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老子他說讀後感

老子他說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4W 次

老子他說讀後感1

兩個“爭”字,字兒一樣,意境不同。第一個爭,是指自己意識當中方寸之間的“不平”、“與人爭鬥”之意,第二個爭,是外在的爭鬥之意。只有在自己的意識“心兵”當中做到息爭,能在每天的紛擾中,在定靜的心理狀態中,不斷加以力學與“學而實習之”的灌溉,才能真正做到超出平常人水平的境地。定靜下來,方可進學。不定與不靜,也不僅僅指自己意識上的紛亂,沒有休息好、飲食不適度、包括酗酒等等,一樣不能使自己的意識境地得到安逸、悠閒的狀態,是無法靜下心來力學的。

老子他說讀後感

好消息,懷師的《老子他說》下冊出來了,相信大陸很快就會出版,屆時大家再買吧。先給大家一個網址,應該是老古出版社的。記得自己當初去香港時,專門打聽到銅鑼灣的書店地址,跑過去問站在梯子上盤弄書架的老闆有沒有《老子他說》下冊,老闆想都沒想回答到“沒有”,然後才擡起頭瞪着我瞧,我也瞪着他瞧,心裏說:“你答的到真快,我大老遠兒跑一趟容易嘛:)”。不過心裏很愉快,在不同的口音、衣着之下,都是懷師書籍的閱讀者與愛好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佛學的觀點來闡釋,就是“凡有所相,皆爲虛妄。”子思說:(道)“不可須臾而離也。”但是懷師說,第二個道字,不是能說會道的道――秦漢之前,道字沒有“說話”的意思,是什麼懷師也沒明說,肯定是要求讀者自己去揣度。我揣測,應該是“道法”的意思,及物動詞,“如果道這種老百姓不可片刻離開的東西,是我們可以道法的,那麼它就不是平常的道了。”合着老子說的“道”我們還不能學(道法之)?當然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我們每個人本來就有的東西,幹嘛還要“學”呢?――不必要再在牛頭上安個犄角。那我們還要讀這些書幹什麼呢?實在不想用自己淺薄的理解再去剝奪大家閱讀的興趣,況且每個人在閱讀時都會形成對自己有所助益的看法,但是可以說這確實是一個有趣也很有意義的問題。

02年參加過一個“口販子”舉辦的培訓班,與會聽講的多爲處以上領導,我們一幫白丁也跟着湊熱鬧,(據說還是)海歸教授在講單位處事方法時,告訴我們首先要在“自知”的基礎上然後如何如何,當下心裏不禁啞然。《原本大學微言》中,“定、靜、安、”之後纔能有的“慮”與“得”,更重要的涵義還是在認清自己、反省自己(懷師介紹佛學中稱爲“內觀”),《四書五經》還有先賢多少經、史典籍,越來越感覺到方方面面、字裏行間,其中的文化精髓無一不在於注重對自我的認識與認知。

老子他說讀後感2

在老師的推薦下,這幾天又拜讀了南懷瑾先生的《老子他說》,與前一段時間讀的《論語別裁》的思想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說《論語別裁》教會了我怎樣“入世”,怎樣“做人”,那麼《老子他說》就同時教會了我怎樣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平衡。

我認爲貫穿書中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順其自然。其實在我們所有的.做法中的兩個極端是無爲(就是什麼都不做)和無所不爲(做的太過火),而這兩個極端都不會導致好的結果。老子的“無爲”與“無所不爲”令人驚歎。無爲是一種禁慾,“無所不爲”是一種縱慾,什麼時候會禁慾,什麼時候會縱慾,也算是人的本性與社會性的一種交替。所以最難拿捏得就是如何是自己處在中間的位臵,稱之爲順其自然。讓衆生服從於自然造化,不要教化,不要規矩,不要戒條,任其自然發展。我們做一切事,都應如行雲流水一般,治大國若烹小鮮,義所當爲,理所當爲,做應該做的事。

那麼怎樣做纔是做到了順其自然呢?

首先就是無所求。人的修養就應該無所求,無所得,越空越好。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人就應該無慾無求,清心寡慾,淡泊坦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於現實就是最好的解脫自在。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太過貪圖名和利只會招致災禍。凡人活在世上,就會有慾望,慾望使他的本性墮落,也就使得思想越來越腐敗,這就是爲什麼愈趨繁多的僞君子打着“口上仁義道德,心裏男猖女盜”的幌子在亂世中求得生存。不過這種理念也很容易使人喪失進取心。畢竟老子身處的時代是亂世,所以他的很多理念都是在“避世”,

理解不深就很容易讓人產生消極的生活態度。

其次是求靜。能夠靜到極點,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迴歸生命的根本。我們現在的生活庸庸碌碌,總是太過浮躁,太過匆忙。有太多外界的干擾影響我們的心緒,人很難沉下心來思考真正的問題,究竟人活着是爲了什麼,人活着的價值到底是什麼。“曲則全”,只有心平氣和,才能相安無事。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沉影之心。不要去抱怨生活的不公,打擾心的寧靜。我們的心就應如“長空”、“寒水”一般,不讓外界留下一絲痕跡,守住心這一片淨土。

再次是要有天地一樣無所不包的胸襟。上善若水,爲什麼水能給人靜謐的感覺呢?是因爲萬物都受益於它,但水從不不與萬物爭,自處而甘居下地,善於容納百川。水本晶瑩剔透,雖能藏污納垢,卻從不爲外界污染。(不過老子要是看到今日我們水污染之嚴重,不知是否還能講出這番言論)要擁有像水一樣至柔而又無所不包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該是多麼的不容易啊。

最後是要確立一個目標。要樹立一個人生觀總是要先有一個確定的目標纔對。人生於世,做人做事,要有一個準則。這個準則就是一杆標杆,它決定了我們做事的態度和方法。

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如何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感觸最深的其實是書本快結束時給當代年輕人提出四個“不”: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不自見故明”就是要隨時自省。人一旦不懂得自省,就容易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和弱點,也就進一步地不願意接受他人的觀點,從而固步自封,當然也就不會使自己得到提高。“不自是故彰”就是凡事不能自以爲是,不能過分地高估自己的能力,成功畢竟不易,總有一些事我們是辦不到的。但這又不等同於自卑,

只有正確的估量出自己的能力,給自己定位,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不自伐故有功”就是即使自己對某件事的貢獻極大,也不居功,好處都是別人的,以平穩的心緒,謙虛地看待自己的功勞,這樣,才能以平靜的心態去幹好下一件事,完成下一個功勞。“不自矜故長”就是不傲慢,就是不要裝清高。有時候能做到卑微也不是一件易事。

讀完這本書,我不由得羨慕起老子。他就如一個世外仙人,飄飄然在世間獨立。但他其實並不是寂寞的,他的思想流傳後世,已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讓我們這些子孫後人學會處變不驚,以淡然的心態面對生活。

老子他說讀後感3

老子教導我們要寡慾,謂之:“罪莫大於可欲,禍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懷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則有了貪念;只有“知足”帶來的滿足感,纔是真正的滿足。老子指出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聲色犬馬和口腹物慾會使人神昏意亂,使身體的感官和靈性受損;所以老子要求人“無慾”、“去欲”,故謂:“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在生活起居、待人處事上應“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而這種“寡慾”,在我看來,就是淡泊。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就說過:“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志遠。”誠然!塵世間的名利二字不知困惑了幾多英雄,在老子生活的那個時代,諸侯紛爭,巧取攫掠,割地稱雄,無所不用其極,難怪老子發出呼聲:“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爲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可嘆天下由來輕兩臂,但在重利面前,又有幾人能看得開呢?一不小心,不少人就踏入了金錢的陷阱,再回頭,卻已是百年身。三鹿毒奶粉事件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爲了利益,企業可以漠視法律,漠視生命,漠視肩上的責任;也是爲了利益,監管的官員們可以放縱企業的行爲,甚至成了企業頭上的“第二片天”;亦是因爲利益,身爲報刊媒體,不敢在報道中指出是哪個企業的毒奶粉,卻以“某企業”來代替,更遑論給讀者一個明白!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的經濟的確飛速發展,而面對層出不窮的誘惑,我們更需要一種淡泊的心態去泰然處之。老子甚至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但淡泊不代表不求進取,作爲新時代青年的一份子,在淡泊名利的同時,我們更需爲國家,爲社會做點什麼。北宋大儒張橫渠有言:“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古代儒生尚有此宏願,我們青年一代又怎可落於人後。或許,在這當中,我們會遇上挫折,會四處碰壁,甚至一切努力換來的卻是一無所獲,但南華真人說過“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只要有着心靈上的富足,暫時的失意又算得了什麼?那被貶至巴山蜀水淒涼之地的劉禹錫在與朋友會面時也還吟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又是怎樣的一種清淨淡泊、坦蕩無邪的心態!

讓我們懷着一顆淡泊的心,放下不必要的身外之物,儘自己的綿薄之力,爲社會,爲國家做點什麼。

老子他說讀後感4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老子》第八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閒,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老子》第四十一章

水是天下之至陰至柔,南懷瑾先生在書中便已用淺顯的語言解析:“水沒有骨頭的,如果把它擋住,它只有轉彎過去;如果築一道堤防,水則一聲不響慢慢等,等到水漲滿了,又從堤防上滿出去了。”水又是天下之至淨至剛,水性至潔,雖能藏污納垢,但其本質卻是水淨沙明,不爲外界所污染。

我喜歡水,上善若水。水有它本性中的純潔,只要它能做的,它都會以污染自己爲代價,毫不吝嗇的幫助人類。人應該大度的像水一樣,如是書中所說:“一個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至柔之中的至剛、至淨、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我喜歡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水善於滋養萬物,而與世無爭,處在衆人厭惡之處。貢獻雖大,但並不張揚,所處位置自然不引人注目,卻依舊保持着善的本性。這種品質自然最接近於老子所說的“道”。“道”博大精深,自然不能一下全都領悟,老子便給出了水這一個參照物。水可以任勞任怨,忍辱負重,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所以“故幾於道”。就像老子自己主張的一樣,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

我喜歡水,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善於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善於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心善淵;行爲修到同水一樣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人……”。水的一切優點,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則,與物無爭,便永遠安然處順。同時具備固然不容易,但至少要學會其中的一個,才能會處事。

我喜歡水,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滴石穿,無論多堅強的人也對誰無可奈何,石頭都可以軟化。水平常默默無聞,但在人們不注意的時候便有了大作爲,並且“馳騁天下之至堅”。

我喜歡水,無有入無閒。水可以穿越縫隙,前面擋住了路,便會自己找路,發揮更大的能量探求自己的方向。故而在生活中,遇到難處,越想走捷徑,找突破,可能離出口越遠,還不如冷靜下來,重新想想。所以老子說“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無爲,或許是最大的作爲。

我喜歡水,汪洋大海,幻化爲雨爲雪,抑或變爲蒼茫之霧,又或凝望冰晶,都不失爲水的本性,依然潔淨。或小溪,或江河,或大海;或平靜,或波動,或驚駭,至陰至柔,抑或至陽至剛,無論怎樣變化,無論身處何地,它,不曾改變。若都能像水一樣保持本心,便可以不爲世事變幻所動搖了。

我喜歡水,水不僅具有博大的胸懷,亦有可以毀滅世界的能量,這便要看人類如何利用水,稍有不慎,就會變成當年大禹所治的水,但只要給它通路,便有變回祥和的神態。

水,以至柔馳騁至剛,以無爲治理有爲。從某種程度上,水即爲“道”。老子崇尚的清淨無爲,水有;功成名遂身退,水亦有。當手指尖觸碰到水,清靜通徹心底。

回味,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