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4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讀後感1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這本1996年出版的書,至今仍閃爍着智慧的光彩。

本書從文明的融合,分化和衝突入手,重點分析了冷戰之後的全球政治格局的演變和趨勢。而1996年至今20多年的一系列重大地緣政治事件,基本應驗了書中的理論和預測。看了這本書之後,讀者可以對冷戰至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南聯盟戰爭、911事件、阿拉伯之春運動、烏克蘭分裂、歐洲的移民危機和保守化,以及中國與美國、日本、俄羅斯、印度和伊斯蘭國家等的關係和演變,有了一個獨特視角和分析工具。讀過這本書,讀者可以從較高的角度來看待不同宗教、語言、民族等之間的問題。

比較實用的地方,這本書對小朋友的教育方向,也有很好的啓發意義。小朋友是讀本地學校還是國際學校?中文和中華傳統文化要掌握到什麼程度?英語應該掌握到什麼程度?第二外語要不要選和選哪一門?(我讀後的結論是學好中文英文兩門足矣)以後留學路徑應該如何規劃?等等。

看過這本書,對接下來一段時間的國際經濟格局發展,也能多一些分析和理解,對做投資有幫助。書的數據詳實,邏輯清晰,語言簡練,公平客觀,說服力和可讀性很強。

一個不算缺點的缺點,是作者作爲西方人,立場還是主要從保護西方文明的角度出發,案例和史料也多是寫西方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及東正教文明之間的衝突,對中國涉及的內容不多。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讀後感2

塞繆爾·亨廷頓,著名的國際政治學者,曾任美國哈佛國際和地區問題研究所所長、美國政治學會會長、《外交政策》雜誌發起人與主編。哈佛大學榮譽教授亨利·羅索夫斯基曾評價他“顯然是過去50年中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學家之一”。

1993年,亨廷頓在美國《外交》季刊發表了《文明的衝突》一文,立刻引起軒然大波,一石激起千層浪,“文明衝突論”在美國乃至全世界學界引發激烈的爭論,姑且不論正確與否,如此激烈、罕見、曠日持久的爭論本身就側面印證了其巨大的影響力。1996年,其大著《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問世,亨廷頓在本書中對該理論作了完整、系統的闡述和論證。該著作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智慧,運用獨特的視角對國際形勢的歷史、現狀及未來進行分析和預測,內容橫跨政治學、國際關係學、宗教學、歷史學、人口學、國際法學等諸多學科,在以上學科的學習和研究中都成爲必不可少的經典文獻。

“文明衝突論”的的核心觀點是冷戰結束後,世界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建立在意識形態之上的國家之間的衝突將會被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所取代,“文明的衝突是對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礎上的國際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戰最可靠的保障”。

全書分爲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結合“後冷戰”時代的國際形勢,描述了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基本特點,提出“在未來的歲月裏,世界上將不會出現一個單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將有許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並存”,並認爲當今時代“文明的衝突取代了超級大國的競爭”。作者將當代世界文明分爲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並指出界定文明的主要特徵是宗教和語言。此外,作者對其本土文明——西方文明進行了重點的闡述。

第二部分描述了世界主要文明的發展變化和力量對比。通過論證文化與權力的關係,指出“文化總是追隨着權力”,而非西方社會迅速的發展使西方權力相對削弱,因此西方社會的所宣揚的價值在非西方社會中的影響力也日趨減小,伴隨着政治影響減小西方文明正在衰落,而非西方文明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口壯大正在不斷自我肯定和復興。

第三部分揭示文明對於新的世界秩序形成、發展的影響。“文化認同的答案確定了該國在世界政治中的位置、它的朋友和它的敵人”,即文明的種類是一個國家在世界秩序中定位的基本依據,會對國家間政治、經濟關係產生重大影響,文化共性促進合作,而文化差異則加劇衝突。作者運用了大量的舉例來論證其觀點,比如北約的成功就是基於西歐、北美主要國家共同的文化認同,東盟作爲一個“多元文化的組織”,其合作程度卻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制約,而歐盟拒絕接受土耳其加入,根源就在於信仰基督的歐盟國家無法容忍“一個伊斯蘭的異類”加入他們的俱樂部。該部分還分析了文明轉型失敗的國家,由於文明立場的不堅定導致自身的“無所適從”,這一點對我們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讀後感3

讀完亨廷頓的這本《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很明顯的一種感覺就是,這是由一個西方學者站在西方國家政治立場上分析所謂“非西方文化”國家對他們的體系所構成的威脅的一次精彩演說。並且僅僅是演說。他的一些觀點的形成是在意識形態差異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偏見下產生的.,而不是站在各個文化的角度分析不同國家、經濟體系合作或者衝突的原因。

在全書一開篇,作者就說“在這個新的世界裏,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險的衝突不是社會階級之間、富人和窮人之間,或其他以經濟來劃分的集團之間的衝突,而是屬於不同文化實體的人民之間的衝突。”分別列舉了非洲的部族衝突,塞爾維亞及附近的民族爭端,兩德、兩朝及臺海等問題,意在說明的就是“在冷戰後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統一的力量。”我認爲這是一種欠成熟的觀點。

首先,作者把在南斯拉夫戰爭中俄羅斯向塞爾維亞人提供外交支持與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和利比亞向波斯尼亞人提供資金和武器等做法看作是“由於文化親緣關係”而造成的,但他卻沒有看到其中利益集團之間的關係。如果就按作者所說,那麼二戰前一直排斥猶太人的歐洲國家爲什麼又要在中東戰爭中與美國一道支持以色列復國呢?難道西方國家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對立僅僅是因爲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差異造成的麼?如果放在幾百年前,這個理由也許還成立,但在當今的世界格局下,造成他們兩種文化體系衝突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一個——能源。

幾百年前,兇殘的“十字軍”打着驅除異教徒的“聖戰”旗幟東征耶路撒冷,實際上很大一部分目的是爲了掠奪東方的財富;幾百年後的今天,北約幫助以色列復國的間接目的是爲了在阿拉伯世界建造一個據點,直接目的還是爲了沙漠中的石油。

在列舉兩德、兩朝和寶島問題時,作者說“社會被意識形態或歷史環境統一在一起,卻又被文明所分裂”,我認爲,造成上述衝突的原因不能只侷限爲文明的衝突,而是地域、不同意識形態下利益集團的衝突所造成的。冷戰結束後,兩德統一,兩朝也在謀求更多的對話,寶島問題是中國的歷史遺留問題,在沒有別國的干預下也一定會很好的解決。另外,作者把寶島問題說成“幾個中國”,這不單單是措辭上的錯誤,而是一種受冷戰思維侷限所形成的思維,試想,一個仍然帶有冷戰思維的學者又怎能正確、全面的分析當今時代的國際問題呢?

作者認爲“具有文化親緣關係的國家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相互合作”舉例了歐盟國家“建立在具有文化共同性的國家基礎之上的國際組織…遠比那些試圖超越文化的國際組織成功”。但他卻忽視了歐盟及北約不斷東擴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難道俄羅斯不是歐洲國家麼?他們最近吸收的一些東歐國家在冷戰之前與俄羅斯還同屬一個國家。再看另一個例子就是中俄關系。如果蘇聯解體之前兩國因爲同樣的社會制度算是沾上了一點“文化”親緣關係,兩國有那麼一點合作的共同語言,那麼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爲什麼仍然與中國保持着穩定的戰略伙伴關係呢?原因就是兩國的地緣政治處境和經濟現狀使兩個巨人不得不併肩而戰。

那麼,總結起來,造成當今世界政治衝突與合作的原因有如下幾個:能源、意識形態、經濟利益、地緣戰略關係以及生存空間,其次纔是文化。

概括起來講就是國家利益決定國家關係。很顯然,亨廷頓用文明造成衝突和文化認同解決爭端的想法太過於理想化。不過從這本書中,作者所謂的“非西方文化”國家能夠更好地認識到當今西方世界對於他們的看法,從而探尋更好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