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範文(精選26篇)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範文(精選2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一問一世界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範文(精選26篇)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1

很久很久以前就很喜愛楊瀾,那時似乎說不出很多的理由,只知道她很厲害,很有名。而今有緣閱讀了她的《一問一世界》,多年前的這份情感有了更真實的寄託,對楊瀾的喜愛便有了更多真真切切的理由。

《一問一世界》是一本既具銳意度也有溫暖度的作品,楊瀾親述她從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歲月流轉:與電視偶然結緣、離開央視、出國留學、創辦陽光衛視的失敗與艱辛、十年《楊瀾訪談錄》的臺前幕後、擔任申奧形象大使等。書中還透露了她與基辛格、克林頓、布萊爾、老布什、希拉里、李光耀、韋爾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楊瀾充滿智慧,敢於挑戰一切。她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實實,每一步都充滿挑戰性;她對員工的關心真誠,處理事情的大氣、豁達;對待工作的敬業專注,她的風度,她的氣質,她的才學,她的睿智,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作爲女性,作爲母親,楊瀾身上的很多很多都讓我自嘆不如。但是,拜讀過此書,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她對職業理想永不懈怠的追求精神。夢想,這個字眼雖然令人神往,但它卻總是和現實大相徑庭。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夠始終堅持自己的夢想,並把它付諸現實。

年輕時有夢,這不足爲奇。年輕時的我和楊瀾一樣,擁有美麗的夢想。那時,我雄心勃勃,以100%的熱情對待工作,從來沒有正因任何困難而阻擋前進的步伐。記得那時,爲了上一節公開課,一次次修改教案,一次次試教,幾乎到了整晚整晚不休不眠的程度;爲了找到一篇論文的理論支撐,泡圖書館,上網,摘抄,也幾乎到了忘我的境界。一個人的心中假如沒有夢,就像心飄忽着,沒有落腳的地方。可假如有了夢想不堅持,那更是悲哀的。如今,隨着歲月的流逝,從事教育工作已十年有餘,以前發奮過後的一無所獲,以前經受的失敗、挫折,讓以前的雄心壯志都歸於平靜,自己還經常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告訴自己無需像年輕時那麼發奮,夢只屬於年輕的歲月。

其實,不發奮的理由唯有自己知道:承載夢想還需有足夠的勇氣去理解困難,承受失敗。不管歲月如何流轉,楊瀾心中一向珍藏着這個夢。爲了實現自己的夢,她一向發奮着。一路走來,她承受更多的是艱辛,失敗和忐忑。每次當外人都覺得這是個不可逾越的難關時,楊瀾總是用心應對;每次當理想不得不應對現實的挑戰時,在苦苦掙扎中,她毅然決然選取了堅持自己的夢想。楊瀾是美麗的,正因夢想,正因堅守,正因執着。我也以前美麗,正因夢想。多少像我一樣的人都以前美麗。可你、我的美麗都只是曇花一現。正因你我沒有堅持,只是一廂情願地把夢想歸屬於年輕的歲月。在失敗挫折過後選取的是放下和逃避,安慰自己的也是一個個單薄的理由。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如今這個唯利是圖,物質優於精神,金錢打倒一切的現實社會裏,有人爲了金錢,放下了做人的尊嚴;有人爲了名譽,追腥逐臭;也有人爲了利益,六親不認。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在絕大多數人都在爲盈利,爲效益,爲名利奔波苦惱時,楊瀾也曾彷徨過,但糾結過後,她仍然堅守自己的夢想,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品質,這需要多大的勇氣。

法國小說家紀德說:獲得幸福的祕訣,並不在於爲了追求快樂而全力以赴,而是在全力以赴中尋出快樂。楊瀾全力以赴了,爲了創辦陽光衛視,她傾注了全部的心血,投入超多的精力;家庭上,她與子女共成長,儘量讓自己做一個最好的媽媽。其實,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古有范仲淹,他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理解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最後成爲了偉大的文學家。還有王羲之、匡衡等。今有西單女孩,旭日陽剛等。每個人都有夢想,夢想直接指引着一個人一生的幸福。在人生的道路上,最需要做到的是不好被現實消磨去夢想的光輝。要讓夢想的光芒一向照耀着我們前行的道路。讓它一向對我們有所指引,並且一向嘗試向它靠近。夢想給我們繪就了一張人生地圖,只要敢於嘗試和堅持,不放下,即便夢想再遙遠,也總會有到達的一天。

楊瀾是夢想的追求者,她爲了自己的夢想,一向堅持着和現實中的種種作着鬥爭,最終把成功緊握在了自己手中,讓自己變得那麼精緻、那麼美麗。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2

《一問一世界》是楊瀾入行20年的傳記作品,立體展現楊瀾20年十分媒體生涯,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楊瀾和楊瀾眼中的時代真相。在本書中,楊瀾回顧了自己從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歲月流轉;她與基辛格、克林頓、布萊爾、老布什、李光耀、韋爾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祕辛;她如何在人生每個節點自由瀟灑地轉換;她對“贏”的重新明白和體悟;她的20年十分媒體生涯和她眼中的傳媒江湖。真實呈現她的“陽光二十載”:與電視偶然結緣、離開央視、出國留學、創辦陽光衛視、《楊瀾訪談錄》、申奧形象大使。楊瀾對自己20年媒體人生的審視與展望:以提問爲生的她,對“贏”有了新的感悟;對“女性”有了理性的界定;對“問”有了執著的迴歸。

確實,我喜愛楊瀾,是正因她有種獨特的氣質與魅力。雖然這本書是楊瀾和朱冰一齊著作的,但我更多的是關注楊瀾的經歷與推薦,也許這就是一位你所欽佩的人對你的影響。自從收到這本書後,我就喜愛在靜靜的夜裏,坐在牀上,認真地閱讀每一章節的資料,正因只有在夜裏時,我才能靜下心來,體會書中資料。我喜愛慢慢的閱讀,只有那樣我才能感受到她的體會與經驗,讀後也會想,當在自己遇到這中狀況,我會怎樣辦。楊瀾用自己一步一步走來的事實激勵着我前進。

書中摘錄了很多楊瀾採訪成功人士後的真實感觸,每個成功人士的背後都有不願言及的心痛,在字裏行間都能感受到她對真實人性的探求。書中還有很多對傳媒行業的回顧和對前景的展望,淺讀幾章節就有如此多的感慨,我想這本書還是值得去品讀的。

楊瀾確實是一位傳奇女士,她是一位融合了東西方知性美的女性,她用她的人文觀看待世界,發掘人性的真善美。我之因此欽佩她,不是正因她華麗的成功,而是正因她一路走來,應對人生的態度,還有應對各種問題的靈活應變,在適當的時候懂得選取。她所獲得的一切不是靠運氣,而是她朝着堅定目標,不懈地發奮獲得的。

不管你走上了哪條職業大路,首先要對得起自己的心,只要認定了就不好在行動的時候後悔,堅持不懈的發奮是實現夢想的必要條件,豁達的心態是享受追夢的靜心劑。長江後浪推前浪,楊瀾固然是一個成功女性的典範,她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一個值得每個女生學習的人。我們要自勉。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3

知道楊瀾是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她的主持,她高雅的氣質,俊美的外形吸引了我,此刻很多電視節目的女主持人都很漂亮,但是我覺得總沒有楊瀾的那樣睿智,之後我就在網上把她主持的《楊瀾訪談錄》幾乎全部看了一遍,讓我更加欣賞和喜愛上了她,正因她是一位博學多才,滿腹內涵的女子。因此當我看到商店書架上赫然擺着楊瀾的《一問一世界》這本書,一眼就被書封面上身着白色禮服的楊瀾吸引住了,她手拿話筒,低頭沉思,那靜靜的眼神,再加上飄逸的衣襟,感覺很美,一種很有內涵的美。拿起書,看看封底,楊瀾穿着一襲黑色長裙,身段高挑,眼瞼低垂,旁邊有幾行小字:“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再渺小的個體也能折射出宇宙的大義。作爲一個以提問爲生的人,我祈望以一個個問題打開一個個世界,它可能是地理的,可能是行業的。”看看照片,再看看這幾行字,想去深入瞭解這個如此精緻的女生她精彩的人生,暑假裏首先選取了這本書。

1996年,走出青澀時代的楊瀾完成了她的處女作《憑海臨風》,15年後,作爲入行20年的回顧,楊瀾在新書《一問一世界》中,親自講述她從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歲月流轉,從事電視行業的心路歷程:與電視偶然結緣、離開央視、出國留學、創辦陽光衛視的失敗與艱辛、十年《楊瀾訪談錄》的臺前幕後,節目團隊的組建、人員分工配合和團隊成員做節目所付出的辛酸和發奮,擔任申奧形象大使等,以及她眼中的傳媒江湖。書中還透露了她與基辛格、克林頓、布萊爾、老布什、李光耀、韋爾奇等高端人物過招,楊瀾以及她的團隊如何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何對嘉賓巧妙提問,如何精益求精地創造這個有價值的節目。

作爲訪談節目的主持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斷地提問校但是提問難免會問及令對方尷尬的問題,比如說,她採訪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前,導演和製片人都說,楊小姐你必須要問問他萊溫斯基的事情。楊瀾感到這讓她有些爲難,即使是一位離任的總統也應得到尊重,怎樣去問人家這種難堪的問題?爲了完成這個艱鉅的任務,楊瀾做足了功課。

瞭解到克林頓離任以後建立了克林頓圖書館,並在圖書館裏設立展廳,展示了萊溫斯基事件始末。於是,楊瀾就大膽地問克林頓:“通常總統們在自己的圖書館裏都會佈置那些讓自己感到十分驕傲的歷史,您爲什麼要設計這樣的一個展示呢?”克林頓不愧是有涵養的政治家,他直面這個問題,談及他意在告訴後人美國黨派之爭的惡性發展。楊瀾又問道:“您在自傳裏說過,在萊溫斯基事件初期您一向是過着雙重生活,什麼時候您才從這種痛苦中解脫的呢?”這時,克林頓毫不迴避地說:“正因我從小生活在一個父母離異、充滿暴力的家庭裏,我覺得別人不會明白我,我只有自己來處理自己的痛苦和麻煩,因此我一開始拒絕任何人進入我的空間。但是我最終決定把真相告訴我的妻子,我突然覺得我的痛苦解脫了,能夠應對任何人了。”

當我一口氣把這本書讀完的時候,我仍然感到自己走入了一個新的世界——記者的世界、電視媒體人的世界。這本書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楊瀾個人的成長曆程;另外一條線索是電視傳媒界的興衰與發展歷程。兩條線索交織着,按照時刻順序正敘。作爲一代中國最著名的記者型主持人,我看到楊瀾的奮鬥與堅持,也看到很多電視傳媒人、世界知名主持人對這個領域發表的觀點與思想。它不是一本深刻而嚴肅的教課書,相反裏面更多的是活生生的人與一些看似瑣碎實則折射出人性的細節,它由種種真實的故事串聯而成,讓一個行外人瞭解到了一個優秀電視傳媒人的眼界及思想。讀完之後給我印象最深刻啓示和思考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我印象很深的書中一句標題是:“世有疑惑,務必發問”

這是書的序言標題。楊瀾講述了她求學時的經歷,在美國上大學,她有一種深刻的感受就是之前在國內教育體制下,讓中國的學生們幾乎不善於提問校而這也是讓我感同身受的。我們在上課時,提問方似乎永遠是老師而非學生,作爲學生,我們只是理解知識,再把這些知識反饋給老師。思考-發問-思考,卻是探索的過程。提問,代表着一種思考的用心性與討論的參與度,它標誌着從被動理解的過程向用心探索的過程的轉變。

  第二,如果想要進行跨文化對話,那麼掌握一門母語以外的語言,是絕對必要的。

這個的重要性自不必言說,掌握一種語言,就爲我們推開了另一個世界的大門。楊瀾英文專業的背景也爲她之後的發展與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掌握某一些學科的專業知識是十分有必要的。

楊瀾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時主動選修了社會學專業。楊瀾的書中也說過,提問並非來自於無知,相反只有知道得越多,才能提出更多越有價值的問題。楊瀾證明了她的看法,如今的新聞時代,早已超越了僅僅是問who,when,where,what,why就能寫出一篇好報道。此刻,一個優質的報道更多地與背景鏈接有關,即把一個孤立的事件放在必須時刻和社會背景的座標上,給受衆一個明白和思考的框架。而這需要比較專業的知識。能寫出優質的文章,總需要有廣博的知識與廣闊的思考,要麼是政治與經濟領域,要麼是人文科學領域,要麼是自然科學領域。

  第四,無論是不是記者,最重要的都是好奇與堅持。

“真相從不簡單純粹”,CBS主播丹·拉瑟曾對楊瀾如是說。2002年獲得普利策獎的艾美·高斯坦說:“成爲好記者的兩個特徵是好奇與堅持。”不僅僅僅是記者,在任何一個領域裏,好奇心引領着人們一步步接近真相,好奇帶來思考,思考引起發問,發問得到答案,然後再質疑,再發問校這個反覆的過程就是探索與深入地瞭解,只有好奇心,那種迫切的想要了解、想要知道的熱情能帶領我們。堅持的好處在於追求真相與探索真理的過程從不如人們所希翼的那般一帆風順。

道理說出來的時候往往總是很簡單,看似是常識一般,而我們卻總善於遺忘。記者是以提問爲生的人,但提問與思考,對於個人來說都是重要的,對於大多數人的好處,更多的時候,我們不是向別人發問,而是向我們自己,我們的整個生活發問校不僅僅僅是“讓我問問你”,也能夠說“讓我問問自己”。

從書中我發現光環的背後是近乎吹毛求疵般地追求卓越,是不斷地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尋求最佳的動態平衡。在央視《正大綜藝》工作三年後,在大家看來春風得意的時候,毅然決定遠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求學,學習國際事務專業。這種勇氣與魄力,非一般的女生能比。透過哥大學習,培養了她國際化的觀察視野,更加專業的新聞素養,更加純正地道的英語,建立了國際化的人脈關聯,開始了她幸福的婚姻生活,在事業上給她諸多支持的老公——吳徵。記得以前看過一期採訪吳徵的電視節目,談到他們夫妻二人創業初期,楊瀾對於電視節目的那種純粹,甚至有些單純的執着,吳徵都默默地支持着。當楊瀾建立的陽光衛視最後出現財務危機的關鍵時刻,吳徵爲了給妻子一個電視夢,透過自己嫺熟的資本運作方式,最終讓楊瀾的夢想沒有破滅。讀到那裏,我從心底佩服這個外表看起來有點胖、有點憨的男生。正如書中所說,決定一份感情品質最好的方式,就是看情感中的兩個人是否有機會成爲更好的自己。

楊瀾遊刃有餘地平衡着事業與家庭的關聯,事業上,她是資深媒體人,家庭中,她是幸福的太太,兩個可愛孩子的媽媽,她憑藉着聰慧成爲了精緻的女生,演繹出了她精彩的人生。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4

第一次在書店看到《一問一世界》這本書後,我就被這本書吸引了,於是,我把當時身上僅有的50元買了這本《一問一世界》。

在《一問一世界》這本書中,我多處看到人文歷史與人性,秉承探求事實真相,留下一段記錄,這是楊瀾製作《楊瀾訪談錄》的所注重的。

是啊,一個人做一件事,其注重的品質與做事風格會被人們知曉後構成其個人品牌,並會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一齊做事情。楊瀾就是這樣吸引了優秀的專業人士加入。一齊做事情的人會正因個人的原因離開;也會正因發展變動有一些人離開。變動是難免的,事情還是要做的,只要堅持仍然會繼續前行。

想想現實,有一個支持愛妻事業的丈夫是多麼難能可貴。完整的女生有家、有事業、有孩子。楊瀾並不因事業上需要而使一齊幹事業的女生放下做媽媽,還會鼓勵催促她們生小孩。

做電視以收視率爲重,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使得楊瀾應對現實做出了多種選取。作爲母親在明白與包容中與孩子共同成長。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5

對於名人出書,一直不屑,這世道認個字都能出書,當個主持人都能寫書,唱個歌都能賣書,反正自己不求上進不是一天兩天了,所以從粉絲時代到了現在的務實時期,但真是開卷有益,而且再用一次膚淺形容自己。

讀楊瀾的純屬等孩子練球時的無聊翻翻,無心看看。(這是西關學校辦公室的書架上放的,隨手翻看,感覺很好。)這一翻一看間,卻又膚淺了N次。甚至感受到楊瀾對女兒讀書的建議和女性優雅的氣質再次折服。崇拜時,抽着下巴想:要是我也理個這樣的.短髮,是顯氣質呢還是顯大媽呢?這就是力量!

那一句“你沉睡的夢想,你準備何時喚醒?”夢想?沉睡?喚醒?夢想?有嗎?夢想中過的生活年年嘆息。燈下讀書是夢想的一件事,香薰入室,靜靜品茗是夢想中的事,爲孩子整理成長故事的夢想的事,爲學生整理相處點滴是夢想的事,用高超的廚藝,愛心小粥是夢想中的事,洗着泡泡浴,玩着插花,練着瑜伽也是夢想的事,可是這些都是夢罷了,偶然想一想。

而夢早已被對生活的炮灰打得灰土一臉,沒有勇氣和信心去深想。但隨着年齡的增長,想過自己的生活,想做自己的本性是越來越強烈的事情。《做你自己》楊瀾在書中提到這本書,也是在無數次採訪成功人士後人們所幸福的不是榮譽而自己的感受。文中有這一小段文字:張海迪在人民大會堂做報告,當時的年代,上臺前領導交待把一頭大波浪剪短,以保持政治敏感度。而她卻在上臺的一剎那,把頭髮一把放下來,讓美麗的大波浪瞬間華麗呈現。那咱勇氣是我們所沒有的,所羨慕的。爲何委屈,因爲煩惱逢迎;爲何憋屈,因爲不懂爭功。可是天高雲淡,捫心自問後告訴自己,就做你自己,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問一世界,極像一生一世界,這一字之差,折射了楊瀾留學時的“恥辱”:她努力勤奮,認真刻苦,極具中國特色的好學生,卻有一門課得了B,她和老師理論,老師說:印象中你好像沒有提過問題。這就是差別。而真正的恥辱,是當老師面對中國學生,冷場無人提問時,老師拿出一美元,只要提問,哪怕是白癡的問題也可以把它拿走。這件事楊瀾受到了衝擊,而作爲老師的我也同樣震撼。我們今天還在重複着打擊學生熱情而舉手越來越少,培養學習機器的事情。那個90年代的悲劇還在二十世紀的今天發生。

一問一世界,剛剛開始,而夢想怎樣喚醒,怎樣做好自己?今天認真地在兒子的小書桌旁,總結了放假以來每天發生的事情,而粗略地提出新的計劃。讀書是夢想,但靜下心來讀書,不浮躁地去讀書還不是一件易事。一件件地做,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性格的孩子。今天認真地剪貼了電視報,覺得很有收穫,也重溫了喜歡的故事、哲理、人生。

深度閱讀從靜心開始!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6

這幾天在看楊瀾的《一問一世界》,楊瀾這個名字聽說很早,也一直很喜歡她,覺得她是女性的一種典範,睿智,大方,優雅,很多形容完美女性的詞彙都可以用在她身上。

但是看這本書最讓我佩服她的是女性身上的勇敢與勇氣。我最近常常在想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自己到底在探尋怎樣的職業規劃,感覺到未知世界的無限可能性,但卻不知道這麼多路我該朝哪個方向走。人是貪婪的,怕走這條路,卻失去其他道路的美好風景。

楊瀾就很有勇氣,敢於改變自己,哪怕是在自己最頂峯的時候。好比當年在最風光的時候,離開央視的《正大綜藝》,前往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求學;好比在畢業擁有美國多個優秀媒體伸出的橄欖枝時,賣掉紐約的房子回到中國;好比之後開辦陽光衛視。這也突然讓我明白了,無論怎樣都不要先去畏懼,更要在適時的時候做出改變。

書裏引用了美國前財政部長羅伯特肯尼迪的一句名言:“當我們回首歷史,我們要問‘爲什麼’,當我們面向未來,我們要問‘爲什麼不’。”生命有無數的可能性,你的夢想還在沉睡,爲什麼不把它喚醒?

有時候有的問題一直去想是想不出來因果的,可是慢慢的就發現思想的脈絡與軌跡越來越清晰了。繼續在路上慢慢探尋吧,世界不是一問一答就有答案的。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7

《一問一世界》是楊瀾的一本書,雖說是名人傳記,但是這本書並不是和一般的名人傳記一樣,僅講名人的生平,他更多的是給我心靈上的啓迪。書中的楊瀾是一個性格開朗的人,是一個有着新思想的年輕人,她爲我們中國的電視節目帶來了新的趨勢,她的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原來堅持自己的理想並不是很難。

她是個奇女子,這是世所共知的事情,但她的成功下免不了她的汗水,她用她的成功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隻要堅持就會取得成功,也許道路不是怎麼平坦,但是隻有通過佈滿荊棘的道路,纔可以看到最美好的花園。就彷彿傳說中的天之庭院一樣,只有真正相信他存才,並且肯爲之努力的人,纔可以看到她的面貌。

《一問一世界》這本書是由許多個小故事構成的,但其中卻包含着她的感悟和感受,隨着書頁的一頁頁地翻看,好像我們也隨着她一起領略了她心靈的成長路程。她的感悟也許只是寥寥幾句話就被帶過,但是其中的情感卻被我深深地記住了,雖然沒經歷過,但是我依舊能感覺到她的心隨時間發生的變化,就好像原石,被慢慢雕琢,最終散發着迷人的光暈。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8

《一問一世界》是一本名人傳記,立體地展現了楊瀾30年非凡的媒體生涯,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楊瀾和楊瀾眼中的時代真相。它又是一本散文集,描述了楊瀾30載收穫的人生智慧與職場風雨,展示出一個女人的成長曆程。30年的生命跨越和歲月流轉;與成功人物的交往祕史;如何在人生每個節點自由地轉換;她對“贏”“遠見”“事業與家庭”的重新理解和體悟;她30年的媒體生涯和她眼中的傳媒江湖。

《一問一世界》是楊瀾數百次訪問後的思考結晶,是她無私分享的內心獨白—關於輸贏、競爭、艱難時候的選擇,夢想和現實的差距,事業和家庭之間的平衡。一問一世界,每一次提問中,都暗含着一個隱祕的世界;每一個回答中,都透露着耐人尋味的見識。

通過閱讀《一問一世界》這本書後,你會發現楊瀾和別的採訪者不同:她不僅僅探尋成功人士成功的奧祕,更多的在於展現成功人士背後的故事和體會他們的百味人生。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我敬佩的。她在採訪每一位成功人士時,都會閱讀大量的書籍,做好筆記。目的就是爲了提出一個富有深度的問題,能夠和採訪者打開話匣子。從她的故事當中,你會感悟到:

1、提出問題,是我們認識世界,感知世界的一種方式。你所聽到的,你所看到的,你所觸摸到的,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

2、提問並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它是一個人獨自思考的體現,它是人類智能的重要標誌。它能讓人處於主動地位,打開話匣子。在提問的過程中,你會發現知道的越多,未知越大,你的認知和好奇心就會越來越強,這個世界的輪廓也會越來越清晰。

3、無論人類社會如何發展,挖掘真相,不斷的提問永遠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事情。

4、生命有無數的可能,如果你的夢想還在沉睡,爲什麼不把它喚醒呢?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9

看節目,我最容易忽視的,往往便是主持人。很期待下一個精彩的節目,偏偏主持人要出來拖延一下時間,賣一下關子。然而,還是會有主持人成功的擺脫了花瓶的位置,向世人展示了出自己的才華以及睿智,楊瀾便是其中一位。

以前只是知道她是一名非常棒的主持人,通過着本書我看到了她在這些光環背後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也明白了沒有任何一種成功是無緣無故的,沒有一種成功是不需要努力的。

在這本書書中,楊瀾講述了她從1990年到2010年的重要事蹟:和電視偶然結緣、離開央視、出國留學、創辦陽光衛視的失敗與艱辛、十年《楊瀾訪談錄》的臺前幕後、擔任申奧形象大使等,以及她眼中的傳媒江湖。“當你爲了一個理想去努力奮鬥,而經歷過挫折的時候,我以爲你對整個世界的理解,會更深一步……這是人生非常寶貴的財富,你經歷很大的歡喜,也經歷很大的挫折,但是你還是能夠站起來,重新回到你要做的事情上來,我覺得這是一個人很大的考驗,我很高興我經歷這樣一次考驗。”這是楊瀾對她20年媒體生涯的總結,這也代表着她的一種生活態度吧。

看到《楊瀾訪談錄》中的她,永遠那麼智慧、優雅、自信。總以爲這就是上天賦予她的,天生的才能。其實,怎麼可能這麼簡單呢。她的背後不僅有着強大的智囊團隊,還有她追求完美的努力。她的助理說她每次採訪之前,即使智囊團已經給她做好了詳細的採訪策劃,她還是經常通宵達旦的努力,把採訪對象的相關資料都瞭解一遍。她在採訪著名音樂人李宗盛時,她提到李宗盛賣車支持某位年輕音樂人發唱片,李宗盛驚住了,他驚奇她對他了解深而細緻。所以說,努力最多的事情,儘量保證其完備這總是沒錯的。

爲了讓陽光衛視在衛星上佔據好的寬帶位置,楊瀾親自與衛星公司談判。這個時候的她還處於強烈的妊娠反應階段。儘管她在談判會議期間會盡量剋制,但是有時候實在忍不住,只好跑進廁所嘔吐。吐完以後,用胭脂粉遮蓋滿面蒼白,塗上口紅,嚼上兩塊口香糖,回來繼續談判。由於要忙衛視裏的很多事,並且會經常熬夜準備專訪稿,燈光師會專門給她多打一盞燈,讓節目中的她精神奕奕。在她看來,人生有許多道理是相通的,她用她的心血去孕育未知,然後在希冀中等待幸福時刻的悄然降臨。

而我曾有很多的夢想,一個個被我一邊希望,一邊毀滅。不是我沒有主見,而是沒有要努力的決心。幸福不是需要靠運氣,需要的是努力;夢想的能力。所以不要只想象,請付之於實踐吧。

一旦有了夢想,我們就要不懈的努力,不管環境是否美好,或是太惡劣。當一個人決定離開牀的舒適,去石頭上睡覺,他就已經擺脫了某種惰性,而帶來許多種可能。有一天,頑石也會留下他的溫度。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10

最近,終於趁着假期,把之前買的《一問一世界》看完了,看完《一問一世界》後,我有了很多的啓示和深思。

對於楊瀾來說,某種意義上,世界是用來問的...在這本書中,楊瀾將告訴你——她從1990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歲月流轉,與基辛格,克林頓,布萊爾,老布什,李光耀等高端傳奇人物的交往,又如何在人生每個節點自由瀟灑地轉換,以及對“贏”的重新理解和體悟,20年的媒體生活。

生活大致平靜,心中總有波瀾。作爲一名中國女性,她是一名出色的CEO,是一個優秀的主持人,是一個好妻子,更是一個好女兒,好媳婦,還是孩子的好媽媽...我欣賞,欣賞她在工作出色的同時把家庭經營得如此溫馨和諧,採訪了數百位世界政要和各界風雲人物的同時還的中國公益慈善大使,創建了中國第一個以歷史爲主題的衛星頻道的同時擔任北京申奧形象大使和上海世博會形象大使...這一系列的頭銜,不得不說,她很厲害,很優秀,以至於是我,甚至更多女孩學習的榜樣。

這本書總共包括六個問題,他們基本涵蓋了訪談嘉賓集中的若干領域:國際政治,商業,文化,娛樂,女界,體育,這一個個問題,串聯着深刻的印象,成爲21世紀第一個十年我們共同的記憶。一直都覺得,交際也是一門藝術,談吐更是這門藝術的靈魂。如何把自己的知識更好的告訴給更多人,這需要每個人的知識結構內化以及睿智的判斷與選擇,好比教育,更像教師,這引起的的一個反思,如何做個有特色的老師?如何在保持自己個性風格的同時又能兼顧到學習對你的熱愛與尊敬?如何把課本上的知識像陳鶴琴老先生說的“活教育”一樣引出來?特別是西部那些貧困山區的孩子,國家及領導又如何出謀劃策做到東西部統一?真教育,好教育,活教師是陶行知老先生一生的教育追求,我們應該思考,學習,更應該行動。

一直在問自己,我是誰?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人類對於自我和世界的認知,似乎一直在發問。有時候,人的好奇心,無藥可救。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最後,留下了一個問題,值得自己思考:生命有無數的可能性,我的夢想還在沉睡,爲什麼不把它喚醒?

《一問一世界》是一本好書,問出了人的本性,問出了這個世界的道理。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11

看完了楊瀾的《幸福要問答》後感觸頗深,結果第二次去圖書館就看到了這本書的姊妹篇《一問一世界》後。便迫不及待的買下來。

這本書與上本書相比有所不同,上一本書主要的篇幅是描寫女性該如何實現個人價值。而這本書涵蓋的面就顯得更廣一些,他是描述一個人如何從多方面來實現個人的價值。

本書貫穿的線索有三條,最大的一條是以楊瀾的人生爲線索,其次則是以楊瀾在《楊瀾訪談錄》中所採訪到的嘉賓的人生爲線索,最後是楊瀾創辦的陽光集團的過程爲線索,這三條線索可以集中體現出楊瀾的人生價值。她的人生價值來源與何處呢?

  1.不斷的選擇

楊瀾曾是央視當家花旦,在事業鼎盛時期,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後,回國創辦陽光傳媒集團,在這不斷選擇的過程中楊瀾的身份在不斷擴大與變化,最後不但成爲了一名優秀的主持人,還是一名企業的老闆,這樣的不斷的選擇中實現了楊瀾的人生價值。

  2.不斷探索成功的奧祕

楊瀾之所以創辦陽光集團,是因爲她想做一個高端,經典,又富有時代氣息的電視品牌。爲了這個目標的誕生,公司需要支付大筆的開支和極具創意的節目形式。正是因爲楊瀾在不斷的探索與創新精神,才使得她的節目經久不衰。

  3.對工作的敬業

楊瀾的節目以訪談爲主,才發現她在這十年間她採訪了不計其數的人。但要採訪一個人前,楊瀾要從各類書籍,報刊中做功課。她對工作敬業到無論在何處都要抱着與採訪嘉賓有關的資料與書籍閱讀,目的是從海量信息中提煉出有價值的東西,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正是這樣的敬業態度,才使得嘉賓對她提出的問題讚賞有佳,創造良好的價值。

所以價值從何而來?它來源於你的努力,及對成功的希望與對新事物的不斷嘗試,還有對人生的不斷抉擇,就能實現人生價值。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12

接觸《一問一世界》是一個偶然的機會。

那天,陪老公報名參加面試培訓,地點就在一家書店。無意中看到店主推薦書目中就有這麼一本書。看到書名還有封面上的楊瀾的第一感覺是好清新。當時的第一反應是:《一問一世界》,一個問題裏就蘊含着一個大世界,這本書裏蘊含着多少大的世界呢?苦於書本包裝嚴謹,買下之前又不允許拆開瀏覽書本的內容,就直接買下了。

結果,拿回家一看,傻了,都是關於楊瀾從業20年以來的經歷,無論記者的工作也好,採訪提問的內容也好還是那些高端人物的事蹟,似乎都提不起我多大的興趣。但是本着花了錢就不能浪費的原則,我還是拿起了這本書。雖然,我會時不時地放下,甚至有一段時間直接把他壓在了其他書底,但斷斷續續地,直到今天還是堅持把它看完了。

如果說,之前我是爲了實現書本的價值強迫自己去看;那麼,一段時間之後,我是發自內心地,心甘情願地喜歡上了書中的楊瀾,她的節目製作團隊,那些被採訪的嘉賓,喜歡上了《楊瀾訪談錄》這一高端的節目。雖然,有的時候,由於知識的侷限性,我很難很好地理解楊瀾的提問和嘉賓的回答,但我還是饒有興致地甚至有時候是迫不及待地去看書中的內容,能看懂一個大概,能理解到我個人所能理解到的東西,不是也挺不錯的嗎?後來,我就把《一問一世界》和電視節目《楊瀾訪談錄》結合起來看,理解起來就輕鬆容易地多了,這就越發引起了我對這本書和這個節目的興趣,一發不可收拾,每天看一點書,再看一兩個前幾個月的訪談節目。到今天爲止,終於狼吞虎嚥地把該書看完了。

不曾想過,要做何等偉大和出衆的人物;也不曾想要刻意去追求何等的成功。但是在這個拜金主義盛行的時代,我想我可以追求做一個真實的自己而不隨波逐流,被淹沒在世俗的大潮之中,就如同楊瀾和她的團隊竭盡所能向我們展示的社會,歷史和人性中最真實的一面,儘管有時不盡如人意,不夠絕對深入、全面和徹底坦誠;沒有楊瀾身後那個精英團隊的支持,就不會有楊瀾和這個節目製作的成功,在浩瀚的世界中,我們顯得如此地渺小,一個人真要發揮自己的才能,團隊的合作,家人親戚朋友的適時幫助就顯得尤爲重要。這一點也是我高二時候作爲備課組長的深切體會,失去了組員之間的團結和協作就談不上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成功;沒有家人的支持和幫助,我就無法安心地坐在這裏工作,所以真心地感謝身邊的朋友同事和親人,沒有他們,也就沒有我現在的舒適安逸的工作和生活。但真要發揮一個團隊的優勢,就必須能夠敏銳地發現每一個團隊成員的優勢和劣勢,揚長避短,把每個人的才能都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不是相互地揭短、不停地抱怨和刻意的逃避。原本一直以爲,一個女人選擇了穿高跟鞋,就無法順利地在泥土地中自由地行走;選擇了事業就意味着放棄了家庭。而像我這樣,已經選擇了工作,卻又在無法顧及到家人和孩子的痛苦中苦苦掙扎的女人尤其顯得可憐又可悲,我時常自怨自艾,結果是於事無補,沒能切切實實地照顧到家人,又荒廢了自己的工作。楊瀾告訴我們,一個女人如果能夠做到統籌兼顧,方法得當,可以擁有幸福的家庭和美好的事業,只要我有足夠的幸福力——發現幸福的能力。

對,每個人小小的心靈裏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大大的世界,而如何讓我們內心的大大的世界絢爛多姿,五彩繽紛,主動權就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千萬不要停下我們探索他人,探索世界和探索我們自己的腳步。地止與此,而海始與斯,讓我們以憑海臨風的激情,來期待美好的將來!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13

暑假中在新華書店逛了逛,看到了擺在書店中心書架上最明顯位置的這本《一問一世界》。作者的是名字是楊瀾和朱冰,前者是比較吸引我的,但,關於楊瀾,我都知道些什麼呢?知道她曾創立自己的陽光衛視,知道她爲申奧付出了很多還擔任“申奧大使”,知道她是湖南衛視《天下女生》和《楊瀾訪談錄》的主持人,當然她還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這本書中引用她做主持人請別人回答的6個問題,現由楊瀾本人回顧總結她入行20年的風雨歷程。細細品味這6個問題,“你真的那麼有遠見嗎?你不想贏嗎?誰能在石頭上睡覺?爲什麼總問女生這個問題?奧運能夠是件很浪漫的事嗎?你是否曾站在空空的舞臺?”不難發現這些問題很有價值,楊瀾總能透過自己的思考來向別人發問,而這些都是世界級的“高端”人物。或許她並沒有這個機會和各個國家的總統、政要來交流,但是應對人生的轉折,她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1986年至1990年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英語系。從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的那一年,她很幸運的被中央電視臺辛少英選中去主持《正大綜藝》。正是在楊瀾自我說時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給辛少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後楊瀾很順利透過層層考試走上了《正大綜藝》的舞臺。1994年,放下主持紅極一時的《正大綜藝》,楊瀾赴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和公共事務學院主修國際傳媒。對於她放下主持的工作赴哥倫比亞大學繼續學習這一事令我敬佩,我認爲當時她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爲了不輕易滿足她選取繼續出國深造。她的這個舉動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回想我小時候的上學時代,好像個性的順利,從小學、初中到教育學院並沒有遇到很大的挫折,一向都個性的順,而且我又是爸媽眼中的乖乖女。從小開始,我也在朝着我心中的夢想一步一步的前進。

待她學業完成時她在猶豫自己是去還是留,當時楊瀾毅然決定要回國,正因她去意已決。回國後她給丈夫說了自己的夢想,也是丈夫一向支持她併爲他完成她的夢想:建立中國第一個以歷史文化爲主題的衛星頻道——陽光衛視。剛開始的建立個性的艱難,正因人手、資金等問題磕磕絆絆,但是楊瀾能夠和丈夫一齊共同應對並和其他朋友並肩作戰將自己主辦的陽光衛視做的風生水起。其實,人生的道路並不平坦,關鍵是當你遇到某些困難時自己的心態以及應對這些困難時解決問題的方法。每當我遇到困難時就會找根本原因、分析原因最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可能我個人的一些想法還不夠成熟,但在朋友、同事、爸媽的幫忙下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以後的幾年楊瀾做着自己喜愛的事情,在家庭和事業上雙豐收。她榮升當了媽媽,自己主辦的陽光衛視得到大家的認可。但是之後的種種原因致使楊瀾不得不把陽光衛視轉讓出去,就像自己的孩子要送給別人養育那麼不捨。但是她並沒有把這當做終點而是把自己的金牌節目《楊瀾訪談錄》保留下來,透過自己的發奮和團隊的力量把這檔節目力求做到完美、極致。整本書前面的三分之一都在講楊瀾是如何組織來自四面八方的那些優秀的製片人、策劃、編導等。楊瀾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透過她的真心邀請、熱情的關心照顧,使得他們的團隊充滿了愛的力量。當她透過個人魅力將能用的優秀人才都安排得當時,她也在爲自己的支持生涯積累經驗,收穫果實。她是中國首屆支持人“金話筒獎”的獲得者。這和她的發奮、付出是分不開的,書中的好幾個片段都在講楊瀾在趕往某地路途中的飛機、高鐵、汽車上還在認真、專注的看着關於訪談人的密密麻麻的資料、故事。她的敬業精神是值得我學習的,雖然有時我有些偷懶,但我堅信楊瀾的專注會一向激勵着我,在我偷懶時想想她的付出,我會內疚。

透過她對世界政要和各界風雲人物的訪問,我們能夠清楚的記得楊瀾專注的眼神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作爲中西交流的橋樑樞紐,楊瀾不僅僅展示了個人魅力,還向西方各國展示了來自東方中國的文化。最近幾年也一向在關注楊瀾,作爲主持人的她,還榮獲過國家公益慈善領域的最高獎項——中華慈善獎。她在那麼忙碌的工作中還不忘獻出自己的愛心一向做着慈善,去汶川慰問心靈受傷的孩子們,我想在今後的生活中,她還是我的好榜樣。

楊瀾身上的美麗、優雅的氣質,工作中發奮拼搏進取的上進心以及她兢兢業業、踏實誠懇的敬業精神將一向激勵着我朝向我的目標邁進。記得最後一次在電視上看見她是她主持的某個頒獎禮,沙啞的聲音、美麗的容貌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麼超負荷的工作肯定很累,期望楊瀾能夠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保護好自己的嗓子,美麗快樂將伴隨她到永遠。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14

用了整整一個星期,略讀了楊瀾出道20年的首部自傳性的《一問一世界》。講述了楊瀾從一個初出茅廬的央視記者、主持人到如今一個成熟穩重的,可以輕鬆應對各種環境的記者、主持人。同時他也是以爲企業家、慈善家。

楊瀾對於自己的傳媒文化事業有着狂熱的追求。一路走來,楊瀾從當初的青澀,到如今的穩重,可以說,每天,楊瀾都在不斷的吸取新的文化,每天都在不斷的思考,可是始終如一的是她和她的“夢之隊”共同打造的《楊瀾訪談錄》。追求精益求精的她對她的“夢之隊”和《楊瀾訪談錄》有着極高的要求。高端、有品位是基礎,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雷打不動的“楊瀾精神”。在她的團隊裏,大家都是全力以赴的去工作,甚至這套訪談錄已經遠遠超越了維持生計的工作,在“夢之隊”裏工作的每一個人,都熱愛和追求着自己的事業,每一個人都在用心去工作,將自己融入自己的事業。同時,也是《楊瀾訪談錄》此生的追求!

楊瀾對於事業的狂熱追求已經超出了對於現實生活中可以用物質衡量的任何東西。

楊瀾對於他的傳媒事業來說,由於狂熱的追求,她,毫無疑問是位佼佼者,更是中國傳媒業的領軍人物!正式由於對新聞事業的狂熱追求,她,彷彿忘記了自己同時也是一名企業家,楊瀾可以爲自己的採訪不惜一切的金錢來製作一期節目,高端、有品位已經烙如人心。爲此,她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楊瀾和她丈夫創辦的陽光文化傳媒,可以說是大張旗鼓的成立,甚至在上海、北京、香港等地有分部。前期的大量基金投入,讓楊瀾走了一個設備設施齊全的工作環境,加上她組建的“夢之隊”,可以說是接近完美,《楊瀾訪談錄》作爲陽光文化的王牌,楊瀾更是一頭紮了進去,功夫不服有心人,不久,楊瀾的事業走到頂峯,收視率等指標均僅次於《鳳凰衛視》可是,即使如此,鉅額的開支難以平衡企業的維持,陽光文化一直處於負盈利狀態,哪怕是丈夫吳徵四處奔跑,籌集資金,也難以維持,即便如此,楊瀾絲毫不減少對《楊瀾訪談錄》的資金投入,原創,高端,有品位,是楊瀾追求的。陽光文化開始走下坡路,最後,上市的陽光文化不得不轉手他人。可是,楊瀾不變的追求,執着,讓她始終未放棄《楊瀾訪談錄》,帶着《楊瀾訪談錄》和“夢之隊”,楊瀾帶着狂熱帶領着這個團隊在艱難前進……

楊瀾,也僅僅是一個對自己的新聞傳媒有着狂熱追求的女人,對於商場上的“低成本高回報”這一類術語是模糊的。我們也可以說她更本不在乎錢,因爲對於一個記者來說,“某種意義上,世界是用來問的……”

楊瀾採訪過世界上許多許多成功的人,有巴菲特,比爾蓋茨,這些我們熟悉的人,也許是他們影響了楊瀾,文化影響了楊瀾,同時也成就了楊瀾!

楊瀾,也僅僅是個女人,一位母親。楊瀾的工作繁忙,可是楊瀾可以很好的平衡家庭與工作的關係,她回到家,能和女兒一起看《喜洋洋與灰太狼》,在兒子的鋼琴課上,是到勤率最高的家長,楊瀾可以說把工作和家庭協調到了極致。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15

近日,聽說資深傳媒人士楊瀾,出了本新書《一問一世界》,沒等到去書店買書在網上就直接閱讀了。作爲一個媒體工作者,讀了這本書深有感觸。《一問一世界》作爲楊瀾入行20年的回顧,立體展現了其20年的非常媒體生涯,告訴讀者一個真實的楊瀾和楊瀾眼中的時代真相。

書中,楊瀾講述了她從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歲月流轉:與電視偶然結緣、離開央視、出國留學、創辦陽光衛視的失敗與艱辛、十年《楊瀾訪談錄》的臺前幕後、擔任申奧形象大使等,以及她眼中的傳媒江湖。

讀了書的第一章節第一節“世有疑惑,必須發問”就讓從事新聞工作的我,受益匪淺。在第一節,楊瀾告訴我們,她從不愛提問,到有疑惑必須發問的轉變。在本節,楊瀾還列舉了知名記者休伊特、主持人拉里·金等人是怎樣克服困難,提高業務水平,成爲優秀的媒體人的例子,讓讀者明白一個優秀的媒體人所要具備的素質。採訪提問時,要讓對方知道你並非刻意爲難,而是更關心事實真相,這樣對方纔不會拂袖而去。其次,功課很重要,這樣纔不會讓對方覺得對牛彈琴,影響談興。第三,當然是隨機應變,靈活以對了。

楊瀾在這章節還告訴我們在探索世界的同時,我們有機會更好地認識自己。在生命的旅程中其實我們每個人自問的問題可能比問他人的問題更重要,簡單的問題比複雜的問題更重要。比如“我是誰?”“我從何處來?”“我往何處去?”“我快樂嗎?”肯尼迪曾有一句名言:“當我們回首歷史,我們要問‘爲什麼’,當我們面向未來,我們要問‘爲什麼不’。”生命有無數的可能性,你的夢想還在沉睡,爲什麼不把它喚醒?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16

在一開始書中就提到蕭伯納的話:“一個理智的人應該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纔會想去改變環境適應自己。但歷史是後一種人創造的。”能夠創造歷史的人士極少數的精英,還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是要過普通人的生活,我想我就是這芸芸衆生中的一個,最重要的是要打理好自己的事情。

楊瀾是一個很有自己主見的女性,正是因爲這種非常自主的性格,讓她贏得了進入《正大綜藝》的機會,在那個年代那時社會剛剛經歷動盪,氣氛沉悶,人們厭煩了生硬的電視語言,希望通過電視瞭解外部世界,在更人性化的交流中放鬆心情,有更多的空間來表達個性。她就以清新、對新事物有種好奇的風格主持者節目,她就是在做她自己,又是在迎合時代的需求,相輔相成,共同成長。製作節目不是社會需要什麼就做什麼,而是要做一些引導社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做人何嘗不是呢?先不說爲國家、爲民族、爲世界做出多麼宏偉的貢獻,在沒實現前都是廢話,最少要做好自己的份內的事情,給周圍的人一個正確的印象、理智的引導。陽光衛視也是秉承着這種理念“從國家文化的角度,陽光衛視不僅要讓世界看到政治和經濟發展中的中國,而且還要讓世界看到一個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中國在文化上的演進;第二,未來的電視格局應該是分衆的時代,每個觀衆都有個性化的需求。陽光衛視致力於滿足部分觀衆對深度內容的需求,通過記錄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製作高品質的電視節目。”

聽到“雙軌”這個詞有點新奇,它的意思大概是在適當的調節下,生活和事業兩個列車可以同時前進。楊瀾不僅有美滿的家庭,她是兩個孩子的母親,還有自己的事業,一個成功的傳媒人士。同時做幾件事情是比較辛苦的,特別是要兼顧好母親和公司創始人的身份,爲了不妨礙胎兒的發育,楊瀾頭痛發作時都是苦苦忍受着;懷孕期間對牛奶過敏又時常嘔吐,爲了不影響工作,她都是嘔吐後補個妝又接着忙手頭的工作。我想換成是我的話,早就丟下手頭的工作回家安心養胎去了,何苦受這份罪,我這就是小人物的想法,哈哈。楊瀾的收穫是“陽光衛視”成功在香港開播,這也是這位最美麗的孕婦最幸福的時刻。

“睿智,有時不在於爲別人指點了多少迷津,而在於能否在恰當的時候給自己一個正確的選擇。就像聰明的登山者,不是一味攀爬,而總是在山麓小憩時,眺望雲海去分辨到底哪一座山峯最終將屬於自己。”都些人比較幸運,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價格,有些人卻要花很多時間去探索,也就有了天才少年和中年(或是老年)得志的區分,總有找到了自己合適的位置,才能綻放出人生的光明,不管是做以顆耀眼的恆星還是閃爍的繁星。

驚訝於楊瀾節目的魅力,總會能聊到嘉賓一些個性化的生活經歷和獨特的觀點,她做節目一直都是堅持“人都不是完美的,還原不是簡單讚美式的描述和概括,而是帶着獨特的人生感悟,去解讀嘉賓的內心成長。”這也是溝通的藝術啊,讀到每個人的內心裏。楊瀾採訪的都是高端人士,這些人都已經經歷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時期,在接近事業的頂峯並逐漸下滑回歸生活,所以這些成功人士會看淡金錢、名利,更多的是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17

用了一週時間陸續讀完了楊瀾的新書《一問一世界》,真的被楊瀾的個人魅力以及她所採訪過的諸多高端人物的魅力所折服。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就無比羨慕楊瀾的這份工作,可以與那麼多引領一個時代的高端人物進行思想上的溝通,能那麼近距離得感受到他們的魅力與風采,雖然楊瀾更多時候是在提問,但相信他們的回答帶給她以及我們觀衆的不僅僅是答案本身,還有由此體現出的嘉賓的思想深度及性格魅力,可能唯一缺憾的是由於嘉賓時間的限制以及作爲一檔節目對收視率的要求,給提問的問題本身帶來了一些限制。但是楊瀾以及她身後的團隊的努力,還是能讓我們在沒一起節目中感受到嘉賓的魅力。

看完了整本書,瞭解了《楊瀾訪談錄》的整個過程,從提問前的準備,提出的問題本身,到節目結束後嘉賓的回答給楊瀾帶來的影響,都讓我感受到記者型主持人的職業魅力。雖然自己不可能進入這樣吸引我的行業當中,但是我想,在平時的生活中,在與家人、朋友、同事、領導的交流中,需要從楊瀾以及《楊瀾訪談錄》上學習的還很多很多,只有更多得探究如何與他人能更多的在心靈上進行溝通,才能在自己及對方的生活中多些理解,少些誤解。即使對於平時我們身邊最親近的人,由於缺少這種溝通,我們可能忽視他們身上那些耀眼的閃光點,當我們發現時,才認識到身邊的普通人並不普通。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18

《一問一世界》今天看完了,放下書,我感受到了一個與我印象裏有些不同的楊瀾。合上書後的感想如下:

1、這本書中多處看到人文歷史與人性,秉承探求事實真相,留下一段記錄,這是楊瀾製作《楊瀾訪談錄》的所注重的。

2、一個人做一件事,其注重的品質與做事風格會被人們知曉後形成其個人品牌,並會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事情。楊瀾就是這樣吸引了優秀的專業人士加入。

3、一起做事情的人會因爲個人的原因離開;也會因爲發展變動有一些人離開。變動是難免的,事情還是要做的,只要堅持仍然會繼續前行。

4、支持愛妻事業的丈夫是多麼難能可貴。

5、完整的女人有家、有事業、有孩子。楊瀾並不因事業上需要而使一起幹事業的女人放棄做媽媽,還會鼓勵催促她們生小孩。

6、做電視以收視率爲重,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使得楊瀾面對現實做出了多種選擇。

7、作爲母親在理解與包容中與孩子共同成長。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19

《一問一世界》是有楊瀾和朱冰著作的,但其中收錄的多是楊瀾的經歷與成長。我關注楊瀾時她已經離開鳳凰臺,在上海臺工作。但是從幾年前的“楊瀾訪談錄”,到現在的“天下女人”,她用人文觀看待世界,發掘人性的真善美,無時無刻不散發出一名成熟女性的魅力。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不僅更加了解了楊瀾傳奇的一生,更從中學習到了一名成功女性背後所要付出的努力。

一、懂得選擇,懂得放棄,選擇了就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1994年,楊瀾放棄了紅極一時“正大綜藝”,選擇了遠渡重洋去哥倫比亞大學進修。而正是這一次再度學習的經歷,爲她之後的主持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讓她在面對希拉里、克林頓這些站在世界之巔的人時能夠從容應對。現在的我們,何嘗不是常常站在選擇的十字路口。我們要做的就是即使再難也要自己做出選擇,學會放棄;否則,拖沓到要別人幫我們抉擇時,不管結果是什麼都是痛苦的。只有做出自己的選擇,然後盡力去做好當下的事,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每一步都走得踏實穩當。

二、一切都不會是偶然發生,功課很重要。一個好的主持人不論何時何地都要有話題,有問題。細心挖掘被採訪者的每一個故事,用共鳴感烘托氣氛,在遇到尷尬問題時才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誠意,耐心回答。同樣我們需要真誠對人,在言語對話之間就能增加情感交流。楊瀾在訪問世界級名人時,時常放棄手稿,順着對方的思路問下去。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學會不用自己的條條框框約束別人,發展自己隨機應變的能力纔是最重要的。

三、團隊的力量十分重要。在“楊瀾訪談錄”上海工作室成立之初,正因爲有曹景行等一行人,先進的思想,優良的策劃,才能讓結合了東西方知性美的楊瀾在浦江之邊盡情綻放。在一個團隊之總,可能拋頭露面受盡鮮花與掌聲的只有一小部分人,然而榮譽並不是第一位的,如何實現人生價值,用自己的能力去成就事業,纔是最值得我們思考和努力的。承認別人的貢獻,接受別人的監督,“1+1>2”的效應是在和諧的合作氛圍下才能達到的。謹記這一點,我們才能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輕鬆。

楊瀾是一位值得每一個想成爲睿智優雅的女性的人學習的榜樣,《一問一世界》更是一本值得我再三閱讀與學習的書。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20

彼得·巴菲特說,教育的目的是爲了滿足人的好奇心。楊瀾說“我的好奇心無可救藥。”這本《一問一世界》的主要內容基本上是圍繞楊瀾主持的《楊瀾訪談錄》而展開敘述,中間穿插着楊瀾自己的工作變動、生活感悟以及一系列的見聞。

在所有的主持人中,當然楊瀾更願意自己定位爲一個記者。楊瀾是我最喜歡的女性之一,淡定大氣,知性廣博。楊瀾說“睿智,有時不在於爲別人指點了多少選擇,而在於能否在恰當的時候給自己一個正確的選擇。”誠如當年她辭去央視《正大綜藝》欄目主持人,奔赴哥倫比亞大學重新就讀,結束回來與東方衛視的合作,繼而是陽光傳媒創建、轉手賣給更好的人,選擇公益,堅持做高端的訪談,這樣的選擇也許是早先註定,也許就是楊瀾睿智的體現。

“生活大致平靜,心中總有波瀾。”一問一世界,讓我想到自己作爲一個教師,我們的課堂也是由教師的提問,學生回答,或者學生提問,老師回答而組成。這個問的技巧,問的主角,問的時間控制,問之前的設計,是不是需要自己在今後更加關注?現在充斥於我們的課堂上的無效問題實在是太多,簡單的那種白癡似的提問,是不是在無端消耗課堂時間?不尊重學生先前的經驗呢?

《楊瀾訪談錄》中的被採訪者大多數是政界、商界等精英,時間特別寶貴,而且時間也是機密,不允許你隨便亂問,因此整個團隊的前期工作中對於問題的設計是相當精到。如果在我們預設課堂教學的時候,也能夠把有限的40分鐘看得相當寶貴,站在學生的角度和教材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特色而展開提問,那麼課堂有效度會更高,學生也會真正是主人。

忽然想到上學期期末試卷中最後讓學生提問的事。現在我們的學生主動提問的意識,提問的質量真的讓人大跌眼鏡。也許是學生對於試卷中提問的考試類型還不適應,但主要還是一個意識能力的問題。學生會這樣,那主要的問題當然應該落在整個教育導向上。“好奇”是保持學習的興趣源泉,因爲好奇,所以會提問。一問一世界,對於一個普通的教學者來說,一問一課堂,好好問,好好答。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21

半個月前買的《一問一世界》,當時我同時在看三本書,分別是在辦公室、廁所、臥室裏抽空看的,因爲白天上班一直比較忙,所以看得速度比較慢。再多翻看幾頁《一問一世界》的時候,我已被她深深的吸引了,撇開其它的兩本書,專注於楊瀾對電視新聞的這份執着,勇於選擇,爲了理想而奮鬥到永遠的書。

看完這本書,才瞭解了60後楊瀾接觸主持人,選擇深造,創造精彩的欄目,開辦電視臺,申辦奧運,做慈善等等。她的事業是如此的成功,不僅如此,她的家庭也異常和睦,吳徵一直都尊重、支持楊瀾的事業,作爲兩個兒女的母親,她是孩子鋼琴課上出席次數最多的母親。誰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家庭和事業必須二選一,楊瀾做到了,得到了。其中更讓我感到興奮的是《楊瀾訪談錄》10年,楊瀾把一個二人訪談節目做到如此高端,採訪的嘉賓500多位,背後有一個旁大的團隊,說其旁大,是因爲他們的精神,每個人都有共同的理想、奮鬥的目標、對電視新聞的熱愛、創新精神,他們就是個旁大的搜索引擎,爲了能提出更優質的問題、帶着問題找尋真相,堅持不懈的努力。團結可以將力量最大化,楊瀾就是組織者。

正是因爲楊瀾的對專業的執着,對祖國的熱愛,懷有一顆善良的心,通過她自稱記者的身份,轉播給大家,也把她的成功分享給了我們,身受感染。我想讚美,卻顯得詞窮。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22

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爲想更加了解下楊瀾這個成功者。我們平時見到的,是楊瀾出現的電視上面風光的形象,而對於我來說,更想知道她背後的故事。果然,這本書寫到了她成功背後的點點滴滴。看完本書之後,覺得有必要寫下她給我的幾個啓示。

生命有無數的可能性,你的夢想還在沉睡,爲什麼不把它喚醒?這句話,我看了很多遍,每次都讓我充滿着力量,興許我是一個有夢想的人,但是我沒有行動的動力。正是因爲夢想,讓楊瀾在1994年毅然離開了讓她成爲的央視睜大綜藝節目,而飛到大洋彼岸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繼續深造;正是因爲夢想,讓楊瀾放棄在美國電視機構做主播的機會,而是毅然決定回國建立傳播中國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平臺;正是因爲夢想,讓楊瀾不顧懷孕帶來的不便和危險而跑遍港澳辦、文化部、廣電總局等相關部門,遊說每位審批者,所以纔有了中國第一個定位於歷史文化的專業化電視頻道——陽光衛視;正是因爲夢想,楊瀾才具備各方面的素質而得以與全世界的各式各樣的大人物鬥智鬥勇,因而有了瞭解世界的《楊瀾訪談錄》。無論如何,一個人沒有了夢想,正如航海中沒有了指南針而變得目無方向,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想法,只要有一絲實現的可能,就請你堅持到底,爲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奮鬥。

團隊的力量。如果把楊瀾的所取得的成就歸於一個人的功勞的話,那是不太現實的。其實在楊瀾的背後,還隱藏着一些無名英雄,但是他們都是響噹噹的人物,無論是在上海的團隊,還是在北京的團隊。每一個對嘉賓的問題,都是這些人物,如復旦大學教授蔣昌建,不斷收集嘉賓資料,然後經過整理,細細挑選才整出來的,所以每一個問題是汗水和智慧的結晶,當然在電視機前我們只看到了睿智的楊瀾,卻忽略了背後的英雄。

背後的人。還有讓楊瀾幸運之處就是她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貴人——吳徵,從最初的一個小小的想法,到陽光衛視,陽光基金會的創立,這些都離不開吳徵的支持,無論是從精神上還是從物質上,吳徵的出力都是至關重要的。陽光衛視創辦之初,啓動資金缺乏,衛視的運作困難,從商的吳徵就拿出3500萬港幣與友利電訊聯手收購了香港良記公司,並更名爲“陽關衛視網絡電視有限公司”,並且還負責與海外供片商進行談判,除此之外他還請來了他擔任香港亞視營運總裁時的老部下徐小明擔任陽光衛視總裁,這才讓陽光衛視得以運行下去。在陽光衛視收視羣和收視率提不上去的時候,電視運作的資金越來越多而收益卻遠遠不夠,陽光衛視的發展步履維艱,關鍵時刻,吳徵建議把陽光衛視的控制權轉讓出去,雖然就這個問題他們倆曾發生過激烈爭吵,但最後爲了陽光衛視的生存,楊瀾還是服從了丈夫的決定,如果當初楊瀾堅持只做紀錄片的話,陽光衛視只會被商業市場淘汰出局的。所以,每個成功者的背後總是有個爲他/她默默付出,時時刻刻支持他/她的人,楊瀾也不例外。

……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23

最近,讀了楊瀾的作品《一問一世界》,儘管只讀了一部分,我已經被楊瀾的睿智所折服,對楊瀾的敬意油然而生。讀完兩個章節後,我看到了這些光環背後她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也明白了沒有任何一種成功是無緣無故的,沒有一種成功是不需要努力的。

在第一章節“世有疑問,必有發問”中,楊瀾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提問的重要性。在哥倫比亞讀大學時,楊瀾當時選的是一門社會學,她覺得做傳媒的需要一些社會方面的知識,所以覺得每天上學準時到,作業按時交,老師附着的書也看,可期末的成績卻是B,她去找教授理論。教授回答道:“你的作業已經交了,但我想提醒你一下,因爲你上課從沒有提問問題,這樣證明你的上課參與度不夠高。”的確,對於現在的應試教育,有的只是照搬模式,儘管疑問如影隨形,也很少主動提問題。所以對我們來說,不僅要善於思考,還要善於發問,只有在不斷的思考和提問中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在現代的社會中,善於發掘、思考、提出、解決問題是我們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我們要做自己,有自己的奮鬥目標,掌握主動權,多提出問題,這樣才能獲得的知識更多。

在第二章節中,楊瀾又說:“真正的成功,不是說賺了多少錢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除去這一切身份的時候,還有人在你身邊笑”。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爲了成功,我們常常忘記了自己的初衷和內心的真正渴望;爲了成功,我們急急忙忙趕路,經常碰到這撞到那,也不願扶他們說聲對不起;爲了成功,我們忽略了身邊的美景,我們能不能多給他們一個微笑,一個擁抱呢?

讀楊瀾的作品集《一問一世界》,讓我受益匪淺。從中我也明白了對每個小小的心靈都有屬於自己的大大世界,而如何讓內心的大大世界絢爛多姿、五彩繽紛,主動權就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24

《一問一世界》作者楊瀾、朱冰。初讀之下,我認爲是一本值得讀的書,由於週末剛買,書還沒讀完,先談此書外觀設計。

書名:書封面、封底實際顏色皆爲藏青色,與上圖稍有出入,由於藏青色和暖色調的底子不容易突出書名,所以書名處用亮色材質劃出領域,其領域爲斜方形,書名位於此內。

封面:封面楊瀾面部爲暖紅色,着純白色衣服,且衣服具有明顯的光影變化,豐富而不呆板,衣領飄飄往右下而去。衣服上之配飾顏色介於白色和暖灰色之間,亮度爲高亮。給人的整體感覺是,楊瀾如作品一樣至於封面。楊瀾神態做低頭沉思狀,彷彿在對提什麼問題在做最後思考、又或是回想往事、又或是低位進入人生思考,如做擡頭狀則味道全無。總之楊瀾神態給人些許動感,其雙目與麥克風有所聯繫。

純黑色麥克風位於封面三分之一黃金分割處,乃人物職業象徵物,且更增加人物神態動感,楊瀾之如漆雙眼、黑色麥克風和白色飄飄衣領構成隱約三角形,封面有所動感且穩定。不是楊瀾低頭就是低調而是她的心放低了。此封面設計勝於《憑海凌風》遠亦,《憑海凌風》望文生義與設計封面,一女擡頭遠眺,衣服飄飄,全是英姿勃發之色,那時楊瀾衝勁有餘而思想稍稚嫩。而此時小中見大,一封面而知楊瀾漸漸成熟。

封底:人物作退出採訪狀,着黑色禮物,持白色麥克風。此時楊瀾之低頭與封面之低頭,境界不同,可全憑個人感覺遐想。晚禮服下襬極長,增加人物大剪影的感覺,與封面的人物比,其人物形象略顯呆板,其原因之一在於人物的眼睛呆板了且無對話構圖關係。

問答設計:書名爲《一問一世界》,楊瀾知性,當然不會認爲自己知道全世界,她本意乃以“一”代替一切之問題,乃以“世界”代替被採訪人和採訪人的內心世界。封底對“一問一世界”做註腳式發言,正所謂有始有終。

書內仍爲暖色調,字體、留邊適中,圖片爲暖色。書的關鍵部分到,書序撰寫的好,但目錄稍嫌不夠簡潔明瞭,這樣也許可以給閱讀增加情趣,但對我這樣熱衷獲取信息量的人並不特別適合。

整個書的設計,符合時尚標準,設計精細,不錯。我個人建議,此書給我一種雕琢感,一種鏡頭感,楊瀾始終放不下鏡頭感,未免美中不足。《憑海凌風》的設計不好,但那時楊瀾人物形象稍有英姿勃勃的感覺,此時楊瀾鏡頭感太強烈,我不知道真實你是什麼樣子。

自然界之風雨之美就是美,完全不必解釋和說明!所有對美的解釋和說明多片面和局部。希望楊瀾下一步書的設計能從雕琢之美達到自然之美的水準。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25

《一問一世界》,用這個書名,真實絕。楊瀾二十年的採訪生涯,一個字概況—“問”,問成了十年世人矚目的《楊瀾訪談錄》,訪談了許多傑出的人物,讓我們更好地、更真地認識了這個世界。“世有疑惑,必須發問”。

書中,楊瀾敘述了自己訪談的經過,也從一個個影響了世界的人物身上揭示歷史的真-相,心靈的真實,認識了世界。

我最受感動的是這一段內容:

“從美國學習回來以後1998年我加入了鳳凰衛視,作爲製片人和主持人制作《楊瀾訪談錄》的前身《楊瀾工作室》。我當時就是希望能做中國電視史上第一個一對一的高端訪談節目。其實那個時候自己也不過才27歲,不乏幼稚之處,但是我很有熱情。當時香港電臺有一套紀錄片給我的影響很深,叫《傑出華人系列》。這個系列是以紀錄片的方式尋訪了世界各地的各個領域傑出的華人,從李嘉誠到貝聿銘等等。我當時就覺得應該把優秀的華人所做出的傑出的成就通過訪談的形式記錄下來。所以在最初的兩年,基本上誰成功我就採訪誰,而採訪的內容不過就是講你怎麼成功的?是刻苦啦,堅持啦,有伯樂啦等等,講的是一個個成功者的故事。直到1999年我採訪華裔諾貝爾物理獎的獲得者崔琦先生,我的觀念才發生了轉變。那是個初春的雨天,天氣很冷。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校園裏安詳寧靜,小松鼠上躥下跳地覓食嬉戲。崔琦是沉靜的,毫無喜形於色的神情,甚至還有一點害羞,一再爲已經生疏的中文抱歉。他試圖用最簡單的語言向我這個門外漢解釋他和其他兩位科學家共同發現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強磁場中共同相互作用的電子能形成具有分數分子電荷的新型粒子。我聽得一頭霧水,還含含糊糊地點着頭,心想如此懸殊的知識結構,這個採訪可怎麼做啊?我試圖進入他的人生經歷,他告訴我他出生在在河南寶豐縣,乳名叫“驢娃兒”,直到10歲也沒有出過自己的村子,每天幫助父親做農活養豬放羊。12歲的時候,他的姐姐介紹一個機會可以讓他到香港的教會學校去讀書。他的父親是一位不識字的農民,覺得家裏就那麼一個兒子,已經到了幫着幹農活的時候,不願意放兒子走。但他的母親對兒子有更高的期待,堅持要把兒子送出去念書。小崔琦捨不得離開家,母親就安慰他說,下次麥收的時候你就可以回來了。然後把家裏剩下的一點糧食給他做了幾個饃裝在小包袱裏。這樣小崔琦就跟着親戚遠走他鄉,坐了一個星期的火車到了香港。但他沒有想到的是,他再也沒有機會回到自己的家鄉,而他的父母就在50年代末的大饑荒中活活餓死了。我問崔琦:“有沒有想過如果當年母親沒有堅持把你送出來讀書,今天的崔琦將會怎樣?”我期待的回答是,知識改變命運等等。但是他卻說:“其實我寧願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民。如果我還留在農村,留在父母身邊,家裏有一個兒子畢竟不一樣,也許他們不至於餓死吧。”我聽了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諾貝爾獎也好,科學的成就也好,社會的承認也好,都不足以彌補他的失去和永遠的心痛。”

楊瀾真的善問,也最能找到人性的真實。讀這本書,認識真實的世界,尋找真正的成功,纔是正道。作文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26

最近在書店無意之中看到楊瀾和朱冰合著的《一問一世界》,便細細品讀了一遍,只看了一遍難有深切體悟,嘆息自己才疏學淺,但還是忍不住想淺略寫寫類似讀後感的隨筆。

在這本書中,楊瀾記錄了她從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怎樣與電視結緣,離開正大綜藝毅然出國深造,創辦陽光衛視的失敗與艱辛,《楊瀾訪談錄》節目團隊的組建和全體成員做節目所付出的辛酸努力,擔任申奧大使,以及他眼中的傳媒江湖。還有她與基辛格,克林頓,老布什,李光耀等世界高端人物的祕訪艱辛。

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楊瀾對提問的把持,他把提問視爲一扇窗戶,打開被訪者的內心世界,以提問爲主,以提問爲樂,有時候明知顧問,有時候旁敲側擊,有時候順着問,有時候反着問,有時候挑釁着問,有時候話裏有話問。正是這種妙趣橫生,深入淺出的提問才造就了一個真實的楊瀾,獨一無二的楊瀾。

作爲職業的提問者,楊瀾的一對一採訪更是難能可貴,對於每一次採訪其實都是一次探險,是一次對人心的探險。所以每次採訪之前,她都做足了功課,提前準備上百個問題。對於一個陌生人而且都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物坐在你面前,全方面挖掘出更深層的東西,那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的駕馭,更是對人性靈魂的挑戰。楊瀾的成功沒有偶然,是堅持不懈的努力,是歲月沉澱下來的精華髮揮到極致的必然結果。

楊瀾作爲一名優秀的電視工作者,她是成功的,作爲一個新時代女性,她是充滿靈性和智慧的,作爲婚姻家庭經營者,她是睿智的。優雅是學不來的,氣質不是模仿出來的,喜歡楊瀾也不是因爲她華麗的成功,而是她一路走來那種對人生的態度,對各種問題的靈活應變,懂得選擇,懂得放棄,選擇了就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

一問一世界傳遞的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正能鼓舞形形色色的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雖有崎嶇,雖不完美,但每天都知道自己所做的是爲了什麼。指引着人們在正確的道路上前行,腳下或許滿是泥濘,但身體卻在無限接近。

我們都是平凡之人,也無法和楊瀾走同一生活軌跡,永遠也達不到她的高度,但我們可以從點滴的學習楊瀾開始,學習她的激情,學習他的理性,學習他不斷追求努力奮鬥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成長,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特別喜歡書中的這段話:

當一個人決定離開牀的舒適,

去石頭上睡覺時,

他就擺脫了某種惰性,

而帶來許多種可能,

有一天,

頑石上也會留下他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