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我們仨》有感大綱

讀《我們仨》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讀《我們仨》有感1

有愛的人是幸福的,可以感受愛並給予愛。我們享受過很多幸福,但究竟如何製造幸福?

讀《我們仨》有感

愛!就是唯一的方式。

楊絳曾經寫過一本書《我們仨》。他記述了楊絳一生的伴侶和唯一的女兒,相繼離去,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美好的事物總會逝去,美麗但不能長久。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我們仨》字裏行間,透露出滿滿的都是親情。親情是什麼?親情就是愛!

記得有一年夏天,我出門買冰淇淋,這條剛改造好的大路,還沒來得及栽上行道樹,根本無避蔭處。太陽毒辣辣地照下來,地面的熱浪又反上來,馬路上像烤箱似的,令人汗流浹背。

我看到前面走着一個女人和一個5歲光景的孩子。那女人的皮膚黑黝黝的,滿頭是汗,那個孩子穿着褲衩背心。母子倆沒有打遮陽傘,那孩子正在吸一根“棒棒冰”,有滋有味的。我突然發現一個祕密:那孩子一直走在母親的陰影裏。因爲不論他怎麼走,母親都會迅速地調整位置,讓孩子躲進她的影子裏。到了一個路口,正遇紅燈。那女人招呼孩子停住,孩子便露到了太陽底下,那女人趕緊調整位置,孩子終於又被“籠罩”在了陰影裏。

有位司機也看出了緣由,他對着那對母子微微一笑。我也被這一幕感動了。那天的太陽很毒,但那對走在太陽底下的母子,讓我覺得無限美好。

愛,就是怎麼簡單,從現在開始,讓我們一起互相給予愛吧!

讀《我們仨》有感2

很早就知道楊絳92歲時寫的《我們仨》看到目錄卻沒有勇氣去看,

直到這一次裝修好店,有好多時間可以靜下心來好好看書,

我又拿起了《我們仨》。

我們老了:楊絳總是做夢鍾書丟下她走了,鍾書先生說“那是老人夢,我也常做”“鍾書大概記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

而這上夢卻是錢鍾書生病在牀,楊絳照顧他的日日夜夜,以及女兒生病後的電話內容。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越看下去我的心跟着楊絳先生的字一起疼痛,一起悲傷,我還是忍不住哭了,眼見着自己最愛的人最親的人被病魔折磨一天天走向終點的那種疼,那種無能爲力,那種不捨,那種悲傷…..

“娘,你曾經有一個女兒,現在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裏去。娘…….娘…..”

“她溫軟親熱的“娘”還在我耳邊,但是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就沒有了。”

“我的心上蓋滿了一隻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了淚來。”

“我的手撐在樹上,我的頭枕在手上,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涌,直到喉頭。我使勁嚥住,但是我使的勁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白色掙裂了。只聽見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

看到這我早已泣不成聲不,晚年失去愛女的痛有多痛,有多痛啊……。誰能忍受這般的痛徹心扉?我想只有當過母親的人才能感同深受吧,讀着這充滿悲情的文字,我的心跟着一陣陣的疼,我情不自禁的撫摸着自己的胸口,淚水如泉水一樣盈眶而出,泣不成聲,心緒久久不能平靜。

楊絳先生失去愛女後,內臟受傷,四肢也乏力,但還是強忍的傷痛去照顧老伴錢鍾書。

楊絳說“我做了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

“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了。”

有一天病中早已無力說話的錢鍾書對楊絳說“絳,好好裏(好好過)。”就這樣就這樣永別了。

失去愛好和老伴的楊絳先生說“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

是啊,失去了家人,房子還是那房子,卻不再是家了,只是一個人的客棧。

看完這一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多少感想感念在心頭。我擦乾淚水,讓自己的心情慢慢平復。拿起電話打給在婆婆家的老公,“老公,我想你了。”“才一下子功夫,客人在呢?有事麼?”“沒事只是想你了”

夫妻是多大的緣分,茫茫人海中兩人從相遇,相識,相知,相伴的時光又是多麼值得我們去珍惜。

好好珍惜我們仨相伴的時光,感恩生命中的緣份!

第三部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關看這幾個字,都讓我心酸,一個人思念仨:楊絳先生回憶了和錢鍾書先生的生活

留學期間想出各種花樣做出中國味的菜,各樣逗趣的事,看到這些我又忍不住笑了

錢鍾書先生想要個女兒,終於如願,文中寫道在楊絳生女兒住院期間,鍾書一個人過日子,常苦着臉說“我做壞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楊絳先生說“不要緊,我會洗。”“墨水呀!”“墨水也能洗。”他放心回去。然後他又做壞事了,把檯燈砸了。楊絳先生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滿面愁慮,說是把門軸弄壞了。楊絳先生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了。

看到這我忍俊不禁,腦子裏出現慢慢的聲音“老婆,馬桶堵了。”“寶貝,我今天要見重要客戶,幫我配套衣服”…….。一聲聲在耳朵裏響起。心裏涌上一股暖流。

女兒會走路了,會說話啦,會識字啦!楊絳平緩的筆觸,娓娓道來一個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日子,字裏行間洋溢着對老公、女兒的思念。

楊絳在書中說:“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難,鍾書和我一起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就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是不尋常的遇合”

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不離不棄。我不禁爲他們的幸福所折服,不管他們經歷了多少苦,我仍然能感受到他們相伴的幸福。

幸福是一種能力,它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的。這個家庭具備在任何環境下感知幸福的能力,所以,她們永遠都是幸福的。

20xx年5月25日凌晨,105歲的楊絳去世,他們一生沒有留下什麼物質遺產,但是卻給我們留下最寶貴的文化遺產,留給我們這些活着的人最好的精神財富。

這本書讓我更懂的相伴的可貴,更懂的生活重要的是什麼,以及健康的重要性!

家的定義我一直都懂!從這本書中我更家堅定自己對於家的定義,對於生命過程的珍惜!

看書間很有感觸的想起前幾日快下班時頭有點暈,打個電話給老公說人有點不舒服,老公說“等我哈,我來接你”。沒多久他匆匆而來,關切的問:“怎麼啦?哪不舒服?”我說頭有點暈,他說商場空氣不好,以後週一到週五可以不用來,老婆的健康比錢重要。然後我半掛在他背上,我們邊走邊聊。我想夫妻間的溫情就是這樣的吧,一個電話一聲等我,一句關心的話,一個溫暖的後背…..。夫妻間的真心真情是千金萬金也抵不了的吧!

讀《我們仨》有感3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題記

這本書記錄了楊絳與其夫錢鍾書和其女錢瑗的一起做的一個萬里長夢。這個夢由最初的三個人,慢慢的變成了兩個人,以至最後楊絳自己一個人,獨守着孤獨,獨自一人懷念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女兒。

在書的末尾楊絳先生寫到:"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家,有人的地方纔有家,一個家不是一個所謂的房子,而是有三個人、四個人、五個人…共同生活的地方,如果沒有人,哪算再大的房子,也只是空殼,一個客棧而已,因爲隨時都可以拋棄不管,不會有不捨,不會有更多的感情,只會苟且的活着,因爲少了責任。哪怕家再小,只要有人,就會有愛,因爲有責任,家是產生責任的搖籃,纔會使人相互依託,纔會使再難吃的飯,也會由衷的說好吃;纔會當家人去開會,耽誤了幾天,也要去派出所;纔會當團聚時由心的'問寒問暖,而不是客套。那纔是家。當楊柳又變成嫩綠的長條,又漸漸黃落,驛道上有滿地落葉,一顆顆楊柳又都變成光禿禿的寒柳時,人與人散了又聚,只有家是無論怎樣都拆不散的,哪怕裏面的人離得再遠。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因爲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纔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既然這樣,那麼爲什麼不珍惜我們能與家人相聚的日子?未來的日子我們永遠也無法預料,我們只有守住現在的一點一滴。因爲生活就是這樣,像我們,現在還小,雖然也會與大人置氣,那是因爲我們不懂,但隨着這我們越來越大,是不是應該懂得越清晰?使我們以後自己回憶起這個萬里長夢會更美一些?

人生甚短,每一個歷程無非就是這漫長曆程中的一小站,在你度過這一小站時,請記住,不要忘了看看叫你周圍陪你度過的家人,對他們笑笑,給他們個信號,告訴他們,你在。不要她們一個人思念好多人!深淺不一的印記,付之一笑的回憶。

讀《我們仨》有感4

這是關於親情、回憶、思念的敘述,它有個通俗不過的主題——我們仨。

這本書講述錢鍾書溫馨的家。在這個家中三個人互相守護的感人故事。它好像一抹清風,那麼的清新,吹散走噪熱,陪伴我的暑假。

簡單的三個字,卻包含着一個家庭的互愛,不多不少,似他們每句話前加上的“我們仨”成爲彼此之間的默契。

故事從夢引入,“在一個不知是什麼的地方,太陽已經落山,黃昏薄暮,楊絳竟走丟,她着急,她喊着錢鍾書的名字,聲音在空空的曠野中……”當她向錢鍾書講起這個夢時,錢鍾書只是淡淡地說,老。

是啊,轉眼間,他們老,兩位一起走大半生的風雨,無論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然於心。

在這樣一個學者的家庭裏,女兒圓圓是異常活躍的,爲這個家庭帶來許多的歡笑。她是他們的女兒,可有時卻像兩位老人的跨齡好友。他們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卻總是相處的愉快,家裏始終洋溢着溫馨。

好景不長久,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輕易的失散,抒發“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的千古遺憾。楊絳開始對人生價值和意義開始思考,作者以自己淵博的知識和豐厚的人生經歷爲基礎,探討生老病死這一人生規律,並給出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我們仨最終只剩下一個,哪怕再輝煌,也不可能再和從前一樣,但她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家人已離去,親情過往的點點,卻被真切地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

掩上書,一種感慨由然而生。家,是每個人的避風港灣,無論你在外面多麼的勞累,多麼的辛苦,回到家,你會徹底的放鬆下來。所以,家,需要我們家中的每個人都用心的去經營,讓它被愛包圍,讓它充滿溫馨、充滿溫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愛我們的家人,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讀《我們仨》有感5

淡淡然讀完楊先生的《我們仨》,終了也是淡淡然,再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裏記錄着生活裏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心上又綻了幾個血泡”這麼一個百歲老人一生又該綻起多少血泡,看着血泡一個個變大,最後噴薄而出,留下的可能纔是痛苦之後的溫情。讓我記起《湯姆叔叔的小屋》裏的一段話“當一種強大的壓力把一個人壓得忍無可忍時,他就會立刻調動他全部體力和意志進行垂死掙扎,企圖掀翻這個重壓,由於這個道理,痛苦達到最高-潮之後,退潮時往往會給人帶來喜悅和勇氣”。這生離死別帶給楊先生的除了深秋的悲涼,還有什麼?

《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鬆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裏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麼喧譁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她不曾想把人生描繪的多麼壯麗,多麼繽紛,卻在不經意間告訴我們,她愛着她的丈夫,女兒,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熱忱,那份牽掛。 然她的不同,除了書本,除了學生,除了家庭,其他的紛紛擾擾均與她絕緣,他的文字裏透出來的盡是黑白底色,年輕時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閨秀,到老年時候的沉着堅毅。在這片田地裏,你何處去尋找市儈氣息?又有什麼比這無聲的坦然更有重量。

了不起的,是她在浪濤滾滾塵世間,瘦弱身軀下投出的堅毅,視野的寬廣,對知識的渴求,對任務的負責,對丈夫的肯定,對女兒的寬容,只在其內心擁有一顆淡然的心,不計名利,不求富貴,書香四溢,如入芷蘭之室!女人當有對生活如此之真誠,又何如收穫不了安然的晚年?

這個暑假,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觸,寫在這裏,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

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同,前一段時間我看餘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後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羣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己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餘秋雨得以聞名。 。 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爲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裏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

楊絳的書我還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鍊卻是珍貴的。因爲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鍊。

讀《我們仨》有感6

初聞"楊絳"這個名字,是16年月下旬,那會兒正處於高考衝刺的最後一個階段。連上了幾堂的我們略顯疲憊,語老師爲活躍堂,便給我們放了一段喜馬拉雅F,是關於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那時候我才知道楊絳先生是錢鍾書的妻子,他們還有一個女兒,叫做錢媛。在她的回憶裏,家是她的"萬里長夢",是一家三口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家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那麼我的又是什麼樣呢?

我出生的時候爺爺奶奶已經去世了,那時候重男輕女的思想依舊是小村子裏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早我出生的大伯二伯家都是男孩,這也成爲人們的聊點。男孩子生註定是要延續香火和養老的;而女孩子會嫁人,養也是白養。因此家人對我的態度不是很好我,直到弟弟的出生纔有所轉變:農忙時會拜託我看好弟弟,有好吃的會分我一份、怕我趁他們不在對弟弟下毒手……我一直覺得家人對我不公,直到初一那年,家裏發生火災,所有財物化爲灰燼;而母親和父親發生分歧,最後離開了家,至此再也沒有回過,我才知道了家人的重要性!無論我在哪,弟弟和爸爸就在我身邊。

三毛說,家,對每一個人,都是快樂的泉啊!再苦也是溫暖的,連奴隸有了家,都不覺得他過分可憐了。而老舍先生筆下的駱駝祥子曾經是個老實、健壯而堅忍,自尊好強、吃苦耐勞,有美好理想的青年;後變成了一個麻木、潦倒、狡猾、好佔便宜、吃喝嫖賭、自暴自棄的行屍走肉。在人吃人的社會裏,他對於家是嚮往也是背棄。《我們仨》中楊絳先生說她做了一個萬里長夢,關於我的家,我也有一個萬里長夢。

春天,蕨菜筍子氾濫,清晨會約上幾個小夥伴一起上採摘。破土而出的筍子展示了春天的生機勃勃。筍子嫩肥、短壯的芽鞭或是蕨菜的幼葉嫩芽加上熏製的臘肉煸炒,配上白米飯就開始了我的午飯。一個人吃飯習慣了,以至於四年級被父母接到城裏讀書時,上桌滿滿不適應。他們說女孩子吃飯要矜持,細嚼慢嚥而不是狼吞虎嚥,而我喜歡無拘無束。夏天,最喜歡的事情不是去河邊游泳摸魚,而是成羣結隊的組團上偷果子,路過菜地時,也會順手牽羊摘幾個黃瓜解渴。桃子樹、李子樹都結果了,放眼望去,茂密的綠葉包裹着毛茸茸的桃子和青澀的李子,幾束陽光隱約透過葉縫投射到地上,是一幅絢麗的畫。我們的戰略是一個人放風,三個人爬樹,剩下的兩個人負責搖樹或者撿掉下的果子。滿載而歸後不及去河邊清洗,直接用衣角擦擦就往嘴裏送。爽口的果肉,樸實的笑容,這就是我對夏天的記憶。當然,吃酸湯、吃涼拌的烤茄子烤西紅柿也是一大美味。

秋天,金燦燦的麥田帶的是收穫的喜悅,大人們割麥子,小孩子則堆麥草垛,我們的每一滴汗水都滴入毛巾或是泥土裏,到飯點了大傢伙便停下歇息,飯都是從家裏帶的,簡簡單單卻透露着幸福。草垛下,大人在閒聊、小孩在打鬧……

冬天,我會從家裏帶上生炭火的小盆子去教書上,因爲教室條不好,沒有取暖的地方,所以只能自己解決。而家遠的同學會帶上裝有米飯的鐵飯盒,學校負責生火蒸飯,那時候的營養午餐是每天中午一個雞蛋。對我而言最快樂得屬過年的時候,親戚聚在一起吃殺豬飯。新年了,所有的辛酸和努力都有了一份新的期待。打年粑、做臘腸、薰臘肉……這是我在城裏生活多年再也沒有經歷的事,因而對於家多了一份念想。

四季的暢想是萬里長夢,當然還有其他的夢。

線下支付廣泛使用的年代,以物換物的生產交換方式依然存在。(fsir)每個週五,大爺都會從鄰鎮拉幾箱自家做的米粉,我們只要用一定數量的玉米或大米就可以兌換。冰涼的米粉切條,放上自家做的酸湯,涼拌豆芽海帶,香菜,自制油辣椒和醬油鹽等,嗦上一口,大呼爽!然而因爲沒有冰箱,所以一次兌換的數量不多,那段時間裏,我對於大爺的下一次的到很是期待。偶爾某個週六,大叔依舊會從鎮上開着小貨車到村門口擺攤。"打火機一塊五兩個,肥皂五塊錢兩坨,耗子藥五塊錢一包",倒背如流的口號成了一種刻在腦子裏的記憶,以至於在城裏生活多年,偶爾上街突然聽到它時,熟悉而又親切的感覺油然而生。同樣的週日依然很多人去趕集,阿婆家老母雞下的雞蛋裝滿了一籮筐,微微顫顫地帶着小板凳加入了擺攤的行列;大爺用竹條編制的草鞋、籮筐、簸箕、蒸籠等也整整齊齊地站好隊伍,等待中意它的買主……

白駒過隙,經過歲月的洗禮,我已然從當初的懵懂無知變得成熟穩重。在這交織着利益關係的社會裏,到處充斥着各式各樣的聲音,有些人他根深蒂固於人的第一印象,對於你往後的各種改變持以鄙夷,有些人喜歡錶現自我,希望出人頭地,而我喜歡順其自然,如今的我少了農村人對的那份淳樸與恬靜,多的是坦然和豁達。

自16年秋天上了大學以後,從此我的故鄉只有冬夏,再無春秋。學校離家只有三個小時的火車,我知道我的家就在那裏,可是我已經回不去了……

讀《我們仨》有感7

終於把《我們仨》讀完了,之所以說“終於”,是因爲之前早就聞過其大名了,其實讀完這本書也沒花多少時間。在我的記憶中,錢鍾書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用今天的話說是“天才”,比如讀書過目不忘、精通外語等。以前讀書的時候學寫議論文,老師要求摘抄收集很多論據。其中摘抄過的有一條就是關於錢鍾書“勤奮”的,楊絳整理了錢鍾書的讀書筆記,結果竟有好幾麻袋之多。當時也沒怎麼在意,畢竟只是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而已。

“鍾書在巴黎的這一年,自己下功夫紮紮實實地讀書。法文自十五世紀的詩人維容讀起,到十八、十九世紀,一家家讀將來。德文也如此。他每日讀中文、英文,隔日讀法文、德文,後來又加上意大利文。這是愛書如命的鍾書恣意讀書的一年。”

在讀到這段之後,我便想起來了這些。可見,天才不是天生的。

後來,在《我們仨》中讀到了這一段:

“每晨一大茶甌的牛奶紅茶也成了他畢生戒不掉的嗜好。後來國內買不到印度“立普登”(Lipton)茶葉了,我們用三種上好的紅茶摻合在一起作替代。”

所謂的“立普登”,也就是今天的“立頓”。在超市隨處可見,只不過如今有點“賤賣”的味道了。

隨便說一下,精裝版的《我們仨》不論是紙張還是裝幀都很不錯。

讀《我們仨》有感8

注意到楊絳先生是從微博上流傳甚廣的那篇《一百歲感言》開始的,一開始很好奇爲什麼要稱呼一位女子爲先生,細細探究之後才知是先生是一種尊稱,我想就應跟我們此刻叫的老師是一個意思吧。

在買這本《我們仨》之前還買了一本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這本書前半部分有寫一些關於鬼神的事情,我看到一半覺得太滲人便跳着看了下去。《走到》對我來說比較沉重,當我情緒不好的時候纔會去翻看,我看書總是期望能從其中獲得能量,沒用的書我是不看的。

這幾日清閒得要命,遂在網上翻到這本書《我們仨》,之前也看到這本書,但是沒買,可想而知我是個多麼受情緒影響的人。

《我們仨》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叫我們倆老了,第二部叫我們仨失散了。第一部跟第二部講的是亦真亦假的夢,楊絳先生在古驛道上留意翼翼的走着,每一天去到鍾書船上陪伴他,太陽落到船頭便要起身回客棧。楊絳先生的“萬里長夢”最後在兩年之後做完了。第三部分叫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個部分詳細記述了楊絳先生同鍾書從結婚到阿瑗(女兒)、鍾書相繼去世的漫漫長路。

我想大家都熟知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但是我沒有想到的是原先這些在我們看來很了不起的人物,他們有也着坎坷的一生。但是我覺得這一家雖然經歷了那麼多風風雨雨,但是他們是幸福的,因爲他們總是一家人,和和氣氣的一家人。他們都喜歡讀書,都熱愛工作,都實現了自我的價值。他們不追求名利,一生活的踏踏實實,我不曾感到他們覺得自我不幸。我很羨慕這樣的家庭相處方式。

楊降先生多次在書中說鍾書是一個不願與人爭辯、能忍耐的人,書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平靜的語氣述說了鍾書以前受到的不公與委屈。這些都是楊絳先生在用自我的方式護衛她的愛人。提及往日的委屈與不公,楊絳先生並未有半字惡語或辯解,她只是細細的道出了事情的原委,並未加任何解釋,我想也許她是覺得公道自在人心吧。用她的話來說就是:人還是人。

人生在世就得這樣活着,實現自我價值,擁有溫暖和諧的家庭,不與世爭,平淡一生。

讀《我們仨》有感9

什麼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什麼是一個溫馨單純的學者家庭?什麼是相守相助,爲什麼最後又會相聚相失?這個假期,隨着一個簡單平凡的主題而又不平凡的生活,隨着《我們仨》的作者楊絳對親人的思念,隨着書中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作者一家三口幸福快樂,艱難痛苦的經歷,陪着我走過了這個暑假。這本書中,作者是用平淡的語氣來描述她的家庭,丈夫錢鍾書和兒女錢媛。

描述他們這幾十年來走過的人生道路。那些親身經歷的坎坷、磨難,也是給作者一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和回憶的故事。錢媛在英國出生,小時候受到過良好的教育,也是從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中成長,長大後自然而然的成爲了一名老師。書中大體也講過:錢媛細心,觀察力強,是一個“讀書種子”,這點像錢鍾書。並且錢鍾書也認爲女兒是一個“可塑之才”。說到錢鍾書,作者說他是潛力極低的“書呆子”,家中的一切都不會打理,他也常常自嘆“拙手笨腳”,但是寫文章卻如“一針見血”。

所以說錢鍾書是一個典型的“文癡”。但他也不失幽默,常常在家中逗女兒玩,在女兒肚子上畫花臉,在臉上畫鬍子。父女也常常聯合起來與作者開玩笑,這樣的錢鍾書也不顯得死板。也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寫出《圍城》這種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吧。楊絳和錢鍾書一齊,享過福,當然也吃過很多苦;雖然留過洋,但也經過戰亂,他們的生活也許是因品到人生的完美而平靜。直到阿媛來到這個世上,這才構成一個完整的家。而且一家人不多不少,正好是三個人。書中也有許多插圖,都是他們一家三口幸福的生活照,其中有三張照片是他們三個人各自的照片,他們自我在各自的房間工作,各不相擾、溫馨和諧,看起來只是一個普通而幸福的家庭罷了。

但是,故事的結局並沒有我想象的多麼完美。錢媛於一九九七年早春去世,錢鍾書從一九九八年歲末去世。作者並沒有用多麼悲痛欲絕的詞來描述她當時的情緒,也許是作者經歷的太多的事情,看透了世間的悲歡離合,也早已看淡了生、老、病、死。也許在我們看來,錢鍾書是一位有名的作家,而在作者筆下但是是一個簡單而平凡的人,只是一個丈夫和爸爸的主角。最後他們三個人,還是失散了。如今只剩作者一人孤孤單單,但生活在回憶中,也算是幸福的吧。

故事的結尾是這樣寫道;“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明白。我還在尋覓歸途。”一家人在一齊六十多年,轉眼只剩下作者一個人,作者不免有些孤單,想起當年相聚相失過的地方,竟是一個很值得回憶的片段。作者將會帶着錢鍾書和阿媛的信念,攜帶着與他們的回憶,堅定的生活下去。其實剛開始讀的時候並不明白作者說的一句話是什麼意思,一開始只是在想,作者到底經歷了什麼,是完美的還是悲傷的?我開始一篇篇的仔細讀,直到整本書讀下來,讓我懂得了許多事情的道理,懂得了思念一個人的痛苦,懂得了失去一個人的悲傷。我也能理解想念一個人的感受,因假期中姥姥生病住院了,媽媽每一天都在醫院裏照顧姥姥,中午的時候才能和媽媽見上一面,大部分時光媽媽都在醫院忙上忙下。

而姥姥我只見過一兩回。之後姥姥的病情非但沒有好轉,並且當地醫生無法醫治,只能去北京治療。媽媽坐上火車的時候而我正在補習班上課,媽媽也沒能打個招呼就匆匆忙忙的去了北京,在那安定下來後,我們每一天在網上聊天、談心。此刻幾個星期過去了,心中的想念也是越來越濃,所以作者的感受我是能體會的。其實和作者一同回憶她的過去,一同回憶作者家中那些快樂的點點滴滴,回憶作者一家人幸福而又溫馨的生活,回憶他們在一齊走過的那些蜿蜒起伏的道路,當然也會有一些快樂的片段,我彷彿就走進了作者的生活,走進了她的夢。直到最後,這本書最後讀完了,我們仨——錢鍾書,楊絳,錢媛。

我也能真正的理解那句話——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結局雖然是悲傷的但也能夠說是完美的。我們仨,這個看似簡單的三個字,卻包含了作者許多感情在裏面,對女兒的思念,對錢鍾書的思念。但是歲月是慢慢消失的,同時也能夠說是無情地,最後還是把他們拆散了。我在作者這個長達萬里的夢中,我還是走出來了,我想在這個夢中,沒有人能夠走進去,這畢竟是他們三個人共同的夢……

讀《我們仨》有感10

初識楊xx先生,是那段時間微信圈頻頻轉發的百歲感言:“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好灑脫,好驕傲,好自信!怎樣的女子一直被世人尊稱爲先生?怎樣的女子經歷百年,與世無爭,平靜如水?我很好奇。

再次結緣,是侄女書桌上的《我們仨》。靜靜地躺在那,一襲淺咖色外裝,上方隱隱透出一家三口的名稱,沒有其他任何裝飾,簡單素雅,正如先生其人——樸素親切。我很喜歡。

翻開目錄,“我們倆老了”“我們仨走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將此書分爲三個部分,一種淡淡的憂傷從字間緩緩流出。一個不平凡的學者家庭平凡的生活記錄,從兩個人的相守相助,到三個人的相聚相失,再到一個人的孤獨回憶。也許在楊先生看來,並不孤獨,而是充實和溫馨的回憶,那般從容,娓娓道來,平靜訴說。然而,平淡樸實的文字卻讓我幾度揪心,喉頭酸澀,怎麼也壓不住眼淚的涌出。在連續三個深夜的捧書間,我更多的是以一個母親、一個女人的身份來感受楊先生內心的情感。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從錢鍾書先生生病住進醫院開始,夢便開始了,並且怎麼也夢不完。囫圇初讀時,我還疑惑:古驛道是哪?怎麼反反覆覆出現客棧、船?地點的變換讓我摸不着頭腦。直至老人小孩安睡,整個房子裏清靜得只有自由的我時,才嚼出這夢幻與現實的代名詞。船,錢鍾書躺在船中,311號,種種信息表明船就是醫院的病牀。船緩緩而下,正寓意着錢先生的病每況愈下;而“我”在女兒和丈夫先後生病住院至去世的四年半里不停奔走,家只是偶爾停留且缺乏溫度的客棧;古驛道便是來往於家和兩所醫院之間的路,是送走至愛的女兒和先生的過程吧?柳樹的綠了又黃,黃了又綠,花開又花落,不正像丈夫和女兒的生命在數年間慢慢枯萎,不正像楊絳的心情,低落又抱有希望,那份依戀難捨嗎?我想象不出對於近九旬的老者來說,這樣的境遇是何等的無奈無助無力和殘忍悽愴。多難哪!所以,在楊先生的筆下,在“我們仨走散了”中,多次出現勞累的夢、沉重的夢、疲勞的夢、哀痛的夢、精疲力竭的夢……看似虛幻,實則真實得可怕。這虛實之間,亦幻亦真,是否是她不願接受現實,期待只是一場夢的心裏渴求呢?文字沒有刻意的遣詞鑿句,但字字能鑽入你的心底,滲透到骨髓,讓你體會到無法言喻的切膚之痛。

好在,第三部分能讓你逐漸溫暖起來。“……我覺得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爲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爲是我們仨。”我又找到了百歲感言裏的感覺:好滿足,好驕傲,好自信!如果說第一部分是一個真實的夢,第二部分是虛實結合,那麼第三部分便是真實的再現了。生活中的悲歡離合,點點滴滴:或奇趣,或溫馨,或逗樂 ,或平淡,或起伏……如涓涓細流匯成長長的回憶和思念,感受得到楊先生對家的珍視,對家人的深愛。在我看來,最後的幸福回憶只是悲慟後的堅強,孤獨的濃縮。然而,楊絳終歸是楊絳,那份豁達和寧靜,那份用百年經歷參透世事萬物的境界無人能讀懂。

夢裏,他們仨,不因散了而散了,三片瓣的花永遠盛開在楊先生的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