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敬告青年》有感八篇

讀《敬告青年》有感八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8W 次

【篇一:敬告青年讀後感

讀《敬告青年》有感八篇

《敬告青年》作爲該雜誌的第一篇文章是陳獨秀髮起新文化運動的宣言書,對國民的改造,首先應該放在對的思想上,因爲他們纔是歷史責任的主要承擔者,國家和民族的振興重任自然落在了他們的肩上。

因而,他在《敬告青年》中,提出了要求的六項標準: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其中,貫穿這六項標準的一條紅線是民主與科學。

在這六項標準裏,我想簡單談一下他的第一項和第六項標準的積極意義。“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這條集中反映了陳獨秀的西方民主平等思想。

他認爲人應該具有自主之權,絕無奴隸他人之權利,亦絕無以奴自處之義務,人應該是自由平等的,我們應該打破君權神授這種封建等級觀念,求****之解放,這是作爲人的基本權力和人格。

陳獨秀深受西方進化論和****平等說的影響,極力提倡人的個性解放和人格獨立,想把中國人徹底從兩千多年的封建禮教的枷鎖中解放出來,重視人的國民性的改造,尤其是人格和新道德的培養,以適應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這一條是反映出他的“民主”大旗,這也是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共同追求。

“科學的而非想象的”反映出他對西方科學和科學精神的狂熱追求。“科學者何?吾人對於事物之概念,綜觀之現象,訴之主觀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謂也。近代歐洲之所以優越他族者,科學之興,其功不在****說下,若舟車之有兩輪焉。”

的確,西方近代社會的興起和發展,根源於科學的發展,尤其是幾次科技革命所帶來的劃時代的變化。陳獨秀目睹中國社會的愚昧、落後,深感中國科學技術和科學精神的匱乏,使他深刻認識到在中國推崇科學的巨大作用和歷史意義。

然而,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陳獨秀的有些思想和認識存在一定缺陷。他曾指出:“固有之倫理、法律、學術、禮俗,無一非封建制度之遺,持較皙種之所爲,以並世之人,而思想差遲,幾及千載”,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道德方面,一概排斥和反對中國傳統文化,全盤接納和吸收西方文化道德,把問題和方式絕對化,走向了極端,這不僅不適合中國所特有的國情,而且從現在看,歷史證明這樣做有失偏頗。

  【篇二:《敬告青年》讀後感】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寶貴之時期也。”這句話道出了陳獨秀先生對的希冀,也確實勉勵了一代代的。

有感於社會之陳腐朽敗,有感於社會的“新鮮活潑細胞”——中已有人喪失其新鮮活潑,而爲陳腐朽敗所惑,陳獨秀先生髮出了對當時青年們的敬告,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這六點要求,一如六聲高昂而響亮,有力而震撼的鐘聲,一聲一聲滲入青年的胸膛,在其心中迴響,綿長而悠揚,喚醒了他們漸欲沉睡的鬥志,震碎了他們思想上的枷鎖。

自主的而非奴隸的。人生而平等、擁有自主之權,本是理所應當、與生俱來的,然而,在當時,在封建綱常倫理的束縛下,其實現卻困難重重。陳獨秀先生將“自主的”放在第一位,大概是因爲這是當時最爲迫切的事情之一,也是實現其他所應具備的必要條件。唯有能自主,有了行動、思想之自由,才能談得上去進步、去進取。

進步的而非保守的。,較之幼者,有着自主思考的能力;較之老者,受封建思想束縛較淺。因而他們接受和實踐民主的、科學的新思想的能力較強,是推動當時中國成爲“善變而與之俱進者”的主力。世界不斷在前行,固守原來落後的一套是行不通的,負有救國重擔的更不可不認識到這一點,否則不只是停滯不前,更是會不斷的退步。

進取的而非退隱的。陳獨秀先生號召青年們應“排萬難而前行”,所謂退隱“以惡意解之”,乃“弱者不適競爭之現象”。我想,此處陳獨秀先生並非貶低歸隱一事,只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何況國家處於內憂外患的境況中,身爲國家重要支撐力量的青年更應勇敢擔負起責任。“人之生也,應戰勝惡社會,而不可爲惡社會所征服;應超出惡社會,進冒險苦鬥之兵,而不可逃循惡社會,作退避安閒之想。”讀此句着實感到一股力量,彷彿催促着人向前衝,衝到最前直面惡的挑戰。想必先生也是希望能鼓勵猶豫退縮之人勇敢站到“戰鬥”的隊伍中去,“排萬難而前行”。

世界的而非鎖國的。打開國門,與世界交流,是進步、進取的重要條件之一。儘管當時中國在經濟政治等方面與其他強國並不平等,但互相的交流會使得人們認識外面的世界,瞭解差距,使新的思想新的文化得以傳播,促進國民思想的解放。是社會的新鮮血液,更應面向世界,吸取其精華以取長補短,加快進步的步伐。

實利的而非虛文的。這是提倡文學應經世致用,先生認爲“若事之無利於個人或社會現實生活者,皆虛文也,誑人之事也”。文學與思想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在當時的國家狀況下,文學的改革也會對思想起到一個極其重要的作用。文學來自於生活,不應與“社會現實生活背道而馳”,而應反映現實問題,剖析現實問題,解決現實問題。正如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用自己的筆去喚醒那些仍未對國之狀況、自身狀況有所覺醒的國民一樣,文學與技術皆應有助於社會現實。

科學的而非想象的。科學與想象的一個重要的區別在於,科學往往有理有據,而想象只是所想,並沒有直接有力的證據支持。“凡此無常識之思惟,無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爲科學。夫以科學說明真理,事事求諸證實,較之想象武斷之所爲,其步度誠緩,然其步步皆踏實地,不若幻想突飛者之終無寸進也。”以科學的眼光看問題、解決問題,則步步踏實,且有助於掃除國民性中的愚昧、盲目、迷信,帶來新面貌、新思想。

陳獨秀先生所提的六點定爲當時青年的思想覺醒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今,這六義對於我們也仍是十分受用的。儘管今日之中國與昔日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不管何時,不管爲國抑或爲己,作爲,自主、進步、進取、面向世界、實利、科學,這些品質依然是我們理應不斷學習並堅持的。“青年勉乎哉!”

  【篇三:敬告青年讀後感作文】

陳獨秀先生的《敬告青年》可能帶給了我們一種不可想象的衝擊力,讓我們能夠有一定的思想去對他獲得一定的感知,但是,在另一個程度上,《敬告青年》卻又不是那麼的簡單,和生命的追求以及對於當今青年的一種標準。更是一個美麗的夢,這個夢一直引領着我們前進,充滿夢想的追求和對個人價值的實現,就像學習歷史一樣,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就稱道“凡一國之國民,自知在知識水平線上之人民,必要學習好本國曆史!”而這本《敬告青年》給我們的夢想感知正是和錢先生這句話所相似的。

就像其中一句話所說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石刑,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災人身。青年時代是人生最寶貴的,當倍加珍惜;青年於社會十分珍貴,青年當奮發向上,創新進取,爲革新社會作貢獻。”這句話多麼值得我們去深思,去品味,去理解自己的意識。

早在1915年的中國,清朝已經滅亡了,中華民國也已建立了,但革命卻未成功,大多數中國人仍處於愚昧之中,大多數青年仍是舊青年,民主、****、科學不興,僅有民國之號,而無民國之實。然而天無絕人之路,衰微的中國社會仍有一絲曙光,西方民主科學之思想傳入,衝擊了傳統的封建思想,留洋也蔚然成風,不少有志青年爲中華之崛起而發奮求學。個人社會之進步,離不開創新,不能拋棄過時的,就會限制個人社會之發展。凡是真正的哲學家,無一不強調創新,無一爲時代之先導和社會藍圖之規劃者。“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石刑,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青年應當如此,年紀輕輕,就應充滿活力,有進取之心,萬不可少年老成、溫婉持重,使寶貴青春慢慢流逝。退隱時一種消極、悲觀的行爲,是避世之舉,只是隱士自己安逸了,卻不管社會之興衰、人民之疾苦、國家之危難,世人卻以潔身自好之美名贈之隱士,真不知該作何解?青年是人,不僅爲自然人,亦爲社會人,作爲社會人,就應盡社會人的責任。而青年有不同於普通人,他們是社會國家之未來,責任更重大,如果青年們無上進之心,因循守舊、無責任之心,於國於社會危害極大。

現在的中國社會,積弊甚多,如“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如“因循守舊”,如“穩重持成”,等等。指責些社會弊病曾讓中國社會烏煙瘴氣,作爲一個新青年當抵制這些壞毛病,以自身正確之言行,給予社會一些新風氣,以切實行動改變社會,此乃青年之責任。

很多的中國人都不願承擔責任,他們怕自身利益受損,作爲青年,當用於承擔錯誤,做到范仲淹說的“先天下之憂爲憂,後天下之樂爲樂”。責任感之重要,顯而易見,無責任感,做事不可能做好,只會馬虎應對。而如今又有多少青年無責任感,對自己不負責,對他人不負責,對社會不負責。因爲沒有責任感,對於自己又不負責人,對他們不負責,對社會不負責。因爲沒有責任感,多少青年正值大好年華,不認真學習,只管享受、玩樂,不思進取,青春之年齡,老年之心態。反觀歐美。青年大都朝氣蓬勃,努力學習,不僅爲了自己,也是爲了國家於社會。青年時光是寶貴的,時光如白駒過隙,一定要珍惜,青年只有一次,不應留下遺憾。青年身上承擔着國家社會的希望,更當奮發向上。

現在的中國,雖已入新時代,但因循守舊之精神仍存在於不少人人腦中,青年也不例外。許多青年們做事循前人之陋習,傳統文化的糟粕,吸收了不少,從而得不到進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因循守舊之風,無論政治,經濟,還是文化、軍事,因循守舊之風,使泱泱中華稻近代時任人宰割。個人發展不能因循守舊,國象富強。社會進步更不能因循守舊,只有創新,打破舊世界、舊格局,才能發展與進步。《易》曰:“日新之謂盛德。”青年當滌除舊思想,衝破舊文化,銳意創新,讓個人與社會同進步。

總之,陳先生在中國歷史和社會思維的變動上有其卓越的成就,而關於中國共產黨的貢獻更是不能用語言來形容的,而陳先生的《敬告青年》更是字字珠璣,讓我們有了可以想象的空間,而這只是我本人的一些看法,不是很準確和到位,還請批評指正。

  【篇四:《敬告青年》讀後感】

像這樣讀書看法一類的文章,我一向難以下筆。尤其是老師指定書目,並下出任務。及到要交時去匆匆一讀,便來引經據典、高談闊論。這樣,全然是褻瀆。而如今,我也要趕着寫這樣一篇文章,有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味道。

瞭解陳獨秀,只是從歷史書上,他是革命先驅者,也是中國文化啓蒙運動的先驅。歷史書裏,他永遠是那樣一副樣子。側着臉,眼神有些空滯地看着前方,卻也顯示出彷彿一切都不容置疑的堅定;前半個腦袋空白着,後腦留着濃黑的短髮,雙脣緊閉,身着西服。這一切都極富象徵意義地顯示了那個特殊時期的革命者形象。

除此之外,我別無所知。他若從歷史書裏走出來,走到我面前,我怕是認不出來的。這是一個寫進歷史書的人,既然如此,便也肯定了他對歷史發展的重大作用。但同許多沉寂在歷史裏的人一樣,時代變遷,他們最後的歸宿也只有沉寂。後人不會爲因他們的血淚而有切膚之痛。

這篇《敬告青年》,不知道現代的青年讀來會有什麼看法,或者,現代的青年,還有幾人會懷着熱忱去品讀。我自己,若不是老師佈置這一項任務,我或許今生都不會想到要去讀它。但如今讀了,才發覺它不該只活在歷史裏。

文中,陳獨秀直截了當地提出了對青年的期望和要求,即自主、進步、進取、開闊、務實、科學,使其“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這些詞句在當時想必是新鮮的,也究竟不知,這樣的呼喊喚醒了多少青年。而今的青年讀來,又會有多少啓發。我想,起的作用怕都是寥寥。人是麻木的動物,因爲意識感官太豐富,豐富起來反而錯亂迷失,抓不到要義。人整日在紛繁的意識中飄飄浮浮,卻從不知道自己真實清晰的思維。這篇文章的作用或許也就在於給人一個積極的暗示,我不相信大家讀了這篇文章會有什麼深刻的啓發,甚或覺得它是無味的,大概只是交付差事罷。

《敬告青年》是革命者絕望又希望的吶喊。那時的中國,幾千年來從無民主、自主、****的黑暗歲月,逐漸地明亮起來,到今日這個處處“陽光”的社會。不是“雄雞一聲天下白”,是千萬只啼出血的雄雞,在日復一日驅散着中國幾千年來的黑暗。即便如此,而今中國的社會也沒有就此“白”下去,中國青年也沒有因此變得多麼的“新鮮活潑”。還有許多人在黑暗中沉酣。革命,革命,我們不知道其中的艱難,日子久了,我們甚至對這兩個字應有的敬意也不再有。因而革命者的道路纔會如此艱難漫長。

我們今日讀來,並不要覺得這是壓在櫃底的老黃曆,那鞭策激發的青年也如老黃曆上的申酉戌亥。若如此,則無異於讀着《敬告青年》,而又做着陳獨秀想激勵的那班麻木的青年。評論文章寫得再好,把陳獨秀誇得再高尚,也是徒然。不然,這樣一位偉人的最後歸宿,只能是死在歷史書上那一張單薄的照片裏面。

  【篇五:《敬告青年》讀後感】

近日,在“青年讀書班”的氛圍影響下,我開始有意的關注青年相關的書籍,也從衆多著作中挑選出一本陳獨秀的《警告青年》來看。通過這本書的閱讀與思考,我也進一步感受到了青年對一個國家及社會的重要性,尤其在中國目前的高速發展階段,青年所表現出的生產力及社會影響力尤爲突出。

陳獨秀對於青年的闡述,主要是結合着自己豐富的社會閱歷,提出自己對當代青年認識上的獨到見解。在當初的社會背景下,他提出了“自主而非奴隸”“進步而非保守”等一些列觀點。時過境遷,陳獨秀當年的觀點在當今社會下已經不再爲人所評論,而隨着國家的進步及社會的發展,我們當代的青年又該如何從這本書中汲取精華,來完善自己的人生觀及價值觀呢?

關於青年的字眼,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然而作爲自身來講,深刻的思索過這個階段使命的人,確是不多。梁啓超在《少年中國說》中說過一句“少年強則中國強”,爲國人所熟知,然而少年亦青年,青年何謂強?如何強?在此之前,我並沒有客觀的認識。

讀完這本書,給我的觸動很大,也對青年的時代使命有了一個自己的認識。青年是一個國家未來的希望,肩負着國家的後備能源儲備,青年的整體使命感是一個國家將來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一個青年,只有認識到了自己的使命,纔會主動的在自己的人生過程中去用學習來充實自己,用工作來證實自己,用奉獻來詮釋自己。使命,簡單的說,就是責任與任務,使命感是每一個人在不同階段的動力源泉,或學習,或工作,或生活,沒有使命感的人,是不會有成就感的,就如同沒有目標的徘徊,永遠處在迷茫之中。

我們暫且不談生活,但就工作而言,青年佔據着很大一部分,青年的使命感,對我們團隊的整體工作水平,具有非常大的影響。使命感是我們職業素質的決定性因素,而“立德、忠誠、敬業、奉獻、感恩、包容”卻是對使命感恰到好處的詮釋。沒有使命感的職工,是不會理解這些精神狀態的,這其實也是一種職業狀態,是一個人在職場中所反映出來的職業品質。因此,在現階段,在我們的工作中,我們的使命就是自己在心中明確自己的崗位職責,時刻惦記自己的崗位職責,時刻履行自己的崗位職責,以踏實務本的工作態度,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只有這樣,纔會將自己的精神信仰與工作結合起來,形成主動工作、快樂工作的良好氛圍。

  【篇六:《敬告青年》讀後感】

清朝閉關鎖國末期,慈禧對天下的統治逐漸變的衰弱,民間出現了很多革命與變法,戊戌變法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救國變法運動,儘管沒有成功,但是它所推崇的很多思想還是十分先進並且很有活力,也爲後續的革命做了很好的奠基。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竊取了果實,還想恢復帝制,獨裁天下,殊不知國內的一些知識分子已經開始爲推進新思想,新文化,****封建****做好了準備。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新文化運動從此拉開了序幕,《敬告青年》作爲其中的開篇宣言,體現了以陳獨秀爲代表的新青年們渴望科學與民主的進步思想,也表達了他對後代青年們的鼓勵與期望。

陳獨秀先生開篇便以一句“青年如青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描繪了青年生機活力有朝氣的一面,青年時期是人最美好的時期,而此時的青年對於社會有着重大的責任,社會的變革與創新都離不開他們的力量,現在陳先生正需要這些力量,他爲他們注入新的活力,讓他們成爲一把利劍,打破封建的牢籠,打敗陳腐朽敗的落後分子,以此給國家帶來希望與未來。因此,他在宣言裏面闡述了他對的六點要求

第一點是自主而非奴隸的,實質上是表達了民主平等的思想,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具備了這點,青年才能初步的從意識裏面解放,但是實質上的脫離還需要自身的進步與時間,只有民主自由與平等,青年們才能吸取科學的思想與先進的文化。於是纔有了第二點——進步的而非保守的,時間的改變,空間的改變,世界萬事萬物都在不停的變化着,所以青年的思想不能一直停留在一點,而需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認知度,只有青年對自我進行正確的認知,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解放的人。但是有想解放人的,必然也有想使人更加封建的愚昧分子,青年想要和他們競爭,不僅需要一顆堅定的上進心,還要有不服輸的精神,如果遇到些事就開始懷疑,開始逃避,或者總是爲自己尋找藉口,覺得今天做不了的明天可以繼續做,那麼他將立即掉入愚昧的怪圈,這就是陳獨秀先生爲了完善第二點提出的下一點的口號——進取而非歸隱。

青年進步思想的力量是足以改變世界的力量,只要他們不斷的去學習,去研究,去宣傳,去創新,去把自己投身到世界的潮流之中,靈活應變,沉着冷靜,就不會重蹈閉關鎖國思想的覆轍。世界的而非鎖國的,陳獨秀先生在第四點裏重點指出了閉關鎖國無異於閉門造車,如果繼續這樣的形勢,中國必將走向滅亡,那麼後代毫無未來可言。

而從文化與科學來談,陳獨秀先生提出的實利而非虛文的,科學而非想象的要求讓青年們更加感受到了科學文化的內涵。西方的文化更加貼近現實社會,無論從發展還是反腐,都起到了很多實際的作用,而當時的中國,絕大多數人還停留在拜天神拜河神才能獲得來年的幸福,莊稼纔會大豐收等等,這種思想在民衆心中已經根生地固,想要讓民衆擺脫這樣的愚昧無知,就需要青年們從國外學習深造,或者通過其他途徑來知曉這些並不能帶來任何好處,用科學的力量去拯救民族,拯救民衆。陳獨秀先生認爲,科學的力量可以改造社會,驅散愚昧,科學的力量是理性的,是有根據的,是進步的,是民主的,在宣言中,他以激烈的態度結合了西方進化論的思想,猛烈的抨擊的舊文學,舊政治,舊倫理,試圖喚醒國民的獨立人格,破除儒家奴隸道德的束縛。

所以,無論從哪一點來看,陳獨秀先生對於民主渴望一刻也沒有停過,對科學文化的探索也沒有絲毫的改變過。人們只有達到了民主,才能突破封建體制的束縛,才能真正的擁有自由,纔算是初步的解放思想,才能初步的使中國脫離當時的窘境。而科學則是人們對迷信思想的突破,也是改變我們認知世界的方法。但是陳獨秀先生對於當時世界還不夠充分的認知,很多思想衍生出了很多惡習,比如實利主義讓很多當官的開始鑽文化思想的空子從而急功近利。但是不得不說,諸如像《敬告青年》這樣的文章,讀了之後纔會讓我們更加覺得我們的麻木不仁,浪費時間,讓我們重新擡起頭去面對很多困難與挑戰,讓我們更加的努力,去實現我們的夢想,然後可以爲這個國家盡一份力!

  【篇七:《敬告青年》讀後感】

陳獨秀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和旗幟,中國文化啓蒙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及首任總書記,一大至五大黨的最高領袖。近些天我讀了下陳獨秀的《敬告青年》,很有感觸,被他的誠摯情感、銳利的目光所折服,所震撼。在該文中,陳獨秀先是充滿詩意地將青年熱情謳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陽,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並感言“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並由此類推,得出一個發人深省的結論:“人身遵新陳代謝之道則健康,陳腐朽敗之細胞充塞人身則人身亡;社會遵新陳代謝之道則隆盛,陳腐朽敗之分子充塞社會則社會亡。接着,”作者開始歷數中國社會之黑暗,痛陳****制度之罪惡,率先對青年們提出了六點期望。1、自主的而非奴隸的;2、進步的而非保守的;3、進取的而非退隱的;4、世界的而非鎖國的;5、實利的而非虛文的;6、科學的而非想象的。他提出的這六點,總的是向可以做到:民主、科學、人性、理性、改革和開放。我也很同意他提出的這六點,因爲,它指出了近代中國落後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發展的歷史,指出了我們這個民族的弱點,這也更突出了它的呼籲是多麼迫切,而且也正如他所說,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將希望寄託於他們身上也是情理之中。對於文章的這六個關鍵論點,其中我認爲對後代最有啓發性的是第六點:科學的而非想象的。

科學,對於當時那種各種思潮混雜的年代而言是多麼的重要,他給人們的不僅是理性的分析,更有追求革命創新的理論依據和思想勇氣!想象,既超託客觀之現象,復拋棄主觀之理性,憑控構造,有假定而無實證。而且中國的迷信思想根深蒂固,陳獨秀呼籲人們崇尚科學破除舊思潮,開創新時代人之生也,應戰勝惡社會,而不可爲惡社會所征服;應超出惡社會,進冒險苦鬥之兵,而不可逃循惡社會,作退避安閒之想。而且他用辯證看法來對待問題“自樂觀者言之,倘無甲午庚子兩次之福音,至今猶在八股垂髮時代”尤具科學性。也只有重視科學纔可避免“是猶有鎖國之精神,而無世界之智識”的重蹈覆轍。陳獨秀看到“今且日新月異,舉凡一事之興,一物之細,罔不訴之科學法則,以定其得失從違;其效將使人間之思想云爲,一遵理性,而迷信斬焉,而無知妄作之風息焉。”,他的目光的前瞻性,是可敬的。文章分析了近代中國落後的根源,指出了我們這個民族文化的弱點,切中時弊,針對性極強。其中第一條“自主的而非奴隸的”,就是“****”即“民主”思想;第六條“科學的而非想象的”,是“科學”思想;第二條“進步的而非保守的”、第四條“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則是提出了改革、開放思想,也就是說,95年前,陳獨秀先生就提出了中華民族要求生存、求發展,必須改革開放!民主是大智慧、是凝聚力、是科學決策的前提、是法治的保障、是權力制約和反腐的利器。沒有民主就沒有科學發展。所謂科學,既包括自然科學,也包括社會科學和哲學,而重在提倡科學精神,尊重科學規律,用科學的態度看待客觀事物。但仍有些許瑕疵,文中強調學習西方,卻從未提及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犯了片面性與狹隘性的錯誤,而且,他把改造國民性置於優先的地位。但是,離開改造產生封建思想的社會環境的實踐理論,僅僅依靠少數人的吶喊,依靠有限的宣傳手段,要根本改造有這種環境產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國民性,實不可能的。

倘你是一個上進的青年,你讀完陳獨秀的《敬告青年》後而絲毫感受不到陳獨秀涕泣陳詞寄予青年的厚望,那你是在撒謊,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人的。《敬告青年》是一篇激勵青年的文章,每次讀完它,我似乎都能感受得到一股暖流迅速傳遍我的.全身,也是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這就是激勵的力量。今日我們站在風平浪靜的海岸,看着歷史的漩渦在翻滾與奔騰,多少仁人志士在爲救國救民抗爭與吶喊,雖然他們的陣地或舞臺有所不同,但他們卻匯成了一股永不停息的奔騰的熱血,爲中國之生存帶來生機與活力。陳獨秀註定是歷史長河中一盞明亮的導航燈,他揮其利筆,凝其所見所識,集其所思所悟,爲中國之革命鑿開道道門檻。《敬告青年》這篇文章表達了當時其反對封建禮教,追求民主與科學的強烈願望,在文章中他對如何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青年提出了六點建議:1自主的而非奴隸的2進步的而非保守的3進取的而非退隱的4世界的而非鎖國的5實利的而非虛文的6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這簡單而又精闢的六句話,在當時不知喚醒了多少青年投身革命事業。

我認爲陳獨秀告訴我們自覺者應該有自己的價值觀,知道自己要實現的怎樣的人生價值,能感受到自己應有的責任,是自信的;奮鬥者爲其擁有知識與才能奮鬥,不與不良之事物接觸,不爲其所染。作爲一個青年我們應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應具備很強的責任意識,應該充滿自信,持有自控力,能抵禦各種誘惑與干擾,拒不利於自己發展的東西於千里之外。價值:寒窗十幾載,我們面對生活各種挑戰時都應是積極向上的,陽光的,這需要一種樂觀向上的心態。而該心態的來源正是基於對自己能實現自身價值的期望與信心。正如陳獨秀所云“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今天,我們目睹着許多青年做出輕生之舉或是止步不前,迷失在空虛與碌碌無爲之中。我們能否捫心自問一下:“難道我們就在如此美好的時期去迷茫與彷徨嗎?”這正如一隻蜜蜂去採蜜卻昏迷在百花叢中呀,細細一想這是多麼的可笑與荒唐!青年應該明確自己要實現的價值,怎樣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而不是抱怨社會,抱怨自己,一遇到不能順自己的心事就做出偏激的行爲或是乾脆放任自己。責任:談及責任,我們應該首先意識到要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前途與命運負責。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種種困擾時能否順利走出這些困境,把握正確的前進方向,這些就與明白自己的責任所在息息相關了。倘因戀愛而荒廢學業,這就是典型的對自己不負責了,難道我們還能指望這種人對他人負起責任嗎?

青年的責任應該在於努力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而不是沉迷嬉戲玩樂中,而不是天天尋求各種物質生活來滿足自己的慾望。我們應該清楚浪費時間的本錢是昂貴的,我們甚至連其利息也償還不起。自信:一個優秀的青年任何時候都不會對自己自暴自棄,更不會妄自菲薄。

然而回到現在,我們這代青年,似乎有點墮落了。我們沒有了那份激情,沒有了那份上進,有些人甚至只能通過在遊戲中找尋成功的喜悅。難道我們這個時代的青年,就不能扛起我們應盡的責任?有很多人都有夢想,只是那些夢想同前人比起來太狹窄,還有多少人會說“爲中華崛起而讀書”?雖然現在這聽起來有點和我們不切實際,但前人已經給我們我們做出了表率,我們也應該努力。我們總喜歡瞻仰先人,歌頌他們的豐功偉績,但卻有多少人會跟他們進行心與心的溝通,爲什麼他們要這樣做?爲什麼他們能成功?沒有人能夠預計到

自己的未來,包括偉人自己,但是爲什麼他們最後卻成了偉人。我們可以說是時代造就了他們。但是沒有他們自己的努力他們能夠成功嗎?他們能夠站到世界的頂端嗎?今日之中國,表面風平浪靜,實際上呢?卻是表面平靜,內裏蘊含着很多不明因素。我們可以沒有偉大的理想,但我們起碼要對得起生我們,對得起養育我們的父母,養我們的這片土地,不要因爲環境的安逸而造就了我們的墮落,麻木。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我們應該盡我們的那份力。我們要好好珍惜每一寸光陰,珍惜每一個機會,用時間來記住我們的“不可複製”,永載我們的輝煌。《敬告青年》是一本不朽的經典!

  【篇八:《敬告青年》讀後感】

  一、寫作背景

陳獨秀寫下《敬告青年》的時間是1915年,1840年中國的被動開放至此已有75年。在這個過程裏,中國自身的變革一直在不停地進行。先是局部地區被西方打開,後來逐漸變爲被西方全面控制;再是經濟上被西方滲透,逐漸變爲政治、軍事、宗教、文化、經濟全面地被控制。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中國同外部世界的聯繫逐步地加深了。

在這75年的過程中,矛盾不斷產生,然後被以各種方式嘗試解決。從初期被動接受西方的技術,到“洋務運動”全面地學習西方技術,到“百日維新”,到“立憲”,最後到辛亥革命。被動的保守的也罷,積極的理想的也罷,中國在75年中,不能不說是一直在朝着一個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新更強的目標前進。但是時至今日,我們能看到的,是這一系列的變革過於崎嶇和緩慢了。

到了十九世紀的時候,東西方的平衡已經因爲工業和商業的原因發生了傾斜。中國的國民性格中的積極與消極的對比也因爲衡量的標準發生了變化而變化。積極方面被削弱,消極方面卻越發膨脹。僅在這方面看,我們中國在革新的過程中所受到的思想方面的阻力可想而知。對國民性的改造也就越發重要了。

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中就提出了對青年一代的國民性進行改造,作者在文章開頭便寫到,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理念上有所區別,我們注重的是“少年老成”,而他們注重的則是新的創造思維,一個不斷追求進步的思維,一個渴望進取的思維,“人身遵新陳代謝之道則健康,陳腐朽敗之細胞充塞人身則人身死,社會遵新陳代謝之道則隆盛,陳腐朽敗之份子充塞社會則社會亡。準斯以談,吾國之社會,其隆盛耶?抑將亡耶?非予之所忍言者。”舉世皆醉而我獨醒,他告誡青年們要恢復本屬於自己年齡的那份朝氣,那份活力,那份敢於奮鬥的勇氣,那份敢於探求真理的士氣。作者提醒青年們,要懂得奮鬥,當時大部份青年都被那種陳舊的思想同化了,沒有了奮鬥的士氣,於人身則死,於社會必亡。他呼籲青年們放棄那種陳舊腐朽,追求新鮮的真理,努力救自己,救國。

  二、內容分析

這篇文章裏,陳獨秀提出了六點:1、自主的而非奴隸的;2、進步的而非保守的;3、進取的而非退隱的;4、世界的而非鎖國的;5、實利的而非虛文的;6、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這六點對的希望可以總結爲民主、科學、人性、

理性、改革和開放。陳獨秀提出的這六點,正是分析了近代中國落後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發展的歷史,指出了我們這個民族的弱點,向中國青年提出了六點希望——因爲青年之於社會“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是中華民族的希望。

一、自主的而非奴隸的。他呼籲廣大青年們要認清自己,認清自己的權利。人們有自己的人身權利,沒必要甘心做統治階級的奴隸,我們同是人類,生下來時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也就是“****”即“民主”思想。這些如今聽起來好像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但在當時,在一個被這種文化渲染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古國,這一思想聽起來是多麼的荒誕。陳獨秀在當時提出這一觀點,無疑是對傳統思想的一次巨大沖擊。

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不進則退是中國的古老語錄。當中國在封建社會下自甘墮落了這麼多年,一個偉大的文化古國在封建社會停滯了這麼多年,一個本來領先於世界的泱泱大國沉默了這麼多年,直到現在成爲了一個落後的國家,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世界一直在進步,而有着悠久的歷史,有着無與倫比的古老文化的中國卻固步自封,陳獨秀提出了這種改革,開放的思想,對於當時的中國的病症認識極深。

三、進取的而非隱退的。古代,多少名人志士因不滿官場的貪污****,遠離官場,歸隱山林,只導致了官場的愈發****,人們放棄了正義的奮鬥,反而認爲那是清高之舉。作者把這條作爲對青年的告誡,其實就是想說作爲祖國的一份子,應當努力的站起來,不做不聞天下事的隱士,而是積極進取,把自己融入到“世”中,做一個“入世”而不是“出世”的有志青年。

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多少年來,國人一直以“天朝聖國”自居,根本就沒有世界意識,一味的盲目自大使我們國民漸漸磨滅了進取心,科技漸漸落後,弱肉強食,才導致了近代中國一場場悲劇。一味的閉關自守,使我們看不到世界的變化,看不到我們的危機,直到危機到來時,已經無法避免,這是我們悲哀。

陳獨秀指出:“各國之制度文物,形式雖不必盡同,但不思驅其國於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則之精神,漸趨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違。於此而執特別歷史國情之說,以冀抗此潮流,是猶有鎖國之精神,而無世界之智識。”也就是說,人類文明中有些普世的價值,如果過分強調自己的國情而加以抵制,那就是閉關鎖國,是違背世界潮流的。

五、實利的而非虛文的。陳獨秀提出這一條,在更深層次上是闡發了“人性”與“理性”。中國傳統文化用封建的綱常禮教、仁義道德否定人性、否定個體,所謂“存天理,滅人慾”,用重農抑商、重義輕利否定實利,這種非理性的文化傳統,是導致近代中華民族缺乏人文主義的活力、沒有走上科學發展道路的重要

原因之一。近代西方文明,則是經過了三百多年的文藝復興運動,弘揚了人文主義,激活了創造力,又經過了二百多年的啓蒙運動,把人性上升到了理性和法治,“用理性的陽光驅散現實的黑暗”,纔有了今天的文明。

六、科學的而非想象的。科學者何?吾人對於事物之概念,綜合客觀之現象,訴之主觀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謂也。想象者何?既超脫客觀之現象,復拋棄主觀之理性,憑空構造,有假定而無實證,不可以人間已有之智靈,明其理由,道其法則者也。中國的迷信文化根深蒂固,作者呼籲人們崇尚科學,不要陷身於迷信想像之中,也就是說,中華民族要求生存、求發展,必須改革開放!必須解放思想!

  三、《敬告青年》的意義

陳獨秀的這篇文章直接切入了話題的核心,捨棄討論,直接呼籲。它更像一篇戰前的檄文。正因爲如此,今天我們無法將它作爲某種理論甚至只是某種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章來討論和分析。它只是一篇情緒激昂的“社論”。它的任務並不是向讀者介紹和推廣文章裏面提到的那些西方思想的進步面。它的任務在於表明一種態度,營造一個局勢。在成爲“導師”之前,先做一個“號手”。

這篇文章是發表於五四運動之前的四年。用近代史的觀點來說,當時的中國革命還只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所以可以說這篇“檄文”在激勵號召青年同過去決裂的時候,還未指明決裂之後的方向。擺脫了過去,又該何去何從,這個答案,則自然留給了其後的革命來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