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行讀天下讀後感大綱

行讀天下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4W 次

自從參加工作以來,林倫倫教授一邊做教學與科研,一邊行走天下,既將學問做得出類拔萃,又將日子過得多姿多彩,可謂學人之楷模。作爲60年人生結晶之一的《行讀天下》,其中的“五洲鴻爪”和“祖國行腳”是悅景,“四海潮聲”是閱世,“師長深情”是閱人,悅景、閱世、閱人與學識一起組成了一幅完整的人生軌跡圖。“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所以,林教授一生在寫兩篇文章:一篇是學術的文章,一篇是生活的文章。

行讀天下讀後感

學術是人生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楊絳說:“年輕的時候以爲不讀書不足以瞭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瞭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現實中,學術難,人生更難,人生纔是世間最大最深最難的學問。在“四海潮聲”中,一方面可窺見林教授的專業素養,一方面也可窺見其家國情懷。最好的學問在路上,將生活過得五彩繽紛,不就寫成了一篇鋪錦列繡的文章嗎?沒有生活的滋養,學術將變成無源之水,甚至毫無樂趣可言。林教授將愛深深融入學術與生活中,一邊與妻子“相愛相知卅五載”,一邊將兩位女兒培養成香港地區的博士,後記一《說說我溫馨幸福的家》也許便是水到渠成的'解釋。

既然學術靠生活來滋養,那麼生活的質量也將影響學術的水平。“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林教授在行走中讀書,在讀書中行走,將情懷寄託于山水中,將研究寫在大地上。最好的時光在路上,如此,人生沒有止境,學術亦沒有止境。於林教授而言,人生的座標是天下,而非書齋;應融入社會,而非停留紙面。人生若沒有寬廣的格局,就很難做出深厚的學問。因此,學識之博大與人之心量息息相關,學術之精深與人之心力一脈相連。人最可貴的,莫過於出走半生,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在“五洲鴻爪”和“祖國行腳”中,處處可見“少年”般的真誠與趣味,後記二《我的文學夢》正是對其人生的夢想與樂趣的記錄。

不論悅景還是閱世,最終都是閱人。書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所以讀人比讀書更難,做人比做科研更難。劉再復說:“人格是人自身的乳汁,它取之不盡並會滋潤整個曲折的人生。”在“師長深情”中,我領略到了林教授人格的魅力與對學統的傳承,感受到了其動人的脈脈溫情與發自肺腑的感恩,且時時有將這種情感與力量予以擴散和傳遞的願望與衝動。這種體驗與其在閱世中的幸福感,悅景中的少年心相得益彰,溫暖的人心纔是世間最美的風景,纔是學問的終極價值。學術的高度永遠不可能高於學者人格的高度,人格獨立且完整,學術纔可能有巔峯體驗。因此,閱人又何嘗不是在閱世與悅景呢?又何嘗不是爲了閱已和悅己呢?

維特根斯坦說:“告訴他們,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這樣的篤定,幾人能做到?但林教授在《行讀天下》中至少告訴我們:“我已經度過了美好的一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