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傅雷家書》讀後感[經典10篇]

《傅雷家書》讀後感[經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1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傅雷家書》讀後感[經典10篇]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

歸穗閒隙,讀起《傅雷家書》,只記得高中時期草草翻過,這幾日纔算真正拿起來拜讀一番,頗爲受益,應早些時日讀這本書。能從傅聰先生和傅雷先生的來往信件中感受他們之間深厚的父子情,此外,傅雷先生在信中講到:真的,你這次在家一個半月,是我們一生最愉快的時期(傅聰於一九五三年八月初赴羅馬尼亞參加“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鋼琴比賽後,隨中國藝術代表團赴波蘭和東德訪問演出,十月底返京,十二月初回上海,在家待了一個半月,又離家赴京學習,準備赴波留學。);這幸福不知應當向誰感謝,即使我沒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謝謝上帝了!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儘管將來你我之間離多別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溫暖的,不孤獨的。我相信我一定會做到不太落伍,不太冬烘,不至於惹你厭煩。

很歆羨這樣的父子情,父親從心底裏愛護和了解自己的孩子,而孩子除了血濃於水的親情之外,對長輩又多了深度理解。我想很多父子的關係就停留在兒時的親密,一到孩子成年,那些“肉麻”的話,也就不會輕易流露,甚至很多父親還會扮演起嚴父的形象。之前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時,也會被錢鍾書先生對其女錢瑗的愛感動,錢鍾書先生覺得:如果再有一個孩子,會分走我們對圓圓(錢瑗暱稱)的愛!爲此,錢鍾書先生和楊絳先生在私下對話時還說:“假如我們再生一個孩子,說不定比阿圓好,我們就要喜歡那個孩子了,那我們怎麼對得起阿圓呢。讀《我們仨》時也是尤爲感動,從書中才感受到錢先生在楊絳先生面前的“真性情”和“童真”,也被他們的愛情所打動,錢老曾對楊絳先生講到:沒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見你,結婚這事我沒想過和別人。

有這樣和睦的家庭關係,即便清貧一些又何妨呢!人的精神若得到給養,肉體未受壓迫的前提下,吃點苦貌似也無關緊要。如果某種果實能夠掩蓋掉所有苦痛,那麼,所承受的一切也會讓人覺得甘之如飴。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身體未曾忘記》一書中有這麼一句話:孩子其實是一張白紙,也沒有所謂是非對錯的觀念,而父母的行爲準則便是孩子最直接學習的榜樣,包括對孩子的人格健全的塑造,方方面面都來源於父母,甚至父親角色的重要性大於母親。

傅聰先生在寫給父母的信中提到:西方的物質文明儘管驚人,上流社會盡管空談文化,談得天花亂墜,我寧可在東方的街頭聽嘈雜的人聲,看人們的笑容,感受到一股親切的人情味,心裏就化了,因爲東方自有一種和諧,人和人的和諧,人和大自然的和諧。西方人的整個人生觀是對抗性的,人和自然對抗,人和人對抗,藝術家和聽衆也對抗。最成功的也只有用一種個性去強迫羣衆接受他所給的東西。我們的觀點完全相反,我們是要化的,因爲化了所以能忘我,忘我所以能合一,和音樂合一,和聽衆合一,音樂、音樂家、聽衆都合一。換句話說一切都是水平式的`,音樂是水平式的,不知從何處流出來,也不知流向何處去,“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在藝術家和聽衆之間也是水平式的關係。

依我們自身而言,我們對於客體的印象並不總是想着征服,而是“融入”,這種感覺尤其在感受某處風景時更明顯,印象最深的是故宮和桂林時,能感受到故宮的莊嚴和瑰麗,覺得自我特別渺小,而在竹筏上看着桂林的山水更有這種感受,我想人一旦停留在這樣的景緻之中,就會愈發的意識到自己的渺小。感受到自身渺小也是一件好事,他讓個體不會輕易覺得某個事物不值一提,事物的存在總有它的自在邏輯,不可一味否認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這類事情思考多了更沒意義。《傅雷家書》仍在讀的過程中,我想必然還會啓發我許多新的思考。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2

“車一開動,大家都變成了淚人兒,呆呆的直立在月臺上,等到冗長的列車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出站時沈伯伯再三勸慰我。”

這是《傅雷家書》的第一段話,講述了全家送傅聰時的離別場面。傅雷作爲一個文藝評論家,給人的感覺總是那麼冷靜,甚至有些過於理智。在外人眼中,傅雷好像那孔聖人一般,總是那麼儒雅中正。但送別那天,傅雷他終於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足以說明他對兒子孤身去歐洲求學的擔心。在那有些冷漠的外表下,充滿了對傅聰的關愛。

傅雷對傅聰的愛是深沉的、無微不至的。比如在54年十月十九日夜的長信中,傅雷寫到:“大照片中有一張笑的,露出牙齒,中間偏左有一個牙短了一些,不知是何道理?難道摔過一跤撞折了一些嗎?”那時的照片還是黑白的,在這種情況下,傅雷還能發現兒子的一顆白牙有一點點短,只能說明傅雷在反覆端詳兒子的照片。傅雷作爲一個著名的翻譯家,平日裏有無數篇等他翻譯的作品,以及無數登門拜訪的來賓,常常忙得不可開交。即便如此,他還願意花大把時間看傅聰的一張照片,對兒子的關愛溢於言表。在截取的文段中,傅雷並沒有直接表達對兒子的思念。但這股思念之情,充滿了整篇文章,無處不在。

正應了那句“支支吾吾是真情”。傅雷這個大文學家,在給自己兒子寫信時,語言也顯得沒有那麼含蓄優美了,而是生硬的平鋪直敘,甚至令人感覺有些囉嗦,想必傅聰見了也會因父親的過度擔心而有些無奈吧。傅雷平日裏翻譯作品時,總是再三斟酌、反覆推敲,纔會交付出版社。傅雷寫家書時,卻把這些斟酌全省掉了,只嫌自己寫得慢——這大概是傅雷想讓傅聰儘早收到家書儘早回信的緣故。傅雷這有些生硬的語言,恰恰象徵着他那不善言辭的、深沉的父愛。

這份父子情,不僅表現在對兒子身體狀況的`關心,還有對傅聰生活上的照顧。比如54年八月十六日晚,傅雷教導傅聰那些西式禮儀。“圍巾和大衣一同脫在衣帽間”“手插在上衣袋裏比插在褲袋裏更無禮貌,切忌切忌”“出臺行禮或謝幕,面部表情要溫和”……傅雷曾在歐洲留學,又從事翻譯工作,幾乎是一輩子都在和外國人打交道,深恐兒子在國內的行爲習慣將遭到重視禮節的西方上流人士反感,從而給傅聰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因此,傅雷在“很忙的情況下”,還要硬擠出時間,告誡傅聰一些生活上必須遵守的禮儀。這篇家書看上去甚至沒有一句關愛傅聰的話,可在那苦心孤詣的教導背後,卻流淌着濃濃的親情,濃濃的關愛。

1954年的傅聰,不過是一個初出茅廬的留學生,毫無名氣。可他卻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收穫了肖邦國際比賽第三名的好成績,資歷最淺卻成績斐然。取得如此引人矚目的成績,和傅雷的支持教導是分不開的。正是這連通兩地的家書,正是這深沉、無微不至的父愛,支持着傅聰在音樂道路shang不斷前行,最終成爲了享譽世界的鋼琴家。

記得我上次去郵局,還是小學四年級的事情。一進門,郵遞員就笑着問我:“是語文老師留了寄信的作業吧?”正當我佩服他的料事如神時,聽他嘆了口氣,說道:“現在,除去爲了完成作業的小學生,已經很少有人來這裏了。”

是啊,隨着科技的飛速發展,通信變得方便迅捷:相隔萬里的兩人通過手機也能立刻相見。在這種情況下,還有幾人會跑到郵局寄信呢?這是好事,也未必是好事。倘若杜甫生活在當代,可能就少了“家書抵萬金”這樣的千古名句;倘若傅雷有了手機,也許這世上就缺了“車一開動,大家都變成了淚人兒”這樣動人的句子。

如果出遠門的遊子和家人不再用家書交談,如果缺少了家書這樣的藝術載體,損失的不僅僅是許多優美的語句,更會讓濃濃的親情得不到淋漓盡致的表達。爲了保住這流傳千古的兩地書,爲了表達血濃於水的父子情,我們應當把家書傳承併發揚下去。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3

我對書中這樣一段話感慨良深:“說到不完整……你提到的完美,其實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個人生,世界,宇宙,都談不上完美。我們一輩子的追求,有史以來多少世代人的追求,無非是完美,但永遠是是追求不到的,因爲人的理想、幻想,永無止境,……”由此我想到一個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鏡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餘的,以重新組成原有的鏡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於自己有棱有角,滾得很慢,從而領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當它千心萬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鏡重圓”時,它成爲了一個整圓,滾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風景在剎那間擦過。其實我們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們此刻的不完整,把我們帶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對的完整。而真正當有一天,所謂的完美在身上發生時,我們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嚴厲而着稱,我以爲他們父子的關係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讀了此書之後,想法有了極大的改變。傅聰至海外留學,與父親的聯繫自然只能依靠書信,於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書中表露無疑。他們透過書信一齊討論藝術,研究樂曲的內涵,交流對事物的看法,雖然沒有母子通信時那種噓寒問暖,但他們之間的默契卻是其他無論什麼都無可代替的。

我長期和父母生活在一齊,所以無法體會到那種互通家書時因距離而產生的淡淡的憂愁和絲絲的甜蜜。我很嚮往這種感覺,因此我拜讀了這本《傅雷家書》。掩卷後對書回想起來,最大的感慨就是傅雷對藝術甚深的造詣。傅雷對於藝術尤其是樂曲的領會,頗有一番自己的見解。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學上有所建樹的人,在藝術領域也有着較高研究。也許便是因爲文學和藝術是相同的吧。不同的.優秀的文學作品,讓人讀完了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風格迥異的各類樂曲,也會帶來相似的結果。秀美的散文,帶來的是有如欣賞了歡快的詠歎調後的愉悅;沉重的小說,帶來的便是如同悲慟的交響曲給人的震撼;詼諧的雜文,帶來的會是歌劇般幽雅的場景和事後無盡的思考。細讀完這本《傅雷家書》,感覺是像戲曲那樣給人以不俗的氛圍和回味的餘地。

傅聰先生,當今世界一流的鋼琴演奏家,風度瀟灑,多年來蜚聲樂壇,飲譽國內外,他的演奏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觀衆,被譽爲“鋼琴詩人”,是第一個在國際性重大鋼琴比賽中獲得大獎的新中國音樂家,爲中國人贏得了莫大的榮譽。他的優雅的舉止和付雷的家教不無關係。家中吃飯時,要求孩子食不語,不許隨意講話,咀嚼食物嘴裏不許發出聲響,舀湯時不許滴灑在餐桌上,飯後要記住把餐凳放入餐桌下;家裏的物品用完後,要有規矩地放回去,非凡是書,不能夠隨意亂放;對人客氣,尤其是師長或老年人,說話時態度要謙和,手要垂直放在身體旁邊,人要站直,即或堅持真理也務必注重講話的方式、態度、語氣、聲調等。從人的談吐舉止便會對這個人有必須的瞭解,有誰會喜歡和一個不修邊幅,拉力邋遢的人交往。反過來,舉止斯文,懂得禮儀的人是受大家歡迎的。爲此每個家長在孩子小的時間便提出了不少做人的規矩。此刻不是幾百年前有着繁文縟節,但是最基本的禮儀人還是要做到的。

傅雷先生是一個優秀的父親。他要傅聰明白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這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耕種個各樣的困難。感情是人尤其是年輕人面臨的重大問題,付雷先生在付聰出國留學的日子裏也是花了極大的筆墨來指導他,不是家長教條的口吻和態度,而是平和的語氣,自身的事例來誘導兒子。他的晚年雖然由於政治的原因飽受折磨,但在這一點上他是幸福的,因爲他和孩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4

《傅雷家書》收錄了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其夫人於1954—1966年間寫給兩個兒子的家信,總共186篇。傅雷和傅聰,在別的書籍,或傳記裏,或許會被冠上“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學評論家”“我國著名鋼琴演奏家”等等光鮮耀目的稱號,但是在這本書,《傅雷家書》裏,他們只是一對尋常的父子。傅雷在書信中和兒子論藝術,論音樂之美;聊兒子的比賽、生活;說自己的處境,講社會、國家。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寫在信中,父子之間亦師亦友,親密無間,字裏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愛、期望。

合上這本《傅雷家書》,我感觸萬千。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傅雷和傅聰之間濃厚的父子情誼。特別是傅雷對傅聰那深切的、無微不至的父愛,讓我感觸頗深。他不僅教傅聰如何去生活,如何理財,還教他如何正確處理情感,如何處理戀愛問題,甚至細微到教他擦眼鏡;對於傅聰,傅雷從不吝嗇自己的情感,暢快流露:“孩子,我精神上永遠和你在一起!”“親愛的'孩子,聽我的話吧!”,完全放下了做父親的架子,體現了濃濃的父愛。

這一封封飽含着愛的書信,有許許多多細節足以讓我感動,讓我心暖。其中最使我受益匪淺的是傅雷在兒子傅聰精神消沉時送來的鼓勵:“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是的,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騰,不遇着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磨難確實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圓滑,但是如果遇到小小挫折就一蹶不振的人,便會消沉而越跌越低。由此可見,勇於面對挫折,正視現實是十分重要的。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樂,這些高潮和低潮構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對,才能真正幸福!

得失成敗,無愧於心。有人說:“即使我堅持了又如何,我還是沒能夠成功。”我想在這裏仍引用傅雷先生在《傅雷家書》中的一句話:“得失成敗儘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無愧於心。”我們有時明知即使拼盡全力,也未必能看到想要的結果,但只要我們努力過,熱情放肆地奔跑過,就不會留下遺憾,他日想起,也無怨無悔,這很重要。“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有此灑脫豁達,得到的未必會比期待的少。我從書中看到的感觸最深的,是關於人生的呈現:我們的人生必定起起落落,但沉也好,浮也好,都是我們的人生,都屬於我們,趁如今,正青春,勇敢去拼搏,一切仍未塵埃落定。

傅雷在家書中,談做人、談藝術、談生活、談婚姻、談讀書,展示了傅家門風,真實生動。有一種愛叫父愛,他不同於母愛,他沒有優柔綿長。他更像是一杯溫開水,雖平淡無奇,可又讓你渾身溫暖,倍感熱血。父愛總是令人感動的,即使是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它也如此的迷人,透露出來自血脈裏的親切;同時它也總是嚴厲且沉默的,好似冷如冰,不比母愛來的熾熱。在大多數人眼中,父親就像一塊有溫度的石頭,永遠保護着你,呵護着你,卻又沉默寡言。

讀完《傅雷家書》,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父母親,記憶裏還有夜晚他們在燈下爲我批改作業的身影、有每個早晨在廚房間爲我忙碌早飯的身影、有大學住宿時他們爲我收拾寢室時忙碌的身影,我們的父母雖然平凡但也用他們的愛、他們的言行舉止無時無刻感染着我們,從小到大陪伴我們逐漸成長。有時候我們總會提問,親情到底是什麼?我想,《傅雷家書》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親情不是寵溺,也絕不是父輩與小輩之間的劍拔弩張,而是可在你身處險境時伸出援手,在你孤獨寂寞時送上陪伴,當你迷茫困惑時給你指明方向,在你成功驕傲時給你溫馨提醒。父母的話,我們要用心去聽,去體會,因爲,他們是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父母的愛是人世間最偉大的愛,也是人世間最寶貴的寶藏。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5

《傅雷家書》是文藝評論家以及美術評論家傅雷及其夫人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是寫在紙上的家常話,因此如山間潺潺清泉,碧空中舒捲的白雲,感情純真、質樸,令人動容。特別是現在作爲兩個兒子的媽媽來讀這本書,一邊反思自己是怎麼樣的人,是否也能擁有良好的品格;一邊反思自己又是怎樣的母親,給予了孩子怎樣的教育。雖然作爲幼兒教師已經習慣於用文字和來記錄孩子成長的點滴,但是隻是侷限於遊戲和成長,讀完這本書之後,深感要成爲一位優秀的母親,需要學習和努力的太多太多。傅雷給兒子寫的信有多種作用一是討論藝術;二是激發青年人的感想;三是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四是做一面忠實的"鏡子"。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信中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經驗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同時,對兒子的生活,傅雷也進行了有益的引導,對日常生活中如何勞逸結合,正確理財,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都像良師益友一樣提出意見和建議。

傅雷身爲父親能以如此的心態和耐心來教育孩子,爲傅聰走向未來做出了鋪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傅雷先生所寫的`這些書信不僅給傅聰上了精彩的人生一課,也讓我這樣的讀者受益匪淺……特別是十月二日的書信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並且沉思良久“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脫。只要高潮不過分是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慢慢養成一種心情對付過去的事情,能夠想到而不再驚心動魄,能夠從容”。’

書的點點滴滴很容易就聯想到生活中的自己。雖然我沒有傅聰的成就,也沒有一個像傅雷一樣的爸爸,可是我依然感覺到生活中,總有一些東西與傅雷家書中發生碰撞。如在傅聰出國的第三天,傅雷給傅聰寫的信中提到,傅雷重溫了傅聰的童年,“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齊過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藝術的壯年。幸虧你得天獨厚,任憑如何打擊都摧毀不了你,因而減少了我一部分罪過”。書中這一句話讓我想起我與我爸爸,在我的印象中,我的爸爸對我脾氣很好,可是他從不會讚美我,還經常打擊我,即使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也很少表揚,只是說要再接再厲。當然,我有着樂天的性格,有自己的想法和堅定的信念,無論受到表揚還是批評,都能積極面對。閱讀了《傅雷家書》,在想自己是否也是“得天獨厚”呢?在想我的父親是否有覺得“罪過”呢?如果是的話,那我想我應該努力活的更精彩,來減少父親的愧疚。

隨着社會的發展,已經放開了三胎政策,同事們也討論着對於是否生三胎,是否有條件生三胎,生了孩子又對生活有哪些影響等等。很多原因是經濟問題,照顧孩子的問題,但是我認爲最大問題在於教育,我們是否能成爲優秀的父母去養育孩子,如今沒有養不大的孩子,父母最大的責任是要把孩子養育成人。但是沒有完美的教育方法可以適用於所有人,需要父母不斷的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瞭解自己的孩子,對於他們出現的成長問題給予正確恰當的引導和教育。希望我們新時代的父母,能積極學習如何做好一位父親(母親),把自己的經驗和智慧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6

夜,深了,月光落了一地,沉浸於《傅雷家書》之中,但我卻總能感受到一種別樣的父愛。

傅雷和天底下大多數父親一樣,也是嚴厲的,因爲望子成龍。但他似乎又和大多數父親截然不同,在我的印象中,中國的父親對於孩子的愛總是委婉含蓄的,甚至不露聲色。而傅雷則似乎擺脫了“中國傳統式”父親的束縛,他勇於表達對孩子的愛和思念,讓身在異國的傅聰感到愛和溫暖。

傅雷在信中不止一次地訴說對兒子傅雷的愛:“因爲你有如此煥發的才華而愛你,正因爲我愛一切的才華,愛一切的藝術品,所以我也把你當做一般的才華(離開骨肉關係),當做一件珍貴的藝術品而愛你。”拳拳之心,可見一斑,一個深愛孩子的慈父形象躍然紙上。“想你想得太厲害了,簡直每天晚上都會夢見你,夢中驚醒了……”在這一封封感人至深的家書中,傅雷先生從不掩飾自己真摯的情感。

這也讓我開始明白,原來,愛就要勇敢地講出來。

書中的.每一封信,我都深切地感受到傅雷先生的“傳道、授業、解惑”。所以除了父親這樣的一個身份,傅雷還是兒子傅聰的人生導師,他在方方面面都給予了兒子傅聰幫助和指導。

當傅雷發現傅聰對古典音樂的熱愛之後,他立即開始培養兒子在古典音樂這一方面的興趣。成後來,傅聰到異國求學,傅雷就通過家書與他交流音樂,給他郵寄各種經典著作,幫助傅聰提高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最終傅聰成一代音樂大師,在國際上被譽爲“鋼琴詩人”,我想他的成功絕對離不開傅雷先生的幫助與支持。

除了對兒子音樂事業的支持以外,在生活的各方面傅雷也不忘叮囑:“孩子,你有兩個習慣。一是到朋友家裏愛脫掉大衣,不解圍巾。你切記:大衣、圍巾可以說是一體的……”

就連兒子的婚姻觀、愛情觀,傅雷也給予適當的指導。他不像中國傳統式的父親避而不談,而是傳授着自己過來人的理解:

“對終身伴侶的要求,正如對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樣不能太苛。事情總有正反兩面:追得你太迫切了,你覺得負擔重;追得不緊了,又覺得不夠熱烈。……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本質的善良,天性的溫厚,開闊的胸襟。有了這三樣,其他都可以逐漸培養。”即使在傅聰與彌拉訂婚之後,傅雷也依然教育着傅聰,感染着傅聰:“只要你們真正相愛,互相容忍,互相寬恕,難免……”所有的點點滴滴都蔓延着傅雷對傅聰的愛。

這也讓我明白,本來,愛就在細微之處。

傅雷不僅是傅聰的良師,還是他的益友。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父親與子女之間似乎永遠隔着一條看不見的鴻溝:父子關係只能是父子關係,不可能有其他關係。然而在《傅雷家書》裏,我看到了一種新型的父子關係:父子之間還可以是朋友。什麼是朋友?我覺得朋友之間除了志同道合,還需要溝通,還需要坦誠,更需要相互的尊重。

傅雷看到傅聰演唱會失敗之時,他在信中寫道:“得失成敗置之度外,盡力、便好”,短短几字,寫盡了安慰、勸勉與鼓勵。他會在信中與傅聰聊生活,聊藝術,像極了“忘年交”。

“老想到五三年正月的事,我良心上的責備簡直消釋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生活中,中國的大多數父親即使做錯了事,但礙於顏面也是不會向子女道歉的。而傅雷不一樣,敢於道歉,在信中他這樣說道:“跟着你痛苦的童年,過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藝術的壯年。”敢於在兒子面前直面自己的錯誤,平等和尊重在他們的父子關係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這也讓我明白,父子間的平等之愛更深得人心。

如果說成功需要天賦,而傅聰的成功我覺得完全離不開他的父親傅雷的指導和教誨。傅雷給天下所有的父親展現了應該有的模樣,傅雷勇於表達愛的同時,也樹立了父親中的榜樣——亦師亦友。

別樣的父愛,值得我們去回味,更值得我們去學習。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7

傅雷是我國近代著名的翻譯家,傅聰是世界頂級的鋼琴家,《傅雷家書》摘編的是傅雷及夫人在其長子傅聰留學波蘭後相互之間的通信。通過閱讀這一封封飽含深情的家書,我們可以慢慢了解傅雷的教子之道,明白傅聰今日的巨大成就是與傅雷的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分不開的。

傅聰在海外求學,一心投入藝術,沒有時間和父母、朋友、老師以及過去幫助過他的人寫信,傅雷便常常督促他:“你記住一句話:青年人最容易給人一種‘忘恩負義’的印象。其實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飢渴一般的忙着吸收新東西,並不一定是‘忘恩負義’,但懂得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萬不要讓人誤會”。他想要告訴傅聰:常懷感恩之心,更要適時表達,纔不會引起誤解,人際關係便是這樣建立的。事實上,這樣的告誡對於我們今天的青年人,也是極其適用的,不管如何忙碌,也要適時的交流、表達,才能增進感情,減少誤會。

傅雷去信很多而傅聰回信太少,這引起傅雷夫婦極大擔心。爲了告訴傅聰如何做到常常寫信,傅雷又舉出自己的例子:“我知道你忙,可是你也知道我未嘗不忙,至少也和你一樣忙。我近七八個月身體大衰,跌跤後已有兩個半月,腿力尚未恢復,腰部痠痛更是厲害。但我仍硬撐着工作,寫信、替你譯莫扎特等都是拿休息時間,忍着腰痛來做的”。教育兒子,就是這樣以身作則,悉心引導。反觀現在的父母,常常要求孩子做的,自己卻常常不去做或者做不到,沒有父母良好的榜樣和示範,孩子又怎會做到呢?

在信中,他也傳輸給孩子這樣的.思想:一、父子也是朋友,重大的事要與朋友商量,對音樂的理解也該與朋友分享、交流、討論,這樣纔可以互相幫助、共同進步;二、寫信可以促使傅聰加強對自己文筆的訓練,記錄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從而激發藝術的才智。正是由於傅雷要求兒子一直寫信,這本《傅雷家書》纔有內容,以日常之事見教育之偉大。這使我想起了當前的許多父母的家長制的作風是多麼得不明智啊,沒有與孩子朋友相待,以誠相見,怎麼能換來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呢?

傅雷的教育方式同時也是暴露自己的缺點,以此警示孩子少走彎路,他甘當孩子的一面鏡子,用自己過去的經驗照亮孩子前行的路:“你有許多毛病像我,比如急躁情緒,我至今不能改掉多少,我真着急,把這個不易革除的脾氣傳染給了你。你得常常想到我在家裏的自我批評,也許可以幫助你提高警惕”。通過在信中指出父子倆共有的缺點:人很真誠,但說話太直接,對待別人的關心不太會表現感激,目的是想要和兒子共同剋制改正。由此可見,真正的教育是真誠、袒露心扉、無話不談的交流。

傅雷對兒子的要求是“先爲人,次爲藝術家,再爲音樂家,終爲鋼琴家”,說明傅雷的教育是把做人放在第一位的,“人”是根本的道德素養,要求兒子寧靜淡泊、真誠待人、認真做事。作爲藝術家,要求兒子真誠地愛藝術,發揚藝術,提高藝術的品味鑑賞力;作爲音樂家,要求兒子以開闊的胸襟擁抱不同風格的音樂;作爲鋼琴家就更要細水長流,不斷演繹不同風格的新樂曲,不浮於演奏技巧而多注重意志對整個樂曲的把握控制。

赤子之心是傅雷對傅聰做人的指導。赤子之心不只是純潔無邪的心,也指清新,更是一種熱烈、真誠、潔白、高尚、忘我的愛。傅雷告訴兒子:“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就是指一個有着赤子之心的人,一定是一個高尚的人,這樣的人如傅聰長大了,獨立了,堅強了,就能自己找到心靈的旅伴—懷有赤子之心的人,纔不會孤獨,自己就能尋找到快樂。這是傅雷要讓兒子懂得的立身之道,這也是作爲父母想要兒子達到的最終目標。

從傅雷堅持給兒子寫信,重視啓發兒子思維,才能理解傅雷教育怎樣得堅持不懈,盡心竭力。學習傅雷對兒子的教育,我們能夠明白: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最應該做的是以身作則,用愛澆灌;想要幫助孩子獨立,就要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赤子不孤獨。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8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推薦的第一本名著,就是《傅雷家書》。作爲一本“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對人們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養的啓迪既深且遠”的著作,不僅值得學生們一讀,也值得爲人父母者一讀。

附原文:一月十八日晚/十九日晚孩子,你這一次真是“一天到晚堆着笑臉”!教人怎麼捨得!老想到五三年正月的事,我良心上的責備簡直消釋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這些念頭整整一天沒離開過我的頭腦,只是不敢向媽媽說。人生做錯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寧!真的,巴爾扎克說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昨夜一上牀,又把你的童年溫了一遍。可憐的孩子,怎麼你的童年會跟我的那麼相似呢?我也知道你從小受的挫折對於你今日的成就並非沒有幫助;但我做爸爸的總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錯誤。自問一生對朋友對社會沒有做什麼對不起的事,就是在家裏,對你和你媽媽作了不少有虧良心的事。這些都是近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過這幾天特別在腦海中盤旋下去,像噩夢一般。可憐過了45歲,父性才真正覺醒!……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齊過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藝術的壯年。幸虧你得天獨厚,任憑如何打擊都摧毀不了你,因而減少了我一部分罪過。可是結果是一回事,當年的事實又是一回事:儘管我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樣的擁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與熱愛呢!

一、題目“一月十八日晚/十九日晚”

傅雷先生與他的妻子在1954到1966年間給孩子寫了一百八十多封信。一般書信是沒有題目的,編成書的時候,就以寫信時間作爲題目了。傅聰是1954年1月17日離開父母的,先去北京,隨後去波蘭留學。他17日剛走,傅雷18日即情不能自已,寫下了第一封信。

二、“一天到晚堆着笑臉”

傅聰出國,是應波蘭政府邀請,參加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並留學的。20歲的他沉浸在喜悅之中,與家人在他分別後“止不住流淚”形成鮮明對比。

三、“五三年正月的事”

是指傅雷與傅聰因討論貝多芬作品哪一首最重要產生爭執,傅聰離家出走一月餘。

四、“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

教出這麼優秀的兒子,又寫了那麼多語重心長的信件的傅雷,爲什麼會說出這樣的話呢?原來傅雷一生苛求完美,所以對孩子也要求特別嚴格,傅聰小時候沒少捱揍,而且打得特別狠。

但他自己也表示,“幸虧你得天獨厚,任憑如何打擊都摧毀不了你,因而減少了我一部分罪過”。而沒有像一般的父母到處誇耀:“你能有今天,全是憑我們打出來的!”

他還做到了很多中國父母很難做到的一點:向孩子認錯。如“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又如“儘管我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甚至“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樣的擁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與熱愛呢!”

前段時間,電影《狗十三》裏父親打了女兒李玩之後的道歉被很多人批判不真誠。其實,在生活中你找找看,願意給孩子道歉並且付諸行動的家長有幾個呢?

五、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有些錯誤就像釘子一樣,即便事後拔出來,也還是會給別人造成傷害,再多的彌補也無濟於事。巴爾扎克這句話也提醒我們:寧可事前小心,不可事後悔恨。

六、自問一生對朋友對社會沒有做什麼對不起的事,就是在家裏,對你和你媽媽作了不少有虧良心的事

傅敏註解:父親教子極嚴,有時幾乎不近人情,母親也因此往往在精神上受折磨。注意句中的“作”現在規範爲“做”。

七、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齊過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藝術的壯年

意爲,傅雷壯年之時不懂得做爸爸的藝術,讓傅聰在童年時吃了不少苦。有道是鋼琴、古典音樂還有父親的責罵體罰,就是傅聰全部的童年。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9

自從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父母的愛便時刻縈繞在了我們身旁,孕育着我們茁壯成長。母親的愛溫柔如風,叮囑與關懷的話語時常在耳畔迴響;父親的愛高大如山,爲我們遮風擋雨,也許春夏秋冬四季在變,可他們的愛卻依然如舊。

最近一段時間,我有幸閱讀了由傅雷次子、傅聰胞弟傅敏選編的?傅雷家書?一書,可謂感觸頗深。此書是傅雷夫婦與兒子傅聰的精神接觸和思想交流的實錄,是家人之間真情流露的文字,不經意的筆墨,不爲發表而創作。家書中的話語質樸而真切,字裏行間洋溢着滿滿的父愛,蘊含着人生真諦。合上書,有這樣一句話一直躍然眼前:“得失成敗儘量置之度外,只求竭盡所能,無愧於心。”這是傅雷在家書中所提到的,讓我聯想到了平日裏母親對我的教誨: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全力以赴,不留遺憾。還記得有一次演講比賽,無論我怎樣一遍遍地揣摩詞句卻還是磕磕巴巴,於是就想打退堂鼓,母親彷彿看出了我的心思,語重心長的對我說道:“這看似只是一場比賽,但能反映一個人做事的態度,倘若你全力以赴,最終結果卻還是不盡人意,那至少你是努力過的,就不會給自己留下太多的遺憾。人生其實真的很短暫,每個人都要珍惜在世間的時光,如果哪日走到人生的盡頭,驀然回首盡是追悔莫及和重重遺憾,那麼人生的意義又何在呢?”從那之後,我對待生活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懂得了凡事都要竭盡全力、永不言棄,把生活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傅雷對小時候的傅聰嚴加管教,他把孩子關在家裏,不讓他四處遊玩,培養他的音樂和文化,他還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舉止和生活習慣,要求孩子學習認真,每天督促傅聰練琴幾個小時。爲人父母的他們在內心深處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輕輕鬆鬆長大,可自古以來學海無涯苦作舟,沒有規矩哪能成方圓,不勞而獲何時何地都只能存在於童話之中!

書中看似是一封封普通的家書,實則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實時的心靈對話,如同黑暗中的一束火把,讓我們感到溫暖,讓我們崛起奮鬥,讓我們在人生舞臺上綻放出最美的自己,不負韶華,感恩遇見!

傅雷家書除了教我們做人做事外,字裏行間都透露着濃濃的親情。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們雖不是偉人,不像傅雷那麼出名,也不能說出讓人立身處事的大道理,但他們事事爲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會先爲我考慮,爲我打算。傅雷家書中有着許許多多做人處世的大道理,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誨又何嘗不是立身行事的準則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樣講道理,然而他們總是爲我好。

父親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而他培養的對象又是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終於成長爲國際大師的兒子傅聰。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他教育兒子說:“我始終認爲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儘量發展,沒成爲藝術家之前,(本站推薦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

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此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可是有多少家庭可以適當地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國,許多家庭的教育不恰當,父母都沒有用心與孩子溝通,不瞭解孩子的情況,沒有正當地引導孩子,讓孩子步入歧途,最後後悔莫及。還有些家長認爲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現了數不勝數的家庭暴力,讓孩子身心受到傷害,不但沒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讓孩子變得更叛逆。要用合適的方法教育孩子,《傅雷家書》這本書就能給父母很好的指引。其實,作爲孩子的我們也有必要看看,因爲它可以感染我們,讓我們察覺到家長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謝父母,它更讓我們懂得藝術的欣賞,在處事做人方面,有一個好向導!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0

靜靜翻開《傅雷家書》,如深沉父愛一樣,有許多足以令我感動的細節。譬如,身爲父親的傅雷爲了彌補愛子因遠離故土而產生的諸多對祖國傳統文化的日漸陌生的因素,不顧重重的困難,堅持給孩子郵寄有關的書籍,從《詩經》、《楚辭》到宋詞、明曲,還有自己的譯作。在信箋中他闡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學思想,不止一次給兒子糾正用錯了的字詞,爲的是讓兒子明白:作爲一名炎黃子孫,他是足以驕傲的,因爲祖國有着無盡的文化財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國人的血脈裏傳承着!

“一個人對人民的服務不一定要站在大會上講演或是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隨時隨地地點點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訴人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施肥、墾殖。”這是傅雷在啓發他的孩子,報效國家是每個人的權利和義務,即便自己是普通人,也可以爲國家、社會作貢獻。每個人都是社會前進的車輪,我們的所作所爲、點點滴滴,都與國家息息相關。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地爲祖國作貢獻,創造美好的明天。

當傅聰忙於演出、練習而時常熬夜,以致精神疲憊,傅雷勸告傅聰勞逸結合,多到郊外或博物館。“人壽有限,精力也有限,要從長遠着眼,馬拉松纔會跑得好。”傅雷用形象的比喻,勸誡傅聰愛惜自己的生命。

傅雷還告誡傅聰,“永遠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會落伍,永遠能夠與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相契相抱”。只要我們心繫祖國,不斷適應社會發展,就一定能爲自己和國家造福。

傅雷還常勸誡傅聰不要放棄,多虛心向身邊優秀的人學習,成功時保持虛心,這些都造就了傅聰的成功。某之後,傅聰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千里趕來,這是赤子之心的最好體現。一個人一生要面對許許多多難題。傅聰身上具備的優良品質,是在傅雷的教導中獲得的。作爲新一代青年,我們要在生活中時時刻刻警醒自己,爲創造美好的將來而努力。

每個人都體會過父母的慈子和教誨。當我讀着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種父母之子,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

讀了《傅雷家書》之後,真爲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爲人父母的可以從中學習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學藝術的特別是學鋼琴的可以從中學習提高技藝的方法,對解放初期至某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也能從傅雷這位當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瞭解,而此書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強個人修養。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己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動。

有人認爲書信是最爲真切、自然和誠實的文字。是啊,因爲寫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時即刻的內心所想,思想到哪裏,文字就到哪裏。給親人寫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於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所以,我想讀傅雷家書我們讀到的應該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對傅聰音樂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強調技巧、而後反覆要他能真正領悟作品本身,這也就是凡事多從“爲什麼”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看到事物的本質。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經歷也在不斷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中西二種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養出成功的兒女。傅雷夫婦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孩子,都很有成就。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裏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啓迪。

讀了傅雷家書後,我懂得了許多,我更瞭解父母了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育書,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與孩子的一本書,讓孩子更瞭解父母,讓父母更瞭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