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清歡》有感範文大綱

讀《清歡》有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3W 次

讀《清歡》有感範文1

那次讀林清玄先生的一篇文章《清歡》深有感觸《清歡》一書,與其餘兩本《玄想》和《林泉》被譽爲感悟的智慧精華。首先,這本書給予我的感覺是充滿了佛教的智慧。從書中,我認識到了,作者林清玄應該是一個對佛學情有獨鍾的人,他喜歡與一些禪師談天說地,從中領悟佛學的智慧。使得讀者讀起來既有了閱讀佛經的味道,但又能從平實的道理中感受到深刻的哲理。

讀《清歡》有感範文

封面裏有一句話:“在世俗的生活中,宇宙、天堂、永恆、無限、神聖、天使……都是那麼的遙遠,可是當一個人深深地融入一粒沙、一朵花、一隻百靈鳥,也就進入了生之祕境。”這句話來自書中的一篇散文《一星如月看多時》。其實,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這句話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感悟。在世俗中,我們總會有一些夢想,夢想有遠有近,有的爲之付出就能實現,有的爲之奮鬥一生卻仍然地遙遙在望。任何的追求對自己來說都是遙遠的,甚至遙不可及。可是,當自己嘗試過追求,即使是沒有結果的追求,那麼心靈也會因此而成長。自己也會發現周圍的一切一切纔是真正自己所追求的。而在這時,我們自然也會選擇放棄苦苦追求而可望不可即的夢想。心靈的成長會使我們自然地將自己融入周圍的一切,哪怕只是一粒沙子。這時,我們纔會發現,原來自己所追求的是自己心靈的昇華。

或許我的理解並不是大部分人的理解,這大概與我的個人經歷有關吧。曾經苦苦追求的夢想,卻因爲遙遠而不能到達。等到無力再去追求時,我才徘徊於放棄與執着之間。直到這句話的出現,茅塞頓開的我悟出了很多。同時,我也發現自己的心靈有着一種莫名其妙的.撫摸,就像是一個久經戰場的孩子最終回到了母親的懷抱中,那種心靈創傷被癒合的感覺,真的難以用語言來表達。

想想過着那種寧靜生活與世隔絕的人,他們追求着真善美、追求着清歡多麼幸福。是啊!那纔是一種自然一種真實的快樂,而不是那些“愚蠢”者所認爲的世俗的快樂。難道清歡就這樣在人們記憶的長河中被抹去。世俗成爲了人們的新追求,這便是我對這篇文章的感受。我希望人們都覺醒吧,棄惡從善,放棄世俗吧,選擇清歡,想想山中的垃圾,想想海中的易拉罐,想想那些堆放在街上的垃圾廢物。人們你們還覺得這些污染不夠嗎?不覺得被世俗“渲染”得不夠嗎?

讀《清歡》有感範文2

喜歡林清玄老師的散文,他的文字彷彿有光,照進我的心房。說來好笑,第一次注意到他的文章竟是在試卷上,記不得題目是什麼,只隱約記得關於鏡花水月,還有他自己寫的藏頭小詩,首字連起來看便是“鏡花水月”。或許,便是那時迷上了他的文字。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清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蘇軾的一首詞道出了人間

林清玄認爲,清歡,不同於“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於“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盡情歡樂,也不同於“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的那種無奈。當一個人感覺到野菜的清香勝過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邊的石頭比鑽石更有魅力,或者聆聽林間鳥鳴比提籠遛鳥更令人感興趣,或者體會了靜靜品一壺茶比吃一頓喧鬧的晚宴更能清洗心靈......他就懂得了“清歡”。

清歡,清靜歡樂。清靜,是一個人的清靜,卻又是很多人的清靜,就像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一樣;而歡樂,只是一個人的歡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清歡的意思,大抵是如此。可現在的人,反倒以濁爲歡,以清爲苦。

林清玄曾和朋友一起去了圓通寺,慢慢爬山,欣賞野花,心裏有着只有春天才有的一種歡愉。後來他又去了圓通寺,卻不曾想,寺院門口擺滿各種攤子,賣烤腸的,烤烤腸的白煙飄向寺院,一位母親不準孩子吃烤腸拍打孩子,哭喊聲尖厲急促,他轉身而去。前後多麼鮮明的對比。我想起了幾天前去海邊玩的事。沙灘並不是寺院那般應是清靜的的地方,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大家都玩的不亦樂乎,我第一次見海,此刻正陶醉於大海的波瀾壯闊,一眼望去,水天相接,只覺得自己的心胸都寬闊了起來,大海,是足以讓人尊敬的。美好卻被人生生地打破了,坐在我斜前方不遠的是一家人,看樣子是剛玩盡興了回來,小孩子吵着說餓,大人拿出麪包,吃完卻隨手將麪包袋丟在沙灘上,明明不遠處就有工作人員擺放的垃圾桶!果然,凡人的足跡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穢和吵鬧。

生在這個時代,清歡難矣!

林清玄認爲,第一流人物,是能體會到人間清歡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穢的人間也能找到清歡滋味的人物!

人間有味是清歡,人間最美是清歡,願世人都能找到清歡,品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