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活着》有感優秀[15篇]

讀《活着》有感優秀[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78K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活着》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活着》有感優秀[15篇]

讀《活着》有感1

《活着》是著名作家餘華先生描寫底層百姓的一本書,整本書讀下來沒有什麼跌宕起伏的情節,有的只是平靜。但在這平靜的故事背後,卻呈現了舊中國像主人公福貴這樣的普通人爲了活着而活着的悲慘畫面。

老農民遇見了遊客,回憶起了自己的一生。最開始福貴是一個大戶人家的闊少爺,整日嗜賭如命,賭輸完了家產,氣死了父親,屬於典型的紈絝子弟。賭博讓他從闊家少爺一夜變成了一貧如洗的普通人。和大多數人一樣,他淪爲上有老母要養,下有子女要教的境地,身份的'快速轉變,沒有留給他準備的時間。倒黴不幸的事情接二連三發生在他身上:出去給母親買藥被抓了壯丁,好不容易從死人堆裏活着回來本以爲可以重新開始生活,但活着似乎就是要遭受苦難,女兒和妻子相繼得病,兒子被人害死。女兒鳳霞嫁給了喜根,本以爲可以安心的活着了,但是生活永遠是那麼的不幸,女兒難產離世,接着喜根意外離世,自己的外孫也吃炒豆子噎死……到頭來,只有福貴和一頭老黃牛還活着。

故事到這裏就結束了,很平淡,主人公福貴在不幸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但他依舊活着,現在看來,這樣的人生活着又有什麼意義呢?作者告訴了我們答案: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其實福貴的故事不就是舊中國無數底層農民的縮影嗎,祖祖輩輩的小農經濟讓農民已經適應了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活着就是爲了活着,沒有理想,沒有眼界,思想只侷限於三餐五穀。這樣的生活已經持續了幾千年,人們也從潛意識裏默認了這樣一種生活狀態,在沒有戰爭沒有外敵入侵的時候,這樣的生活,何嘗不是一種平靜與安詳的狀態!

但戰爭的來臨徹底打破了這種格局,也最先衝擊的是底層的農民,它破壞了幾千年的小農經濟而使得無數的農民破產,流離失所,就像福貴一樣家道中落。1840年以來,當外國人用工業革命的果實撞開了中國的大門,苦難就隨之開始,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日寇侵略……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戰爭持續了百年,底層的農民苟且偷生,爲了活着而活着,生命顯得毫無意義,整個國家看不到一點生機,連年戰爭耗盡了國人的精力,每日的奔波卻看不到希望,這是整個民族的灰暗。普通人看不到未來,只要能活下去能吃上飯這就是活着的目標。整個國家也看不到曙光與前程,中國該何去何從,沒有精神的依託哪來民族的希望?

故事的最後是福貴帶着老牛繼續孤獨的活着,彷彿看破了塵世萬千,在經歷一系列事情後愈加堅強。這不正是我們這個民族脊樑挺立,傲然屹立的縮影嗎?破而後立,幾千年來我們遇到過無數的坎坷。一次次的苦難纔會發現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意義,活着纔有改變的機會,善於改變並且一次次的嘗試,縱然頭破血流,但一定會在黑暗中闖出一條康莊大道。福貴永遠懷着希望,即使一次次的受傷,但活着不就是希望嗎?

未來的路還很長,未來也充滿了未知,需要我們去探索。我們的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意義,努力奮鬥的活着。

讀《活着》有感2

這個週六的早上,陽光充沛的很,肖舒文還沒起牀,他爸已經上班走了。閒來無事,拿起牀頭那本翻了幾頁的《活着》看了起來,誰知,這一看,我的淚水竟然止也止不住。

掩上書,紅着眼睛起牀做飯。可福貴坎坷的一生,卻始終在心頭揮之不去。

這是怎麼的一個人物呢?可恨嗎?!可落魄後的他,又是如何竭盡所能地活着。可憐嗎?!富甲一方時的他,又是如何的渾渾噩噩,終至家財敗盡。他是多麼的不幸,父母、妻兒、女婿,甚至可愛的孫輩都一個個的先他而去。可他又是多麼的幸運,這些親人,縱使他之前是如何的荒唐無度,如何的讓人不恥,卻始終沒有拋棄他,始終和他一起度過日月的艱辛。善良慈愛的'母親,美麗大度的妻子,懂事堅強的女兒,天真勤勞的兒子,從民國到現在,用不同的方式愛着他,讓他不管遭遇到何等苦難,心中一直想着的,都是“活着”。

想讓肖舒文也看看這本書。可是,坐下來,反覆思量着,除了餘華那一個字都不多餘的文筆之外,還能讓她感受到什麼呢?

想起了大概是寒假的時候,和她一起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真是費了好大的勁兒,看完了第一本。可她除了對爲什麼老大就得做出犧牲,就得爲弟妹放棄人生,感覺很是憤懣外,其他的完全沒有留下印象。

要什麼有什麼的孩子,如何去理解福貴呢?

讀《活着》有感3

今天我很榮幸的能夠站在這裏,給大家講講令我印象最深的那個它——活着。“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因這樣一句話,我認識了餘華,邂逅了《活着》,心想這書竟囊括了怎樣的內容,以怎樣的態度去度過這以笑爲哭、生死徘徊的人生。我貧瘠的想象力在自我思維的匣子裏打轉,呼之欲出的答案,在我合上書的霎那間隱約流淌在了筆尖。

相對於其它的大部分,這本擁有從黑夜沉澱出的薄書更有着不凡的重量。餘華說:“我決定寫下這篇小說,就是這篇《活着》。”寫人對苦難的追求,對生死樂觀的態度,而富貴就經歷了這樣的坎坷的一生,成爲餘華筆下的那個人。人生的意義究竟在哪兒?有很多的人追問,有的人似乎找到了,有的人似乎還在尋找的路上。

“人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爲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餘華如此說道。人活着若被賦予沉重的意義,那總有一天會被生命這種不可承受之物摧殘的形同枯槁,人活着若被賦予簡單的意義,那你的生命應該是很短暫。人簡單的活着,做着自己該做的'事,就像你的任務是學習得好成績,你父母的任務是工作賺大錢。人活着,不爲他人而活,因爲生命亦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變得一無所有,唯有活着的精神是屬於自己的。於是書中說到:“一個人生命再大,如果想死,那怎麼也活不了。”富貴也是不容易的,爲什麼呢,他經歷了他父母的死、妻子的死、兒子的死、女兒女婿、孫女的死,他變得孑然一身,他有時傷心,但他說過的更多的是踏實,因爲身邊的一個個人離他而去,再當他死時,他便誰也無需擔心了。還有人說他只是倖存者,可他卻是真真實實地活在這個世上。

富貴是一個英雄嗎?是的,他是一個英雄,而困難是他最親密的“夥伴”。伴隨着他從一個闊少爺走到最後只有一個名叫“富貴”的老黃牛陪伴,伴隨着他從徐家浩大事業,人丁興旺走到最後爲生計發愁的莊稼人。這彷彿是歐·亨利式的結尾。就像你爸告訴你,泰坦尼克號兒是你家的,當你收拾行囊準備放棄學業的熱潮潮頭時,發現這是場美的不能再美的不加修飾的白日夢。例如光頭強中了大彩票,傾聽着電視機兌獎地點時,他對李老闆吆三斥五,可彩票颳走後,他傻眼了,同時他也後悔了。而富貴的經歷不是夢,但他採用了激勵的心態去面對。人究竟有多大的能力,才能把心與投放回天地間,而人究竟要有多大的忍耐力,才能扛起這從天而降的沉重負擔。

讀《活着》,淚不在面頰上,不在眼眶裏,那他在哪裏呢?那當然是匯成靜靜的小溪,流淌在殷紅的心尖兒上。富貴與農民們濃縮成千萬農民百姓的縮影,那就是人民公社與大躍進的運動。百姓們看到家中的鍋與糧食均被充公卻不能置一言的血與淚。如果是你沒有糧食、零食,還不能流淚那你還有活着的勇氣嗎,這是我們而今城市人體會不到的苦,而飢餓似乎離我們更遙遠。

悵然若失的我,斗膽以書的結尾爲尾——“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的聲音,那是土地召喚着黑夜的降臨。”

自己沉澱不夠,寫到此處束手收筆。我相信,活着是生命意義最好的歸宿!

讀《活着》有感4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活着》這本書,以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作爲背景,並生動地寫了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樂觀的態度。

很多人都喜歡賭博,就像《活着》書中的主人公福貴一樣。賭博容易上癮,正是因爲賭博,福貴纔會把家產輸光。後來徐福貴又經歷了重重坎坷,親人先後離他而去,但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所有福貴生命裏點點滴滴的事蹟,最後都化爲了他在陽光下說給來鄉間收集樂曲的'“我”的自述。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想活出精彩,必須得靠自己。無論經歷多少坎坷,跌倒多少次,終究還是要站起來。那就早些站起來吧,別在此處糾結,把短暫如流星一般的人生揮霍掉。人生中的一切感情,就像菜品裏的調味料,喜怒哀樂如同酸甜苦辣,重重坎坷,也是爲了讓感情更加豐富,更加濃厚,好比把調味料的味道變得濃重,襯托得人生完美無比。 所有的加工,都是要使人生這道菜品變得美味。

人活着到底爲了什麼?沒錯,就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

讀《活着》有感5

“有慶再也不會從這條路上跑來了。”每當我看見這句話時,就會想起那本字裏行間都充滿了悲傷的書——《活着》。

這本書以旁觀者的身份寫了富貴“精彩”的一生,而他的“精彩”莫過於年少不懂事,嗜毒如命,敗光了家產,氣死了父親。母親生病,他在求藥的過程中被抓去當了壯丁。回來時,母親已染病而死,後來,妻子和女兒也死了。

這本書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有慶的死了。在這裏生死就像玩笑一般,富人的命值錢,而窮人的命便如糞土一般,在舊社會的背景下,權力地位顯得格外重要,而生命的去留卻是格外的草率,有慶的悲哀不是死亡,而是他懷着對生活的美好念想和對社會的善意去對待着生活中所有的人或物,而現實回報給他的卻是殘酷的死亡。是人性的自私,是生命的草率。那些人,配不上他的善良。

對於富貴而“精彩”的一生,我只有着感嘆,沒有可憐與同情,他的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每個人的.生命質量都一樣,只是你怎樣體現,怎樣發揮,他自己選擇了好吃懶做,選擇了吃喝嫖賭,才使他的人生走向了悲劇,並不是命運捉弄了他,而是他摧殘了生命的質量,並不值得可憐。

富貴能接受前半生的豔福,自然也接受得了後半生的苦難。他前半生活着是爲了物質的索取,後半生則是爲了單純地活着。書中也提到了,活着就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這不免有些消極,我不這麼認爲,我認爲人活着是爲了提升生命的價值,是爲了世界的進步而活着。

年少不要做讓自己後悔的事,不要讓自己最後只爲活着而活着。

讀《活着》有感6

這段時間通過對《活着》的閱讀,這本書給我的感觸非常深。活着這本書主要是通過描寫福貴悲慘的一生來告訴讀者–我們在生活中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堅強的活下去,要時刻珍惜與家人一起生活的日子。

書中有很多故事情節讓我記憶深刻,尤其是家珍對福貴說的一段話給我印象最深:“我也不想要什麼福分,只求每年能給你做一雙鞋。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這段話是福貴被抓壯丁回來後家珍對福貴說的,充分體現了家珍對福貴的深切思念以及對安安穩穩地生活嚮往。從家珍的話中我能感受到她最大的'期望就是一家人能夠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這就是她所盼望的幸福生活。

想想以往在家的日子,每天都陪在家人身邊,那時的生活是多麼地幸福。然而隨着我不斷的成長,現在我已經是一名解放軍軍人,能陪在家人身邊的時間越來越少。每每與家人視頻時,我的父母總是不自覺得流露出對我的深深思念。同時,我也未曾想到,那個不懂事的少年如今會無比懷念陪在父母身邊時的日子。

現在很多人爲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和人生目標都在離家很遠的地方打拼,一年甚至幾年都沒有時間回家去看望父母。我覺得,父母對我們的要求並不高,哪怕你只是回家在他們眼前轉幾圈,他們都能高興很久。我們在努力工作的同時也要多抽些時間陪陪父母,我們的父母不希望我們有多麼的成功,只希望我們在外邊能夠踏踏實實地工作,平平安安地生活,有時間了能夠回家看看他們。

父母的生活重心永遠在我們身上,他們在我們身上傾注了太多的心血,他們也希望一家人能夠一直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所以我們在部隊時要多給家人打電話報個平安,說說自己的成長體會,關心關心他們的身體,瞭解瞭解他們的近期生活;休假探親時要多用一點時間陪伴在他們身邊,而不是用大把的時間去與朋友吃吃喝喝。父母用他們一輩子時間來養育我們,我們爲什麼不能在他們的晚年時光中,給予他們充足的關心與陪伴呢?這纔是我們能給他們的最珍貴最溫暖的禮物。

讀《活着》有感7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福貴就是這樣的人,雖然算不上英雄,但是面對着至親至愛的生離死別,承受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苦難與他一生如影隨形。然而孤獨年邁的福貴在經歷過所有後,看淡了生命的不公,看透了世間的坎坷,當遇到一個素未謀面的過路人時,他卻把自己苦難悲慘的一生像是在講別人的故事一樣,平平淡淡地向陌生人娓娓道來。

在福貴生活的那個時代,能夠生存就已經很艱難了,可當他覺得生活變得美好時,命運卻總是無情地在他生命中割上一刀,每每在他撫着傷口對生活重新燃起希望時,又是一刀又一刀無情地、反覆地切割着。即便命運如此折磨,生活如此冷漠,可是福貴卻從未向命運妥協,向生命低頭,依然平淡地、堅強地活着。大多數人都會有感嘆,福貴的命運如此坎坷,生活如此無情,他活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難道真的是餘華說的那樣:“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多年前熱播的電視機《士兵突擊》裏的`許三多總說這樣一句話:“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做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當福貴還是富貴人家的紈絝少爺時,他覺得活着就是自己過得瀟灑、快活;當他家道中落,在戰場上經歷過生死,歸家有妻兒相伴時,他懂得了活着的意義是責任、是希望。當他孤苦伶仃,只剩老牛與他耕田時,他卻念念不忘地喊着過世的親人名字,因爲福貴知道只有他好好地活着,他們纔會“活着”。

當我們在面對生活時,不管是幸福還是苦難,都要像福貴那樣懂得活着的意義,保持積極的心態,在順境中處之淡然,得意不忘形;逆境中處之泰然,失意不失志。

願每個人都成爲生活的強者,做自己的英雄。

讀《活着》有感8

其實作者只是在靜靜地訴說着什麼,卻蕩氣迴腸。在讀《活着》這本書前,瞭解過寫作背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通過《活着》作者想告訴我們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主人公徐福貴的一生是很悲慘的,但同時他又是堅強的,說實話,我非常佩服他。在飽受各種心理與身體上的折磨之後,還是活了下來。我不太喜歡看悲劇,結局總是讓人唏噓不已,久久不能平靜,當《活着》卻讓我感到不同,彷彿是一老人在述說着他的坎坷、波折的一生,沒有抱怨,也沒有悔恨,而是一種平淡的訴說。就像一位哲人一樣,洞察生活。超脫的看待着這世界。

徐福貴年輕時本是一個地主家的少年,娶得一位米行千金爲妻,家境算是殷實,但卻遊手好閒,做過許多荒唐事,最後因賭博而敗光了家業,淪爲一個貧農,一家人住進了茅草房,然而這只是悲劇的開始。父親也因爲他的敗家而活活氣死,母親也因此病倒了,爲去請大夫給母親看病,在街上被人又拉去當壯丁,在戰場上九死一生回來的富貴,沒有見到母親最後的一面。雖然此時富貴已經體會到活着的好,想要開始過穩定的日子,但這是女兒鳳霞因病而變成了啞巴,妻子的身體也因病每況而下,生活仍然很艱難。然後就是親人的相繼離去,首先是他的兒子有慶,因爲熱心去獻血被他人貪婪的抽乾了,然後是妻子家珍,女兒鳳霞,女婿二喜,最後是外甥苦根。面對着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去,我不知道在埋葬他們的時候福貴的內心是多麼的深痛,這是一道不可磨滅的傷口,是他無法泅渡的桎梏,是時光無法撫平的傷痛。

作者必定是殘忍的,明明是生離死別,他卻輕描淡寫,無關痛癢,幾乎不給人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氣。本以爲從戰場回來的福貴會從此走向安穩的生活,妻子賢惠,兒女懂事。可是兒子有慶卻因那樣的意外而死亡,家珍也因悲痛不久而離世,使人心情剛起又落。女兒鳳霞嫁了一個好女婿,好日子沒過幾年,因爲生苦根難產而死了,然後女婿二喜在工地做事被掉下來的東西砸死了。雖然女兒女婿不在了,但想着至少還有外甥這個希望吧,但誰又想到,可憐的孩子在長到幾歲的時候,因貪吃豆子撐死了。最後的最後,所有活着的希望都被掐滅了,只剩下一頭名叫富貴的老牛與他相伴。

我原覺得福貴的一生是不值的.。後來發現我錯了,他生命中不管怎樣都有關心愛着他的人,在他年輕犯錯時,有他母親袒護着他,無私的愛着他,有家珍不離不棄的包容他,即使在他淪爲貧民,家珍還是對他不離不棄。

福貴的一生也給我們很多思考。在艱辛的生命歷程中,福貴沒有流露出膽怯和放棄,而是在不斷挖掘着活着的樂趣,他買下將死的老牛,孩童般的和老牛開着玩笑,用粗啞的聲音放聲喝着歌謠,他自始至終也沒有怨天尤人,他堅信着活着就是最好的,活着就有希望。

現在的我們,遇到一點小困難小挫折就有輕生的念頭,和福貴比起來,我們的遭遇真的不算什麼,只是在一時刻把自己的痛苦放大了,已經經歷着人生最大的災難,其事實卻並非如此。我們要爲活着而活,相信活着就有希望。

讀《活着》有感9

一位老人最終失去了所有的親人,只剩下一頭年邁的水牛伴其左右。他也曾經擁有富裕的家境,曾經擁有賢惠的妻子、乖巧的女兒、聰明的兒子,但它卻失去了所有的一切:父親被氣死了,因爲他賭博輸光了田產;母親死了,因爲沒錢治病;兒子死了,因爲獻血過多;妻子死了,因爲不治之症;女兒死了,因爲難產;女婿死了,因爲意外事故;年僅七歲的外孫最後也死了,因爲用藥不當。

一切都走了,所有和他有關的生命活體都死了,死的合情合理,但是,唯有他活着,在這觸目驚心的“死”中活着,用他的韌性承受着千斤的'重壓,走過一茬又一茬的光陰。

活着,不時降臨塵世瀟灑地走一回,也不是隻做生命的過客。活着,充滿力量。從某這意義上,他比死更需要勇氣,死只需一時的衝動,活着卻需要一世的膽識。活着是陽光與風雨的搏擊,是歡樂與痛苦的交替。

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只有帶着希望,爲希望努力創造,活着纔有意義。在苦難臨頭之時,有人選擇了活着,因爲他善於尋找希望,這種人叫做強者。在陽光明媚、前途燦爛時,有的人仍不懈地爲希望而努力,這種人叫智者。強者就如創造出“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的司馬遷,智者則如成功編纂《資治通鑑》的司馬光。

既然我們選擇了活着,那麼就選擇爲希望而創造吧,只有創造才能讓生命熠熠生輝。選擇活着,擁抱希望,努力創造。因爲生命有限,創造無限。

讀《活着》有感10

讀了餘華的《活着》心裏感受頗多。也看了幾篇別人的評論,也就是讀後感。或許是自己知識淺薄吧,從中感受到的沒別人多,也沒看出些什麼大道理來。這是個遺憾。但內心多少還是受到點震撼抑或可以說受到點啓發的。

人,只要還沒死透就得好好地活着,而且要活得踏實,活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別等到垂暮之年了才幡然醒悟——自己這一生活到狗身上去了。這是悲哀的。亡羊補牢,羊都沒了還補啥牢,有用嗎?沒有了,一切都晚了。走錯了路可以從頭再來,做錯了的事就無法改變了。人的一生啊就像花一樣,從花一苞到綻放再到凋落。可是花落了會再開,人老了就不再有少年了。

福貴的一生是坎坷的.。用福貴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年輕時生活的糜爛,父親的死開始懂得責任這個東西,然後被抓壯丁去當兵看盡戰爭的殘酷,再到身邊的親人一個接一個的死去後懂得了“活着”的意義——我還活着!看透了人生!

對!我還活着。只要人還活着就要一直活下去,直到大地召喚。成了一個土饅頭,一抔黃土爲止。

“活着”是進行時的。是你我此刻正在經歷的狀態,不論平庸與否都無從逃避,直到死爲止。但是,死這種事不管你想不想都終究會去面對的。死就像史鐵生說的那樣:“死是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做人還是平常一點的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性命。”這是福貴在經歷了一系列坎坷後對人生的感悟——人,平平常常地過一生就好。這是一個老人,一個古稀之年的老人,一個親手埋了一個又一個自己的親人之後依然堅定地活着的老人對人生的感悟。

我是個平凡的人,胸無大志,最大的夢想就是吃一頓飽一生。名利這東西對我來說,有是好事,無亦無不可。平淡而不平庸才是我想要的生活。人嘛,這一輩子也就那麼一回事,看開了,也就看開了,怎麼活都是一種人生,人間嘛,幻象而已。

讀《活着》有感11

《我們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的作者是史鐵生,我們從課文《我與地壇》中瞭解過他,活着是美麗的——讀活着有感500字。我們知道了他是個殘疾人,知道了他的主要經歷和主要成就。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母親,在《我與低壇》中,我被深深打動了,這是位多麼偉大而苦難的母親。於是,我看了這本《我們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希望發現更多關於史鐵生的事,當然還有他的母親。

他在《我與地壇》中寫到: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就是這樣看似簡單的一句話讓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文字間透着哀傷和悔恨,因爲當他意識到這一點時,母親已不在,他已不能再做一點作爲子女該做的事,唯一能做的就是哀嘆和回憶。

他回想起小時候,他問母親:“你給大夥買過糖吃嗎?”母親回答:“爲什麼我要給大夥買糖?”“那你結過婚嗎?”母親大笑,揪着他的耳朵說:“我沒結婚就敢有你了嗎?”而當時他怎麼會懂得這跟他有什麼關係。每次想起這些,他總是禁不住笑起來,然後望着天空,眼中閃過淚光。我想不只是他會這樣,任何一個瞭解他、關心他的朋友,甚至讀者都會爲之感慨。

史鐵生的印象裏,年輕時的母親漂亮,且天性浪漫。她有過很多願望,而願望多的.人似乎註定生活的不快樂。史鐵生的姥爺在他未出生前就離開了人世,也因此,他的年輕的母親沒上成大學,很多夢想隨之消散。長大後的史鐵生還未有工作卻已雙腿癱瘓,以後他便悄悄的學寫作,他的母親知道後,跟他說:“我年輕時的夢想也是寫作。”但她說這話時,是那樣慚愧地張望四周,看窗上的夕陽,看院中的老海棠。

在史鐵生四十六歲那年,他第一次回自己的涿州老家,去看母親出嫁前的那間小屋,他想:那時我在哪兒?那時是不是已經註定,四十多年後她的兒子纔會來看望這間小屋,來這兒想象母親出嫁時的情景?

他幻想自己在拒馬河畔,看見一個19歲的年輕姑娘,那就是他的母親,在橋上邂逅了他的父親。然而這一幕只是虛幻,即使它是真的,那也只是發生在四十多年前。現在母親已經走了,走了二十年了。

史鐵生的一生能說坎坷,而他的母親何嘗不是呢?

當他再次想起小時侯調皮的問母親“你結過婚嗎”,然後愜意餓一笑,在含淚望向天空時,是否會看見天上映出的那張飽經風霜卻扔微笑着的母親的臉,擦乾眼淚,微笑着,像個孩子。

讀《活着》有感12

三個小時,嬉鬧間也許轉身而逝,但同樣是轉眼而逝,我卻讀完了一個人的一生,也瞭解了什麼是"活着".

其實對於什麼是活着,不用讀也有感,因爲我們存活在這個世界上。

可是讀過它之後,我才知道什麼是"活着",什麼是最樸實的活着,什麼是最真實的活着。

《活着》講述了一個普通農民福貴的普通的一生。

小說以時間爲主線,講述了福貴如何從遊混於社會的闊少爺變成一無所有的佃農,如何從剛開始無所事事的敗家子到最後持家生活的頂樑柱,如何從剛開始的淡漠親情到後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痛。

小說中,作者對於死亡的安排更是獨具匠心。

父親的死第一次把他從生活中喚醒,使他開始謀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傷員們的死,使他開始瞭解到戰爭的殘酷,生活的殘酷,更體會到家的溫暖;就在他與家人團聚之時,

母親的`死更是引發他對自己深深的自責,也讓他剛剛品嚐親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這一切趨於平靜時,兒子有慶的死再次給這個家庭以沉重的打擊;

人近暮年,就連唯一支撐他活下去的希望——外孫苦根也離他而去……現在看來近乎荒謬的情況,也是當時人們生活中的各種遭遇,集中反映在福貴的身上;生活的疾苦,親人的離去,一次又一次體會着從天堂跌入地獄的感覺,使晚年的他能夠平靜地講述這一切。

小說通過一系列死亡來體現"活着"的價值的寫法,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絕。

活着或許是一場遊戲,只不過它真實地連自己都分辨不出;或許真的有上帝,讓人們感受希望到失望,快樂到悲傷,理想到現實。

亦或許,萬物只是爲了沖淡時間的寂寞,陪伴它的流逝。

這便是一個產生並禁錮於人類文明的思想所能想到的,其他的一切,便無從知曉了……

讀《活着》有感13

我剛開始接觸餘華的《活着》是在高中的一輪複習資料裏,那個時候聽老師簡單的分享了一下這本書,我深深的爲福貴所經受的苦難和他強大的抗壓能力所吸引着,於是下來我便廢寢忘食的讀完了這本書。從福貴的人生起伏中看失態炎涼,體會富貴那種大起大落的心理落差,思考應該如何活着,過有價值的人生。

這本書以福貴大起大落的一生爲線索,故事的開頭就預示着故事的發展,越讀到後面我的心情越沉重,最後讀完了感覺心裏一塊大石頭落地了。正如魯迅所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本書就是寫福貴從富貴子弟到貧困農民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出年輕時的福貴有祖上留下來的財產,生活過得還是挺滋潤的,但是由於富貴整天吃喝嫖賭敗光了財產,到後來一貧如洗,連老婆孩子都守不住。由此告訴我們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不要想着依靠父母,作爲新一代的接班人,我們要用自己的雙手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樣才更真實。

當福貴身旁的親人一個接着一個離他而去時,他依然能堅強的活着。父親的意外死亡;兒子因爲爲縣長夫人獻血,被醫院護士把血抽乾而死亡;女兒嫁人後因爲引產而死亡;妻子也因病離他而去;女婿打工事故死亡;外孫因爲急着吃幾顆豆子而死亡,最後剩下了富貴和老牛。富貴最後說了一句話:他們都走了,都是我親手埋的,到時候我走的.時候,就沒什麼好牽掛的了。”我們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當我們遇到難以承受的意外事件時,我們承受得住嗎?顯然有些人承受不住,所以選擇了自殺,這些例子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活着》給我們以啓迪,思考活着的意義,儘管在生活中失意了,也要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勇敢的活着。

這學期深圳一個13歲的男孩,因爲寒假作業沒有寫完,心理壓力太大,最後選擇了跳樓自殺。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或是因爲學業壓力大,或是因爲失戀,或是因爲突發的變故,但是不管發生什麼,我們在做出決定之前,一定要仔細想一想,與福貴相比,我們遭遇的這些又算什麼呢?很多時候,我們現代人變嬌弱了,心理承受能力變差了,我們應該好好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活着,簡短的兩個字,對很多人來說卻很沉重。我們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當我們在生與死之間徘徊時,想想生養我們的父母,他們怎麼辦?我們要明白活着就是意義,活着就是財富,活着就是幸福。親愛的朋友,勇敢的活着吧!勇敢的去迎接朝陽,勇敢的去呼吸空氣。

讀《活着》有感14

餘華說:“活着在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的起伏,親人一個個地離去,獨自忍受着生命帶給他的痛苦和折磨。當我們經歷種種磨難時,該怎樣去做,這本書給了我們答案:活着,就這樣活下去。

剛看完《活着》,心中的沉重感久久不能釋然。文中所記述的生命,是那麼脆弱,摔個跤、一次抽血、吃幾個豆就能使它結束。以及福貴自身的.遭遇,讓我感覺到命運的不公平。後來細細體味,便被福貴的頑強感動到了。不禁想到,福貴活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爲什麼他經歷瞭如此悲慘的遭遇,還能頑強地活着。以前覺得,活着的意義嘛,無非就是金3錢,名利,親情,地位,生活享受……但這些福貴都沒有,可他依舊活着,就這樣平凡地活着。後來,我覺得,活着本身沒有意義,活着就只是爲了活着而已。

福貴用自己的意志在努力地活着,如此過完自己的一生罷了。我想,遵從自己的意願,不虛度光陰,自由地過完一生,就是活着最好的方式了。

正如蘇軾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豁達地看待人生,平凡地活着。

不過《活着》告訴我的道理我都懂,但是,或許因爲我未曾經歷過什麼磨難,對活着的理解也沒有那麼深刻。可能,當自己成長到一定階段,纔會對福貴的人生態度和活着有更深刻的感觸吧。

讀《活着》有感15

世人總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可是真正嘗足了那百分之八十的苦事憾事的人是少之又少。

“活着”是充滿力量,它的力量不在於喊叫、進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忍受現實的苦難、平庸、孤獨、絕望,抓住像流星飛逝的幸福瞬間,看它在手指縫隙流走,在黑夜之中消逝無聲。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的和尚。”福貴和老牛漸漸遠走,我彷彿聽到他粗啞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

福貴從戰場上撿了一條命回家,說:“這下可要好好活了。”家珍看着他說:“我也不想要什麼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給你做一雙新鞋。”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吃不上飯的時候福貴揹着鳳霞往家裏走說:“就是全家都餓死,也不送鳳霞回去了。”家珍輕輕地笑了,笑着笑着眼淚掉了出來。後來王喜牽走了羊,大家過上集體吃食堂的日子,有慶可憐巴巴地問王喜:“我每天都能來抱抱它們嗎?”看到這裏,觸碰內心裏的一抹柔軟,那我也可以抱一抱你嗎?有慶上學後低着頭給福貴說:“我學會了很多字,這些字夠我用一輩子了。”一輩子很長,一輩子很短。

家珍說:“我夜夜聽着你從村西走過來,我就知道有慶死了。”家珍說:“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福貴看着那條彎曲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有慶赤着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像是灑在了胸口,心窩,心尖上,灑滿了鹽。

二喜說:“爹,我腰疼的不行了。”那是哭的把腰哭疼了。鳳霞和二喜的影子,一個躺着一個跪着,一動不動,只有二喜的眼淚在動,一顆一顆大黑點點在人影之間滑落。

“家珍死的很好。”福貴的手貼在家珍胸口,胸口的.熱氣像在手指縫隙裏一點一點漏了出來,她捏住了福貴的手,就癱在了他的胳膊上。二喜和若根也在走廊盡頭那個小小方方的房間裏再也沒有回來。死去,其實是活着真正的名字。

時間是最殘忍的劊子手,曾經擁有過,一家人一起在茅草屋喝過一鍋零星米粒的粥,便足以慰藉內心的寒冷,便足以度過這孤獨寧靜的餘生黑夜。

活着容易,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