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人的潛能和價值讀後感大綱

人的潛能和價值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5W 次

《人的潛能和價值》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有關“人的潛能和價值”討論的論文集,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人的潛能和價值的讀後感,一起來看看吧!

人的潛能和價值讀後感

  人的潛能和價值讀後感 篇1

在學校的圖書館中,我看了《人的潛能與價值》這本書,這是上大學來所看的第一本書,那次也是我第一次去學校的圖書館,在那麼多的書中我選擇了這本書這也是一種緣分,它也沒令我失望,給了我很多啓發。

《人的潛能與價值》這本書選錄了馬斯洛有關人心理學價值觀點的文章,另外還有心理分析社會學派代表人物弗洛姆,機體論或整體論學說的代表人物哥爾德斯坦等人的論文。這本書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思潮,作者意在激發讀者不斷髮掘自己的潛能,攀越生命的高峯,不斷地超越自我。本書內容豐富,與其他心理學作品來說,語言也不算很難理解,可以說是通俗易懂,細讀一遍,猶如做一次心理保健,對你發掘你的潛能很有幫助。馬斯洛,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他致力於研究真正健康的、高度發展和成熟的、自我實現的人。他認爲創造力,不專屬於詩人、小說家、藝術家、科學家或發明家,創造力是出生時就被賦予所有人的、或大多數人的潛能。這些固有的基本特性,由於人適應社會上存在的文化,就被掩蓋、或被抑制而大多喪失了。做自我實現的人,就是要重新激活或找回這種潛能。如果你想挖掘自己的潛力,就要敢於接受新挑戰,在挑戰的過程中激發出你的潛能,提高你的能力。

我聽過一個故事,在唐山大地震的時候有個六十對歲的老太太把她喜愛的.鋼琴從四樓搬到了二樓,後來地震停息,專家做個實驗讓她在搬回去,她挪都挪不動,找了好幾個小夥子也一樣。我想這就是人潛在的潛力,就是馬斯洛所說的人所擁有的內在潛力。

通過讀這本書,我明白了每個人都擁有巨大的潛能,只有不斷面對挫折與挑戰,並努力堅持,這樣才能把自己的潛能最大化的挖掘出來!

  人的潛能和價值讀後感 篇2

《人的潛能和價值》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有關“人的潛能和價值”討論的論文集。主要選錄了馬斯洛有關人心理學價值觀點的文章。作爲人本心理學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心理治療家和教育改革家羅傑斯的文章也有大量選錄。另外還有心理分析社會學派代表人物弗洛姆,機體論或整體論學說的代表人物哥爾德斯坦等人的論文。全書共分三個部分,約四十餘萬字,林方等編譯,1987年華夏出版社出版。

現在一個廣爲人知的理論認爲,人腦有上千億個細胞,其中98.5%—99%的細胞處於休眠狀態,大約有1%—1.5%的細胞參加腦的神經功能活動,這說明人的潛能有極大的發揮空間。《人的潛能和價值》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有關“人的潛能和價值”討論的論文集。主要選錄了馬斯洛等有關人心理學價值觀點的文章。這本書中收錄了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該理論在心理學、管理學等衆多領域影響很大人的潛能和價值。本書是希望開發自身潛能和價值的同學所必讀的一本好書。

  人的潛能和價值讀後感 篇3

“當我們必須解決問題時,我們本能地迴避走那條引我們穿過迷茫與黑暗的道路。我們只希望聽到明確的結果。殊不知只有當我們冒險進入黑暗,再從中出來時纔會有這些成果。”

意識發生在童年期。

而童年期的意識發生也分爲兩個階段:

首先,小孩開始總是以第三人稱客觀地談到自己。只有到後來,當自我的心理內容——即所謂的自我符合——已經獲得自己的能量時(這多半是由於訓練或實踐的結果,主觀感覺或自我感覺才產生。這很可能就是兒童開始用第一人稱談論自己之時。記憶的連貫大概就從這個階段開始。因而。本質上它可能是自我連貫的記憶。

然後,各種各樣的身體跡象的顯露對自我產生了很大影響,以致自我毫無節制地表現自己。這有時被稱爲“無法忍受的時期。”

因此,概括而言,在童年期,有三次“意識的飛躍“。第一次是在於辨認或認識(兒童用自三人成稱呼自己的時候,想起總是自稱”寶寶“的三歲的可愛小外甥女)第二次是發達的自我符合階段,即開始自稱”我“。第三次帶來了意識的又一個進步,它就在於對分裂的或二元狀態的覺知。

青年期是二元階段。

作者有精彩的闡述“人們在進入生活之時都帶着預定的設想,有時,這些設想是錯誤的,也就是說,它們不適應人們捲入的生活環境。這常常是一個過多期待,對困難估計不足,不合理的樂觀主義或消極態度的問題。“——這段話解釋了青年期大多數煩惱的來源。

那麼青年期的二元性指的是什麼呢?按照作者的描述,應該是對童年意識水平的多多少少的明顯堅持,對那些會使我們捲入世界的我們自身內部和外部的命運力量的反抗。這是一點;另外一點,則是尋求未來,迫切向前的慾望。這兩者的區別是,一個與將來阻斷,一個與過去疏遠。

在這個過程中,青年常常用追求實際的地位、功用、普世的價值來試圖擺脫困境。但作者詩意的認爲,達到社會目標是以限制人格爲代價的。本應該經歷的人生其他許多方面被關進儲藏室。躺在落滿塵土的記憶裏。

轉變階段是中年期。

一個人的性格在中年期發生緩慢變化,另一個人身上某些在童年就消失的特徵再次顯現。或者一個人原先的愛好和興趣減弱了,爲其他興趣愛好取代。與此相反,一個人所持有的、特別是道德方面的信念、原則開始變得堅定,而且日益僵化。

在我的理解裏,中年期的人在滿足了青年期追逐的社會目標之後,都會產生對於過去所壓抑的未能滿足的傾向的滿足願望,用作者的話說,把青年階段的心理帶入所謂的謹慎之年。作者用太陽每日的出沒來作比較,中年期發生在太陽的正午時刻,即將開始下降,清晨的理想反向重演,太陽陷入自我矛盾。

“願青年人懂得更多,願老年人做得更多。“

老年期是照亮自身的時期。

作者認爲,對於年輕人來說,過分關心自己幾乎可以算是一種罪惡,或至少是一種危險。但上了年紀的人認真注意自身則是一種責任和必要了。把自己的光明慷慨的賜予世界之後,太陽收起光鮮,以照亮自身。

“不能向生活告別的老人就像不能擁抱生活的青年一樣虛弱、病態。從心理治療的角度看,最好將死亡看做是一個過渡,是生命過程的一部分,而對於生命過程的限度我們一無所知。

最後,作者總結道:人生歷程一百八十度的圓弧可以分爲四部分。第一階段——位於東方,是童年。其間我們對於別人是難題,但尚未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意識的難題充滿了第二、三階段。在最後一個階段即老年階段,我們無視自己的有意識狀態,退回到原來的狀況中,再次成爲他人的難題。

這篇很詩意,也很有道理。讀的過程中想到咿呀學語的小外甥女,想到奮鬥中的自己,想到步入中年的父母,想到安享晚年的外公外婆和奶奶。在能夠產生共鳴和共情的時候,讀書真的是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