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三重門讀後感(通用11篇)

三重門讀後感(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4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鐵頭讀後感(通用1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重門讀後感(通用11篇)

  三重門讀後感1

《三重門》是韓寒的首部小說,相信讀者大多是學生。作爲韓寒的同齡人,遺憾的是我十年之後纔讀了這部作品。正也許是晚讀了10年,心態上總體趨於平靜和理解。

首先肯定的是這部作品的確比較寫實地反映了當時中學生成長過程中的許多問題,比如如何面對學習的壓力,如何面對家長和學校的管理,如何處理愛情問題,如何融入同學……這些問題其實是我們每個從學校教育走出來的人所必然面對的,無可逃避。但問題是當處理這些問題是出現不通暢的時候,我們的學生怎麼辦。他們抑或她們可能就會陷入茫然,不知所措,甚至可能誤入歧途,。此時,作爲家長、老師、朋友和社會能不能多些寬容和理解,或者給予必要的支持、鼓勵、指導。這是全社會都要反思的問題,畢竟我們都經歷過成長的煩惱。其次,《三重門》讓我驚訝的是作者的知識面之寬廣,文字之犀利。文中旁徵博引之多,比喻視角之獨特,語言幽默之極,讓讀者領略到了作者小小年紀便有了如此深厚的文學基礎,至少從涉獵面上已足夠寬廣。第三個值得肯定的是小說中懵懂愛情的描寫,很單純、甜美、沒有一點雜質。作爲一箇中學生的愛情觀也不該有太多社會的影子。相信每個人都對曾經追求或正在追求這種純潔無暇的理想愛情,並且追求真愛過程本身就是美好的、值得珍惜的,不論結果如何。

有些人可能會指責《三重門》作爲小說,並沒有精彩的結構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不能吸引人,並且結局是可悲的,讓人很不爽。其實這些要求對於18歲的韓寒來講未免太高,況且韓寒本人也不希望這樣。

總體來講,這是一部反映現實中學生成長煩惱的作品,文中透露出作者看待現實問題的敏銳以及對社會所謂陰暗面的抨擊和嘲諷,自然有其存在的意義和道理,但有些主張未免過於偏激,比如對現行的教育制度強烈抨擊,也許現有的教育制度不是最好的,但卻是現階段最合適的。另外,文中對社會故事的描寫明顯不夠深入,比如在飯店打架的故事,也反映出作者年齡尚小、缺乏社會閱歷,而這種閱歷恰恰是好作家必備的要素。

  三重門讀後感2

在假期裏,懷揣着愉快的心情讀完了韓寒的作品《三重門》,再一次感受到韓寒的幽默。這種幽默的力量真的勾起了我美好的回憶,把我帶回到少年時代。

說到主人公林雨翔不得不從他的童年說起。快樂的童年人似乎都差不多,但痛苦的童年卻各有各的不同。林雨翔的童年直就是一個與衆不同的痛苦的噩夢。當村裏的同伴都在鐵路邊玩耍的時候他被文縐縐的父親關在黑暗的閣樓中,在孤獨與痛苦中一遍遍地背誦着諸如《史記》等古文。他始終聽父親的教導——現在背得滾瓜爛熟,以後就出口成章了。也因爲這樣,在小學時代,他是出了名的神童。

隨着林父的升遷,雨翔的中學年代是在城鎮中渡過的。因課業繁重他感到學習很吃力,他已沒有了資本讓同齡人稱他爲神童,他失落極了;原本美滿幸福的家因林母整天整夜的玩麻將,一無心思料理家務,二無心思管教小孩,最後鬧得雞犬不寧,在這種吵鬧中,雨翔從小孤寂的心更加寂寞無助;花季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時期,然而又伴隨着無限的煩惱。就在升高中的那一年他被Susan深深地吸引了,然而他只能把那種愛慕之情暗暗地放在心底,一遍一遍地思念。就因爲這樣那樣的種種原因他中考失敗,沒能考上高中。最後無耐被父親用錢送到市重點高中。

在市重高中他顯得更加彷徨。他基礎太差而且無心學習,從而逐漸墮落。好似在他的生命中什麼都不順,什麼都不好。面對着生活的坎坷他該如何抉擇,他該怎樣衝破層層關卡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天地?

韓寒描寫的這個人物可以說是當代中學生的代表,很多中學生都可以看到自己的縮影,或從小就被父母逼着讀書寫字,沒有閒暇的時間;或父母感情不合鬧離婚;或父母戀上賭博,對這個家不管不問;或學校根本就沒有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不斷給孩子提壓增負;或在情竇初開的時期被感情困擾着……總之,《三重門》就好像在描寫我們自己的故事,我們與林雨翔一樣是故事的主人公。

那麼,主人公林雨翔的命運將會怎樣呢?也許作者想留一個廣闊的空間讓我們去想像,也讓我們反省,他並沒有在故事的結尾道出林雨翔的抉擇。

林雨翔何去何從?當代像林雨翔一樣叛逆的學生該何去何從?有這樣一則故事引發了我的思考,香港著名歌星鄺美雲,曾參加香港小姐競選,獲得第三名。在競選期間,記者提了一個叼鑽的問題,“你讀書時成績不好,你是否很笨?”這個問題的確棘手,可是鄺美雲的回答卻發人深思。她是這樣回答的:“你們注意到沒有,讀書時成績一流的畢業後幹什麼?可能當工程師、律師、醫生;而成績二流的畢業後幹什麼呢?他們中很多人卻當了那些工程師、律師、醫生的老闆。”從韓寒的後記中我感受到作者是想讓大家在自己的特長方面去發展,而不是去全面發展從而全面平庸。作爲一名教師讀了本書後我更充分地感受到了一個人能力的重要性,應試教育害死人。以後要在教育學生中要真正找到“文化課學習”和“潛能開發”的平衡點,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讓孩子有一個完美的人生

總之,我們無需烘烘烈烈,在保持一顆純真的心下我行我素,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時智的選擇!

  三重門讀後感3

我記得我以前曾說過:韓寒寫的《長安亂》沒什麼意義,我要去讀讀他寫的其他小說後,在來討論韓寒的文筆到底怎麼樣。在我休息的三天的裏,我完完整整地讀完了韓寒的代表作之一《三重門》。在讀的過程中,我想到了另一位80年的作者,孫睿。他以《草樣年華》而出名,這本書我也曾看過。他們有着許多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我要以此作對比來表達我看完《三重門》後的感想。

先來說說相同點:第一,兩本書的主人公都是個平凡的男生。二人的相似之處是,平凡但很走運,聰明但不努力,且都能吸引漂亮的女生,並最終證明是自己的愚蠢葬送了愛情,結局都以女朋友的離去結束。這不僅是這兩部小說的相同點,現在很多市面上的青春愛情小說都是如此。可這好像並不會使那些處於青春期的讀者乏味,就像我看三重門時也感覺很有趣。

第二,書中人物的環境均在校園或其周邊。這與作者本身有很大關係,因爲80後的作者幾年前大部分都還在校園中,他們每天接觸的都是校園中的人和事,最多就是校園旁邊的一些小吃店。他們對此瞭如指掌,寫起書來自然是得心應手。這自然還會讓尚處校園中的讀者產生很強的親切感和真實感,而他們正是這寫青春小說的主要讀者。這也是爲什麼像韓寒,郭敬明如此受歡迎的原因。

第三,書中很多的搞笑場面。這些搞笑場面通常是以一些很不恰當的比喻或是很不合當時場合的人物語言組成。例如:林雨翔也是眼紅者之一。初一他去考文學社,臨時忘了《父與子》是誰寫的,慘遭淘汰。第二次交了兩篇文章,走錯一條路,揭露了大學生出國不歸的現象,忘了唱頌歌,又被刷下。第三次學乖了,大唱頌歌,滿以爲入選在望,不料他平時頌歌唱得太少,關鍵時刻唱不過人家,沒唱出新意,沒唱出感情,再次落選。從此後對文學徹底失望。這次得以進了文學社,高興得愁都省略掉了。(《三重門》),或是:周舟起初稱呼我“老公”,可我覺得這個稱呼有礙於我的男子漢形象的樹立,總給人一種類似於李蓮英的感覺。周舟又改口稱我“掌櫃的”,但是我既不開茶館、賣大碗茶又不給人家釘馬掌、打洋鐵壺,我只是一名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大學生,這個稱呼與我的身份極不相符,所以周舟又改口叫我“爺們兒”……《草樣年華》這些語言很出乎人們對平常事物的看法,自然能引起讀者很大的興趣。

當然,不同的人寫的書肯定也存在不同點。第一,情節和故事發展是不同的。《三重門》的主人公的生活時期是在初三到高一,而《草樣年華》的主人公則是一名大學生。同樣是校園,可是大學與初,高中的生活畢竟還是有許多不同的。但這卻與作者的生活是相似的。韓寒當時是剛離開上高中,而孫睿寫《草樣年華》是也正值大學氣間。作者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情節和故事發展。

第二,二者的思想內容和精神面貌是截然不同的。說實話,我看完《三重門》後,與我看《長安亂》得出的結論基本相同。韓寒的這兩本書毫無意義。雖然《三重門》寫得確定精彩,也有人說是跨世紀之作。可韓寒除了在書中發表了一些對現在教育體制的不滿外,就沒什麼積極因素或更深的思想內涵,《長安亂》更是胡說八道,我沒看出什麼意義。對於孫睿則不同,我很欣賞孫睿的文筆,更爲欣賞的是,在他的書中總會告訴你一些道理。雖然書中有時還會有些少兒不宜的描寫,但他的思想是積極向上的,是勸人奮進的。讀過他後來又寫的《草樣年華2》和《活不明白》後,更能感受他書中帶給人的積極影響。他的思想內容和精神面貌是完全超越韓寒的。這是最大的不同。

以上是我讀完《三重門》後所發表的感想,不一定正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仁者見刃,智者見智吧。

  三重門讀後感4

何時代都有任何時代人的煩惱。小學、中學、大學時時刻刻都在三重門中迂迴、周旋。

初次開始閱讀這本書,並非出自我本意,甚至準確點來說有點被逼迫的傾向。

一個完全不符合當今正在流行的校園青春風和古代穿越風;也跟幽默搭不上太多關係。卻不知有什麼魔力能讓一直不願意看批判風格的我,幾乎癡迷的`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直到看完。當時針緩緩的指到十二點時,我輕輕地合上了書,靠在椅背上努力想讓自己放鬆放鬆。但不知怎麼的,腦子裏面亂如團麻。不得不說我對於《三重門》最後的結局感到困惑和不解。

韓寒,別人口中的八十後新銳作家,老師眼中嚴重偏科不求上進的壞孩子,同齡人眼中敢於抨擊反抗應試教育的叛逆少年。從他身上看到了八十後一代的思想還苦惱以及中國教育制度的一些問題。韓寒被譽爲八十後的代表人物,他所代表的是什麼?是一種放蕩不羈的個性?是一種超世脫俗的感官?還是一種叛逆出格的精神? 都是,也都不是。韓寒所代表的是我們這個羣體的觀念,這個羣體的想法,只是他敢於用文筆表達,用他那自詡的才華,讓筆尖流露出一段段真實的情感。在故事中,韓寒把中國現代教育體系中的很多弊端和缺點都凸顯在了男主人公和他周圍的朋友身上。學生們錯誤的把讀書理解爲爲了以後好掙更多的錢,而並非爲了充實他們的內在和培養他們所散發出的氣質。可見這些孩子的家長也並非了灌輸什麼正確的信息以及做出良好的榜樣。

雖《三重門》所用之語妙趣橫生,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帶着種淋漓盡致、瀟灑酣暢的審視。韓寒偏愛中國古代文字,所以文章中也用了不少古文,皆創造出了幽默加古文的領域。可謂不乏充滿睿智的幽默感的神來之筆,象徵性的,寓言式的傳達出了當今時代和社會本質上的真實。但着韓寒的意圖一路笑過來,但闔上書冊,卻發現能值得回味的快樂並不多。小說中四處伏擊的調侃和存在着語法錯誤的比喻不僅沒有加強小說要表達的思想,反而使得主題顯得七零八落,語焉不詳。真正要引起人心靈震撼的力量,在呼之欲出的時候,卻又像退潮一樣逐漸暗淡。

  三重門讀後感5

初讀《三重門》時,和很多人一樣,都深深地厭惡故事中的教育制度,腐朽的教育制度荼毒了有能力無成績的學生的生活,卻無力改變。就像《圍城》中的方鴻漸一樣,被當時的社會制度深深壓迫,卻毫無反擊之力,在“城內城外”受盡荼毒。但這次我想放下制度上的爭議,來再一次感悟一下《三重門》的故事。

這本書讓我想起了初中高中的生活,那時的似水年華,我也總是在幻想着好多好多美好的東西,可是現實就是現實,就像韓寒所講“爲什麼偶遇一定是在霓虹閃爍的街頭,公廁門口就不可能撞上麼”,一切都只是爲了迎合讀者對“美”的追求。“憑什麼小說中一分手就要命令老天爺掉幾個雨點下來”,藝術但不能過度的追求於“美”,趨之若鶩,這不是藝術的高於生活。

林雨翔和susan經常被讀者說是現代教育體制下的犧牲品,我想這只是對《三重門》的淺層次閱讀。一本有味道的書不是僅僅寫一些批判制度就能“書香四溢”的。讓我們再用心去感受一下那個故事,林雨翔和susan的故事。林雨翔是受父親“薰陶”成爲了一個“精通古文”的學生,恰恰就是熟悉了一些古文使他與同學們不同,而正是這種不同讓他遇見了susan。susan集古代才女麗質於一身,高雅的氣質,不被世俗沾染,讀的一些詩詞,如柳永;喜愛一些詩文,如徐志摩。正是才子眼中的佳人,所以韓寒在剛開始就設定好了兩個人的緣分。

林雨翔與susan因爲教育制度而緣起,也因爲教育制度而緣滅;正如《圍城》中的方鴻漸一樣,因爲社會現實與唐小姐相識,又因社會現實與唐小姐緣滅。

這一切的一切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校園愛情文學(或言情小說),更是對青春的一種訴訟,而這訴訟之中夾雜了一些青春時期朦朧的男女的心意。再去回到教育制度上,似乎就是教育制度造成了這種遺憾,可似乎就是這種遺憾才讓的這青春更加意蘊深長。與其說韓寒是爲了批判教育制度而寫這兩人之間的故事,倒不如說是爲了寫這青春對一切的迷茫與對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追求而夾雜了批判教育制度,去寫的一個現實的生活。

曹文軒教授說韓寒的筆法與現代大多數作家不同,總是有着一些幽默詼諧,而且筆法老辣。袁敏評價其《三重門》時就說“它的行文似有《紅樓夢》的格局,它的用筆又有《圍城》的韻味,它的語言藏龍臥虎、吸古納典,語言本身有細節、有性格、有生命,充滿靈性。”在書中韓寒寫林雨翔與susan時便用着其詼諧幽默的手法將故事寫的現實,不給人一種唐突感,讓讀者感覺很現實也很接近青春,一些詩詞運用也恰到好處,恰好寫出了處於似水年華的我們青春的茫然。韓寒以其獨特的筆觸讓人物活靈活現,又引人深思,不僅有對當前教育制度的深思,也有對青春迷茫的深思。韓寒筆下的青春或許是最現實的,也是我們最期盼的,一切,朦朦朧朧,令人發省。

延伸閱讀:本書創作於韓寒出道之時,韓寒當時還只是一個小有名氣的“混混“,他放蕩不羈,他出言無忌。學習不好,卻偏偏有着寫作的才能。他在當時的教育體制之下不堪重負,有所感概,又沒有人阻止他去思考,於是他的獨特的思想便如脫繮野馬,把一腔情緒發泄於紙張上面。

  三重門讀後感6

幾乎懷着忐忑的心情讀完了青年作家韓寒的《三重門》,爲作者文筆擊節較好的同時,心裏也不禁打了一個問號:什麼樣的環境才適合孩子成長?

《三重門》寫於韓寒高中時期,可以看做是作者本人的自傳,書中的主人公高中生林雨翔毫無疑問就是現實生活中的韓寒。現實中的韓寒是叛逆的,而書中的林雨翔也時時在心裏生出對現實不滿的情愫來,表面看起來小說是以林雨翔和susan的懵懂戀情爲主線,但是,只要我們細心些就會發現,韓寒所要表達的中心很顯然不是在大家看來很青澀的戀情,而恰恰是被很多人所忽視了的林雨翔的生活學習環境。很明顯,韓寒是想表達:怎麼樣的環境才造就了最後的林雨翔。

可以說,《三重門》是韓寒對當今社會傳統教育模式的控訴。

小說開始就對林雨翔的成長環境做了細緻描述,小城、家長、學校、老師,這些因素用去了作者很多筆墨,也爲林雨翔成長之路做了精彩鋪墊。林雨翔生長在一個小城,周圍的環境決定了林雨翔不可能用相對開闊的視野看待自己身邊所發生的事情,而他對家長的反抗也說明了他只是個普通的孩子而不是很多人眼中的神童,當他的成長環境只剩下家裏和學校兩點一線時,我們會發現,林雨翔在這個時候已經存在性格缺失了。這也給我們的工作提了個醒:是不是教育活動一定要侷限學校和家裏呢?如果我們能讓孩子走出去多接觸社會,會不會對他們的成長更爲有利呢?

再看林雨翔的家長。不可否認,韓寒儘量用了相對輕鬆和詼諧的語句,但是在輕鬆詼諧之下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對父母的埋怨,林雨翔的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式很特殊,近乎放牛,把一個沒有自主能力的孩子放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中對不對呢?我們看到的林雨翔是自由的,相對健康成長的,但是回頭想一想,放鬆對孩子的管教其實就是放棄責任,這可能也是導致林雨翔性格缺失的最重要原因。所以林雨翔的發展總是不均衡。

最後在看林雨翔的學校,毫無疑問這裏是傳統學校教育的模板,在這裏只有“品學兼優”的學生纔會得到老師的青睞,而像林雨翔這樣的“瘸腿”學生一般都是不受老師待見,這個時候馬德保作爲一個輔導老師就難能可貴了,但是馬老師對林雨翔的偏愛卻悲哀的反應了現實的一個側面——教育始終被傳統所覆蓋着。

生活和學習環境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聯繫到教學活動中我們會發現還有很多地方等着我們去改進,比如:重視學生的成績而忽視孩子的心理,重視學習而忽視孩子的技能等等。成績只是一個學生某段時間內對知識掌握程度的體現,教會孩子生存比讓孩子拿到好成績更重要,社會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先決條件就是有一個健全的人格,怎麼樣才能給孩子創造一個利於良好人格形成的環境,這很值得我們去探究。這可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需要我們付出大量的精力,但是,這很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去爲之努力,不然可能會有更多的孩子像林雨翔一樣“沿着一條不知道通往何處的鐵路”迷茫前行了。

  三重門讀後感7

平凡的、真實的生活,總能引起人的一些共鳴。合上《三重門》,我不禁這麼感嘆。

如果說小說一般都有一個拉風的主角,然後由主角塑造一代傳奇,那麼韓寒的《三重門》是恰恰相反。該書講述的是林雨翔的初中和高中生活片段:身處奇葩文學社、與喜歡的女孩子相處、補課時遇到的志同道合者、託關係交錢進了好高中、男生之間的“勾心鬥角”……聽起來都是很普遍的現象,但加上林雨翔內心的冷嘲熱諷,同樣是令人回味無窮。

我本人是挺喜歡林雨翔的,感覺他特別真實,有着每個人的影子。他淘氣、機智、自戀又懶懶散散,說他過日子還不如說在混日子。但這樣一個缺點超多的“壞”孩子,他的內心卻往往和我一致。比如寫週記,看到班主任只“吝嗇”的給自己的文章打了一個小鉤,而給同桌的奮發向上的文章打了一個大鉤後表示“這種套話我見多了”以及“寫和不寫還不一個樣”。這同樣也是我對於那種空喊“好好學習建設祖國”的文章的看法,卻是我不曾說出的。又比如林雨翔特別好面子,常撒謊來捏造自己的光輝形象。這種虛榮心又和我一樣。只想將美好的一面展示給別人,因此即使是自己有錯做得不好,也硬生生找個藉口。這種事我還真幹過。

對於林雨翔感到親切只是其一,其二是此書道出的一些“正常”到我已經麻木的現象。比如考試,“當今中國的教育真是厲害,不僅讀死書,死讀書,還有讀書死。難怪中國爲失戀而自殺的人這幾年少了一大幫,原來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已經在中考高考兩個檻裏死得差不多了。這樣鍛鍊人心充分休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全世界都將爲之驕傲!”林雨翔的切身感想顯然是在嘲諷着,但話卻句句在理。中國的教育,令我們這些學生有極大的壓力。這種大考前反覆的動員,什麼進了哪所學校就能怎麼怎麼樣的說辭,父母的重望全部寄託在考生身上,有那麼點心理問題是太正常的。爲了考試而衍生的應試教育,沒有快樂和自由的學習生涯,這正是當時、也是現在的學習狀況。而我們,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順從,因爲只有這條路可以走。

我只是挑了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其餘對於人心的虛榮等描寫也是不勝其數。林雨翔很“悲”,他是教育無數失敗品中的一個。可笑的是,整本書放眼望去,竟找不到一個傳說中的“好人”角色,但仔細看又覺得似乎每個人都是很真切的。如果我是林雨翔某一部分的翻版,那麼我的學校,我之後的學習生涯,又會不會是像這本書所寫出的一樣?只是不那麼極端罷了。

故事的最後,林雨翔因爲沒有回學校過夜而被記過,在走和留之間抉擇。他是猶豫、惆悵的,但他最後會做出自己的選擇這點是毫無疑問。即使我們現在的教育存在一部分問題,即使生活和人心遠遠不是想的那麼美好,那又如何呢?求學之路還很長,那就這樣帶着迷茫和不甘走過吧。

  三重門讀後感8

韓寒曾經在零下一度裏說過:“我無書不看,只是有一個怪癖,唯中外名著不讀。”這句話在《三重門》面前,就彷彿枋叔子先生所說的沒有民族人文精神國家,可以不攻自破,因爲很明顯的,三重門受圍城的影響非常之深,圍城之於三重門,就猶如蘇聯之於建國初期的中國,如果不曾看過圍城寫出來的書卻還與圍城有着如此驚人的相似度,那就真是曹操的莫非古人與我暗合否了。

三重門與圍城的最大的相似之處就在於幽默和比喻,這兩本書我幾乎是同時看的,看後被嚇得一年不敢用比喻句,反觀自己以前的比喻,什麼“聲音小得像蚊子哼哼”、什麼“速度快的像一隻離弦的箭”其可笑程度高於世間的任何笑話,而我的同學們至今依然在用着“友情就像一桶陳年老酒愈久彌香”、“網絡就像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之類有趣的比喻,幼稚得令人失笑,然而神奇的是,偏偏這樣的文章就可以得到高分,並且賺得文章有文采之類的評語。

讓我們回到比喻句的主題上來,圍城的比喻自不必說,成千上萬句妙喻,每句足以都讓人噴飯滿案拍案叫絕,三重門的比喻也不差,比如宋世平在暑期長跑訓練時,“面對雨翔時一副悠閒如雲中漫步的神態,一旦背對,壓抑的表情全部釋放出來,嘴巴張得像恐嚇獵物的蛇,眼睛閉起來不忍心看見自己的痛苦。”最初看到這句話時,我把視線從書上移開想象蛇恐嚇獵物時張開嘴的樣子,並張大了嘴巴模仿,模仿之後頓覺可笑,不禁笑出聲來。當時我正在學校,同桌見我時而張大嘴巴時而捧腹大笑,不禁驚詫地看着我,疑心我是瘋了。

第二個相似之處是兩本書的主人公都是平凡平常平庸之人,是兩位作者戲謔諷刺的對象,方鴻漸不學無術、性格懦弱,林雨翔也膽小懦弱、氣量狹小,然而他們的這些缺點非但沒有讓人感到厭惡反而“對他由瞭解而同情,由同情而關切,甚至把自己和他合而爲一。”就我個人來說,在我所知道的所有主角里,方鴻漸是我最喜歡的主角,林雨翔則居第二位,我喜歡的就是他們的平凡與真實,不像某些名著,把主角塑造得一本正經道貌岸然,彷彿主流媒體上共產黨人的形象。

三重門與圍城的相似還表現在其他的一些細節上,比如鴻漸和雨翔都有一個有些文化的父親,又比如兩人都有克萊登大學博士的學位或出版過的作文來維護自己的虛僞的自尊,再比如三重門最後雨翔跟susan打電話的情節,幾乎就是圍城裏鴻漸和唐小姐打電話的翻版,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三重門裏的結尾處說:“走還是不走呢?也許放開這紛紛擾擾自在一些,但不能放開——比如手攀住一塊凸石,腳下是深淵,明知爬不上去,手又痛得流血,不知道該放不該放,一張落寞的臉消融在夕陽裏。”這是很漂亮的一段話,而且也使像我這樣的高中生想到了自己學習——即使再努力也絕考不上二本,想要放棄卻沒有賊膽。這段話我反覆看了幾遍,越看越爲之拍案叫絕,讚歎韓寒果然是“用全中國所有teenger裏最精彩的文筆來描寫這些人怎麼活着。”

林雨翔的最終是否出走了,很多人都想知道,但是沒有人知道,人們只知道“韓雨翔”最後確實是離開了學校,而且還被七門功課的紅燈照亮了前程,成了最著名的80後作家。

韓寒是我比較佩服的現代作家,我很羨慕他強烈的自信和敢想敢說敢做的作風,我想也許我正像司馬遷一樣,對自己所沒有的充滿嚮往,因爲在現在,在還剩一百四十六天就要高考的時候,我依然在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

自從高二文理分科後我們老師就常說,對文科的學生來而言,最關鍵的一科就是數學,因爲所有人在政治歷史地理外語語文的差距都不大,最多也只能差個十分二十分左右,而差距最大、最重要、最能拉分的一科就是數學。不幸的是我的數學基礎奇差無比,而我們學校出的題雖然不像市南三中出的題目那樣深得讓人掉下去就爬不上來,但無奈自己身高太低,在題目裏掙扎一番後便不得不放棄希望,這樣一來我的數學成績就更像閃擊戰中的波蘭軍隊般頃刻潰不成軍,以至於我現在根本就不知道單調遞增是什麼意思,只知道我的生活非常單調,我對生活的絕望正在遞增。

我一直想不懂,爲什麼能夠決定一個學生命運的,居然僅僅是一次考試,我一直想不懂,爲什麼對文科學生命運起決定性作用的,居然是一個與“文”根本就掛不上邊的學科。

寫到這裏,我覺得這世界上真的有很多東西像圍城三重門以及他們的主角一樣,讓人覺得無比的滑稽和悲傷。

  三重門讀後感9

韓寒,我爲數不多的偶像之一,年少就曾爲他的文才而傾倒,如今拿出他的《三重門》一看,果然不出意外地再次被傾倒。

我覺得這本書就是韓寒年輕時的縮影,也是他對於學生時代的紀念。書中描述了主角林雨翔從初中到高中的一段生活,書中主角就是利用長跑加分才如願進入了重點中學,這跟韓少的過去如出一撤,所以曾經有人說過作家寫的就是自己的故事。

雖然書中有濃重的借鑑錢鍾書,大段大段賣弄文字的段落,但是我就是喜歡這種犀利的文風,而且韓少也在書中通過主角的身份對自己進行了自嘲,因爲林雨翔加入過文學社,所以交文章時也喜歡引用錢鍾書的文章結果不被老師所喜。

書中的女主角susan,不知道這是不是韓少的一種精神寄託,雖然他現在已經娶妻生女,但是不知道會不會想起這個這個她當年創作的角色,但是那個林雨翔深愛的susan。

讀別人的故事往往會想起自己的故事,我彷彿也開始懷念當時的那段青蔥歲月。那時候有用不完的精力,那時候有聊不完的話題,學業的壓力根本算不上壓力,只有暢所欲言的朋友和內心深愛的女孩。現在想想過去,會覺得當時自己爲什麼這麼傻,爲什麼會拉不下面子對他道個歉,爲什麼會因爲膽小沒對她說出那句話,爲什麼想起當年的無憂無慮,青春飛揚,笑着笑着卻笑出了淚花。

或許韓寒就是林雨翔,或者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林雨翔。我們有着不同的故事,我們有着不同的過去,但是我們都擁有最美的青春,擁有最好的年華。這段年華我們都曾揮霍過,享受過,不管當時你是怎樣的經歷,它都已經一去復返了。

當年闖過的禍,當時受過的傷,當時燦爛的微笑,當時閃過的淚光,這一切都彌足珍貴,因爲這都是我們回憶時所需要的素材,根據這一塊塊拼圖拼出一幅完整的畫面。或許有一首歌很符合現在的情境,那就是周杰倫的《回到過去》。昨日相思淚,今朝仍未乾。

懷念之後便是無盡的落寞和空虛,雖然這不是南柯一夢,但現在和過去之間的距離已遙不可及,觸不可及,所以就請把你在世上的每一秒都變成最好的年華吧。

最後套用文章中的一句話作爲結尾“一張落寞的臉消融在夕陽中”……

  三重門讀後感10

想想《三重門》這本書的年紀和我相差無幾就驚人唏噓不已,畢竟他的作者韓寒也纔剛到而立之年。

正如標題所說的,我很高興在初高中階段遇到了這本書,因爲也許再過兩年我根本不會去關注這本書,就算關注了對它的評價或是認識也不如我現在這樣深刻。關於這本書,褒貶不一,甚至“貶”更多,確實,這本書可以詬病的地方比比皆是,但鑑於韓寒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也就十六七歲的樣子,而這本書中關於世界的認識遠遠超出了同齡人,“貶”暫且不談。這本書被定義爲“青春讀物”,代表着這本書不一定是寫給青年人看的,但一定是關於青春的。所以,這本書無論好壞,只是看你有沒有找到共鳴。

小說的故事是流暢的,可以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明亮的灰色,作者用一種略帶厭世情緒的口吻描述着學習生活中的趣事,這一部分的很多地方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彷彿自己的想法自己對於這件事的一舉一動被作者摸得一清二楚,和主人公如出一轍,有時候還會情不自禁得笑出來,因爲發現了書中描寫的蠢事我以前也幹過。這一部分,相對而言是輕鬆和愉快的。第二部分,是沉重的黑色,故事產生了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轉折,而接下來的發展愈發不受控制,事情不由自主向着最壞的一面發展,人物也在慢慢改變,或說成長,沒有一開始那樣單純討喜了。直至結局,作者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空白,然而讀者也明白結局必然是註定的,也許沒有明說是個最好的選擇。

小說的人物塑造是完整的。我相信大部分,大部分男生都可以在男主角林雨翔身上多多少少找到一些自己十五六歲的影子,也有那麼一刻,我甚至覺得林雨翔就是當時韓寒的自我寫照,同樣叛逆,同樣才華橫溢,同樣被禁錮與一個體系之中,這個人物根本不需要讀者去揣摩,去理解,因爲某種意義上,這就像照鏡子,那個人就是我們自己。而女主角Susan,她的每一個決定看似“愚蠢”卻又極其符合她的年齡,我們不能用一種已經成熟了的心智去批判書中主人公不成熟,因爲在那個年紀,這太容易理解了。

最後說說小說的語言,依舊是那個韓寒,這十幾年來,他的語言風格只有日趨成熟卻不曾改變,幽默中帶着諷刺,也許沒有做到如今的針針見血,但也令人拍手叫好。

至於我推薦這本書的原因,這既不是一本名著,談不上精彩更不能算勵志,但縱然十年後,二十年後這本書還在,你也不是現在這個你了。你會變得更睿智,更成熟,更完整,而關於這本書,你現在錯過了你就永遠錯過了,沒有第二次機會。

  三重門讀後感11

讀韓寒《三重門》的過程中,一直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細細想來才發現是又找到了當時讀錢鍾書《圍城》的感覺。主人公林雨翔性格上的懦弱和自負,他的故作才華,以及全書給我的那種被現實所束縛和摧殘的壓迫感,甚至是貫穿全書的諷刺和幽默,都和《圍城》中很相似。這裏我這麼說,並不是拿兩位作家比較,更不是說其中一位更勝一籌,只是覺得時代造就人才,而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的作家,用筆下的文字來警醒這個始終存在問題的社會。只是《圍城》描寫的是舊中國渾渾噩噩的知識分子,針對的是當時整個文化界;而《三重門》描寫的是新中國混混沌沌的莘莘學子,針對的是現在整個教育界。

看《三重門》總是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我也是一個高中生,也身處在三重門的怪圈裏面,也只能順應社會去成爲一個“全才”。書中的種種故事許多都在身邊發生着,書中的許多人物都能在我自己和身邊的同學身上找到影子。但即便如此,生活還得繼續,日復一日的學習還得繼續,我們大多數人還是隻能屈服在教育家的政策下,苦苦的學習,通過高考這架“獨木橋”來實現未來。這,就是中學生的無奈。

書中許多人都在應試教育下苦苦掙扎,尋找那似乎不存在的出路。當然也有例外,像樑梓君,他靠着父母的金錢鋪平了未來,這隻能說是另一個諷刺了。而大多數人——林雨翔、羅天誠、沈雁兒、Susan等等,還是得走進三重門,走進漫漫考學之路。Susan是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相信大多數讀者也和我有一樣的想法,她的美麗和優秀有無法抵擋的魅力。她的錯誤就在於看錯了林雨翔,看錯了他的“才華”,她爲了他放棄上市重點的行爲是勇敢的,也是令人惋惜的,看完了整本書後我只想爲Susan惋惜和感動,青春的心在現實中只能傷痕累累,青春的情在現實中只能流淚遠去。而我最爲厭惡的,是錢榮和主人公林雨翔:他們都是那樣的自負,沒有才華卻裝才子;都是那樣的虛僞,僞裝自己做作的生活。林雨翔的懦弱無能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Susan,讓人只能在書前憤嘆。

青春是生命力最美的一段過程,那時的隱隱情愫,那時的歡笑與淚水,都值得一生回味。而當我們把青春“奉獻”給課本,而放棄其他的生活時,我們或許得到了知識,但失去的真的更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