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養的迷思》讀後感

《教養的迷思》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8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教養的迷思》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養的迷思》讀後感

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呢?作者朱迪斯哈里斯經過很長時間的探索,給出答案不能!這當然很讓我們吃驚。不過,說實話,目前父母和原生家庭的功能都被誇大了,我們忙着用悲慘的童年解釋我們爲什麼是目前這個不理想的狀態,我們通過指責或教導父母怎樣爲父母(愛與自由,溫和而堅定)等等來緩解我們自身的焦慮,尤其是老師這個職業,經常做的就是分析,那個孩子有那樣的問題是因爲他所處的家庭,他的父母不作爲或者非常糟糕。但也許,這一切都是誤解呢?

作者在本書開始,先指出我們長期相信的理論父母的教養方式決定了孩子的人格,這個觀點的支持證據不足。比如也許父母的基因對孩子人格的'影響更大。並且,同一家庭孩子個性常有不同,有些家庭孩子性格甚至比較互補,但他們家庭氛圍是相似的。作者還用學語言爲例,介紹移民的孩子們外語學習很少受父母影響。作者提出,我們的教養方式是文化的產物,每一代有每一代的理論觀念指導。而孩子更多,是在同伴中接受影響。孩子會在家庭中學習到一些技巧和規則,當他到他所在的社會羣體中,不能應用的會保留下來,他可能會發展出新的一套規則來適應環境。所以,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人格影響並不大。我一直很努力,想把我的孩子培養好。不過我跟他互動過程比較艱難。如果是孩子爸爸在場,更是舉步維艱。所以有時會有些絕望。但當我把孩子帶出去,他都異常聽話懂事。當我帶他去表弟家,表弟酷愛玩手機遊戲和IPad,他立刻就沉迷於此,整天跟他表弟搶着玩遊戲;當我帶他去他表哥家,表哥家很多書,他立刻變成小書蟲;當我帶他去給我陪讀,住民宿,有很多大哥哥大姐姐在旁邊,他又變得獨立懂事,完全不給我添麻煩。我也很驚訝,他會有如此迥異的表現。但看到這本書,我才確定,這一切很正常,孩子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其實孩子在不斷摸索這個世界的規則,所以,不同的環境,他會有不同的表現。在父母面前唯唯諾諾的孩子,或許出門後膽大冒進。李天一犯罪時,跟他在家裏表現肯定不一樣。所以常常有少年犯罪,父母驚呼:“我家孩子不是這樣的人啊!”這時我們責怪父母跟孩子隔閡太深,父母完全不理解孩子,這或許也是我們的一種偏見。書中甚至給了一個例子,有心理學家收養了一隻黑猩猩,讓它和自己的兒子完全一樣的待遇,希望看到黑猩猩經過人類的教化,能夠有不同。黑猩猩養到十九個月,實驗進行不下去了,因爲他們的兒子被黑猩猩教化得十足“猩猩化”,會“嗷嗷”叫,行爲動作都模仿他的猩猩兄弟。父母趕緊把猩猩送動物園,把孩子送幼兒園。(可憐的猩猩,從小包着紙尿褲,被當做人來養的猩猩,從此就被關在鐵籠子裏,它怎麼適應這個變化呢?)那麼,父母究竟能給孩子帶來什麼?父母影響孩子在家的行爲,也爲孩子提供知識和訓練,幫助孩子走出家門後能應付外面的世界。這纔是父母最需要做的。所以我們中國有句古話,“慣子如殺子”。如果我們在家裏過分溺愛孩子,但孩子出門後面對的是另一個不能寵愛他,以他爲中心的世界,他就會特別痛苦。那時就會出現很多情緒問題和心理問題。我們要教的是各種知識、社交技巧,管理情緒技巧等等。醫學世家的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各種醫學知識,雖然不當醫生,也比別家孩子懂醫學常識。但是,孩子的性格,我們影響沒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