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學前教育的讀後感範文(通用50篇)

關於學前教育的讀後感範文(通用5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1W 次

學前教育是由家長及幼師利用各種方法、實物,有系統、有計劃而且科學地對孩童的大腦進行各種刺激,使大腦各部位的功能逐漸完善而進行的教育。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學前教育的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關於學前教育的讀後感範文(通用50篇)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1

對一本教育類書籍的的閱讀方式有多少種可能性呢?安靜地進入,讓作者帶着你輕鬆遊弋在各種教育觀念間,尋覓着教育中的清風明月,陳震老師的《做溫暖的教育者》一書做到了。

陳震老師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語言功底深厚,善於敏感把握身邊事物,對各種話題,信手拈來,皆從教育的角度進行敘述,日積月累,堅持書寫,形成了二十七萬餘字的教育類著作。

書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煉,無贅言贅語,給人很強的閱讀愉悅感。書中話題涉及豐富,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師爲師、爲學、爲人的自在尋覓過程。面對現實的瑣碎與繁雜,陳震老師始終以教育者的智慧關照教育現實,展現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與生活姿態。

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尋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態。

書中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姿態提出了很多建議,如:教師的基本要求是努力創設寬鬆的和諧環境,調節形成寬容的內部心境,堅持寬厚關愛的溝通心態;“小疑獲小進,大疑獲大進”,能夠努力培養出有懷疑態度,批判思維與創新精神的學生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教師不斷尋求的!

對於教育者的工作姿態陳震老師認爲有境界爲上,借鑑王國維先生對於境界的經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調,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並無優劣。教知識,教方法,教心態可以成爲教育的三種境界,對於成長中的人來說,知識,方法,心態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層次是知識獲得,高層次是心態培育,只要能夠有效整合,就能促進終生的和諧發展。

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尋求有品質的生活姿態。

有品質的生活姿態是內涵多元的,閱讀是良好的通道。讀書可以愉悅身心、提升自己。讀書讓生活更有品位,讀書使人內心更加寧靜,讀書使職業更有智慧。

教育工作者是文化的傳承與引領者,讀書不僅是提升自我的需求,也是職業的要求。一位教師只要願意與書爲伴,堅持“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態度,就能尋覓到心中的清風明月,就能塑造出有品質的生活姿態

讓每一點感動在心中融化,讓每一點感觸在心中發芽,並將思考記錄筆端。陳震老師作爲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爲我們提供了工作與生活姿態的良好範本。

讓我們以溫潤的內心,尋覓着教育中的清風明月,成爲溫暖的教育者!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2

前天讀了一個故事:一個小男孩心愛的小貓死了,透過窗戶,看着曾經朝夕相處的小貓突然離去,流下了悲傷的淚水。這時,他的奶奶走過來,輕聲地對他說:“寶寶,你爲何不打開一扇窗呢?”小男孩聽了,一邊流淚一邊慢慢打開一扇窗戶。一剎那,她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住了:窗外多種鮮花競相開放,蝴蝶在飛舞,蜜蜂在採蜜,一陣陣清香撲面而來。小男孩不禁破涕爲笑,心情大爲好轉。

由此想到了我們老師,面對各個不同的孩子,應採用多種方式來教育,尤其是面對家庭離異、身體異常、學習困難、活潑好動等特殊羣體的孩子,更應爲他們打開一扇窗。每個孩子都有閃光的一面,多看看他們的長處,盡力彌補他們的短處,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快樂。在日常活動中,有的老師會數落學習困難的幼兒,如做數學練習時,有的老師當着別的孩子說:“這道題我講過至少3遍了,你還不會做,真笨!”試想,如果你是那個孩子,你會有什麼感受?人人都有存在的潛能,只要你抱着積極的態度去開發這種潛能,就會有無窮的能量。

作爲一名幼兒教師,我們應和幼兒真誠對話,學會用敏銳的眼睛觀察幼兒的言行,打開另一扇窗去看待他們,或許他們對數學不感興趣,而在藝術上卻意興盎然呢?世界上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就是挖掘了自己的特長,後來有了傑出的成就,散發出了沁人的芳香。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3

李躍兒老師所著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讓我瞭解到了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用心去愛孩子,用情去感染孩子。我被書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書中那濃得不能化解的愛融化着。

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回味多時:“在現實當中,成人對於孩子,大都只注意他們的身體和學習,卻很少注意背後的那個心靈。他們這樣做就會像一個無情的割草人一樣把把美好的東西割掉了,把孩子天生的、美好的品質給扼殺了。這樣下去,隨着孩子的成長,他們的心理問題就會越來越多,人格、品質也會出現問題。”沒錯,關注孩子們的心靈,應當是安全防範教育的一部分,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對於孩子的心靈關心卻是越來越少的,老師和家長所關心的大多是孩子的進步,孩子的退步等等。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孩子的內心又是如何的,卻無人問津。

書中提到李躍兒老師在對5歲的楊一凡的教育過程中時時刻刻都關注着她。從孩子的各個方面着手,仔細觀察着孩子的每一個點滴,用心去感受孩子的真實想法。這讓我認識到在現代教育過程中,我們也要秉承着這樣的理念,從各個方面觀察孩子,觀察到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從而進行適當的活動。很多孩子是內向的,他們的表達能力常常會跟不上自身的需求,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只是看着你。

我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孩子,他不會與人溝通,和教師、同伴之前完全沒有正常的交流,不管怎麼同他說,都無法改善這樣的情況。這就是他,有着自己的世界,不接受別人,只有自己。這就是他,會用天真的眼神看着你,卻讓你無奈的只能發笑。面對這樣特殊的孩子,有改如何是好呢?

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老師仔細的觀察孩子,感受孩子的需要。於是我開始關注這個不講話的孩子。經過幾次的觀察,我發現,他其實很想玩遊戲,但是他根本就不會玩,完全沒有理解遊戲規則,這樣就使得他在遊戲中無法正常的介入。

於是再一次角色遊戲時我說:“今天,我和你一起玩遊戲,我牽着你的手,今天我是你的媽媽,我帶你玩,你好好看看媽媽是怎麼玩的,今後你也那麼玩,好嗎?”他對媽媽這個詞似乎很敏感,也似乎因爲這個詞,他願意和我接近。我帶着他一個一個的玩,他很高興,拉着我的手,跳啊、蹦啊。第一次用別的眼神看着我,這也讓我的心頭涌起陣陣的暖風。我們來到了水果店,“你想吃什麼水果啊?媽媽買給你好不好啊?”“是掛”也?什麼聲音?“是掛”再一次的聲音,讓我知道我並不是在做夢,她開口講話了。“什麼?剛剛媽媽沒有聽清楚,再說一遍好嗎?”“是掛”想了半天,沒有明白這“是掛”是什麼。“對不起,媽媽聽不太懂,你能指給我看嗎?”他小小的手往西瓜上面一指,原來是西瓜。“跟媽媽說:西瓜”於是我開始第一次正面的和他語言交流。

雖然只是短短的言語,但是他願意和你交談了,這是那麼久以來我和孩子的第一次對話,這讓我的心激動不已。孩子的成長要靠溫暖推起的,每一次我都只是和他說,只是說,他一點也感受不到什麼,似乎我只是簡單的在和他說而已。但是通過觀察我發現了問題,於是我用行動溫暖了他的心,同時的他也用他小小的舉動來回報了我,在我心中注入一股暖流。

簡單的幾次觀察、溫柔的一次交流,讓我和這個孩子慢慢的靠近。短短的幾個音節讓我明白,什麼是從真正意義上的愛孩子、教育孩子。更讓我明白教育需要我們能夠平等地寬容地走進每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

在《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中,作者並不簡單要我們一心一意去愛孩子就行了,而在愛的基礎上,要有智慧的愛,愛是有很高的文化的。就如李躍兒老師所說:“作爲老師,首先,要有看見一個孩子,就愛得眼睛都拔不出來的愛心。但是光有這一點是絕對不行的,光有這一點是不能做一個合格老師的。因爲這樣,你會愛得不到位甚至錯位,愛出許許多多的不好的後果。”因此,我們要用心去感受、瞭解、熟悉孩子。

李躍兒老師是個有着一顆真愛之心的作者,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養生活、用愛去昇華生活的一個人。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我也要做到這一點,相信這樣孩子們的明天會是一片燦爛的陽光。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4

讀了虞永平老師的《學前課程與幸福童年》一書,在這本書中,虞老師主要論述了課程與幼兒之間的關係,書中先進的教育理念引領着幼教行業的發展,其中《種植園地與幼兒園課程》一文給了我很大觸動。因爲種植是有關自然,有關生命的一項活動,幼兒不就是要接觸自然,接觸生命的嗎?

看了這篇文章,對比自己接觸過的幼兒園,很多幼兒園都能在園內開闢種植園地。而虞老師的觀念影響了我,種植園地不僅僅指室外用來專門種植的地方,只要是能種上一些植物的地方都屬於種植園地,這樣的定義打破了傳統的觀念,讓一些受到場地限制的幼兒園也能開闢屬於自己的種植園地,開展種植活動。

除了睡覺之外,幼兒在幼兒園的時間甚至超過了在家的時間,幼兒園的環境對幼兒來講是多麼的重要啊,幼兒園環境應該是充滿植物、充滿生機、充滿遊戲的,讓幼兒接觸大自然,接觸生命,接觸綠色。因此,幼兒園必須要有種植園地。種植園地可以在室內,也可以在室外,班級的種植園地大小要適中,所種植的要是當地,當季,無毒害,易種養,易觀察的植物。種植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幼兒成爲種植、欣賞、管理的主人。這樣才能幫助幼兒獲得種植的經驗,熱愛大自然、植物的情感。

種植園地到底有什麼價值呢?種植活動包括種植計劃和種植落實兩個部分。在每一個部分都對幼兒有很大的價值。如在種植計劃時,幼兒與教師要先觀察種植的空間,選擇植物及其種子或苗,討論種植方法、種植工具,確定合作方式等等。在這一環節,幼兒主要參與的是規劃,對種植區有一個全面的考慮與規劃,這是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並用於實踐的過程。在種植落實時,幼兒切實成爲種植、管理、收穫的主人。從種植植物開始,幼兒可以獲得不同的種植方法,如點種、撒播、坑中等方法,同時可以探索不同方法種植的結果一樣嗎?種植是需要大家合作的,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參與了同伴間的交往,發展了合作能力與動手能力。在種植過程中,幼兒還能形成一些比較穩定的步驟性策略體系,如挖坑——放種子——填土——澆水,以便幼兒在遇到類似的活動時能夠遷移種植的經驗。

在管理過程中,幼兒能與植物建立良好的友誼,養成愛護植物的情感,同時,在與植物親密接觸的過程中,幼兒可以多觀察植物並對植物的生長做一些記錄,增強了幼兒的觀察、探究的能力,養成初步的科學素養。在管理這一漫長的過程中,還能培養幼兒做事不間斷的好習慣。

當幼兒完整地照顧好植物,最後就該收穫了,在此過程中,幼兒能瞭解不同植物的不同收穫方法,體驗收穫的樂趣。

同時對植物的果實進一步探索,如對果實的統計、分類、數據分析。幼兒園種植對幼兒來說還有很多的價值,如幼兒可以用植物的果實進行一些裝飾,用果實參與到其他的活動中。

看完虞老師的文章,不禁以自己的班級爲對象,開始思考班上的種植區可以怎樣豐富。雖然我們班級沒有專門的戶外種植區,但是在教室以及走廊有很多空間可以利用。如我們可以在班級的沙土區旁邊種上一些葉子相對大的植物,這個角落靠近幼兒的衣櫃旁,每天穿脫衣服時對可以對植物進行觀察。到了中班,幼兒的責任心也相對增強,可以引導每天的值日生對植物進行照料,如澆水、除草等,並對其生長情況做詳細的記錄,將大家的記錄結果彙總成植物生長日記,植物生長日記本可以展示在植物的旁邊,方便幼兒瞭解植物的完整生長過程及學會向同伴學習經驗。

在教室裏的陽臺上可以再增加一些植物,儘量保證每個幼兒都有一棵植物,這樣幼兒還可以做成自己的植物觀察日記。在以後開展《我和公園》主題時,這些植物都可以作爲公園裏的資源。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5

讀完這本書,讓我對幼兒教師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首先,我認爲幼兒的成長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而學前教育則是爲他們的發展打基礎的,幼兒在發展的過程中勢必存在着個體差異,而作爲教師,我們對待幼兒要做到一視同仁,尊重他們的個性,正確看待幼兒所表現出的一系列行爲,用我們無私的愛去包容幼兒,這就需要我們做一個有智慧的幼兒教師。

其次,作爲教師,我們不僅要教給幼兒豐富的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興趣,調動幼兒積極主動地學習,教給幼兒學習的方法,讓他們具備較強的自學能力,而不是傳統的教學,教師一味的教,幼兒被動的學,真正的做到讓每個孩子主動的參與到活動當中,獨立地探索並思考問題。老師的角色仍然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在幼兒學習的過程中,離不開教師對活動的精心設計與組織。幼兒應該是活動中的探索者、實踐者和發現者,這樣幼兒不僅學到了知識和本領,而且也學會了探索和發現。

最後,我想告訴所有的幼兒教師,幼兒的心靈是幼小且脆弱的,我們一定要用滿滿的愛心去呵護他們,愛幼兒,就要用心去觀察,用智慧去引導和教育他們,那麼幼兒回饋我們的必將是你想不到的意外和驚喜。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6

最近,靜下心來讀美國伊利諾斯州立大學榮譽教授麗蓮.凱茲博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感覺真是得益匪淺。凱茲博士是國際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從事幼兒教育、教師成長研究多年,對兒童發展與教育、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乃至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具有豐富、獨到的認識。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刻感受到教授豐富的教育經驗和思考,不停地聯想到教育實踐和現實,不斷地分享着她對教育的對策建議與教育智慧。如譯者所說,讀凱茲博士所提出的議題和例子,心裏常常有觸動、有檢討、有反思、有爭辯。經歷過這個檢討、思辯的自我澄清之後,往往是一份不可言喻的喜悅。

算來工作也有好幾個年頭了,雖不算是溪流中的鵝卵石,但是早已少了初出牛犢不怕虎、義無返顧那份衝動與熱情,真不知到是我幸亦或我命.......曾記得爲了一次大型活動徹夜難眠、也曾記得爲了賽課結果的不公與評委據理力爭、還曾爲了同行的一句“才女”而暗自欣喜......不知哪個名人說過:人生最幸福的是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既可得到報酬又可得到快樂!我暗自慶幸:本姑娘就是!可是......

不用可是,爲了麪包、爲了快樂讓我重拾心情,重新上路吧!加油!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7

通過學習《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給我感觸很深,雖然我們面對的是弱小稚嫩的孩童,但他們是人類的未來、國家和社會的希望,所以肩負着教育的重任,應該不斷地學習,努力承擔起這份“根的事業”,不負國家和社會的使命,把她視爲神聖的職業,不斷地讀他、研究他,最終做一名“人師”,當一滴社會發展歷史長河裏的水,折射出太陽的光輝。

我細細的研讀新的幼兒教師專業的標準,深思着幼兒一日活動以幼兒爲本,強調幼兒的主動性,改變幼兒被驅使進行活動的被動地位;強調幼兒教育對幼兒自身影響的作用,對幼兒發展的促進作用。改變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生藝術教育的開端,它“潤物細無聲”的.特點,在全面提高幼兒素質方面有着其它領域教育內容無法替代的作用。值得我深思,在未來的工作中需要繼續加強的是我還要注意把握幼兒的年齡特點、發展水平;興趣點;內容選擇等。將幼兒生活經驗與教學結合在一起。

今後,我將繼續探索實踐,一步一個腳印,以便將幼兒教師的專業技能提升的更好!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8

很多人反映現在教師的素質和職業道德有待提高。雖然有些網友的看法過於偏激,把所有的責任都歸咎於老師教書育人的失敗,但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會上不少人對老師存在諸多誤會和不滿。作爲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我們的社會對教師這一職業的要求也高於其他行業。雖說人無完人,老師不是神仙,但既然站在教師這一崗位上,我們就應該做到自己的最好。

身正爲師,德高爲範。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作爲一個新教師,我已經深刻體會到這一點。我自認爲不是一個脾氣很好的人,做事過於急躁,對人不夠耐心。第一學期中,我帶着新奇的眼光看待這羣小朋友,再加上本身玩心較重,就和學生打成一片。可到第二學期,這股新鮮勁過了,毛躁的脾氣時常不受控制。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常常爲他們犯的一些小錯火冒三丈,對一部分後進生的耐心也磨耗待盡,有時候還要忍不住過於嚴厲地說教。當時只知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爲學生好,也沒考慮到他們可能會因爲我的行爲受到傷害。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肯定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考驗,但只要我堅持自己的原則,在各方面都嚴格要求自己,多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體會他們的情感,一定會成爲讓自己讓學生讓社會滿意的教師。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9

我真的無法想象這是《瘋狂的外星人》的原著,天吶。我想說,相差太遠了。我不知道我有沒有真正看懂這本書,可能看懂了,可能沒有。我佩服李老師,他不是最厲害的教師,不是學歷最高的教師,但是,他是一個最好的教師。我相信世界上有許多和他一樣的人,或許就在我們身邊,也或許就是他教的那些孩子們長大後。這本書絕對是一個短篇,是我看過最短的一本,沒有太多奢侈華麗的語句,可是平淡純樸的描述卻讓我流下眼淚。沒有別的,太偉大,真的。真的值得看,相比之下,電影雖好看,但是毫無意義,而這本書,雖然不長,但是字字誅心。我不曾想,一個老師居然可以爲自己的學生做如此之多,在這個有些冷血的世界中居然還有那麼一個太陽。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資,換來了孩子們的溫暖,卻忽略了自己的身體。

“太陽從山後露出一角,把一抹金暉投進仍沉睡着的山村;在仍處於陰影中的山谷草地上,露珠在閃着晶瑩的光,可聽到一兩聲怯生生的鳥鳴。娃們沿着小路向村裏走去,那一羣小小的身影很快消失在山谷中淡藍色的晨霧中。他們將活下去,以在這塊古老貧脊的土地上,收穫雖然微薄、但確實存在的希望。”——摘自《鄉村教師》2019.2.12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10

我喜歡看楊紅櫻阿姨寫的《非常老師》。

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神祕老師》,這位神祕老師叫“蜜兒”,她常打着一把紫色的傘,永遠披着一條大圍巾,其實仙女纔是她的真實身份。

她有許多名言,其中我最喜歡這三句:

1、每個孩子都是世界的奇蹟,因爲每一個孩子都是世界的唯一。

2、生活是美麗的。能發現這種美麗,感受這種美麗的人,也是美麗的。

3、當你微笑時,整個世界都在與你一起微笑。說的多好啊,我們是奇蹟,我們是唯一。

在《神祕老師》裏我最喜歡《微笑的空氣》。在紅宮學校裏,蜜兒老師從來都沒有看見過有人面帶微笑。沒有微笑的地方,蜜兒老師覺得有點兒冷。她想了一個辦法,她要讓紅宮學校的老師和學生的臉上沒,都有微笑。蜜兒只有回到天上,去請教哪位已經活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歲的老仙人,蜜兒一跺腳,回到了天上,向老仙人要了微笑的空氣……早晨,蜜兒走在走廊上。老師微笑着,同學微笑着,蜜兒也笑了。

我從幾句名言和故事中知道了:我們是唯一,世界上只有一個我;我們要笑,因爲笑是快樂的開始。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11

看過三體,看過超新星紀元,看過流浪地球,大劉眼中的世界、人性、未來,似乎總是趨於毀滅、黯淡,成熟、冷靜、深邃的審視眼光是大劉作品的迷人之處,沒有虛假的希望,纔是冰冷的真實。

但是這篇短篇小說,大劉自己說了,和他以往很“硬”的風格不同。宇宙浩瀚無垠,但李老師像一根微弱但執着的蠟燭,在所剩無幾的生命,在死神的陰影籠罩下,倔強地燃燒自己。他不知道遠方和未來發生的事,他被貧窮與愚昧包圍,他的生命結束在一抷黃土、一盒粉筆,但他短暫的一生,點燃了人類的希望。

個體在整個宇宙的背景下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人類的存在微乎其微,在其他強大文明面前,我們是一羣蹣跚學步的嬰兒。在世界無數個我們看不到的山溝角落,仍然存在那麼一羣人,他們沒有先進的教學設備和傳達方式,而是通過最原始的聲音傳輸信息,在無孔不入的貧窮與迷茫中讓人類活得清醒而有尊嚴。

無論是那些只會滴滴滴噠噠噠的氣球狀生物,還是人類,甚至億萬光年外的碳基聯盟,在進化的長河中,都起源於一個火種,希望。

尊師重道,薪火相傳。

我們活在希望裏。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12

最近讀了一本書《鋼琴教師》,在此與各位家長及老師分享一點心得。

《鋼琴教師》是奧地利女作家耶利內克的作品,200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書中描寫了如同共生體一樣不正常的母女關係。有着典型小市民心理的母親把女兒當成實現進入上流社會的願望的工具。女主角埃裏卡從小生活在母親的卵翼下,生活中只有鋼琴,雖年齡已經進入而立之年,仍然時刻處於母親的監視之下,不能越雷池一步。小市民一心往上爬、擠入上流社會的卑瑣心理,與外界隔絕、令人窒息的狹小空間嚴重摧殘了人的個性成長與發展。埃裏卡的人生悲劇無可避免了。

作爲一個母親,讀完這部文學作品,首先反省自己有沒有有意無意對孩子犯了這種錯誤。我相信大部分家長都不至於這樣迫逼孩子。但是要警惕的是,別讓孩子來替你完成夢想。()別以愛之名傷害孩子。孩子首先是一個個體,我們作爲家長起的作用是引導、鼓勵。任何人都不能侵佔別人的人生,否則就如埃裏卡母女那樣,都沒有幸福的人生。作爲家長,我們的人生也是需要不斷進步的,這樣才能與孩子教學相長。

埃裏卡時時處於監視的痛苦人生令我再次反省,自己應該在孩子的童年起什麼作用,起多大作用。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13

前些時候,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題目是《我最好的老師》。這篇課文講述了作者小學六年級時的科學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

懷特森先生是一位很有個性的人,他的教學方法獨特,常用出科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能力和對科學的懷疑精神。從課文中,我也感悟到了一個道理:一個人,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輕信老師和專家的說法,要敢於懷疑。在課堂上要不斷質疑、不斷思考、不斷論證。

在這樣的學習中,我們不僅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見識,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對科學具有懷疑的精神。我們的語文老師很幽默,也很風趣,也有懷特森先生一樣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我們的語文老師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常故意把對的說成錯的,把錯的說成對的,以此來培養和鍛鍊我們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獨立辨別真僞能力。

雖然有時我們會因老師是事而非、真僞難辨的問題而啼笑皆非,但我們打心眼裏漸漸喜歡上了這樣的語文課。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14

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師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遠。教師心胸博大,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可能成爲樂園;他的學生,纔會開墾自己的心靈,建造精神家園。人生能遇上胸襟遼闊的教師,學生自然“大氣”,自然能頂天立地。

一般而言,有成就的教師,他當初的勞動和心血必定超過常人,他的努力,在於他肯吃常人不願吃的苦,和他們的辛勤付出,只盯着他們獲得的名利,人就有可能變得偏狹,焦急暴躁,心理陰暗,乃至妒火中燒。如果教師有這樣的心態,他的工作情緒會大受影響,非但不會有什麼成就,其庸俗作風還可能傳染學生。

一位教師在專業方面能走多遠。兩位退休的理科名師說,從學科而言,語文教師的個人發展空間比理科教師大得多;因爲他的思想情感體驗遠多於其他學科,他的想象力更豐富,創造的機會可能更多;如果他有出色的表達能力,他其的作用更大,特別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影響。

進德修業是個人的事,是自覺的追求,對一個勞動者來說,專業素養是他安身立命之本;而對一名現代教師而言,持續的學習將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撐自己作爲一個文明人的操守。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15

假期,我讀完了<<會飛的教室>>丶這本書後,頓時百感交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本書的作者是德國作家卡斯特納。<<會飛的教室>>是孩子們自編自演的一場戲。全書由排演展開了,通過一系列生動、感人的情節,塑造出了一羣聰穎、活潑、天真、可爰的少年形象。其中品學兼優、才華橫溢的戴馬亭、多愁善感的姚尼、冷靜持重的塞巴修、膽小怕事的鄔理,以及魁梧好鬥的馬提斯等人,都以其鮮明、獨特的形象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本書的內容,可算是一部高度濃縮的校園風景錄,它所表現的同學之情、師生之愛、朋友之誼、無不喚起我們對友情親情的追憶與珍惜。 這本書我讀了一遍又一遍,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作者塑造的人物都非十全十美,即使是品學兼優的戴馬亭,也會經受打擊,遭遇逆境。然而,正是這種缺憾,才促使我們有更大的勇氣去面對人生。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只要繼續努力,不斷上進,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回報親人。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16

近日,我讀了《塑造教師:教師如何避免易犯的25個錯誤》一書,感到這本書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這本書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個案例後都有“處方”的形式,對發生的事件給予分析,幫助讀者找出問題的根本。這些分析根據人的心理髮展的理論,提出許多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了對學生的尊重、理解,關注、欣賞、支持、幫助,突出了作爲教師應有的對學生真誠的愛。諸如:“當你身處一個手指責別人的時候,剩下的四個手指其實在指責自己”,“優秀的教師,善於挖掘不擅長表現的學生其他方面的優點”,“通情達理的老師會注意黑板禮節——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上黑板做題時的感受”等等。

做教育教學工作近13年來的我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着學生的成功與失敗,表揚學生還是批評學生,促進學生進步還是抑制學生髮展,是我們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想想自己也許在不經意間我的言語傷害了孩子,我卻不知道。這本書中介紹的知識能讓我恢復平靜,保持心理平衡。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17

管老師的《一線教師》這本書其實在幾年前就已經看過一遍了,現在重新拿起書本閱讀,收穫更多。管老師是一個有想法、有智慧的老師。作爲一線老師,自己與管老師遇到的問題很多都是相同的,借鑑了管老師的一些好點子,效果不錯。

最近班上早讀前紀律有所鬆散,很多學生進來教室忙着測溫、交作業、放書包。課室裏亂哄哄的,來的早的忙着交作業,早的還沒有安靜下來,後續的又來交作業、放書包。借鑑管老師的經驗,我向學生提出要求:早上進入教室不交作業,直接根據早讀課表相關科目讀書或做習題,早讀下課,三分鐘內交齊作業,由科代表送去老師辦公室。效果好多了,其實,我之前也考慮過這個問題,也施行過幾天,因爲剛開始監管不夠科學,沒有堅持,也就不了了之了。後來發現不是方法不好,而是沒有堅持。其實一種行爲堅持做下去,就可以讓學生慢慢養成好習慣。

書中還有很多妙招,值得大家去看一看,學一學。這是一本真正的“一線教師”。透過此書,看到了管老師厚厚的思索,沉甸甸的記錄,智慧的凝聚。希望接下來自己也能把教學中的遇到的問題,策略與反思及時記錄下來。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18

在這個假期裏,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做《愛的教育》。這本書是一位意大利小說家亞米契斯所寫的。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個叫恩里科的男生,在一年裏和他的家人、同學、老師的童年生活,在一年中他發生了許多開心或悲傷的事情。還有家人寫給恩里科的一些對恩里科建議和鼓勵的信,讓恩里科因爲這些事情有了進步。

這篇文章主要描寫了恩里科的童年做過的很多幫助別人的事情,教會我們如何做人。這篇文章讓我明白了外國的禮儀,看到了外國人在文明方面做的比較好的一面。反思我們中國,有很多中國人很不禮貌,也有很多不文明的現象發生。比如在新加坡,有人在告示牌上用中文寫不要吸菸,不要隨地吐痰等告示。新加坡是說英語,爲什麼用中文寫這些告示,因爲一般是中國遊客吸菸,隨地吐痰。想到這些,我都感到羞愧,也覺的是對中國的極大侮辱。

爲了讓別人尊重中國,我們應該講文明,懂禮貌,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我們自己做起,讓中國成爲文明之國。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19

關於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論述:“學習的願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說,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鬚在潮溼的土壤裏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鬚,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爲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他這個比方很恰當,學生的興趣是潛在的,需要教師的精心呵護與培養。

我們會發現,學生在低年級時,學習積極性也很高的,學習成績也不錯。可到了高年級,有的學生對學習有些無所謂了,學習成績也下滑的很快,任憑老師怎麼去教育,效果也不甚理想。原因就是這些孩子的學習興趣慢慢的減退了,消失了,而我們做教師的有沒能及時發現,及時引導。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沒有興趣的指引和鋪墊,學生會覺得學習是枯燥無味的,從而產生厭學心理。

因此,教師要在培養學生學科興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順利獲取知識,在體驗一次次成功之後,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才能激發學習的動力;教師要鑽研教學方法,用科學的教法引領學法。讓學生始終對學習有興趣,並使學生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20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第二十七條《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做的事》中說:“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我想強調指出,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不管你教的是哪一門學科,你都應當使書籍成爲學生的第一愛好。

反思自己,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是否明白閱讀能充實靈魂,滋養心靈,潤澤生命。可是,爲什麼有的小孩愛讀書而有的小孩不愛呢?爲什麼有的班級愛讀書,而有的班級不愛呢?爲什麼有的學校愛讀書,而有的學校不愛呢?作爲老師我們有沒有認真思考怎樣才能培養學生愛讀書的好習慣呢?怎樣讓學生體會讀書的樂趣,真正地讓“書籍成爲學生的第一愛好”。既然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那麼作爲傳播文化的使者,我們更應該明白讀書的重要,我們再也不能馬馬虎虎的教書了,我們不能只當一個教書匠,我們要努力使自己成爲教育上的有心人,爲成爲教育家而奮鬥。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而這本《給教師的建議》就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終生學習和探究的一本好書。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21

《八月未央》是我大學時讀過的一本書,作者是安妮寶貝。這本書算是安妮寶貝較早期的作品了,那時在書店看到後因爲書的封面非常吸引我便毫無遲疑地買下了。

記得第一次看看安妮寶貝的書是《告別薇安》,她的第一本書,那是一個很多很詭異的很讓你驚心的故事的集子。看完後後背發涼,想把書丟得遠遠的,讓太陽好好曬曬自己的手、心、和臉上的表情。但她的確是個優秀的作家,她的作品風格獨特,故事離奇,敘述簡練卻又意味深長。甚至有些內容看了回味思考許久,讓人愛不忍釋。

這本《八月未央》前一部分都是與《告別薇安》風格相似的小故事,主人公總是在顛波流離,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所遇到的愛都是刻骨銘心無言的傷害,這麼一個神祕的帶着故事的女子或是男人呈現在你面前,幽幽地出現又幽幽地離去,就像書中的一句話“生命是一座恢宏華麗的城堡,輕輕一觸,如灰塵般潰散”帶着一種絕望悲觀的氣息。

書的後半部分收錄了她的一些散文,看了讓人稍感健康陽光些,還有一些感觸寫的到位極了,讓我不停在停駐、摘記、回味。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22

書籍《做一名幸福的教師》讓我第一次開始認真地思考:到底什麼是幸福?幸福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幸福的人生要有生命的內在和諧,要有寵辱不驚的境界,遇到挫折把它看成是鍛鍊自己的機會,取得成功也把他當作絢麗生命歷程中的一朵小花。構建內心和諧還要有寬容大度的情懷,諒解衝撞自己的人,寬恕傷害自己的人,感恩批評自己的人。生命的內在和諧還要淡泊名利,學會捨得,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全力以赴的去做,不管結果如何都不要後悔,得到了不要喜形於色,失去了也不要怨天尤人。

作爲教師,我們應多看到學生的長處,多看到學生取得的成績,滿面春風地去面對學生,讓明媚的陽光照到學生心坎上。這樣,即使是問題學生、給您慪氣的壞孩子,也會浪子回頭金不換,成爲時代的俊傑。學生進步了,您也快樂了,學生和您的幸福指數都提高了,何樂而不爲呢!相反,您如果板着一副嚴肅的面孔,或者將自己不愉快的東西,轉嫁到同學身上,那學生們當然會不領情,您自己也會覺得不爽,教學效果和師生感情都會大打折扣。

歌聲唱得好,幸福在哪裏,朋友哇告訴你,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溫室裏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裏。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23

最近這段時間我讀了陶繼新老師寫的《做一個幸福的教師》一書,該書有着他的三個講演錄,“讀書與教師生命成長”、“打點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初讀時,興奮無比,感覺到一種心靈的平靜與靈魂的提升,越往下讀心頭越有沉甸甸的感覺,而且揮之不去。沉甸之外,感覺頭腦中一片綠地鋪展開去,綿延無盡。讀後不由思索,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幸福教師?答案模模糊糊,若有若無,不知所向。

讀完《做一個幸福的教師》一書,才知自己思想多麼淺薄,大談“以人爲本”的時候並不明瞭什麼是人之“本”,怎樣去“以人爲本”。是啊,曾經提出的“學生參與度高、時間利用率高、目標達成率高”的課堂三維目標,對人生命質量的提高、對靈魂幸福指數的幫助能有多少?只不過是把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通過一種近於反覆訓練的方式做了一種規範和評價範式。直接效果自然是提高成績服務於考試。

只要老師懷着一顆愛心,處處留意,微觀入手,扶起孩子自信之樹,那麼我們的學生就都是可塑之才。只要有愛的陽光,只要有愛的雨露,總有一天,每一株稚嫩的幼苗都會成爲參天大樹。那時纔是我們最幸福的時候,才能做一個幸福的教師!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24

《教師智慧的20個分享》融匯了一線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教科研活動和借鑑實踐經驗,把個體智慧與團隊結合,把優秀經驗學一學、改一改、用一用。

剛一拿到書本,我就被封面上幾行淺顏色的字所吸引,它是著名作家蕭伯納說過的一句話:“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每人還有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換,每人可擁有兩種思想。”這話說得多好啊!

分享智慧,是指教師們在工作、學習、研究過程中的“交流、分享、合作”。本書中介紹了兩位教師以上的各種形式的教科研活動,如課堂觀察、課程開發、考試命題、師徒結對、專家指導、讀書小組、科研寫作、教研沙龍、網絡交流、小課題研究、非正式研究等多種內容和形式。從中,我們可以分享到衆多優秀教師的教改經驗和教育智慧。

內容確實豐富,從書中我看到的不僅僅是教育智慧的分享,更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一個個積極向上的團隊精神,正因爲有這樣的團隊,纔會擦出朵朵閃亮的智慧的火花。我不禁思考:這些形式適合我們的團隊嗎?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25

寒假讀書,我選了一本《朗讀手冊》。封面左下角上有一段不起眼的話卻牢牢地吸引住我,“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我以爲是指導閱讀技巧的,我們這兩年正在搞閱讀教研,認爲他是一本有關閱讀技巧的書。看了幾頁才明白:這是一本指導家長、老師們如何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好書。我是家長,又是教師,我的責任重大。我期望孩子們能健康快樂的生活,我也希望他們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讓他們愛上閱讀,是我的希望。

工作中經常發現,很多父母總以爲給孩子吃好的、穿好的那就是愛孩子。可對於孩子學習上,卻不捨的做出犧牲,這就是我們孩子的悲哀。而《朗讀手冊》卻恰恰交給我們方法,教我們如何激起孩子興趣?如何引導孩子?如何大聲爲孩子閱讀。下學期,我想在家長會上建議:愛孩子的父母都看看這本書。

這本書和其他的書有一個最大的不同之處:每一張解釋有關閱讀中的一方面的各種問題,則是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這本書沒有高深的理論,他用最通俗的語言知道我們怎樣帶領孩子閱讀。他有很多的研究數據,讓我們知道這些做法爲什麼對孩子的閱讀有幫助。看完整本書,收穫很多。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26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有空時翻了翻。不僅,新穎的前言闡述深深的吸引了我;同時書內的一個個案例以及王曉春老師的案例點評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平時,我也偶爾閱讀過一些教學書籍,可從來沒有如閱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樣,給我深深的震憾。那裏面許多精彩語句深深吸引我,許多的教學案例自己就親身經歷過,從中能看見自己的影子。

與大家共享:我摘錄幾句本書中的部分精彩語句

1、教育的本質不是管理,而是幫助和交流。

2、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壓倒了教育,學校就不再是學校,變成保險公司了。學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應該是爲了學生的發展,而不是隻爲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3、該當醫生的時候,你別當警察;該當警察的時候,你別當醫生。

4、不要以爲專家說的都是對的,要相信自

5、只要下課鈴一響,時間就不是我的了。我要佔人家的時間,只好和人家商量。

6、這不是什麼“愛”,這是起碼的尊重,這是教師的法制觀念問題。我不能借口“我是爲你們好”來侵犯學生的休息權。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27

任勇老師的《你能成爲最好的數學教師》,立足於備課,決戰與課堂,習慣於反思,是有智慧的教師的基本教學行爲。”

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爲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爲名師。教學反思,是教學實踐中一個過程的結束,同時又是新的教學實踐的開始。只要我們對教學活動堅持不懈地進行反思,一定能不斷提高對教學的認識,發展教學實踐智慧,在“反思—實踐—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實現自己的專業成長。

在教學中,我也經常反思自己:教師角色地位的反思。在本節課中,我我在言行上是否體現出與學生的平等、合作與分享;我設計了什麼樣的教育教學活動讓學生進行主動探究,而不是直接告訴他們現成的結論。

其實,每位教師都期望成爲優秀教師,任勇老師的《你能成爲最好的數學教師》,就爲我們展現了一條走向優秀的道路。最大程度地發揮個人潛能,實現自己的追求和理想,獲得別人的尊重,贏得社會的認可。儘管優秀之路艱辛而遙遠,但許多教師始終堅持探索,並留下了成長的足跡。只要踏踏實實地堅持下去,只要經得起教育探索的艱辛,一路堅持不懈,平凡的教師也能一點點地走向優秀,實現人生的價值和追求。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28

寒假裏,我讀了很多書,有《阿朝來了》、《我比新娘還漂亮》、《女生賈梅新裝》、《非常老師》、《小兵張嘎》、《同桌冤家》這幾本書,但是我最喜歡《非常老師》這本書。

這本書主要講了在一個普普通通的學校裏,有這樣一些老師,她們非常漂亮、會打扮、會玩,但讓她們的課上的非常棒,她們還非常有愛心,是同學們的好朋友,並且她們對調皮淘氣的學生也很有辦法,她們非常神祕,非常前衛,能把學生帶進一種神祕、特別的學習環境,使同學們亦真亦幻的環境裏釋放想像,增長知識。她們有許多許多的非常之處,所以我們稱她們爲非常老師。

楊紅櫻是這本書的作者,她畢業於四川大學新聞專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我讀過她寫的許多書,我可是她的忠實的粉絲。

我的媽媽也是一位優秀的老師,我要讓我的媽媽更出色,就把這本書推薦給媽媽,媽媽也非常喜歡這本書,她也想當一位非常老師,相信媽媽一定不會讓我失望。

我長大了也要當一個漂亮、新潮老師,更要當一個有愛心、責任心好老師。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29

在開學之前我買了一本場紅櫻的《非常老師》。買回去之後我就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我一口氣讀了五遍,還是愛不釋手。因爲我被那些“非常老師”迷住了。

有一篇批判春天的作文,米老師要同學們“各抒己見”。經過激烈的辯論,大多數同學都認爲這是夏雪兒“真正的用眼睛、用身體、用心去感受了春天”而寫出的作文。最後,米蘭老師給這篇作文打了95分的高分。她指出了這篇作文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夏雪兒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和藹可親,笑靨如花這樣的老師誰不喜歡呢?陽光帥氣關愛學生有這樣的數學老師上課,平時最怕數學的劉楊惠子不玩命地學纔怪呢!這有一個漂亮極了的會跳芭啦芭啦舞的老師,男生們因爲給她的美貌打分不一致都打起來了。對了,還有江老師頭上翹着一撮頭髮,就像一棵“消息樹”……這些老師能把學生帶進一種神奇的環境裏,插上想像的翅膀,學到豐富的知識。

我說到這裏,你一定也喜歡上這本書了吧?如果你也想認識這些“非常老師”,你可千萬要去買一本看看哦!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30

最近我在圖書館借閱了一本書,名叫《非常老師》,我最喜歡的就是神祕老師,接下來我就介紹一下這位老師吧!

這位神祕老師叫蜜兒,真正身份是仙女。蜜兒老師是個讓人琢磨不透的人。她說學校的教學樓是一座廠房,裏面有幾百臺學習機器。蜜兒老師的上課方式也跟其他老師的截然不同。第一節課蜜兒老師讓大家把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寫在紙上,放在一個黑匣子裏,然後舉行了一次葬禮,喚醒了孩子們的好奇心,然後又讓全班的每一個人都當了一回第一名……

蜜兒老師說過:“爲了分數和名次,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把自己變成學習的機器。他們感受不到天高、雲淡,對於大自然的美麗,視若不見。他們不需要陽光,不需要溫情,他們只需要分數和名次,這是一羣迷失了自己的孩子。”老師的這一句話讓我知道了什麼最重要那就是—快樂。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一直被大量的作業擊垮,父母一直以愛的名義給我們佈置家庭作業不讓我們玩。這讓我聯想到我的爸爸媽媽一直說:“你現在要好好學習,以後考個好大學,然後多賺點錢就有好日子過了!”所以我一直把學習看在第一位,嚴格的要求自己,很少有玩的時間。現在我知道了快樂是多麼重要,所以我要找回童心找回自我。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31

在暑假裏,我看了許多本書,可最讓我流連忘返的還是《非常老師》這本書,自從買來之後,我一口氣讀了五遍,還是愛不釋手。我完全被裏面那些 “非常漂亮”、“非常會打扮”、“非常會玩”、“課上得非常好聽”、“非常有愛心”、“對調皮淘氣的學生非常有辦法”、“非常神祕”也“非常前衛”的“非常老師”迷住了。

這本書的作者是楊紅櫻,我很喜歡她寫得書,一直是她的小書迷。

《非常老師》這本書中有好多不一樣的老師:偶像老師——舒昂,25歲,性格率真,很喜歡打籃球。他用ABCD來給學生打分,從而減少學生的壓力,這樣不喜歡數學的同學,也慢慢的喜歡上了數學,成爲同學們的偶像;新潮老師——羅伊,溫柔美麗,臉上永遠蕩這春風般的笑容;漂亮老師——米蘭,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女老師,學生犯了錯,她從不去批評學生,也不請家長,憑自己的智慧解決。

這本書寫得幽默、簡潔、想象力非常豐富,很多地方都會令人捧腹大笑。如果你也想認識這些“非常老師”,你可千萬要去買一本看看哦!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32

工作之餘,讀朱永新老師寫的《讀書與教師成長》,文章屬於半白話文,所以有些話語似懂非懂,就這樣囫圇吞棗地讀完了第一遍。一有空,我就細細地去品味、去咀嚼其中的語言文字,體會其深意、道理。一本書讀完了,的確感受頗深。

作爲一名教師應該熱愛讀書,使讀書成爲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以自己的書卷之氣,去薰陶學生,使學生也熱愛讀書,與書爲伴,營造書香班級,書香校園,書香社會。

教師的讀書,要有選擇,要有一定的指向性,不僅要廣泛地閱讀報紙、雜誌,開闊視野,啓迪思維,還要要多讀專業方面的書,如:教育學、心理學等,特別是教改方面的書。

讀書的生活是精彩的、幸福的,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教師不僅要廣泛地讀書,而且要學以致用。利用從書本中學到的知識、方法來指導我們的教學,來塑造我們的人格,來淨化我們的心靈,來提升我們的文化素養。讓學生從我們這裏學到最純、最美、最多的知識。

總之,只有熱愛讀書,從書中不斷汲取營養,纔會不斷完善自我,提升教育教學水平,使教學得心應手、遊刃有餘,才能顯示爲師者的風範。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33

今天,我們班的老師要給我們講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出色的老師》。我讀了一遍,覺得裏面有很深的道理。

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我”在去美國唸書之前,“我”的朋友倫捷,送給了我一塊兒手錶,我很喜歡。但這塊兒手錶卻在一次晚飯中,丟失了,“我”很傷心,急得忙問飯店上上下下的人,可他們都說沒見,“我”沒有辦法,只好在幾棟教學樓醒目的白牆上,貼上了尋物啓事。很快表就找到了,是一位黑人同學找到的,可第二天,“我”就被叫到了院長的辦公室裏,就是因爲黑人同學把“我”告到了院長那裏,“我”才收到了40元的罰單,但從這一件看似小的事情當中,“我”深深的知道了,這所學校把公德看的如此重要,也知道了,這所學校校規的嚴厲!

我也從中知道黑人大哥因爲公德,把手錶還個“我”,也因爲公德,他去學校告發“我”,從這件事,我明白了公德的重要性。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只要人人都遵守公德,世界上,就沒人在不講公德的啦。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34

最近,響應學校號召,開始讀起了《我的教師夢》,錢理羣老師的語言很樸實,很在理,猶如在你耳旁講解。讀到這樣一句話,“請把時間和空間,請把生命的自由,還給中小學生”。我看了,覺得此話是在爲孩子申討自由。現在的學生還有多少是自己的自由時間,“被教師(以及背後的家長,各級教育部門、我們的教育體制)強迫着去應試而死讀書,讀死書了。”

錢老師真是一針見血,就說出了我們教育工作者,我們孩子的心聲,如果沒有現在的教育體制,我在聯想,如今的90後,00後的性格是不是就會改變些。

最近在教統計,我統計了喜歡各門課的人數,40個學生居然30多個人喜歡上體育課,我就問:你們爲什麼那麼喜歡體育課?學生毫不思索的回答道:因爲體育課最自由,最輕鬆,不用做作業,不用考試。這個就是孩子的心聲啊,但是我也只能聽聽罷了,難道我就能讓他們自由了嗎?

不行,因爲連錢老師這樣的教育界人物都只能在自己的世界中說說,我們一介小卒還有什麼能耐嗎?孩子,形勢所迫,你們只能自己找自由了,不過,有個小建議,如果你喜歡讀書的話,那上學也就是快樂的事,既然快樂了,不就感覺自由了嗎?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35

一份報紙,一杯茶,讓煩躁的心慢慢沉澱,在網絡中的巧遇,讓我認識了你_《中國教師報》。從聽說到走近再到走進她,時間雖短,她卻很快成爲我的良師益友,她以鮮明的時代性、前瞻性、實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時性的內容供我學習、吸收,爲我更好地善待學生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幫助。

《中國教師報》讓我更熱愛學生

她使我深刻地認識到,教師愛學生,是一種信任,是一種鞭策,是一種激情,更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動人心魄地教育過程。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必須遵循的基本職業道德規範,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有人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通過學習我認識到這是荒謬的。教師應該熱愛每一個學生,包容一切學生的一切差異和缺點,對所有的學生公正無欺、一視同仁,不僅要熱愛學習成績挺好的學生,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學生更要多一份偏愛。我們對學生的愛的直接表現就是相信每一個學生,因爲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潛能,每一個孩子都是“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必須抓住學生的積極因素和獨特的方面,鼓勵他們進行大膽地探索,增強他們的學習熱情。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36

作爲一線教師,我們總會說,做一名智慧的老師。

那麼,怎樣做才能成爲智慧的老師,什麼纔是智慧的教師呢?當我一遍又一遍地品讀餘映潮的《致語文教師》,突然有一種感動甚至一種寫的衝動。

餘映潮說:我希望每一位語文教師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滿智慧。教師的智慧,初步的詮釋是成長智慧、教學智慧、治學智慧。當我讀到這兒時,不禁感慨成長也有智慧。

耐力是一種成長智慧。餘映潮用自己的耐力塑造着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堅持着自己的堅持,潛心研究與思考,他總有那麼多的事情做。他說,當你面對書桌几個小時寫不出一個字的時候,當你翻閱大量資料而精疲力竭的時候,你都得平靜地堅持,將生命、時間化爲工作中、研究中無數優美的細節。

發展自己是我們每個人真正的大事。我們發展自己了嗎?我們訓練自己了嗎?我們可以自己訓練自己,磨練的嘗試與廣度決定着我們的高度,在業務上追求高度的人,就是奮鬥方向正確的人。

我們可以隨時把思想所得變成文字,漸行漸遠,漸行漸深。原來,身爲老師有這麼多地方需要成長,這麼多地方需要發展。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37

熟諳課堂教學藝術是一種教學智慧。有人以爲,教師不就是教好書,考好試嗎?餘映潮說,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有效、高效。在課堂學習中,有豐富的積累。在語言儲存、能力培養、方法養成、情感薰陶、思維培養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科學而切實的訓練,豐厚學生的語文素養,把教材讀厚,把教材教薄。是啊,讓學生會讀課文,老師首先要會讀,讀出含義,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

現在的孩子往往喜歡那些《查理九世》等快餐書。在書店,如此之書總是擺在最顯眼的地方,那裏的書也最吸引孩子們,這樣的書我們該用怎樣的態度對待呢?我們如何引導孩子閱讀課外書呢?餘映潮說:教材研討是語文老師的第一基本功。讀好教材,細讀、精讀、深讀、活讀、美讀,在研讀教材上達到讀得細膩、讀得深刻、讀得奇美,才能在教學中深入淺出、進退自如、遊刃有餘,我們才能如創造性地處理教材。

書中有這樣一例,以我讀出了小說的味道爲標題,寫一段100字以內的文字,融閱讀、寫作、思維訓練於一體。這設計得是多麼靈動啊,似乎讓我們看到了語文教學的魂。

堅持治學,謀求進步,是一種智慧。對教師來說,研究爲了治學,研究能讓我們做得更好,爲了做得更好,我們應該有優秀的治學方法。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38

蘇霍姆林斯基特別講到要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他說,要當做最寶貴的珍寶一般,保護兒童的信賴這朵最嬌柔的鮮花。它是很容易折損,憔悴和被不信賴的毒汁毒死的。

作爲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作爲學生的家長,也極少有人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時,儘管有時我們爲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點也不比大人小。作爲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爲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讓他經常具有作爲智力勞動者的自尊感,作爲公民的自尊感,作爲自己父母兒女的自尊感,作爲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績而變得美好起來的個人的自尊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穫。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39

《教師的挑戰》一書作者佐滕學先生明確地告訴我們:教師面臨的挑戰是爲所有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學習權力,儘可能提高兒童學習的質量。在教學中,教師工作的中心在於“傾聽”、“串聯”、“反芻”。

在教學中,我儘量地讓自己做一個傾聽者,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發言,採取“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地同教科書對話,藉助同夥伴的切磋來發展自己的理解。”的課堂策略。同時在肯定孩子們的思考和發言的基礎上,對他們的發言作啓發性補充,讓下一個發言的孩子能在上一個發言孩子的基礎上,有更進一步的思考、發現和交流。

佐滕學先生說:在合作學習、合作探究的課堂中,側耳“傾聽”每一個兒童的聲音,專注於“串聯”與“反芻”的教師纔是優秀的教師。因此,作爲教師的我們應時刻牢記:學生是成長中的人,學生是有差異的人,學生是有個性的人,學生是有能力的人。我們要“保障所有學生的挑戰性學習”,即使是暫時處於低學力的學生,老師也要確保他有挑戰學習的機會,激發孩子的學習主動性,這纔是合作學習的精髓所在。教師要像採擷珠寶一樣珍視每一個學生的發言。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40

多讀書,勤讀書。誰都知道書中自有黃金屋的道理,但我們往往工作中讀書卻少了些!在讀過陶繼新老師的《做一個幸福的教師》後。真的得到了啓發和馬上去讀書充電增加知識儲備的熱情。本書中深克並很自然的表達出讀書給予我們的,和不讀書我們得不到的。特別是讀書的走向取法乎上一講,讓我有着有舍有得的看法和品味。

是的,讀一天書容易,讀一本經典名著也不難,每天堅持讀就艱難了。或許這並不是我個人的感受。也許有時我們會爲自己找各種藉口說:我備課批改作業要花很多的時間,幾乎沒有時間看書,下班回去要做家務輔導孩子等,這不是你不讀書的理由。課備不好,課也就教不好,如此下去的結果,將是一種惡性循環!越是讀書少,備課所需的時間越多,而且課也就越教不好。因爲沒有文化積澱!相反,你看的有益書越多,你積累的知識也就越多,備起課來就會得心應手,創造性的教學設計會如汩汩的泉水,上課時你會妙語如珠,旁徵博引,進入“教學如有神”的境界,正如陶繼新老師所說“讀書破萬卷,教學如有神”,此時就形成了良性循環。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41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的心頭竟冉冉升起一輪春陽。讓我感受到了平靜中潛涌的力量,樸素裏暗蘊的深刻,那麼這本教育書集則進一步坦露了作者的教育情懷,呈現了作者的清醒思考。

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有言曰:“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教書育人,雖是學高爲師,身正爲範,但資深者所憑依的,通常亦是自身在“摸爬滾打”“鬥智鬥勇”中的“見多識廣”與“心知肚明”。可是,面對一屆屆一班班一個個稟性各異、情感豐富、懵懂叛逆的學生,經驗再豐富的老師怕亦難免會有懵圈無措之時。這本書可貴之處在於,將諸多教育現象、教學情境及師生衝突中的教育人由一個暈菜的“當局者”在不知不覺間勸慰成冷靜的“旁觀者”,然後反求諸己,循本溯源,終以良策化危機,以理性勝魯莽,以真情服人心,讓人心頭的糾糾結結霎時如浮雲飛散,且在豁然頓悟間增了智長了智慧……

歐陽修說,立身以立學爲先,立學以讀書爲本。很難想象,一個不讀書的教育工作者如何能跟得上日新月異的時代教育的步伐。堅守教育初心,耕耘教育夢想,讀書不輟,思考不停,實踐不止,並努力掙脫教育的倦怠、狹隘與僞俗,相信每一個教師都能早日抵達應有的教育高度。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42

站在如今時光的高度,俯望經歷過的夏日,一個學期就快結束,那時爲了應付初入教學時的膽怯,在網上瀏覽了一本《給教師的建議》,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著有關教師教學的方法與建議。我帶着衆多疑惑開始閱讀這本書,漸漸填補着我腦海裏關於教學的空白。

有句名言說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錯,的確是這樣。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爲了解決中小學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爲中小學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推薦,每一條推薦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是一本十分好的教育名著。閱讀完《給教師的建議》之後,感觸頗深,啓發非淺。讀完此書發現,雖然此刻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此刻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爲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應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43

一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鄉村教師竟然在死後曲線挽救了地球,這是個神奇的故事。感動

以往看過謳歌教師的文字,可能大多數時候我都會一笑而過,哪裏有什麼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只是一份職業而已,用得着那麼誇張嗎?然而這部短篇小說,卻實在讓我無法質疑教師的作用。大劉描寫的這位教師,不僅是在農村,更是在愚昧的農村,不是日常的教書育人,而是在臨死前教給孩子的最後一課。

在生命最後的時刻,老師教給孩子們狂人日記,是想讓他們做一個清醒的人,做一個勇於打破自身牢籠的人。教給孩子們牛頓三大定律,是希望在孩子們心中播下科學的種子,因爲這是走向未來超越夢想的機會。

跟大劉其他的作品比起來,這部小短篇情節太簡單,科幻與現實之間的關係似乎有些不夠圓滿,然而這些在沉重的主題和深刻的立意麪前都微不足道。

這就是劉慈欣的作品,希望中夾雜着希望,希望一直都在。希望好老師再多一點,希望教育資源的差距再小一點。希望熱愛物理的人再多一點。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44

真正的愛是給予,但不是把我的一部分給你了,我的就少了——恰如一位女性從懷孕的第一天開始便是在給,但她的生命力不僅沒有因爲愛孩子而減弱,而是更加的強大,這纔是富有生產力的愛。

大學畢業前夕,我慎之又慎的考慮自己以後做什麼的時候就告訴自己一定不能去接觸三類職業:教師、醫生和警察。這三類職業在我的理想中應該就是愛的給予,他們對自己服務的人羣報以大愛,但自身並沒有因爲這份愛而受到損失,而是愈加的彰顯了自己的生命力。

學生生涯以及邁向社會之後接觸的人形形色色,真正達到我理想狀態的人很少(現實嘛)——體罰侮辱我的老師,小病大治的醫生,威脅被害人放手的警察叔叔。

但看完這篇《鄉村教師》我仍然十分的感動,我突然覺得自己的視角太狹小了,太過於執着於一個稱謂、一個分類,那些無論以何種身份何種方式教會你一些道理的人都可以是“教師”;那些在你困苦時幫你走出低谷的人都是人生的“醫生”;那些在你危難時挺身而出伸出援手的人也都是無名的“警察”。

人類薪火相傳幾萬年,職業名稱出現纔多久,那些富有大愛的“無名英雄”纔是不斷薪火相傳的中流砥柱。

懷着大愛懂得感恩向着希望,你我都會是人類文明的拾柴者。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45

《和教師的談話》中贊科夫通過對實例分析、引導並啓發教師反思自己工作中的具體事例等方式,教育工作者要以鮮活的有感召力現實生活實例教育學生,從正面,從可視、可感的層面引導學生積極投身於火熱的生活。

於是乎,我反思着自己的課堂。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到底學到了多少?對於課堂上的生活,作者提出了“學習應該聯繫生活”,要了解兒童的精神世界。兒童是多麼渴望多瞭解一些周圍的事情,可是我們的課堂更多的只是把目光停留在課本之上。孩子們被身邊的重大事件深深吸引着,當他們滿懷着新的印象來到學校上課時候,我們的課堂卻常常對這些重大事件以隻言片語帶過,孩子的新鮮感頓時跌到了低谷。

英語課堂一直在提倡:在真實情境中創編對話。我想,如果在我的課堂上,能經常涉及一些與生活有關的對話,以孩子的喜好爲前提,並鼓勵孩子多多發言,這樣我的課堂就會活潑生動幾分。真正實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能力自然得到了遷移和培養。漸漸地,也就和學生培養了一種良好的師生關係。

瞭解兒童,瞭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瞭解他們的歡樂和憂愁,恐怕沒有比這一點更重要的事了。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46

曾以爲讀書越多,所知的就越多。然而現在發覺讀的書越多,所發現的未知就越多,越對這個世界的人和事充滿虔誠的敬畏。這世上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這世上也多的是比你透徹還比你謙卑的人。

讀這本書之前,知道這是半個世紀前的書,以爲會讀到些陳舊的教育觀念,抱着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心翻開這本書,結果非但不陳舊,反而非常超前,居然很貼合最近幾年的新課改理念。原來現在工作生活中的迷茫在半世紀以前就已經有人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爲後生晚輩實在是太過自傲了。

蘇霍姆林斯基說:“讀書不是爲了應付眀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粟。教師的知識超岀教科書的範圍越遠,他的話的含義就越深刻,學生從他的講述的字裏行間學到的東西就越多。”

讀到這裏突然就坦然了,迷茫和彷徨都來自於對自己無知的恐慌。靜水流深,把自己變成深不見底的湖水才能讓湖面平靜不起波瀾。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47

最近,我們一直在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在書中,關於閱讀,作者向我們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建議和有效的方法。我認識到,學生需要閱讀。

書中講到:在小學各年級,我們十分注意培養學生學習閱讀、書寫、推論、觀察和表達思想的能力。如果這些能力在少年時期沒有得到發展和提高,那麼學生的學習就要感到困難了。換句話說,就是必須教會少年學生同時進行閱讀和思考。這一能力的心理學複雜性,就在於外部的刺激物如何激發腦的內部力量。

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這種現象:有些學生在童年時期聰明伶俐、理解力強、勤學好問,而到了少年時期,卻變得智力下降,對知識的態度冷淡,頭腦不靈活了呢?就是因爲他們不會閱讀。而相反的是,有些學生在家庭作業上下的功夫並不大,但他們的學業成績卻不差,這種現象的原因恰恰在於他們有較好的閱讀能力,而這種好的閱讀能力又反過來促進智力才能的發展。

在我們的語文課上,教師必須注重發展學生的觀察力和正確在表達思想的能力。這時候,到思想的詞的源泉裏去旅行,已經成爲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習慣了。所以,就讓我們時刻牢記:孩子需要閱讀,請教會孩子閱讀的能力!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48

善於幫助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不斷進行新的觀察的教師,能達到這樣一種效果:連接着學生的知識越“老”就越鞏固。

——《給教師的建議》

這是書中的第21條“教學生觀察,教學生細看”。想到在學習《圖形的運動》這一單元時,我就有些感觸。在學習的軸對稱圖形、平移、旋轉時,我們就可以起去觀察生活中的現象,觀察哪些物體是軸對稱圖形?比如蝴蝶,哪些物體的運動是平移、旋轉?比如坐纜車,比如擰水瓶蓋。

用心的學生能根據細看周圍世界的現象,聯繫到所學的知識中去學習,從而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就更能達到“學生的知識越‘老’就越鞏固”這一效果。不夠細心的學生就需要我們的提醒,慢慢培養他們觀察的習慣,從而讓學生獲得‘觀察周圍的生活能獲取知識’的體驗。

我相信任何知識若能與生活相聯繫,那麼學生掌握的知識肯定更牢固。一個善於觀察的學生肯定是一個細心嚴謹的學生。引導學生觀察的行爲,更能吸引學生對知識的興趣。所以要教學生觀察和細看周圍世界的現象。

學生觀察大自然生命的甦醒的時候,我們觀察學生生命的甦醒!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49

對於語文教學的重點感覺自己總是把握不好,本週讀了《教師的時間和教學各階段的相互依存性》,有很深的感觸。最主要的還是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然後再注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第三條建議中就告訴我們教學的重點“要教會兒童學習。”“應當首先教會兒童熟練地讀和寫。”這是語文學習最根本的任務,是語文教學的重點。

我們班的學生學習習慣就非常的不好,讓我很傷腦筋。爲了能讓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開學兩個星期裏,新課我進行的特別慢,注重他們學習習慣的培養。例如,督促他們每天做好預習,及時複習。上課時認真聽講,尤其是學會傾聽和舉手發言。教他們上課做好課堂筆記。作業也是重點從規範寫字開始訓練,每天讓他們堅持練字打卡。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學習習慣有了明顯好轉。現在語文上課的積極主動性大大加強。

從現狀來看,學生學習習慣有待加強,大多數的學生還只是被動的接受。尤其不會主動的思考。“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閱讀。”今後我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真正把學生領進語文學習之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學前教育的讀後感 篇50

寒假裏,我借閱了由原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創作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也許是出於對後進生的關愛吧,我對那些只要能幫助提高後進生學習的內容特別在心。所以,書中提到的“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這一小節內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後,我又反覆閱讀了三遍,覺得受益匪淺,藉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點滴感受。書中寫到:“有那麼一些學生,他們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要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2、3倍;頭一天學過的內容,第二天就忘了。

對這些學生來說,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教材是特別有害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必須使這些學生儘可能地多讀些書。因爲在他們所讀的書籍裏,在他們從周圍世界裏所遇到的事物中,經常會發現某些使他們感到驚奇和讚歎的東西。在他們感到驚奇、讚歎的時刻,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着大腦,促使它加強工作。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