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大綱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活出生命的意義》的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讀後感1

最近讀了弗蘭克爾著作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書中描述的二戰期間集中營內黑暗恐怖的生活和作者對於生命的態度強烈震撼了我的內心。弗蘭克爾是猶太人,是著名的心理學家,1942年,他被納粹關押到曾被稱作“死亡工廠”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哥哥、妻子,不是死於牢獄,就是被送進了毒氣室,而他自己也在漫長的囚獄生涯中,遭受了我們難以想象的身心折磨。重獲自由後,僅用了9天就完成了這本書。

集中營內的非人生活將囚犯從活生生的人變爲一個個號碼,除了自身赤裸的軀殼以外,喪失了所有一切。在這種極端扭曲的現實中,集中營內有退行到禽獸一樣的行爲,但依舊有人走過一個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後一塊麪包給別人,閃耀人性的光輝。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爲方式的自由”。作者在一無所有的狀況下,發現人擁有選擇人生態度的自由,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他自己本來可以安全地逃亡美國,但爲了照顧父母他選擇留了下來。在集中營裏,他懷着強烈的求生慾望期盼有朝一日能夠活着與妻子重逢,並完成自己的心理學著作,他從這強烈願望中汲取力量,支撐他活了下來。當一個人領悟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無窮無盡力量,能夠毫不畏懼地經受任何艱辛困苦。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取得了飛行員駕駛執照,一直到80歲還攀登了阿爾卑斯山。

弗蘭克爾以其切身經歷告訴我們: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爲惡劣的情形下。如果磨難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難作爲自己獨特的任務,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竟事業的責任,就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生命。生命的充實和豐滿,需要我們爲了一個有意義的目標而快樂地努力與奮鬥。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努力找尋和體驗生命的意義,過有意義的人生。作爲國家電網的一名員工,我們應在這個平臺上充分發揮自身的才能,在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就會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許在工作中我們總會遇到困難和失敗,我們並不是一定要避開它,要相信,我們一樣可以從中找到它的意義,而那時候,也一定會有個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強大的自己,來面對和克服那些使我們焦慮和恐懼的事情。而經過這樣的選擇和努力,我們,會收穫更大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讀後感2

《活出生命的意義》是維克多弗蘭克爾在經歷奧斯維辛集中營存活之後,寫的一本書。當時拿起這本書的時候,着實是被題目吸引,因爲我正在糾結“人爲什麼要活着”。說來,在眼睛一睜一閉之間,這期間所發生的事情,有什麼意義呢。如果沒有意義,那我是幹嘛來了!

書篇翻開,前面一大半是在描寫作者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裏悲慘生活——毒氣室、鞭打、捱餓甚至需要咬破手指塗在臉上以證明自己足夠健康來躲避死亡,這畫面讓我一下聯想到《辛特勒的名單》。這麼大篇幅的描寫集中營的悲慘,爲什麼還要活着呢?

書的下半部分告訴我,你活着的意義。

精神健康有賴於一定程度的緊張——即已完成的和有待完成的任務之間的緊張,或是當下狀態與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人實際需要的不是沒有緊張的狀態,而是爲追求某個自由選擇的有價值的目標而付出的努力和奮鬥。他需要的不是不問代價的消除緊張,而是某個有待他去完成的潛在意義的召喚。人所需要的不是“內穩態”,而是所謂的“精神動力”,也就是存在的動力處於一個緊張的極化區(其中一級代表有待完成的意義,另一極代表意義所期待的主體)。

人類還遭受一種喪失,那就是原本作爲其行爲根基的傳統迅速的消減,喪失了告訴她必須做什麼的本能,喪失了告訴他應該做什麼的傳統。有時人甚至連自己想做什麼都不知道。這樣,他要麼去做別人所做的事情(隨大流),要麼做別人希望他做的事情(集權主義)。

很明顯,我之前寫的一些文字,大多也跟文中一樣,批判年輕人(當然尤其包括我自己),整天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渾渾噩噩的一天天這麼過着,但終究沒能探究到這類現象的原因。叔本華說:“人註定要徘徊在焦慮和厭倦這兩極之間”。誠然,每次列完計劃的時候,總會有些隱隱的焦慮,感覺很難完成。執行中的時候偶爾有那麼幾天遇到了突發事件,導致計劃延緩後,惰性的思想就會出現,計劃便成了一沓廢紙。接着,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弄弄這個,摸摸那個,不知道該幹什麼,躁動不安。又或是躺在牀上,看着天花板,摸着空空如也的腦袋,問自己“爲什麼要活着呢?”

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於某種事業或獻身於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按照意義療法,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的意義:

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過面對某個人

3)再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的某種態度。

找到一件事,是你心底想做的,然後卯足了勁兒的去完成,忘記時間,忘記自己。或許,你會說,我也不知道我想要什麼。沒關係,我也曾處於這樣的狀態,分享給你一句話:先努力看看,看看以後會變成什麼樣!

走着走着,你就知道自己要什麼了。不走,怎麼知道!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讀後感3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永遠活着。

一口氣讀完了《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對我的觸動非常大。這是本溫婉而堅定,樸實而有力量的書。作者弗蘭克爾是著名的心理學家,是20世紀的一個奇蹟。納粹時期。作爲猶太人,他的全家被關進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

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和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極大的熱情,67歲仍開始學習駕駛飛機,並在幾個月後領到飛機駕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作者着眼於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對這種意義的追求,自創我odour意義療法,認爲努力發現生命的意義正是人最主要的動力。

書的第一部分講的是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

如果你發現經受磨難是命中註定的,那你就應該把經受磨難作爲自己獨特的任務。你必須承認,即使在經受磨難時你也是獨特的、孤獨的一個人,沒有人能解除你的磨難,替代你的痛苦,你獨特的機會就依存於自己和受負重的方式之中。對我們來說,生命的意義包含着從生到死受苦受難這一更廣闊的循環。

這是不是說,要發現生命的意義,痛苦是不可缺的呢?不是,作者只是堅持一點:儘管痛苦是存在的,甚至可以說通過痛苦找到意義,條件是痛苦難以避免。如果它是能夠避免的,那麼消除它的原因纔是有意義的事,因爲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與其說是英雄行爲,不如說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變造成你痛苦的處境,那你仍然可以選擇採取何種態度。如果生活奪走了你的全部,你最後擁有的就是面對生活的態度,這是人擁有的最後一項權利。我們要創造性的去改變讓我們遭受磨難的處境,但也要知道如何承受不可避免的痛苦。

書的第二部分講的是意義療法。

作者相信,三個方法可以幫助人找到生命的意義。

第一,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它的意義就是成就或成功。

第二,通過體檢某種事情,如真善美,通過體驗自然和文化或體驗另一個人的獨特性,就是說去愛某個人。

第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也就是即便是處於絕境的受害者,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仍能實現自我超越,並以此改變自己,能把個人悲劇轉化爲勝利。

作者認爲人必須承認是生命向他提出了問題,他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對待生命,我們只能擔當起自己的責任。因此,意義療法認爲,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

讀完這本書後,大家會不會在心中問自己一句“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我認爲思想只有通過行動體現,才能產生其價值,並且開始之後就不要停止。今後,我們可以以更大的熱情投身於工作、旅行、創作、交友、愛人之中,歸根結底是我們爲自己的生活負責,是我們選擇了將生命的任務解釋爲對社會或對自己的良心負責,並感謝磨難和對手不離不棄的造就。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讀後感4

本書作者是以心理學家的視角來描述他在集中營的倖存歷程, 換一個角度來看,是在極端情況下的人類適應的實驗歷程,極具研究價值——生理的,以及心理的!

比如:

1、集中營的人羣,普遍的價值滿足感和慾望需求,降低到了“馬斯洛需要層次”的最底層:麪包以及香菸,就能給他們帶來如同“天堂”般的短暫快感——因爲生理飢渴的驅使,大腦需要全力聚焦在生存機能上,如同電腦內存不足時的降頻,人類降階返回到動物層級。

2、看到人類的心理適應性的極致:集中營後來的時段,作者看到營友屍體時的感覺是“完全沒有感覺”,沒有悲痛,沒有恐懼,沒有想法,即使這是昨天同組聊天的朋友。集中營的任何殘暴行徑,已經被視爲理所當然的發生——溫水煮青蛙,青蛙也是這般適應的麼?

本書後半部分,講述“意義療法”。

作者是集中營的少數倖存者,並且是更極少數的始終保持“高貴人性“的集中營生存者。通過回溯自己的親身經歷,作者認識到“賦予生命意義”——對妻子的愛和渴望,以及必須完成的心理手稿——讓他的能量小宇宙始終在線,最終藉助”命運之手”,渡過浩劫。

書中有些具體的案例,講訴“意義療法”是如何運作於普通患者的.,可以看看。

初步感覺:

1、和《祕密》中的願景模式的構造有相似之處?

2、和日本“森田療法”結合起來應用會更好?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讀後感5

我也是抱着讀一讀的態度來閱讀《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

這本書是一個被關入納粹集中營的猶太人,心理學專家寫的書籍。書中從兩個部分告訴我們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也是香港中文大學50本必讀書籍,當然在各個知名書籍排行榜上,《活出生命的意義》都榜上有名。

我從書中瞭解到自己活着的意義了嗎?當然沒有,作者是通過自身的集中營親身體驗,去述說關於活出生命的意義這個事情,開創了意義療法,去幫助成千上萬的人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關於這個意義療法,我覺得本質上是給迷茫的人找到心靈的寄託和安慰,真正賦予生命的意義。畢竟每個人對生命的意義都是不一樣的。

我曾經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閱讀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其中第二個習慣以終爲始,對我影響最爲深遠。

我自己就在不斷的幻想自己80歲躺在棺材裏的樣子,那無盡的黑暗讓我感到恐懼,不敢去設想。也爲不知道應該怎麼樣書寫墓誌銘而感到恐懼。

由於閱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讓我對高效能有了全新的理解,對於人生也有了不一樣的看法,也知道了精英們是如何成爲精英的。但是由於理解不深,反而有點走火入魔了。就有點像金庸的武俠小說裏面強行修習六脈神劍走火入魔的鳩摩智,經脈逆轉,違背了史蒂芬科維的初衷了。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讓我有了很多全新的啓發,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和新的邏輯。人生每個階段的使命和意義是步一樣的!就像作者本人經歷了集中營,但是沒有描寫集中營的至暗時刻,而是站在上帝的視角,審視自己經歷的這一切和人們心理上的變化。

也讓我知道了人們剛從一個巨大的心理壓力上解放出來的時候,是有特別大的反彈作用力的,會做出暴飲暴食,大喜大悲,甚至犯罪來表達自己內心的。

裏面講了一個例子,就是他和朋友在鄉間小路上行走,後來看到一片綠幽幽的稻田,朋友就硬拉着他,踩着稻田行走。

還一邊走一邊告訴他,我們在集中營裏經受到了那麼大的苦難,踩死幾根稻田又怎麼樣呢?

還有人剛被從集中營裏解救出來以後,說道:如果出去了手上不沾點血,那就自己砍斷自己的胳膊。因爲人從非常巨大的壓力中出來時候,壓力消失了,但是爲了抵抗巨大壓力的心理抗壓性被反彈,就像壓在皮球上的重物消失了,皮球就會高高彈起一樣。很多人因此要走上自我救贖的道路。

有的人自我救贖成功,會直面自己的內心,成爲更強大更優秀的人,有的人無法完成自我救贖,就通過傷害別人,犯罪,來發泄自己的情緒。

所以作者從一開始在集中營當中,給自己設立的目標,要完成自己才能寫的書稿,那時候,出獄完成書稿,成了他生命的意義。而出獄以後不到6天就完成了書稿,但是他看到許許多多的人在自我救贖上沒有成功,這才使他依然留在了那個城市,繼續爲了那些痛苦的人們去進行自我救贖而工作。這時候,作者生命的意義變成了幫助人們解除心靈上的痛苦,完成自我救贖。

這個經歷和故事給了我極深的震撼,我一直以爲一輩子只能做一件事,所以我每天都很痛苦,去尋找一生只做的那一件事,苦苦尋覓,不過等待我的就是沒有,因爲根本就不符合科學邏輯。

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時期每個階段都是不一樣的。第二個部分作者帶我們分析了怎麼樣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讀後感6

該書前面內容講述了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讓我看的心驚膽戰,雖然內容沒有涉及過於血腥的畫面,但是還是讓讀者感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同時我也很佩服作者能在那種環境中存活下來,這不僅僅是機緣,更是有強大的意志力吧!

感觸很深的就是,以前的作者認爲沒有吃的,沒有穿的,20多個人睡在一起,是不可能的事,可是進入集中營之後,環境改變了好多,曾經以爲的做不到,也慢慢習慣了,好多人以爲自己做不到的事,不都是隨着時間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了嗎?

培養幽默感並以一種幽默的態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藝術時學到的技巧。

有時候生活確實很苦,很殘酷,把你打擊的體無完膚,可是,我也慢慢意識到生活真的需要幽默,幽默讓自己笑笑。然後迎接着苦難,我們繼續生活!

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義、任何目標,因此覺得活着無謂的人是可憐的,這樣的人很快就會死掉。一般他們還會說:“我對生活不再抱任何指望了。

人不活着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行屍走肉般活着,不知道活着的意義,每天虛度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