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自私的基因》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自私的基因》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7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自私的基因》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自私的基因》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自私的基因》讀後感1

自私的基因是本很有趣的書,作者嘗試用基因的自私來解釋世界的種種。

基因是遺傳密碼,是對過去進化的總結和未來進化的起點。基因是核苷酸構成的信息序列,這個序列神奇的決定了你的身高,相貌,性格等等。基因從受精卵開始,不斷分裂複製,複製到所有細胞,根據基因信息,複製你的心肝脾胃細胞,複製你的腦細胞,複製你的皮膚細胞,二十三對信息序列能包含如此多的信息,所以有時候我想地球真的不是更高級的外星文明控制的嗎?純粹靠自然進化,能出現如此繁雜精妙的系統?

基因不只是遺傳密碼,它還控制了我們的方方面面。首先基因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生存,基因的生存不是個體意義的生存,書中把生物稱之爲基因機器,基因生存的方式是複製到更多個體,是信息意義的生存。就是說當基因通過各種方式複製將當前基因機器的基因到其他基因機器,比如子代或者孫代,那麼即使當前這個基因機器消亡了,基因卻沒有消亡,在其他基因機器中繼續繁衍。

那麼基因複製的單位是什麼呢?這是我以前沒有想通的一部分。對人來說,二十三對基因序列,一半來自於父親,一般來自於母親。那這一般是怎麼挑選出來的呢,也就是性細胞的基因怎麼來的?基因的遺傳單位是染色體片段,在形成性細胞的時候,並不是將父母中的某一條染色體完全複製,而是在一對染色體中隨機提取片段,重新組序,這種方式提取的二十三個染色體都來自於父母一方,但跟父母原始的染色體卻有不一樣。所以基因的生存單位並不是個體染色體,而是染色體片段。這樣保證基因的變化。假設世界上有個基因庫,包括世界上所以生物的基因,那麼遺傳過程中基因序列會重新組織,但信息總和還是保持不變,這當然不合適,所以基因會變異,也就是說,整體的基因庫中,總是會有基因消失,又有新的基因產生。

那麼什麼樣的基因會被選擇呢?就在雌性選擇交尾對象的時候決定,未被選擇的雄性,其基因就得不到複製的機會,如果終身得不到機會,那麼這個雄性的特異基因就消亡了。當然這個雄性的兄弟姐妹還包含了它的部分基因,還有機會繼續複製。問題是雌性如何選擇呢?選擇有利於雌性基因複製能力的雄性,也就是這個雄性要強壯,要有能力獲取更多資源,這樣的基因培養的後代可以在環境中繼續獲得基因複製的機會。

在進化過程中,性細胞出現兩種不同的變化,有些性細胞個體變小,靈活機動,這就是精子,另外一些細胞爲了保證後代的發育的營養,體積越來越大,這就是卵子。卵子由於體積大,雌性需要很大代價形成,因此數量少。而精子不需要那麼多營養,所以數量巨大,雄性能在很短時間生成百萬級量級精子。這樣就導致雄性和磁性兩種完全不同的基因複製策略。雄性的目標是跟更多的雌性交尾,以複製更多的基因到後代。而雌性複製的機會難得,除了生成卵子的代價還有培養後代的代價。因此雌性在選擇雄性的時候會非常審慎,選擇最適合基因拷貝的雄性,同時要求雄性共同撫養後代。雄性和雌性的不同選擇策略最終會達到一種平衡,書中寫的是八分之五的雄性保持忠誠,六分之五的雌性保持忠誠,所有雄性出軌的概率就是高,這是基因天性,不要在抱怨了哦,哈哈。

書中最後一段更有意思,從基因延生到文化的遺傳,並創造了一個名字覓母,就是文化遺傳單位。基因創造了大腦,大腦爲覓母的遺傳提供了基礎。覓母的遺傳跟基因類似,但比基因更快。基因遺傳依賴代記差距,而文化的傳遞可以在一代人中快速傳播。當然文化的遺傳也有生命力的概念,一般來說流行文化都短命,而宗教,宗族文化卻能長久遺傳。

在科技要什麼也提到類似觀點,就是說科技是文化的一種,科技的傳遞形成了類似於基因的生命力。

如果我們沉迷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可能看不到真實,而基因,文化,科技或許纔是真正決定人類發展的主線。

總之,自私的基因好書,強烈推薦!

  《自私的基因》讀後感2

“這本書寓意深厚,機敏流露,是在寫得太好了!令人忍不住拍手叫好!”諾貝爾生理醫學獲獎者梅達華如是評價《自私的基因》。它也被形容爲“年輕人的書”,值得我們一看。的確,作者道金斯,作爲一位行爲生態學家和生物學家,當然這本書的主題是動物行爲。但這本書的重點是講述利他主義。作者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貢獻也在於,把根據自然選擇的社會學說的這一重要部分,用簡明通俗的形式,妙趣橫生的語言介紹給大家。

作者並沒有將我們人類看作是一個特殊的整體,而是放在了生物這個大整體中,我們都是生存機器——作爲運載工具的機器人,其程序是盲目編制的,爲的是永久保存所謂基因這種秉性自私的分子。就是我們人類這種固有的特性,是我們在社會中作出選擇時,都是充滿利他主義的。通過閱讀這本書,作者驚世駭俗地讓我們知道:我們生來是自私的,使我們人類更全面地窺見了社會關係中基本的對稱性和邏輯性,在充分的理解之後,我們的政治見解將會重新獲得活力,並對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提供理論上的支柱。

儘管達爾文的自然選擇進化學說是研究社會行爲的關鍵所繫(特別是同孟德爾的遺傳學相結合時),但卻一直爲許多人所忽視。但道金斯對社會學說中這一嶄新工作的主要論題逐一作了介紹:利他和利己行爲的概念,遺傳學上的自私的定義,進犯行爲的進化,親族學說(包括親子關係和羣居昆蟲的進化),性比率學說;相互利他主義,欺騙行爲和性差別的自然選擇。道金斯精通這一基本理論,他胸有成竹,以令人欽佩的清晰文體展示了這一嶄新的工作。

我們可以用書中的原理解釋社會生活中的現象。例如生活中爲何有無數的騙子?知道一點進化論的人會想,既然進化是由低級到高級,那我們的生活也應該會一天天的進步,可事實上,人類進化了上百萬年,騙子卻從未消失,而且現代社會反而好象越多。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理查德·道金斯曾舉例在一個物種中有鴿派和鷹派兩種情況,利用數學分析的結果是,在正常的羣體中,兩中派是並存的。生活中騙子和好人也是一樣。基因是自私的,其實人性也有自私的一面,一個都是騙子的社會是不穩定的,因爲大家都不幹活,都想騙別人,但一個全是好人的社會一樣是不穩定。因爲人性自私的一面會驅使一些人變成騙子,而因爲周圍都是好人,所以行騙是很容易的事情,結果是騙子得到更多的利益,從而驅動更多的人去變成騙子,直到整個社會很警惕,當騙子變的越來越困難,最後當騙子的收益和付出平衡,這個社會就不會有更多的人再去當騙子,最後好人和騙子形成一個比例,達到穩定狀態。當然具體分析很複雜,而且這裏我們只把人當成利益的動物,實際上人的行爲受到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結論卻是正確的,就是騙子不可避免。大家都可能很悲觀,其實我們可以儘可能的減少騙子的數量,前面說過,當騙子的原因是收益大於付出,如果我們改變環境,加大懲罰力度,這樣就能減少騙子的數量,比如外國發達國家騙子相對比較少,原因就是他們的環境讓當騙子代價很高。從這個分析我們也能看出,改善社會環境實際不能主要靠道德,道德在利益面前永遠不可靠。

本人讀完第一遍後,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涉及太多生物、科學的知識,對於我這個文科生來講,太多不明,有許多地方都是囫圇吞棗,必須通過了解其他資料來搞明白,但這樣耗費的時間也較多,所以我在我精度部分想重點研究這本書涉及社會這方面,說白了,就是給我們人類的啓示,以及對我們生活中一些思考方式的指導,並希望通過我們這個讀書演示,不僅能激發其他人閱讀這本書的慾望,還能影響到他們生活中的思考行爲,讓這本書更好領導我們認識自己。

  《自私的基因》讀後感3

讀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我陷入了沉思,《自私的基因》中充滿想象力。我開始體會到任何生物,包括我們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機器。我們知道基因不會思想,但由這些基因所創造的我們不僅可以理解我們自身,同時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擺脫它們無聲無息的控制。正如作者所言:“讓我們設法通過教育把慷慨大度和利他主義灌輸到人們頭腦中去吧!因爲我們生來是自私的。讓我們懂得我們自私的基因居心何在。因爲這樣我們至少可以有機會去打亂它們的計劃,而這是其他物種從來未能希望做到的。

這本書是實實在在的認知科學。用自達爾文以來所創建的進化的生命觀,揭示出生命世界裏那使人無法認知的祕密,使我們能夠穿越千變萬化的具體生命形式而直指祕密的核心。他顛覆了我們對自然界的看法,也開啓了另一道完全不同於先前認識得自然界之門。現代生物學告訴我們,就算是我們的子孫後代,事實上也無法真正延續我們自己。我們的身體只是一羣彼此協同也勾心鬥角的基因暫時構建以延續它們生命的機器。

《自私的基因》描述了大自然中複製、變異和淘汰簡單的三種機制可以演變出所有大千世界生命現象裏的林林總總。本文語言簡明通俗,妙趣橫生使人一讀就懂,妙趣橫生。結構安排的也非常合理,邏輯性很強,不會那麼繁雜讓人云裏來,霧裏去的。文章中提出的:我們生來是自私的。人類窺見了社會關係中基本的對稱性和邏輯性,在我們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之後,我們的政治見解當會重新獲得活力,並對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提供理論上的支柱。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必將對我們受苦受難的許多根源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這一觀點,對於我們瞭解和認知自然界是相當重要的。

讀完這本書給我留下的沉思就如書中所說:我們從哪裏來,又將到哪裏去。生命有何意義,我們該如何認知自己?

  《自私的基因》讀後感4

理查德道金斯,1941年3月26日生,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著名科普作家,生物學家。2001年當選爲英國皇家學會院士。他的暢銷書中,於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爲最重要的代表作,他的基因觀念,顛覆了我們對自身的幻覺,深刻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

這周我們一起共讀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文章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以下幾個章節:

第一章《爲什麼會有人呢》,作者道金斯提出了本書的論點是,我們以及其他一切動物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創造的機器。在一個具有高度競爭性的世界上,像芝加哥發跡的匪徒一樣,我們的基因生存了下來,有的長達幾百萬年。這使我們有理由在我們的基因中發現某些特性。作者將要論證的是,成功基因的一個突出特性就是其無情的自私性。這種基因的自私性通常會導致個體行爲的自私性。然而我們也會看到,基因爲了更有效地達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滋長一種有限的利他主義。

第五章《進犯行爲:穩定性和自私的機器》。進化上的穩定策略,“策略”是一種程序預先編制好的行爲方式。例如,“向對手進攻,如果它逃你就追,如果它還擊你就逃”就是一種策略。進化上的穩定策略是指,個人的大多數一旦運用這兩種有條件的策略中的某一種,所有脫離羣衆的行爲皆會受到懲罰。基因被選擇,不是因爲它在孤立狀態下的“好”,而是由於在基因庫中的其他基因這一背景下工作得好。基因因能相互和諧共存而被選擇在一起,這並不一定說明我們必須要像看待蝴蝶的情況那樣,把基因羣體也看成是作爲單位來進行選擇。基因庫是由一組進化上穩定的基因形成的,這組基因成爲一個不受任何新基因侵犯的基因庫。大部分因突變、重新組合或來自外部而出現的基因很快就受到自然選擇的懲罰:這組進化上穩定的基因重新得到恢復。新基因侵入一組穩定的基因偶爾也會獲得成功,即成功地在基因庫中散佈開來。然後出現一個不穩定的過渡階段,最終又形成新的一組進化上穩定的基因——發生了某種細微程度的進化。漸進的進化過程與其說是一個穩步向上爬的過程,倒不如說是一系列從一個穩定臺階走上另一個穩定臺階的不連續的步伐。

第六章《基因種族》。一個自私基因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它的目的就是試圖在基因庫中擴大自己的隊伍。從根本上說,它採用的辦法就是幫助那些它所寄居的個體編制它們能夠賴以生存下去並進行繁殖的程序。如果這個白化基因碰巧使它的一些個體對其他的一些白化體表現出利他行爲,那麼不管它情願與否,這個白化基因往往因此在基因庫中自然而然地興旺起來。基因有沒有一些比較合乎情理的辦法“識別”存在於其他個體中的其自身的拷貝呢?回答是肯定的。

從遺傳學的觀點來看,父母之愛和兄弟/姐妹的利他行爲的形成都可以用完全相同的原因來解釋:在受益者體內存在這個利他性基因的可能性很大。人們有可能把種族偏見理解爲是對近親選擇傾向不合理地推而廣之的結果:即把外貌和自己相像的個體視爲自己人,並歧視外貌和自己不同的個體的傾向。

第七章《計劃生育》。撫養只有作爲混合策略的一部分,才能取得進化上的穩定——至少需要進行某種數量的生育活動。動物往往從其自私的觀點出發繁殖最適量的幼仔。假如它們生育得太少或太多,它們最後撫養的幼仔,會比它們應該生育的最適量來的少。親代個體實行計劃生育,爲的是使它們的出生率保持在最適度的數值上。

第八章《代際之戰》。親代投資的定義是:親代對子代個體進行的任何形式的投資,從而增加了該個體生存的機會(因而得以成功的繁殖),但以犧牲親代對子代其他個體進行投資的能力爲代價。“幼兒應該欺騙”這樣的提法意味着,促使幼兒進行欺騙的基因在基因庫裏處於優勢地位。如果其中有什麼寓意深刻的地方可供人類借鑑,那就是我們必須把利他主義的美德灌輸到我們子女的頭腦中去,因爲我們不能指望他們的本性裏有利他主義的成分。

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生存的意義:盡力繁殖並努力保證我們的後代一直有旺盛的繁殖力——所以“人丁興旺”一直都是對一個家族最大的讚美,達到在生物意義上的不朽。第二點就是努力創造覓母——帶有我們標記的思想或事件——並讓其傳播,達到在文化意義上的不朽。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吧。

以前我很討厭自私的人,看了《自私的基因》,也慢慢放下了偏見與狹隘。從古至今,大家都在說:“自私是不好的。”在我們接受到的教育中,自私的人也是不會有好報的。但是看了本書,我的認知也開始顛覆了。

  《自私的基因》讀後感5

今天讀了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這書第一版於1976年問世,逐漸獲得了很高的關注,有人盛讚,也有人對它予以毫不留情的抨擊,傳聞是一本會顛覆讀者基本觀念,給予不假思索的人生觀念已重創的書。對我而言,由於有心理預期,所以沒有特別大的衝擊,但是也觸發了一些新的思考。

如果認真讀完這本書,並且理解一些概率和統計基礎的人,是不會過分地批評它的。我讀的是三十週年珍藏版,有一些增補的內容,作者一再強調,“自私”、“目的”、“競爭”這些擬人化的描述,並不是說基因真的像人一樣擁有這些信念,而是從結果和單純的行爲上看,對於不存在人類社會這般複雜文化的生物而言,兩者似乎是等效的。即便是人類,很多天性也可以追溯到進化史上的前人類時期。儘管我認爲這樣過於科普的寫作方式有其弊端,但是這不妨礙作者的“洞見”。

自達爾文以後,關於自然選擇作用的對象有很多競爭的觀點,而基因的維度之所以如此關鍵,因爲它幾乎是唯一代代相傳的相對穩定的結構,不同基因之間通過其宿主或者說“表現型”進行相互作用(我不想用“競爭”這個詞)。也就是說,在特定的背景條件下,哪個基因可以使得其主人有更高的機率產生更多適應性強的後代,那麼通過一代代統計學效應的累加,它就會繁榮。這就好像傳銷的擴散一樣。限制它的則是與它起不同效果的等位基因,通常情況下它們會形成平衡。這個過程如果擬人化地表述就是:這些基因爲了自身更多的存續,而影響甚至操縱着宿主的行爲。(是不是聽起來有些驚悚?)

閱讀過程中偶爾會陷入沉思——這種擬人化與其客觀行爲的重疊,究竟只是一種巧合,還是說所謂“意圖”這種心理現象不過是一種幻想呢?

《自私的基因》所說的這種觀點,必須放在由代際遺傳而產生的統計上的累計效應來理解,如果要用來解釋人類的行爲,還要加上所謂“文化基因”(Meme)的維度,但即使這樣,生物性基因在人類行爲中依然效果顯著。而這一切,在將來很可能會改變。Crisper這種高效的基因剪輯技術的出現,預示着未來,人類將全面進入基因編輯的時代——一方面是修復成年人的生理損傷,另一方面是編輯嬰兒的基因以實現“超人類”。有人會說,現在這個技術只是嬰兒期,有一大堆技術瓶頸,還有繁雜的倫理問題,今天不是連轉基因作物都有數不清的人在批判嗎?但是要知道,它帶來的好處是巨大的,從根治各種絕症、遺傳病到改善基因,中間只需要跨過一小步。而且人類從很久以前就開始進行動植物育種,這就是不自覺地在改變基因了,而現在盛行的產前預檢,其實就是篩查並提前清除遺傳病。

表面上看,人類如果不意外滅亡(諸種存在性災難果只是導演的臆想,在今後的幾百年中出現的概率不見得很高),那麼人類終將贏來一個“基因”時代,而我認爲這似乎恰恰是基因時代的終結。藉助道金斯的工具來分析,首先,在一個“超人類”已經很普及的社會,生殖遺傳對於基因的延續來說已經不再必須了,基因有了新的“出口”。子代的基因不是從父母處各取1/2了,如果改造得很多的話,那父母和子女間的天然聯繫,就比今天淡了很多,父母自身可能非常長壽,自己的'生命有了更多自由和價值;其次,很可能一個精子加一個卵子的組合模式也不是必須的了,可以從幾個人身上各取一部分基因,或者乾脆從基因庫裏抽調大量基因加入進去。這就導致,我是否把自己的基因遺傳給我的後代,對於這些基因本身的繁榮來說已經不重要了,一個次大規模的編輯,完全可以瞬間扭轉基因庫中的排行榜;最後,甚至那種原始的遺傳衝動也可能從基因庫中被抹除。

在這種時候,基因庫、遺傳這樣的概念已經過時,那基因的時代也就結束了,那時如果還存在“競爭”,必然是在一些更高層級、更抽象的層面上了,其可能性甚至超出今日想象的邊界。我不願意簡單地用今天的思維和道德去判斷那樣一個社會,因爲這些東西本身就是不斷迭代的。

  《自私的基因》讀後感6

今晚終於有空,靜下心來讀《自私的基因》這本書。讀這樣的書籍,遠不如讀上一本簡·愛來的從容而輕鬆。彷彿又回到學生時代去再學一遍生物課。什麼是基因,什麼是有絲分裂,什麼是基因重組?等等這些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彷彿很遙遠的詞彙。我們已忘卻了自己正是一個個基因生存機器的存在。

我不由自主想起了我們高中的生物老師。他身材不高,很瘦,姓氏少見,我們一下就記住了他,而他的課上的也好,課堂上,他不苟言笑,雖然他的年齡並不比我們大多少。他認爲很重要的章節和難懂難理解的內容,會反覆的給我們講,給同學提問若還答不上來,他手裏捏着粉筆,默不作聲,那個情境盡顯老師的威嚴。而有一次在課外勞動中,不知何事竟看到這位老師露出孩子般的笑,讓我一愣:喲!這老師還會笑呢!哈哈!更讓我刮目相看的事情,是一個星期天學校賣桔子,那時候學校都有自己的柑橘園,有自己的經濟收入。原本談好的商販變卦不要了。而學校已讓我們留校的學生把柑桔採摘下來並用車拖來了。可能是商販沒料到桔子有這麼多,一再壓價,幾次交涉未果,幾個五大三粗的商販看到只有這麼一個身材瘦小,說話聲音又不大的人和他們談判,沒放在眼裏。後來根本不理老師的了。我們在一旁也乾着急。老師騎上自行車扭頭就走了,不一會兒,唰啦啦,學校留校的男生全來了!幾十人!還來了幾個老師。老師們對商販說:今天這桔子按我們當初說好的一定得賣!同學們,把桔子稱重,上筐!所有的同學齊心協力,把那幾個商販唬得站在那裏,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哎,裝車吧!賣完桔子,大家有說有笑的回學校去,談論着商販的表情,樂不可支。這瘦小的老師真有兩下子啊!那天晚自習,每個班都分到了幾大筐桔子,每個同學都有份兒。教室裏的空氣中都瀰漫着桔子的味道,以至於漂亮的女地理老師來上課,掩鼻開窗,作難過模樣!被同學們笑了好長時間!

慚愧!那時所學差不多已悉數奉還。而今再次看到這些詞彙,也只是意會而不能詳細明白的講述。翻閱此書,彷彿把那時的時光重新拾起!

  《自私的基因》讀後感7

“自私的基因”是個很有趣的書名,它激起了我揭開探索生命之旅的好奇心。在沒有遇到這本書之前,我覺得“基因”只是靜靜地呆在人類體內,併爲人的一生而勤勤懇懇工作的小粒子。我也從來沒有想過,基因的性質竟然可以用“自私”這樣富有強烈的人類感情色彩的詞語來修飾。

讀罷本書,心中還在深深地驚歎造物的偉大。在“不朽的螺線圈”這一章裏,作者出人意料地提到——我們,不僅僅是人類,包括地球上的千姿百態的物種都是生存機器。這樣大膽的論點就進一步證明了,基因是自私的這一論點。從人類到大象再到細菌,體內的分子基本上都同屬一種類型。我們都是同一種複製基因,即DNA分子的生存機器。而在我個人的主觀理解上,道金斯的理論可以把我們人類的軀體解釋爲用於保護基因,爲基因的正常運作提供穩定環境的“臭皮囊”。而我們人類在地球的活動絕大多數都受到基因行爲的控制。我的驚歎在於,原來事實往往比想象更離奇。我們眼中形形色色的生命形式都是DNA所創造,並用來延續自己的生存和繁衍的機器。我們人類一直都自認爲自己是地球上的萬物之靈,但往往沒有想到,從自然的客觀規律上,我們和大多數物種一樣,都是自私的DNA的掌控之物。這樣說來,自私應該就是生命體的客觀性質,並非含有貶義的感情色彩。當我們人類自私地想操控整個世界的時候,卻未曾想過,生命的幕後還有更加自私而難以干涉的DNA分子在操控着所有物種的進化和發展。道金斯在內容的開始就毫不猶豫地拋出了這個有趣的觀點,賦予了讀者一種新的生物思維,併爲後面的生物行爲的解釋做下了極其重要的鋪墊。

道金斯認爲,基因是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因而也是自我利益的基本單位。既然自然選擇的最普通的形式是指實體的差別性生存,那麼,在我看來,基因之所以是自私的就合乎常理了。一個物種要在地球上繁衍和壯大,就不能用我們人類道德上所遵循的“共產主義”來決定事情。只有那些生存能力強,優越的個體才值得種羣付出更大的代價將它們保留下來;也只有它們才經得起自然選擇的殘酷考驗;也只有它們纔有足夠的生命力來爲物種繁衍做出貢獻。就拿貓頭鷹的習性來說,很多小型的貓頭鷹都會生4到6只蛋,而且是先後孵化的,並不像大多數鳥類那樣同時孵化。因爲貓頭鷹的食物比較難捕捉,在哺育期很容易遇到食物不夠的情況。所以爲了保持種羣的繁衍,貓頭鷹媽媽必須保留其中生命力旺盛的幼兒。也就是說,在不能保全的情況下,寧願捨棄一些。這樣,後孵化的弟弟妹妹們,就可以被已經長成的哥哥姐姐們吃掉。這樣的做法雖然是自私而殘忍的,但是從物種發展的整體來觀察,卻又是合理的。這就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也就是基因自私的理由。

無論是我所提及的貓頭鷹的行爲習性,還有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各種大大小小的生物行爲,都可以說明一點:生存機器的行爲有一個突出的特徵,那就是具有明顯的目的性。事實上,生存機器都能夠深思熟慮去幫助動物的基因生存下去。在我看來,現在地球上能夠保留而且存活的基因,都是經過漫長的自然選擇而形成的。它們都有着適應自然的精密編碼程序,甚至還有可能存在超越自然的潛在序列。用一點帶有主觀色彩的形容來說,基因比生物實體更早存活在地球上,它們纔是真正的“江湖老手”。各種生存機器從沒有任何思考能力,只是一層保護壁,到人類這種有思維能思考的極其精密的生存機器,都是在DNA分子的操作經營下漸漸完成的。基因行爲的目的性因而是極其明確的,可以說爲了生存下去,它們是不擇手段的。

在看完整本書,心裏多多少少會對人性有點恐懼,原來自私就像是動物的本能一樣潛在在人類的體內,甚至在很多情況下,自私的行爲卻又是合理的。但是我們還是不能忘記一點,在很多時候,人類之所以可以在世界上脫穎而出,人類之所以可以與大部分動物區別開來,是因爲我們有屬於自己的璀璨的文明。我們有道德的約束。所以,在我們瞭解的生命的本質後,還是要保持意識上的清醒,保持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人類的傳統美德。基因在客觀上是自私的,但我們可以在主觀意識上改變我們的生活價值觀。和諧發展始終是這個社會必不可少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