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大敗局讀後感

大敗局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敗局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敗局讀後感

  大敗局讀後感 篇1

初讀《大敗局》的時候我還在念小學,書名如此觸目驚心聳人聽聞,不免引起我的好奇心,我從父親的書櫃上取下一探究竟,而一翻開我便彷彿踏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欲罷不能地讀完,酣暢淋漓,扼腕嘆息,一個懵懂的孩子剎那間置身在充滿了機遇、危險、暴富、恐懼、激進、廝殺的商業社會,久久不能平靜,或者說再也無法回到翻開前的狀態。

對我而言,那是一個關於商業的啓蒙,亦是一個全新的視角,在此之後,電視上的商業廣告,路邊正在衰落的保健品小店,蜂擁而出的計算機門面,隱藏在書店背後的盜版光碟店,還有熱炒的標王和鋪天蓋地的廣告轟炸,都重新被賦予了一種新的意義,清晰而透徹,如煙花般璀璨又悲壯。

後來讀《大敗局Ⅱ》時已是在中學,新的失敗案例上升到了一個更大的格局和政商糾纏,更復雜的資本遊戲。《大敗局Ⅱ》顯然不如前作驚世駭俗,但其中的暗涌和關於改革中的政商解讀,依然藏在吳曉波的春秋筆法之後,開篇《健力寶》的案例和李經緯仰天長嘆的悲情定格,伴隨着我喝了十年的健力寶漸漸消逝,但彼時我還未能細細體味其中的線索與博弈。

我讀了很多遍《大敗局》,不過正如看史書一般,看時只是當成故事,小時候並未細細思索,但其中的魔力和故事背後的深刻總是吸引我反覆再讀。當我追溯自己的成長史時,我很欣慰地發現,大敗局賜予我的,不僅僅是關於商業、關於中國政商的啓蒙,更是用“大·敗·局”三個痛徹心扉又擲地有聲的字,印刻在我的內心裏,讓我不知不覺從小學起成爲了一個“失敗學”的研究者,而真正在覆盤和反思中成爲了一個“失敗學家”。這可能是大敗局給我最大的財富。

即使後來吳曉波從三十年的改革開發寫到上下兩千年的經濟變革,我還是固執地覺得,《大敗局》MBA式教案的分析和反思,是他最爲精彩、最爲生動、也最爲經典的作品。

《大敗局Ⅰ》的案例,大多數是一場狂熱、激進的燃燒殆盡。保健品行業佔據大半,是這個行業先天卑劣基因的必然結果;草莽創業者迷信廣告、針對廣大羣衆無下限的營銷轟炸和被廣告綁架,也多數註定了慘敗的結局。

吳曉波總結的失敗基因有三點:

1、缺乏道德感和人文關懷意識;

2、缺乏對規律和秩序的尊重;

3、缺乏系統的職業精神。

許多具有專業知識及天分極高的人幾乎總能做成他們想做的事,所以他們極少有失敗的經驗。而正因爲他們極少失敗,所以他們從來不曾學過如何在失敗中汲取教訓。

2000年,美國人托馬斯·斯坦利出版了《百萬富翁的智慧》一書,對美國1300位百萬富翁進行了調查。在談到爲什麼能成功時,受調查者竟沒有一位歸因於“才華”,最普遍的答案是:誠實,自我約束力,善於與人相處,勤奮,和賢內助。

在商業的博弈競爭中,利益當然是永遠的考量,可視野的遠近決定了策略的選擇是誠實還是狡詐,這一點上,剛剛步入紙醉金迷和一夜暴富的中國草莽型創業者,顯然還沒能進化出避免失敗的基因。

七年之後的《大敗局Ⅱ》,則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了。格局更大,利益更大,產業結構更復雜,資本操縱更瘋狂。

如果說《大敗局Ⅰ》的失敗多是由於企業家的原罪,那麼《大敗局Ⅱ》裏的失敗,或多或少,更不能一言以蔽之,法罪錯位、出局與輪迴之外,是改革的原罪,這個命題的筆觸鋒芒,藏在政商和資本的背後,既無法細細剖之,又不能看清全貌,《大敗局Ⅱ》的文字背後,是改革的波詭雲譎。

我想打一個比方,《大敗局Ⅰ》的失敗,如一場廣場上的引火自焚,最能吸引到無數人圍觀和火焰躥高的時刻,也是企業自身被燃盡的必然結局,從開始就註定了。而《大敗局Ⅱ》的案例,企業家像是滾雪球,推着越來越大的雪球試圖爬坡登頂,但雪球越來越大,資本越滾越大,爲了推動雪球,企業家只能不斷加速,不斷在愈發陡峭的山坡上兵行險着,有人贏了,將雪球推到山頂,一覽衆山小;但案例中的輸了,我們無法再像《大敗局Ⅰ》一樣簡單地將他們的失敗歸結於先天性的失敗基因。但逆着山勢推雪球,並不是一場關於勝利的競賽,而是一場關於存活的遊戲。

彼得·德魯克曾說自己“在學術界不是很受人尊敬的原因”,是他跟大多數管理學家和理論家不一樣,他認爲管理首先是一種實踐,而後者則認爲是“科學”。

我曾說,大敗局在商業啓蒙之外,給了我失敗啓蒙。而我亦是認爲所有與人有關的科學,首先是一場實踐,其次纔是科學。所謂心智,心在智前。

作爲一個自封的“失敗學家”,學業、競技、生活中我經歷了太多同齡人未曾體會過的失敗,但我學會不斷用覆盤和反思去剖析失敗,拆解自己的失敗基因,不斷去完善知識,增加自己的預判力。知識不是預見,但預見是知識的一部分。

成爲一個失敗學家的好處就是,雖然你依然會失敗,但每一次的失敗,會比短暫的成功更融化到你的骨血中,更成爲你下一次實踐管理的經驗和預見。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乒乓球的競技,經過多年的磨礪,我認爲自己一直在進步,對比賽的掌控力越發嫺熟,所謂的“進步”並不是說我的技術精進,也不是我花時間去練習,可能從12歲開始,我的球技便一直在倒退。但是在不斷的失敗反思中,球技之外的心智,我卻一直在進步,我克服了自己輕敵、緊張、懦弱、失控的諸多“失敗基因”,漸漸升級成一個優秀的運動員,同時亦成爲一個優秀的教練。

當有人問我關於比賽的理解時,我常說:我其實並不喜歡贏,我只是不喜歡輸。

他們會不屑,認爲這不是一樣的麼?

我只好笑道:不,這並不一樣。

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致勝之形。

  大敗局讀後感 篇2

對於一個在中國裏的企業來說,如何從失敗中走出陰霾,成就一個經得起考驗,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絕對是我們當前需要思考的問題!《大敗局2》一書主要記述了九個讓人驚歎惋惜的企業家以及他們的企業是如何起家,如何發展,如何由成功走到失敗的故事。從九十年代94年銷售達到18個億的健力寶創始人李經緯,到民營企業的代表鐵本的戴國芳。他們都是那一代人的不世豪傑。他們中間不少人擁有令人羨慕的高學歷,也有龐大優秀的研究設計團體,而敗局卻如宿命般的一個個突然降臨。從他們的故事裏,我們不難發現,儘管企業家們的出身、作風、思想不一,但影響企業最終都是由企業家的性格所決定命運的。而失陷都是因爲最基本的兩個因素:即違背了商業的基本邏輯和企業家內心慾望膨脹。一次又一次印證了“性格決定命運”一說。

在《大敗局2》中,我們更多地看到了一種“工程師+賭徒”的商業人格模式。他們往往具有較好的專業素質,在某些領域有超人的直覺和運營天賦,同時更具有不可節制的豪情賭性,敢於在機遇降臨的那一刻,傾命一搏。這是這是企業家職業中最驚心動魄的一跳,成者上天堂,敗者落地獄,其微妙控制完全取決於天時、地利、人和。從他們的故事裏我們莫不一次又一次的嘆息,他們都曾豪言壯語,如日中天,光芒萬丈,讓人不可直視!運用他們自身的優勢,資金運作手段,把自己的事業一次又一次的瘋狂擴張。但我們分析其中的案例,裏面不缺乏專注自己事業的人。也不缺少資本市場運作的高手,更不缺乏有政治身份搞國企的企業家。但卻很少人能把幾樣因素都完美結合,充分考慮。

在如今的中國,已形成了國資、民營與外資三方博弈之局面,民營企業在三方博弈中卻處於劣勢。書中提及的民營企業其實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但他們的失敗分析起來卻歸因於基本因素:如企業擴張得太快,只專注於重組、融資、整合等操作手段,卻沒實業根基;或缺少與政府有效的溝通,形成了一幅不可逾越的鴻溝,當問題發生想脫離國企包袱就受到政府的致命干涉與打擊;或者企業一開始就是違法經營,卻能違法擴張,而且牽涉卻越來越廣,越來越多企業和個人,最後形成了一大羣企業集體違法,問題一發生就產生難以估計的損害……所以,他們看似偶然的失敗經歷其實正是“中國式失敗”基因的根本所在。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我們看到其他企業的快速發展的同時,更應該思考我們本身,努力找到一個適合我們企業長期發展的道路,一步一步從內部打好堅實的基礎。更要注意的是,我們還必須學着警惕及防範純思維之外的種種風險。這種環境分析能力及所需要的應對智慧,不是西方管理學或歐美大牌商學院教授所能傳授的。企業家馮侖甚至認爲:“面對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始終堅持合作而不競爭、補充而不代替、附屬而不超越的立場,才能進退自如,持續發展。”雖然未必全面,但有其參考價值

這是一個還沒有老去的時代,我們的中國企業家正在經歷一場從智慧到命運的“牢獄歷練”。從他們的失敗中,我們不僅看清了過去,更看到了未來。衷心希望我們的企業能健康、持續的發展!

  大敗局讀後感 篇3

追求卓越是所有人孜孜以求的目標,所有人都希望通過研究"卓越"的公司,實踐"卓越"的技巧,而取得"卓越"的成績。事實上,這只是追求"卓越"的盲目,競爭中沒有常勝將軍,更沒有長勝法則。競爭的本質不是比誰強壯;比誰敏捷;更不是比誰聰明;而是比誰少些愚蠢;少犯些錯誤。這是《大敗局》裏所對10大企業所總結的經驗教訓。

初次翻開《大敗局》就讓我深深的體會到了總結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是非常有必要的,裏面提到了10個企業的失敗經歷。比如:巨人集團的覆滅,一個窮困潦倒的青年來到了深圳,可是他卻有着超出尋常的驚人的豪賭天性,這種天性在他日後的創業歷程中將一再展現。在初到深圳的那幾天,他就作出了一生中的第一個豪賭決定。這個決定讓他得到了他人生的第一筆財富,隨之而來的是他的成功,並且創辦了"巨人企業",他的"巨人"企業已赫然成爲了中國電腦行業的"領頭羊",這個青年也被評爲"中國十大改革風雲人物"、“廣東省十大優秀科技企業家”,事業進入輝煌的時期,在事業之巔傲然臨風的史玉柱決定建造巨人大廈。但是由於戰略的失策,最終造成了各個戰場的捉襟見肘、顧此失彼。在這一過程中,龐大的"巨人軍團"最終分崩瓦解。這個青年也從公衆的視野中逐漸消逝了。

《大敗局》中的這個實例告訴我們:企業的管理存在一些基本的定律,即便是違反了這些基本定律中的一條,企業就會失敗,企業的失敗往往都是因爲違背了這些基本定律中的一條或幾條。但是,即使遵循了所有這些基本定律,企業也未必一定能成功,因爲企業成功只有必要條件,沒有充分條件。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講,無論應用什麼現代企業管理理論,都必須首先遵循而不是違背這些基本定律,以它們爲戰略起點,只有這樣,企業才具備了基本的安全性。這是《大敗局》披露企業的興衰給我們留下的啓示。

一個成功了的企業,爲什麼會很快的萎謝呢?根據書中的內容,我歸納爲主要是沒有注意到下面幾個原因;

  一:誠信是最靠得住的戰略

書中提到巨人集團就是因爲有段時間沒有誠信,最終使他們走上了不歸路。

據有關報道介紹,對全球的成功企業調查結果表明,成功的祕訣誠實被擺在了第一位。

誠信作用的大小取決於企業的發展戰略和社會信用的發達程度。如果企業只想"過把癮就死",那麼誠信就可以拋在一邊。但是如果企業要謀求可持續發展,誠信則是維持長期市場穿透力的基本前提。在信用不舉的社會裏,誠信的作用比較有限,甚至講誠信的企業可能要吃點眼前虧,但即便是這樣,現在很多客戶爲了減少交易成本,仍會對誠信給予特別的關注,對講誠信企業情有獨鍾。

沒有誠信,企業根本不可能建立市場資本,不能取得社會的信任,而社會的信任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平臺,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

  二:市場需求是衣食父母

市場需求決定了企業的性質,決定了企業首先是現實主義的,因爲企業是爲利潤而生成,爲利潤而發展,且有了利潤纔有可能發展的。那麼只有符合市場需求才能獲得更多的利潤,才能在商場獲得成功!

巨人集團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每一個重大的經營舉措缺乏嚴格的市場分析,沒有清晰可見的目標市場,結果是企業大量的投資都沒有對準市場,導致資金週轉不過來,而最終破產。

2004年12月27日,年關將至,對於企業家很難說是輕鬆時刻,企業高管頻頻落馬,好消息不多。

繼創維集團董事長黃宏生在香港被拘捕之後,上週,內蒙古伊利實業股份公司董事長鄭俊懷等5名高管也被拘捕,原因是未經董事會同意挪用鉅額公款。

據報道,2000年至2001年,鄭俊懷等人未經董事會同意,先後挪用1590萬元和1400萬

元分別給呼和浩特華世商貿有限公司和啓元有限責任公司用於經營。檢察機關對鄭俊懷等人從立案到刑拘,都緣於挪用這兩筆公款。

上週與財經作家、《大敗局》作者吳曉波等人聚餐,席間談到這些天來公司新聞,有人戲稱,"曉波,你的大敗局可以寫下去了,大敗局2004、2005、2006一直寫下去。"吳曉波寫作《大敗局》是在2001年,巧合的是黃維生、鄭俊懷等人如今遭受指控的行爲大都發生在2000年和2001年左右。當時敗局已定的企業如今很少有人提起,而當年如日中天的企業現在也遇到了各式的問題,而且禍根當年就已經種下。

今年年中,曉波再發表文章《二十年公司:表面的勝利》,其中一個小標題爲"企業家特質:不乏實幹,缺乏遠見"——包括陳久霖在內,這些醜聞主角都是實幹家,但也確實應了"缺乏遠見"這句評語:他說中國的企業家渴望成長急於求成是制約企業戰略的一個關鍵元素,這裏也包括企業家對企業"度"的把握。黃宏生,民營企業上市之後不拿自己是公衆公司;鄭俊懷,想的是如何繞開制度完成MBO;陳久霖,不肯承認失敗一意孤行的企業家。

你不能說鄭俊懷2000年時想MBO是缺乏遠見的。本刊記者採訪伊利獨立董事俞伯偉,他說,鄭俊懷挪用上市公司資金是企圖給金信信託以收購上市公司股權。實際上,這種事情已經在國有企業裏見怪不怪,而鄭俊懷的做法也不見得更笨拙或更聰明。但是在現在的條件和規則下,這樣做的風險之高也是可見的。

國企改革20年了,產權問題從1980年代末開始觸及到近日國資委高調發文禁止大型國企MBO,足以證明產權問題絕不是一個僞問題,而是一個真實的問題。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而產權清晰是訂立契約的基礎條件。國資委固然可以禁止大型國企的MBO,但實際上大國企的MBO本來就少,因爲目標太大,更多的中小型國企只怕不會受此影響,禁令只能爲一時之用。

因此,產權改革或MBO,納入法律框架是最迫切之工作。否則,更多大敗局發生恐怕是遲早之事。近日,國資委有立法解決之跡象,這於企業家遠見提高應是大好事,自然對於企業也是大好事。

  三:市場規律是企業的生死場

《大敗局》中提到的巨人與新聞媒體的關係,可以說是他們先把媒體給"營銷"了,最終他們卻反被媒體"營銷",因爲他們成功與失敗的背後都是媒體起着引爆和推波助瀾的作用。

巨人集團"不按常理出牌的經營方式",雖然創造了令人仰止的速度神話,但最終毀掉企業賴以生存的產業基礎。

巨人集團由於沒有利用企業發展鼎盛期的便利條件與金融機構建立互利關係,結果在企業出現財務危機時竟然籌措不到可以扭轉局面的"區區1000萬元",以致於巨人集團的老總仰天悲鳴:"什麼叫一分錢難到英雄漢,這就是。"

巨人因爲詆譭競爭者(娃哈哈集團),被迫以召開新聞發佈會的方式,公開向競爭者道歉,成爲巨人滑坡的一個轉折點。

以上是書上所提到的實例,說明了市場規律的重要性,企業在市場中存活,就必須懂得規律,學習規律,掌握規律。就好比人生活的自然界的規律一樣。

《大敗局》這本書給我們的經驗遠遠不止這些,還有就是讓我們知道了企業與供應商、客戶、競爭者、政府、媒體等建立的市場鏈關係,企業與他們之間不僅僅是競爭關係,而且還是一種依存關係、合作關係。脫離或破壞市場鏈的行爲,必然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自食其果。

《大敗局》裏紕漏了許多的大企業由於經營不善而造成的失敗,這些啓示將會給正在創業的人或者準備創業的人帶來巨大的作用。

這雖然上一本商業方面的書,但是我們只要真正領會作者的思想,學會總結經驗教訓,取長補短。我相信對我們以後不管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都有很大的作用,對我們的工作方法都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