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天鵝之死》有感(精選6篇)

讀《天鵝之死》有感(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6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天鵝之死》有感(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天鵝之死》有感(精選6篇)

讀《天鵝之死》有感 篇1

其實,我看不懂李子玉老師的著作,因爲,像我這個只會沉迷於童話和故事的五年級小女孩,對動物的描寫實在是太少了解了。我最不擅長的就是環境、外貌描寫,所以我都很少看這種類型的文章。

這篇《天鵝之死》講了一個叫雙虎的獵人,十五歲的時候在森林裏打獵,捕獲了一隻野鴨子,他把野鴨子烤着吃完後,又打中了一隻野鴨子,卻被守林人說,那是他的獵物,仔細一看,那隻所謂的“野鴨”是一隻白天鵝。守林人知識淵博,意識到這是兩隻天鵝的“調虎離山計”,守林人是一個老獵人,他把雙虎邀請到他家住宿,家裏有一個7歲女孩,叫小花。小花是一個善良的孩子,她不忍心看到動物的悲劇。雙虎和老獵人討論,如何抓住天鵝,卻被小花的同情心感動,暗中保護天鵝。晚上,他們聽到門外有聲音,發現是那對天鵝,那對天鵝已經去世了。小花萬分傷心,在小島上做了兩個墳墓來紀念它們。

在這篇文章裏,我潸然淚下。這是何等的悲劇!但同時我也很欣慰,一個7歲的小姑娘,小花,她愛大自然,她愛動物,這是讓所有人都值得高興的。還有,守林人說了一句話:“天鵝都是成對生活的,它們是偉大的。”我也覺得,文章倒數第二段是我們人生多麼寬敞的未來的路:

“天鵝只不過是一種鳥類,比起人類來,無論是大腦的結構還是思維的能力,都簡單到了可憐的地步。但是,在它們的內心世界裏,彷彿也有着人類多少世紀以來一直追求、嚮往的東西,那就是善良和慈愛、正義和忠誠。正是這種出色的素質,引起了同樣美麗的一顆心的同情。”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也是總結全文的一句十分重要的話。

花謝,花開,我看見了兩隻天鵝在揮動翅膀,飛到它們嚮往的地方去。

讀《天鵝之死》有感 篇2

這本書主要寫了主人公雙虎從以前的愛上打獵到當上守林員被小花給感染,不再癡迷打獵,還跟女主人公小花一起保護天鵝的故事。

在現今打獵是非常可恥的一種行爲,正是因爲以前的人們隨意的獵殺動物,導致現今人們再也無法看到以前的一些動物,親眼看見它們遷徙、捕獵、冬眠的樣子,人們爲了滿足自己的口欲,捕殺娃娃魚等動物,爲了利益抹殺大象、東北虎、金絲猴……,正是因爲我們人類爲了自己的口欲,吃果子狸,從而暴發了非典,引起了全國的恐慌,也讓那些人自作自受,還連累別人,在生活中還有一些人喜歡吃狗肉,狗是人類的朋友,怎麼能傷害它們呢?就算是用來吃的那也是一條條生命啊!我們應該跟動物和平的相處,纔能有美好的家園。

讓我們從自己開始,呼籲人們不要用動物製品,不要吃狗肉,讓我們一起保護動物,熱愛動物,把動物當作自己的朋友,讓世界更美好。

讀《天鵝之死》有感 篇3

在一個小島上居住着一對夫婦。有一天,來了一羣天鵝,老人像招待客人似的招待他們,給他們吃原本給積、壓的飼料,給他們捕魚吃。天鵝的擔子漸漸大了起來,它們和雞、鴨們搶奪食物,而且還和漁翁一起隨行,吵吵鬧鬧,可漁翁一點也不生氣。

漸漸地到了冬天,天鵝們竟然忘記了南飛。白天去找食物晚上在雞圈裏睡覺。老夫婦見他們可憐,於是就讓他們在自己的屋裏過冬。春天到了,湖面解凍了,他們依舊過着往常的生活。

過了好些年,老夫婦由於年紀太大,不得不離開小島。天鵝們沒有了依靠,再有一個冬天凍死了。

天鵝們的死給我這樣一個啓發:天鵝們依賴着老夫婦,而失去南飛的本性,而導致最後被凍死的悲劇。老人的關心方法映射着現在的家長對嬌生慣養的行爲。然而,磨練的機會,是孩子只知道依賴父母,孩子們有一些困難就去找爸爸媽媽,而父母卻不知道他們的舉動正養成孩子們的壞習慣。

故事告訴我們那些嬌生慣養子女的父母,你們越是把孩子照料的無微不至,越能培養出一些“四肢不勤”的懶漢。

讀《天鵝之死》有感 篇4

今天我讀了《天鵝之死》這篇文章,它讓我受益匪淺。

故事的大意是這樣:從前,有個小湖,湖的中央有個小島,島上生活的一對老夫婦,他們和少與外界交往。一天,島上來了一羣天鵝。老夫婦很十分高興,因爲這個小島很少有客人來訪問,便收養了他們。不久,老夫婦老了,離開了小島,那羣早已喪失捕食能力的天鵝也在第二年湖面封動的春天餓死了。

讀後我深有感觸:我們應該把持好“愛”這把雙面劍。用得好,我們可以用它來“砍柴”;用得不好,我們就可能“砍傷”自己。

我們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如:吃魚,爸爸吃魚頭,媽媽吃魚尾,孩子享用魚最好的部分,時間一長,有些同學還說爸爸媽媽喜歡吃魚頭魚尾。還有,有些孩子不肯給別人分享食物,尚不順心就大哭大鬧;有些孩子在父母的寵愛下挑食,怕吃苦……典型的“421”現象就是爺爺奶奶寵着,爸爸媽媽護着,獨生子女慣着。

現在想來,上次考試考得不好,爸爸媽媽嚴厲地批評了我,其實他們也是在愛我呀。

在這個世界上,父母都給孩子無私的愛,不過,溺愛卻是一種傷害,並且是致命的。正如《天鵝之死》結局,如果老夫婦不是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的話,那羣天鵝說不定就不會死了。

讀《天鵝之死》有感 篇5

文章僅僅講了年輕美麗的白蕤喜愛芭蕾舞蹈,文革時受到迫害,後在玉淵潭做了幼兒保育員,和四隻美麗的天鵝從遠方飛到玉淵潭過冬其中一個被兩個偷獵的青年獵殺這兩個故事。但從這兩個簡短的故事中我能體會出汪老對人性冷酷的控訴。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淨土,它是那樣神聖而不可侵犯。

文革時期的白蕤堅守自己心中的淨土,任憑別人百般刁難,她也無所畏懼,毫不退縮,因爲那是她最後一塊淨土,那是她在黑暗社會下的最後一點依靠。不禁觸景生情,換做是我們,在苦難時刻是否會像白蕤一樣,是否也能堅守自己心中的.那塊淨土?誰又敢保證。

正如魯迅先生在《再論雷峯塔的倒掉》中所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在第二個小故事中,汪老正是詮釋了這一悲劇,借孩子之口發出了對天折的美的呼喚。天鵝是高貴、優雅、純潔的,卻帶着一顆破碎的心將胸脯撞碎在堅冰之上。無不體現着美的喪失與淪落。

天鵝之死,死掉的是人心。

讀《天鵝之死》有感 篇6

汪曾祺大師,被譽爲“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他的文章常以含蓄、淡遠的文筆構建深厚的文化意蘊。文革之後,汪老於1979年重新開始創作,《天鵝之死》這篇小說寫作於1980年,後來被選入他生前唯一一本自選集,可見汪老對於它的喜愛和珍視。對比汪老其他的作品,這篇小說中所蘊含的無奈、苦澀和掙扎,深深地觸動了我。

《天鵝之死》主要講述了芭蕾舞蹈演員白蕤在文革期間遭受無端迫害,身體受傷,不得不退出舞臺轉業當保育員。文革結束後,因爲目睹北歸的天鵝被偷獵者殺害的事情,使她不由自主地回首往事,再次感受未癒合的傷疤被觸痛而帶來深深傷痛。

在汪老的筆下,玉淵潭天鵝、芭蕾舞事業、女主白蕤這三種“天鵝”的意象交錯穿插,是通聯,是共鳴,也是對比。“天鵝在天上飛翔,去尋找溫暖的地方”這個似詩似讖的句子帶着徘徊往復的音樂美,牽繫着白蕤的回憶。“天鵝在天上飛翔,去尋找溫暖的地方”第一次出現,是白天鵝從北方歸來,越過寒冷的大興安嶺中鄂溫克族狩獵隊篝火的紅光,在初春的玉淵潭落腳,使帶着小朋友春遊的白蕤回憶起從前烏蘭諾娃芭蕾舞《天鵝之死》是怎樣誘發了她對舞蹈的嚮往。第二次出現,是白蕤回憶起她經過刻苦訓練走上舞蹈家之路,像白天鵝一樣在舞臺上盡情展翅高飛,脆弱、高潔的美引起了“某某”這個噁心小人的覬覦,危機暗藏而不自知。第三次出現,是白蕤回憶起在文革中遭受的背門板跑步、整夜跳舞、做折損骨骼的苦工等刻意的、惡毒的、超出想象的折磨,和當時感受到的羞恥、憤怒和傷痛。《天鵝之死》這個舞蹈在這一時期,既是她理想的支撐、快樂的源泉,也是她苦難的源泉和夢想被毀的工具。

第四次出現,玉淵潭的天鵝被偷獵者打死在黑夜之中,也暗喻着白蕤的舞蹈事業必然死去。回憶中,白蕤因爲惡毒的折磨骨折了左腿,不得不轉業當了保育員。這一刻,偷獵者的容貌和地包天的“某某”在她的回憶中重合起來,都是劊子手般猙獰的面孔,扼殺了美好的事物。汪老在這一段中寫道:“越冬的麥粒在鬆軟的泥土裏睡得正香。經過長途飛行,天鵝的體重減輕了,但翅膀上增添了力量。”白蕤的悲劇源於在冷酷的政治之冬,她不願意做在泥土裏沉睡的麥粒,選擇了去做必須經歷長途飛行的天鵝。這是對現實的不滿,對殘酷命運的反抗。

汪老的筆下,玉淵潭天鵝是一種脆弱的美的形象;女主白蕤卻有所不同,她更像芭蕾舞《天鵝之死》之中的天鵝,即使瀕死也想要掙扎高飛,她的美有一種堅強不屈蘊含其中。她面對紅衛兵的壓迫強硬抗爭,雖然最後不得不退出了芭蕾舞臺,但是她的美仍在發光。即使是在保育員這個“小舞臺”上,她也對工作盡心盡力,用真心換來小朋友的認可——“我從前好看。”“不,你現在也好看。你的眼睛好看……阿姨,我們愛你!”白蕤的回憶是以傷痛結束,玉淵潭的天鵝是以死亡結束。可是在結尾,孩子們爲天鵝而流的眼淚像鑽石,化爲星星掛在天上,與開頭白蕤溫柔對孩子們關愛的遙相呼應,使我相信,白蕤的人生絕不會以失敗結束。

汪老在《汪曾祺自選集》的摘要中曾寫道:“一個人寫出某一篇作品,是外在的、內在的各種原因造成的,……是有一定的機緣的。過了這個村,沒有這個店。”他又說:“我寫的人物大都有原型。”看完《天鵝之死》,我相信這篇小說的產生是源於一個內因與外因交感的機緣。文革時期,汪老必然曾經目睹過一個像白蕤這樣高潔、優雅、不屈的人物在殘酷的歷史動亂中掙扎。對過往不幸遭遇的紀念、對人性的冷靜思考與對未來生活的深入探索,大概是他創作出這篇小說的動力。

《天鵝之死》展示了晚年的汪老敢於以冷峻的態度直面苦難。因此有人認爲此時的汪老已經不再追求“和諧”的創作理想。我則認爲,難道擺脫無奈、直面苦難不是對“和諧”理想更直接的追求嗎?人生最難得不是一帆風順,而是歷經波折、遭遇苦難仍不言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