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蘇東坡傳讀後感範例(15篇)

蘇東坡傳讀後感範例(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蘇東坡傳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東坡傳讀後感範例(15篇)

蘇東坡傳讀後感1

古代文人自幼讀四書五經,學聖人之道,卻讀出了多少碌碌無爲的呆氣之徒和道貌岸然的虛僞之輩,他們是多餘的,甚至是可怕的,他們在白白浪費着國家的錢糧和人民的血汗。蘇軾和他們一樣,從小泡在儒家的經典里長大;蘇軾又和他們不一樣,不僅僅是因爲他頭腦聰穎,活學活用,更重要的是,修齊治平的理念於他,不是敲開富貴之門的.磚頭,也不是通往欺世盜名之地的階梯,而是真正的信仰與堅持,雖百折而不悔,雖千錘而無憾!歷經風雨,那份心懷天下,一念爲民的耿耿赤子之心,令千年之後的我輩熱淚盈眶,心暖不已。他在其位一心謀其政,不在其爲還要謀其政,徐州抗洪,杭州修堤,密州抗蝗抗旱救棄嬰,儋州開荒開土倡文化,他就和他的文采所至一樣,觸處生春,只要有他管轄,就有一方百姓的安寧與快樂;只要有他在場,他就會用他的幽默帶來一隅的歡聲和笑語!高中歷史課本上提及一些進步的封建士大夫總是說:他們從根本上來說還是爲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所以和人民大衆仍是相對的。我想,如果他們瞭解了蘇軾的一生,不知還會不會說出此等無恥之語來。

該書也有些許不足,首先可能是對蘇軾有些過於美化(其實拙文又何嘗無此弊端,呵呵),比如在烏臺時他的卑弱、絕望,展現得似乎並不十分充分,其在政治上的幼稚和意氣用事,也總是曲爲之說。再次是有的情節交代的不是特別明確,這主要表現在對蘇軾一些好友的交代。比如有的好友(如巢谷)是蘇軾年輕甚至年幼時就認識的,卻到了老年才交代,難免令人有亂入之感。當然東坡一生的經歷過於豐富,可能彼出場之時作者有更重要的事情和人物需要介紹,就顧不得這些過於繁蕪和相對而言無關緊要的線索了。

蘇東坡傳讀後感2

喜愛傳統文化尤其中國文學的人,繞不開蘇東坡。十多年前讀過兩回,而今電子版也好,快且方便。許多事情是個習慣,沒有改變不了的習慣。

最喜書中兩段話:“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在我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處貧賤易,處富貴難。安勞苦易,安閒散難。忍痛易,忍癢難。人能安閒散,耐富貴,忍癢,真有道之士也”。

東坡一生,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黃州、常州、登州、潁州、揚州、定州、惠州、儋州……大多時候是在貶謫中,帶着官場潑給他的髒水。子由明見,一語道破:“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這個世界常常是庸才小人制控着天才君子。昔日好友掌權之後往死裏整他,面對小人,他不屑於還以顏色。因爲他是東坡,心思沒在官職上。

天縱大才,詩文書畫,心思在此。北宋政權早亡了,東坡作品仍在,連着他的精神氣局和人格。這是個元氣充沛的人,他會把悽苦的生活過得繪聲繪色。林語堂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

反之,相當多的人對上阿諛奉承,對下橫眉冷對,對己驕奢淫逸。如此,心即被上了鎖,既便有自由,也是被囚禁的,爲名利色權所囚。

欣賞吳復古。一箇中央黨校的教授,三十四歲辭了職去做道士。九十六歲終,辭官有益身心。

壽夭無定。熱情浪漫的東坡,煉丹瑜伽養生,六十四歲亡。沉默寡言的子由,三兒七女,活到七十三。

蘇東坡傳讀後感3

元豐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宮廷官員發出聖諭,將蘇東坡貶往黃州,充團練副使,由於形勢所迫,蘇東坡暫時過上了隱士的生活。大概也正是因爲這番經歷,蘇東坡爲自己的兒子遁兒作的詩中,有“惟願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一句。

蘇東坡在黃州這個骯髒不堪的小鎮過着神仙般的生活,每天與朋友一起度過,誰又能想象,這是一位因“烏臺詩案”而謫居黃州的人呢?蘇東喜夜遊,常常喝醉,有時甚至直接在野外睡覺,但是他和酒友的'夜遊卻引起了不少有趣的謠言,一次說蘇東坡順江而下逃走,一次說蘇東坡與散文大家曾鞏一同玉樓赴召,同返天庭,這也引得東坡無奈:“平生所得譭譽,皆此類也。”

黃州六年中,蘇東坡樂觀豁達的飲酒夜遊的生活,是她寫出了不少不朽的傑作,《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等名作皆出自此時。

《赤壁賦》中,蘇子以“樂——喜——悲”的感情脈絡,通過對話以及對比的方式,表達了客人對於生命變化的感傷以及蘇東坡對於擁抱大自然,忘卻塵俗的追逐。

赤壁賦一章,講述的便是蘇東坡的心境,這是道家的神仙境界,亦是蘇東坡寧靜欣悅的心境的寫照,更是他曠達自適、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

結語:東坡居士的是,源自於生活,來自於偶然,我們應該用這種恬適的心境,領略大自然的美好。

蘇東坡傳讀後感4

看完王水照老師的這本《蘇軾傳》,感慨良多。東坡是中國文人中我非常喜愛的,可以說是最喜愛的一位,此次翻開這本傳記,自然主要是因爲對傳主的愛戴,當然和優秀的文筆也是分不開的。

那是一個初秋的早上,和煦的陽光灑滿屋內,我從朋友的書袋內掏出這本書,赫然三個雋秀的字映入眼簾:蘇軾傳。樸素而清新淡雅的封面,良好的印刷,最重要的着者深厚的功力均深得我心,加上傳主是我最喜歡的一代文豪,於是迫不及待地打開一睹爲快。可以說書沒有讓我失望,我是一個隊文字相當敏感的人,文字的質量會大大影響我對一書的愛惡,而此書於文字之流暢優美來說絕對是上乘之作,行雲流水般的文筆娓娓道出東坡傳奇的一生,跟隨着着者的.腳步,我彷彿進入了那個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的川蜀大地,看到了穩健自信的明允公,樂善好施的程夫人,還有可愛的蘇軾蘇轍兄弟……我渴望看到的情節書中幾乎沒有遺漏,蘇軾考進士、任徐州、杭州知州,烏臺詩案,貶官黃州,寫下一首首驚天地泣鬼神的詩詞,一篇篇流芳百世萬古不朽的美文,一頁頁通天地之氣得日月之精的丹青墨寶……書中既有對人物生平流暢而傳奇的敘述,精彩動人,跌宕起伏,又有對東坡詩文書畫的專業性評論,高見迭出,雲霞滿紙,着實令人大呼過癮,十分解渴。換句話說,這是一部能讓外行看夠熱鬧,讓內行看夠門道的大書好傳。

蘇東坡傳讀後感5

好書是相互關聯的,有點似人際交往裏的共鳴效應。

看餘秋雨老師的《借我一生》,裏面提到餘老師小時候看過很多遍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心裏想這本書應該是很有可讀性的,於是馬上到噹噹網上去淘了本。

確實是本好書!林學者通過一字一句,一箇中國曆史上的文化名人就此活了。看那本書,東坡才子的呼吸我們都能感覺得到,他那狂放不羈,真性情的等,人物非常豐滿。既是個大才子,又是個很有政治才幹的父母官,更是有血有肉的生活中的摯友。林教授說他是個“上可陪玉帝老兒,下可陪黎民百姓”,任何人在他那都可以受到很溫暖的人文關懷。

東坡才子一生大起大落好幾回,無論是結髮妻子王弗,還是後來的王閏之,以及後來的`侍妾王朝雲,他們默默地照顧着他。官海沉浮,家庭變故,甚至是被貶到黃州做官,她一直是他身邊給予支持和力量。難怪會有《菩薩蠻》這樣的千古好詞出現,平淡和磨礪的生活歷練出了對這種感情的精華。多情自古傷離別,也許一片秋葉的落地,都能引其他無限的惆悵。

想起東坡才子爲什麼在官場上會時好時壞,聯想到電視劇《大宋提刑官》裏宋慈被自己的岳父所害的故事,可能是因爲他們花在專業上的時間太多了,無暇研究複雜的人際關係。用悲情主義者屈原的話來說是“舉世渾濁唯我獨清,世界皆醉唯我獨醒”。不過我們生活在改革開放的好時代,這點要批判性地看待這個問題。

絕對是本修身養性的好書,一本值得讀N遍的書。

蘇東坡傳讀後感6

我讀了《蘇東坡傳》這本書,這本書主要講了蘇東坡的童年到流放歲月的事。我給你們說說我最喜歡的一章吧!我最喜歡《蘇東坡傳》第一卷第三章《童年與青年》。

《童年與青年》大體內容是以前的學生要把整本書背下來,背書時不僅要背書的.內容、知識,連措辭也不可忽略。讀書刻苦的蘇東坡把整本書都抄了一遍,而且書沒加標點符號,要學生自己根據課文的意思加標點。我覺的如果想學的知識有用,把它學透就可以了,沒必要把整本書背下來,那個時代的教育方法有點不對,不過接下來幾條我很贊同,學東西就要學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塗的學過去。 而且最後一條我非常贊同:讓學生自己加標點,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讀懂書,讀透書,更好的學以致用。

我還喜歡《王安石變法》這一章,這一章講到王安石定了一條“青苗法”,對窮人不利,而對朝廷很有利。蘇東坡爲了不讓老百姓受苦受難,他和司馬光等人一起阻止王安石變法,更讓皇帝禁用了這一法,蘇東坡讓老百姓受了益。我覺得蘇東坡很顧全大局,不僅顧着自己,還關照着老百姓,我很支持蘇東坡這種顧全大局的品質。同時我對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贊同,爲了讓朝廷受益而不顧老百姓的安危。

蘇東坡這個大江東去,浪濤不盡的千古風流人物會永遠流傳在人們中間。

蘇東坡傳讀後感7

一代國學大師林語堂寫蘇東坡傳,他說沒有特別的理由,只是以此爲樂。我在圖書館遇到這本書時,出於對蘇東坡的敬佩與喜愛,拿來看看,再看是林語堂先生所著,更是來了興趣,這大概又是精神盛宴。

林先生講:蘇東坡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偉大的書法家,是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堅持己見者......看到這些描述,大家或許和我一樣,想要再一次去了解這位多才多藝,品性正直,深得大家所喜愛的大詩人。

本書共二十八章,從蘇東坡的童年寫到終了。讀林先生的作品讓你真正的理解什麼叫:行雲流水、妙筆生花、酣暢淋漓,閱讀的`過程真是一種享受。

不過讀這本書,並不順利,文中摘錄了一些詩詞,遇到詩詞,不得不停下來想去弄明白詩詞的含義,所以目前還沒有讀完一整本。

蘇東坡的一生很曲折,也可以說很精彩。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任妻子,我最喜歡他與王弗的感情,只是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太短暫,王弗身故後在蘇東坡的詩詞中,能感受到蘇東坡對王弗的思念以及深厚的情感。

除了夫妻之情,蘇東坡與兄弟子由的感情也讓我特別羨慕和喜歡,兩人不只是兄弟,還是良師益友,如果有兩個寶寶,培養出他們那樣的感情,也無憾了。

書中還有一些育兒方法,比如:東坡小時候努力苦讀經典名著,抄寫背誦;父母與孩子,晚輩高聲朗讀,老輩倚牀而聽,幫小朋友糾正錯誤等,很多美好的小細節,都值得細細品味。

一本傳記,有政治,有情感,有生活,有歡喜,有苦悶......閱讀的同時心情也隨着文字此起彼伏,合上書,回味無窮。

蘇東坡傳讀後感8

蘇東坡是個偉大的文學家,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雖然不斷被排擠被貶,但是他樂觀豁達,浩然正氣,沒有唉聲嘆氣,感嘆命運不公,只有努力改變民生,爲老百姓辦事!

看了蘇東坡一生,最讓人敬仰的是他的樂觀的人生態度。我在思考,是什麼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個性吧!蘇子由可以做到謹言慎行,可以踏踏實實爲官,而蘇東坡卻不能,蘇東坡面對邪惡,面對錯誤,有勇氣去提出並加以批評。是他不知道官場的潛規則麼?作爲一個精通曆史,精通哲理的`讀書人,他不是不知道怎麼做才能明哲保身,而是他的個性就是明辨是非,就是實事求是,他沒辦法視而不見,見而不管。這造就他一生的艱難,也是國家的不幸,但是卻是文學之幸,沒有那些磨難,我們也就看不到那麼多的偉大作品。滄海桑田,多少迫害他的小人已經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而蘇東坡還一直會被後人敬仰膜拜!

蘇東坡興趣愛好廣泛,很多方面都有建樹,在當時,真是粉絲無數,太后和皇帝都對他另眼相看。由於對人生了解得太透徹,對生活對大自然無比熱愛,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蘇東坡是不願把生活完全消耗於美酒和婦人之間的,真正做到有情而不濫情,積極入世關注民生疾苦爲民辦實事。

最後感嘆他跟蘇子由的兄弟情,看到情深處,不覺淚目!

蘇東坡傳讀後感9

蘇軾的人生態度在於他不畏艱難,敢於對文學進行大膽的革新和創造;在於他忠心爲國,愛民如子,勤政爲民,與民同樂的氣概;在於他感懷傷事,對於政治上的失意,依然能夠胸懷祖國,情繫民生,將自己的滿腔熱血付之與詩詞創作的另一種生存力量。

蘇軾的命運可謂悲慘,但我們翻看他留下來的文學作品,卻幾乎看不到他哭哭啼啼。他總是幽默、樂觀地去看待挫折。

蘇軾的這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深深印在他寫的每一行詩詞上。他的一首詞就很形象的反應了他的這一特點。就是他在經歷了文字獄,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年的一天,他和幾個好友出去遊玩,遇上了雨,沒有雨具。同行的人都四處奔跑,結果還是被淋得溼透,十分狼狽。只有蘇東坡不在乎,好像沒雨一樣,一邊走一邊吟詩。過了一會兒,天就晴了,他就此寫了一首《定風波》

蘇軾就是以這樣一種淡薄達觀的心境,去迎接人生的`無數風風雨雨的。他自己非常喜歡“回首向來蕭瑟處”和“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兩句,在晚年貶居海南的時候,還在自己的詩裏用了這兩句。

“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態度,貫穿了蘇東坡大起大落的一生,成就了一種高貴的人生境界。

蘇軾所以能如此開朗樂天,絕非偶然,這是與他超塵脫俗的人生悟性分不開的。他爲人超拔物慾,淡漠富貴,而傾情人格品第、學問文章。這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自然流露,時時體現。如“心閒萬緣空,身安一牀足。豈惟忘淨穢,兼以洗榮辱。”“浮雲時事改,孤月此心明。”

結語:

最喜歡蘇子藉水月之流逝、盈虛爲喻,闡明天地永恆及人生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人生榮辱譭譽之變化不可免,無須悲觀失望,應豁達開朗,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蘇東坡傳讀後感10

他讓語言和文筆中永遠沒有隔閡:他將至情融化爲筆端流淌的華彩;他讓生命因爲語言而奪目他用豁達凝練成筆上飄灑的旋律他讓宋氏筆調源遠流長……——題記

一提到蘇東坡,人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個可親、可敬的小老頭,彷彿他就是自己身邊的長輩一樣,《蘇東坡傳》讀後感。蘇東坡的詩詞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瀟灑,有“天涯何處無芳草”的達觀,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痛楚,還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理,還有那“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絕唱。

他在文學方面的造詣,還有他的`書法,他的畫作,在當時也是無人能比。就這麼一個天才級的人物卻是一生仕途坎坷,窮困潦倒,但依然自得其樂。軾以他坦蕩的胸懷,盡情的享受人生,不懼權貴;他敢於說:“我做華堂上,不該麋鹿姿。”他敢對天子說:“我豈犬馬哉,從君求帷傘?”,他敢於向帝王直言陳述:“苛政猛於虎。水旱殺人,百倍於虎;人畏催欠,甚於乾旱……是常有二十萬餘虎狼散在民間,百姓何由安生?”

仕途的不順,反而讓他的才氣顯露出來,上天將他的一扇窗緊閉,也必將把他的才氣之門流傳千古,他即使被貶官,但是他依舊會用他的精神感動世間萬物,王安石的變法原本是好的,但它沒有將整個宋朝有一個轉變,縱使蘇東坡奮力反抗,遭到迫害,歷史也會還給他一個光明的春天。

周國平評價蘇東坡說:“讀所東坡豪邁奔放的詩詞文章,你簡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艱難的一生。”蘇東坡人格中那豁達樂觀的一面,他的詩文自然清新,奔放靈動,豪放不羈。

蘇東坡傳讀後感11

《蘇東坡傳》是著名學者林語堂先生的所作,該書以文獻資料爲基礎講訴了東坡顛沛流離又充滿瀟灑傳奇的一生。

提起東坡,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大多帶着親切會心一笑,隨口都能吟上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或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東坡的作品之中無不流露出他至真至誠的本性,詼諧而有趣,文字間莫不真篤而誠懇,完全發乎內心。

唐朝詩人李白、杜甫的詩篇傳頌至今,廣爲人知。李白瀟灑自如,從心所欲,遨遊天地之間,不爲凡塵瑣事羈絆;杜甫憂國憂民,心懷天下,沉浮官場爭鬥,終身鬱鬱寡歡。李杜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或太過不羈灑脫,或太過憂愁苦悶,只選其一,未免太過單一。而東坡恰好將這兩者合二爲一,他的一生既憂且樂,美痛兼具,此乃真正的快意人生。

蘇軾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文學、書法、繪畫等各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詣。作爲“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詞作上與同爲豪放派的辛棄疾,並稱“蘇辛”;詩作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蘇軾亦善書,爲“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的理念。

蘇軾的'才情雖名聞天下,但他一生卷在政治旋渦之中,仕途上歷盡艱辛,烏臺詩案屢遭貶謫,然而他始終光風霽月,淡然處之,真乃“一蓑煙雨任平生”。

歲月如流沙,彈指間,韶華易逝。東坡就如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永遠散發着光與熱,吸引我們去探尋他深厚的文學寶藏。

蘇東坡傳讀後感12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首《水調歌頭》我們耳熟能詳,它的作者是蘇東坡。而這本書寫的正是他,林語堂蒐集了大量的資料,讀過他所有的`著作纔來寫這本書。林語堂也非常喜歡蘇東坡,我也不例外。

拿到這本書時,以爲這本書寫的是蘇東坡一些有趣的故事,沒想到竟然寫了蘇東坡的一生。。我一開始讀這本書時,覺得有些枯燥,爸爸卻說“開始時可能是有點枯燥,但讀着讀着就不會這樣了,這纔是正真的文學!”或許文學就是這樣吧!蘇東坡的一生很坎坷二度遭貶,顛沛流離,讀到第四卷,第24章蘇東坡二度迫害時,我心裏怒火中燒,真想穿越時空爲蘇東坡辯解。

有一回,我數學考試考的很差,我想回家給媽媽爸爸看卷子該怎麼辦啊!,我就傷心起來,不知不覺的就哭了起來,同學們都紛紛來安慰我,說“沒關係的,下次你考好一點,就可以了呀!加油!”我現在想想實在是好笑,考差了又有什麼關係呢!再努力一點就好了,做人就要像蘇東坡一樣要樂觀面對。

我一直想不通林語堂爲什麼要寫《蘇東坡傳》、《孔子的幽默》等寫中國古代名人的書,爸爸又告訴我“那時候林語堂在美國,他要在美國中國歷史文化,所以才寫的!”原來是這樣啊!我想林語堂肯定是個十分熱愛文學、有熱愛祖國的偉大人物。

這本書讓我徹底瞭解了蘇東坡,又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爲人要善良、樂觀、寬容、還要關心他人。我現在甚至覺得蘇東坡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人。

蘇東坡傳讀後感13

最近讀完《蘇東坡傳》後,頗有感慨,感覺已經沒法再出現唐宋詩人詞人那樣的文人了。

寫能夠廣爲傳頌具有歷史傳承意義的古體詩詞需要經典積累,需要讀經,需要從幾歲開始二十歲之前就熟讀《詩經》《楚辭》以降的古代經典著作,這在今天的中國人來說,基本不可能,沒有人能做到這一點。至少從清朝末期開始,中國就基本沒出現過值得一提的詩詞大家。現在別看電視上喜馬拉雅聽上的那些明星學者侃侃而談詩詞,他們只能評而已,讓他們寫一首古體詩詞,結果可能就是慘不忍睹了!現代中國人肯定也有嘗試寫古體詩詞的,但基本上都最終只是“打油詩”的水平!

人們也許認爲,我們中國中國人要與時俱進,不應拘泥於古體詩和文言文,現代詩不也不錯嗎?實際上,本人對汪曾祺這些現代詩人寫的現代詩一點興趣也沒有,也許倉央嘉措的'“現代”詩有點意思,只不過有點疑惑,倉央嘉措的詩是不是從藏語翻譯成漢語的呢?我倒希望他是用漢語寫的。

蘇東坡的確是中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文學家詩詞大家,沒有人能夠超越他。這種人可遇不可求,再說唐宋的詩詞文人把能寫的都寫掉了,能夠引的經典都引掉了,現代人想寫一首不錯的古體詩詞真的很難,但是我還是希望現代中國也能夠出一些能夠傳承中國文化精髓的詩詞大家。

蘇東坡傳讀後感14

許久以前就有聽聞蘇軾,但通過最近閱讀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我才真正瞭解了文忠公的生平——如一陣清風拂過的人生。

蘇東坡年少時與弟弟雙雙考入進士,文采被歐陽修賞識,並被收爲弟子。生活總是對人有所不公,它會看你走得太順而給你許多挫折,所以蘇軾的後半生格外悽慘,但也許是上天註定,這樣的天才,註定畢生坎坷多桀。

當時在閱讀時,探討過蘇東坡是否適合做官?我個人認爲並沒有絕對的適合,又或是不適合,一個人只要有才能,有實力就能夠勝任一切職務。蘇東坡之所以一直受排擠並貶官,不是他不適合做官,是政治立場不同,他不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王安石變法時,蘇軾是反對的,他是一位愛民之人,無法眼睜睜地看着官僚剝削百姓,但在當時黑暗的時候環境中與權貴作鬥爭,註定是失敗的,朝廷中都是些趨炎附勢之人。真正那些剛正不阿的人少之又少,一旦成爲權貴之人的攔路虎,一定會遭受排擠。這本就是場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戰爭。我真正佩服蘇軾的是,他不斷遭受貶官,流放,依然能平和接受一切;面對物慾橫流的社會,依舊秉持自己的原則,不隨波逐流;身處社會的大染缸中,見過真正的黑暗,仍然能夠初心依舊;面對反對、排擠、壓迫從不懷疑、迷失自己,而是堅信自己的'內心。在我心中蘇軾就似竹,是君子。像竹那樣挺拔、正直;中通外直、虛懷若谷;竹雖爲節狀,但卻永不止步,不斷生長。

蘇軾也許就像天上的神仙化作一刻星辰劃過空中,來到人間,過一段凡人的生活,體驗人間的酸甜苦辣,只是充滿煙火氣的凡世間,終不適合他這樣樂天派的仙人。

蘇東坡傳讀後感15

其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土。詩人,政治家,思想家。

宋代第一才子。他的政壇生涯並不走運,不同於在文壇上的一帆風煩,他這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

三次返回政治中心。第一次因不同意改革派並得罪其,被貶黃州;第二次迴歸得益於保守派的到來,卻又因不滿其做風,自請離京;第三次在歸京途中長別世人。

自此可以發現他不滿於改革派與保守派也是因爲平民百姓。被貶黃州、自請離京他都是爲了造福百姓,在基層生活讓他看到百姓生活中的苦難,讓他能深入瞭解,去想方設法改變其困局。

他造福了百姓,但他也“貪生怕死”,面對對手的陷害,他害怕了,他害怕死,也害怕以後無法造福百姓。

在《水調歌頭》中他曾寫過“但願人長久”,很多人都以爲他寫的是希望親情能夠長長久久,但非也,他希望的是生命能再長一點。蘇軾是現實的,他清楚地知道只有長壽,親情才能長久,他的才華才能展現。

蘇軾是豪放派詩人,他的豪放中又帶着一點細膩的`情感,他與別的詩人詞人又不同,他能描繪家庭小事,也能揮筆寫下國家大事,似乎世間萬物都能融入他的文中,匯聚在他的筆下。

蘇軾與李白有着很大的差別,李白一生似乎只有喝酒玩樂寫詩交朋友,一生好不灑脫,但蘇軾雖也愛玩愛寫詩,但他心繫天下,一心想爲百姓造福,能親臨抗洪前線,能指揮改造西湖讓她名揚天下。李白能嗎?

蘇軾若一心寫詩,他定能超躍李白、杜甫成爲一個無人能比的大詩人,而事實是文壇因爲他的詞又迎來一座不可超過的高峯。

蘇軾若一心步入政壇,他定能使朝廷改頭換面,成爲一代政壇奇人。

蘇軾何許人也?我如是認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