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4篇大綱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4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4篇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

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至今我都沒有真正讀懂“勤”、“苦”的真正含義。我自詡聰明絕頂,任何老師講的東西,只需稍稍意會就能學透,於是乎,對學習很不用心,幸遇幾位良師,成績纔沒有下滑。但當我讀了《送東陽馬生序》之後,我才發現自己錯了。

宋濂,明朝著名詩文家、政治家,官至宰相。年幼時家境貧寒,但勤勉苦學,終成一代文豪。是勤奮、是信念、是執著成就了他。

宋濂“幼時即嗜學,”但“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只得“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且“計日以還”。當讀到“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依舊“弗之怠”時,我被他的勤奮和執着而震撼了。想想自己的境況,較之宋公好上不止百倍,可面對學習,就是惰性十足,怕苦,下不了決心。因而學業平平,所得知識就十分有限。

成年後的宋濂外出求學,那求學的艱苦,更是不可想象——老師態度的嚴厲,路途遙遠,環境惡劣,在校生活的粗劣,都沒有讓他放棄刻苦求學的念頭。即使在與同舍生天壤之別的條件對比中,他“略無慕豔意”,依然執着於自己的信念,以“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聊以自我安慰。他憑藉着自己的勤苦專一,百折不撓,開創了自己的美好未來,實現了“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大轉折。這不正應驗了“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嗎?

捧讀在手,反覆品味,書中的字字句句,每個細節,無不撞擊着我的心扉,使我倍感羞愧,無地自容。宋濂能在物質條件極度困窘,無師諮詢的艱苦條件下頑強成才,身處條件優越的今天的我們,是不是該考慮考慮自己的未來呢?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2

我非常佩服古代的那些爲科舉考試而讀書人,我佩服他們能夠有那麼有恆心。他們把四書五經讀了上百遍上千遍,但是他們度不會感到厭煩,他們認爲想要爲國家做貢獻,做這點努力是必須付出的,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也許有許多人讀書是爲了追求功名利祿,有人會認爲他們很貪財,會鄙視他們。其實這並不可恥,因爲他們能夠吃國家的糧食,拿國家的銀子,都是他們那麼用功的讀書,所換來的報酬。在宋濂的這篇贈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艱辛的求學歷程。

讀過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想就是我太幸運了。

從時間上,我慶幸我沒有生在封建社會,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紀,不必被當時的制度所壓着,我喜歡我現在的自由。

從家庭條件和生活上,我非常地同情他。他小時候因爲家貧以至於買不起書,他只好把從別人家借來的書抄一遍再還給人家。即使是在冬天,墨汁都結成了冰,手指都很難彎曲,他依舊會依照約定的時間抄完後送還給人家。他怕沒有名師指導,經常跑幾百里路去請教問題。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膚都龜裂了也渾然不知。他總是穿得破破爛爛,但他從來都不羨慕那些身穿綾羅綢緞的人。

看看我們現在的條件,你如果想看書,父母就會給你買;你如果有問題不會,父母就會給你請家教;你的衣服破了舊了,就會給你買新的衣服。我們的任何條件都不比他差,但是學習卻沒有他那種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爲90後的我們,的確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我們的條件太好了,讓我們只懂得享受,卻不懂得利用。我們總是在叫苦叫累,可是仔細的想一下,中國古代時的人爲什麼能受得了,而我們去受不了呢?缺少一種想要刻苦學習的信念而已。現在的我們很幸運,我們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3

讀完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我有數不盡的感受想要表達出來。

宋濂——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他家境貧寒卻依舊嗜學;天大寒卻弗之怠,從不逾約;踏深數尺雪,皮膚皸裂而不知;以中有足樂者而從不慕同舍生……

回憶過去,再想想現在。我們生活在衣食住行樣樣現代化的社會,在家裏是父母手心裏的寶;在學校裏,還有老師教我們讀書做人……國家和社會也處處爲我們青少年的學習創造條件。可是我們呢?我們曾幾時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心卻飛到了外面的世界;聽着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卻想着明天要怎樣躲避考試;父母處處爲我們着想,我們卻從未學會理解他們……

我感動於家貧卻依舊嗜學的宋濂,就像人們感動於那個天黑了都不肯回家的孩子一樣。輾轉六百多年,當今的社會條件與大學士宋濂那時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可是,當今社會又有哪幾個傑出的人才能夠與宋濂相提並論呢?這也許就是環境變化的原因吧!艱苦的環境可以使人堅強,幸福的'環境卻會使人懶惰。我曾經看過一篇關於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但是,澳大利亞的父母卻秉着再富不要“富”孩子的原則,讓孩子們過着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鍊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衝浪、冒險,鍛鍊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能夠成爲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如今這樣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我更希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青少年提供一些鍛鍊的機會,磨鍊我們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我們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4

讀了這篇文章,我想到了現在一些學生犯了錯誤,當老師教育他們時,這些學生不僅毫不理會,還露出特有的“招牌”動作——翻白眼。把頭轉向一邊,抖着腿,時不時還瞪老師一眼,甚至“出口成髒”與老師對着幹。這種師生之間因尖銳的矛盾而發生的衝突幾乎每天都會在我們的身邊上演,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想,現在的師生關係是怎麼了?我們國家是以“尊師重道”爲光榮傳統的啊!孩子對事情的認知是由淺入深的,他們在生活中有很多行爲習慣是需要教育者(包括家長,老師,學校,社會)糾正的,他們的很多認知是需要教育者引導的,這當中,老師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老師是一個國家精神文化的傳播者,爲什麼他們的教育對很多學生的效果卻是那麼微弱呢?這種微弱背後的隱患讓人擔憂啊!人們常說,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無私地授予無知的孩子們以知識,而這些學生卻“恩將仇報”。當這些學生看到宋濂的尊師態度時,會不會爲自己的這種無知可恥的行爲感到羞愧呢?

當宋濂拜師後,看到同學們都穿着綢緞,戴着珠寶“燁然若神人”,並沒有感到自己寒酸低微,而是依然沉浸在學海中尋求知識,探索奧祕,求得真知。這是“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而我們有的同學卻相互攀比:比吃、比穿、比玩、比打扮。好像別人比自己的衣服漂亮、昂貴,就感到臉上無光;吃的比別人差、零花錢比別人少,就會覺得沒面子。錯了,大錯特錯!難道你的學習成績比別人差,只因爲你比別人穿得光鮮、時尚就會讓人把你看你“天才”嗎,就會原諒你的愚鈍和懶隋嗎?

我們應該向先哲宋濂學習,學習他勤奮苦讀,遍觀羣書,鍥而不捨“弗之怠”;學習他尊師重教,援疑質理時,“俯身傾耳”;學習他不慕虛榮,一心向學,日後“業精德成”。

或許我們不能取得像宋濂一樣的成就,但我們可以在先賢光芒照耀下做一進取向上的人。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5

宋濂自幼家境不好,沒有書可以看,但他既使是文別人借書看,依然做到了遍觀羣書。相較之下我們的`條件比他好多,好上千倍上百倍,竟不知珍惜,竟學成這樣,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麼!

環境的優越與否壓根不能構成學不好的理由。試想一下,同一個時代的人馬生不是也比宋濂的學習條件好麼,不是也學的很好?宋濂的學習條件不好,甚至非常的惡劣,照樣學的很好。更說明了學習條件不是學習好壞的藉口、理由。物質生活好又怎樣,學不好也沒有用。

我認爲只要努力了,認真了便可以學好!

宋濂的學習的那股勁頭也值得我們學習,如果我們有他一半的熱情,就不是現在這點可憐的分數。

還有一點,在現在的學生之中有一個很不好的通病――盲目地追求潮流和名牌,與別人攀比。而宋濂沒有注重穿着打扮。這是值得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效仿的。

古代書生的信條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爲了“金榜題名天下知”,爲了爲百姓做點好事,爲了前程……只有“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了,寒窗苦讀十年,再去考取功名。現在已不像古代,但古人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宋濂求學的艱辛、酸澀並非是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所能全部瞭解的。

我們考試、學習上遇到失敗、挫折的時候,總是找客觀理由,但我認爲學的好與壞都在於自己,在於有沒有認真。宋濂有句話我非常欣賞“其業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學的好與壞都只是爲了自己,我們應該爲了學習而學習!

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學習環境,在後半學期的學習裏奮起直追,學出自己的水平!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6

宋濂——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他家境貧寒卻照舊嗜學;天大寒卻弗之怠,從不逾約;踏深數尺雪,皮膚皸裂而不知;以中有足樂者而從不慕同舍生……

回憶過去,再想想如今。咱們生活在衣食住行樣樣古代化的社會,在家裏是父母手心裏的寶;在學校裏,還有老師教咱們讀書做人……國家和社會也處處爲咱們青少年的學習創造條件。可是咱們呢?咱們曾幾時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心卻飛到了裏面的世界;聽着老師語重心長的教誨,卻想着明天要怎麼躲避考試;父母處處爲咱們着想,咱們卻從未學會理解他們……

我感動於家貧卻照舊嗜學的宋濂,就像人們感動於那個天亮了都不肯回家的孩子一樣。輾轉六百多年,當今的社會條件與大學士宋濂那時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可是,當今社會又有哪幾個卓越的人才能夠與宋濂相提並論呢?這興許就是環境變化的緣由吧!艱辛的環境可以使人堅強,幸福的環境卻會使人懈怠。我曾經看過一篇關於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引見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有。但是,澳大利亞的父母卻秉着再富不要“富”孩子的準則,讓孩子們過着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鍊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衝浪、冒險,鍛鍊他們的膽量……我想,興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能夠成爲發達國家的緣由之一吧!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現在這樣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我更宿願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青少年提供一些鍛鍊的機會,磨鍊咱們勤奮好學、不怕享樂的意志,使咱們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體現。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7

《送東陽馬生序》是選自宋濂的《宋學士文集》。文章先敘述作者青少年時求學的種種艱辛,然後聯繫馬生求學的優越條件,這樣,我們不難就可以得出其中之一道理:一個人是否學有所成,關鍵在於自己的專心與否。

文章中提到宋濂自己小時候讀書的情況——“餘幼時即嗜學。學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在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宋濂小時候讀書的環境是那麼惡劣,家中無錢,問人借書,寒中抄錄,而自己的學習態度是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專心求學。因此,他後來有名望有地位,詩文成就高。由此看來,一個人是否學有所成,關鍵在於自己的專心與否。

其實,學有所成並一定要在順境中、逆境中、優越的社會年度中、機遇中才能達到的,最重要的也是自己,自己的專心與否。

外國有這們一則故事:貝多芬小時候跟外國的老師學唱歌和彈鋼琴,由於貝多芬對彈琴方面有興趣,學得比較好(若跟其老師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老師看好他,並想把自己畢生精力傳授給他,但貝多芬的語言跟其老師的有所不同,導致他聽不懂、理解不了。因此,貝多芬在那時起,在練習彈琴之餘,還要學老師的語言,他很認真——一天有20小時,他的眼睛是有光線射進去的。皇天不負有心人,2個月之後,他根本把該語言學到七七八八了。這樣一來,貝多芬就可以得到老師的指導,最終在世界上有名義;有地位,對於第六交響曲,我想人人都有聽過、聞過。

誠然,學有所成、成纔不是三心兩意,亂來就可以達到、實現的。而是要努力、勤奮、艱苦、刻苦鑽研,再加上自己對學習的專心。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8

《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講述了宋濂爲激勵後生馬君則而現身說法自己年幼時求學的經歷與環境。

我看到文中的宋濂有很多美好的品質,比如尊師重道,即使面對老師的訓斥,並沒有感到難堪,而是表現的更加尊重老師,禮節更加周到;信守承諾,借了別人的書,就算是冬天,硯臺裏的墨汁凍成堅冰,手指不能屈伸,仍不放鬆,抄錄完後就趕緊給人家還回去,不敢稍有越過約定的期限。

在文中我特別注意到一點,他並沒有因爲自己衣着破舊而同學者衣着華麗就感到自己低人一等。相反,他並不覺得吃穿享受不如別人,絲毫也沒有表現出羨慕的意思。我覺得這在現代社會是很珍貴的品質。快節奏時代中,人人都講究時尚,要跟隨潮流,甚至稍有一點落後,就會被別人所恥笑。社會上充斥着攀比的壞風氣,這在學生之間尤爲突出。所以學校纔會統一製做校服,從而杜絕了攀比的壞風氣,但是在同學之間並不能夠徹底杜絕。有的學生甚至爲了一條小小的髮帶不吃不喝幾天,只爲買到和別人相同的一款,只爲滿足自己的那點虛榮心。甚至在某些同學眼裏,這居然是一種常態。長此以往,就算有的同學並不攀比,但當自己沒有和他人相同的東西時心中不免也會有一種自卑感,甚至感覺自己低人一等。循環反覆,這就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也形成了社會上的攀比風氣。

面對物質上的匱乏,宋濂卻沒有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他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追求,而不是物質上的攀比。我覺得現代人更應該學學古代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氣質吧!物質的確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但是卻也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們不應將目光全部着重於物質生活,還要去追求我們的精神方面的滿足,去做一個知世俗而不世俗的人吧!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9

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很多時候我們老師(包括家長)對學生灌輸的是一種功利的東西。爲了工作,爲了生存,爲了離開農村,爲了過上幸福(物質上)的生活……

教育應該是爲學生的成長奠基,爲學生有質量的生命奠基。讀書能夠帶來很多功利性的東西,但這並不是讀書的目的和結果。

在教《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的讀書經歷應該給我們很好的啓示。在封建社會,學而優則仕,在宋濂看來並沒有把讀書當作解決自己生存的手段,他說“以中有足樂而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這“樂”是一種讀書之樂,是一種精神之樂,是一種收穫之樂。

宋濂開篇即說“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即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宋濂是怎麼讀書的?借別人的書,無論天多寒冷,都要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宋濂從一開始就顯示出了一些成大事者必有的素質:好學上進,講信用,積極主動,能吃苦,能堅持。

再來看我們的說教,學生始終處在重壓如同面臨幾座大山,哪來的愉悅之感,哪來的讀書之趣?

作爲教育工作者,如果我們不能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我們還是停留用讀書對學生進行物質利誘上,那麼我們的觀念已經嚴重停滯在以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中長期發展綱要都要求我們要德育爲先,育人爲本。對學生說實在的話,對學生的精神引導,讓學生處在正確的價值觀中去學習,不僅對現在,對將來也是很有必要的。

應試教育已經讓教師異化了,讓教育異化了。

教育只有迴歸真實,教育才是真教育。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0

宋濂讀書難,難在無書可讀,“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只好“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於是,不論寒冬酷暑,宋濂總是堅持抄書,及時送還,因爲只有這樣,人家才肯借書給他。

宋濂讀書難,難在無師可求,“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因此,只能“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而求師之途艱辛無比,“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即使如此,他依然能夠自得其樂,終成大儒。

然,今日之學子,讀書條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求學的決心和毅力,卻不及宋濂之萬一。抄書的做法雖然不再提倡,但優美的句段還是應該積累吧?步行百里雖然已經不太現實,按時到校的要求應該一點也不過分吧?可是,看看現在的學生,又有幾個自覺設置了讀書筆記?又有多少因一點小事就不見了身影?

尤其令我感動的是宋濂的求學態度——“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現在的學生有幾個對老師如此謙恭?頂撞老師、辱罵老師,甚至毆打老師的現象,又在多少學校不斷上演?當然,這裏面不乏老師的教育方法失誤,教育言辭激烈,但這就能夠成爲學生頂撞、辱罵、毆打老師的理由嗎?學生的人格要尊重,教師的人格就可以漠視嗎?

唉,不說了,誰叫咱是老師呢!說不定有很多讀者看了我的這些感慨,還把所有的罪過都歸結到老師身上呢!哈哈,隨便吧,反正老師的地位已經夠低了,再多聽上幾聲叫罵也無所謂了!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1

一個人若是有非凡的成就,必定從小就可以看出他的與衆不同,就算條件再怎麼貧苦,也阻止不住他強烈的求學的心,他就是宋濂。

宋濂所寫的《送東陽馬生序》讓我們真實的瞭解到他求學的艱辛,但他用超出常人的毅力戰勝了這些常人無法承受的苦難,和她相比我們簡直是太幸福了!

宋濂小時候家境貧寒,連一本書都買不起,要想讀書只能去有書的人家借來抄還要定時的還回去,冬天天氣寒冷連墨都凍成了冰,可還是堅持按時抄完,這是一種多麼令人敬佩的精神呀!

現在的許多學生把學習成績不好的原因歸咎在家境上,說是沒得到最昂貴的教育才不會有好成績,可是你和宋濂比簡直就是一個天堂一個地域,不用你和父母要,父母就把所有課外書全都買好,可你能看幾眼?就算一個新華書店擺在你的眼前,你一樣還是一個目不識丁的人。

現在許多中學生都追求時尚潮流要展現個性,每天執着於穿衣打扮不思學習進取,只要比周圍同學稍差一點就回家吵着買新衣服,但是宋濂每天短褐穿結、縕袍敝衣和富家子弟待在一起,但是一點也不羨慕別人更不自卑,因爲他一心只想着學習,再也容不下其它事了,這樣的境界豈是普通人能達到的。

宋濂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前進的方向、奮鬥的目標、克服一切困難的動力,他儘自己最大努力證明自己的價值,所謂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老師經常和我們說,只有風雨過後纔會見到彩虹,少年苦不是真的苦,老年苦纔是真正的苦以勉勵我們,讀完《送東陽馬生序》我還明白了一點要想成就非凡的大業,就要經歷克服常人所不能的,宋濂就是這樣,宋濂經歷克服多少難以想象的艱苦,但他從未放棄,所以一切順風順水的我們更要努力,努力向宋濂看齊。學成後爲爲國家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2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禮貌古國。在封建社會,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上長期獨領風騷,它的成就代表了全人類在封建時代所到達的水平,是世界科技文化發展史上輝煌燦爛的一頁。在這個“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時期,明初的文學家宋濂,在他的這篇贈序中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艱辛的求學歷程,勉勵後人在優越的學習環境中更應勤奮、專心致志地學習。

作者以自我的親身經歷爲例子,使同爲學生的我感到這似乎不是幾百年前的故事,而是我的身邊事,更使我明白求學路上一路坎坎坷坷,我們應不畏艱辛,勇於探索,才能業有所精,德有所成。

古人因家境貧寒而借書親手抄寫,雖然辛苦卻一點也不放鬆,抄完便跑去送還,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最終有機會看到各類書籍。而應對着父母爲我買的一大堆書,我卻很少細心地讀過,真不敢與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請教問題時畢恭畢敬,遇到先生訓斥、呵責時,他的態度變得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句話來辯解,直到先生高興了,纔再次請教。應對古人在如此艱難的求學條件下,對知識的渴望與決心,我羞愧得無地自容。古人爲了求學,不畏天氣寒冷,即使四肢都凍得動彈不得,一日只吃兩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們豐衣足食從不爲受凍捱餓擔憂,也沒有奔走的勞累,更不必親手抄書,但仍學業不精通,那隻能怪我們用心不專一了。

從發生在古人身上的一件件“平凡”的事我最終明白勤奮與艱苦是相互聯繫的,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能夠克服。在我們科技飛速發展的今日,我們仍然需要勤奮求學,這樣才能業有所精,德有所成,將來才能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一份力。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3

每個人都渴望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過上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可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爲二的,人們在享受優越的生活時,也極易養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學生。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我對此感受尤深。

宋濂從小勤奮好學,家裏貧窮,沒錢買書來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親手抄錄,和他們約定日期歸還。在十分冷的冬天裏,硯臺都結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教師的時候,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凜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明白。他博覽羣書,最終成爲明代的大學士。

時光過去了600餘年,今日我們的生活、學習條件與600餘年前相比,發生了不可同日而語的變化。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教師和顏悅色地爲我們傳道授業解惑;我們不需要抄書、不需要長途跋涉,也沒有寒凍之苦,可是,我們真正像宋濂那樣用心求學了嗎?

有時候我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心卻飛到了窗外;對教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活力;父母不惜自我省吃儉用,爲我供給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當的距離。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學業沒有大的提高,如果不是因爲我的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歸因於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

我以往看過標題爲《要“窮”孩子不要“富”孩子》這樣一篇文章,印象很深。這是一篇關於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可是,父母卻讓孩子們過着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鍊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衝浪、冒險,鍛鍊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成爲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今日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期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孩子供給鍛鍊的機會,磨鍊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14

讀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之後,我深有感觸。這是爲什麼呢?因爲我瞭解到宋濂求學的經歷,爲之心酸,又爲之欣喜。心酸是因爲他遇到了那麼多的困難,欣喜的是他成功的走過了困難。

在現實社會中,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樣。怎麼一樣?有他一樣的毅力,有他一樣的心志,有他以樣的追求。現在的人(包括我)最缺乏的是什麼?毅志啊!做事從頭到尾要一氣呵成,不可虎頭蛇尾,要“虎頭虎尾”。俗話講:“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呀,不光要有一個好的開端,還要有好過程,好結尾。得到這樣的結果,必須付出的是堅持。

你想想,宋濂小時候家境是多麼的不好,人家還能“假借於藏書之家”之書“手自筆錄”。現在的條件到好,伸手便來的書,哪個“好孩子”乖乖的學習了?改改習慣吧,把自己往正道上趕吧!

宋濂家境貧寒,這又一次提到。他在富家子弟的面前仍面不改色,心不跳,只因爲自己是“足樂者”。現在的學生們都比吃比穿,吃要吃出花,穿要穿名牌,還要時不時得裝裝純,耍耍帥,想想,有甚用?成績好了,學習棒了?恰好相反吧!擺正心態,像宋濂有一個好的信仰,你有一百萬是你,你沒有一百萬也是你,不能改變一丁點。一丁點,不是嗎?有一個好的追求,不要把自己陷身於苦惱中,無用。只要堂堂正正,穩穩當當走好每一步,你將來纔會受到別人的尊重。這便是先苦後甜的道理。

雖然話有些多,但這都是我的心裏話。

還有就是謙虛了。人家請教老師多麼謙虛啊!有了學問人家也沒有刻意賣弄呀!不像現在的孩子,弄不弄就來點兒“天才”“實在easy”的話,太虛僞,這便是翹尾巴!做人一大忌。不小心一滑便到了,如果馬上爬起還行,怕就怕你還沉浸在幻想中,時間一長,爬起也無用,跟不上了,永遠倒了。

這學期的打算很多,自從學完這課之後打算就更堅定了。那就是“勿虎頭蛇尾,勿翹尾巴,勿不好學。”這些話也一樣送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