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苦樂留痕》讀後感大綱

《苦樂留痕》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W 次

歲月留痕,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都保存着許多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時地回憶一下,你會收穫許多而不經意間,又一段歲月匆匆流逝。以下小編爲大家整理了《苦樂留痕》讀後感,歡迎閱讀。

《苦樂留痕》讀後感

  《苦樂留痕》讀後感1

讀《苦樂留痕》,讀罷讓我久久難以平復心中的那份激動。林孫珍先生幼年被繼養、童年被下放、青少年種田學手藝,生活讓他失去了許許多多寶貴的東西,也暗淡了快樂的童年最絢爛的青春,但作者的筆墨裏卻沒有一絲灰暗。對廣豐那片貧瘠的土地,他愛得那麼深厚、那麼質樸,質樸得就像那寧靜的豐溪河。那份“赤子之心”“淡泊明志”“苦中爲樂”的人生態度,強烈而持久地震撼着我的心靈

每次小心翼翼翻開《苦樂留痕》,一幅幅唯美的畫面縈繞眼前,文中借物抒情、託物言志、深邃感人的意境強烈衝擊着我。我對意境的理解是,情景交融、虛實統一、深刻表現人生真諦。沒有意境的藝術作品,註定沒有生存空間。

讀《苦樂留痕》我感悟到文中的意境美如下。我笨拙外加才學疏淺對意境理解不到位,敬請諒解。

一、赤子之心——感情的真實再現

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提倡以“赤子之心”觀照,他認爲天真嬉戲的孩童有更好的鑑賞敏銳,就像原始初民一般,他們簡單生活卻創造了神話思維。赤子之心就是真心,坦蕩無礙之心;又是“純心”,未經世事污染之心。是一種不會算計,不會爭奪之心。赤子之心屬於性情的天地,它簡單、純潔。《母親還在》正如文中講到,母親在的時候,工作之餘,我往往只顧自己,很少陪母親說說話。母親一生沒有出過遠門,她身體好的時候,我完全有條件陪母親出去走走,哪怕去趟南昌都好,可我就是沒有想到,……但已經是不可能實現了。母親在世時,我從來沒有說過祝母親快樂的話,好像鄉下人也不會這樣說。文中含蓄、委婉地體現了對養母的純正質樸之心。《難言的隱痛》對生父生母深深懷念誠摯無僞之心,處處體現出一片赤子之心。現在的人若能有作者這顆赤子之心,那麼或許我們對自然會多些喜愛,少些破壞;對人事會有多一些的信任,少一些猜忌;用一顆感恩的心,回報關心你、愛你的每一個人,那麼我們的精神生態會更綠化。

二、淡泊明志——價值觀的完美體現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講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錢的自白》折射出人最大的災禍就是不知足,無休止的貪婪追求。心底無私天地寬,做官要有官德,不用心,當不好官,這個心,就是良心。錢多,還是一日三餐,夜眠八尺,官大,皇帝只有一個。《臺上臺下》、《無奈虛榮這隻妖》處處體現。其實什麼事情都知道滿足,那就會常常感到幸福,正所謂知足常樂。那些不知足的人爲了過上越來越奢侈的生活,推着重負前行,喘息着爬行在生活道路上,他們被生活的憂慮和不必要的勞作所控制,而不能採摘生活的美果。爲了無休止的慾望,他們成了工作的機器。讓我們的心靈在實用上和自然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讓實用動機壓倒美感,多獲得一些直覺體驗,不要總是算計利益得失,用清淨之心正確對待價值觀。

三、苦中爲樂——人生態度的真實寫照

著名的教育家謝覺哉講過,快樂是從艱苦中來的。只有經過勞作、經過奮鬥得來的快樂,才真快樂。不可能有從天上掉下來一個快樂來給你享受。而且快樂常常不是要等到艱苦之後,而是即在艱苦之中。雖然我們無力改變缺吃少穿的生活狀況,但是我們卻能夠自找樂子,鬥雞、鬥蟋蟀、抓泥鰍、摸螺螄、“偷”甘蔗……《做農民工的日子》、《“偷”的樂趣》、《“蒲城擔、崇安擔”》、《消失的補丁》,一幅美麗的圖畫,讓你浮想聯翩。在作者的筆墨裏,悲哀中也無不自豪,苦澀中也還流淌着甜美。這就是熱愛生活的態度,對生命自然的一種的尊重,是一種人生的境界。我一直在追尋現在的年輕人缺少的是什麼,正就是這種人生態度。人生就像一條無比絢爛的彩虹,生活像一杯濃郁可口的咖啡;人生像一支悠揚委婉的樂曲,生活像一片蔚藍浩瀚的大海。不管生活是酸、是甜、是苦還是鹹,看一看美麗的自然,讀一讀好書,生活便充滿了情趣。

泡一杯淡淡的清茶,細細品味《苦樂留痕》,我發現人生是如此色彩斑斕,細細感悟生活我發現世界是如此美麗!

  《苦樂留痕》讀後感2

雖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也要選擇合適的、有意義的書來品讀,要從書中讀出樂趣、悟出道理、品出思想,方纔算得上是讀透了一本書。我討厭囫圇吞棗地看書,因爲那樣就會將作者字字斟酌的好句子付諸東流;我更討厭看華而不實的書,完全用華麗空洞的詞藻堆砌,就好比用所有華麗無章的服飾去裝扮女子,反倒讓人心生厭惡。《苦樂留痕》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樸實,字裏行間透出的.是一股純樸和自然,讀來如話瑣事、如嘮家常。

首先,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與書的內容十分相符,奶黃色的糙皮書殼,只繪有書名、作者和出版社,而沒有鮮豔的色彩與絕美的圖片,卻讓人心生喜愛,這就是簡單的魅力。至於內容,此書中主要記述的是林孫珍書記一生中親身經歷的事情、記憶中悄然消逝的物品和生命中陪伴走過的人。在對過去的事的回顧中,我們感受到了他成長的曲折艱辛;在對過去的物的描寫中,我們見識到了許多從未領略過的東西;在對過去的人的追憶中,我們體會到了他對親人依依的深情。另外還附有一些議論文、小說和報告文學等題材的作品,更是讓我們感受到了七、八十年代的人民生活和人物心理,讀來也是甚有感觸,這裏選出一些來僅與大家一起交流和感悟。

當讀到《腳踏車》、《燈》、《電話》、《消失的補丁》等文章的時候,不僅對過去的這些物品有了一定了解,更讓我體會到了時代的發展與物質的不斷充裕。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對物質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完全體會不到《“浦城擔,崇安擔”》、《憑票年代》等中描繪的苦難生活,那段生活讓人讀來有些心酸。然而,苦難的日子並擋不住人們的快樂,雖然不能去改變少衣緊食的日子,但卻能夠自找樂子。小孩子玩鬥雞、鬥蟋蟀、捉泥鰍、官兵抓強盜同樣不亦樂乎,且富有自然童趣;大人們吃一頓飽飯吃一頓肉更是喜笑顏開。而現在呢?人們漸漸麻木,過年過節以及其他喜事都沒有了太多感覺,似乎對一切都沒有了那份激情,漠視了生命中太多值得拍掌的時刻,不懂得知足,不懂得讓自己快樂。小孩亦然,每天以上網、玩遊戲等爲樂,早已失去了田園、山間的天然之樂。

說到快樂,我又想起了書中《快樂由己》這篇文章,作者一生經歷了很多我們從不曾去觸及的苦痛:經歷了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日子;經歷了自小擔起家庭負擔、做工掙錢的日子;經歷了自學進入大學輾轉於各類工作的日子……但他始終以積極的心態樂觀去面對,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苦難還是幸福,他都坦然接受,都懷着感恩的心去面對。這就正好詮釋了快樂的真諦:知足常樂、欲大則空。那再想想我們自己吧,十七、八歲如花的年紀,還整天有人愁眉苦臉、怨聲載道,是不是應該反省一二呢?

“今非昔比”這個詞也讓我從這本書中更加體會透徹了。以前對於“今非昔比”我不知甚解,總以爲現在人民物質條件好、生活質量高,怎麼會不如過去呢?後來才慢慢發現,儘管物質上升了,人情卻寡淡了,以前鄰里鄰間的溫暖關懷逐漸被緊鎖的防盜門所代替,這與該書中《緣何相鄰不相識》產生了共鳴,想法堪稱一致,道出了我們的生活。

與鄰居間關係漸漸淡薄,那對自己的父母呢?現在90後大部分都被人說成是“富二代”、“啃老族”,沒有能力養活自己、更沒能力付房費車費,全靠父母一生積蓄,但對父母卻並沒有太多的感恩之心,認爲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當今社會,孩子對於父母的感恩之心已隨着人情關係一起呈直線下降的趨勢,孩子與父母爭吵相鬥、大打出手的事情也愈見頻繁。當讀到書中《母親還在》和《難言的隱痛》的時候,體會到的是一份心痛,更是一份自省,我們虧欠父母的太多太多,從不懂得去珍惜、感恩父母。其實父母把我們攜帶到這個世界上,讓我們感受愛與被愛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恩澤,所以我們應該在有限的時間裏對他們好一些,不要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再追悔莫及。

人越老,就越會去回憶,再一次翻開以前生活的篇章,一切歷歷在目,就像磁帶倒帶重播。回想以前的快樂,會感到幸運,回想以前的苦難,會倍感幸運。林書記用他的一生向我們講述了社會發展、苦難生活、人情世故、父母恩情。。。旨在讓我們學會珍惜、學會感恩,學會包容與快樂,這樣等我們老來回憶自己一生的時候,也是如品珍饈、如食海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