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於漪《歲月如歌》讀後感範文(通用14篇)

於漪《歲月如歌》讀後感範文(通用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4W 次

導語:《歲月如歌》是著名的教育家、語文特級教師於漪獻給2007年教師節的一份厚禮。翻開扉頁,是於老師的手跡:“拉開層層心幕,往事歷歷眼前:教海沉浮,歲月如歌,被白髮欺人奈何,卻道天涼好個秋!”這是於老師幾十年教海生涯的真切體驗。接下來小編爲你們帶來於漪《歲月如歌》讀後感範文,希望你們喜歡!

於漪《歲月如歌》讀後感範文(通用14篇)

於漪《歲月如歌》讀後感 篇1

人生如夢,歲月如歌。

每個人在自己的流金歲月裏,都有一段動聽的歌。

本書是一個軍官在盤點自己二十六載的377篇訪記時,譜寫的一首感人之歌。讀過之後有四個字在我的腦海裏反映特別強烈:“感動”,被書中所有人物的故事而感動;“朦朧”,從表層意義講,作者追憶的是自己的一段歲月,然而內容講述的卻是他人的故事,讚美的卻是他人的歌,這種“朦朧”的構思大作,不但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水平之高,而且還突出了一個軍人時時刻刻服務於他人的高尚品德。軍人,不愧爲黨和人民賦予的榮號,人民爲軍營有這樣的靈魂工程師而感動。

最感人的軍旅之歌

《歲月如歌》,多麼浪漫而又有詩意的書名啊,當我懷着仰慕的心情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不只深深悟到了他有着內涵的分量。同時,也彷彿聆聽了一首具有歷史記載的大合唱名曲。羣英匯聚,唱出了黨情,唱出了軍威,也唱出了衆多英雄兒女的崇高品德。

《歲月如歌》,用一篇篇如詩的標題,講述着一個個真實而又感人的故事,把軍人的那種鐵骨錚錚,堅不可摧,愛國愛民愛藝術和爲藝術而無私奉獻的大無畏精神,栩栩如生的帶給了讀者,讓人讀後感到:這是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隊伍是藝術文化的珍品,也是藝術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

《歲月如歌》還充分反映了我黨我軍在各個歷史階段爲人民培育了大批的優秀黨員幹部和各方骨幹人才。如:《山高水長》訪沂蒙山老區的素描;《旋轉的紅舞鞋》訪著名舞蹈家、女將軍劉敏;《震撼世界的5分54秒》訪舞蹈千手觀音編導總政歌舞團團長張繼剛等等感人的訪記,還有訪那些著名歌星、演員以及衆多的藝術人員們。這些既平凡而又偉大的軍旅戰士們,都爲推動我國的藝術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功不可沒的巨大貢獻。而今,這些可敬的老藝術家們仍然還在不同的崗位上肩負着重任,繼續爲我國的民族藝術發展傳授者知識,奉獻着自己的經驗。在此,我們稱讚這支隊伍,他們是當之無愧的藝術楷模,他們用自己的才華譜寫了一曲最感人的軍旅之歌,人民爲有這支靈魂的工程隊伍而驕傲,歷史會永遠記載着他們的。

期待

感謝作者——樑祖國先生爲讀者撰寫了這麼一部感人的好書,期得着你和《歲月如歌》一書中所有的戰友們,在今後的歲月中,不斷充實你們的歌,把這首《歲月如歌》繼續譜寫下去,讓這支歌匯寫成一首響亮的交響樂曲,奏響祖國,奏響全世界,爲推動人類的精神文明之發展,爲建設和平和諧的社主義國家再奏輝煌。

最後敬請《歲月如歌》中的每一位幹部戰士和藝術家們,接受我內心深深的崇拜,並真誠的祝願他們,平安!健康!幸福!快樂!

於漪《歲月如歌》讀後感 篇2

曾經多次觀看有關介紹於漪老師的錄象,也曾親自聆聽過於老師的報告,今天,手捧《歲月如歌》一書,更如同於老師就在對面,娓娓道來,一清如水。書中於老師回憶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和畢生從事語文教育的思想軌跡,爲我們青年教師、爲教育事業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於老師坎坷一生,研修一生,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生。一路上,她“堅信經歷汗水纔出能力,有無運氣亦當自強。”在於老師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大寫”的人,她以對祖國、對人民、對學生的無限的愛,以她的聰明才智和過人的毅力,以她無私的奉獻和人格魅力,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很多榮譽,贏得了人們的尊敬。

於老師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教育思想使我感觸很深。她一輩子與語文結緣,終於解開“人的語文能力是從哪裏來的”。於漪老師的課堂結構的最大特點就是“教無定法,學無定式,變化多姿,靈活多樣,從來沒有固定的一成不變的模式”。因此,於老師被稱爲“沒有固定模式的特級教師”。這種獨具特色的、沒有固定模式的個人教學風格,可稱之爲“無恆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基於對語言教學多功能的認識,組成了一種立體化的課堂結構。因此,這“無恆”,就是“常將講、思、答、議、評有機結合起來,常取啓發式、學導式、自學式、三主式等有效模式之長而自成風格,獨爲一體”。於老師創立了“點、線、面、體”教文育人立體教學體系,“點”即課文,每課必精心設計;“線”即文體,即成序列又統籌兼顧;“面”即全局,對目的、任務、內容、訓練作總的科學安排;“體”即文章的文與道,情與理、內容與形式、思想性與藝術性,彼此交融,熔於一爐。

於漪老師語文教學觀的核心就是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把學生真正當成學習的主人,相信他們有巨大的學習潛能,相信他們有無限的創新能力。幾十年來,於老師一直恪守這種信念,一直用這樣的信念鞭策自己,教育學生,所以她的語文教學才能取得令大家信服的成就。

於老師對育人有一個全面、具體的認識,她把育人的標準定位在明日建設者的素質要求和德才兼備的要求上。她善於正確處理育人和教語文的辯證關係。她認爲,如果離開了對人的培養,語文教學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於老師主張把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地統一起來。教學既要提高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和思維能力,又要使學生具有美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學、美學、文化的素養。正是在這種育人思想的指導下,於老師才能做到誨人不倦,培養出了衆多德才兼備的人才,因此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

在於老師身上,我們可以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於老師說“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有時代的活水,靠的是兩把利刀即學而不厭和努力實踐”,她教導我們教師身上要有時代的年輪和豐富的智力生活,無論是年輕教師還是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都要不斷學習,要學而不厭。在《歲月如歌》這本書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於老師那種好學不倦的精神。她以有限的業餘時間,在人類知識長河中涉獵之廣,簡直令人吃驚。她以一個非語文專業出身的大學生,轉行教歷史再轉教語文,學科的差異讓她感到自己專業知識的缺乏,繼而像海綿吸水、像磁石吸鐵,如飢似渴地探索和開發知識的寶藏。她以親身體驗告訴我們“讀書樂無窮”,告訴我們“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用她“一輩子學做老師”的經歷告訴了我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深刻道理。

於老師還告誡我們“只有對學生真心一片,才能與學生心心相印。”作爲老師,要和學生的心絃對準音調,要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學生”,備課時要充分備學生,讓“教”在學生身上起作用。於老師說“要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薰陶感染學生,在他們的心靈深處撒下美好的種子”。這就需要我們老師走進孩子生活的世界、心靈的世界、知識的世界,以心換心、將心比心,多進行心理角色的置換。孩子畢竟是孩子,有淘氣的,有性格倔強的,有個性內向的,每一個孩子就象一個大問號,要尊重每位孩子的與衆不同,教師就要善於去觀察他們的個性、挖掘他們的潛能,更好地進行因材施教。

於老師虛懷若谷、嚴謹治學的態度尤其令我欽佩。她在語文教學上獨樹一幟,自成一派,她以火一般的熱情,以勇往直前的氣魄,以過人的智慧和膽識,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探索出一條有理論深度,有完整體系,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語文教學思想和教學經驗。她被評爲上海市的特級教師,是理所當然的,也是當之無愧的。然而在榮譽面前,她不但沒有陶醉,反而更加虛心了。她把自己的成功歸結爲機遇,歸結爲組織的培養和信任。於老師在自己成爲特級教師後,下了這樣的決心:“一切從零開始,邊幹邊學,邊學邊幹,追求卓越,努力縮短”實“與”名“的距離,向名副其實的目標奮然前行,不辜負組織的培養,不辜負學生、家長、社會的期望。”

掩卷沉思,實爲身邊有這樣的榜樣而慶幸。作爲教師,我纔剛剛成熟,今後的路任重而道遠。我將永遠以於漪老師爲榜樣,銘記於老師“胸中有書,目中有學生”的教誨,學習於老師虛懷若谷、嚴謹治學的作風,用好於老師所說的“學而不厭和努力實踐”這兩把利刃,向着心中的理想而奮發前行。

於漪《歲月如歌》讀後感 篇3

《歲月如歌》是著名的教育家、語文特級教師於漪獻給2007年教師節的一份厚禮。翻開扉頁,是於老師的手跡:“拉開層層心幕,往事歷歷眼前:教海沉浮,歲月如歌,被白髮欺人奈何,卻道天涼好個秋!”這是於老師幾十年教海生涯的真切體驗。

閱讀的感覺真好,捧着《歲月如歌》,一頁頁往下讀,我彷彿在傾聽一位長者的獨白,娓娓道來,時而激越,時而平緩,時而低語,感覺猶如春風化雨,滋潤心田。

隨着“歲月如歌”這個生命故事長卷的逐層釋放與展開,我不斷地被觸動,被震懾。如今的教育專家、語文特級教師於漪,曾經經歷了那樣的苦難:喪父之痛;病魔纏身,差一點奪走她的生命;文革時期,她又遭到了怎樣的欺辱……一樁樁、一件件都沒有壓垮這位倔強的女性。在於老師身上我看到了什麼是堅強,怎樣叫師愛,什麼是責任,她的“求知、求教、求真”之路,是追求理想之路,是探索語文教學之路,是尋求教育真諦之路。

求知——明燈伴我過午夜

於漪老師說:“我當了一輩子教師,教了一輩子語文,上了一輩子深感遺憾的課。我深深地體會到永不滿足是必須遵循的信條。”於漪老師上了2000多節公開課,可自己卻認爲沒有一節是十全十美的,雖然每次開課前都考慮周全,但每節都存有遺憾。我想,正是由於於漪老師謙虛好學、永不滿足,纔會有她那每節都有遺憾的說法。作爲“非科班出身”的於漪“三年磨一劍”,常常是“明燈伴我過午夜”。這種付出,這種努力,一定有一種堅定的信念在支撐着她,有一種謙虛好學、永不滿足的精神在鼓舞着她。從教至今,於漪老師就是這樣邊教邊學走過來的。“如果學而思,學一點,消化一點,即使時間零碎,日積月累,真才實學也必大有增進。”於漪老師還告訴我們:重要的理論反覆學,緊扣一點深入學,拓開視野廣泛學。“人非生而知之者”,沒有誰天生就可以做教師,於漪老師都在“一輩子學做教師”。讀到這兒,敬仰之心蕩然升起。

求教——夢裏尋它千百回

於漪老師一生與語文結緣,終於破解“人的語文能力是從哪裏來的”。“一個人的語文能力只能從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中得來,在優秀範文的閱讀中感悟、品味、思考、理解,隨着所感、所悟、所得的潛移默化所生成,並具有自己的認知、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品格以及具有自己個性的語文能力。因此,大量閱讀是提高語文能力的基礎,聽、說、讀、寫等實踐活動是提高語文能力的必由之路,潛移默化是語文能力生成的基本規律。”

“離開了人的培養去講文的教學,就失去了教師工作的制高點,也就失去了教學的真正價值。”於老師一開始就認定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打好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底子,爲此,她首先自學高中語文教學涉及的各種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大量閱讀古今中外經典作品,並以“出口成章、下筆成文”爲標杆,迅速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其次於老師積極向實踐、向同行和學生學習,用10小時、20小時準備一堂課,《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一備30多個小時,反覆鑽研數十篇、上百篇教材,用規範的語言寫成教案,把課上要講的每句話背下來,再脫開教案講課,課後寫教學後記;再次結合自修語文的深切體驗,關注當時語文教育思想的論爭,留意教學改革的動向,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

於老師說““聲情並茂的朗讀、講解,旁徵博引的議論、評析,眼神、手勢、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腦海中浮現,我常頓然有所悟:這就是語文!”如此地下功夫研究教學,如此的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原來特級教師是這樣“煉”成的。

求真——一輩子學做教師

無需我在此嘮叨,讓我們一起來讀讀書中的一些話吧:

“做人有基本準則,貪慾最爲可怕,吞噬人性,如果人德都沒有,還談什麼師德?

《蘇武牧羊》“這首歌不斷在我胸中激盪,構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常爲書中的故事激動不已,那種對祖國的忠誠、對革命事業的執著、置個人生死於度外的大無畏精神常縈我腦際,有時難以入睡。”

“當時我執著地想:在一個文盲和半文盲充斥的國家是不可能建設成社會主義強國的。學生只有一個青春,不能耽誤,希望他們早日成爲國家的有用之才。”“教育事業真正是遺憾的事業,教師責任大如天,追求永無止境。”

書中有這樣一個事例,讓我讀過之後久久不能釋懷......

“……兒子患敗血症,天天高燒,嘴脣都發焦,頭上用冰袋冰着。……一天半夜,醫生找我們談話,說明病的嚴重性和藥效的甚微……我哭了,誰沒有親子之愛?懇求醫生救救孩子的命。那時,我正好教高三畢業班,複習十分緊張。孩子多次病危,我陪下半夜,早晨走時,孩子總哭着不讓我離開……說老實話,當時思想鬥爭很厲害,兒子這邊捨不得,要照顧,學生那邊是關鍵時刻,耽誤不起。咬咬牙還是去學校上課。我不是醫生,不會治病,可我是教師,關鍵時刻不能離崗。此時此刻,我才真正體會到師愛超越親子之愛,它雖無血緣關係,但它寄託着祖國的期望,人民的囑託,要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一個心眼愛學生,盡心盡力培養他們成長。”

面臨選擇,於漪老師是怎樣的一種痛苦與愧疚,舍小我而就大我,如此的情懷只有一個字——真!

歲月曾經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壯歌,升騰的是她對教育事業無限忠貞,成就的是她對語文教學不懈追求的情懷,唱出的是激揚飛越的歡歌。

感謝於漪老師,感謝《歲月如歌》,讀完此書,讓我一清如水,心無旁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於漪《歲月如歌》讀後感 篇4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自二十多年以前至今,我無數次聽人提起過。但認識與感受甚少甚淺,只知於漪老師做了一輩子中學語文教師,成就卓絕,影響廣泛,如此而已。近幾日,閒來無事,遂讀了於漪老師自傳性質的散文集《歲月如歌》一書後,我的內心被震撼了,於漪老師的精神和真誠深深地感動了我。

我很贊同徐匡迪說過的一句話:“教育是科學,科學的真諦在於求真;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奉獻;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我想,用“求真”“奉獻”“創新”這三個詞語來評價於漪老師是再合適不過了,這也應該成爲所有教育人的自覺追求。

一、求真,即做真人、做真學問、下真功夫

師者,人之模範,民之榜樣也。做教師應該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不斷提升自身的精氣神。一如於漪老師那樣,是後來的已然功成名就,都始終堅守職業理想,虛心傾聽,一身正氣,表裏如一,實事求是,敢於擔當,不追風,不媚俗,淡泊名利。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語文教師更是承擔着爲學生明天做人、學習打底子的重任,因此必須爲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而教給其真正有用的東西,即綜合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思想素質、文化修養等。於漪老師“板凳寧坐三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積極探索,不斷豐富自己,學之不足,教育學、心理學、文學、歷史、哲學等無一不學,取其精華,博採衆長。

有句俗語:“欲得真學問,須下苦功夫。”於漪老師對學生傾注了滿腔的愛,給了學生慈母般的溫暖,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心,思想上循循善誘的幫助,課堂上和藹可親的引導。“教人須教心,教心必知心”。正因如此,於漪老師才贏得了教育界和全社會的稱讚,更贏得了廣大學生的愛戴。

二、奉獻,即愛生如子、愛教如命、愛崗敬業

奉獻教育,是教師職業的最大魅力。農民愛土地,工人愛機器,人民教師豈能不愛“小淘氣”?奉獻總是根植於愛,對事業的熱愛,對學生的摯愛,對教研的酷愛。於漪老師教書育人,簡直着魔了!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奉獻自己有限的生命,真是“生命不息,奉獻不止”,獲得了精神上的無限的歡樂,這就是我在《歲月如歌》一書中讀出的於漪老師的人生哲學。

三、創新,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教育,就是培養人、發展人和成就人。教師,首先必須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應該爭取做個教育家。只有富有創新意識和實踐精神的教師纔可能培養出創新性的棟樑之材。於漪老師終其一生,都在進行教改與課改的不懈探索,在語文教學中提出了“教文育人”的鮮明教學主張,形成了“無恆的課堂教學模式”,撰寫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學理論探索文章,造詣頗深。

說起來甚是慚愧,雖然師範畢業從教至今已有20年之久,曾經也有做一個有思想、有個性、有才華的學者型的人師的追求,但始終“身在曹營心在漢”,或是教書育人得過且過,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或是陶醉於芝麻綠豆般大名利之中。而今有幸讀了於漪老師的《歲月如歌》一書後,重新喚起了我對教育初心的強烈追求。“走盡崎嶇之路,自有平坦之途”。作爲新時代的教育人,以於漪老師爲榜樣,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將追求卓越,我必與衆不同,讓教育充滿思想,讓思想充滿智慧!

於漪《歲月如歌》讀後感 篇5

《歲月如歌》寫於老師的悲歡和酸甜,寫於老師的成敗與得失,教我們怎麼立志立德,教老師怎樣爲人師表,教年輕人如何忠誠敬業,從中可以看到當代教育大師不懈學習、深入思考、勇於實踐、誨人不倦,“一片愛心在玉壺”的風采。歲月譜寫了與漪老師無私奉獻的頌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揚飛越的歡歌。“和學生的心絃對準音調”、“把握駕馭課堂的主宰”、“用語言‘粘’住學生”、“身上要有時代的年輪”……書中一篇篇細膩而生動的文字,一個個難忘而感人的故事,讓我感受頗多:

感受一、於漪老師所說:“教師要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打動學生的心,使他們胸中或泛起漣漪,或掀起波濤,激發他們愛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經數次聽過於老師的報告和與老師的錄象課,於老師她富有詩意的語言就是學生學習課文的一個興奮源,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了他們思維的效率。她說:“我們要讓學生學得紮實,只有一條路——備課越充分、越紮實越好!於老師在引導學生感悟之巧妙,讓我欽佩不已。

感受二、於老師她倡導的在教學中與學生平等對話,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迴應,相互創生,是心智的“相長”,是情感的“共鳴”——這正是我們每一做教師所個所追求的。我想,任何精彩的語文課都不是完全在課前設計出來的,而是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從心與心的縫隙中,從思與思的搏動中,從情與情的觸摸中生長出來的若干細節組合而成的。

感受三、書中於老師文字洗練,富有詩意。可以想象到在於老師的課堂上,與其說學生在學習語文,不如說是在享受語文,享受語文的種種情趣、韻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於漪老師對鍾情一生的語文教學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灣必然航運興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滿勃勃生氣;如果是閉鎖的,航道阻塞的,港灣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

語文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語文教學內容猶如港灣,執教者應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點與功能,認真地有創造性地引導學生,使港灣通向大海。在於漪老師看來,語文學科是最開放的學科,它與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學生生活在母語環境之中,母語的學習與運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加強課堂內外的溝通、學校內外的溝通,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們每個現今站在講臺上的老師探索之路。

於漪《歲月如歌》讀後感 篇6

隨着《歲月如歌》一頁頁地翻開,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於漪老師正一步步走入我的心靈,其高尚的人格、嚴謹的學風、高度的責任心和對學生滿腔的熱情在我的心中一次次掀起了漣漪,而整本書中我最受到震撼的就是樸素的四個字“胸中有書”,因爲這恰恰是我過去教學工作中的困擾之處。

從事教學工作也多年了,自認爲還是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認真研讀教材的,但總感覺少了一塊。備課時着重研究每一課內容,但對整個初中教學體系卻沒有認真思考,這樣不可避免會出現“腳踏西瓜皮,滑到哪裏是哪裏”的局面,而於漪老師認爲,對語文教學必須有整體的櫃架結構,要考慮中學階段的“序”,初中達到怎樣的目的要求,高中達到怎樣的目的要求,一定的年齡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含糊不得,這樣思考問題的立主點高了,才能高瞻遠矚完成本學科的教學任務。讀到這裏我豁然開朗,原來過去我是缺乏對一門學科的整體把握,政治課作爲一門顯性的德育課程,其教學目標在於通過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的薰陶,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擁有健康人格,培養其高尚的情操,根據這個總的教學目標,每一階段應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學生不同的成長階段制定不同的學習要求,形成一個序列,循序漸進。例如,六年級側重於在家庭和學校生活學會如何與師生、親人相處,培養集體主義觀念;七年級學會尊重生命,正確認識自己;八年級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培養遵紀守法的意識;九年級則通過國情、責任心和成才落實民族精神的教育。這些階段目的要求,通過每年每學期每個單元每篇課文來實現。

其次,胸中有書不僅僅是鑽研教材,更需要讀些理論,讀些文史哲理經典,作爲教師要有拼命汲取的素質和本質,猶如樹木,把根鬚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鉀直至微量元素,只有自己知識富有,言傳身教,才能不斷激發學生求知慾望。當讀到於漪老師談到詩中用詞描繪色彩的多種方法時,從古詩的例舉到現代錢鍾書的評論,正是這種深遠的文化底蘊才使於漪老師深深地粘住了學生,這也是我有時上課覺得有些知識覺得不能說透的原因所在,平時缺乏深厚積累,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讀到這裏,也真正體會到了導師王老師冒着酷暑多次到書城爲我們選購好書的良苦用心了。

《歲月如歌》的扉頁上寫着“與其說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不如說我一輩子學做教師,”與其說這是於老師對自己教育生涯的註解,不如說這是對我們教學後輩的激勵。我要做的就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探索。

於漪《歲月如歌》讀後感 篇7

讀完於漪的《歲月如歌》,我最大的感觸是學無止境,教育應當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成長,而教師的成長首先需要不斷地充實、提高自己。書中,於漪老師的一些觀點讓我有切身的體會。

她說:“我總覺得別人分析教材寫的資料,是別人潛心研究所得,對我來說,總隔了一層,只有經過自己獨立鑽研,所得體會纔是真切的。猶如不知名的小花,雖不名貴,但植根於土壤,有活潑的生命力。拿自己的真切體會指導學生學習,就不會沉迷於空洞的概念、大話、套話,學生就能真正受益。”

於漪老師主張備課必須一絲不苟,把教材吃透,要獨立思考,對於語文的每一篇文章,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的解讀,都要親力親爲,毫不含糊。此外,於漪老師在《歲月如歌》的“和學生的心絃對準音調”一章中還提到:“作爲一名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目的任務一定要非常明確,只有把文道兩者辯證地統一起來進行教學,緣文釋道,因道解文,才能使學生在弄懂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受到啓發與感染。”

於漪《歲月如歌》讀後感 篇8

近期拜讀了於漪老師的《歲月如歌》一書,可以說是醍醐灌頂,感觸頗多。書中詳細記載了人民教育家於漪老師數十年教育生涯的酸甜苦辣,這既是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從教經歷,同時也是一位教育家不斷成長的教育思考。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於漪老師的“與其說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不如說我一輩子學做教師。”這一句話。“作爲一名新入職的年輕教師,這句話真的是深深地觸動到了我,它不僅體現於老師對教育事業強烈的責任感,也傳達於老師對我們這些新老師的殷切期盼。這也是我們這些剛剛步入講臺的年輕教師所要理解、領悟並且要付諸行動的。

於老師認爲:在自己的教育歷程中,留下的痕跡有濃有淡,有深有淺,有傷痕有快樂,有失落有收穫,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與遺憾,每想到此,總對學生心懷愧疚。自問當時確實盡了力也盡了心,可悲在就那麼點認識水平,那麼點業務實力,那麼點文化底蘊,用不出力氣。

這段話給我的印象很深,我們常說”教師要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滴水“,作爲一名老師,如果沒有紮實的教學基本功,沒有寬廣的知識面,那麼他一定是脆弱的,於老師在說這段話的時候應該是站在語文教學的角度上的,但我想這句話也適用於任何學科。

作爲一名新的美術老師,當我讀到這段話時,彷佛被人在後背上狠狠的鞭打了一下,我不禁捫心自問:自己的專業技能和教學基本功到底如何?美術學科不同於文化課,我們的專業劃分的特別多,從大的方面可以籠統的分爲美術技能和美術理論。美術技能裏包括了國畫、油畫、水粉、素描、速寫、剪紙、雕塑、纖維、還有各類設計等等,而美術理論當中包含了各類美術形式的發展史,藝術學的概論以及各類美術學界最新的論文理論研究成果等。這其中隨便一項都需要花費我們大量的時間去練習,想要在我們大學這匆匆幾年的時間裏將這些繁多的美術種類一一吃透,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平常雖然都有接觸,但說到底更多的是個皮毛。就像我的研究生導師說的那樣,大學期間只是大範圍粗淺的學習了一下,讓我們瞭解整個美術學,之後需要你們花費一生的時間不斷地去練習,不斷地去精進。

我想,我們有一生的時間去修煉自己,但學生在我們的手中學習只有短短的幾年,對於我們而言,他們或許只是我們漫長從教生涯中的一兩屆,我們沒有教好,還有其他,可對於學生而言,我們就是他們的全部。

作爲新老師,今年我被安排了教一年級的七個班,說實話,我一直是戰戰兢兢的,很多人或許會覺得一年級的美術課程內容很淺顯,很容易。但我覺得不是這樣,我不斷地告訴自己,我是這350位孩子進入小學的第一位美術老師,孩子們對美術認知的起點或許就是從我開始的,多年以後,當他們想起美術這門學科的時候也許腦海裏會浮現的就是我給他們上課的情景。在開學前的那幾天,我腦補了各種教學的畫面,努力地讓自己平靜,但當我真的站在講臺上的時候,第一次面對講臺下五十雙清澈明亮的眼睛時,說實話我的內心很震撼,他們安靜地看着我,目光齊刷刷地投放在我的身上,那一刻,我覺得我的職業不同於社會上的任何一種職業,因爲它有着無可代替的重大意義,我們承擔着育人的責任。那一刻,我理解了享譽教育界的那句經典名言”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我讓孩子們拿出自己的圖畫本,我注意到孩子們都親切地叫我”畫畫老師“而不是”美術老師“,我問他們是否知道這節課是什麼課?他們答道:”美術課“,我問他們是否知道美術課和畫畫課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小傢伙們都很疑惑的不出聲了……

我的第一節,我用自己簡單的語言告訴了孩子們美術是什麼,它不僅僅是畫畫。

晚上放學後,我寫了一篇自己的教學心得,我們總覺得美術技能很重要,但其實美術理論也應該每時每刻的得到關注並加以運用。我也在想,未來等我教高年級的時候,或者孩子們再大一點的時候,他們提出的問題我是否能回答?我是否能夠做到在每一節美術課上都能讓孩子們有所收穫。我想這應該就是於漪老師要求我們不斷地去學習,不斷地去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和專業水平的原因吧。

於漪老師曾經說過:”教育的質量說到底就是教師的質量“。的確,教師責任大如天,但我們所傳授的知識是永無止境的。所以作爲一名教師我們的學習也應該是永無止境,不斷地探索下去。

輕輕合上書本,體會於漪老師的心路歷程,彷佛是在傾聽於漪老師的諄諄教導,欽佩她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還能堅定信念;欽佩她在被疾病所累,仍執着於教育教學,身體力行;欽佩她面對困難時的堅定,面對榮譽時的淡然;欽佩她視每一個學生爲自己的孩子,用愛感化學生……在閱讀的過程當中,我的心靈接受了一次次的洗禮,無數次將自己設想在於漪老師當時的處境之中,然後詢問自己我是否能做到?

這樣的想象,往往令我無地自容,同樣爲人師表,同樣熱愛教育事業,爲何我達不到這樣的一種境界,這樣一種高度?我想,或許僅僅有熱愛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還要有無私、執着與堅持不懈,這些更多地體現在精神層面。就像於老師在上海師範大學講座上談到的那樣:”要把教學視爲“精神成長的過程”,學做人師,首先要不斷充盈自身的精神世界,講臺無論高低,思想必須要有高度,在教學相長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點點滴滴、匯聚往事悠悠,交織歲月如歌。於漪老師的人格與智慧的力量是無窮的,讓我肅然起敬。她那種永無止境的追求和永葆青春的熱情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終身學習。

於漪《歲月如歌》讀後感 篇9

拜讀了於漪老師的《歲月如歌》。一位學術造詣、教學成效、待人之道都有口皆碑的老師形象展現在我的面前。 她曾是我就讀的師範的校長,比較起那個時候,這位教育前輩的形象卻在現在愈漸清晰。

於漪老師以常人難以想像的毅力,邁入語文教學的殿堂,成爲把握、駕馭課堂的主宰。但她並不滿足,在教學語言的能力上又下起了功夫。她提高認識,使教學語言有經過錘鍊的活潑的口語,又有優美嚴密的書面語,有文化的含量,教課時讓學生置身語言美的環境中。不僅如此,還要力求課堂語言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說話節奏和諧,抑揚頓挫,創造課堂氣氛,牽動學生思緒,叩擊學生心絃。更值得敬重的是她在實際行動上所下的苦功夫。從蘇聯作家托爾斯泰的名言中,於漪老師獲得了深刻的啓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錘鍊教學語言,研究語言藝術,使自己用語言所彈奏出來的交響樂,能在知音者——學生的頭腦裏迴響激盪,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些啓示難道不是我們教師的警示語嗎?

我們平時在教學中,較爲注意教學過程的設計,完成教學的任務。而在教學語言常是不經錘鍊的,而良好的知識素養和語言技巧又是一個好老師所必去具備的。於漪老師在規範教學語言,提高語言質量上,追求着完美。她用“以死求活”的方法,用教規範的書面語言改造口頭語言。她寫下上課的每一句話,自己修改,背下來,再口語化。每天都要將上課的內容,在腦子裏過一遍。每堂課心中都很踏實,絲毫無漂浮感。一步一個腳印,打造自己的語言工程。我自己在教學中的這方面也時常有窘迫感,真是有些汗顏呀!

行動是最好的證明。

於漪老師最感人的是她對事業的真誠。因爲,唯有真誠,才能通身潔白、光明。我們應該學習於漪老師的爲人之道。於漪老師用蠟燭比擬自己,不過,她賦予了更深刻的內涵。她說,一支蠟燭,通體透亮,既照亮別人,也實現了自身的人生理想。我們每一位教師也應首先樹立崇高的信念。這樣才能夠抵抗誘惑,安貧樂道,在三尺講臺上發揮出自己的全部光和熱。

教育之道,即教育思想。於漪老師用四個字做了概括,即“教文育人”通過“教文”達到“育人”這一根本目的。我的理解是不能爲了上課而講讀課文,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做人。

教育事業是真善美的事業,學校應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精神家園,教師應是學生的榜樣。一身正氣,爲人師表,不爲物質所累,保持心境的`純正與安寧,抗誘惑、拒腐蝕,守護社會正義,守護社會道德,守護歷史使命,守護教育者的尊嚴,爲培育學生成長、成人、成才作出無私的奉獻,纔是教師人生價值的真正所在。

於漪《歲月如歌》讀後感 篇10

拉開層層心幕,往事歷歷眼前:教海沉浮,歲月如歌,被白髮欺人奈何,卻道天涼好個秋!久久凝視於漪老師寫在扉頁上的這幾句話,細細咂摸品味,“教海沉浮”是於老師對教學經歷快樂與辛酸的回顧;“歲月如歌”是於老師對教學生涯的經久懷念;“被白髮欺人奈何,卻道天涼好個秋!”是於老師對教育矢志不移,畢生追求的信念!

懷着虔誠、敬畏的心,捧讀《歲月如歌》,邊讀邊圈點勾畫,邊作讀書筆記。心若扁舟,沉浮於漪老師如歌的教學歲月,爲自己窺見了於老師教育教學方法、教育教學智慧的一隅興奮不已。沉甸甸的思考與總結,寫滿心路歷程的諄諄教誨,真是一場深刻的精神洗禮。讀罷,在記錄了一萬四千字的讀書筆記後,我開始思考自己的收穫。

教師責任大如天:

一名教師對學生的人生會產生怎樣深遠的影響?教師的敬業精神、專業能力、人格魅力足可以讓學生懷念一生,追尋一生。

於漪老師從自己的生活、求學經歷出發,回憶了自己的老師用“心”歌唱,喚醒自己的愛國心,讓“一切爲民族”鐫刻心中,成爲自己鑄造師魂的基因。

老師眼中藏着的對文學的熱愛,對教材的瞭然通透,朗誦的入情入境,教學思路的一清如水,廣博、深邃、浩瀚無邊的知識,口若懸河的才思敏捷,成了於老師心中永恆的懷念。

教師精湛的專業技能,熾熱的教育情懷,讓一個學生多少年後都刻骨銘心,並願以之爲高標,奉之爲楷模,用一生去追尋,用一生去實踐。

一名好教師足以影響一個學生做人做事的風格。教師責任大如天,教師專業追求永無止境。

一輩子學做教師:

要有怎樣的敬業精神和專業追求,才能促使一個人一輩子學做教師?

尋找語文教學大門。於老師苦苦尋找語文教學的大門,常爲此夙興夜寐一燈明,尋尋覓覓。一方面廣爲涉獵,豐富自己的語文素養,另一方面管飯尋找借鑑,搜索入門之徑。中學時代語文老師聲情並茂的朗誦、講解,旁徵博引的議論、評析、手勢、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腦海中浮現,終於讓於老師頓悟:這就是語文!

思索把握教學目標。制定目標須明確,具體,切實可行,不可千篇一律,不籠而統之。教學內容不能與教學目標脫節,在教學實踐中,教學目標不應隨意改變、隨意轉移。教學中要有所爲,有所不爲,有些課文內容,有些語文知識暫時“不爲”,放一放,是爲了更有所“爲”。

錘鍊課堂教學語言。一名語文老師必須錘鍊教學語言,研究語言藝術,使自己用語言彈奏出來的交響樂,能在知音者——學生的頭腦裏迴響激盪,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語文老師要要求自己“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一方面要積極訓練自己的思路,說話之前,動筆之前,都要想好先寫什麼,後在些什麼,如何開頭,如何過渡,如何結尾。想明白,才能說明白,寫明白。

教課時做到“豐而不餘一言,約而不失一詞”。清楚明白的同時,還要做到通俗易懂。爲此,須在透徹理解上下功夫,講到精要處,說到點子上。優美生動,不枯燥乾癟,說話要節奏和諧,抑揚頓挫,高低起伏,依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恰當處理。

在行動上下苦功。於老師把上課的每一句話都寫下來,然後自己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詞、句刪除,把不合邏輯的地方改掉,然後背下來,然後,再口語化。寫,也是如此,凡是學校要求寫的計劃、總結,包括班主任對學生的品德評語,都認真寫,一絲不苟。學生作文,自己也常偷偷下水。

於漪老師對專業技能孜孜不倦地追求精神,真是讓人動容。

孜孜矻矻以行副名。在被評上特級教師後,於老師是那樣的謙虛誠懇,虛心好學。於老師暗下決心努力縮短“實”與“名”的差距,爲此於老師勤於學習,勇於實踐,聚焦反思。反覆學習重要的理論,緊扣一點深入學習,擴開視野廣泛學。

於老師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我們闡釋了一個特級教師的責任與擔當,用自己的勤奮踏實在向我們身體力行地示範如何進行專業學習、專業成長。

於老師說自己也是學生。學做合格的語文老師,學做特級教師,學做校長,邊做邊學,邊學邊做,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於老師樂於求知、勤於學習、勇於實踐的精神,真是人民教師的楷模!

教育離不開“人情”:

教育離不開一個“情”字,師生之間有情,有深厚的情意,工作必能有起色;同事之間有情義,就能出方法,出智慧,形成合力,取得理想的效果。

讓師生心絃共鳴。爲了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的目標,要發自內心的關愛學生,和學生做朋友,充分了解學生,從思想到學習生活,無所不談。“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祕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絃,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絃對準音調。”

拷問感情與責任。一個學生就是一本豐富的書,一個多彩的世界。要培育他們成長、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們,從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個性。教師要練就一副敏銳的目光,善於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長處與潛能,善於“長善救失”,把隱藏的種種潛能變爲發展的現實。

爲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於老師家訪工作切實具體,瞭解問題,與家長做朋友,形成教育合力。於老師拿自己的錢給學生花,甚至把連家長都放棄的孩子接到自己家裏,耐心細緻教導。正如談家楨先生所言,“於漪老師真正做到了有一份熱,發一分光,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獻給了教育,她堪稱是人民教師的驕傲。”

關心愛護同事。於老師對同事、下屬的關心具體入微,發自內心,毫不做作,急人之所急,盡己所能幫助思想上、經濟上有困難的同事。有了這一層情感的溫度,方方面面的工作的開展就更容易達成共識。

與同事達成共識。教育要形成合力,不僅要處理好與學生、家長的關係,還要處理好與同事的關係。同事之間感情的交互就是“培育學生”。培育學生的目標是有魔力的,它能凝聚人心,消除不必要的溝溝坎坎。不僅工作上彼此支持,生活、健康、家庭大家也互相關心。

精心培育青年教師。於老師做校長,最大限度地挖掘、發展每個教師的潛能。“你這樣培養不怕她跑了嗎?本領大了,跳出去就方便了”好心的同志提醒她。“跳就跳吧,跳來跳去都在中國。”“跳到國外呢?”“那跳來跳去都在地球上。”她認爲,“校長對教師培養與使用,應培養重於使用,起碼培養與使用並重。不積極補充營養,無新鮮血液,課越教越乾癟,無時代活水流淌。學校不但是培養學生成長、成人的場所,也應是培養教師、職工成長、發展的基地。”一個胸懷坦蕩,有如此格局的人,怎能不讓老師心存感激,知恩奮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羣人才能走得更遠。合作、團結,仍是集體工作的命門。一個人能多從他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讓教育教學工作多一點“人情”味,達成教育教學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教師應勇於執着:

於老師贏得這麼高的讚譽,爲教育事業做出這麼多的貢獻,與她的執着密不可分。

與時俱進,牢記育人培養目標。我們要把學生培養成會學習;會做事;會共同參與;會生存,會發展的人。那語文教師爲此能做什麼呢?

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認識。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學語文不只是讀幾本教科書的問題,和一個人的認識水平、閱讀積累、生活閱歷等緊密相關。“教”無法代替學生“學”,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教師是引領、啓發、點撥,使學生開竅的指導者。只有將求知的火焰旺盛起來,課堂上會出現妙思妙言,驚動四座,把討論的話題推向高峯。

教師與時俱進,牢記培養目標,才能準確而有效地把握語文教學的脈搏。

終身閱讀,累絲不止遂成丈匹。語文真不好教,對教師的個人文學素養,文化素養要求極高。任何知識都或與語文有關。在歷史的進程中,中華民族流傳下了那麼多精深的燦爛文化,如果沒有廣泛的閱讀,深入的研究,怎麼能稱得上是一個文化人,怎麼能站在三尺講臺,成爲一個讓學生仰慕和崇拜的語文教師?

水滴石穿,繩鋸木斷。教師有堅持,勇於執着追求,小步走,不要停,哪怕是一個最普通的老師,也終能在自己的三尺講臺上照亮自己,照亮學生。

讀《歲月如歌》,一些教育名言總在我腦中翻飛、重組。於漪老師是教育名言的實踐者,她用實際行動來踐行自己對教育的熱愛與忠誠。

於漪老師的教學生涯,正如她自己所說,“孜孜矻矻,上下求索,左右對照,不斷敲打自己,不斷反思、改進。力求有自己的見解,不追風,不沽名釣譽,不亂提口號,不拾人牙慧壯自己聲勢,堅持教文育人的方向,在培養與提高學生理解使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的過程中,撒播做人的良種,薰陶感染,春風化雨。”

強烈的責任意識,追求不息,行動不止的意意志力,凝聚成了於漪老師如詩如歌的教學歲月。有這樣美麗、有滋味的教學經歷,怎能不如歌曲一樣撥動學生的心絃、自己的心絃,迴響在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內心?!

我輩當奉於漪老師爲高標,爲楷模,追尋於漪老師的足跡,肩負起如天的責任,一輩子學做教師,爲教育求索一生。作者:民治中學盧曉麗

於漪《歲月如歌》讀後感 篇11

從朋友處借到《歲月如歌》一書,我就愛不釋手。封面上遼闊無比的藍天白雲,象徵着於老師的心胸與學識;於老師神采奕奕,仰望天空,雙眸充盈着對未來的憧憬和對教育事業的追求。書拿在手裏是沉甸甸的,這不僅因爲書中積澱着她作爲一名語文教育專家的豐厚經驗,彙集了四方人士對她爲人爲學的高度評價,更是因爲它貯滿了於老師對教育事業、對語文教學特別是對她的無數學生深深的愛。

因爲朋友是個愛書如命的人,破例借給我一本書,我自然不敢拖太久,我很快就抓緊時間讀完《歲月如歌》。把書還給她後,我沉浸在於老師的教學世界中,回味於老師以行雲流水般的語言,以火一般熾熱的真情,敘述了她七十多年的艱辛與奮鬥、傷痕與歡樂、追求與收穫,給了我巨大的心靈震撼。在我眼中,《歲月如歌》是一本大書,我從這本大書中讀到了很多很多。

我從這本大書中讀到了於漪老師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拼命向前的精神。她的一生,經歷了種種常人無法想象的磨難,但她都闖過來、挺過來了。於老師少年時代,國難、家難接踵而至:日寇鐵蹄長驅直入,家鄉危在旦夕,父親帶領一家人外出逃難;1944年夏,父親又英年早逝,家裏一下子就像天塌下來一般。母親對五個子女說:“要活,就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吃苦。”於老師從小就懂得了“只有奮鬥,才能生存;只有奮鬥,才能改變孤兒寡母的命運”。奮鬥成了於老師姐弟五人的生命線(後來,他們姐弟五人全部成了學者、教授)。

我從這本書大中又讀到了於漪老師充盈胸懷的無私大愛——對教育事業無償的奉獻,對學生深切的關懷,對青年、對後學者無比的真誠。於老師說:“教育事業是愛的事業,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文革時期,接了一個亂班,她硬是用感情與責任把學生一個個找回來上課;有學生患肺結核病,家庭十分困難,她擠出錢(因爲當時於老師家裏經濟也十分拮据)買特藥雷米封,讓他服用,控制了病情;有一次下鄉勞動,學生小蔡半夜突發高燒,於老師不顧自己腹部剛動過手術,揹着小蔡走十幾裏泥路送醫院。這樣動人的故事在於老師幾十年的教學生涯吉有多少啊!於老師深情地說:“只有把愛播撒到學生的心中,他們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我從這本大書中還讀到了於漪老師一直跟隨時代奮力前進,從未放慢思考的腳步,從未停歇執着的追求。《歲月如歌》確是一本大書。她的字字句句都是從於漪老師血管中噴涌出來的心中的歌,那麼樸素、真誠,飽蘸感情,充滿哲理。

於漪《歲月如歌》讀後感 篇12

黃山谷曰: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作爲教育工作者,我覺得教師三日不讀書,內心便覺荒草叢生。

曾經和於漪老師說:坐在您身邊,我感受到一股溫暖和力量。因爲這種感覺,於老師的《歲月如歌》一直放在枕邊,讀過已經不下於三遍了,而每一次捧起都是一份感動,一份激奮,一份崇敬。

2007年第23屆教師節到來之際,參加“於漪《歲月如歌》首發式暨從《歲月如歌》談教師成長”論壇活動,拿回這本書是一口氣讀完的,內心充滿崇敬,但覺得自己實在難以企及。在參加市教研室組織的“從於漪老師的典型案例看教師成長”這一課題中,與於老師有了更多的接觸,拿起這本書,感受到於老師是用愛在抒寫,用心在表達,句句是血,字字是情。今天再靜靜地閱讀這本書,更多的是理性思考:於老師成長的契機是什麼,是什麼力量推動她達到如此的高度,於是感受到的是教師的責任,正如於老師上完《海燕》一課回家之後,她的愛人說的一句話:“你哪裏是上課,你是用生命在歌唱。”

是的,這是一曲生命之歌!在歌聲裏我們感受的是精神!是力量!是人格!是境界!如果進一步思考,於老師生命的源泉在哪裏?那應該是歷經劫難時幼小心靈的覺醒和震動;是父親“學點本領,做個好人”的臨終囑託;是求知路上的教育前輩給予的“一個大的宇宙”;是鎮江中學的校訓“一切爲民族”爲她樹立的做人標杆,賦予她鑄造師魂的基因。

有人說,於教師應該用生命來教,用生命來表達。是的,閱讀《歲月如歌》,我們感到於老師是用責任在唱歌,她深深地認識到今天的教育質量就是明天的國民素質,語文教學不僅要教文更要育人;是用行動在唱歌,她三次備課,兩次反思,幾乎每堂課都有人聽,有近2000節公開課的教學實踐;是用愛心在唱歌,於老師把逃學兩年的學生帶到家中,與他一起上學一起玩耍,用愛感染教育孩子,樹立孩子的信心;更是用生命在唱歌,在兒子患敗血症期間,當時於老師思想鬥爭很厲害,兒子這邊捨不得,要照顧,學生那邊是關鍵時刻,耽擱不起,最終她還是咬咬牙去學校上課。

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於老師在用生命歌唱的同時,又獲得了心靈刻度的提升和靈魂精神的昇華。用生命歌唱,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立足於母語教育、文化傳承和民族復興的崇高的教育境界;用生命歌唱,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胸中有書,目中有人”的人文的教育情懷;用生命歌唱,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當了一輩子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的不懈的教育追求。

這就是生命不息,行走不止。我曾經在《行走的力量》一文中寫下自己的感受:支持她的是對生的希望,是對生命價值的思索,是對教育的博大情懷,是對民族對國家的深厚情感,正是擁有這樣堅強的信念,才讓她前行的腳步如此堅實。正如譚軼斌老師在《歲月如歌》啓示錄中曾經寫下的:“在信仰的星空下奮力前行”。

泰戈爾說過:“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教師工作是萬里長跑,不是百米衝刺,教師應該有精神追求,否則難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難以有永不枯竭的動力。

生命如歌,不在乎如何吟唱,只在乎是否曾經唱過。

人生就像是一首歌,而我們就是這首歌的作曲作詞者。我們掌控着旋律的快慢節奏,我們掌控着歌詞的婉約與豪放,我們還可以掌控整首歌曲的低潮和高潮。生爲人師,只有我們自己才能夠在傳道授業中譜寫出自己的生命之歌!

儘管於老師達到一定的高度,成爲當今上海市課程改革的一面旗幟,但對於教師成長,她常說的一句話是“今日的教師是最難做的。”現實中的種種矛盾和誘惑都可以成爲我們教育教學的絆腳石,但生命的意義在於接受磨練,在於傳承精神,在於薪火相傳!

每個學生的生命都是可貴的,每個教師的生命和智慧也是可貴的,教師要唱響生命之歌需要有大胸懷大氣度,有大胸懷大氣度纔會有大力量,教育是“水磨”的功夫,不能急功近利,不可心浮氣躁;需要向學生學習,一個學生就是一本豐富的書,一個多彩的世界,一本一本認真讀,一點一點學習,可以懂得師愛的真諦,品嚐到亦師亦友的樂趣;需要有“一登一陟一回顧”的反思精神,不斷照鏡子,洗滌自己的靈魂,不斷尋找自己的不足,實現人格的完善。

一直很喜歡於老師的一句話:“讓生命與使命同行”。作爲一名教師,我深知要學習和踐行這一精神,相當不易。我們面臨種種困境,功利化的教育思潮盛行,“三俗”(庸俗、低俗、媚俗)文化娛樂大衆,教育發展距離人民需求越來越遠。作爲有良知有責任感的教師,我們能夠做些什麼?在《歲月如歌》中,我看了《荔枝蜜》課例,寫了《語文:辯真善美醜》一文,文中寫道:“在文化的百花園裏,有鮮花也有雜草,語文教師要有文化的眼光,要有品格的堅守,不僅能夠分辨發現雜草,輕輕鋤去,還能夠在荒草地種植鮮花,呵護鮮花,真正做一位鋤草種花的人。”

作爲一名教研員,我更懂得自己肩負的重任。爲了在研訓工作崗位中提升自己的生命質量,我應該做到:一是自身素質發展和促進教師發展“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自身素質不高,談何給基層教師以指導?自己心中沒有陽光,談何播灑陽光?二是“研訓在課內,功夫在課外”,教研員的生命之根在基層,在課堂,但要提高研訓質量必須利用“八小時之外”的時間整理聽課資料,總結教學經驗,輻射全區教育教學;三是“生命在於奉獻,奉獻成就生命”,生命的價值在於積極探索,奮勇前行,不斷奉獻,使教研員生命與基層教師生命共同成長。

教育是一條長河,生命是一曲樂章。波濤不止,樂曲不歇。我們應該用愛、用真誠、用奮鬥、用創造譜寫一曲嘹亮而悠長、神聖而華美的動人旋律!

在院慶五十週年的日子裏,我祈望和更多的進修人一起唱響松江教育的生命之歌!

於漪《歲月如歌》讀後感 篇13

今年暑假,媽媽給我買了很多書,我愛不釋手地讀了一本又一本,其中一本使我受益匪淺。這本書名叫《歲月如歌》的書讓我懂得了感恩。

讀了這本書我感悟到,感謝父母,他們給予我生命,撫養我成人;感謝老師,他們教給我知識,引領我做“大寫的人”;感謝朋友,他們讓我感受到世界的溫暖;感謝對手,他們令我不斷努力。感謝太陽,它讓我獲得溫暖;感謝江河,它讓我擁有清水;感謝大地,它讓我有生存空間。我清楚地記得二年級的寒假我讀過的一本書裏有這樣一段話:"一棵小草因爲對一滴春雨的感恩,所以它擁有了自己絢爛的花朵;一株幼苗因爲對一縷陽光的感恩,所以它擁有了甘美的果實;一隻小鳥因爲對大地和藍天的感恩,所以它有了翱翔的翅膀;一顆心靈因爲對愛和善良的感恩,所以它使自己擁有了鑽石般的璀璨光芒……"感恩,其實是無處不在的。當我們偶然來到這個世界上,什麼都還沒來得及做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開始享受前人帶給我們物質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這就提醒着我們每一個人,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常懷感恩之心,我們便會更加感激和懷想那些有恩於我們卻不言回報的每一個人。正是因爲他們的存在,我們纔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悅。

讀了這本書,不但讓我學會了感恩親人,而且還讓我學會了感恩祖國。要想感恩祖國,報答社會,我們就要努力學習。我們雖然不能像數學王子高斯那樣,因爲一個巧合解開了困擾人們2000年的數學題;也不可能像羅伯特有着無比的智慧,所以我更要腳踏實地努力學習。《歲月如歌》中有這樣一段話:捧起一把泥土,我說這是我的祖國;掬起一朵浪花,我說這是我的祖國;翻開媽媽給我的《四庫全書》,我說這是我的祖國;彈一曲悠揚的《高山流水》,我說這是我的祖國!我們偉大的祖國,我在圓明園裏認識了你的屈辱,你的悲憤;我是在長城上認識了你的磅礴,你的巍峨;我是在大沙漠草原認識了你的寬廣,你的遼闊……偉大的祖國,我爲你驕傲!爲你自豪!我感恩祖國,所以現在要更加勤奮刻苦地學習,使自己成爲棟樑之材,長大報效祖國!

常懷感恩之心,便會以給予別人更多的幫助和鼓勵爲最大的快樂,便能對落難或者絕處求生的人們愛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報。常懷感恩之心,對別人對環境就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賞。感恩,是我們生活中永恆的話題。學會感恩,學會熱愛生活。我們將會感受到更多快樂。

於漪《歲月如歌》讀後感 篇14

收到學校的贈書是在九月,匆匆忙忙裏,三個月的日子也就這麼流淌而去。如果這時候驚心時光的飛逝,想起於漪老師的“歲月如歌”,那我的便是“觸目驚心”了吧!閱讀於漪老師的《歲月如歌》斷斷續續地延綿了三個月,在燈下打這本書時,回想書中的情景,依舊熱血沸騰,世間竟有如此至真至純之人,活得那麼自我,那麼純粹,用一片熱愛澆灌三尺講臺,以一片赤誠教書育人,於漪,真不愧“經過英雄”也!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日寇鐵騎踏中華,家中父老多病痛,這便是於漪老師的童年生活環境。大環境下的恐怖,家中的貧窮,都沒有擊倒作爲長女的於漪老師,她說,“奮鬥才能生存”,於是她告別母親去蘇州求學。戰亂紛飛的年代,都德《最後一課》的小弗朗士深深打動了年幼的於漪,炮火擊毀了美好的童年,卻留下了“一切爲民族”的心靈震撼,這不僅是於漪老師進入鎮江中學時所學到的校訓,更是鑄造師魂的基因,她說:“這五個大字擲地有聲,鐫刻我心。”是啊,不管生活的炮火有多猛,對教書育人的熱愛與執着,於漪老師的赤誠如滔滔江水,哪管你“東西南北風”,我自笑傲“千磨萬擊還堅勁”!

春風十里,不如有你

於漪老師在書中說:“一個學生就是一本豐富的書,一個多彩的世界。”學生之於於漪老師,不僅僅是學生,更是朋友,亦是老師。不論是奮力救火的班長小鄭,還是鄭重地說出“我當老師,就一直想到要愛學生”的小肖,於老師在每一個孩子身上都看到了閃光點,她說:“我也是學生”,孩子們的身上折射出來的優秀品質、求知慾都讓於漪老師感動並從中汲取力量進行學習。我想,這也是我們青年教師需要學習的地方吧,學會與孩子們相處,不僅僅看到他們的“美麗”,還要學習這份珍貴,“春風十里,不如有你”,亦師亦友,我們共進步!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浮士德說:“要有那麼一剎那,對我說:‘停住吧,你是多麼美好!’那時也就敲響了我的喪鐘。”於漪老師的教育夢是虔誠的,她謙虛地向身邊的每個人學習,“帶着虛心求教的願望,處處都是學習的廣闊天地。越學越知不足,越學越有內驅動力”,正是這樣的謙虛,於漪老師的一生是不斷探尋自我的一生。她淡泊名利,拒絕名人之累,她不願談自己的榮譽,始終像一個普通老百姓那樣生活,住着老式的公寓,菜炒得很好吃。但她是知識的富有者,正如她曾說:“我當了一輩子的教師,教了一輩子的語文,上了一輩子深感遺憾的課,我深深地體會到‘永不滿足’是必須遵循的信條”。一名永不自我滿足的教師,何嘗教不出好學生?

於漪老師在書的封面上這樣寫道:“與其說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不如說我一輩子學做教師。”活到老學到老,這樣的教育情懷是值得每個教育工作者敬佩與學習的,成爲一個“不知足”的教師吧,我的腦海裏迴盪着這樣的呢喃,如歌的歲月早已走向來時的路,那麼,讓我們向前走吧,活得純粹,活得真誠,向前走啊,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