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後感(精選7篇)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後感(精選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3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後感(精選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後感(精選7篇)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後感 篇1

讀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其主要論述了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教育選舉、經濟賦稅、國防兵役制度,從制度誕生的背景和歷史的沿革演繹來分析,在歷史中看歷史,以其必然性、偶然性和當時的實際要求來檢討得失,讀讀此書也有利於把歷史電視劇看得明白一點。由此我聯想到了當代的中國。

對於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是否需要象中國目前這樣,搞越來越加強的中央集權確實是個疑問,管理範圍過大,層次繁冗,能否管好,能否根據各地不同情況來統籌兼顧,始終是個問題。這方面美國做的比較好,它的每個洲擁有足夠的權利來根據自身條件來確定法律、財政、經濟發展政策,這樣能減少行政層極,提高行政效率,更好的完善地方政治。封建政治發展中,漢代的地方政治一直爲後人所稱道,應該值得借鑑。當然美國和中國有所不同,目前的我們畢竟改革開放才二十年,在國民經濟還不太發達,人民生活水平還不太高的情況,集中力量辦大事或許是個較好的選擇。

接着是關於政治與現實的關係。漢代君權和相權大致是並列的,而到了明代,朱元璋把相權的大部分拿到了自己的權利範圍裏。這些變革與制度本身特點、制度的發展以及人事都有關係,當然更重要的是符合現實需要。但是朱元璋對宰相的廢止實際上是爲維護個人權威和獨裁服務的,那麼作爲“爲人民服務”的政府,如何讓制度跟隨現實而變遷,如何讓制度的變遷真正爲老百姓服務似乎應該作爲目前的發展標竿。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上,對制度的完善和變革該如何做。八十年代,一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拉開了改革的序幕,並在接下來的二十年內證明了這個論斷的無比偉大光榮正確,那麼“實踐標準論”同樣適用於現在以及以後的制度變遷,只要充分把注意力放在人民羣衆那去,充分發揮老百姓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揚民主和自由而不只是說一套做一套,相信制度一定能夠越來越適應現實,那樣偉大光榮正確才名副其實。

再者是中外製度的比較。孫中山曾經說中國古代政治比西方先進,這是實話。中國封建制度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越發完備和鞏固,漢唐之時達到頂峯,盛極而衰,腐朽和專制越來越明顯,終於到清代在內外的合力作用下把封建制度帶到了終點。一百年前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制度,但是封建思想直到今天仍然或多或少的佔據着“子民”的大腦,正是由於發展完備所以封建思想的餘孽才如此頑固,如此根深蒂固。相反,華夏文化發達之時,歐美只是蠻痍之地,放眼當前,西方發達國家藉助資本的力量迅速壯大,美國更是稱霸全球,原因何在,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這樣看來,歐美國家正是因爲封建體制的不發達、不輝煌鍛造了資本的力量,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反而在當前世界中獨佔鰲頭。對於中國來說,二戰後的物質景象就是一窮二白、白紙一張,然而人民的思想卻遠遠不是白紙一張,而是沉浸着中國兩千年封建思想的餘輝,思想的力量永遠不可小視,兩千年思想又不會在一代兩代的傳承之後蕩然無存。物質可以摧毀,可以再建,思想由於不可見往往不能受到重視,中國目前的發展困境表面上看在制度,實質上在人民的思想,試想人人都贊成自由民主,人人都欣賞民權法治,國家制度又豈能停滯於此?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後感 篇2

從年前一直讀到年後,斷斷續續竟花了大半個月的時間纔讀完這本小小的書。讀此類學術性很強的書籍,我向來讀的慢。不過每天讀一點,反倒讀的下去。

豆瓣書評中,很多書友說書讀起來稍感艱澀,因其艱澀難免讓閱讀枯燥無趣。誠然,錢穆先生在書中的用語和現如今的大白話相差甚遠,但我反而覺得,書中的遣詞造句盡顯大家風範,很多語言和描述都值得反覆品味。用某豆瓣友鄰的話來說,別人需要長篇累牘才能講明白的事情,錢穆先生三言兩語便能道個明白。

讀了這本書,我愈發覺得,天下道理,無不相通;講政治的書,如果仔細體會,深諳其意,何嘗不能用諸生活和工作中,甚至對人生有啓發意義。

下面是幾點讀完本書的感受,記錄之。

  1、你知道的或許是不知道的

可能是受初高中歷史教育的影響,也或許受影視劇荼毒,在不少人的觀念裏,對於中國古代的政治和皇帝往往都是“專制”“皇權”等等刻板映像。但是在書中可以看到,漢唐宋時期的皇帝並非獨裁專制,“皇權”是受到“相勸”的制約的;到明代時,宰相雖被明太祖撤掉,但明朝皇帝依然受制於當時的制度,絕非專制;直到清代時,才實現了專制,但也並非皇帝個人的專制,而是皇帝背後的滿洲部族的專制。但清代的專制也有其歷史原因所在,絕不同於前朝歷代。

而我們後世人好像以一清代就代替了歷朝各代,確實既不客觀又不公正。

這一點認識對我的衝擊算是比較大的,自己篤信了十幾年的事情,忽然間發現並不是那麼回事。

推而論之,生活中有多少我們覺得是對的、深以爲然的事情,可能並非如此,但是因爲我們相信它是對的,便不會去追究其真僞,所以如非機緣巧合,我們也就沒有辦法去了解背後真相。

  2、客觀地看待問題

錢穆先生在書中說:“任何一制度,決不會絕對有利而無弊,也不會絕對有弊而無利。”

後世人看待古代政治制度總習慣以“封建、專制”一言以蔽之,先不說光談專制本身就是偏頗的,只說封建也不一定就是錯的、不好的,細論起來,如果一個制度在其產生之初就是錯的,斷不會延綿數十年乃至數百年,必然是其產生之初利大於弊纔會被大衆所接受。

現代人總說中國的教育制度不如國外,但中國的教育制度延綿數千年,自有其道理在。我們也不能一棒子掄死。

  3、避免上帝視角

錢穆先生在書中反覆強調,要講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須知道此制度實施時期有關各方意見之反映,也既“歷史意見”。

而後世人單憑自己所處的環境和需要來批評歷史上已往的各項制度,用“時代意見”裹挾“歷史意見”,未免是站在上帝視角。

這讓我想到,作爲互聯網從業者,有時我們習慣性去點評別家的產品,大有一副指點江山的架勢;但是拋開每個產品內部的環境和條件,以及其他我們不可知的背景,我們妄自評判實在可笑。

  4、事情發生有其因果

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朝空降而成也不是一夕拔地而起的,自有其歷史因由。

有些事情孤立地去看,只站在事情發生的當下去看,很可能看不清楚看不明白,但是如果往回看看,追究事情發生的起源和歷史,卻能得到更深刻的認識。

推而論之,我們現在的所有處境,都是我們的過往造就的;遇事只停留在當下埋怨,不妨回到過去尋求原因。

  5、諫官制度的思考

最後一點讓我影響很深刻的是自漢唐以來就存在的諫官制度。

書中描寫,唐朝皇帝和宰相議事時,諫官可參加列席。有時宰相不便同皇帝直接講的話,諫官卻可直言;但諫官本身階位卻不高,皇帝聽其言,是因爲諫官本身職責便在諫言,不關乎其身份高低。

這讓我聯想到,如果我們在工作中,可以拋開對個人的偏見,僅就其職責和專業性看,溝通是不是會更順暢;在此前提下,即使大家互有爭論,但只從職責看,也斷不會有大的不良影響。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後感 篇3

每當大家滔滔不絕地談論中國曆代政治時,“封建君主專制”總是第一個被引用的詞眼。我們已經習慣於理所當然地認爲中國古代政治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尤其在近代經歷過黑暗的侵略史後,更全盤否定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光輝之處。在《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一書中,作者錢穆向大家說明了幾千年的中國政治史也有它爭奇鬥豔的一面,讓我們對古代政治有了另外的感悟。

中國過去的政治縱要說它專制,也不能不認爲這是一種比較合理的開明專制,它自有制度,自有法律,並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決定一切。衆所周知中國古代政治主要是兩條線,中央與地方的權力之爭,皇權與相權之爭,這兩股力量的交鋒相錯最終是中央戰勝地方形成中央集權,皇權打敗了相權導致丞相被廢除。然而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國領土之大,人口之多,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難以滋養民主制度的土壤。我們更應該瞭解古代政治並非真是極端的君主專制。漢代的中央政府裏面三公九卿,唐代的三省分制劃分了中央的權力,並且各機構之間互相牽制,就是皇上如果沒有充足的理由也不能隨意發號施令,如果他真要一意孤行,那麼終究是要被歷史淘汰的。唐代皇上頒發命令需要先由中書省制定,門下省審批,最後由尚書省執行。就是封建專制嚴重的清代,也只能說是部族專制,仍非皇帝專制。因爲皇帝個人並沒有掌握整個主權,皇帝只是代替了宰相的一部分權力。我們也許不曾知道明制常朝有兩種:一種叫御殿,即在大殿內朝會議事;一種叫御門,即到奉天門,讓老百姓也可以見面說話。清朝故宮的午門是預備皇帝和民衆見面的陽臺。這樣的古代制度類似我們今天民主政治的蹤影。所以,對於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我們不能一言以蔽之,把它批得一無是處。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存在冗官現象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宋代冗兵冗官現象嚴重是導致其衰敗的重要原因,明代時期也同時存在這樣的問題。明制地方行政制度最低一級是縣,縣上面是府和州,又往上是省,即承宣布政使司,這三級之後還有三個分司。這樣紛繁複雜的行政體系導致行政效率低下。對比起今天中國當今的行政部門也隱藏同樣的問題,部門之多,職責不明確,責任推諉。所以中國之將來,是如何把社會政治上種種制度來簡化,繼續徹底地進行政治改革,不再重蹈歷史的覆轍。

一項好制度,若能永遠好下去便將使政治窒息,再不需要後代人來努力改善,惟其一切制度都不會永久下去,才使我們在政治上勇往直前。制度也只是歷史事項中的一目,人類整部歷史便沒有百年不變的,每項制度之變有其可變的限度,在變動中導出它不變的本源。縱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每當改朝換代之後總會有新的制度來統治新的時代,不斷地尋求與本時代相適應的制度。所以當我們回首歷史時,我們應該以正確的歷史觀評價歷史,而不是一味地否定或肯定。同時我們更明白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只有與時俱進,找到符合實際的纔是最好的。

歷史終是客觀事實,是一個個的偶然與片段組成的結合點。歷史本身沒有對錯之分,不對的是我們不注重歷史,不把歷史作參考。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後感 篇4

錢穆先生從組織架構、考試、稅賦、軍事這四大方面討論了主要幾個朝代。基本就是公司經營幾大方向,去解釋很多歷史出現的問題。用這幾大方向將某些歷史事件發生的起因竄聯是理解歷史很好的方式。本書清朝和最終章有不少直白的個人政治意見的表達。

此書關於以上4大制度的討論不作過多討論,這部分很值得一讀,通俗易懂。只想對本書最後關於錢穆先生自己的看法提出一些觀點和問題。

1、錢穆先生明顯是對清朝非常不齒,相信很多漢學人士也是這樣像的。文中又說中國只有清朝纔對言論自由這些有規定,其他漢朝、唐朝、宋朝、明朝言論自由,甚至在明朝是鼓勵言論自由。感覺本人與書中其他中國人一樣,對歷史有誤解,也覺得有史以來我國不是一個十分言論自由的地方。

2、錢穆先生總是想用西方的那一套價值觀說明我國是一早就實現「政治參與度」,解釋民衆爲何不像西方民衆如此喜歡討論主權問題。先生文中指出中國一直主權就是人民,所以不存在主權方面的討論。我想政治參與度的需求也不是從古至今存在的,不討論的原因難道不是民衆部覺得自己對政治有參與權?如果有此追求的科舉制度能滿足,但也不能說明自古我們民衆就有這個訴求,帝皇真心就有主權是人民這個意識

3、錢穆先生認爲:中國社會早已是一個平等的社會,所以在這個社會裏的一切力量都平鋪散漫,很難得運用。因其是平鋪的,散漫的,因此也無組織,不凝固。這是爲什麼孫中山無法動員大家革命。這個也不敢溝通,革命難道根本原因不是私心+煽動,沒有動員起來難道不是運命共同體沒有找對嗎?

最後要贊同一下錢穆先生,中國政治體系和文華都是博大精深,需要多加學習。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後感 篇5

不知道大家聽到“西南聯大”這四個字的時候是什麼感覺。但至少是會肅然起敬的。畢竟,那裏羣賢畢至,絕代風華,那裏握着一個時代的斯文正脈。我總覺得,西南聯大的錢穆之於史學界,正如西南聯大之於中國。

錢穆這個名字早就聽過多遍了。歷史老師開的書單裏總會出現它的身影。幾位復旦學長也極力推薦,說高中將這本書看五六遍也不爲過。

終於,在極其仔細地讀完第三遍之後,纔敢提筆。錢先生的形象是在讀完《八十憶雙親。師友雜議》後逐漸清晰起來的,長衫、眼鏡,有一種屬於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從容與曠達。錢先生對中國歷史是懷着深深的溫情的,而這種溫情在這本書中更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看這本書前,我相信大部分人會有這樣的誤解:

一、國家的安寧或動盪,基本由皇帝的“好壞”決定。

二、幾乎沒有弄清楚“封建”的概念。

三、“封建”、“專制”、“中央集權”之類的詞,等於黑暗,落後,退步;

“共和”、“民主”、之類的詞就是先進的,好的。而錢先生看待中國歷史的立場,在《國史大綱》的引言四義中可見一斑,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

辦學,做事,搞研究,每一行都勢必經受社會、輿論的考驗,這考驗可能是批評、質疑、辱罵,也可能是讚揚、追捧、盲從。文人相輕,錢先生卻從不輕視他人,鼓勵後學懷疑自己,坦然接受外界各種批評,我想這纔是學者的樣子。那些張揚的,鋒芒畢露的人,真的博大嗎?靜水深流……

顧頡剛說:“錢賓四先生,在北大任歷史講席已越10年,學識淹博,議論宏通,極得學生歡迎。其著作亦均縝密謹嚴,蜚聲學圃,實爲今日國史界之第一人,剛敬之重之。”

張自銘說:“先生治學,戛戛獨造,一無依傍,遂成極詣,而融貫中外,直湊單微,又迥非抱殘守缺者可比。辛亥以還,時局屢有起伏,先生未嘗一日廢學輟教,以譁世取寵,畢秋帆所謂“學問觀其會通,性行歸於平正”,唯先生足以當之。”

愚闇謂:“吾輩學當如此。”

同時,也提出兩點問題:

1、錢先生談清朝與元朝制度時幾乎全篇都在言其黑暗與“私人化”,我總覺得有些民族主義的色彩在裏邊。

2、後來我將錢先生的史觀運用於生活,又有了這樣的疑惑:如果所有人都包容一切,溫和平靜,所有人事物都“存在合理”,那麼哪怕真有一天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了,這豈不是成了宿命?讀後感·爲何魯迅說出:“翻開封建社會五千年的歷史,處處都寫着‘吃人’”這句及不符合史實的話,卻仍然成了激勵中國社會覺醒的不朽名言呢?

最後,分享一下個人的一些讀書方法吧。

1、勾畫,批註。不要害怕這會讓書變“醜”。一定要及時寫下你的“靈光乍現”。

2、回顧,梳理。特別是再看這種理論性的書籍的時候,先要把書讀厚,也就是在這本書的基礎上大量拓展;然後把書讀薄,也就是簡單地用一段話,或者話思維導圖來梳理一篇文章的邏輯。

3、切問,輸出。看到一個觀點的時候,傾盡畢生所學,去論證它,再絞盡腦汁去推翻它。特別是和師友一起進行這頭腦風暴的過程,會收穫頗豐。另外,最好可以找一個人討論這本書,或者你講給他聽一遍。講清楚了,就真的掌握了。而有些自以爲明白的東西,不運用出來,久而久之就只能成爲“茶壺裏裝湯圓”了。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後感 篇6

今日拜讀錢穆先生名作。中國曆代政治得失。感觸頗深,有感而發。

文科類的同學最早了解到錢穆先生這個名字,應該是高中時期吧,遇到各種的歷史的材料呢,那時還有錢乘旦。斯敏斯塔夫阿諾斯的,這些歷史大家的地位舉足輕重,但一直沒有真正的讀過他們的作品,說來慚愧,經過推薦決定從錢穆先生最有名的作品入手,希望可以從中得到一絲啓發吧。

拿到整本書,這本書的通俗易懂,這也是受白話文的影響,在建國後通過整理得來的,整篇行文流暢,不臃腫和高中歷史課的'感覺很像,準確說更像是對高中課本的一個延伸。更加具有人文氣息。

本書從我們最熟悉的5個朝代,秦,唐,宋,明清,這也是最具代表性的5個朝代,分別從政府皇權地方選舉經濟軍事等多方面入手,清晰的給我們展現了時代的整個政治脈絡,許多之前一知半解的問題,我也找到了一些方向和答案。

從歷來到歷史中去,一直是我們瞭解學習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手段,但很多時候我們很難去擺脫現實的枷鎖,錢穆先生可能給了我樹立一個很好的典範。

任何制度絕不會有利而無弊,也不會有絕對的有弊而無利,所謂得失即根據其實際的利弊而判定,這句話充滿了辯證法的色彩,我們不妨靜下心來想,有的時候我們對具體某一事件或某一時代的評價是否過於片面,提到1912年前的中國,我們總是下意識的想到黑暗專制等字眼,可這樣對他們來說真的公平嗎?在本書中我們可能會有一個新的答案。

辛亥前後由於革命宣傳,把秦以後的政治傳統用專制黑暗四字一筆抹殺,由於對傳統政治之忽視而加深了傳統文化之誤解,我們若能平心荷官的來檢討中國文化。該首先檢討傳統政治,在中國文化精神偏重人文見,其中儒家的抱負哪一項注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尤爲重視政治這一環節。

此證只分兩方面講一講人是二假制度,人事比較變動,制度有人創意,有人訂個修訂,亦數人事比較穩定,若離開人世談制度,則制度也只是條文似乎枯燥無味,無可再講。

從秦到清2000多年,我們對以往的傳統政治至少不能簡單說成專制統治了,客觀的講有許多寶貴的經驗給我們參考,還有許多錯誤我們能避免,就像我們對待傳統文化一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爲今用。

全書總結下來有以下4點:

1、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權的傾向。

2、中國歷史傳統政治造成各階層一天天趨於平等。

3、長久安是人人所希望的。

4、中國的政治制度,一天天的繁雜化。

綜上所述是個人發表一些淺顯的觀點,喜歡政治歷史的朋友,一定要買這本書看一下,一定會給自己有新的啓發和收穫的。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後感 篇7

錢穆先生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結構嚴謹主題宏大,節選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五個朝代漢、唐、宋、明、清以爲代表,從政府組織、選舉、賦稅經濟、兵役等方面分別論述,大體上可以窺探中國歷史之全進程了,我能理解的有限,僅分享幾點我的一些體會:

1、二千多年的古代王朝是一段歷史進程,非“封建專制”可以一言以概之的,書中君權與相權在不同王朝權重是不同的,唐時期君主的旨意需要送去門下省蓋章再交由執行,清時期君主則可以從軍機處直接傳給個人等,此變化過程是緩慢的,君權重而相權弱;

聯想到心理諮詢中,哪有一個二個的詞就可以概括我們漫長的成長史呢,又哪有一件二件事就可以決定我們的人格發展呢?標籤化帶來某種效率,卻犧牲了更多真相;

2、書中提到很珍貴的了“歷史意見”,即當時的人如何看待這件事的,而非用我們現代民主視角,井田制發展到後來的均田制,在某個時期是符合當時社會生產水平的,同時西方的選舉制,放在古代的中國,幅員遼闊交通落戶,完全沒有可行性。

我們看待歷史,可以保留現代意見,但也不能忽略當時的意見;這讓我想到,我們的大多數防禦機制最初可能都誕生在特定的互動關係中,但不一定適應今時今日的生活,如果我們留心到“歷史意見”,也許還要感謝我們這些“不適宜的防禦”呢;

3、制度與人事是也是一個非常廣闊的話題,我想提二類人,張居正們以及紹興師爺。他們的共同點都有不在其位而謀其政,雖然制度約束難以撼動,但是他們還是憑藉着獨特的個人魅力綻放在歷史的星空下。

這也得說到,任何事終究要落到人這個字上,一旦由某個人參與,必然帶有“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也構成我們文明中璀璨的光,對於個人來說,也是因爲這些不確定性,我們才能發展自己,成就每個獨特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