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中學生讀後感14篇

中學生讀後感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7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學生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學生讀後感14篇

中學生讀後感 篇1

一直想拜讀美國大作家梭羅的著名散文《瓦爾登湖》,奈何卻苦於沒有時間和機會。今年暑假終於拿起了這本文學鉅作,沒想到一讀就入了迷,因爲梭羅筆下的瓦爾登湖實在是一個讓人心馳神往又求而不得的地方。19世紀上半葉的美國,處於經濟轉型階段,社會發展迅猛,人人都爲了名利而奮不顧身,但作者卻在此時投身於大自然的懷抱,這份勇氣實在是令人欽佩。他厭倦了城市工業帶來的喧囂,只想遠離一切,去尋找內心深處真正的平靜。

一抱起這本書,我就覺得放不下來了,爲作者筆下那個神祕而寧靜的瓦爾登湖而深深着迷,也爲他這種勇於追求靈魂生活的精神而折服。在瓦爾湖旁,作者與木屋相伴,跟飛鳥對話,親自開墾荒地,耕田勞作,這種生活狀態,在我看來纔是真正的活着。反觀當下社會的我們,爲了追名逐利,早就拋棄了內心世界,每天早上坐着擁擠的地鐵上班,爲了雞毛蒜皮的小事跟他人爭吵,我們沒有在生活,只是爲了活着而活着。試問,你有多久沒有停下腳步好好直面自己的內心了?你有多久沒有離開繁華的城市回到淳樸的鄉村了?想到那句很有名的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話雖如此,可是我們做不到像梭羅那樣迴歸自然,也缺少陶淵明那份“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逍遙。因爲我們肩上的擔子太多,我們的思想負擔太重,我們沒有辦法把什麼都拋下,只去尋找那種詩意的世界。

讀完這本書,我還是要爲了學習和生活所奔波,但這並不意味着《瓦爾登湖》對我沒有影響,相反,它對於我來說,是一種精神的寄託,是我理想中的烏托邦,是能時時刻刻地讓我找到內心的淡然與恬靜。

永遠不要遠離自然,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更是要如此。

中學生讀後感 篇2

一開始讀這篇課文,感覺有點暈。當之後教師引導我們深入課文學習,我開始佩服作者能夠用“有的人”來把魯迅先生爲主的這個羣體和國民黨統治來比較,構思巧妙,留給了我們讀者更多思考的空間。當然也留給我這個其中之一的讀者思考的空間。雖然課上教師提的問題我都不是怎樣會回答,可是我會思考這篇課文與我的生活聯繫。仔細想想,我們生活中的確也有“有的人”。有的人,總是說自我會,其實根本不會。有的人,實事求是,不會就是不會。我記得教師說過,這就是我們班的學習氛圍,或許我也是第一種“有的人”吧。不僅僅是這些,我同樣敬佩魯迅先生。我記得教師講課的時候經常用“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這句名言,讓我們學得更快更好。這句話寫的就是魯迅先生:對敵人冷眼相對,而對人民羣衆卻像牛一樣,默默無聞地做貢獻。雖然我只是初識魯迅先生,但已經對這個人物留下了很深刻的記憶。

魯迅先生對人民羣衆的關心從小做起,原本是做一個救死扶傷的醫生,之後卻感悟到與其治身上的病倒不如治心裏的病。一生貢獻給了人民,就靠筆桿子,“救”了許許多多的民衆!魯迅先生也是一棵野草,可是,當他被火燒了之後,春天到來,還會有更多更多的野草長出來,永生永息。雖然野草並不惹人注意,可是野草是生命力旺盛的!我相信它總有一天會鋪滿我們肥沃的大地!當野草鋪滿我們的大地時,它就會讓我們注意到它是存在的!它並不是弱小而嬌氣的!我喜歡作者所用的暗喻修辭手法,更敬佩魯迅這個人物。

中學生讀後感 篇3

這幾天,我們讀了《神奇的收費亭》這本書,書裏的故事非常感動,感動之餘也讓我對自己已往的行爲有些許的慚愧。

書中的主角米諾,他曾經整天無所事事,在收到一個神奇的信封后,踏上了長長的未知之旅,在這過程中經歷了許許多多的故事。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現實城”。那裏的居民本來對身邊所有的事物都非常的喜歡,可是某天,其中一個人發現,儘快走,不去觀賞路上的事物,就會更快的達到目的地。後來,所有的人都跟着這麼做了,現實城中的事物慢慢變得模糊起來,最後全都消失不見了。

居民們因爲發現了這一個到達目的的捷徑,從而不把身邊的事物放在心上,惡果就隨之而來,寓意非常的深刻。現實中,我們經常也這樣,爲了成績而忽視學習過程中帶來的樂趣,爲了玩遊戲或其他事情而忽視了與家人的交流,爲了結果而忽視過程,舍近而求遠。

從我記事起,太婆就對我非常的好,平時總是把好吃的攢起來捨不得吃,等到我們去看她的時候給我吃。還沒到過年就會早早的準備好大紅包,總是第一個給我。有一段時間,我們住在老家,每次放學回家,爸爸總是要先帶我去看一下太婆,每次去看她,她都非常的開心。但是,我總是責怪爸爸:“爲什麼一回家就要先去看太婆,太浪費時間了,我還要回家做作業,看電視呢。”這時候,爸爸總是很沉默。二前年的一天,我放學回家,看到爸爸很難過,我問他怎麼了,他告訴我太婆走了,我感覺到一種莫名的難過,我很想哭。

近段時間我發現媽媽的頭上出現了許多的白髮,因爲她在鄉鎮裏總是加班加班,她太累了。我想她如果在家休息,我要給她講講學校發生的趣事,讓她開心開心,給她捶捶背,按摩按摩,讓她享受一下。

人生總是這樣,韶華易逝,但是我們要珍惜這大好的時光和年華,珍惜眼前這美好的人和事。

中學生讀後感 篇4

青銅五歲發高燒燒成了啞巴,他不能與人用語言交流,不能揹着書包上學,經歷了很多苦難。在鬧蝗災時,全家人吃不飽、穿不暖,可還要下地幹活,拼命攢錢,供葵花上學。青銅爲了葵花登臺演出精心製作了一串冰項鍊,並親手掛在葵花的脖子上,讓所有的人感動不已。其中使我最感動的是第四章“蘆花鞋”講述的內容。在大雪紛飛的寒冬,青銅到油麻鎮去賣蘆花鞋,爲了多賣點錢以減輕家庭的負擔,他竟然把自己腳上穿的蘆花鞋也賣了,赤腳踏着積雪走回了家,而我們今天的兒童棉鞋就有發好幾雙,哪能忍受如此的痛苦,想想自己真是太幸福了。

葵花三歲喪母、七歲喪父,青銅一家雖然十分貧苦,但還是收養了葵花,青銅和葵花也成了兄妹相稱的好朋友。青銅的奶奶生病,葵花爲了給出奶奶攢錢看病,小小年紀的她就外出打工——去江南採摘銀杏,雖然只掙到非常微薄的收入,根本不夠給奶奶治病,但他的孝心非常讓人感動。而我平時一元兩元地花錢一點不心疼,要知道這錢可都是父母辛苦勞動的報酬,亂花錢就是對他們的勞動的不尊重。在我家父母爲我付出了很多,而我很少給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知道獲得愛,真慚愧呀!這個故事深深感動着我,看到青銅和葵花在蘆葦蕩裏無憂無慮地嬉鬧、玩耍,我的心情也會跟着他們快樂起來,看到開心處能高興得笑出聲。青銅和葵花如果能永遠這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該多好啊!當看到懂事的青銅爲了妹妹能唸書,而親手破滅了自己的上學願望,我的心裏也酸酸的。如果青銅和葵花的生活條件再好一點,爸爸、媽媽能讓他們同時進學校唸書,那該多幸福啊!青銅和葵花在遭遇了水災、蝗災之後蛻變得更加堅強、樂觀。可一起長大的兩個孩子,想要愉快的分離卻是那麼不容易,這痛苦讓青銅變得有些癡呆,甚至讓啞巴青銅用盡平生力氣,吐字不清地大喊出了:“葵——花!”這是青銅的“心聲”!這樣的痛苦經歷我們生活在糖水裏的孩子是無法用心體會的。

中學生讀後感 篇5

今天,我懷着好奇的心,一口氣將青春之歌這一書全部讀完了。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學生運動的長篇小記。展現了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學生爲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頑強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心由之路。

主要是通過對小知識分子林靜道不屈服於命運的對家庭和社會的個人反抗到最後投入的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艱難曲折的“苦難歷程”的生動敘述,形象地展現“九一八”—“一二·九”這一特定歷史時期我國學生革命運動的歷史風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從而提煉出一個革命的思想主題:一切知識分子,只有把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人民的革命事業結合在一起,投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才能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纔有真正值得歌頌的美麗青春。

我希望和林道靜一起,並肩走在大街上,去面對刺骨的寒風,但我卻不再像她那樣,可以看見中國共產黨幾個字就像嬰兒見了母親一樣感到無比的親切和偉大,我們聽貫了什麼“黨性”、“原則性”之類的話,對黨,也是另一種感受。在《青春之歌》中我領略到了林靜道對黨真摯的依賴,像母親一樣的情感。領略到了他的像火山一樣噴發的熱血愛國之情,領略到了那個轟轟烈烈的時代風雲。

作者以充滿激情的筆墨,真實地展示了林靜道充滿坎坷,充滿荊棘,但卻是豐富多彩的人生之旅,成功地塑造了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藝術形象。真實感人,文筆流暢優美,時代色彩濃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讀者,是一部暢銷不衰的優秀青年讀物。

中學生讀後感 篇6

至今,我雖讀過不少的書,但其中的一本卻讓我記憶猶新,那便是《甜橙樹》了。

曹文軒用他那普通的筆,構造了許多不普通的事物。例如:《海牛》,牛是一種溫柔而有倔強的動物,它很傲慢,根本不理睬你的憤怒和抽打,它整個神態似乎向你警告:別惹我。曹文軒筆下的牛,被賦予了許多高貴的品質,不容易被馴服,溫柔有靈性,充滿了野性。並把它人性化。

還有像:《遠山,有座雕像》中,寫了流籬和達兒哥之間純潔無暇的友誼,而我們在生活中建立的友誼,與他們相比,相差甚遠。

因爲每個人的生活,家庭,經歷都是不同的。流籬需要關心和呵護,達兒哥給她;流籬需要快樂和友誼達兒哥也給她;流籬需要偶像和崇拜,達兒哥的形象就更高大了。也許這些,也只是他的達兒哥能給她了。

文中“我賣了那套運動衣,走,給你買裙子。”這句可以看出達兒哥是多麼的重視,關心流籬,知道她喜歡那條白裙子,便賣掉自己從不捨得穿的運動衣,去給流籬買裙子。

“沒過一會兒流籬出來了,沒有買到裙子,卻哭着”

“怎麼了?”

流籬手一指:“那兩個買裙子的罵我……”

“罵你?”

“罵‘我’小傻瓜……”她委屈的哭着。

欺負流籬?誰也不能欺負流籬!他一把拉住流籬的胳膊,走進商店,問:“是那兩個?”

流籬用手指了指在櫃檯你站着的兩個男的。

“你出去等我”

她跳了起來,只見達兒哥站在她面前,他的衣服被撕爛了,鼻孔下連着兩道血痕,那隻唯一的手上也是血斑。

“我把他們打出了血”

流籬直哭。這段中達兒哥聽見有人欺負流籬,便不顧一切的衝進去,爲流籬討公道,這種急切的心情更體現達兒哥對流籬的保護慾望與擔心,顯示自己的承諾,有責任感,而流籬對達兒哥充滿理解,尊重,體貼和關心。從一開始就顯示出來了。她並沒有對這個殘疾人感到驚訝或歧視。相反,她向他走得越來越近。

這只是一件自我們身邊極爲普通的一件事情,可是曹文軒卻讓它變得更加樸實,感人深入人心。

中學生讀後感 篇7

天色已黑,月亮高高地掛在天空中,我坐在桌前,打開《安房直子月光童話》中的《兔子屋的祕密》,靜靜地翻動着書頁,慢慢地,我沉浸在了書的海洋裏,跟着作者來到了兔子屋前那片廣闊的捲心菜田。

我彷彿就是裏面年輕的太太,她十分懶惰,一天到晚就只坐在窗邊鉤鉤花,看書,或者發呆。這天,一隻兔子來到我家的窗前,說可以晚上送餐,這真是太棒了,不用買菜、做菜,還不用洗碗,但是價格呢?小兔子看出了我的心思,馬上說:“只要給我一件首飾就行了。”還有這麼好的事情啊,我同意了兔子的請求,緊接着兔子消失了,到了晚上,果然一隻裝着捲心菜肉餡卷的銀鍋放在了廚房裏。作爲報酬,兔子取走了我的金項鍊和金戒指,正好被丈夫發現了,他說:“那個金戒指可值錢了,做一年的菜都不夠抵那個戒指,真是虧大了。”於是我們想阿想,想出一個對策,我去找兔子屋,他去搬房子。我穿過捲心菜田,聽到了兔子的聲音,她正在唱歌,於是我偷偷從一個大洞走了下去,結果看到兔子全身帶着金燦燦的項鍊、手鐲,亮閃閃的。緊接着,我看到了一些調味料,不是什麼胡椒粉之類的東西,而是許多黃的粉末,紅的粉末……看到這,我決定把調味料偷走,這樣以後做菜就不用擔心了。於是,我趁兔子去送菜的時候,把它們全部偷走了,從此我做的飯菜都是美味可口,香噴噴的。

讀着讀着,我才清醒過來,原來自己是在做夢啊!安房直子的童話總是與衆不同,只要一看,就會馬上被吸引住,跟隨着作者遨遊在想象的世界裏,我多麼希望這個世界也能像童話裏那樣神奇、有趣,我要用筆記錄下那個快樂的瞬間。

中學生讀後感 篇8

《活着》講述了一個坎坷的人生經歷:地主少爺福貴年少時玩物喪志,敗光家產,過上了窮苦的生活,窮困之中他爲母親尋醫,半路上卻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之後解放軍俘虜了他,回鄉後他的母親早也過世,妻子家珍一個人照顧着兒女,可女兒鳳霞已經生病成了聾啞人。之後家珍得了軟骨病幹不了重活;兒子有慶爲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死;鳳霞又在與二喜結婚後,生下苦根難產而死;二喜又因吊車出差錯被水泥板夾死;可憐的苦根因爲日子窮苦吃不飽肚子,最終吃豆子撐死家中……難得又短暫的親情溫情,被一次次撕碎,只剩下一頭老牛陪着福貴一齊回憶過去……

人爲什麼而活着或是因爲家庭,或是因爲社會,或是因爲職責。而福貴眼中,活着是爲了活着。福貴一次次喪失了生活的目標,白髮人送黑髮人,他成了家庭的支柱。老年的他最終能過一點安穩幸福的日子,卻一次次喪失了親人,最終是與一頭老牛相依。活着再也沒了期望,只是單純地爲活着而活着。

無論我們出生在哪裏,生在怎樣的環境,有着怎樣的條件,我們都是爲活着而打拼,爲活着而承擔各種職責和壓力。在睡不着的深夜裏我們也沉思過:自我爲什麼活着每個人都生活都會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可能不是很大,也可能不是很小,無論大小,這個目標支撐着我們努力活下去,它是我們奮鬥的力量來源。與其說生活的目標支撐着我們活下去,不如說尋找下一個新的目標是我們活下去的目的。

生活中有的人因爲一兩次失意而喪氣,自甘墮落,失去自信甚至妄想自殺。這樣的人太多太多,試圖以死來實現人生的人,並沒有真正體會到生活的真諦。死亡是每個人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個結局,它讓我們感激生命的獲得。向死而生,讓我們擁有一份好好活着的感動,從容應對生命的不可預知,更加熱愛生命。

爲了活着而活着的人生,簡單又明瞭。生命的性告訴我們要尊重每一個生命,珍惜活着的時光、擁有的一切。用笑代替哭,爲了心中的目標,爲了生活的信仰,在死亡的伴隨下努力活着。

中學生讀後感 篇9

呼蘭河是蕭紅長大的地方,經過蕭紅回憶式的描寫,我的眼前彷彿也呈現了一個同樣美麗的故鄉,呼蘭河竟讓我心馳神往了。書中的語言乾淨明朗,清新自然,捧讀時,有如在山野中綴飲一杯菊花茶,其清香一直繚繞不去。

我喜歡蕭紅的敘事風格,也被她筆下的呼和蘭所感染。

蕭紅以自身的童年回憶爲線索,在小說的七個章節中,分別描繪了小城風情、家中的親疏人物,以及獨立旁枝的人物故事。七章雖說儼然一體卻又可以各自獨立,把我帶入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家鄉的生活畫面和風土人情中,在感受自然的純樸的同時也再現當地人們平凡落後的生活現狀和平庸愚昧的精神狀態。

在大山裏生活的人們,外來思想無法傳入,人們還是信着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套教條,靠着土地和老天過日子,有病有事求神靈,甚至連談婚論嫁也要過了神靈這關。在"團圓媳婦"這一章,就淋漓盡致的'展現了神靈對小女孩身心殘酷的剝奪和人格的褻瀆。人們在封建社會的愚昧無知,在生活中所鬧出的笑話與無奈,一生只爲了"吃穿用生孩子",每天算計着的也無外乎"柴米油鹽".我覺得可笑又可悲。當下我們與過去的他們有哪些差別,弊益又在哪?我們又在重複些什麼?

"呼和蘭這小城裏邊住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七十了……"

蕭紅語言自然,天然去雕飾。我認識了那個高大而慈愛的祖父,我彷彿看見了,小蕭紅拉着祖父的手,走在通往果園的路上。在燭光掩映的房間裏,蕭紅吱吱呀呀地跟祖父學着"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在夕陽的餘暉中,他們相視笑着,走到歲月深處。

中學生讀後感 篇10

讀完《項鍊》一書我的心情十分激動莫泊桑通過描寫主人翁路瓦栽夫人的不幸遭遇時所發生的感嘆之詞深刻的揭露了路瓦栽夫人所生活的那個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人與人虛僞的靈魂和窮困潦倒但及其奢侈的富豪一切都是那麼不公平那麼極端變態這樣的畸形社會就有這樣的人物。路瓦栽夫人身處清貧而追求豪華生活正是這個社會的典型產兒。

讀這篇文章時便自然而然得聯想到了現實生活中有多多少少像路瓦栽夫人得人們生活在虛無飄渺中。麻木的思想種子在她的心靈上生根發芽越扎越深以至到了最後失去了回到現實的空間。這樣一本帶來諷刺意義的書不經意之間思緒複雜。

別以爲莫伯桑筆下的路瓦栽夫人只是一個幻影它形象地反映了城市小資產階級追求虛榮的惡果。描寫路瓦栽夫人對項鍊十分的羨慕和欣賞非常渴望得到它於是路瓦栽夫人在虛榮心的驅使下費勁心機從而發生了一連串即生動有趣又可悲可嘆的故事。

作者分兩部份來敘述書中的路瓦栽夫人的經歷。前一部份是路瓦栽夫人向別人借假項鍊滿足舞會上短暫的愛慕虛榮的心裏然而一場意外降臨到了路瓦栽夫人的頭上借的項鍊弄丟了。後一部份敘述了並不富裕的路瓦栽夫人向高利貸商人貸款去買了真項鍊還人家。於是花費了路瓦栽夫人以她青春的代價償還了債務去做她以前只認爲只有傭人才做的事情品嚐了人生的種種磨難。雖然故事並不複雜。路瓦栽夫人的夢想在冷酷的現實中破滅僞善的社會無情地捉弄了她懲罰了她。

閱讀到最後我體會到這個荒唐又啼笑皆非地結局叫人印象深刻她帶着生活地哲理:打腫自己地臉充當自己是胖子。只能自己吃辛酸地苦果。當人們滿足地得到所要得到地東西的時候也是所要報復的時候。所以瘦子充當胖子不是那麼好當的在使自己打腫臉的時滿足一時的當時胖子時所帶來的幸福也是驚喜之中帶來更加痛苦地痙攣。瑪蒂爾德-路瓦栽夫人好像在昏暗的秋日裏的飛蛾撲向熊熊燃燒德烈火只爲那短暫的溫暖最終淪落到只能被大火吞噬的慘痛結局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中學生讀後感 篇11

今天,我讀了一本由瑞典優秀女作家塞爾瑪。拉格洛夫創作的《尼爾斯騎鵝旅行記》。

我喜歡這本書,這不僅是一本童話書,還是一本教我們不要欺負動物,欺負弱小;這還是一本追隨好奇心,實現夢想的書。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天天欺負小動物的人,被一個小精靈變成一個拇指大的小人兒,他聽得懂鳥言獸語,騎着一隻家鵝,開始了一段奇異的旅行。尼爾斯幫助動物,幫助了差點要他性命的多狗熊,爲了家鵝不被殺死,寧願一輩子都做一個小人兒。尼爾斯很想父母,可是爲了家鵝,差點永遠變不回來了,讓我們聽聽他的故事:故事是這樣開始的,一天尼爾斯的父母讓他學習,可尼爾斯不願學習,他在玩兒,突然發現了一個小精靈並捉住了小精靈。小精靈要給他一些好東西求尼爾斯放了它,可是尼爾斯不願意,小精靈就把尼爾斯變成拇指大小的人了。當尼爾斯走到院子時,那些曾經被他欺負過的小動物開始欺負他了,尼爾斯知道自己欺負小動物的行爲錯了,苦苦哀求精靈把自己變回去,這時有羣大雁飛來叫家鵝去和它們一起旅行,其中雄家鵝莫頓想去,於是就撲翅膀,尼爾斯怕鵝飛走,忘記自己變小了,就衝上去抓鵝,當鵝飛起來的時候,已來不急抖掉尼爾斯了,就帶着他一起飛走。在路上尼爾斯用自己的智慧,克服困難幫助了許多動物,尼爾斯也獲得了快樂。

最後,尼爾斯回到了家鄉並幫助了一些動物,最後小精靈又把尼爾斯變回來了,這時尼爾斯不會說動物語言了。我終於明白作者爲什麼要寫這本童話書了,不僅是告訴我們不要去傷害動物,更說明了作者希望小朋友們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中學生讀後感 篇12

今天我們學習了《生命的林子》一課。課文主要敘述了唐僧剛剃髮修行時由於耐不住法雲寺內嘈雜的人羣,以爲會影響自己的修行,因而產生離寺的動機,在方丈的教育下,改變了最初的想法,繼續在法雲寺修行的事。我對方丈教育唐僧時所說的富有哲理的話感受特別深。

“這些樹就像芸芸衆生啊,它們長在一起,就是一個羣體,爲了一縷陽光,爲了一滴雨露,它們就奮力向上生長,因此它們棵棵可能成爲棟樑……”這些話是說事物的發展離不開羣體,個體是在羣體的相互促進中發展的。“一棵大樹,不能闊別森林。”這棵樹爲什麼說大不說小呢?由於他沒有闊別羣體,也許它是羣體中最大的樹,也許他是羣體中最小的樹,不管怎樣,他都對自己下了一個決心——快長,否則別的樹會遇上自己的。無線城這句話中充分體現了適者生存,存優汰劣的生存原理。遠的不談,就說一下最近發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吧。我是學校中最有名的長跑運動員了,不管哪一次學校比賽,成績都是數一數二的,然而最近在鎮越野賽中成績卻不夠理想。什麼原因呢?難道是學校在鎮上是低等的,還是教師不特級?不,完全不是,原因在於在賽前我闊別了學校這一羣體,停止了個人的“發展”。我以爲自己在學校長跑中成績是最好的,以爲他們根本無法與自己相比,一次在練習中傲視一切,然而自己……是啊!一個人完全不能闊別集體,除非你以爲自己就是羣體,自己永遠超過集體。

競爭在整個自然界中隨處可見,一個人,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莢冬要想在世間存在,要想發展壯大,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正確的看待自己,勇往直前。

中學生讀後感 篇13

“女兒當然不是插曲,女兒是父親的宿命,使生存和死亡,都足夠平靜……”這是一首隻屬於妞妞的詩,她的一生,只有一次生日,也只有一次飄零。

“有一千條理由讓你早走,只有一條理由把你挽留,這條理由勝過那一千條理由,它就是我對你的愛。”這就是一位平凡的父親——周國平,用自己手中的筆記錄了只在人世間借住了18個月的女兒的短暫一生,這不僅僅是一位父親對女兒的滿心關愛,也是作爲一個父親和丈夫的承擔與責任。

妞妞眼中的世界是黑暗的,但她用自己心靈的聲音訴說着對黑暗的厭倦和對光明的渴望,用失明的眼睛望着塵世的天空,所以她一直在努力的用心去感受着僅存的微弱的光。也正是這個稚嫩的小生命,面對病魔的恐嚇時,依然微笑的接受病魔帶來的“禮物”。儘管微笑的同時會伴隨着疼痛,但是她還是一直笑着。妞妞雖然是不幸的,但她收穫了來自不怕把女兒寵壞的父親的如癡如醉的戀和牽腸掛肚的愛。

這位平凡的父親與女兒的相見,都是在死神身邊的歡聚,因而彌足寶貴,每一分一秒都將永遠珍藏在這位父親的心裏,即使死神最終都將女兒奪走,但奪不走女兒留給父親愛的贈禮,更奪不走妞妞在這個世界上曾到過的痕跡。

人生是一個過程,結果對於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因爲有死亡的背景,所以生命才顯得格外寶貴。不是每一個生命的結束都是悲劇和罪過。死亡本身不可怕,折磨人的是眼見至親至愛的人一步一步走向凋零的過程和等待煎熬,是那樣的無可奈何。

活着可能充滿了磨難與坎坷,但路還要一直走下去,可也正是這些磨難,讓人們有了強者弱者之分。在生命中總有些事是你無法預料的,無法改變的,但這需要你去勇敢的擔當。因此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無論是爲了你愛的人,或是愛你的人。

中學生讀後感 篇14

讀完了《城南舊事》,我默默地問自己:英子的童年幸福嗎?

哪有不是的道理!那麼多的朋友,那麼多的遊戲,有那麼多的人愛着她——還嫌不夠嗎?

不。但,我怎麼感覺,這本書的字裏行間,卻溢滿了濃濃的哀愁,離別的傷痛呢?——題記

離別的哀傷如迷濛的雲霧,久久籠罩在那20年代的老北京上空。

對英子來講,這個時代,是瀰漫着悲愁的。那麼多個她愛着的,深深的愛着的人物,如一朵朵花,一朵朵漸漸凋零,枯萎的花瓣又被時間的風,不知吹到哪裏去了。一個個,都離她而去了。

那個文靜嬌羞的小夥伴妞兒,不在了;那個善良溫柔的大朋友秀貞,不在了;那個憨厚淳樸的小偷哥哥,不在了;那個美麗漂亮的蘭姨娘,不在了;那個進步學生德先叔,不在了;那個親切體貼的宋媽,不在了;那個嚴厲而又和藹的父親,也不在了……在時間的匆匆腳步中,又有多少人不在了呢?那離別時凝聚的淚水,那離別後飄蕩的愁雲,還會化作一陣輕風飄散嗎?

那一個個離開的人,英子對他們又是多麼不捨呢!那依依惜別的傷痛,那匆匆告別的哀愁,鐫刻在心裏,都透進骨頭裏去了;還會被抹平嗎?一個個消失的她所愛的人,有的還會乘着時間馬車回來看看,那些無法迴歸的,又是多麼大的一種傷痛啊;離別時的揮手,又包含了英子對離去人的多大思念啊!

好了,那凝聚的離別的愁雲,該散的就散了吧;讓對那個人的懷念留下,其他的就化作一縷雲煙,飄了吧。把對離去人的緬懷珍藏在心間——誰能說,那地方不是一個聖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