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老子傳》讀後感大綱

《老子傳》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8W 次

從古希臘先知伯拉圖的賢人治國理論說,理想國裏的最高統治者必須是集哲學修養、淵博知識、政治智慧、悲憫之心、正義美德於一身的聖人,我們審視歷史,符合這個標準的中國範圍內歷代統治者少之又少,上古時代的賢人超過了半數,老子傳讀後感。春秋戰國即進入禮崩樂壞的時代,上古遺風不復存在,故中國的字典中添加了這麼個詮釋社會種種意識離析崩潰的詞彙──“不古”。至此,百家學說粉墨登場,觀點各不相同,各有仲伯,但都有“復古”這同一使命,即讓社會無論高層建築還是基層建設恢復上古時代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少有所教、老有所養的狀態,可戰爭的陰霾一直延續到漢武帝劉徹前後,悲劇的是這樣一位擅長與匈奴作戰的英武皇帝也無法避免“無爲而治”之政被“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歷史車輪所淹埋。

《老子傳》讀後感

看到這種悲性的歷史結局之後,世存先生寫到:“人們將整齊劃一。由夢一般的楚國創新出的專制管理模式,一種縣制,將在中原邊陲一帶均衡展開,無遠弗屆。人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喪嫁娶,最終歸因於王權,由王權來支配。古典時代結束了。我們誠然想起羲皇上人的風光而心嚮往之,看見大禹的事蹟、堯舜的德行而心生感動,但我們再不能膜拜了。那些最富於神性從而也最富於人性的人生歡樂逍遙,是跟黃金青銅一樣,過去了。”(《老子傳《第二十七章》》

之後的千百年戰爭不斷,人類永遠無法擺脫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樣一個無底洞式的歷史惡性循環。直至當下,中國人的生活狀態,較幾千年來任何一個時期更加慘烈:真理的絕對真空,道德的徹底崩潰,以及對物質的病態追逐。善良泯滅、邪惡叢生、道德淪喪、貞節踐踏,迷茫在現代社會每一個芸芸衆生空虛的心靈,良知已變的稀奇,已成奢望,已成幻想,商品社會的實質就是將每個人的思想意識細胞印上金錢的烙印,一切事物都好像與生俱來的與古羅馬奴隸交易市場上的人奴一般,被標價待賣。沒有人可以擺脫物質的誘惑,擺脫人類社會的普遍價值認同觀,縱使你是天之驕子睥睨一切;縱使你閒亭野鶴超脫塵世;縱使你憤世嫉俗獨自封鎖;縱使你先天富貴紈絝驕傲。

如今的一切生活都讓人有一種無法擺脫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物質本身的惡俗操守還無法令有良知的人們徹底絕望,這種生命之重無情的攤壓在精神層次的現實具體事務上,人們在一次次受到良心的譴責和上帝精神的折罰之後,又再次將滿腔的怒火發泄到他人身上,醜惡就這樣一環扣一環的延續到每一個無辜者的身上,每一個受害者又在另一時刻搖身一變爲傷害他人者,仇恨與報復就像細胞繁殖一樣以社會的每一寸肌膚作爲基地步步爲營膨脹開去。

有陣子我常常唸叨老子這樣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老子多聰明,比我們這幾千年後掌握着高科技術的人們早有預見多了。天地生人,既是將人與視爲同類來飼養,痛苦成爲了人們生活的唯一核心內容。人類無休止的戰爭和吵鬥讓上帝無法入眠,在睡眼惺忪之際賦予人類種種“奇技淫巧“來報復不能爲其控制的蒼生。先知們通過幾千年時間所建立的良好人文秩序毀於一旦,地球這個桔子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解剖之後,人類只得到了等待自我毀滅的命運和權力。除此之外,在激怒了上帝之後人們一無所有。革命和運動,只不過是少數野心家和大多數情緒化大衆所產生的結晶體,這不是終極正義的象徵,也許現在應該有人去發明一項比革命和運動更爲高明的衝破現狀的形式。

晚近中國的悲傷難道毫無歷史軌跡可循?這僅僅是宇宙的荒謬與虛無所能解釋的?此時,自信樂觀的世存先生絕不放棄任何一個悲觀的理由:“那種德治、孝治已經無濟於事了,時代不可避免地由爭奪來決定。人們生活在自然中,卻在自己和同胞之間建立起禽獸不如的叢林法則。是的,禽獸也許弱肉強食,但它們自己從不相互殘殺。然後是大禹治水,那最後的神,華夏人的大功臣,給人們樹立了一個高標典範,卻在臨死前也殺人立威。他要開會算賬,防風氏僅僅因爲到會遲了,他就殺了防風氏,使得人們之間的敬愛公道關係急轉直下,成爲主從利益關係。“(《老子傳》第四章)

叔本華說:“除以受苦爲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沒有什麼目的可言。快樂常不是我們所希望的快樂,而痛苦則遠遠超過我們所預計的痛苦。”我以爲人生還遠遠不僅如此使人感到絕望和憂傷,真正的痛楚和折磨一般都不是我們真正所能認識到的痛楚和折磨,就好像思考本身是一種痛苦,可人們總在痛苦之後有所醒悟,這便於衝破現有的思想層面,以便於在高一層次的思索中繼續享受形而上所予人絞心的蹂躪。

世存先生的痛苦在這本《老子傳》中讓我們一覽無餘,讓我們在絕望來臨之前絕望:“就此道別。我們在知道時候的時候告別,我在不知道的時候隱跡。你們還想着我的講道,我的贈言。我能獻你們甚麼呢?無已,則仍是黑暗和虛空而已,仍是道而已。但是,我願意只是道,由你們踩踏;只是黑暗,會消失於你們的白天;只是虛空,決不佔你們的心地。我說再見。我的話語就此紛紛凋謝。”(《老子傳》第二十七章)

閱讀過程中,腦海中不斷浮現起自己弱冠前後那些鬱鬱寡歡的日子,那些只有在浩如煙海的知識海洋中尋找思想慰藉的日子,在各種奇談怪論的消化中揮發荷爾蒙,在凡有文字的紙張上企圖尋找心靈的落定。那一陣《道德經》是每日必讀之書,其間做了大量的筆記,在各個校注本中來回穿梭,只是沒有形成系統的敘述文本,很多感言都沒有及時記錄下來,在讀了世存先生這本《老子傳》後,我靜默了,毫無一絲遺憾,正如本書開篇所說:“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老子傳》第一章)

感謝世存先生賜予我的精神食糧,是你讓我在這個夏天如同影像一般回顧了那憂傷與歡樂並存的激情歲月。最後,我想以馮友蘭先生的一句話作爲本文的結束:“人必須先說很多話,然後保持靜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