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戰爭論》讀後感(通用20篇)

關於《戰爭論》讀後感(通用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戰爭論》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戰爭論》讀後感(通用20篇)

《戰爭論》讀後感 篇1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是一部置於19世紀軍事理論頂峯的偉大之作。作者的貢獻可簡單概括爲一句話:對西方世界十八、十九世紀的戰爭現象進行了從宏觀到微觀儘可能全面而細緻的考察,從而使軍事理論在其深度上達到了他所處時代的巔峯,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巔峯。因爲,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歐洲新興的資本主義文明逐漸領先於世界諸文明,因而《戰爭論》作爲資本主義文明體系孕育的產物,也是那個時代極少數的最先進的軍事思想成果。

事物的意義從時間角度來看,分現時和長遠兩部分,意義越是久遠,其價值就越大。《戰爭論》對19世紀的現時意義是毋庸置疑的,而隨着時光的流逝,社會演進至21世紀,《戰爭論》的長遠價值也開始凸現。只要人類社會還存在着戰爭,這些閃爍着智慧之光的思想就絕不會過時。當代西方許多國家軍事戰略的制定,主要來自於克勞塞維茨的思想。

對於當代戰爭指導而言,克勞塞維茨在宏觀戰略層次上的思想仍然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例如,當實力處於絕對劣勢時,克勞塞維茨認爲:即使自己沒有獲勝的可能性,也不應該認爲採取行動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不理智的。如果我們沒有更好的辦法,而且兵力很少,那麼,儘可能地把一切安排妥當,就始終是理智的。這一論述對今天小國或弱國同大國對抗時戰略的制定,仍是一種正確的態度。類似這樣精闢的觀點,《戰爭論》中可謂珠璣滿盤,比比皆是。

克勞塞維茨是一位飽學之士,他的研究往往潛入戰爭的深層,並細緻地考察與戰爭相關的領域。他在探討軍事問題的同時,對其他專業領域常有獨到的見解。他的許多結論,不僅對從事戰爭的人們具有指導意義,而且對從事非軍事活動的其他行業的人們極富啓迪,具有超越純軍事專業的價值。

他對"理論"的構建獨具慧眼,"任何理論一接觸精神因素,困難就無限增多"、"理論必須考慮到人的感情",這些見解對那些試圖在自己專業領域建築理論的學者以及人們如何識別理論的優劣極有啓示。

他具有極其深厚的哲學素養,是一位深悉知識價值的人。

《戰爭論》讀後感 篇2

在讀完魯登道夫的《總體戰》和喬良老師的《超限戰》之後,今天開始讀《戰爭論》了,這對於我來說已經是第三次翻開克勞塞維茨這本經典之作了。還記得第一次是在進入大學之初,我慕名而來,但是在翻了五六頁之後,深奧難讀的文字,枯燥無味的論述讓我徹底打消了讀下去的念頭,我的第一次嘗試也就這樣草草結束了。

第二次是在伊拉克戰爭之後,由於研究“社會化戰爭”這個課題的需要,我鼓足了勇氣再次翻開了那本放在書櫃角落,並已經落滿灰塵的《戰爭論》,這一次我幾乎是用火柴棍撐着眼皮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終於把上中下三冊翻了一遍。翻是翻完了,但是基本上就沒有看懂,唯一的收穫就是記住了一句話:“戰爭是政治的繼續。”

而如今我又一次翻開了它,面對長達一千多頁的這本書心情是複雜的,我希望此次能夠從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但心裏不禁有些擔心自己能否堅持把它讀完。讀《戰爭論》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它需要耐心,需要毅力,需要我們用腦子去思考、去體會。書有不同類型,當然我們讀書的態度也有所不同,對於《戰爭論》這樣一本作者用了畢生心血寫成的經典之作豈能想讀武俠小說一樣呢?

讀書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學習需要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踏實的學風,沒有讀書破萬卷的積累,我們那裏可能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呢?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下也沒有絕頂的天才,人需要付出纔可能得到回報。回首四年大學生活,洋洋灑灑寫下了三十多萬字,也有不少得以見報,小試牛刀,小小的成功心情是喜悅的。但是這僅僅是一個奮鬥的開始,俗話說:“巧媳婦難爲無米之炊。”寫得多了漸漸有些江郎才盡的感覺,在研究一些深入問題的時候我才感覺有些力不從心了。

讀書是需要堅持的,學習也應該是一種習慣,靜心、靜心、再靜心,俗話說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現在是該磨刀的時候了,停下筆,多看書。如今在一次翻開《戰爭論》我也不期望能夠完全將他吃透,只是希望有所收穫,並希望以後看第四遍、五遍、六遍的時候每次都能有所收穫。

《戰爭論》讀後感 篇3

戰爭的起源或萌芽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的呢?戰爭這個名詞會不會從我們的字典裏消失?讀完《戰爭論》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還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遠無法知道。

戰爭是敵我雙方搏鬥無限放大的結果,戰場上,我與敵人搏鬥爲了生存,我會盡一切辦法打敗敵人,格鬥技巧,武器狀況,都可能決定我的生死。無數個我這樣的軍人去搏鬥,去打倒敵人,那就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武器狀況,軍人整體素質,陣型,戰術等決定一場戰爭的勝敗。所以當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對大清的木質船,大刀片子佔有絕對的優勢,也自然能得到戰爭的勝利。

那麼戰爭起源於何處?遠古時代人少,不可能有戰爭,只有兩個野人爲一個雌性野人打架或決鬥,就像動物那樣爲了繁殖而已,其實就是爲了生存的延續。隨着人口數量的增長,出現了部落與部落,人種與人種,國家與國家的戰鬥,說到底還是爲了一種目的,一種更好的發展,生存的目的。如日本的擴張就是爲了適應人口的增多。所有的戰爭都逃不開這樣的目的。從原始的征服到現代的政治。都是爲了獲得利益,如果沒有利益,就沒有人願意去戰鬥,戰爭是兩敗俱傷的,從來沒有贏家。所謂的勝利只是將自己的損失加於敵方而已。所以戰爭是政治的一種手段,一種得到利益而流血的過程。

人存在於世界,如果不剋制自己的慾望那麼就一直會有爭鬥,小則國家內部而已的階級利益矛盾,大則國與國的生死存亡。戰爭會與人的思想境界有關,人類從來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己有能力征服的國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隸)。上天給予人有限的能力,人卻有無限的慾望。

所以戰爭萌芽於人類的慾望,隨着社會進步,有了國家有了政治制度,戰爭就成了統治者獲取更大利益的工具。從秦滅六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逃出這個範圍,打着民族強大復興的旗號去強行奪取其他民族發展的權利(殖民要求,租界,關稅,鉅額的戰爭賠款),人類多麼可恥啊!!而戰爭則成爲政治的手段,成爲別國插手他國的工具。

而戰爭能否消失就在於人類社會能否真正的團結在一起,沒有國界,沒有人種的歧視,讓教育真正發揮作用,認識到我們都是地球人。那樣戰爭纔有可能真正的從字典裏消失。

而《戰爭論》從政治的角度出發,認爲政治主導戰爭,戰爭只是手段,政治纔是目的。這很正確,認識到這點,我們看待一場戰爭就更能有力的把握它。我們不需要考慮“忘戰必危,好戰必亡”等格言,記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戰爭,美伊戰爭就大概如此吧。人類的最終歸宿應該還是一個大同社會,但願都能認清戰爭的本質。

中國人愛好和平,我們不希望戰爭,但若要是認爲我們好欺負,你們有能力征服,那麼來吧,我們接受挑戰。你用你的價值觀衡量世界,我必將你的價值觀還到你的身上。明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

同時不要忘了一句話:兵者,國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

《戰爭論》讀後感 篇4

戰爭的目的是使敵人服從我們的意志。爲打到這個目的,必然要使敵人無力反抗。而使敵人無力反抗就務必要消滅敵人的軍事力量。那裏的軍事力量就應包括軍隊和敵人的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因爲戰爭是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所以其務必在感情的範圍之內。因此戰爭的精神力量不就應忽視也不能忽視,個性是在一些關係生死的殊死的鬥爭中。使敵人無力反抗必須要摧垮其國家和人發的抵抗意志,在理論上至少是這樣的,其表面的特徵能夠是簽訂和約,要求苟合。這些特徵至少說明敵人目前承認了失敗,以後怎樣樣那是以後的事了。

在概念上分析,使敵人無力反抗會使鬥爭趨向於極端,然而在現實中務必也完全有必要對其修正。因爲人是有感情的,不會爲純粹的邏輯而獲得力量。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這也是因爲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在戰爭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們在戰爭尤其是在激烈的戰爭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任何的疏忽都會導致戰爭進程的變化(相對於戰爭發生前的預測的)。這也是偶然性。

在任何時候不能忘掉,戰爭是政治以另外的一種手段的延續。因此政治目的始終存在於戰爭的始末。也許戰爭過程的進程對原先的政治目的有影響,甚至較大的影響。但是我們通常認爲這種影響一般不會根本影響原先的政治目的或是影響的限度極爲有限。需要說明的是,在兩方敵對感情和意圖不強或是力量相對稱時,政治目的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全左右戰爭的進程。即使在一般條件下,政治目的也會極大的影響戰爭的進程,或是嚴格控制其規模,或是無忌的放大其規模(即使沒有什麼真正的敵對意圖和目的)。通常狀況下是嚴格控制其規模。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是戰爭的固有屬性。政治往往要比戰爭理智精明的多。而戰爭本身往往是充滿偶然性的,暴力的。其中人的感情是關鍵的因素。

在現實中消滅敵人的軍隊和意志力往往要思考自我的消耗,要思考自身是否會被敵人消滅,還有當敵人的防禦強於進攻時產生的間歇,這樣戰爭也不會向極端發展。綜上思考由於自身的顧慮和客觀的狀況可能會使戰爭進程充滿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好像使我們以前的分析失去了好處。實事也說明在很多的狀況下真正的戰爭(即是兩方的真實的撕打)並沒有發生。就應認爲戰爭中進行的軍事行動就應包括兩個方面的資料:一是爲真正的戰爭進行的所有的準備,包括軍事動員,物資運輸,軍隊的調整集結。二是真正的戰爭,真正的撕打。能夠明白在兩方的力量相差懸殊時,當一方認識到對方的軍事力量遠遠超出自我的力量時,就自動的放下抵抗。這也是所謂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其實戰爭進程已經開始了。

這種不確定性並不與戰爭的目的即使敵人無力反抗矛盾。因爲當一方不爲消來敵人做準備或決心不進行決佔而對方抱有用心的目的時刻消滅對手時,這一方在戰爭中必然會處於不利的局面,因爲他在戰爭中在沒有判定出對方不進行決戰的狀況下做出了消極的不決戰的決心,這樣在戰爭中他必然處於慌亂並且不能集中力量,最大限度使用力量。這樣的結果必然是可悲的。

所以使敵人無力反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摧垮敵人的意志力這個戰爭目的雖然不是每次戰爭都要到達的`目的,但是它自戰爭一開始就存在於所有的軍事行動中,只是由於政治目的或其它原因緩和或是遏制了。

《戰爭論》讀後感 篇5

19世紀軍事理論頂峯的偉大之作,可與《孫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經典軍事著述。《戰爭論》是軍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覺運用德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方法系統地總結戰爭經驗的著作,具有重要的軍事學術價值。這部著作不僅奠定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軍事學的基礎,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科學重要理論的來源之一。

作者克勞塞維茨是普魯士軍事理論家,西方近代軍事理論奠基者。他先後研究了1566~182019年間所發生的130多個戰例,總結了自己所經歷的幾次戰爭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寫出了一部體系龐大、內容豐富的軍事理論著作--《戰爭論》。

《戰爭論》首次把西文軍事思想綜合成爲一個具有內存聯繫的理論體系,初步揭露了戰爭的複雜本性、內存的運動規律、整體運行機制。在此基礎上,戰爭上升到戰略層次、戰術層面等系統內容。

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書,我就給他做一下廣告了,可惜沒有廣告費,哈哈。

本以爲《戰爭論》將是很軍事的一本書,就是會有什麼戰爭圖例啊,戰爭剖析啊什麼的,反正看起來應該挺費勁,因爲畢竟是論述戰爭的經典

可是一看,這書太棒了,我簡直不能認爲這是一本戰爭書,真的,這是一本關於哲學,關於修養的書,或許就叫戰爭藝術吧

能深刻影響人一生的書,對我來說,並不算多.但這本書顯然是其中之一.

《戰爭論》讀後感 篇6

本以爲《戰爭論》將是很軍事的一本書,就是會有什麼戰爭圖例啊,戰爭剖析啊什麼的,反正看起來應該挺費勁,因爲畢竟是論述戰爭的經典

可是一看,這書太棒了,我簡直不能認爲這是一本戰爭書,真的,這是一本關於哲學,關於修養的書,或許就叫戰爭藝術吧

一再抄錄了一些書中的話,真是超經典,很多哲學家書上沒解決的問題到這解決了,當然書裏還是會涉及老本行的,但大多是作者的戰爭感悟的哲思,頗受啓發。

於是乎在玩戰爭遊戲的時候還時常想起,雖然對勝率沒什麼提高,哈哈

《戰爭論》讀後感 篇7

《戰爭論》是19世紀軍事理論頂峯的偉大之作,它是可以與《孫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經典軍事著述。《戰爭論》是軍事思想第一部自覺運用德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方法系統地總結戰爭經驗的著作,具有重要的軍事學術價值。這部著作不僅奠定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軍事學的基礎,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科學重要理論的來源之一。

作者克勞塞維茨是普魯士軍事理論家,西方近代軍事理論奠基者。他先後研究了1566~某年間所發生的130多個戰例,總結了自己所經歷的幾次戰爭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寫出了一部體系龐大、內容豐富的軍事理論著作——《戰爭論》。

《戰爭論》首次把西文軍事思想綜合成爲一個具有內存聯繫的理論體系,初步揭露了戰爭的複雜本性、內存的運動規律、整體運行機制。在此基礎上,戰爭上升到戰略層次、戰術層面等系統內容。

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書。

《戰爭論》讀後感 篇8

戰爭的起源或萌芽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的呢?戰爭這茖名詞會不會從我們的字典裏消失?讀完《戰爭論》我只得一部分答案,還侑一部分答案可能永遠無法知道。

戰爭是敵我雙方搏鬥無限放大的結果,戰場尙,我與敵人搏鬥爲了生存,我會盡一切辦法打敗敵人,格鬥技巧,武器狀況,都可能決定我的生死。無數茖我這樣的軍人去搏鬥,去打倒敵人,那就是一茖國家,民族的武器狀況,軍人整體素質,陣型,戰術等決定一場戰爭的勝敗。所以當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對大清的木質船,大刀片子佔侑絕對的優勢,也自然能得戰爭的勝利。

那麼戰爭起源於何處?遠古時代人少,不可能侑戰爭,只侑兩茖野人爲一茖雌性野人打架或決鬥,就像動物那樣爲了交,配而已,其實就是爲了生存的奄?。隨着人口數量的增長,出現了部落與部落,人種與人種,國家與國家的戰鬥,說底還是爲了一種目的,一種更好的發展,生存的目的。如日本的擴張就是爲了適應人口的增多。所侑的戰爭都逃不開這樣的目的。從原始的征服現代的政治。都是爲了獲得利益,如果沒侑利益,就沒侑人願意去戰鬥,戰爭是兩敗俱傷的,從來沒侑贏家。所謂的勝利只是將自己的損失加於敵方而已。所以戰爭是政治的一種手段,一種得利益而流血的過程。

人存在於世界,如果不剋制自己的慾望那麼就一直會侑爭鬥,小則國家內部而已的階級利益矛盾,大則國與國的生藖礞亡。戰爭會與人的思想境界侑關,人類從來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己侑能力征服的國家,(所以侑了殖民地,侑了奴隸)。尙天給予人侑限的能力,人卻侑無限的慾望。

所以戰爭萌芽於人類的慾望,隨着社會進步,侑了國家侑了政治制度,戰爭就成了統治者獲取更大利益的工具。從秦滅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沒侑逃出這茖範圍,打着民族強大復興的旗號去強行奪取其祂民族發展的權利(殖民要求,租界,關稅,鉅額的戰爭賠款),人類多麼可恥啊!!而戰爭則成爲政治的手段,成爲別國插手祂國的工具。

而戰爭能否消失就在於人類社會能否真正的團結在一起,沒侑國界,沒侑人種的歧視,讓教育真正發揮作用,認識我們都是地球人。那樣戰爭才侑可能真正的從字典裏消失。

而《戰爭論》從政治的角度出發,認爲政治主導戰爭,戰爭只是手段,政治纔是目的。這很正確,認識這點,我們看待一場戰爭就更能侑力的把握它。我們不需要考慮“忘戰必危,好戰必亡”等格言,記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戰爭,美伊戰爭就大概如此吧。人類的最終歸宿應該還是一茖大同社會,但願都能認清戰爭的本質。

中國人愛好和平,我們不希望戰爭,但若要是認爲我們好欺負,你們侑能力征服,那麼來吧,我們接受挑戰。你用你的價值觀衡量世界,我必將你的價值觀還你的身尙。明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

同時不要忘了一句話:兵者,國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

《戰爭論》讀後感 篇9

1832年,普魯士過世將軍克勞塞維芡的著作《戰爭論》問世,這本書首度以戰爭事實來印證探索戰爭的共通法則,迥異於僅描述戰爭或只研究武器技術發展的兵書,而成爲近代兵學的原典。時至今日,《戰爭論》被譯成多國文字而影響了現代各國的軍事、政治、經濟的戰略思想,並被列爲西點、聖西爾等重要軍事學校必讀經典,克氏也成了世界公認的最有影響力的戰爭理論家。流傳150餘年的《戰爭論》,字字珠璣,隨處摘取一句作爲論例,頓覺光芒四射,這天,它最後在我的手中!

讀完全書後,我得到一個結論:要做營銷,就必須要讀《戰爭論》!克勞塞維芡將戰爭描述的是如此出神入化,讀着都能夠聞到一股濃濃的硝煙味,似乎參與了這一場“大戰”!

書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我覺得是最經典的,特引於此——“要在茫茫的黑暗中,發出生命的微光,帶領着隊伍走向勝利。戰爭打到一塌糊塗的時候,將領的作用是什麼?就是要在茫茫黑暗中,用自我發出的微光,帶領隊伍前進。”

一個人的潛力不在於大小,而在於是否在最劣勢的時候,甚至處於最被動的狀態下,是否發光,哪怕是一絲光線,也能指引後面的所有人前進,這就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然而,我們身邊太缺少這樣的領導者了。在戰爭開打後,許多領導者往往不明白怎樣做,多數都不懂怎樣帶領團隊,更不要說是去發光了。

克勞塞維芡《戰爭論》,教導我們怎樣在一場戰爭中去把握更多的機會;教導我們身先率人的基本心態和態度,畢竟具備這些,是參與戰爭的前提條件,它決定了戰鬥力是否爆發出來,是否更有“勁道”,決定製服敵人的力度。

作爲中國企業,太需要“領航員”了,克勞塞維芡已經告訴我們最好的方法,也告訴我們怎樣去參與一場戰爭。

克勞塞維茨在探討戰爭的屬性問題時認爲,戰爭的目的就是要戰勝敵人、打敗敵人,透過戰爭的全部現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傾向來看,戰爭是個奇怪的三位一體:暴烈性的要素,使戰爭成爲一種盲目的自然衝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動,使戰爭成爲一種自由的精神活動;作爲政治工具的從屬性,使戰爭成爲一種純粹的理智行爲。這三個方面,分別主要同人民、統帥和它的軍隊以及政府有關。他說:"這三種傾向像三條不一樣的規律,深藏在戰爭的性質之中,同時起着不一樣的作用。"

他在探討戰略和戰術區別的問題時指出:"戰術和戰略是在空間上和時光上相互交錯,但在性質上又不相同的兩種活動,如果不精確地確定它們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徹地理解它們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徹地理解它們的內在規律和相互關係"。

他還在把所謂絕對戰爭和現實戰爭聯繫起來考察的基礎上指出,由於在純概念的抽象領域裏:所思考的對象"是一場自行其是的、除了服從本身內在的規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規律約束的那些力量的衝突",因而它導致了戰爭的行動在經常不斷的相互作用下趨向極端。

要根據概然性的規律推斷戰爭,務必依靠情報。他指出:情報是指我們對敵人和敵國所瞭解的全部材料,是我們一切想法和行動的基礎。由於戰爭是一種敵我雙方互相欺詐的行爲,一方爲取勝對方,總要千方百計地隱蔽真實企圖,製造出種種假象,互相誘騙,因而使得在戰爭中所獲得的情報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絕大部分是不確實的。

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戰爭的特性:首先,戰爭是充滿危險的領域。戰爭是充滿着艱難險阻的活動,當一個人接觸到程度不一樣的危險時,只具有普通的勇氣是不夠的。要在各種困難的條件下泰然自若,就務必具備巨大的、百折不撓的、天生的勇氣、強烈的榮譽心或久經危險的習慣。

其次,戰爭是充滿勞累的領域。在戰爭中,勞累是暗中束縛人的智力活動和消磨人的心理狀態的許多因素之一。要想不被勞累所壓倒,就需要有必須的體力和精神力量。爲此,指揮官應要求軍隊和部下,在戰爭中自覺鍛鍊吃苦耐勞的精神。

其三,戰爭是充滿不確實的領域。在戰爭中,一切行動所追求的只是可能的結果,戰爭行動所依據的狀況有3/4好像隱蔽在雲霧裏一樣,是或多或少不確實的。人們對隱藏着的敵情,只能根據不多的材料進行推測,同時也很難每時每刻都確切地瞭解自我的狀況,從而增加了認識和把握戰爭規律的困難。

其四,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領域。人類的任何活動都不像戰爭那樣,給偶然性這個不速之客留有這樣廣闊的活動地盤。偶然性會增加各種狀況的不確實性,並擾亂戰爭事件的進程。由於偶然性的不斷出現,就會不斷髮生預期計劃與戰爭實際不符的狀況,它直接影響到作戰計劃的實施。

克勞塞維茨透過闡述戰爭特性,指出了戰爭認識的特殊性,他說:"在實際生活裏本來很少能做到一切行動都貼合實際狀況,在戰爭裏,就更難做到了。在戰爭同人類其他活動中比較起來,人的認識顯得更不完善,人們會遇到更大的危險和更多的偶然現象,因此,戰爭中的貽誤……也必然要多得多。"

然而,他又過分誇大了戰爭的不確實性和偶然性的特性,他說:"戰爭中的一切狀況都很不確實……一切行動都彷彿是在半明半暗的光線下進行的,而且,一切往往都像在雲霧裏和月光下一樣,輪廓變得很大,樣貌變得稀奇古怪。這些由於光線微弱而不能完全看清的一切,務必靠才能去推測,或者靠幸運解決問題。因此,在對客觀狀況缺乏瞭解的場合,就只好依靠才能,甚至依靠幸運了。"

《戰爭論》,從戰場血淋淋的角度,讓我真正領教到它的殘酷,也體悟到商戰的激烈,透過這本書,我慶幸有緣能比別人早一步去吸收。其實,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往往讓我們忽略了——在我們前進的同時,點亮一絲光束,告訴所有的人,我在路上,我在前進!所以,我們很多人都沒有這樣去做,也就造成了他永遠成不了好的“領航員”。

這天,真的感謝克勞塞維芡《戰爭論》,也感謝他給了我一把光束,我會緊握着這道光,告訴我身邊所有的人:我在路上全速前進!

《戰爭論》讀後感 篇10

《戰爭論》,19世紀軍事理論頂峯的偉大之作,可與《孫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經典軍事著述。《戰爭論》是軍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覺運用德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方法系統地總結戰爭經驗的著作,具有重要的軍事學術價值。這部著作不僅奠定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軍事學的基礎,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科學重要理論的來源之一。

克勞塞維茨是普魯士軍事理論家,西方近代軍事理論奠基者。他先後研究了1566——1815年間所發生的130多個戰例,總結了自己所經歷的幾次戰爭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寫出了一部體系龐大、內容豐富的軍事理論著作--《戰爭論》。

非軍事界的人可能沒有系統地讀過《戰爭論》,但相信大多數人對"軍事是政治關係的延續"這一名言都耳熟能詳,這一名言即出自《戰爭論》。《戰爭論》是克勞塞維茨對戰爭的觀察、研究、分析的結晶。它既是一部軍事理論著作,又是一部哲學著作,被譽爲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對近代西方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作者克勞塞維茨,普魯士將軍,被稱爲研究戰爭而真正摸索到其主題之根本的第一人。也是採取一種對軍事史的任何階段都能適用之理論的第一人。他很早就參加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後進柏林陸軍大學就讀。做過拿破崙軍隊的戰俘,一年後又投入各種戰鬥。1818年升任少將並擔任母校校長。1830年離開軍校接任炮兵訓練總監。這部軍事哲學書,是他把自己歷史研究的成果和戰爭經驗融合成一個完整的觀念。在他突然去世後,被其遺孀在一個密封的包裹裏發現。克拉塞維茨曾一再強調,他的原則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導。——“教育未來戰爭領袖的心靈,又或在其自我教育中提供指導,卻不陪伴他走上戰場”。合理的理論並不能代替富有創造性的實踐。這是克勞塞維茨的一貫堅持!經過了一戰、二戰的炮火,儘管有作者所處時機避免不了的侷限,這部書依然被世界上大多數軍事院校列爲經典,爲世界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熟讀。克勞塞維茨被認爲真正觸到了戰爭的本質,他本來就不是爲了預測未來。這部書是哲學,而不是操典。——“凡事研究戰爭的人,不管是軍人還是文人,都應該有所瞭解”。

《戰爭論》讀後感 篇11

說到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似乎就要說說經典,什麼是經典,以及如何對待經典。

所謂經典,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經典作爲名詞的時候有以下兩種所指:一是“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二是“各宗教宣揚教義的根本性著作”。從各國對於經典一詞的定義出發思考問題,我們能夠認定,凡是被稱爲經典的東西,應具備以下幾點:歷史的積澱性、廣泛的認同感、文化的影響力。首先,經典之成爲經典,是因爲它具有歷史的深厚積澱。一部剛出版的,哪怕是十分暢銷、十分引人關注、切中當下熱點問題的著作,充其量是暢銷書,乃至是名著,但不能稱之爲經典。

其次,經典之爲經典,就是一個認同的結果。它依靠自身攜帶的思想力量,使人們對它產生一種敬畏之感。這種認同,有時雖然也受到政治強制,但主要還是源自經典內在的思想權威。第三,經典對它所處的文化領域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堪稱當之無愧的經典。對待經典的態度有兩種,一是經典崇拜,二是科學對待。

在目前,我大約只能採取第一種態度。克勞塞維茨1780年生於馬德堡附近的布格,很早參加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他花很多時光來比較他個人在拿破崙戰爭中的觀察,並研究了古斯塔夫、查理士十二世以及腓特烈大帝戰史,認爲只有從歷史的精密分析中才能導出軍事原則。說明一下,我讀的這部《戰爭論》是廣西師大所謂新版,摘編的,商務印書館是三冊版,一部冗長的大作。我實在不能憑藉一部摘編本,並且以這樣走馬觀花式的閱讀,得出克勞塞維茨的軍事思想,以及它在軍事史上就應具有的地位等等,這些都不是我所能做到的,我只有從一些段落以及別人的研究成果中瞭解一些他的觀點。本書的主題不是戰略、戰術,而是“戰爭”本身。戰爭是“一種以迫使對方實現我方意志爲意圖的暴力行爲”。

即戰爭是一種暴力行爲,而這種“暴力行爲”只是手段,永遠不可能成爲目的。戰爭的目的是爲了使敵方理解我方意圖,向我方意志屈服,是“國家政策的其他手段的延續”……

《戰爭論》讀後感 篇12

看將近半個月,終於看完這套厚厚的理論書。《戰爭論》一共有三卷,其中第三卷內容全是克勞塞維茨的草稿,還有一半的內容是附錄。從總體來看,這套書對戰爭的定義,作戰的方式等寫得都很詳細,細小到每一個環節。但這樣反而覺得有些重複和囉嗦,不如《孫子兵法》那樣簡潔,給自己未留下想象的空間,如果真正的精讀此書,反而怕引起教條主義,思維侷限在一個區域。不符合戰爭多變化的特點。並且對我這種對軍事不解的初級讀者來說,讀着頗爲費力。

《戰爭論》第二卷,我認爲是全書的精華部分,尤其喜歡關於防禦的那一篇,在戰爭中,我一向都喜歡防禦,而對進攻興趣不大。其中還談論到戰爭的目的,也就是政治目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戰爭就是政治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政治服務於王權,是王權的工具,間接的軍權也是服務王權。所以軍事一直處在附屬地位。如果金權超越王權,軍權依然能保持最初的樣子,只是換個服務對象而已。

書中大量列舉腓特烈大帝、拿破崙的戰爭事實,以前我對拿破崙進攻沙俄而遭到慘敗一直很感興趣(因爲希特勒也是敗在這裏),在書中也得到強有力的分析,多的不說,只是最後總結性言論裏說道,拿破崙的錯誤在於沒有認真對比俄國與歐洲諸國的區別,用攻打歐洲諸國的方式去進攻俄國,結果遭到史無前例的慘敗,不可一世的拿破崙帝國灰飛煙滅。

此書內容太多(有77萬字),並且都是理論性言論,我承認自己並未完全消化,這套書和《國富論》一樣,等過幾年後,我一定會重讀的。

《戰爭論》讀後感 篇13

在讀完魯登道夫的《總體戰》和喬良老師的《超限戰》之後,今天開始讀《戰爭論》,這對於我來說已經是第三次翻開克勞塞維茨這本經典之作。還記得第一次是在進入大學之初,我慕名而來,但是在翻五六頁之後,深奧難讀的文字,枯燥無味的論述讓我徹底打消讀下去的念頭,我的第一次嘗試也就這樣草草結束。

第二次是在伊拉克戰爭之後,由於研究“社會化戰爭”這個課題的需要,我鼓足勇氣再次翻開那本放在書櫃角落,並已經落滿灰塵的《戰爭論》,這一次我幾乎是用火柴棍撐着眼皮用一個月的時間終於把上中下三冊翻一遍。翻是翻完,但是基本上就沒有看懂,唯一的收穫就是記住一句話:“戰爭是政治的繼續。”

而如今我又一次翻開它,面對長達一千多頁的這本書心情是複雜的,我希望此次能夠從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但心裏不禁有些擔心自己能否堅持把它讀完。讀《戰爭論》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它需要耐心,需要毅力,需要我們用腦子去思考、去體會。書有不同類型,當然我們讀書的態度也有所不同,對於《戰爭論》這樣一本作者用畢生心血寫成的經典之作豈能想讀武俠小說一樣呢?

讀書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學習需要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踏實的學風,沒有讀書破萬卷的積累,我們那裏可能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呢?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下也沒有絕頂的天才,人需要付出纔可能得到回報。回首四年大學生活,洋洋灑灑寫下三十多萬字,也有不少得以見報,小試牛刀,小小的成功心情是喜悅的。但是這僅僅是一個奮鬥的開始,俗話說:“巧媳婦難爲無米之炊。”寫得多漸漸有些江郎才盡的感覺,在研究一些深入問題的時候我才感覺有些力不從心。

讀書是需要堅持的,學習也應該是一種習慣,靜心、靜心、再靜心,俗話說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現在是該磨刀的時候,停下筆,多看書。如今在一次翻開《戰爭論》我也不期望能夠完全將他吃透,只是希望有所收穫,並希望以後看第四遍、五遍、六遍的時候每次都能有所收穫。

《戰爭論》讀後感 篇14

隨着科技與經濟的發展,傳統的冷兵器接觸戰爭已無法滿足這個時代的要求,槍械的出現使戰爭逐漸偏向以致成爲熱兵器時代。同時又因爲在近代戰爭中,先進的武器所帶來的強大殺傷力,使武器的先進成爲了主導一場戰爭的主要因素。至此,全球各國的軍事進入了高技術化時代。 軍事高技術,是指應用於軍事領域的高技術,是高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即應用於軍事領域的現代高新科學技術。

一般認爲,軍事高技術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成就的基礎上,處於當代科學技術前沿,以信息技術爲核心,在軍事領域發展和應用的,對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起巨大推動作用的那部分高技術的總稱。

現代軍用高技術自從20世紀中葉產生以來大致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的初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大發展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爲大發展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是第三階段,而且這一階段還要持續很長時間。

所謂軍事高技術,就是已經應用或即將應用於軍事領域中,並對現代軍事和現代戰爭產生重大影響的高新科學技術羣。按照科學分類方法,科學技術的體系結構通常劃分爲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三個層次。軍事高技術的體系結構是由科學體系中面向軍事應用的那部分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所組成的。它包括兩個層次,即軍事基礎高技術和軍事應用高技術。

軍事高技術包括信息技術、航天技術、海洋開發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六大領域。

隨着電子技術和太空技術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國武器裝備的發展空間從傳統的陸海空領域延伸到太空,電子電磁等高科技領域。而武器裝備則從傳統的機械化朝着信息化,智能化,電氣化和電子集成化,超視距的戰爭裝備方向發展。同時現代戰爭環境也對武器裝備提出更高的作戰要求。要求武器裝備能在複雜電磁干擾的環境下能正常工作,並且能對敵方進行有效的反擊。而在這不再是短兵相接的時代,掌握敵方的軍事動向即掌握着整場的節奏。 武器再強大,打不中也無法對敵人產生傷害。而且掌握敵方的軍事動向,也就意味着可以隨時破壞對方的通訊能力。由此看來,信息化是軍事高技術的重要環節。

《戰爭論》讀後感 篇15

《戰爭論》一共有三卷,其中第三卷資料全是克勞塞維茨的草稿,還有一半的資料是附錄。從總體來看,這套書對戰爭的定義,作戰的方式等寫得都很詳細,細小到每一個環節。但這樣反而覺得有些重複和囉嗦,不如《孫子兵法》那樣簡潔,給自我未留下想象的空間,如果真正的精讀此書,反而怕引起教條主義,思維侷限在一個區域。不貼合戰爭多變化的特點。並且對我這種對軍事不瞭解的初級讀者來說,讀着頗爲費力。

《戰爭論》第二卷,我認爲是全書的精華部分,尤其喜歡關於防禦的那一篇,在戰爭中,我一向都喜歡防禦,而對進攻興趣不大。其中還談論到戰爭的目的,也就是政治目的。從某種好處上來說戰爭就是政治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政治服務於王權,是王權的工具,間接的軍權也是服務王權。所以軍事一向處在附屬地位。如果金權超越了王權,軍權依然能持續最初的樣貌,只是換了個服務對象而已。

書中超多列舉了腓特烈大帝、拿破崙的戰爭事實,以前我對拿破崙進攻沙俄而遭到慘敗一向很感興趣,在書中也得到強有力的分析,多的不說,只是最後總結性言論裏說道,拿破崙的錯誤在於沒有認真比較俄國與歐洲諸國的區別,用攻打歐洲諸國的方式去進攻俄國,結果遭到史無前例的慘敗,不可一世的拿破崙帝國灰飛煙滅。

此書資料太多(有77萬字),並且都是理論性言論,我承認自我並未完全消化,這套書和《國富論》一樣,等過幾年後,我必須會重讀的。

《戰爭論》讀後感 篇16

要我說讀後感談不上,我認爲你把握以下所說的就差不多了,畢竟是歐洲版的《孫子兵法》,其權威性應用性自然無與倫比,一千個有一千個戰爭論,你心裏的想法遠遠比他人提供的更重要,你說呢。

克勞塞維茨通過軍事活動的考察認爲,軍事活動具有自己的特點,"企圖爲軍事藝術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論,好像搭起一套腳手架那樣來保證指揮官到處都有依據,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實上,無論這種死板的理論多麼面面俱到,都不可能完全解決戰爭理論與戰爭實踐之間的矛盾。

爲消除戰爭的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克勞塞維茨提出,戰爭理論不應是對戰爭實踐的規定,而應是一種考察。"這種考察就是對事物進行分析探討,它可以使人們對事物有一個確切的認識,如果對經驗進行這樣的考察(對我們來說也就是對戰史進行這樣的考察),就能深入地瞭解它們。"也就是說,理論不應當成爲一套供戰場上使用的代數公式,不能通過規定死板的原則,爲人們指出狹窄的必然的道路。

相反,理論應該"成爲通過書本學習戰爭問題的人的指南,到處都爲他們指明道路,使他們順利前進,並且能培養他們的判斷能力,防止他們誤入歧途";"理論應該培養未來的指揮官的智力,或者更正確他說,應該指導他們自修,而不應該陪着他們上戰場,這正像一位高明的教師應該引導和促進學生髮展智力,而不是一輩子拉着他走一樣。"總之,戰爭理論主要是幫助指揮官和從事戰爭的人們"確定思考的基本路線,而不應像路標那樣指出行動的具體道路。

只有根據上述觀點,才能消除戰爭的理論與實踐的矛盾,建立一種令人滿意的作戰理論,即是說,建立一種有目的、切合實際的作戰理論。而且這種理論只要運用得當,就會不斷接近實際,以致消除理論脫離實際的反常現象。克勞塞維茨認爲,要考察戰爭,必須要有相應的知識。這些知識可以從研究和思考中獲得,也可以從戰爭實踐中獲得。指揮官應該像蜜蜂從花裏採蜜一樣,善於從戰爭生活中吸取精華。

在克勞塞維茨看來,是否運用戰爭史例是一回事,運用得是否恰當則是另一回事。並認爲,能否正確地運用戰爭史例,直接關係到能否正確地說明和理解有關的戰爭問題。還由此扶出了運用戰爭史例的四個着眼點:

"第一,用史例說明某種思想。在論述問題時,當作者的思想不能爲人們所理解,或者容易被人誤解的情況下,引用戰爭中的史例來說明自己的思想,以保證讀者能正確理解作者的原意。

第二,用史例說明某種思想的運用。既一般地論述某種戰爭手段有效性的思想,又應注意引用戰爭史例指明使用手段時的各種具體情況。

第三,用史例證明自己的論點。當需證明戰爭中的某種現象或某種行動,可能會產生何種效果或結果時,用過去已發生的事實往往更有說服力。

第四,通過詳細敘述某一史例或列舉若干史例從中吸取某種教訓。

《戰爭論》讀後感 篇17

最近在網上見很多網友推薦讀一下德國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反正無事就粗粗的看了一下,對該書有了初步的瞭解。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被後人譽爲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他先後研究了1566—1815年間所發生的130多個戰例,總結了自己所經歷的幾次戰爭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寫出了一部體系龐大、內容豐富的軍事理論著作《戰爭論》,被視爲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鼻祖。

但是,在讀這本書時不能忘了一個重要的人,克勞塞維茨的妻子瑪麗,這位偉大的妻子在丈夫因在軍中感染了當時席捲歐洲的“黑死病”而突然去世後,強忍着悲痛和對丈夫的思念,經過近七年的手稿整理最後出版,使這本對後世有重大影響的名著得以保存,《戰爭論》書中論述了作者對戰爭藝術的獨特見解,包括對戰爭和政策關係的研究,“摩擦”在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士氣的重要性以及對於一般戰略的看法等。對近代西方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勞塞維茨本人也因此被視爲“西方兵聖”。

據說我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也極爲重視這本書,其著名的《論持久戰》也借鑑了不少該書中的理論,當然老毛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古爲今用、洋爲中用,結合中國的特點爲我所用,呵呵不說了,有興趣自己去看一下吧。

《戰爭論》讀後感 篇18

最近在網上見很多網友推薦讀一下德國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反正無事就粗粗的看了一下,對該書有了初步的瞭解。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被後人譽爲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他先後研究了1566-1815年間所發生的130多個戰例,總結了自己所經歷的幾次戰爭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寫出了一部體系龐大、內容豐富的軍事理論著作《戰爭論》,被視爲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鼻祖。但是,在讀這本書時不能忘了一個重要的人,克勞塞維茨的妻子瑪麗,這位偉大的妻子在丈夫因在軍中感染了當時席捲歐洲的“黑死病”而突然去世後,強忍着悲痛和對丈夫的思念,作文經過近七年的手稿整理最後出版,使這本對後世有重大影響的名著得以保存,《戰爭論》書中論述了作者對戰爭藝術的獨特見解,包括對戰爭和政策關係的研究,“摩擦”在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士氣的重要性以及對於一般戰略的看法等。

對近代西方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勞塞維茨本人也因此被視爲“西方兵聖”,據說我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也極爲重視這本書,其著名的《論持久戰》也借鑑了不少該書中的理論,當然老毛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古爲今用、洋爲中用,結合中國的特點爲我所用,呵呵不說了,有興趣自己去看一下吧。

《戰爭論》讀後感 篇19

戰爭不是消遣,不是一種追求冒險和賭輸贏的純粹的娛樂,也不是靈機一動的產物,而是爲了達到嚴肅的目的而採取的嚴肅的手段。戰爭由於幸運的變化,由於激情、勇氣、幻想和熱情的起伏而表現出的一切,都只不過是這一手段的特色而已。

社會共同體整個民族的戰爭,特別是文明民族的戰爭,總是在某種政治形勢下產生的,而且只能是某種政治動機引起的。因此,戰爭是一種政治行爲。只有戰爭真的像按純概念推斷的那樣,是一種完善的、不受限制的行爲,是暴力的絕對的表現時,它纔會被政治引起後就好像是完全獨立於政治以外的東西而代替政治,纔會排擠政治而只服從本身的規律,就像一包點着了導火索的炸藥一樣,只能在預先規定的方向上爆炸,不可能再有任何改變。直到現在,每當軍事與政治之間的不協調引起理論上的分歧時,人們就是這樣看待問題的。但事實並非如此,這種看法是根本錯誤的。像我們所看到的那樣,現實世界的戰爭並不是極端的行爲,它的緊張並不是通過一次爆炸就能消失的。戰爭是一些發展方式和程度不盡相同的力量的活動,這些力量有時很強,足以克服惰性和摩擦產生的阻力,但有時又太弱,有時急有時緩,因而有時迅速有時緩慢地達到目標的,但是在這兩種情況下,戰爭都有一段持續時間,足以使自己接受外來的作用,做這樣或那樣的改變,簡單地說,戰爭仍然服從指導戰爭的意志的支配。既然我們認爲戰爭是政治目的引起的,那麼很自然,這個引起戰爭的最初的動機在指導戰爭時應該首先受到極大的重視。但是政治目的也不是因此就可以任意地決定一切,它必須適應手段的性質,因此,政治目的本身往往也會有很大的改變,儘管如此,它還是必須首先加以考慮的問題。所以,政治貫穿在整個戰爭行爲中,在戰爭中起作用的各種力量所允許的範圍內對戰爭不斷髮生影響。

由此可見,戰爭不僅是一種政治行爲,而且是一種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繼續,是政治交往通過另一種手段的實現。如果說戰爭有特殊的地方,那只是它的手段特殊而已。軍事藝術可以在總的方面要求政治方針和政治意圖不同這一手段發生矛盾,統帥在具體場合也可以這樣要求,而且這樣做的要求確實不是無關緊要的。不過,無論這樣的要求在某種情況下對政治意圖的影響有多麼大,仍然只能把它看做是對政治意圖的修改而已,因爲政治意圖是目的,戰爭是手段,沒有目的的手段永遠是不可想象的。

總算讀到這最有名的一段了。

《戰爭論》讀後感 篇20

曾經,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很大的災難,改變了世界的格局。但爲什麼會發生戰爭?戰爭究竟是什麼?戰爭能不能避免?這些問題一直無人解惑。今天,我有幸讀到了這本書,也逐漸理解了戰爭。作爲一名軍人,上陣殺敵是我們的使命,保家衛國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更加有必要去讀這本書。

書中詳細的分析了戰爭的性質,並首次運用計算的方法來說明戰爭。戰爭行動進行的越緩慢,間歇的次數越多和時間越長,錯誤就越容易糾正,越不趨向極端,越會把一切建築在蓋然性的計算上和推測上。每個具體情況本來就要求人們根據已知的條件進行蓋然性計算,戰爭的行動進程比較緩慢,就爲這種計算提供了一定的時間。當戰爭的性質很明顯的使戰爭成爲蓋然性的計算,現在只要再加上偶然性這個要素,戰爭就成爲賭博了,而戰爭是不缺少偶然性的,在人類的活動中,再沒有像戰爭這樣經常而又普遍的痛偶然性接觸的活動了。而且,隨偶然性而來的機遇以及隨機遇而來的幸運,在戰爭中也有重要的地位。此話我認爲是戰爭和戰爭的結果其實是可以預見的,只要我們細心的去推測,都可以推測出來,戰爭之所以出現與我們預料相反的情況,完全爲人,這個不定的因素,古代戰場上,人爲因素往往決定着戰爭的勝利,人們總是思索出一套方法來獲取戰爭的勝利,這就是兵法。戰爭總是離不開危險,而在危險中最可貴的精神力量就是勇氣。雖然勇氣和智謀能夠同時存在而不相互排斥,但他們畢竟不是相同的東西,是不同精神力量,而冒險,信心,大膽,蠻幹等等,則不過是勇氣的表現而已,他們都是在尋找機遇,因爲機遇是他們不可缺少的。由此可見,在軍事藝術中,數學上所謂的絕對值根本就沒有存在的基礎,在這裏只有各種可能性、蓋然性、幸運和不幸運的活動,他們就像經緯線一樣交織在戰爭中,使戰爭在人類各種活動中最近似賭博。所以,作爲一名指揮員的我們,在將來的各類戰場上,提高戰士們的心理素質,拿捏好戰士的情緒,積極的鼓勵他們,或許,我們的“戰爭”任務會完美的,高效的完成。也許這本書太過的深奧,只能理解到這裏。以後也會深讀這本書,再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