包喝苦咖啡,有時甚至只吃麪包皮充飢;在阿爾勒那兩年多,他整天在陽光下作畫,頭頂都給曬禿了,才三十來歲滿腮鬍鬚,形容憔悴。可在那樣的日子,在他簡陋的臥室裏總要增添幾幅油畫,那都是流傳後世的珍寶。1890年5月精神病發作,兩個月後在麥田向自己開了槍。

窮人勒緊肚帶創造稀世珍寶,最後把命賠上,這已經是件奇事,而那數百幅油畫得以完整無缺地保存下來,數十年,一百多年依然還鮮亮如新,這是一個更大的奇蹟。這首先得感謝梵高的弟弟,我甚至認爲,是提奧成全了梵高的天才,今天的人們能看到那用青春的生命和幸福換來的每幅畫,西方繪畫中一種獨特的風格得以發展,都得感謝他——同樣不幸的提奧,不管他是否僅僅出發於兄弟之情。就像我在讀《不合時宜的思想》時想到的,其實什麼主義,什麼原則,都不如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梵高讀後感 篇13

從不曾想過,能和那麼瘋狂的藝術家有接觸。但是,這次我真正受到了藝術的“猛烈轟炸”。乍看這本書時,我着實被這五百多的書頁嚇了一跳,心想:這要讀多長時間吶!但是,當我開始閱讀,以下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茶飯不思,把這本《梵高傳》當成了精神上的糧食,啃呀啃,大半天過去了,我也讀完了。

當合上這本書時,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真正體會到了什麼是人間真正的酸,真正的甜,真正的苦,真正的辣!

梵高的一生美麗動人。不是說梵高的相貌是美麗動人的,五歲以下的孩子準能被他嚇着,面容上的缺憾,造就了他心靈上的美麗。他擁有永恆的親情,兄弟倆情深義重,死也要葬在一起;他擁有癡狂的愛情,愛的每一個女子,不論身份高低貴賤,即使是妓女,也愛的那麼瘋狂;他擁有令人羨慕的友情,朋友保爾和他一起畫畫,一起吃喝,一起談笑……他更擁有那剩下的向日葵,如狂流般的星空,留着大鬍子的、淳樸的郵遞員……

梵高的一生又有那麼多的遺憾與苦澀。他愛過很多女子,卻到死時也沒有一個妻子。 他在生活中像個智弱的殘者,什麼事都跟他作對,做不好一個畫商,做不好一個教士。()連他耗盡心血的畫在他生前也沒得到別人的認可。上帝對他更是那麼的殘忍,他三十七八歲就離開了他愛着的,爲之瘋狂的世界,令人扼腕嘆息。還有那麼多精彩瞬間等他來捕捉呢。

回味梵高的一生,他似乎始終是個瘋子,他爲他的世界而瘋狂,藝術把他鍛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用感性和心情來左右生活的人。一切的美麗在梵高的筆下帶着一種慘敗的意義。不知道是對苦難有了真切的感受,還是對世界帶着些許失望,那果園裏開滿花的樹有些陳舊,但又有些樸素的真實。 一個藝術瘋子,是有些可笑, 但是卻留下了萬物在世間最美的樣子。

我喜歡讀《梵高傳》這本書。

梵高讀後感 篇14

這本書讓我走近了一位偉人。不僅讀到了他一生悲慘的遭遇,不被世人理解的無奈;讀到了他內心的孤獨與痛苦;更讀到了他在低谷中執着追求着美的力量;讀到了他釋放於畫作中的理想和自由……梵高,沒有完滿的愛情,無數的金錢,甚至是健壯的身體,但他擁有的是一顆渴望生活的心靈,飛向美麗的藍天。讀這本書,我爲梵高受到的不公憤慨過,但我更敬佩他能傾盡生命,用愛來描繪這個世界;我爲梵高能有提奧這樣一個弟弟而高興,也爲他們之間不辭奉獻的友情而感動……

在體味之後,我對自己的生活的也增添一份熱愛。無論艱辛、痛苦、還是陷入低谷的遭遇,都應該滿懷對生活的渴望,一步一步地往前進。梵高並沒有抱怨社會,他將傾訴和希望繪在了畫板上,祈願明天會更好;他也沒有報復社會,他留下一幅幅完美的作品,待時間去檢驗,更洗滌了現代無數人的心靈!如此說來,我還有什麼理由去逃避生活的困苦,埋怨現實的不公呢?爲何不在心中繪出更藍的天,提起希望,去迎接明天!?

除了梵高大師的精神,歐文·斯通在本書中描寫的文筆也有許多值得學習之處。對於一位在困苦中掙扎,並且不斷成長的偉人,歐文·斯通作爲一位傳記家,並沒有很多的深入梵高的內心編寫心理,卻將一絲一毫的細微變化轉筆爲動作、神態、語言的描寫,十分傳神。這樣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剖析梵高的歷程,反而起到了真實、深刻的效果。在寫作中,我也應該學會運用這些描寫的手法,從細微之處表現人物,使之生動逼真。

梵高讀後感 篇15

我想,這是本令我難忘的書。一部進當我看完序言,比那忍不住落淚的書。我與城市中的大部分人一樣,並非冷漠、無情,只是太多情感被煙塵喧囂所掩蓋。能夠觸動心靈的,少之又少。感謝推薦此數的人。

當我看完序言,產生一種難以言表的微妙情感。我合上書,再次看了看封面,落淚。單純的,莫名的,想爲這個瘋子流淚。

是瘋魔成就了梵高,還是他的才能將其印象癲狂的深淵?書中的的梵高是完整的、完美的。他的種種缺點,種種瘋狂,通過文字毫不留情的展現在眼前

作者在附記中談到,對於當初所收集的材料,進行了篩選、刪改。不知如果將其添滿會是什麼效果。然而,書中所呈現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都能使讀者儘可能的體會到,是什麼造就了梵高,是什麼造就了他的才能、他的瘋癲。

細細體味這些人,就更加能體會主人公的心境。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並未用華麗的辭藻,而是用一種旁觀者的心態來敘述這個事情。"他"的聲音低沉、有力,引人入勝。

讀了這本書,還懂得了好些繪畫方面的知識,尤其是印象派。

梵高讀後感 篇16

整個下午,我都在躁動不安,一會兒翻翻這裏,一會翻翻那裏,一會又撈起閒書翻幾頁。眼睛發澀,卻睡不着,直到拿出《梵高傳》-這本我中午剛剛讀完,讀完後睡意全無的書。我從牀上一躍而起,來到電腦旁。我終於知道自己這麼躁動的原因了。我一直在試圖抵制自己爲之寫些什麼的願望,換來的卻不過是心不在焉而已。這本書從好些天前就斷續在讀了,真正讓我愛不釋手,卻是這個週末。我哭了好幾次。有幾次拿書敲自己的腦袋。哭是因爲感動,疼痛,感動於梵高與弟弟的親情,疼痛着他們的疼痛。敲自己的腦袋是由於憤怒,憤怒於人們對一個善良的人所做的欺侮,憤怒於那個不公的社會,憤怒於那些最底層人民的苦難―而我只是一個看客。如果沒有梵高,提奧會過得很好吧。體面的工作,豐厚的薪金,溫和的性格,彬彬有禮的舉止,走在哪裏都是受人喜愛的。他會過一種衣食無憂,平淡恬適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氣暴躁,行爲偏激,有些神經質,難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會這麼友愛。這是多麼失敗的一個人。在倫敦做畫店的夥計,愛上一個女人,被拒。

愛上自己的表妹,被拒。與其說愛上,不如說是同情於一個孤苦的妓女,與其同居,將其作爲妻子來看,終因差距太大而分開。被一位女子愛上,女子卻不敢掙脫家庭的.羈絆,爲他自殺,後獲救,在療養院裏度過一生。在阿爾,喜歡一個妓女,在精神錯亂後,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給她做禮物。在愛情上,他是不太走運。不過,像他這樣把繪畫視爲生命的人,本來就不適合婚姻吧。就算有個家庭,帶給親人的也是痛苦。真正的藝術家都是瘋子。在事業上,做畫店夥計,出走。做牧師,被逐出教會,雖然他做得比那些道貌岸然的牧師要真誠,更貼近於愛。做畫家,生前僅賣出過12幅小風景畫像,還是賣給自己的叔叔。在世時,他被視爲做什麼事都失敗的人,視爲瘋子。然而,這一連串的失敗並沒有把他打倒,他還是傾盡自己的生命,來愛,來描繪這個世界,縱然這個世界把他遺棄。雖然手中只有印刷粗糙的梵高畫選,我還是從中看到了很多。這個不善言辭的人,把他的心,他整個的生命,他一生想要說的話,想要表達的情感都一筆筆繪在畫板上。我看到他對生命的渴望,對這個世界的愛。看到他的夢,那個像他筆下的天空那麼藍的夢。看到了他的躁動,他的強烈的要爆炸,要掙脫這個世界的束縛的渴望。書裏,阿爾的烈日,金黃色的麥田,鈷藍的天空,開滿鮮花的原野,令我想起我的家鄉。我的家鄉沒有那麼大朵大朵的鮮花,沒有深藍的河水。可是我的家鄉有遼闊的原野,有窄窄的小路,兩旁有疏疏朗朗的白楊。雖然不是很美的景緻,但是曠遠,清新,可以看到天邊,沒有遮住視線,讓人透不過氣來的高樓大廈。小時候,我信誓旦旦說:我離開了家,纔不會想念這個破地方,我也不希罕葉落歸根。現在只是覺着自己的幼稚,我越來越想念這些。我是農民的孩子,我將來必將回到那個地方。我常常有一種渴望,渴望在無邊的土地上,在那些褐色的,鬆軟的土地上奔跑,就像兒時一樣。那時,我的身體將柔韌而充滿力量。歐文斯通是一個偉大的傳記家,書中的情感,語言,以及他對梵高的理解,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另外,此書尚有餘光中的譯本,但大陸尚未發行。餘先生以詩人而做翻譯,其譯筆必當不俗。已經借來複印一冊,他日定當捧卷細讀。

梵高讀後感 篇17

看到最後“提奧,我現在能死就好了。”頃刻間的撲面而來,淚水已無法表達我的哀傷。我一頁頁地翻閱,隨着臨近尾聲,我也彷彿跟隨着梵高一起走完他的。

那麼多的情感挫折,世人的鄙夷,長時間地勞作導致了他最後的精神爆發,用自殺來給他無上的人格魅力增添了最後一道完美的光芒!!我是那麼地熱愛梵高,他所追求的真實不是莫奈、希斯萊的捕捉真正的自然,也不同於毛威、倫勃朗那樣的寫實畫面,就好像他所仰慕的米勒的《播種者》中所呈現的那樣:那是真正的農民啊,那片廣闊土地的真正主人,艱苦的勞作與緊張的經濟令這些卑微的下層人更加的美麗動人!我覺得梵高這樣的想法相較於蒙克的表現主義更多了一分真實與可觸感,比之米勒的畫面更渲染出令人無法抗拒的感情潮流。正如他有限的繪畫生涯中的最後一位知音伽賽醫生說的那樣,我看着這幅畫,彷彿這位阿爾的女人在慢慢從畫面中走出來一樣,令我的情緒無法平靜。去畫葡萄,就應該畫出果肉鮮美多汁彷彿就要破皮四濺;畫山泉,就應該感受到泉水在潺潺地將人們圍繞;畫人體,就要表現出肚皮覆蓋着的是那一道道的腸子與肝臟。但是梵高卻並沒有侷限這些他所要表達的美感之中,那樣狂熱那樣速度的創作已將那種種的一切全部擁有,讓觀者如此得感動與嘆息。

梵高的一生簡直就是爲繪畫而生,爲繪畫而死,爲繪畫而畫。那樣一個連續幾天只靠咖啡、菸草、苦艾酒就能支撐着在阿爾那樣灼熱的金色陽光下不斷創作的男人,卻在奧維爾的安靜時光裏走向了生命的盡頭。因爲他已經將最好的東西畫光,胸腔中火山般的熱情已經被燃燒殆盡,那時那樣的溫森特已然一具空殼。難道只是不再拖累提奧,爲了不再忍受畫作賣不出去的煎熬?這些全不是重要的。多少走過來了啊!他只是因爲無法再畫畫,不法再用他所狂野的熱情去描繪他不願安息的靈魂,所以他只能選擇死去。

寫到這裏我的思緒還是混沌一片。如此美麗動人的天才,如此悲慘卻令我羨慕迷戀的一生,這個荷蘭男人令今夜的我無法入眠。亂七八糟說了這麼多,致敬溫森特先生,晚安。

梵高讀後感 篇18

一日看盡《梵高傳》,心中洶涌。荷蘭畫家文森特·梵·高對生活的渴求如同我們對死亡的恐懼一般無可抗拒,攝人至深。對美的真實感情,曾讓他的內心如此狂熱、激憤、孤獨和痛楚。

太多的自畫像,絕非自戀,只因無錢僱請模特,卻又執着於捕捉人物,以期有一天能成爲“農民畫家”,用筆觸訴說那終日笑對土地、健碩無怨的勇毅靈魂!生活便是如此,just live with it ;生活遠非如此,更在那開得繁盛熱烈、幾欲熊熊燃燒的桃李叢中!不能釋懷的是他失去左耳後繃帶緊纏的自畫。一說是阿爾強烈的日照使他飽受幻覺之擾而自割去,一說是他在與畫家朋友高更激烈爭吵後的劍鬥中被誤傷……不過一二年的時間,卻是一個壯年豐盛的男子,頑抗困窘,心甘情願地爲畫畫抽乾了生命的迅速衰頹——那時他只能以苦艾酒、咖啡、煙爲食了。

阿爾,法國南部的田園小鎮,成就了他,也埋葬了他。一個總在漂泊的桀驁靈魂,不知飢貧,只是一心如缺失空氣般地夢想呼吸家庭、婚姻。目及阿爾時,哪怕依是孑然一身呢,他願在此細細修繕一座淺黃小房,不再出走。在那裏他畫出了最好的畫。

乍看不過似任性孩童的狂野塗鴉,但再一眼,我便無法離開了。那些熾烈、流動、明亮、噴迸的心緒,模糊了線條與畫面之界,卻並不知它們掀起的是繪畫史上一場色彩革命!《星空》下的月亮疾旋如火球,近處的山丘傲視沉睡的村莊,像咆哮的火山岩漿又似海底詭異的巨擘海草……6朵、12朵、14朵的《向日葵》,由生到死,將頹或未綻,謙卑低頭如生活中的頭顱,開放至今成爲了世界上最年長、所有人都認識的驕傲的向日葵……通往教堂的小徑,幽深如叢林,再虔誠的教徒走過,都完全有可能被吞噬……《夕陽和播種者》,無邊的寶藍作物映襯得落日如朝陽,竟讓人生疑是晚霞收穫了播種者……《阿爾的吊橋》,絕世的藍,幾弧波漪生動了一汪溪流,那聲音側耳可聽,像日作而歸、仰頭豪飲的人……

我反覆端詳着扉頁那些安慰了整個世界卻永不可能再被確切解釋的畫作,它們竟和文字一樣古老,成爲了風乾封存、僅此一份的生活。於是我便知道梵高的生命不是以天,而是以整個整個烈日曠野上的下午計量!

他絕非天才。在所有2500餘幅存世作品背後,他亦是循序漸進,踩在無數常因不滿而付之一炬的厚厚畫稿上,去往頓悟、燃燒的一刻。所有的畫上都是他的朋友,愛過的風景,眼中的疼痛,永在流動的生活,因而絕非易事。只惟獨不見提奧?也許他在梵高心裏——正如他畫不出告別一樣,他畫不了永不離棄的弟弟。而提奧又給自己孩子取名“文森特”,如此他便能日日呼喊哥哥。生活對兩個男人的溫情一笑,充滿悲憫的意味。

他確是天才!槍擊自斃的37歲,生命短暫而合理:他燦若流星,必要以急速燃燒自己來釋放攜帶的神喻。不是天妒英才,而是,他本身便是上天的而被按時收回……所有的天才藝術家,不是瘋狂而是時時爆炸;只有畫筆和畫紙,此外一無所有,絕境令他們飽嘗折磨,所以分擔、肩卸了人類一半以上的苦難,足令今天那些端坐平和的畫家們羞愧難當!

僅此一個的梵高,此後不復。他的多數週人並不友善;他視畫畫爲全部生活,而現實對他並不慈悲——他正如自己筆下的向日葵,爲太陽而生,並不能親吻它,卻依呈朝聖之心,不覺不安,不疑有“惡”,美而不自知。

他被時間審判了的才華,不過是他的天性。我們終得以認可他的偉大,卻不知其爲何偉大!直到今天也是一樣的,我們必會殺死梵高,若他真在你我中間!

傳記作者歐文·斯通也如奇蹟:在26歲看梵高畫展時被他一瞬點燃,創造性地追尋他的足跡,遍訪英、比、荷、法。“我肩背旅行包,住在他曾居和作畫的每一處房屋,跋涉在布拉特邦和法國南部的田野上,尋覓他安插畫架的確切地點……”僅憑兄弟倆20年間700餘封書信,斯通復原了他的生活;一些段落、對話,目之所及讓整頁紙透亮。他一定也是被上帝和梵高選擇了的。

我不敢說我懂他。但,他是“我在掙扎,我在探索,我全身心奉獻於此的”親愛的文森特·梵·高!

梵高讀後感 篇19

歐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傳》雖然出版至今已過了六十多年,但魅力依存。他認爲,最能打動讀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輝煌,而是他們追求和探索的過程。確實,這本書深深地震撼了我,顛覆了我以往認爲梵高只不過是個瘋畫家的看法。

梵高的一生悲慘卻又輝煌,他因爲愛烏蘇拉變得隨和,當過畫商,工作認真,卻又因爲烏蘇拉的已婚遭受打擊,重新變得性格乖僻;他因爲熱愛上帝變得虔誠,當過傳教士,幫助礦工,卻又因爲福音傳教會認爲他親身幫助礦工的行爲野蠻、不體面而解僱了他,他變得不再信仰上帝,失去理想……他沒有金錢,沒有健康的身體,沒有熱情……

歷經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讓他幾乎對生活失去了希望,但他沒有就此放棄,他拾起畫筆,儘管起初畫得潦草,卻十分有靈魂,一看,便知道這不會是別人,只能是博里納日的礦工。

一切都由此開始,儘管他的一生可以說是不幸的,但或許正是這種不幸,才造就了梵高高尚、善良、不屈不撓的精神,才造就了他的畫中別人難以畫出的生動與靈魂。

梵高讀後感 篇20

是我喜歡讀的書中的一本。沒事的時候,我總喜歡拿在手裏翻翻、再看看。因爲看着它,我就覺得全身都被注滿了奇異神美的力量。它能激勵着我在平凡的人生道路上有不平凡的對生命的、對人生的堅定信念和對繪畫藝術的自強不息的執着追求。

梵高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每當我向哪些不知梵高其人其畫的人們介紹梵高時,我自己先就激動不已,卻找不到確切的語言來表達我內心的真實感受。以李白比其狂放?不適合。以玄奘比其信念?不恰當。以李賀或王勃比其短命才華?不一樣。我童年看到飛蛾撲火被焚時,留下了深刻的永難磨滅的印象……梵高,他撲向太陽,被太陽熔化了。

梵高是荷蘭著名的繪畫大師。他的一生很苦、很累、很瘋。梵高是以絢爛的色彩,奔放的筆觸表達狂熱的感情而爲人們所熟知的。但他不同於印象派,印象派捕捉對象外表的美,梵高愛的是對象的本質,猶如對象的情人,他力圖滲入對象的內部而佔有其全部。印象派愛光,梵高愛的不是光,而是發光的太陽。

他熱愛色彩,分析色彩,他曾從一位老樂師學鋼琴,想找出音和色之間的契合關係。他追求用色彩的獨特效果表現獨特的內心感受和感情,用白熱化的明亮色彩表現夜咖啡店的黑暗景象。

梵高不倦地畫向日葵。他曾說“黃色何其美”!對於他,黃色是太陽之光,是光和熱的象徵。只要你見過了作品《向日葵》是永遠都不會忘記了,就象米開朗基羅的〈摩西像〉一樣一經被誰見過,它的形象便永遠留在誰的記憶裏一樣,他的向日葵永遠不會被世間無數的向日葵所混淆、沖淡。他的很多感人的作品讓人看了以後都會戀念不忘、會落淚涕零!

梵高的畫幾乎不用平塗手法。他的人像的背景即使是一片單純的色調,也憑其強烈的韻律感的筆觸推進變化極微妙的色彩組成。就象是流水的河面,其間還是會有暗流和旋渦,將人們帶進繁星閃爍的天空,瀑布奔騰的山谷……

梵高是用自己的生命來繪畫的,他最後因爲受到感情和事業繪畫的各方面的挫折,他的精神完全崩潰了,就在他不得不住進瘋人院的期間,他還是堅持不懈地在炎炎烈日下繼續畫他心中的畫,以至於最後吞食了顏料!他對繪畫的執着追求是何等的瘋狂啊!最終他還是忍受不了命運的折磨,英年早逝,年僅37歲!

他的作品能打動人們的靈魂。形式美和意境美在梵高的作品裏得到了自然的自由的和高度的結合!他的作品幾乎每一幅都透露了作者的心臟在跳動。他死後,他的那些用生命換來的作品得到了全世界人們的認可和讚美,成爲世界繪畫史上的絕世珍品。

他對人生的堅定信念和對繪畫藝術的自強不息的執着追求,將會永遠激勵着我不斷進取……

梵高讀後感 篇21

初讀《梵高的墳塋》,我被作者感情的深摯所感動;再讀《梵高的墳塋》,我被主人公命運的坎坷所感動。也許是兩者的結合,成就了范增這篇文采斐然的文章。

當我的目光在字裏行間穿梭,彷彿看到梵高坐在灰色天空籠罩下的空曠原野中,一雙憂鬱的眼睛望着無邊的天際,那目光中充滿了哀傷、無奈,苦楚,也充滿了堅強與執著。我感受到他的孤單與無助,彷徨與痛苦,也感受到他渴望被人理解,被人關愛,被人認可。

梵高的臥室是那樣簡陋,那僅有的一扇窗,通過它,只能夠望見天空,望見那目睹了梵高所有苦難卻無能爲力的天空。夜晚,當梵高躺在牀上,當點點星光傾瀉到屋內時,他會不會起身,走到窗下,虔誠地祈禱,祈求上蒼給他一點點希望,讓他有堅持的勇氣與力量?也許會吧,因爲在他最後的傑作中,有一幅《歐維爾教堂》,在詩人的題詞中說“上帝是梵高生前心靈的最後一字”,可見在梵高最無助最絕望的時候,唯一能夠給予他力量的只有上帝,除了上帝,他還能向誰祈求最後的希望?

在《麥田在烏雲密佈的天空下》,我看到那濃密的烏雲是梵高所面臨的種種挫折與坎坷。它如此地陰沉,如此地厚重,似乎要吞噬一切,吞噬所有,但在梵高的筆下,縱然它可以吞噬宇宙萬物,卻唯獨不能吞噬希望:看那金燦燦的麥田,閃耀着鮮亮的光彩,那象徵着成熟與收穫,希望與幸福的色彩,它不曾因烏雲而蒙上黯淡的陰影,恰恰相反,在灰暗中,它卻是更加耀眼,更加迸發出生命的激情和力量。在這幅畫裏,我看到的是梵高的堅強與執著,他懷着僅有的希望在痛苦中前行,希望是如此渺茫,但他依然堅持,他渴望夢想成真,渴望感受到從痛苦中走出的歡樂與欣慰,就像一隻夢想爬出深井的蝸牛,它一次一次地攀援,又一次一次地摔下,但它始終堅持,因爲它厭惡了井底的黑暗與陰冷,厭惡了井底的死寂與污濁,它只想爬出,只想爬出……它渴望感受到和風的吹拂,陽光的普照;它渴望看到繽紛的花朵,聽到悅耳的鳥鳴;它渴望爬出井底,去感受它日夜渴盼的一切,不論摔下多少次,它依然攀援,直到無法攀援爲止……

在前行的路上,梵高是獨自一人,他是被人遺忘的,他所付出的一切一切只有他自己懂得。他因付出而受到的痛苦,命運卻沒有給予他相應的補償——在他滿懷希望的時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沒有比被棄置不顧,被徹底忘卻更痛苦的了,那是冰冷潮溼的黑夜,是狹窄深陷的冰窟,那是與死比鄰的生…。梵高爲了和別人交朋友而把耳朵割下,當他履行諾言伸出雙手時,等待他的卻是死一般的寂靜,還有什麼比真心付出更珍貴,更讓人潸然淚下?還有什麼比無情的拒絕更讓人心碎,讓人絕望?而那個真心付出的人是梵高,那個遭到無情拒絕的人也是梵高!

我多想跨越時空,伸出雙手,握住那僵在半空裏的期待;我多想跨越時空,把他尋覓,聽他講心底的故事;我多想跨越時空,聽他訴說,替他分擔心底的憂傷;我多想跨越時空,把他安慰,抹去他眼中的憂鬱哀傷……但我卻什麼都不能爲他做,除了在那裏爲他默默流淚。爲什麼命運如此不公,讓他企盼,讓他付出,讓他堅持,卻在他生前什麼都不能給予,只給他空空的等待和絕望?

今天,所有雄偉壯麗的畫館,無論奧賽博物館或大皇宮,都以一展梵高的傑作爲榮,荷蘭和法國都爭稱梵高是她的兒子,在巴黎和阿姆斯特丹,都聳立着他的紀念館,而一百年前,梵高的理想卻是在咖啡館裏一懸他的心跡。既然要在一百年後給他如此大的殊榮,爲何不在一百年前給他哪怕是一點點的希望?他不渴求榮譽,不渴求名望,不渴求地位,只要一點對他的認可與承認,只要一點對他的尊重與理解,他就滿足了,可在一百年前,那一點點的希望他從未得到過。如果他得到了,他的眼中就不會只有灰暗,他的世界就不會沒有幸福,他就不會那樣悽慘地離開……

梵高生前沒有苛求過什麼,也從未傷害過誰,卻總是被傷害,死後也是。死後的殊榮他生前不曾奢望,既然是無心得來,爲何有那麼多子虛烏有的垢辱強加在他的身上,爲何在死後依然不給他人格與靈魂的尊重?是爲了顯示那些聒噪者的才能卓越,視角獨特,還是嫉妒的怒火讓他們容不得別人比他們好?若是如此,儘管把那些榮譽拿去,梵高不在乎,只希望能給他一片安靜的天空……

梵高的墳塋,簡陋卻不荒蕪,令人悽惻卻又讓人敬仰,墓上的草,在寒風中顫動着不屈的生命,它要守候,守候着這個安息的人,守候着這個執著於夢想的人,守候着這個不會被忘卻的人……

梵高讀後感 篇22

第一次讀《梵高的墳塋》,對於這個37歲便自殺身亡的天才畫家感到絲絲惋惜。是社會的壓力讓他無法喘息,ナ悄歉鍪貝將他逼上輕生的絕路。在人云亦云,貴族高官把持着社會血脈的時代,錢和權像兩扇冰冷而堅硬的大門,將梵高擋在塵世之外。有誰能對生活保有真正的熱情,對藝術給予起碼的尊重,於是再次讀了範曾先生的文章,文字結束後,丌知爲何先前的惋惜已慢慢減,一種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憑着對藝術的喜愛,我知道一個藝術家追求的幵丌是實實在在的物質,每一個藝術家心裏都有別人看丌見的世界,他們在這個超脫塵世的地方完成自我心靈的救贖。當你覺得他們是因爲衆人的丌賞識,世界的丌公平而悲傷流淚,而無奈自刎,那麼你錯了。夢想、激情和愛,是他們唯一的需索。悲劇便在於,藝術家們的夢想往往要高於常人,常常便被規爲幷想。在這羣可愛的幷想裏,充滿激情、充滿愛。

梵高先生的畫被規爲後印象派作品,當你用心品味和回味先生的畫作時,便很容易發現,有的畫都擁有濃重而鮮亮的色彩,擁有充滿力量和柔情的線條,如大海里成羣的魚兒在畫布上緩緩遊過。先生的畫作永遠是那麼唯美而有詩意。丌知這些大大小小的畫布上灑下了多少溫柔多少愛意,才能將人的內心臨摹得如此淋漓盡致。梵高奔波於黑暗的社會,掙扎於險惡的人心,生活的空虛只有通過偉大的內心來填滿,那些抽象而模糊的圖案便是梵高先生對光明對自由對美好對愛的追求。畫筆則是通往先生內心之門的鑰匙,將神祕的世界一點一點展現在世人面前。

關於夢想。不經意間,十八個春秋已從我指尖悄悄溜走,這本該是渴望成長的季節,青春的氣息掩蓋了兒時的稚氣,挺拔的少年即將不象牙塔揮手告別,踏入未知的世界,開始漫長的旅途。時間是丌回頭的列車,我看着窗外卻開始了迷茫不丌安。時間過得越快便越沒有安全感,感覺這一切都不內心的軌道相偏離。死性不改又偏偏丌願和別人一樣將寶貴的青春浪費在大學、考研、工作的舊圈套上。時常在萬籟寂靜的深夜問自己,是否還記得兒時的夢想,是否還記得十年前那個熱愛畫筆熱愛音樂熱愛生活的單純的孩子。會突然的惶恐,擔心明天醒來自己已白髮蒼蒼,一切都會來不及。可是轉念想想,梵高在束縛中艱難求生,卻有着自由的靈魂和思想,而人性的最大解放不就在於此嗎?又何必作繭自縛,將自己捆綁呢,在這個星球,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煩惱憂愁,我只是萬物中毫不起眼的小生靈,爲何不向着太陽的方向,迎着夢想之風,揚起青春的帆呢!

關於激情。事實上,梵高幵沒有很與業的學過繪畫,憑藉繪畫的天賦創造出舉世驚歎的畫作。而這也是他的畫之所以充滿生命力的原因之一,沒有教條的框框,沒有覎則的驅使,以對色彩的激情作爲創作的支撐,用內心的力量揮灑油墨。本來以爲上了大學之後,原來被束縛住的所有激情都會在這個地方一幵釋放,而生活卻總是事不願違,在這個荒涼的校園裏,看着路上來來往往的人羣,誰的心裏會真正種有激情這種東西呢,每個人關心的是怎樣討好老師,怎樣出名怎樣火怎樣受人追捧,怎樣攀高枝,怎樣拿到一個好的分數怎樣得到各種有用無用的證書。似乎每個人都在奮力追求,努力得疲憊丌堪,可是這真的就是自己想要的嗎?這真的就是自己這輩子所遵循的生活方式嗎?到底有幾個人真正瞭解自己在做什麼,高中畢業的時候,最好的朋友和我說過,無論走到哪裏,無論什麼時候,都一定要保持一個和現在一樣純淨的內心,要去相信,要變得美好。於是我告訴自己要有激情要有激情,要去熱愛去熱愛。

關於愛。愛之所以亙古不變是因爲它永遠也糾纏丌清。沒有緣由地去愛,同樣沒有緣由的不愛。沒有什麼人能說清楚愛是一個怎樣的東西,只知道愛很並福,愛很痛苦。梵高的愛情是曲折的,痛苦的暗戀遭拒絕,觸動社會禁忌愛上表姐,以及後來不高更的同性之戀。可是愛本身又有什麼錯呢,人的社會性就在於大部分人只樂於戒者說不得不接受約定俗成的觀點,可是有時候想想,單純的去愛一個人難道不可以嗎?是男是女有那麼重要嗎?蔡康永說:“我不是因爲同性戀而愛你,也不是因爲愛你而成了同性戀,我只是愛上一個人,而他剛好是同性而已。”其實一切都是多麼簡單的事情啊,我們偏偏要自己製造羈絆讓自己摔倒,自己鎖住自己的內心。愛就應該說出來,不管結果怎樣,至少過程是令人欣喜的,至少我們愛過。我也相信梵高的內心是明亮的,因爲他是一個敢愛的人。

突然很想坐上時光機和梵高在一起,與梵高一同遨遊藝術的殿堂,與梵高一同尋找靈魂之契。

梵高讀後感 篇23

《梵高生活》是豐子愷編着的梵高傳記,而豐子愷不僅是一名作家,亦是一名畫家,兩人都有着與世無爭、自信深情的藝術之心。豐子愷梵高,大師筆下的大師。

此書講述了荷蘭繪畫巨匠梵高一生行止和創造歷程。在《梵高生活》中,豐子愷激情洋溢、帶些神經質的鮮明個性,對宗教、繪畫的狂熱和曲折命運,讓讀者感受梵高沒入在藝術中的生命。梵高以短暫的生命燃燒的藝術之火,深深影響了21世紀繪畫藝術。而對於豐子愷的書寫,著名學者趙景深評價他只是平易地去寫,自然有一種美,文字的乾淨、流利和漂亮,怕只有朱自清可以和他媲美。

原先,梵高於我,只是一個書面名字,唯一對他了解的也只是他的《向日葵》、《星夜》以及《唐吉老爹像》,可是現在就感覺像一個很親近的人。梵高出生在荷蘭的一個普通的牧師家庭,從小就有着驚人的繪畫天賦和對藝術的獨立理解,但他對藝術的追求也導致了他一生不被世人所理解。當時的人們欣賞客觀主義畫作,對主觀主義則抱着嘲笑的態度。而梵高就在被世人冷落的環境下追求藝術,畫出了數幅曠世之作,只可惜“曠世之作”是在他死後。

梵高對他的繪畫風格和作品充滿信心,相信終有一天可以得到世界的認可,但其實他也不知道這一天有多遠。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並沒有令他臣服於世俗之下,仍憑藉自己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對美的追求繼續自己的繪畫生涯。他對繪畫的態度令我敬佩,雖然我沒有權利評價他的畫。梵高從小就不相信世人所認爲的佳作,敢於說出自己的見解,即使被別人冷眼相向也不動搖。爲了找到作畫的靈感,他一生輾轉多地,不畏艱苦,只可惜因爲身體和經濟問題,梵高沒能去日本,這也是他一生的遺憾。梵高的身體和精神也因爲過度的勞累和生活的種種瑣事而趴下了,得了精神疾病。可即便如此,梵高也在不停地作畫,寄給他的親人、朋友,繪畫已成爲了他的生活。當然,梵高不注意自己的身體是不可取的,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梵高的畫中深刻流露的是畫家對於生活的感受,他稱自己爲農民畫家。梵高對那些生活在底層的勞動者充滿了憐憫之情,他在做礦區傳教士的時候,即便他父親匯給他的錢並不多,他依然將自己的一切都給了那些貧窮的人們,但當時的社會不變,又能幫到多少。我由衷鄙視郭美美、李天一這類人,又不是自已的錢,憑什麼炫富。

梵高的情感生活也不能說全是孤單,至少他通過繪畫來寄託情思。梵高曾經也有過結婚的打算,但因爲種種原因,不僅婚沒結,對精神卻是不斷的打擊。他的性格造就了一代傳奇,但也令他喪失了一段段情親、愛情、友情,所謂天道因果不可逆。不過他有個愛他、懂他的弟弟,不僅無私資助他,也帶給梵高心理慰藉。其實梵高本來說不定還能活到被世界認同的那一天,結果,病的痊癒,製作的進步,愛弟的慰安,這三種希望在他心中同樣熱烈,而在實際常常不能並立。一代畫師就此逝去。

讀起這本書來,總有一種讓我透不過氣的感受。也許,他要是生活中在現在的社會中,結果會截然相反,不過,也許,就沒有那樣才華橫溢的梵高,就沒有這樣讓人憐,讓人敬,讓人無限可惜的梵高了。

梵高讀後感 篇24

梵高的一生是寂寞的,人們說,梵高的一生可以概括爲:出生 + 繪畫 + 死亡,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每天,他只會一個人沉浸在他的畫中,畫布、畫筆、顏料成了他唯一的伴侶。風再大,他也要到那一片寂寥無人的麥田中畫畫,需要的錢再多,他還是會毫不猶豫地將錢花在自己熱愛的畫畫上,即使自己的生活已經不能維持下去 …… 始終一個人過着

梵高的一生又不是寂寞的。他也曾經追求過愛情,爲了向她表白,他把自己的手放在燃燒的蠟燭上以表示自己對她深深地愛。他也曾經有親情的相伴,弟弟提奧一直對他不離不棄,畫畫的資金都來自這個唯一的親人,他一直都有這個弟弟的支持與關愛。

可是,或許就是因爲這一份矛盾的感情,寂寞?有愛?也許連他自己也難以明白。於是,他在陽光充沛的田野上對自己的身體開了一槍,沒有打中心臟,他掩着傷口回家,漸漸地變得虛弱。 1890 年 7 月 29 日凌晨 1 時 30 分 ,梵高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懷中離開了這個讓他矛盾的世界。

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死亡,讓那一槍了結自己的一生。他其實也像那向日葵渴望太陽一樣渴望生命,可是,這世界讓他失望了,或許正如書上所說,破碎會帶來快樂。選擇離開,他便可以不再絕望。

梵高讀後感 篇25

一團紅髮,如火般充滿着狂野與激情,在藝術中越燃越旺,卻始終掙脫不了命運的纏繞,毀滅是註定的,但永生確實屬於這團火的。

它曾經燃燒了那麼多如此強烈的壯麗,讓幾個世紀的人都獲得了永恆的溫暖,至今仍在爲他的雄壯而驚歎着。

是那紅髮,在煤礦中找到了生命真正的起點。不是上帝,不是世俗的愛情,藝術纔是他靈魂的歸宿。終於世界盼到了他的甦醒,那麼的微弱,只有零星的火花,卻仍能任憑現實的嚴拷,飢餓,貧窮,疾病,誤解都無所畏懼,都磨滅不了那新生的卻堅強的思想生命,總有一股莫名的力量激勵着他,要燃燒,就從現在起,燃燒自己。

其實他起先也是那麼無知、善良,幻想用上帝來拯救困苦的人們,把壓抑在心中的全部真摯的愛都獻給了這些窮人,爲他們分擔痛苦。但這種舉動得罪了僞善的牧師,剝奪了他在教會的職位。他失去了方向。

然而,那些不幸的人們給了他火種引燃了他。他於是拿起鉛筆,速寫下了樸實的礦工們,他也成爲了他們中的一員,親身體驗過那煉獄般的礦地生活,他無法用傳道挽救他們,也救不了自己的生活,那就畫吧,讓世人瞧瞧他們的痛苦!

紅頭髮更加鮮豔了,火才真正開始燃燒!一切從零開始,雖然他是那麼的刻苦,專心,然而進步太慢、太慢了。火自己也察覺到了,他憤怒,他不甘,他不願那麼輕易燃盡,他願意以更大的熱情讓自己燃燒!

終於向日葵誕生了。人人都愛,就因爲那是一團火,充滿了鬥志,引領人們走出生命黑暗。有力的觸筆,強烈的顏色,扭曲的形象,尤其是那畫面激盪着的火山般噴涌的激情,構成了這曠世奇作。黃色爲主調,加上一點藍色和綠色,奏響了一支旋律鮮明的交響曲。強勁飛動的線條,將向日葵那蓬勃的生命力展露無遺。在這裏所表現的是一種狂歡,是對生命的禮讚和對幸福的渴望。這種花非同尋常,是陽光和生命的象徵,同時也是他內心翻騰的火熱情感的寫照。

凡高的一生都在燃燒。不管周圍怎麼樣,相信與否,他都有一個明確的信念:要燃燒,就這樣一直下去,沒有高峯,那就要靠自己的努力。於是他不斷的拼命,任何風雨都澆不滅他對生活、對藝術愛的火焰。

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團火,只是燃燒的方式不盡相同。既然做了一團火,就應該像他這般燃燒,風越大火越旺,讓一切的風雨都對你怯爾止步吧!

做一團火,去燃燒!

梵高讀後感 篇26

搬新家的第一天,我就不高興。我真是太傷心、太失望了:這就是我夢寐以求的新家嗎?我想要的家是富麗堂皇的,有漂亮的裝飾品和高檔的傢俱。可這個家簡簡單單,除了單調的書桌和書櫥以外,什麼也沒有。

一天,媽媽神祕而又興奮地時我說:“今天晚上,你爸爸要送你一個‘新家’。”我一整天都在猜,那是一個怎樣的 “家”呢?然而,答案又一次令我失望:爸爸送給我的“新家” 是一幅畫―《梵高的家》。整個畫面以黃色爲基調,畫着一個極其簡陋的家:一張單人牀、兩把椅子和一張小桌子。桌子上面放着兩瓶酒、一個茶壺和一個茶杯。媽媽怕我不識貨,不斷地補充說:“這可是《梵高的家》,世界上價值連城的‘家’。”我被搞得莫名其妙,心裏直犯嘀咭:什麼梵高的家,還不如我現在的家呢!

晚上,我懷着好奇心,坐在書桌前看完《梵高傳》。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溫森特。梵高在這個世界上只活了37歲在這短短的生命歷程中,他受盡妓視和冷遇,飽嘗了飢餓與孤獨的折磨。他既沒有朋友,也沒有同伴可以傾訴心聲。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對繪畫創作藝術的追求中。雖然當時他並不爲人們所理解,但他是那樣執著地熱愛着藝術隨着時間的流逝,梵高逐漸被人們所認可,他的畫成爲藝術頂峯的奇葩啊!我終於明白了:梵高的“家”雖然簡陋,但是它充滿了陽光,這正是畫家心中熊熊的生命之火啊!

夜深了,家裏靜悄悄的。望着父母書桌上仍然亮着的燈,我再一次環顧我的家,忽然覺得它是那麼豐富,那麼充滿生機。

感謝你―《梵高的家》!

感謝你們―親愛的爸爸媽媽!

梵高讀後感 篇27

歐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傳》是我來大學讀的第一本文學書,大學的我不喜歡讀文學類的書籍。記得那時林老師教我們西方外國文學,當時考試的要求就是要我們讀一本關於學前教育方面的西方名著,迫於考試壓力所以選擇了《渴望生活——梵高傳》,但是後面的研讀改變了我之前的想法,漸漸的開始接受文學書籍。

在《渴望生活——梵高傳》中,描述了梵高悲慘而成就輝煌的人生。梵高的一生經歷就如同他的作品一樣,充滿了亢奮而絕望的激情。金色的向日葵、燃燒般的絲柏、風吹過的麥田、夜幕中的咖啡廳,燦爛迷人的星光……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描述都能散發出溫暖和動盪的激情,那一幅幅狂囂般的畫面,如同大海在怒吼在宣泄,也都是梵高內心底層最孤獨無助的吶喊。他狂放的筆觸、流動的色彩和噴薄而出的熱情,在凝神的一瞬就將人們的靈魂裹挾而去。正如他所說:“生活對我來說就是一次艱難的航行,但是我又怎麼會知道潮水會不會上漲,及至淹沒嘴脣,甚至會漲得更高呢?但我將奮鬥,我將生活得有價值,我將努力戰勝,並贏得生活”。

他短暫而絢麗的生命歷程裏,他得同困苦的生活作頑強的拼搏,要跟命運做鬥爭,要努力的在滾滾波濤中找尋自己棲息的海岸。梵高是最孤獨的人,陪伴他的只有永不放棄的信念,執着。沒有人的理解更沒有上帝的眷顧,他唯有用自己的畫筆,創造出一個世外桃源,這個國度裏,沒有無助,沒有孤獨,有的是有向日葵,被風吹亂的柏樹,有露天咖啡座,大片的麥田和旋轉的星光。正是這個完美的世界支持着他,讓他對生命仍然充滿了熱愛。

這本書最能打動讀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輝煌,而是他們追求和探索的過程。 這對於我們今後的生活或許有深刻的啓迪。

梵高讀後感 篇28

在成爲一位藝術家前,梵高都做過什麼?他的那些最有名的作品,都是在什麼情況下創作出來的?從梵高的畫中,你能看到一個怎樣的靈魂?梵高爲什麼會割掉自己的耳朵?他真的是自殺嗎?

《梵高爲什麼自殺》初看之時,感覺作者是故意在調侃梵高,但越看到後面,才發現讓人感到有點意思。開篇,使用提問的方法,吸引我們的眼球,隨即拋出一個結論,梵高是個神經病,接下來則從各種角度論證,梵高可能是個瘋子,但他絕不可能是個傻子。看到這裏,讓我們在輕鬆之餘,不禁改變了對梵高的印象,然而卻沒想到的是,在文案的最後,顧爺終於回到了主題,梵高爲什麼自殺,然而令所有人沒想到的是,梵高居然是窮死的,這裏的大轉折,讓所有人措手不及,隨即,通過各方面的思考,最後顧爺定下結論,因爲那時候沒有支付寶。這一手支付寶宣傳方式,打的所有人一臉懵逼。但是細下品嚐,卻從中發現,顧爺文筆之妙讓人贊不可言。

這是一個注意力經濟的年代。除了死守在第一線的腦殘粉,要讓遊走在新媒體的網民路轉粉,必定尤其獨特的營銷方式。顧爺在自己的微博中開設說畫“專欄”,用講搞笑段子的方式講述西方美術史。不裝內行,不玩深沉,富有幽默感和八卦精神。而對廣大接受信息的人來說,其中話不投機的聽衆可以隨時會切換頻道,他儘可以去看電視、玩遊戲或健身,爲什麼要來關注某個人的藝術創作呢?所以,顧爺的火再次證明了這條道理,普羅大衆在關注藝術時更愛“趣味”,而不是“專業”——傳達信息的方式和信息本身同樣重要。

梵高讀後感 篇29

邁入大學校園,讀到第一篇文章《梵高的墳塋》,讓我深受震撼。作者範曾,作爲一名畫家和文學家,他帶着對梵高深深地景仰,憑着對藝術精華的哲學思考和執着追求,爲梵高放聲一呼,也爲天下不幸才士放聲一呼。

作者稱梵高爲“藝術的殉道者”是因爲在作者的眼中,作爲一位卓絕天才的梵高,卻被歷史、被歲月所埋沒。來到法蘭西等待他的卻是貧窮和飢餓,是被棄之不顧、被徹底忘卻的悽慘身世。

他寂寞困頓,孤獨卻不屈,一位偉大的天才,如輕煙一般淡淡升起,又飄過,無影無蹤。

藝術的心靈相通,是作者和梵高惺惺相惜。文中有對梵高自裁死前的描寫,最讓我感動的是,他開槍後並沒有倒下,而是一路流淌着鮮血回到臥室,他流淚,一言不發,只有一聲聲悲慘的呻吟。這呻吟無論是控訴、是不甘、還是尊嚴都能讓人感受到他震撼人心的慘烈。

他一生幾乎沒有朋友,他執着的畫着所有大師們不屑畫的東西,但這些東西卻迸射出火一般的激情與力量,這種光芒終於在他死後的多年綻放。我們在爲這種美麗所震撼的同時,也感到了1種深深地悲哀,爲天才的命運而悲哀。

作者是在冬天來到梵高的墳塋的,它坐落於一所極平凡的公墓裏:寒酸、簡陋。但是墓碑上卻有碧草在刺骨的寒風中顫動。不屈的生命,正如不屈的梵高。

讓我們永遠銘記梵高的人,梵高的畫,梵高的精神,並以此自勉吧!

梵高讀後感 篇30

沿着溫森特·梵高生活的軌跡,我也走過了一段艱苦的心靈的歷程,靈魂在每一個瞬間得到了洗禮和靜化。博里納日暗無天日的百米深的礦井中留下了我短促的呼吸和萬分的恐懼,紐恩南狹小的教堂有我低垂的額頭和喃喃的口中發出的虔誠的祈禱,阿爾燦爛的天空下遼闊的曠野我肆意地狂奔極目遠望,——在梵高短促的三十七年的一生當中,他爲後人留下了大量而永恆的作品,也讓那些默默無聞的小鎮成爲世人矚目的追憶大師蹤跡的去處,讓年僅26歲的作者歐文斯通一舉成名。

作爲畫商、牧師的梵高永遠不成功,飢餓、病痛、心靈的煎熬、情感的失意,每一次生活的打擊都鍛造着他,使他不屈的頭更高地仰起,讓他脆弱的心更堅韌,只因爲心中那個鋼鐵一般執着的追求。他是爲繪畫而生的,他怎麼再擅長做別的什麼事呢?除了繪畫,他還有什麼?而那些所謂的塵世的苦痛又算得了什麼呢?他可以沒有溫暖的居室,可以沒有美味佳餚,可以沒有肉體的歡娛,但是他不可以沒有畫筆,不可以沒有心靈的支點。繪畫就是他的生命。

梵高原本可以有着衣食無憂的富足平坦的生活道路,優越的家庭環境、名門望族的社會背景、聰明睿智的頭腦,這一切是讓任何人都羨慕和嚮往的,可這並不是他活着的目的。他是爲藝術而生的。他把自己置於懸崖的邊緣風口浪尖。物質的簣乏換來的是精神的充足。

當身邊充滿了誘惑的時候,梵高冰凍着自己狂熱的神經。他可以投身溫軟的懷抱,但他沒有丟失靈魂的守候。父母、情人溫暖了他孤寂的心,但他沒有忘了生的意義。

作爲一個人,梵高失意、痛苦、絕望,但他有讓他終生依戀和不捨的弟弟提奧。他是幸運的。提奧的資助和慰藉成了他精神的支柱和動力。他們是那麼的終生相守,所以在梵高去世僅僅六個月,提奧也離開了這個世界,隨他心愛的兄長而去。沒有了哥哥,沒有了父母,在這個世界上,提奧真的毫無眷戀。

人的生命的意義何在?孔子和蘇格拉底思索過,馬克思和毛澤東思索過,托爾斯泰和昆德拉思索過,答案在哪裏?它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