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精選16篇)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精選1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6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巨人的隕落》讀後感(精選1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精選16篇)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1

《巨人的隕落》是一部有三冊六十多萬字的長篇歷史小說了,讀完我最大的收穫是讓我通過這部小說了解了一些爲什麼今天的世界是這個樣子,是如何發展而來的。歷史是漸進發展進化的,和基因遺傳類似,基因突變會有大的變化,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人類歷史上也算是一次大的基因突變吧,影響了後世的發展和世界的版圖。

本書寫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世界史,主角是西方世界各國各個階層的代表任務,有英國的保守貴族階級、工人階級、積極爭取女權的工人階級和貴族階級女性,有德國的貴族階級、外交官、軍人的代表;有俄國的貴族階級、農奴轉化的工人階級和社會主義者的代表;有美國的外交官、移民代表,通過政治、軍事、愛情、經濟工業發展,世界的歷史的形成和發展,各個階層的突破和堅守、善和惡的交織,用歷史學者的客觀、理智的筆調用現實主義的手法描繪了一個時代縱橫交錯、錯綜複雜的歷史畫卷。

故事並不複雜,以一個英國工人階級家庭出發,以童工礦工的視角爲起點描繪工人的工作環境、當時的社會環境,處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代背景下,蒸汽機的發明讓煤礦業成爲最熱門的行業,工人階級組建了工會,工會會爲工人爭取權益,但是資產階級並不真心關心工人權益,英國貴族們雖然以紳士淑女進行自我標榜,認爲打罵男僕女僕是不文明的行爲,不屑爲之並看不慣出身俄國的貴族辱罵僕人,但依然會把歧視不尊重下層階級的行爲做的理所當然。俄國的封建貴族階級對待農民殘暴,觸犯一點貴族階級的利益就被絞死,最終在一站前後被顛覆,奪取政權的俄國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以牙還牙也以同樣的手段對付了沙皇俄國的王公貴族,血洗了整個王族。

德國和美國的貴族、外交官、軍人交叉在這段歷史中,在大時代的背景下,個人是渺小的存在,被時代裹挾而生,整個人生不以個人意志爲轉移,愛好和平不想打仗依然要上戰場,士兵們不知道爲何而戰卻要流血犧牲。

在這個故事中,美國依然是充滿希望的新大陸,俄國農民階級轉化爲工人階級一心希望能去美國,尋找自己嚮往的生活。

這些人物生活環境、人生經歷不同,性格各有特點,唯一的共性就是都有勇敢的品質,都有自己的堅持併爲之勇敢奮鬥,都是勇敢者,勇敢去追求信仰,勇敢去追求愛情,勇敢去突破自身的侷限追求更好的自我和推動社會、時代的進步,在他們所處的時代,共同推動時代的發展,讓世界逐漸發展進化爲今天的樣子。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2

《巨人的隕落》按照時間順序,五條敘述線(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階級,不同的國家)交叉推進。

在一戰的歷史背景下,講述虛擬的小人物故事,同時穿插22個真實的歷史人物。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非常傳統接地氣,卻十分惹人喜愛,根本放不下手,再次印證內容爲王。

其實在閱讀的很多時刻,讀者是可以預想到接下來的情節。比如俄國的農民格雷戈裏本已經攢好錢買好票,馬上可以去美國之時,他的弟弟晚上出去搞事情,你就知道要完蛋,格雷戈裏肯定走不成。

殺人的弟弟在碼頭等着哥哥,你就知道壞了,弟弟也許代替了哥哥去美國。雖然一一應驗,卻仍無礙興致勃勃地讀下去,就是本書的魅力。

福萊特講故事本領驚人,多線敘述緊湊而全面,文字不出奇卻非常不凡。極其贊同有的人評價他是“肚子裏裝滿真材實料但絕不以此刁難讀者尋找存在感的好作家。”

如果沒有真才實學,沒有堆積如山的資料,絕不可能對一戰中各個國家的推進如此地信手拈來。同時,又難得地毫不做作,寫出來的東西深入淺出,老少皆宜。我想作者必然是對自己非常嚴苛的人。

他的小說在出版前,都會請歷史學家審讀書稿,絕不出現任何史實錯誤。

所以書中關於真實人物的正面側面細節,我想都會是他本人的真實外現。比如,英王喬治五世的描寫。

衆所周知,喬治五世痛恨自由主義者。君主通常是保守派,但某些事件激化了這位國王的反感。他是在一場政治危機中登上寶座的。他違背自己的意願,受自由黨的首相H.H.阿斯奎斯的脅迫——此人深受公衆輿論的支持——遏制了上議院的權利。

如果把所有的描述都摘錄出來,我們就會得到一個大概的人物輪廓,而這些都會與史實相符。

這是一位值得仰望的作家。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3

《巨人的隕落》一書是英國作家肯福萊特“世紀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說實話買這本書,實在是因爲京東首頁推薦太過頻繁,廣告語太過光芒奪目,什麼“全球讀者平均三個通宵讀完”,什麼“雖然是小說,但是可以當正史來讀”而且常常坐上銷量冠軍的寶座。雖然學舍行其庭老師說盡量不要看暢銷書,但我看了簡介之後覺得此書或許可以一讀,似乎是用很吸引人的文字來幫助瞭解某段歷史,所以一下就買了《巨人的隕落》和《世界的凜冬》兩大部。

讀畢,確實感受到了作爲大作家應有的水平。用筆精煉,結構精妙,描繪了各國五個身份不一的家族在一戰時期各自不同的命運和交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大背景下,深度還原了當時的情境。這是通過描寫小人物家族的興衰來反映歷史,讓我瞭解了很多我不知道的細節。但是,我覺得前文所述的評價應該還是過譽了。可能是我欣賞水平的問題,對於外國文學,總覺得翻譯過來的文字缺少了一點神韻,總有晦澀感,導致我並沒有哪怕像看國內暢銷小說一樣的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這也導致我看完《巨人的隕落》之後,講二戰的《世界的凜冬》被我放在牀頭遲遲沒有翻動……

我把這原因歸結爲我看的書太少,尤其是外國文學太少,所以提不起興趣。我本來還想寫一些文字,提煉提煉故事主旨啊,表達一下深邃的歷史厚重感啊,但是再次翻了一下,發現確實是沒興趣。就這樣。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4

讀完書,總有寫點什麼的習慣。關於這本小說,我想區別於其他讀者的角度,講講四個愛情故事和一個人。故事的主人公分別是菲茨與艾瑟爾、格斯與羅莎、卡捷琳娜與格雷戈裏、沃爾特與茉黛,而那個人是美國總統托馬斯伍德羅威爾遜。

在此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對這本書做一個宏觀的評價,它不是神作,部分讀者過譽了,甚至,也達不到書籍推介腰封上的自譽全球讀者平均三個通宵讀完的迷人感,這反而讓人有所失望。但它仍然是一本好書,一本講述歷史,將整個波瀾壯闊的世界歷史,毫無違和感的融入某些國家,某些社會,某些階層,某些小人物身上。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有意與無意間推動着歷史進程。

此外,我甚至也覺得有必要說說經濟學和歷史的關聯。今天在聽薛兆豐的經濟學課講的時候,裏面提到現代經濟學派非常重要的一個分支,奧地利學派所堅持的基本經濟假設真正能夠思考和行動的只有人類個體,國家也好,集體也罷,組織本身是不具備思考能力和行動能力的。所以當我們說某個組織有所行動的時候,具體得落實到某個人,或者某些人身上,纔有意義。否則,孤立的分析國家和組織的行爲,而不對行爲的具體策劃者與執行者進行分析,這肯定是有偏差的,有時甚至會非常大。

從經濟學的視角來觀察歷史,是一種難得的體驗。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資本論》中我認爲非常正確的一個論斷,遺憾的是,對經濟學有着深刻理解與洞察的歷史學家就像國家瀕危動物,大部分歷史學家是缺乏較爲深厚的經濟學修養的。

回到本書,《巨人的隕落》正是通過非常微觀的個體,以及這些個體矛盾的,甚至有些幼稚的思想,折射出人類歷史,或者說世界歷史的偶然與荒誕。比如沃爾特既會思考德國與世界的命運,又會權衡他和茉黛的關係,他極力阻止戰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希望戰爭將他和茉黛分開。這是《巨人的隕落》最難爲可貴的歷史觀。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5

英國作家肯·福萊特所著的《巨人的隕落》是一本讓人愛不釋手的小說,書分爲三部分:天地失色、巨人之戰、世界重生。全書佈局宏偉,分別記敘了英、法、俄、美、德國中不同階層的衆多人物,是瞭解20世紀初不同國家的社會狀態、風土人情的百科全書。

讀完此書,個人感覺最大的收穫是:歷史書上枯燥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鮮活了起來。比如在歷史書上記敘的"英國工業革命後,工人階級因工作辛苦、環境惡劣引發大規模的罷工",書中開篇就記述了14歲的威爾士少年第一次下井採礦,他是如何深入地下、如何工作的,礦井裏的軌道、騾羣、採光、通風,甚至他帶來的午飯都有詳細的描述。

還有我不理解的幾個現象在此書中都能找到淵源。比如:貴族認爲女人需要一直受人供養,女人去工作、自給自足掙錢養家反是羞恥的;國外議會中的吵吵嚷嚷以及動不動就舉行的全民公投;還有本是追求平等的一幫布爾什維克們爲何在革命後走上專制之路。書中的英國貴族菲茨與他的俄國公主妻子碧的相處之道就是:丈夫供養妻子,爲其提供優越的物質生活,妻子服從丈夫,爲其生兒育女。而菲茨卻對同爲貴族出身,卻積極參與義診工作的妹妹茉黛不滿,並在茉黛與德國人私定終身後斷絕關係。可見這些自詡爲上等人對女性的價值觀就是:我養着你且你得聽我的。書中還寫到了工黨的建立及女性的參政過程,這是我在此書中最喜歡的一個人物——艾瑟爾。女僕出身的艾瑟爾在遭受貴族玩弄、家人嫌棄、未婚生子後靠自己的努力步步爲贏,把一手爛牌打出彩來,最終成爲女議員,並在給她傷害的人面前揚眉吐氣,真是活得精彩又勵志的姑娘。

肯·福萊特着實是一位小說大師,全書1168頁讀來不覺一絲冗長,雖然是部小說,但可以作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正史來讀。且在小說出版前,肯·福萊特請來歷史學家審讀書稿,絕不容許出現任何史實錯誤。難怪美聯社評價此書:宏大的背景、結構和故事巧妙交織,構成了一部扣人心絃的史詩。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6

讀完《巨人的隕落》一段時間後,想着,還是寫點什麼吧,否則,用不了多久,這本書的影響就會消失殆盡。

“世界是屬於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屬於我的”這本書從不同的國家,不同的階層來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面貌,讀來,似有些許無奈。

一、關於社會階層的認知。

有時,非常不願意承認社會階層之間的差距,但是,越來越感覺到原生家庭在每個人身上的烙印。茉黛,貴族出身,思想叛逆,與貴族的理念相悖,爲女性權益積極奮鬥,屬於思想開放、追求獨立的新一代貴族女性的代表。艾瑟爾,工會領導人出身,在革命統一戰線時,彼此的知己和好朋友,而當意見發生分歧時,就暴露出無法調節的矛盾和階層侷限性。茉黛已經習慣了發號施令和唯我獨尊,或許,從內心深處,艾瑟爾也不過一直是她的管家和隨從,是應該聽命於她的。而真正可以做到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依賴的,還是在同一背景下生長起來的同一階層。

二、關於年輕人的價值取向。

改變其文化,統治其思想是最好的革命手段,在一戰期間,包括很多年輕的貴族,又對戰爭有多少了解,有誰去思考過戰爭是否正義,戰爭的原因及目的,只是在軍國主義的鼓吹下,以作爲一名戰士而榮耀,年輕不當兵似乎就是做了什麼讓人恥辱的事情,正是因爲媒體的鼓吹,讓太多懵懂無知的青年踏入了一條不歸路。最震撼的一個鏡頭就是一個美國士兵的死亡,而他死亡之後的五分鐘隨即發出停戰命令,拿他的犧牲價值何在?而在和平的當代,依然是浮躁的價值觀作祟,人們一切向錢看齊的時候,又有多少清醒之人可以執着的爲了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呢?

三、關於自我成長

書中有幾個女性形象非常明顯:茉黛,艾瑟爾,羅莎,奧爾加。奧爾加是一個富商的女兒,從小在父母親的嚴格保護下成長,或許不懂什麼叫人生疾苦,她所面臨的最大的困境或許也不過是偶爾嚴厲的父親,但,很失敗的是,她的不學無術,因爲不學無術所以顯得特別的愚蠢。羅莎,一位獨眼美女,當智慧的光芒散發時,一切身體的缺陷都悄悄消失不見。無論如何變革,獨立的智慧從來都是奪人心魄的美麗,既如此,又如何可以不成長?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7

看完此書,的確有一種震撼之感。讀起來暢快淋漓,1000多頁的書,絲毫不會有睏倦感,反而期望一氣呵成。

在英國,一戰之前,礦工給貴族打工去地下挖煤,卻拿到很少的報酬。礦難中遇難的礦工家屬也得不到賠償。英俊瀟灑又亂性的貴族菲茨伯爵玩弄自己的女管家,導致女管家懷孕。他爲了維護自己的榮譽,用錢解決了這件事,最後女管家被掃地出門。

在德國,同樣英俊的貴族男子愛上了英國貴族女子茉黛。由於戰爭即將爆發,不得不祕密娶了茉黛而無法聲張,因爲擔心娶了敵國女子會有叛國罪。

在俄國,失去父母的格雷戈裏和列夫兄弟,一個敦厚善良,一個狡詐自私。同樣,因爲戰爭,一個參加了俄國布爾什維克,一個偷渡到美國娶了美國大哼的女兒。最後機緣巧合,兄弟倆在戰場上見面了。

在美國,美國總統威爾遜正在暗中策劃着整個戰爭走勢。他運籌帷幄,使用各種辦法去遊說選民最終獲得連任。當然,美國借錢給這些參與戰爭的國家,使得他們又發了一筆戰爭財。

整部書中出現了丘吉爾、威爾遜、斯大林、列寧的名字,讓我不知道這個是小說還是真實的歷史場景,分不出來,一切感覺很真實。

每個人物的形象都非常鮮明,整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礦工比利、布爾什維克格雷戈裏、英國女伯爵茉黛、美國總統助理格斯他們對他們所選擇愛情的忠貞。也可以看到英國貴族菲茨、俄國工人列夫的亂情亂性。

對於第一次大戰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從歷史書上或許只能看到一些精煉的記載。而在這部小說中卻讓我們之前的想象力更加真實而豐滿了一些。

亂世出英雄,被英國菲茨伯爵拋棄的女管家最後成了英國自由黨的領導人。爲英國礦工遇難而打抱不平的礦工比利,最後成爲了一名優秀的戰士。在俄國從小受苦的格雷戈裏因爲戰爭加入了布爾什維克,追隨列寧和斯大林的領導,從而成爲了一名領導者。

戰爭也讓一部分人地位和榮譽大不如前,英國女伯爵茉黛嫁給了德國貴族後,德國貴族的沒落,使得這個從小衣來伸手的女子,不得不去夜總會上班賺錢補貼家用。英國貴族的地位,也因爲自由黨的興起而逐漸落魄。

俄國沙皇倒臺後,沙皇的繼承人,也被俄國人民打死了。

各種故事、各種人物交織在一起,從中你可以看到任何的真善美、任何的假惡醜還有任何的對社會的無奈與對社會的奮力抗爭。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8

書的名氣很大,1168頁的篇幅,卻號稱着平均每位讀者耗時三個通宵讀完,可以想象到讀者對這本書的喜愛。而作者肯·福萊特更是一個在老外眼中可以和金庸在國人眼中地位比肩的人。

《巨人的隕落》是本很不錯的歷史小說,通常的歷史類讀物總是擺脫不了枯燥、乏味。過於嚴謹會使小說失去可讀性,無法吸引讀者;而如果當成野史來寫又總是存在着不夠嚴謹,誤導讀者的嫌疑,但是肯·福萊特不愧是頂級的暢銷作家,能夠在小說不失趣味的情況下保障小說背後歷史的真實性。

作者採用歷史鉅變下個人和家族命運改變這一經典手法,展現了一副一戰、二戰(第二部)波瀾壯闊的畫卷,書中人物繁多,幾個主角設定具有比較強的代表性,如英國德哥的老牌貴族,俄國的底層人民,美國的暴發戶,這些典型形象折射出那個時代各自國家的命運。

正如廣告宣傳的那樣,全書最大的賣點在於歷史事件的真實、確鑿,除了虛構的主角,很多真實的歷史人物也有出場並和虛構的人物產生互動,而且作者在後記中提到,這些互動中真實歷史人物的言論都是有憑有據,絕非杜撰,這就使得本書更可作爲了解那段歷史的窗口。高度尊重歷史,絕不戲說誤導後世,這是國內作品最爲缺乏的精神。

同時本書對於時代背景的還原也是鉅細無遺,絲絲入扣,讀來很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個人感覺第二部比第一部更好看,第一部還有點生硬,人物形象較爲單薄,第二部更爲成熟和流暢,人物形象也更加豐滿。

戰爭是明線,而民主的實現則是貫穿全書的暗線。作者在書中對於民主意義,通過不同國家,不同人物的故事做了深度探討。讀完全書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於英美式的漸進的民主是持讚揚態度的。

小說中的一大亮點在於,作者不但處理好了虛與實的關係,而且做到了宏觀世界和微觀個體“大”與“小”的關係。通常的小說一旦涉及了歷史的宏大背景,小說中對人物的情感把控和細節的描寫就不再細膩,甚至說會逐漸忽略個體的情感,而無論是威爾士的礦工少年,窮困潦倒的俄國兄弟,出身顯貴、爲愛敢於放手、敢於放下身段的茉黛,做過僕人、當過小三、終而事業愛情雙豐收的艾瑟兒,身世悽慘、受盡欺凌、緊緊抓住救命稻草、終而獲得幸福的卡捷琳娜……,每一個都有血有肉。肯·福萊特卻做到了兩者兼顧。

而讀完小說後,再細想小說爲何以“巨人的隕落”爲名,那“巨人”究竟是什麼?其實巨人的隕落,含義就是貴族階級的衰落,民主的實現和普通階層的崛起。當然巨人也是那些在反抗世界、追求平等的平民英雄,或許小說中不只是有巨人的隕落,還有巨人的崛起。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9

首先被吸引的是本書大局面的掌控的寫法,由於本書涉及國家範圍較廣,作者能有條不紊的即沒有漏掉也沒有忽略,並且做到對每個地域的描寫都那麼生動使我非常感動,對一個國家一個時期的描述精簡且充分,使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其次,本書對英、法、德的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描述,對沙皇俄國的封建帝國主義的描述都非常的詳細生動,對於一個生活在社會主義國家的人來講,通過一本書瞭解資本主義的政府形式,選舉方式,人民生活,土地所有權,工廠及工人的社會力量和社會地位,通過通讀全文讀者能在心裏形成一個基本概念,對各同一時期的不同社會形態有一個橫向的認識。

另外,本書對一戰的從起因到發生到過程及結束的描述能使讀者能更全面的認識到一戰的本質,通過描述從戰爭開始到結束的過程中各個國家從貴族到普通市民的生活狀況和意識的變化更形象貼切的分析了戰爭。

最後,在本文中從沙皇俄國由布爾什維克代替,英國的工黨執政的社會變化中讀者可以體會到改革與革命的不同,特別是沙皇俄國的工人由底層人民革命後變成無冕的貴族給人的啓示,值得我們深深思考。

最最後,本書與我常看的書的特別之處在於作者的角度不是那麼強硬,他只是一個如同上帝一般的旁觀者,對沒種社會形態持相同的態度,即不故意損毀某一政黨也不故意歌頌某一組織,也許這正是我們需要的尋求真理的道路!

非常榮幸能讀到如此美妙的書,也非常遺憾讀到的這麼晚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10

我最初看到“巨人的隕落”這個書名,以爲講的是某個偉人的故事,之後看了簡介,發現寫的是以一戰爲背景,六個家庭的故事。這樣我就有疑問了:“巨人”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帶着這個疑問,我開始看這本書。然而我完全被書中鮮活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節吸引。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比利和艾瑟爾。

小說開頭是講的13歲的英國男孩比利第一次下礦井被欺負的故事,一般小說寫的第一個人物往往就是第一主角,而讀者也往往會投入更多的感情在第一個人物身上,有帶入感,我也是這樣。看到跟我兒子差不多大的小孩被生活所迫,像大人一樣掙錢補貼家用,而且是那麼危險的工作,心就不覺揪起來。當看到第二次出現的16歲的比利沉着冷靜的處理了一次礦難,救了一百多名礦工,我頓時有種“吾家有子初長成”的欣慰。之後比利跟隨父親組織工會運動、罷工,但以失敗告終;之後參軍,親歷一戰,在俄國戰場用密信泄露“軍事信息”被發現,判刑十年;事件被報紙媒體曝光,成了風雲人物,減刑爲一年,出獄後成功當選爲工黨議員。

艾瑟爾是比利的姐姐,在一個英國貴族家做僕人。一次英國國王到訪,艾瑟爾抓住機會,安排得體,成功升爲管家。之後因爲未婚懷孕不得不離開,到了倫敦做縫紉女工,然後通過自己的努力做了報社的主管,根據弟弟比利在俄國的信息發表了聞名全國的文章,最後也當選爲工黨議員。姐弟倆的故事都是逆襲成功的典範啊。

讀完書回過頭來思索“巨人”指什麼這個疑問,發現應該是指“帝國”或者“帝國主義”。《巨人的隕落》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戰摧毀了俄、德、奧匈、土耳其奧斯曼四大帝國,削弱了英法意三國,一定程度上幫助了一些國家的民主、工人運動,婦女地位也有所提升。

其中我比較感興趣的是英國和德國的關係。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0多年,英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女嫁到德國皇室,後來成爲德國皇后。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的兒子即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德皇威廉二世,竟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統轄德軍與英國開戰。要不是因爲有這麼一個姑表兄弟的德國皇帝,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子、英王喬治五世也不至於受到國人非議,也無需忍辱負重地更改祖傳姓氏。所幸的是,喬治五世還算是個明君。最初,他對這樣的流言蜚語感到吃驚和傷心,但他也承認歐洲各國的王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間有着複雜的聯姻關係,所以他的家族姓氏和親屬的一些頭銜聽起來確實不那麼英國式。於是喬治五世決定順應民意,結果在戰爭進行到第三年中,發表了一個正式而莊嚴的聲明:英國王室將以“溫莎”作爲家庭的新姓氏,同時立即取消使用那些“德國式”的頭銜。溫莎從此作爲英國王族的姓氏,沿用至今。聯想到今年轟動一時的英國脫離歐盟事件,歐洲也是這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啊。

這是一本有趣又有益的書,讓我這個從不喜歡戰爭歷史、不喜歡政治的人也對這些感興趣起來。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11

終於在晨間跑步,做飯開車,甚至呼呼睡覺的碎片時間讀完,歷時2個月。這部書講述了一戰前後英國,俄國,德國,美國的包括皇室,貴族,工人,政客,如何參與到戰爭和革命中的經歷。同時還有對6個家族,至少幾對年輕人婚姻家庭跌宕沉浮的描摹。作者對小細節和大格局的掌控,虛實融合的高超技巧實在令我大爲過癮。

我這個對歷史的記憶只保留到歷史考試結束,對經濟,政治,軍事很多問題一直懵懵懂懂的人終於有了一點鮮活的瞭解,尤其對一戰的起因和發展顛覆了我以前的認知,對前蘇聯列寧時期的專政和大清洗的殘酷非常震驚,不過作者似乎對布爾什維克有點偏激。

幾對情侶(茉黛和沃爾特,比利和米爾德里德,艾瑟爾和伯尼,杜瓦和羅莎,格雷格利和卡捷琳娜,列夫和奧爾加,菲茨和碧),前5對的組合非常迷人,後2對很灰冷。

書中對大量情節的繁簡取捨很有意思,比如對德俄聖誕期間的休戰講了很久,然而再開戰後雙方士兵的態度沒有觸及,對德國的戰壕詳細描述,而對英國重型坦克的應用僅僅一筆帶過。交戰幾方中,奧地利和法國也舉足輕重,但是對政府和人民生活沒有任何具體闡述。不知是不是原書曾有很多情節,作者最後決定刪除了呢?當然少了一兩根骨頭並不影響故事整體的立體,豐腴,動人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12

《巨人的隕落》精彩不精彩?精彩。1100多頁的歷史小說,宏觀大背景下有國與國之間的博弈,微觀小人物下有從底層到高官數十個精彩的靈魂,能粗能細,能收能放,確實波瀾壯闊,值得一看。但是看完《巨人的隕落》之後,我默默刪除了購物車裏的《世界的凜冬》和《永恆的邊緣》,因爲我失望了。

爲什麼會失望?不是因爲小說本身,是因爲那個賣書的熊貓。在還沒有拆封的時候,你就能看到包裝上大大的幾句話:“全球讀者平均3個通宵讀完的超級鉅著。10周全球銷量破200萬冊的暢銷神話。美國、英國、加拿大、巴西、丹麥、荷蘭、意大利、法國、德國、匈牙利、挪威、波蘭、葡萄牙、西班牙、瑞士、保加利亞16國爭相出版!首次登陸中國!”還有各種的排行榜第一。翻過來一看書脊,好了,又是讀客那隻熊貓。

讀客的書讀了不少,也發現了一個特點:每一本書封面上,都有一系列的關於此書的超級榮譽,給人一種你不去讀會錯過一輩子的感覺。讀客自己也說,他們做的就是暢銷書生意。出於銷售考慮,如此做無可厚非,但作爲一名讀者,我必須說很討厭這種方式。

我姑且說自己相信《巨人的隕落》取得的榮譽都是真的,也相信你統計出來的那平均3個通宵是科學的。但你真的沒有必要把這些話都用最大的字體寫在映入眼簾的位置。現在好了,你成功地吊起了我的胃口,讓我感覺自己在讀一本世界文學史上的扛鼎之作,可是讀完我發現,它還沒有優秀到那種程度,你說我能不失望嗎?

書和其他的商品不一樣,它應該以其內容吸引人,而不是華麗的裝潢和天花亂墜的描述。所謂的暢銷書,不一定有與之名氣和銷量相稱的質量。看看讀客的暢銷書出版榜單,其中也不乏平庸之作。那些歷經時間沉澱的經典著作也許小衆,但卻應該成爲最應該閱讀的作品。看看現在吧,所謂的暢銷書文化,帶來的是一種快餐式的閱讀體驗。追求新奇、古怪、刺激成爲閱讀的動力,而無人再去關心考究的遣詞造句和回味無窮的話外音。這不是閱讀該有的樣子。

所以我說讀客選熊貓當做標誌還真是貼切得很。把書當商品賣的暢銷書策略,如同熊貓一般兼顧黑白兩面性。好的一面是,那上百本書喚起了不少人讀書的熱情,其中也有許多近年來涌現的佳作;不好的一面是,那種堪稱“殘暴”的宣傳方式,模糊了許多人心目中好書與壞書的界限,也讓這些書籍本身之外的東西成爲了關注焦點。所以,我希望暢銷書的出版商們,能把焦點回歸到書籍本身。賣書和賣其他東西應該是不一樣的,賺錢是交易的目的,但不應該是唯一的目的,在更高的層面,還會有更深遠的意義存在,因爲書是這個世界上最神奇的東西,它永遠比我們想象中的更深邃更有魅力。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13

《巨人的隕落》是一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爲背景的宏大史詩,作者分鏡頭敘述,彷彿身臨其境地穿越了一百多年前的戰爭場面。在世界大戰的硝煙中,每一個邁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熱烈地生長——威爾士的礦工少年、剛失戀的美國法律系大學生、窮困潦倒的俄國兄弟、富有英俊的英格蘭伯爵,以及癡情的德國特工……

小說主要以英德俄美法等大國利益爲經,以五大家族的命運爲緯,以不同人物的視角反映出1911年6月到1924年1月那段雲詭波譎的歷史:英國工黨崛起、俄國十月革命、薩拉熱窩事件,東線戰場,索姆河戰役,美軍參戰,巴黎和會,凡爾賽和約,沙俄的覆滅與蘇聯的誕生等歷史事件。

肯·福萊特通過五個不同家庭的輪流切換,讓我們看到每一個人的破繭成蝶,動盪的社會背景下每個人的人生都存在着無限的可能。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可以改變這個世界,這並非易事,但最終會如願以償。”

比利覺得,如果人人都過一種敬畏上帝的生活,整個世界,尤其是阿伯羅溫的礦井這裏會變得更好。

生活太艱難,但只要你不忘初心,每一天都是可以期待的日子。一個人終會遇到另一個人,一個新世界終會帶走舊世界。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14

終於得空來寫書評。天吶我哪有資格來評論這本書,每一章節 每一個人物 細節的描寫都讓我驚歎於作者的縝密。

我最害怕的是我被一家之言矇蔽了眼睛。我在教科書裏遇見的列寧沒有狂躁,丘吉爾沒有這麼殘忍好戰,托洛茨基也沒有如此軟弱。當然作者寫出來的也只是他們的一面,他們依然偉大,只是也和常人一樣存在些微瑕疵。我只是個普通人,但在某些事上我卻會對自己十分苛刻,那份執着更多情況下是在毀滅自己,不管是精神 心態 或者是健康。我不允許自己的失敗弱小無力,我想成爲一個完人,可是哪裏有完人?

我依然有討厭的人物。奧爾加的傻 菲茨的傲 列夫的無良都讓我恨的牙癢癢,領導者的無能與自私帶來了數以百萬千萬計的生命陪葬更讓我唏噓不已。我慶幸生在一個和平的國度,感恩生活的美好。

看了這部書裏的愛情,我對這件事情更加的謹慎了。我羨慕茉黛和沃爾特,但卻一次次的爲他們間的感情感到擔憂,會不會輸給旁觀者的態度?會不會輸給柴米油鹽?他們一起經歷了戰爭的隔絕所以每一天都在感謝心上人在身邊,可是這種由失去造就的珍惜始終讓我覺得有些唏噓。我更喜歡格斯和羅瓦,他們之間的惺惺相惜倒是讓我覺得多了份真實以及美好。

小人物的崛起讓我讀的酣暢淋漓!爽快!耶穌比利說我們不靠出身,我們要看的是清醒的頭腦,未來是我們的!OK我會好好努力的。我會去努力學習比利的堅韌,格里的隱忍,艾瑟爾的自強,茉黛的獨立,米德里爾德的大膽,諸多諸多。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朝着內心的理想努力奮鬥吧。艾瑟爾花了七年才重新走進議院,我的時間還長。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15

在這個假期中抽空把肯·福萊特的兩本書《巨人的隕落》以及《聖殿春秋》看完了,就我個人的閱讀感受而言我會更喜歡《巨人的隕落》一點。因爲它讓我感覺更真實、更震撼一些。

我親眼目睹,每一個邁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熱烈的生長。

本書虛實結合的敘事手法和精彩的人物線索我覺得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讀完整本書下來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恢弘大氣,猶如一部史詩。本書是以世界大戰爲背景的,其中大量的情節都是歷史的真實事件,但在這些史實中間穿插着精彩的虛構人物情節線索,並且結合的天亦無縫,有一種很真實的感覺存在其中。

人物的塑造,人物之間的情感刻畫的很是細緻。五條故事線的敘事,不同國家,不同階級,不同信仰的衝突,但在着其中產生的親情,愛情,友情的不同情感,會讓人不自覺地深入其中。每一個人物所表現的都淋漓盡致。

整本書的節奏,情節推進的還是比較快的,以至於最後一部分的內容快的有點讓人齣戲。不過並不影響整體的感受。有人墮落,必將有人崛起,爲着貴族的利益,或者爲着工人階級,又或者爲着女性權利的平等。戰爭所改變的是否又會是一個自由民主的未來嗎?那是一種完全、極致的生命之美。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 篇16

其實《巨人的隕落》這本書,很早便收入囊中了,但一直被瑣事所擾,讀來斷斷續續,想想還是擱置一邊,等待閒時。所幸這陣子稍微有些空閒,終於拜讀完畢,大有酣暢淋漓之感。

先說說對這本書的總體印象吧。個人認爲,一本好書的標準是透過它,你有意願、有興趣去了解以往你不熟悉的世界,去獲取你所缺乏的知識,而《巨人的隕落》無疑做到了這一點。作爲一部故事性很強的歷史小說,這裏面不僅有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也有大時代的波瀾壯闊,很容易讓人有種自然而然的帶入感,彷彿身臨其中,肯叔沉穩的文字敘述,精緻的細節描寫,龐大的家族糾葛,充滿矛盾、對抗的人物性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以及嚴謹認真的歷史觀,一擊便擊中了很多人的心靈,無怪乎這部作品受到全球千萬讀者瘋狂追捧,一躍成爲“現象級”的暢銷作品。

肯叔將故事的時間軸設定爲1911年—1924年,一戰前後。看似波瀾不驚的世界局勢,實際上正醞釀着一系列的劇烈變革,新舊觀念的矛盾衝突已走到了水深火熱、日益膠着對抗的階段,一點火星便能引來世界鉅變。肯叔從幾條線着筆寫出五大家族的興衰榮辱,向我們揭露了整個時代變革的脈搏,故事從敘述一名不列顛島上的未成年礦工經歷着他人生中一大考驗——來自其他礦工的欺凌捉弄開始,講到富有的英格蘭伯爵爲即將到訪的喬治五世進行緊張的籌備,接着又說道在沙皇殘暴統治下的青年工頭向自己的殺父仇人做着生產演示……看似各自獨立、迥然不同的人物命運在歷史的浪潮下已相互交織糾葛。書中人經歷紛繁複雜的變化,而我們則看到鮮活生動的歷史:一戰、十月革命、凡爾賽和約……緊湊的故事情節、複雜的人物關係讓人目不暇接,這也許就是衆人手不釋卷的原因吧。

正如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寫道:“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的那樣,肯叔講述的這個時代,同樣繁榮與腐敗共生,熱情與冷漠相伴,昔日的權威正統正逐步走向沒落,而來自社會底層的新興力量不斷崛起。對於昔日大英帝國、固步自封的權貴而言,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一個寂寞無奈的時代。用內憂外患來形容英國當時的處境其實是比較貼切,內部固守傳統與改革創新持續對立,階級矛盾和地區分野時常引發社會和政府內部的衝突;在外部,英國正陷入一戰的巨大沖擊,逐步失去霸主地位。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這對於英國、世界、勞苦大衆、平民階級而言,這無疑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一個欣欣向榮的時代。不破不立,越是走向窮途末路越需要有人在背後助推一把。有人說,時勢造英雄,然而,對於有英雄情結的我看來,正是有了這些敢爲人先、不斷抗爭的英雄們,歷史纔有了今天的面目吧。無論是代表女性意識覺醒的艾瑟爾、茉黛,還是代表工人階級、勞苦大衆崛起的比利、格雷戈裏,他們都積極向上,熱情似火,爲了個人的命運勇敢地與整個社會的偏見、不公積極抗爭,顯示出了完全、極致的生命之美,就像一團團紅色火焰照亮了20世紀初黑暗沉寂的天空。

最後,就以這句彰顯英雄色彩的話結尾吧:世界是屬於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屬於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