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青春之歌讀後感範文(精選20篇)

青春之歌讀後感範文(精選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8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青春之歌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青春之歌讀後感範文(精選20篇)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

餘永澤是小說《青春之歌》中的一個人物,這個人物的開場給我們一個很善良正義的形象,但是隨着小說的進展,我們看到了他阻礙革命的一面。他自己不支持革命,進而想讓林道靜也順從他去過平靜的生活。我們總是說,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候,每個人都不就應沉默。但是餘永澤卻不是這樣,他死讀書,讀死書,只爲自己畢業後將去哪工作着急,於是便央求羅大方讓羅大方的父親引薦自己給胡適,好爲自己的將來做準備。再之後,我們又看到大部分的同學都南下請願,抗擊軍警的暴力,而他卻在圖書館研究着古文。對於餘永澤我們的批評家從來都是毫不客氣,認爲這樣的人雖於革命無大的危害,但中國人如果都像他那樣,那亡國只是遲早的事。

《青春之歌》是楊沫50年代的經典作品,小說的格調就是革命,抗擊侵略,抵制暴政。書中給我們塑造了許許多多的英雄形象,像林道靜,盧嘉川,許寧,羅大方,還有許許多多平凡的革命者,他們爲了革命的勝利,爲了民族的生存,將自己個人的生命置之度外,不懼怕把牢底坐穿,堅強地應對強悍的敵人。同時小說中也有許多反派的人物,像那個胡局長,還有那些特務,當然還有那個黨的叛徒戴渝。除去這兩種人,就是那些既不支持革命,也不對反動者低頭的人。這類人也許經過革命的宣傳會加入革命的陣營,也許至死也就是平凡的在世上生活着。我們此刻所說的餘永澤就是這第三類人。

餘永澤出生在地主家庭,這並不能夠說明什麼,畢竟有那麼多的地主家庭的青年最後成爲了革命的先驅。餘永澤生性懦弱這卻至關重要,他順從父母的安排,娶了一個有缺陷的女生做妻子,可沒過多長時刻就死了。他看到林道靜在小村無依無靠,就主動去幫忙她,進而兩人產生了感情,結爲夫妻。但是生性懦弱的他,不敢參加革命,認爲這只是少數人的事情,不需要自己關心。他也害怕自己的妻子因參加革命而遭遇什麼不測,因此堅決反對。餘永澤的懦弱使他不敢向反動的統治者說不,不敢加入革命的隊伍,而只能順着傳統的和平的路那樣走着。他是中文系的學生,從他待人接物,和林道靜討論文學,我們就應知道他也是有很強潛質的人,但是他將他的未來定在了只爲個人而生活的那一個狹小的信念中,在民族危亡的時刻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爲自己而工作。我們是否需要激烈的批評呢,我想大可不必,正因有人說,性格決定人生,餘永澤生活在一個沒有鬥志的地主家庭,構成了他懦弱的性格,在戰火紛飛,時局動盪的革命年代,他的性格決定他只能沉默。

但我們始終沒有看到餘永澤背叛林道靜,這一點我們就應看到,他沒有告密,沒有出賣道靜的朋友,他只是冷眼旁觀着一切,但是一個原則卻是不倒向反動派。餘永澤的錯誤在於沒有看到對付黑暗的統治只能用革命的手段,想苟活於世,只能碌碌無爲。在那個時代,其實像他這樣沒有革命的人其實是許多的,看過《圍城》的人都知道那上方發生的事也差不多就是抗日的時候,但是我們卻並沒有批評方鴻漸他們不革命,正因那只是一本描述普通生活的書。我們的社會什麼樣的人都有,人的性格決定着他的行爲,我們不能苛求每個人都是革命者,畢竟人各有志,也許是他的思想有侷限性,也許是他生活的環境不允許他如此。我們所要批評的人是那些反動派,那些背叛革命的人,他們阻礙社會的發展,殘害我們的革命志士,是非正義之流。

對於餘永澤我們還能看到他受封建思想毒害至深,封建宗法觀念根深蒂固。從他聽從父母的安排娶一個自己都不認識的女生,到他對待農民的冷酷,再到他對待林道靜是否就應出去工作的問題,我們能夠看出。國民黨是代表大地主在資產階級利益的集團,當然對中小地主也不會太差,作爲地主家庭出生的餘永澤不反抗這個不公平世界也就有了另外的理由,他並沒有受到生計上的威脅,他不需要透過革命的手段去獲得生存的權利。因此我們黨之因此團結農民階級來進行革命就是正因他們的生存受到威脅,他們具有革命性。有人批評《青春之歌》說它描述的是一個小資產階級的小姐林道靜,也就是正因他們認爲資產階級不具備革命性,林道靜從資產階級變成工農階級的黨的一員,有點不切實際。

一部《青春之歌》讓我們看到了堅強不屈的革命志士,一個餘永澤卻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的複雜,人性的複雜。任何一個人物都是值得我們去深究,去了解,我們不能正因片面的主觀性認識或別人的評論就去妄加批判。李魁是反叛的,但是卻殺人不眨眼,嚴嵩是有名的奸臣,但是他年輕的時候卻是一個博學好問,勤奮刻苦的青年。人性是複雜的,我們無法猜透一個人的所想,正如我們不知道爲什麼有的人已經位高權重,什麼都有了,可卻還要以權謀私,打壓下屬。《青春之歌》描述的餘永澤永遠只能作爲教科書的材料,在那裏,我們能夠將他作爲反面材料加以證明革命年代不應沉默,而就應去應對不公平的世界。但在我們真正要去了解認識一個人物形象的時候,我們要加一些明白,不好苛求。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2

手握《青春之歌》,我的心卻不由的飛向我的“青春”,回憶起我的“青春”來,嘴角間也不由哼起這首越哼越讓我感嘆我逝水年華的“青春之歌”。青春叫人無限的追憶又叫人痛苦的無奈,青春應該倍加珍視卻又被我們無情的揮霍,我們不自知的就已寫下一行行所有的青春詩句,卻在再次讀到時潸然淚下。我們不自覺間肆意揮灑着自己的青春,是那麼的“瀟灑”、那麼的“大度”。我們還有多少個青春、還有多少個年華去讓我們“瀟灑”、讓我們“大度”?我不由痛苦的去思考問題,思考這個明瞭而又故意去糊塗的答案。暮然回首,青春只留給我們一串串伸向我們不能退卻的腳印。此時的我們,站在這青春最後的尾巴上茫然四顧,是否更應該好好的活,更應有意義的過?只爲這可愛又可惜的青春畫一個完美的句點,讓我們堅定前行。

林道靜,我以一個大男子的角度去思考,她就是一個弱小的女子,弱小到放到只有她一個人的廣場上,你也無法去想象她有什麼特別之處。恰恰相反,林道靜,青春洋溢着激情,揮灑着希望,蘊含着力量,年輕的聲音唱響的是一曲鏗鏘嘹亮的青春之歌,衝破黎明前可怕的黑暗,懷着堅強不屈的靈魂迎接初升的太陽。是那麼的美,是那麼的感人,那種青年特有的熱情力量,那種爲實現真理而不顧一切的勇氣,那種爲實現目標而不懈奮鬥精神,無不展現她特有的美感。就是這種力量、勇氣和不屈的精神,鍛鑄了一個使人景仰的“女戰士”。我們的女主角的人生又是波瀾壯闊、歷盡滄桑的,壯闊到讓很多男子漢萌生再世爲人的念頭,滄桑到讓世界都改變了顏色。如果說她代表了中國革命時期的熱血青年,書中的青年們,如同一個個動人的音符,在中國大地上譜出一曲動人、激昂的青春樂曲,在20世紀上半世紀青春躁動的中國,他們將自己與國家命運聯繫起來,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爲新中國的未來而奮鬥。他們爲他們那可愛又可惜的青春畫了一個完美的句點。他們爲他們無怨無悔的青春而堅定前行。

我們青年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書中那個時代離我們並不遙遠,可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卻與我們相隔的太遠。也許現在,尤其改革開放後,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理想喪失的年代,也許有個人理想,但更多的是從身邊耳濡目染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我們失去了社會理想,只剩下生存的需要、金錢的追求、權利的追逐,我們不爲此而感到悲哀麼?哪怕只有那麼一點點。我們不去苛求能像林道靜一樣的偉大,但也讓我們的精神看起來更像是一種“精神”。多一點奉獻、少一點索取,多一點勤儉、少一點浪費,多一點美好、少一點醜惡。古語云:“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爲凡人。”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聲。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奏響青春的每一個音符,讓青春之歌響徹命運的每個章節。

對於我們現在已參加工作的青年來說,在學校,爲自己的理想而奮鬥,而今作爲煤礦人——新集煤礦的一份子,踐行新集精神,把我們的礦上建設的更加美好,除了爲理想而奮鬥外,我們肩負着更多的是使命感和責任感,我們不應該將目光拘於狹小的個人天地,這樣的生活是蒼白沒有意義的,只有緊緊靠攏於企業的組織領導下,做好本職工作,鼓足幹勁,爲國家,爲企業,爲人民奉獻個人的綿薄之力,才能更好的實現自身的價值,才能體現出我們激情的青春。讓我們青春擔當得起“青春無悔”這四個字,當我們回首我們的青春,我們能夠自豪而又驕傲的說“青春無悔”。

我們青年人是需要一點信仰的。林道靜的成長與一年多的監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思想上更是有了一個質的飛躍,用書中的話說是:“反動派把我們抓來不是讓我們蹲監獄,而是讓我們上了馬克思主義大學”。信仰像一盞明燈照亮了陰暗的牢房,更照亮了前方曲折坎坷的道路。30年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富了,但是人們也發現社會變了,社會矛盾激化,價值觀裂變,出現了道德的迷失和信仰的錯位。作爲新一代青年人,我們要樹立起我們的信仰,保持“君子以天下爲己任”的情懷,踐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式,由個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會,由社會而國家,由國家而天下,把個人的追求與整體的核心價值統一起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如是觀,作如是,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指引我們前進步伐。那青春之歌和着義勇軍進行曲顯得更加渾厚動聽,那青春的熱血映着鮮豔的五星紅旗更顯耀眼奪目。

“青春”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那麼的公平,一生只給予我們一次機會。轉瞬即逝、彌足而珍貴。但是每個人卻將這僅有的一次“青春”的機會演繹各不相同。

青春是一首歌,一首嘹亮的歌,高聲唱出青春的夢想。

青春是一首歌,一首豪邁的歌,盡情唱出青春的鬥志。

青春是一首歌,一首深情的歌,娓娓唱出青春的火熱。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3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是值得人們用美好的言語去謳歌的。這些天,我就讀了一本流動着青春熱血的好書——《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爲讀者展現了“九·一八”事變後,主人公爲了反抗”、“沒有靈魂的傀儡”和依靠別人的供養過日的命運,走向了共產主義道路,在革命者的幫助下成爲了有堅強內心,不畏強權的共產主義革命者。

《青春之歌》情節真實感人,文筆流暢通順,時代色彩濃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讀者,是一部常銷不衰的優秀青年讀物。

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學生爲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的不屈不撓的鬥爭,他們是多麼的堅強!頑強地對待敵人,他們爲我們展現了一個“強”字。他們的內心是強的,身軀是強的,理念更是強的!只有強者才能戰勝敵人,擊敗敵人,他們是無比剛強的!

當今社會的我們,因爲家家戶戶多是獨生子女,一遇到挫折就放棄,一遇到難題就退縮,一遇到困難就害怕,所以個個像是溫室裏的花朵一樣,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很多事情還要依賴父母:作業、生活起居上下學的接送……因此缺乏了鍛鍊的機會。新聞曾報道,一位農村女孩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無人照顧她,她用她柔弱的肩膀擔起了責任,撐起了整個家。在困苦、艱辛的磨練下,她變得獨立自強。任何事情她都是自己做,自己承擔。我真佩服她啊!她像書中的林靜道一樣,自強不息。而我呢?我也是從小被寵壞了,自己的事還要依賴父母,一點兒也不自主,什麼事情自己不能做主,仍需要父母的幫助與照料,還像一隻幼鳥,那麼大了,翅膀還沒硬化,仍然不會飛翔,也不想飛翔。但自從我讀了這本《青春之歌》後,我才明白我是多麼渴望那片蔚藍的天空,多麼渴望飛翔!我明白,我必須獨立,必須堅強,因爲只有經歷過困難纔會長大!

珍惜青春,黃金的`時代在我們的面前而不是在我們的後面。相信,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論暴風雨來的多麼猛烈,請做一隻海燕,做一隻高傲的海燕,在挫折與困難中前行,風吹的猛烈了就展開自己的翅膀,雨下的狂暴了就擡起自己不屈的頭顱,面向暴風雨,相信——雨後就會有彩虹!

雨過的彩虹——更加滄桑,更加明亮,更加美麗!我們也應如此投入到風雨中,面對挫折,磨練自己,堅強自己的心理,堅強自己的信念,是自己蛻變!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4

在20世紀三十年代,女青年林道靜爲逃避腐朽的家庭,獨自逃去了北戴河。在那遇見了青年餘永澤,兩人相識、相伴、生活在一起。同時林道靜也結識了許多年輕的愛國青年,他們讓林道鏡懂得了許多國家大事,漸漸的,林道靜開始厭惡和餘永澤在一起平庸的生活,她開始積極參加和愛國青年們組織的波瀾壯闊的革命行動,遠離了自私的餘永澤,爲國家、爲民族的命運而奔走呼號。後來經過了各種考驗,在革命戰士們的幫助下,她終於成爲了一位堅定、成熟的革命者。

書中令我最爲震撼的是盧嘉川被捕後,在監獄中被打斷雙腿,全身血肉模糊,離死亡僅有一步之遙時,仍然一點一點的挪動着沉重的身體,想告訴同志有叛徒背判了團隊。對於他這樣一位將要被反動派處死的死囚來說,死去是最舒服的一條路。而對於盧嘉川來講,只要能把消息傳出去,一切都不再重要,不管自己遭受多少痛苦,只要可以少犧牲幾個同志,他的臉上就可以浮現出一種安祥的、和諧的,從未有過的微笑了。盧嘉川把信號傳遞出去後就被敵人殘忍地殺害了。

我們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多少這樣的寧死不屈、用熱血和生命捍衛國家的革命鬥士換來的啊!我忽然想起網上的一句話:“哪有什麼歲月靜好,那是因爲有人在替你抵力前行。”

我們有的時候在報怨學習累、工作忙,可是這點勞累同革命戰士們所遭受的苦難比起來又算得了什麼呢?

其實這本書的作者楊沫與主人公林道靜的經歷十分相像。她爲了躲避家庭,遠走他鄉念。後來,父親破產,母親逼婚,她不願嫁給漢奸走狗,毅然隻身逃走嫁給了“餘永澤”,最終像道靜一樣離開了他去追求自己的自由、奮鬥的生活。楊沫說過:“革命前的林道靜是她自己,革命後的林道靜是衆多革命者的縮影。這本書裏有她自己,也寄託着她的希望。”

書中有着一個又一個人的人生,一個又一個人的青春。細細品讀,意猶未盡,希望大家能夠看看這本書,從而思考自己的青春應該如何渡過。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5

作爲一名醫務工作者,再次拜讀《青春之歌》,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青年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以及他們堅強的信念和對自由、真理的不懈追求精神。文中主人公熱愛讀書,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雖然遭遇一連串的挫折,卻在此之中變得更堅強和強大,並且進一步向革命組織靠攏。革命的熱潮不僅挽救了她的生命她的靈魂,更挽救了她的青春,也是革命的青春。本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他們從幼稚到成熟,從無知到引發對人生的思考,甚至對社會對國家的思考,這也是這部作品最值得肯定的一面。

《青春之歌》那個年代已經過去,而屬於我們的年代卻仍在繼續着。我們似乎很難體會到當年革命先烈們戰鬥的艱辛,但我們在欣賞前人留下的寶貴文獻的同時,應該深刻的思考,思考現在,思考未來,思考我們會不會像林道靜那樣堅定一個信念,最終也爲自己譜寫成了一支屬於自己的青春之歌!

人人都知道青春的寶貴,人人卻都只是感嘆歲月如梭,卻不去思考該怎樣用自己的行動來留住這樣的光陰。我們總以爲自己年輕,可以沒有理想,可以安逸的享受時代給予我們的幸福生活,等學好了本領再去考慮未來。但是我們可曾想過,當我們走進神聖的醫學殿堂,叩開懸壺濟世的大門,踏上救死扶傷的征途,開始與病魔鬥爭,與死神賽跑時,"健康所繫,性命相托……"在莊嚴的醫學生誓詞中,我們便要開始爲肩上沉甸甸的生命而努力!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夢想,那麼作爲當代一名醫務工作者,看着歷史上和現在的醫學人士與各類疾病的鬥爭,我知道我的中國夢就是不斷的探索與研究,戰勝各種疾病,讓人們都擁有一具完好健康的身體。雖然這個夢很遙遠,人類經過了這麼多年戰勝了很多疾病,卻又不斷的有新的疾病讓人對它們無從下手,但誰又能否定我的夢想呢?因爲這不僅是我的夢想,是我的動力,還是每個人心中都渴望的。

我的中國夢,我的醫學夢。它讓我懂得我要走的路還很遙遠,因爲在這條追夢之路上有着各種各樣的疾病等待着我去挑戰,但我不會放棄。因爲在這條追夢之路上,還有着許許多多與我志同道合的的人一起努力奮鬥。"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醫學的求學之路沒有盡頭,想要成爲一名稱職的醫生,想要把祖國的醫學文化發揚光大,就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努力。青春,洋溢着激情,揮灑着希望,蘊含着力量。一部《青春之歌》,以它青春的節奏催着我們不停地前進、前進!從自身做起,努力工作,唯有如此,纔對得起那些英雄前輩用血肉拼出來的美好今天,纔對得起黨和國家對青年一代無微不至的關懷。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6

《青春之歌》是我國著名作家楊沫的成功作之一,他通過描寫以林道靜爲主要人物的一批進步青年在那個時代,那個背景下的年輕人的革命精神。當看完了這部作品之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們那個時代愛國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他們的信念是那麼的堅貞。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運動,這些歷史時期的愛國學生爲背景,描寫了以此大學生爲中心的一批愛國進步青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鬥爭,塑造了各種類型的知識分子形象,反映了在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激烈動盪的年代,知識分子的掘起和分化。表現中國的一代青年在黨的領導教育下,不斷更新自己,擺脫舊思想束縛的曲折成長過程,說明了廣大青年知識分子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積極投身於無產階級偉大革命之中,纔是唯一正確的出路,才能擁抱起美好青春。

這部作品以林道靜爲主要人物,她是由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爲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典型。她的成長表明那個時代廣大知識分子走過的一段曲折艱難的道路,作爲一個具有崇高的無產階級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熱情的青年革命者。經過了一條艱苦的磨鍊和改造過程。她出身於一個地主家庭,佃農生母,慘遭迫害致死。她深受異母的和虐待,使她從小養成孤僻倔強的反抗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爲反抗不幸的命運離家出走,這是“五四”以來,許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向社會時共同邁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個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狂熱性以及個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來。最後在盧嘉州,林紅等的教育幫助下,經歷了二次鐵窗血與火的洗禮,參加農民搶麥鬥爭,並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在一系列革命實踐中變爲堅強,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

欣賞完了這部作品後,我感觸頗多,在當時這種社會環境下,進步青年敢於投身革命鬥爭之中的熱情應該值得現代這社會中的青年人學習,學習他們的信念和無私的奉獻。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7

有人說:一本好書,是文化的積澱,智慧的顯露,語言的精髓。所以,只有多讀有益的書,才能增強自信心,更加勇敢頑強,纔會使自己擁有一對永折不斷的翅膀。

近來我閱讀了《青春之歌》這部優秀紅色經典書籍。在積累自身素養的同時,也更深入瞭解黨在各個時期的歷史和感人事蹟。閱讀過程中,我始終被書中的先進人物導引着,陪他們在成長和征戰的道路上前行,感覺像在和林道靜這樣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同呼吸,共命運。

通過仔細品我讀了解到:《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運動,這些歷史時期的愛國學生爲背景,描寫了以此大學生爲中心的一批愛國進步青年。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鬥爭,塑造了各種類型的知識分子形象,反應了在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激烈動盪的年代,知識分子的掘起和分化。表現中國的一代青年在黨的領導教育下,不斷更新自己,擺脫舊思想的束縛的曲折成長過程,說明了廣大青年知識分子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積極投身於無產階級偉大革命之中,纔是唯一正確出路,才能擁抱起美好青春。主人公林道靜,她是由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爲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典型。她是一個成長中的人物,是30年代在黨和革命鬥爭中培育下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典型。林道靜具有執拗、倔強的反抗性格和同情勞動者的善良品質。她的家庭,使她受到了教育,也給她打上了一定的階級烙印,在她身上體現出小資產階級的溫情、狂熱,不切實際的幻想。她離家後,走的是個人反抗的道路。她和餘永澤分手,是對封建制度的大膽挑戰,表現了林道靜追求個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反抗精神。參加革命後也熱情有餘,冷靜不足,缺乏鬥爭經驗。初見戴愉,僅憑一聲“同志”的稱呼便在驚奇之餘講出了全部祕密,這都有說明她單純、幼稚、缺乏鬥爭策略。入黨後以堅強的信念爲黨忠實、頑強地工作,克服了自身弱點,成爲一名先鋒戰士。

林道靜被寫得充實豐滿,生動感人,她在一系列革命實踐中變爲堅強,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讀着《青春之歌》,或許我們沒有抗戰時期那些英雄兒女動人事蹟的切身體會,但是透過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到在這場歷史大風暴中,與我們有着不一樣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靜出身於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當封建地主的小姐,在她不斷爲個人的命運掙扎時,卻遭到了一連串的打擊——她自殺未遂,教書被逐,尋找職業四處碰壁……面對層層苦難的打擊,林道靜並沒有放棄,儘管前行的路充滿坎坷,艱辛異常。可她只當這些災難、痛苦是人生的調味劑,從不向命運低頭,這種永不服輸的精神、革命青年的光輝理想和勇於獻身的革命熱情,對我們當代大學生有着強大的促人奮發的感染力。

想起有位偉人說過,追求的高度決定了生命的高度。客觀上的美麗往往是短暫的,就像鮮花的爛漫與凋零,就像青草的翠綠與枯黃,就像容顏的嫵媚與憔悴;但是生命的高貴在於情感,在於精神,正如帕思卡爾所說:“人只是一根蘆葦,世界上最脆弱的東西,然而卻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人的全部高貴就在於思考。”因爲在思考的過程中,生活中轉瞬即逝的美麗就會在心底凝固爲永恆。林道靜在黨的引導下,對自己的人生進行思考,最終決定跟黨走,跟着中國共產黨走向康莊大道!我們一生中最美麗最燦爛的青春季節,她孕育着早春的生機,展現着盛夏的熱烈,暗藏着金秋的果實,昭示着寒冬的希望。青春充滿......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8

輕輕的合上這本書,我的心被林道靜感動了,更被千千萬萬的革命工作者感動了!他們爲了革命,更爲了人民,奮起抗戰。他們用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毅力去對付國民黨的機槍!不管他們是多麼渺小,但是大海就是千千萬萬顆渺小的水珠形成的!

在一次的細細品味中,我領悟到了林道靜對黨真摯的依賴像孩子依賴母親一樣的感情;領悟到他們像火山一樣噴發熱血的愛國熱情;領悟到了那個時代動盪的的時代風雲。在那個動亂不安的時代,林道靜的革命精神讓人讚歎不已。

林道靜在入黨前遇到過很多困難,那時候沒有人告訴她下一步該如何走,她只能靠自己一點點地摸索前進的道路。她堅持着、堅持孤獨地走下去,革命的理念伴隨她左右,促使她勇敢地、不顧一切向前衝。

那個時代讓我們停不下前進的步伐來。它一直督促着你向前,向前……這支永不老朽的歌歌頌着勇者,只要你還有一點青春的氣息,它就能燃燒起革命的熱情,現在的孩子們經歷不起任何風吹雨打,很多事都要靠父母,所以我們更需要的鍛鍊堅強的意志,需要我們在一道道坎坷中慢慢成長,需要我們意氣風發的走向未來。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9

《青春之歌》是當代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這是一部描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學生戶外的優秀長篇小說。小說以“九一八”事件到“一二九”戶外的北平愛國學生戶外爲背景,描述了一羣青年知識分子的生活道路,塑造了林道靜這一形象,概括了30年代一部分知識分子所走過的道路。

小說主人公林道靜生於地主家庭,生母是地主的姨太太,之後被地主害死。道靜年幼喪母,又飽受林家的凌辱與虐待。這樣的生活養成了她孤僻倔強的性格。但她其實是一個十分善良的姑娘,對勞動人民,她會表示深切的同情;對於生活,她渴望着“獨立”做“自由的人”,同時,她也不願被小資產階級的感情所羈絆。

記得有一章中寫道關於在北戴河,道靜看到一個生病的補漁網女的事,這個女生,正因飢餓無法生存,她抱着自己的孩子投海自盡,而有錢人、洋人卻愜意地給小狗喂鮮牛奶,我那時是怎樣的出離憤怒啊!真是無法言喻!更何況對處於這樣一個陰暗、無恥、骯髒社會的林道靜,她該是怎樣憤恨和無奈呢,可對於林道靜,這樣一個弱女子來說她又能夠做一些什麼來改變呢?

當她遇見餘永澤以爲找到依靠時,卻突然發現她的愛人並不像她原來所想的那麼完美,他那騎士兼詩人的超人的風度在時刻面前已漸漸全部消失。這僅僅能夠從他在同一天對待兩個身份地位不一樣的人的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態度這麼件小事中體現出來。而且他貪生怕死還,還反對道靜參加革命。餘永澤,他原來也只是個自私平庸只注重瑣碎生活的白面書生。呵,這命啊,把道靜推到怎樣的一個絕路上了啊!

道靜能夠說是處處碰壁,但她一向在奮力反抗着這個社會帶給她的不滿,她一向勇敢地反抗着……當林家夫婦想利用道靜來賺錢送她去讀書,再找個人嫁個好價錢時,她抵抗着,最後最後與親人斷絕了關聯,選取了離家出走。幾經坎坷,道靜在同學們的幫忙下,在革命工作者的指引下,走上了革命之路。正因她在之前充分感受到了這個社會的黑暗與衰落:大官、富人所謂的衣冠楚楚下的貪財好色,乞丐流氓的低俗下流,使她一心向着革命,與衆多革命戰士一齊爲新的社會發奮着。

《青春之歌》以它青春的節奏行進着,主人公林道靜也慢慢改變着,她不再是一個人,她不再是一個弱小的女子,她逐漸變得堅強、勇敢、獨立,她不怕人們的疏遠甚至於完全孤獨,不怕親戚朋友帶給她的痛苦與打擊,甚至不怕與丈夫餘永澤長久的完美關聯斷裂,直到分離。對革命的熱情,致使她堅持着,哪怕就在死神面前!!

讀着它,我只能緊跟着它的節奏,像心跳的節奏一樣,有時更快,快得讓人窒息。讀這部作品就像回到了那個時代,你不可能停下來,那個時代不讓你停下來,它會一向催着你前進、前進!這就因此構成了它獨特的青春舞步——催人奮進。這,便是不一樣的青春!

只要你還有一點點青春的氣息,就能夠因此而點燃!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0

《青春之歌》這部小說,或許不爲太多人熟知,也或許爲很多喜愛那個年代文學的人所熟知,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那個時代的動亂對我們這些處於和平年代的人來說是陌生的,它只存在於歷史課本的那些冷漠的字裏行間,不曾被我們真正地理解與感受過。可是當我真正地讀完此書的時候,感受到了一種青春無價的激情,在激盪着熱情與追索的歲月中,品讀《青春之歌》,不覺倍加感慨。

小說中,林道靜與三個男人的情感歷程不僅推動了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也見證了林道靜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內心。除了愛情,在那個特定的年代,對革命的熱情也是青春的標記。當青春擁有了愛情與信仰後,便開始漸漸地豐滿起來。作爲中心人物,林道靜代表着那個年代衆多女性的經歷:逃婚——同居——革命——成熟,看似難以理解的經歷在那個年代卻是一種客觀存在。正如作品中所說,林道靜崇拜芭蕾舞之母鄧肯,而她對愛情的追求也向那位藝術家靠近:毅然離開深愛她的餘永澤,深深地戀上革命青年盧嘉川,將對革命的熱愛、對青春的詮釋和對盧嘉川的愛融爲一體。

《青春之歌》是一曲對青春的禮讚,歌頌那些爲民族危亡而頑強奮鬥的青年才俊。盧嘉川的身上,最能體現青春的熱情與激揚,用自己的生命詮釋着青春;江華,機智而又穩重的共產黨員用自己的鮮血解讀着青春;林道靜,在血與火的洗禮中逐漸成長和成熟,成爲一名擁有堅定信念的共產主義革命戰士。

讀着《青春之歌》,或許我們沒有抗戰時期那些英雄兒女動人事蹟的切身體會,但是透過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和許多英雄人物的革命事蹟,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到在這場歷史大風暴中,雖與我們同齡,但他們卻有着不一樣的“青春”。

每個人都擁有青春,對於那些年過半百的人,“青春”給了他們回憶和遐想;而對於我們這些風華正茂的人來說,“青春”給了我們無盡的活力和美好的憧憬。

試想現在的我們,“青春”到底被我們浪費了多少?就在我們的身邊多少正值年少有爲、大展宏圖的青年卻是那麼的“不堪一擊”。面對一兩次的打擊,有人選擇買醉,有人選擇沉淪,更有甚者竟然選擇一跳,他們難道就真的這麼脆弱嗎?他們如何對得起那隨風而逝的“青春”?買醉的人酒醒後,依然迷途不返;沉淪的人乘坐的時候,卻發現青春不在空傷感;而那些輕生者,或許他們不會再有後悔的感覺,但他們留給生者的是無盡的傷心和失望……不要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命運”,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寫命運。儘管這條路很艱難,可你有青春,有衝勁,有幹勁,還有什麼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來,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來再哭,繼續着自己堅定的腳步。

青春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短暫的,但也正是因爲它的短暫方纔顯得它彌足珍貴。青春也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聲。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奏響青春的每一個音符,讓青春之歌響徹命運的每個章節。讓我們在短暫的時間裏燃燒激情,讓青春的火焰永遠蔓延下去。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1

前段時間,清北學生的赴美率成了一個熱議的話題,在某些自媒體的鼓動下,清華和北大甚至成了美國人才培養的預科班。

美國,在一些人的眼裏,也許意味着詩和遠方。前幾天,我讀了楊沫的《青春之歌》,發生在上個世紀30年代北大學子身上的故事,讓我開始思考“詩和遠方”這個話題。

書中有兩個很有反差的人物——餘永澤和盧嘉川。

先說說餘永澤吧。他帶給我一種羅裏吧嗦、小雞肚腸的感覺。但你要說他這個人被瑣事所困,沒有詩和遠方吧,我覺得又不全是。他也有自己的理想:他希望像胡適之先生一樣鑽研古文、希望有個溫柔賢良的妻子、希望與所愛之人談論藝術……這些也是理想啊,那爲什麼他看起來還是那麼小氣,甚至令人厭惡呢?

我認爲那是因爲他只有他的詩和遠方,而沒有一種對家庭,對國家的責任與擔當。

他總是忽略林道靜的想法,總是把自己的思想強行灌輸給林道靜,這是自以爲是、自私自利的表現,也是對家庭的不負責任。東北三省淪陷,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華北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國難當前,他卻只顧逃避,只顧自己的安危,不願接受新思想,也不願站出來抵抗……這是缺乏對國家的擔當。

所以即使他在某一方面很有才華,但我始終覺得他格局太小。

而盧嘉川,只是個二十一二歲的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滿是調皮的少年氣。但他卻能在被捕入獄後,想方設法地給同學們報信;在被特務尾隨時,把祕密文件安全的送給林道靜;在被老虎凳壓斷雙腿後,艱難的爬到牆邊,與同志取得聯繫……

他難道不想去追尋那驕陽正好、風過林梢的詩與遠方嗎?可是,國難當前,總要有人擔起“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的重擔。作爲家國罹難時期的青年一代,他知道,這一次,他義不容辭!

君子想要站定遠方,必先拾起責任與擔當。盧嘉川這樣的人永遠值得尊敬!

那或許有人又說:“我們現在是太平盛世,有什麼可以擔當的呢?要如何體現擔當呢?”

武漢疫情期間,中國醫生張競予院長堅持收診病患,這,是擔當;東京奧運會,馬龍、蘇炳添、汪順、張雨霏等一衆運動員屢創新高,爲國爭光,這,是擔當;鄭州暴雨,一男孩爲不讓車掉入水中,淌水攔住車,這,是擔當……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作爲少年,我們不能只看到遠處五色斑斕的雲朵,不能只關心自己的“清風明月”“星辰大海”,不能只追逐自己的詩和遠方,還要看到身邊真真切切的艱苦、貧困和落後,並且想方設法的去關心、去幫助、去改變。既要相信魯迅先生的那句:“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民,都與我有關”,也要做到朱光潛先生的那句“惟願諸君將振興中華之責任扛於自己肩上”。

擁有自己的詩和遠方當然沒有錯,但希望我們都記住,生活不止詩和遠方,還有責任與擔當。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2

晨起,朝陽初升,萬物甫照,章章物華,冉冉不休。想來,這便是《芥子園畫譜》中所說的“天之設色”吧。推窗展卷,茶香撩人,如此妙晨,不害相思,也說不過去了。

輕抿一口,舌底生津,特昆雪一句話說的獨到,茶是聰慧的人們的飲品。才小啜一回,便神思遠揚,扣扣不絕。

前不久,讀到楊沫先生的那篇有名的青春禮讚《青春之歌》,此刻又慢慢回味,念轉之間,沉澱在腦海中的畫面依然清晰。再抿一口茶,苦的,從舌尖澀到心窩,像我現在想起的那段酸澀的歷史,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那是心口上一道永遠剜不去的傷疤,戰火硝煙、熱血激情烘焙的那壺燙到傷人的苦茶。

那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閉上眼,你能聽見洶涌的海浪一層高過一層的拍打着海岸,沙啞的,沉重的,麻木的,憤起的,絕望的,像一支命運交響曲,叫囂着想要扼住命運的咽喉。那是一羣普通的知識青年,他們有理想,有激情,有熱血。然而,他們身處在一個巨大的黑色的陷阱裏,一個不小心,他們的生命就會葬送在這個怪獸的血腥的大口中。沉默嗎,逃避嗎,絕望嗎,面對着千瘡百孔鮮血淋漓的國土,他們的眼睛溼潤了,巨大的無力感像一口倒扣的鐵鍋壓得他們透不過起來,可是,屈服嗎,背叛嗎,沉淪嗎,不,絕不,他們要振作起來,拯救自己,拯救這個被黑暗吞噬了的祖國,向着暴風奮力抗爭,向着風口浪尖抗爭,向着最黑暗的深淵抗爭。

從邁出腳下的第一步起,生死二字,已在置之度外。

林道靜,那個愛穿白衣白襪的女孩兒,思想純淨,脫俗塵外,同學親切的稱她“洞簫仙子”。樂之道,在於和諧,深諳此理的她,怎會想到有一天也會與戰爭鮮血沾邊。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它把林道靜一步步逼上了絕路,腐朽的家庭像一塊溼重的華麗的衣袍,上面爬滿了令人窒息的蝨子蟲蟻,她只能逃脫,逃的越遠越好,最好是永生不見。然而,黑暗的魔爪遠比她想的伸的快,伸的遠。那個夜晚,涼風,苦雨,她再次認識到身邊的人的蛇蠍之心,惶恐,絕望,嘶啞的哭泣,是雨,還是淚?美麗的北戴河,今夜,將有一個年輕的女子把她的的生命獻給你,像一個古老的河祭,她心中也曾對這個世界充滿熱愛和激情,可是,如今,狼狽的她連自己也不能保全,更何況是內心深處和諧的樂章。美麗悠久的雅樂之祖《雲門大卷》,你從遙遠的黃帝時代流傳至今,然而,今天的華夏,敵寇入侵,前途多舛,僞滿成立,東北淪陷,華北岌岌可危,天下已經沒有一處容納這曲和諧之音的地方。

那個夜晚,她被救了,被一個具有詩人氣質的騎士救了,初次品嚐到愛情的甜美的她彷彿又在這個世界找到了希望。可是,現實告訴她,日日重複不變的生活像一潭死水,激不起半點浪花漪紋。直到遇到他們,遇到那一羣激情澎湃,熱血燃燒的有志青年。他們心憂天下,指點江山,他們不屈服於惡勢力之下,他們談到共產主義事業時眼睛裏閃動的期盼熱切的光芒,無一不深深地震撼了林道靜的心靈深處,黃鐘大鼓帶給人的震撼,亦不過如此吧。她終於找到了她前進的方向,找出了她那如死水的生活中所沒有的東西。她又有了活力,是的,人不能沒有希望,不能沒有信仰,一旦有了這些,那還有什麼值得害怕和恐懼的。那個強大的紅色力量是她的堅實支柱,她再也不是在這苦海中顛簸的一個人了,她還有一羣緊緊團結在一起的兄弟姐妹,那是一座堅強的城池,固勝金湯。

她腳下的那條路是艱辛的,血腥的,有時候,現實的白色恐怖讓她疼痛得戰慄,可她堅持一步步走下去,她想起盧嘉川拖着血肉模糊的斷腿蠕行在溼暗的監獄中,用顫抖的彎曲嶙峋的手指叩擊青灰色的牆壁,尋找盟友,那是沒有一絲陽光照耀的地方,可是她知道盧嘉川的心中有一片火紅色的烈火,那是什麼也阻擋不了的激情和信念。擦乾血汗,撐起雙腿,她又前行,向着那面血紅的旗幟,向着前面更加瘋狂的風暴前行。

故事結束在一九三五年的“一二·九”運動之後。那是個寒冷的冬天,街上的白霧灌滿北平城的每個巷道,“無窮盡的人流,鮮明奪目的旗幟,嘶啞而又悲壯的口號,繼續沸騰在古老的故都街頭和上空,雄健的步伐也繼續在不停地前進,不停地前進……”。

輕輕吹開茶麪上薄薄的蒙衣,熱盡香未絕,腦海中的那篇紅色記憶也慢慢退卻餘熱,細想來,那個故事倒是有悖於茶道,《茶經》中說,飲茶以客少爲貴,客衆則喧,喧則雅趣乏也。又說“獨啜曰幽,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而革命的事業則是靠燎原之火的雄壯和力量,只有衆衆一心,才能屹立不倒,金戈不摧。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3

青春就像早晨溫暖的陽光,讓人享受;青春就像是雨過後的彩虹,讓人驚奇;青春就像是夜晚的流星,讓人幻想……

有的人的青春是白色的,因爲爲它代表純潔,有的人的青春是綠色的,因爲它代表生機,有的人的青春是……而她——林道靜的青春是紅色的,因爲它代表革命,代表奮鬥!

著名的紅色經典——《青春之歌》是當代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小說寫了主人公林道靜如何走上革命道路,併成爲無產階級戰士的曲折過程。她爲了尋找個人出路,逃避當“玩物”和“花瓶”的命運,踏上了流亡之路。她逃離了那個令她憎恨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楊家村小學尋找表哥夫婦,誰知他們已辭職離開,沒辦法,只得做了代課教師。然而,校長餘敬唐卻想把她嫁給當地的權貴,她走投無路,投海自盡,一直注意她的北大學生餘永澤救了她。

餘永澤喚醒了林道靜對生活的熱情,因爲餘永澤愛情的感動,她與餘永澤建立起了家庭。孤苦無依的林道靜因此享受到了家庭的溫馨。但卻在許多實際問題上發生分歧後來,她遇到了盧嘉川,對革命產生了感情。餘永澤一再攔阻她參加革命活動,甚至導致盧嘉川被捕入獄。林道靜在慘痛的事實面前如夢初醒,她終於認清了餘永澤的自私庸碌的本質,毅然決定和他分手。投身到抗日救亡中去。後來經過一系列的磨練,讓她漸漸克服了軟弱,最終成爲了一名光榮的無產階級戰士。

林道靜,是一個由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爲共產主義戰士的藝術典型,她純潔,善良,有時候執拗,倔強,有的時候,又帶着惹人憐愛的淡淡感傷,她那感情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對愛的熱烈追求都是獨有的,因爲空前的民族危亡和激烈的學生運動,因爲黨的教誨,因爲親身實踐,她走上了這條紅色的革命之路。

看完這部作品,它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時期的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一片熱忱和真誠,對信念的堅持,忠貞。它塑造了以大學生爲中心的一批愛國知識分子,在這特殊的時代,在黨的教育下,不斷更新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擺脫封建思想和封建家庭的束縛,解放自己的思想的曲折過程。他們的青春,因爲這而美麗,因爲這而充實,因爲這而煥發光彩!!

在那個時代,廣大的青年知識分子只有積極投身於無產階級革命的鬥爭中,纔是唯一出路,才能真正的擁抱他們紅色的的青春。

因爲《青春之歌》,林道靜走進了我的生活,走進了我的內心世界。我剋制不住自己,對她欣賞,對她喜歡,對她尊敬,甚至對她崇拜。她由一開始對待世上的萬事萬物的冷漠,再到後來對待無產階級革命的熱愛,林道靜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一波一瀾,都在我內心不停地翻滾,翻滾,久久不能平息。

合上書,閉上眼,深深地去感受她的那種革命的精神,她的那種堅強的意志,她的那種無私的奉獻精神。這不由得讓我想到了處在和平且又科技發達時代的我們,現在的我們幾乎都是獨生子女,我們大家一個個都像是處在溫室的花朵,不會獨立,不會堅持,經歷不起一點點的風吹雨打,什麼事都要依靠父母,都要別人替你來完成,這就讓我們缺少了堅強的意志。處在青春期的我們,總是抱怨父母,抱怨朋友,抱怨他們對我們這兒做的不好,那兒做的不夠的。但是,她們並沒有欠我們什麼,我記得我看過這樣一句話“對別人好點,沒人欠你的!”現在的我們,太缺乏奉獻精神了。

一些青少年,整天泡網吧,沉迷於網絡,逃課,打架,這不僅傷害了自己的身心,也浪費了他們大好的青春吶,甚至有的對都已經生活失去信心,只想着自盡,一了百了,失去了寶貴的青春……我希望這些少年能夠早日醒來,迷途知返,讓我們這些處在花季的青少年的青春之花更美好的綻放!

青春像一首旋律優美的歌,雖然短暫,但卻美好!讓我們去珍惜青春,去充實青春,讓青春之歌充盈我們生命的每個角落吧!!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4

《青春之歌》中我領略到了林道靜對於黨的真摯的依賴的象孩子見到母親一樣的情感;領略到他們那一羣象火山一樣噴發的熱血的愛國之情;領略着那個動盪的、轟轟烈烈的時代的風雲。一星期以來,每個晚上,我都沉浸在那個時代中。但是,畢竟,我還是從那個時代中走出來了。書看完了,我看了楊沫的再版後記。這一本書,它經過了另一個轟轟烈烈的時代——文革的時代。它聽取了衆多的意見而改變了一點,增加了林道靜在鄉村農民—運動中鍛鍊的七章,這表明了歌明者要與工農商相結合的歌明思想,也給整部小說展示了更廣闊的天地。

同時,林道靜的思想發展、成熟之路也就更加合情合理。我雖反感增寫的理由,但卻還比較喜歡這幾章。最喜歡的是開頭道靜和餘永澤生活,和盧嘉川接觸的一段,在獄中和林紅接觸的一段,寫得很成功。可是後來,卻很難理解一個成功的歌明者的真正的鬥爭和歌明的情節。這種內部的左和右的鬥爭,也許是因爲某些人的批評,也許揉進了文革的一些影子,更也許,我自己天真地沒有預料到當時鬥爭的複雜性。

總而言之,楊沫是一個成功的作家,但同時又是一個有太多責任的作家。作品不應該爲歷史去背上沉重的包袱。我欣賞的是那種自由的作家,他沒有任何責任和工作的目的需要而去寫作,他的作品就應該是他自己最強烈的感情,是他心底最強最高亢的呼聲。楊沫的作品,也許是,也許不是,但是她畢竟寫出了,成功地寫出了一代人最壯美的青春!

這本書也讓我感到,在當今社會中的我們,也應該像文中的林道靜有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堅強的意志,這種奉獻要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因爲現在家家戶戶多數是獨生子女,所以個個像溫室裏的花朵一樣,經歷不起任何風吹雨打,很多事都要靠父母,缺乏奉獻精神,而堅強的意志更需要我們的鍛鍊,需要我們在一道道坎坷中慢慢成長,需要我們意氣風發的走向未來!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5

作爲一名醫務工作者,再次拜讀《青春之歌》,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青年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以及他們堅強的信念和對自由、真理的不懈追求精神。文中主人公熱愛讀書,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雖然遭遇一連串的挫折,卻在此之中變得更堅強和強大,並且進一步向革命組織靠攏。革命的熱潮不僅挽救了她的生命她的靈魂,更挽救了她的青春,也是革命的青春。本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他們從幼稚到成熟,從無知到引發對人生的思考,甚至對社會對國家的思考,這也是這部作品最值得肯定的一面。

《青春之歌》那個年代已經過去,而屬於我們的年代卻仍在繼續着。我們似乎很難體會到當年革命先烈們戰鬥的艱辛,但我們在欣賞前人留下的寶貴文獻的同時,應該深刻的思考,思考現在,思考未來,思考我們會不會像林道靜那樣堅定一個信念,最終也爲自己譜寫成了一支屬於自己的青春之歌!

人人都知道青春的寶貴,人人卻都只是感嘆歲月如梭,卻不去思考該怎樣用自己的行動來留住這樣的光陰。我們總以爲自己年輕,可以沒有理想,可以安逸的享受時代給予我們的幸福生活,等學好了本領再去考慮未來。但是我們可曾想過,當我們走進神聖的醫學殿堂,叩開懸壺濟世的大門,踏上救死扶傷的征途,開始與病魔鬥爭,與死神賽跑時,"健康所繫,性命相托……"在莊嚴的醫學生誓詞中,我們便要開始爲肩上沉甸甸的生命而努力! 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夢想,那麼作爲當代一名醫務工作者,看着歷史上和現在的醫學人士與各類疾病的鬥爭,我知道我的中國夢就是不斷的探索與研究,戰勝各種疾病,讓人們都擁有一具完好健康的身體。雖然這個夢很遙遠,人類經過了這麼多年戰勝了很多疾病,卻又不斷的有新的疾病讓人對它們無從下手,但誰又能否定我的夢想呢?因爲這不僅是我的夢想,是我的動力,還是每個人心中都渴望的。

我的中國夢,我的醫學夢。它讓我懂得我要走的路還很遙遠,因爲在這條追夢之路上有着各種各樣的疾病等待着我去挑戰,但我不會放棄。因爲在這條追夢之路上,還有着許許多多與我志同道合的的人一起努力奮鬥。"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醫學的求學之路沒有盡頭,想要成爲一名稱職的醫生,想要把祖國的醫學文化發揚光大,就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努力。青春,洋溢着激情,揮灑着希望,蘊含着力量。一部《青春之歌》,以它青春的節奏催着我們不停地前進、前進!從自身做起,努力工作,唯有如此,纔對得起那些英雄前輩用血肉拼出來的美好今天,纔對得起黨和國家對青年一代無微不至的關懷。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6

《青春之歌》是我國著名作家楊沫成功作之一。通過描寫以林道靜爲主 要人物的一批近代青年在那個時代,在那個背景下年輕人的革命精神。當我看完這部作品之後,我深深的感受到他們那個時代,愛國學生對祖國熱愛和真誠的信念那麼堅貞。

這部作品以林道靜爲主要人物,她由一個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成長爲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典型。她的成長表明那個時廣大知識分子走過了一段曲折的艱難道路。作爲一個具有崇高的無產階級信念的青年革命者經過了一條艱難磨練和改造過程的辛苦路。她出生於一個地主家庭,生母慘遭迫害致死。她深受繼母凌辱和虐待,使她從小養成孤僻倔強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

《青春之歌》通過青年知識分子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來反映這場歷史大風暴的。林道靜出生於大地主家庭,她不甘於大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當官僚特務的玩物。她不斷爲個人的命運掙扎,卻遭到了一連串的打擊——她自殺未遂,教書被逐,尋找職業四處碰壁。作家以充滿激情的筆墨,真實的展示了林道靜的成長道路充滿荊棘,充滿坎坷。正是這些坎坷讓她勇敢,讓她堅強。

這部書情節感人,文筆流暢優美,時代色彩濃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讀者,是一部不可不讀的佳作。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7

“青春”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太短促了,也正是因爲他的短促方纔顯得他彌足珍貴。

每個人都擁有青春,對於那些年過半百的人,“青春”給了他們的回憶和遐想;而對於我們這些年輕氣盛的人來說,“青春”給了我們無盡的活力和憧憬嚮往。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值得人們用最美好的語言去謳歌,而青春本身就是一首最美好的歌。最近,我看了一本流動着青春熱血的好書——《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學生運動的長篇小記。展現了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學生爲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頑強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心由之路。

楊沫在《青春之歌》中用洋洋灑灑的文字,扣人心絃的情節塑造了大量生動活潑、有血有肉的靈動的文學形象。有在鬥爭中茁壯成長的女主人公林道靜;爽朗熱情、堅貞不屈的盧嘉川;穩健沉着、機智勇敢的江華;關懷戰友、視死如歸的林紅;積極向上的徐輝、羅大方、許寧;庸俗自私的餘永澤;貪圖富貴享樂而淪爲娼妓的白莉蘋……還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各種類型的人物形象。但是小說中塑造的這些衆多的文學形象中,最典型的還是女主人公林道靜的形象。作家在小說中刻意安排了各種各樣的人物來襯托林道靜這一人物形象的成長和蛻變,小說中的人物雖然龐雜,但卻安排得非常得當,把要表現和突出的都做得很到位。沒有給讀者眼花繚亂,雜亂無章的感覺,反而讓讀者覺得這樣的人物形象的刻畫是必不可少。

它塑造了林道靜這麼一位由知識分子鍛造成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形象。楊沫以其女性的視角,敏感、細膩地描寫了小資產階級林道靜成長爲革命者的全過程,對於五十年代的年輕人具有人生啓示性和方向性作用。然而作爲一部文學作品,林形象塑造規則化、樣板化、格式化的弊病很大程度上扼殺了作品的藝術性,使小說更趨向於主流意識針對知識分子的一個思想教育讀本。

《青春之歌》塑造了小資產階級出身的共產黨員林道靜形象,曾經激勵一代有抱負的中國青年主動靠攏黨組織,接受黨的領導和教育,自覺改造世界觀,抵制形形色色的非無產階級思想,樹立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遠大理想。他們熱烈響應黨的號召,到工廠農村去,到邊疆礦山去,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火熱生活,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鍛鍊成長。

林道靜在成長過程中曾有過沉湎於個人瑣屑生活的纏繞,對理想感到渺茫的經歷,她“像一隻孤獨的駱駝,揹着沉重的負擔,跋涉在無窮無盡的苦難的沙漠中”,在共產黨員的帶領下她終於看見綠洲。林道靜形象的真實可信在於其有一個逐漸完美的過程。她從一箇舊知識分子成長爲一個共產黨員新人,這在中國文學史的長廊中是過去沒有的新形象。

透過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到在這場歷史大風暴中,與我們相同的年紀,可他們卻有着不一樣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靜出身於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當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當官僚特務的玩物,在她不斷爲個人的命運掙扎時,卻遭到了一連串的打擊——她自殺未遂,教書被逐,尋找職業四處碰壁……面對重重的挫折打擊,林道靜並沒有放棄,儘管前行的路充滿坎坷,儘管她知道這條路艱辛異常,可她只當這些打擊、坎坷是豐富人生的元素來對待,從沒放棄自己的命運,這種不服輸的、大無畏的精神,在現在當真是一筆無價的財寶了。

小說在女主人公林道靜形象的塑造上,真是地展示了作品主人公的成長曆程,細膩地記錄了人物的前進軌跡,預示了作品人物在與工農相結合的大道上,將會邁出更堅定的步伐。在作品人物成長前後思想言行的對照中,啓示人們,必須勇於否定和摒棄舊我,永不停歇地追求進步,樹立崇高革命理想,纔會生活得更有意義,纔會對國家、對社會做出切實的貢獻!這樣的一種暗喻,正是小說塑造典型的知識分子成長的形象的巨大意義。小說還較好地處理了作品主要人物與周圍人物的關係,將加入黨組織之後的林道靜置身於羣衆運動之中,凸顯了黨和羣衆的魚水關係。這些都充分證明了小說對林道靜這一形象的塑造是空前絕後的成功。

欣賞完了這部作品後,我感觸頗多,在當今社會中的我們,也應該像文中的林道靜有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堅強的意志,這種奉獻要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因爲現在家家戶戶多數是獨生子女,所以個個像溫室裏的花朵一樣,經歷不起任何風吹雨打,很多事都要靠父母,缺乏奉獻精神,而堅強的意志更需要我們的鍛鍊,需要我們在一道道坎坷中慢慢成長,需要我們意氣風發的走向未來!

不要把自己的命運的交給“命運”,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寫命運,儘管這條路很艱難,可你有青春,有衝勁,有幹勁,還有什麼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來,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來再哭,繼續着自己堅定的腳步。

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聲。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奏響青春的每一個音符,讓青春之歌響徹命運的每個章節。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8

青春是美妙的樂章,用它跳躍的音符譜寫人生的旋律;青春是翱翔的雄鷹,用它矯健的翅膀搏擊廣闊的天宇;青春是奔騰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氣勢沖垮陳舊的木橋。這幾天,我看了一本流動着青春熱血的書——《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爲讀者展現了“九·一八”事變後,一批愛國主義青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道路情景,細緻的雕琢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知識分子形象。而主人公林道靜是一個從小寄人籬下的的青年,爲了反抗命運,她憑着旺盛的革命熱情在革命者的幫忙下,從一個受盡凌ru的青年成長爲一名有堅強內心,不畏強權的共產主義革命者。

回首此刻,我們物質生活豐富,有着社會、家庭和朋友的照顧,不必爲生存而擔心;可我們的精神生活與林道靜相比,卻顯得多麼微不足道。林靜道找到並堅定了自己的思想與信仰,實現了青春的價值。而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們卻很少有人把握住青春的價值:有些人把青春浪費在了網遊的虛幻中,有些人把青春浪費在了頹廢的酒吧,還有的人把青春獻給懶惰與放下。

每個人的青春都有着其特殊的價值,並佔據着特殊的地位。正值青春的我們就應無愧且無悔於青春,在這個人生的關鍵時期我們就應爲收穫一個完美的未來而播種下理想,併發奮讓它實現。但是我們又有幾人真正做到了無愧青春呢,其實每個人的青春都有着自己的挫折與不順,有的人在挫折中站了起來,而有的人卻如脆弱的玻璃瓶經不起挫折的磨礪。青春期的我們有着鴻圖之志,但我們的理想卻不堪一擊,在幾次失敗和教訓之後就變得軟弱與膽怯。玫瑰在破土前,只有在黑暗的土地裏經受寒冷與寂寞的挑戰,才能衝破大地,綻放自己的美。我們的理想也只有在挫折的不斷錘鍊下才能由普通的石頭變成河蚌裏發光的珍珠。完美的未來需要我們爲之而艱苦奮鬥,而理想是我們奮鬥的動力。黃金時代就在我們的面前,我們應學習林道靜,珍惜青春,把握時光,把握每一天的完美。只有不斷奮鬥,纔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纔能有真正值得歌頌的完美青春。不論暴風雨來的多麼猛烈,請做一隻海燕,做一隻高傲的海燕,在挫折與困難中前行,風吹的猛烈了就展開自己的翅膀,雨下的狂暴了就擡起自己不屈的頭顱,面向暴風雨。

要堅信——雨後就會有彩虹!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19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學生運動的長篇小說,展現了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學生爲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頑強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這部作品以林道靜爲主要人物,她的成長表明那個時代廣大知識分子走過的曲折艱難的道路,作爲一個具有崇高的無產階級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熱情的青年革命者,經過了一段艱苦的磨練和改造過程。她身上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狂熱性以及個人英雄式的幻想雖然常常流露出來,但是最後在盧嘉州,林紅等的教育幫助下,經歷了二次鐵窗血與火的洗禮,參加農民搶麥鬥爭,並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在一系列革命實踐中變爲堅強,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

循着林道靜的足跡,在時代風雲的激盪下,成爲一個堅定的革命分子,不容置疑,與她自身的追求與自覺密不可分,但也離不開那些影響了她的人——盧嘉川、林紅、江華、羅大方、徐輝、侯瑞等等。他們都是堅強不屈的共產黨員、是富於革命理想的共產主義戰士。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機之際,他們放棄了屬於個人的一切,將一切痛苦和血淚深埋心底,用頑強和堅毅與敵人對峙,他們是“黨的使者”。他們,使我真切地感覺到他們對於一個迷惘的青年的爭取與幫助。他們,成了林道靜的最關愛、最敬佩的引路人。不僅如此,他們還以自己剛毅、頑強的性格和對黨的忠誠,教育和影響着其他的更多的進步青年,也鼓舞着自己的戰友。黨旗下,有那一代人最壯美的青春!

我們現在也正逢青春年華,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我們是民族的未來,承載着祖國的希望。然而,伴隨着物質的極大豐富,家家戶戶多數是獨生子女,個個像溫室裏的花朵一樣,經歷不起任何風吹雨打,很多事都要靠父母,缺乏責任感和奉獻精神。我們中的一些人精神相對匱乏,甚至存在信仰危機、精神危機等問題。我也曾有過隨波逐流不思進取的一些想法,當我讀完這部紅色經典後,書中包含的厚重的民族感情、民族氣節、民族氣韻,主人翁對信仰的勇敢、堅強、堅定,讓我爲之震撼,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在這個時代培養誠實、頑強、樂觀品質和正義感、責任心的重要性。而堅強的意志更需要我們的鍛鍊,需要我們在一道道坎坷中慢慢成長,需要我們意氣風發的走向未來!

《青春之歌》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人的心聲,我們這個時代也需要這樣一部“青春之歌”。我相信,在黨旗的引領下,也應有屬於我們這一代的最壯美的青春!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20

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們,享受着安逸的生活,在黨的陽光下茁壯地成長,讓我們好好珍惜這段時光。

近來,我讀了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青春之歌》,這本書敘述了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林道靜如何走上革命道路,併成爲無產階級戰士的曲折過程。林道靜爲了尋找個人出路,踏上流亡之路。她逃離家庭,到北戴河附近做了代課教師。然而,校長餘敬唐卻陰謀把她嫁給當地的權貴,走投無路之下她投海自盡,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學生餘永澤搭救。

餘永澤喚醒了林道靜對生活的熱情,從小孤苦無依的林道靜暫時享受到了家庭的溫馨。當遇到共產黨人盧嘉川之後,她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林道靜決心離開庸俗自私而平庸的餘永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從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軟弱,最終成爲一名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愛國學生對祖國的熱愛與真誠,以及那一份爲了祖國願意捐獻自己一切的赤忱之心。

迴歸到我們現在這羣在黨的陽光下成長的少年們身上,有不少人喜歡抨擊我們,說我們一代不如一代啊,浪費黨的栽培啊,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我們都在努力着,努力學習,努力成爲人才,努力報效祖國。

我們把握得住青春,不需要過分坎坷,只需要平平淡淡,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把握得住現在,不需要過分輝煌,只需要平平凡凡,儘自己所有的心血灌溉每一株花朵,把握得住未來,不需要過分耀眼,只需要讓周圍人看見,儘自己所有的思考力選擇每一條道路……不需要過多的言語,只要用行動就可以證明我們在黨的陽光下成長的很好!

從小聽着這樣的故事長大,即使迷茫也能再次找到方向,即使害怕也能再次鼓起勇氣,即使跌倒也能再次爬起……黨永遠會在前方指引着我們的道路。

請讓我們珍惜這段時光,在黨的陽光下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