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感大綱

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4W 次

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感1

在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以前,也讀過很多教育孩子方面的書,卻沒有一本讓我這麼震撼。而當我讀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以後,發現書中園園媽媽不是一味的說教,而是以自己女兒爲例,講述媽媽遇到各種情況是怎樣處理的。而這些事都是很小的事情,也是我和兒子生活中經常碰到的事情。在某些同類事情上,我採取和園園媽媽相同的處理方式,自己的孩子卻和書中園園的反應大相徑庭。

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感

園園媽媽認爲,這並不是孩子之間不同造成的,而是長久以來媽媽教育方式不同造成的,而這個不同需要較長時間來改變。也就是說,是我自己一直以來不合理的教育方式,造成孩子目前看起來不如書中園園那樣懂事乖巧,不如園園那樣好 管教 。書纔讀了大半,就迫不及待想寫點感想,因爲邊看邊有太多想法在心中涌動。做媽媽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園園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不說我們的孩子會遇到,即使是我們小時候也同樣經歷過。看看園園媽媽的做法,試問哪個孩子不希望有這樣的媽媽呢?這本書裏,我學會了不少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作爲一位母親所應擁有的心態。只有自己自律,孩子才能律己自控。每當我要訓孩子的時候,會考慮改變一種方式,先表揚,後提出意見,孩子往往容易接受。其一,孩子是自己的主人,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學習上都如此。與其強逼着孩子幹,不如讓他自己主動願意去幹。

其二,暴力教育是最壞的教育方法,它只是讓父母出口惡氣,對教育孩子沒有任何幫助。其三,只設 記功簿 ,不設 記過簿 。拿到這本書沒幾天,我一口氣已經翻了大半,的確受益匪淺!管孩子,不如愛孩子;教育孩子,不如欣賞孩子。希望我能象園園媽媽一樣,做一個愛孩子的理性媽媽,同時做一個愛學生的好老師;也希望孩子在我們愛的教育引導下,能象園園一樣,做一個知理有德的孩子!

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感2

當孩子還在媽媽肚子裏的時候,幾乎每個媽媽都給予孩子美好的祝願,希望自己的寶寶健康、聰明、漂亮、優秀、有個好前程----等等。當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就把自己所有的愛和目光集中在了孩子身上,思考如何把孩子養的壯壯的、塑造好的性格、上學成績突出、各方面都優秀。可是有時付出和收穫並不成正比,孩子的表現和我們期望的不一樣,這時候的媽媽感到失望、迷茫甚至憤怒。我也是一名這樣的媽媽,一直思考如何把兒子教育好,經常向別人請教,上網查資料,閱讀有關書籍,對我有很大的幫助。期中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對我的啓發很大,受益頗多。

“媽媽是朋友,媽媽是老師,媽媽是孩子的引路人,媽媽教育方法的差別,常常影響孩子的一生。” 封面上的這段話我最喜歡。作者在書中沒有一點的廢話,也不像其他教育書籍那樣說着不知所謂的大道理,書中的語言樸實,這本書給予媽媽們的都是實實在在生活中可能經歷着或即將經歷的事情。舉幾個對我幫助比較大的例子。“打針有些疼”當孩子因爲什麼大哭時,要儘快轉移他的注意力,這比哄啊勸啊有效,更能降低孩子的痛苦感。我一直是這麼做的,真的很有用。前段時間寶寶生病住院,這是他第一次住院要拍片、抽血、打針、霧化。對於一個四歲的孩子,處於懂很多事而承受力較差的年齡,他很擔心也害怕。我就用書中的方法鼓勵他,少受很多罪。 “在愛的名義下施暴”這句話給我很強烈的震撼。我家孩子是一個調皮的孩子,經常犯錯,當然也沒少捱打,每次打過後都會後悔。有時,我的脾氣略顯急躁,失控時會打寶貝屁股。在寶寶吃飯問題上,一家人傷透腦筋,甚至在吃飯時,威逼利誘,妄想利用武力手段讓寶寶屈服,可他不吃時照樣不吃,滿屋跑,現在想想挺可笑的。但真正的問題是,當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總是在犯錯誤,永遠達不到自己理想的時候,我們願不願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爲,我們願不願意向孩子承認或向自己承認“我錯了”。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勇氣或不願做出這種反思,我們就不要奢望我們的孩子會有所改觀。甚至我們有的家長或老師對孩子不滿了,非打即罵,打罵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簡直無懈可擊。書中說:“打孩子是一種陋習和惡習。一個用武力征服兒童的成人,無論財富多麼豐厚,地位多麼顯赫,學問多麼高深,打人的理由多麼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現。這一瞬間,你以爲自己強大而正義,其實是缺少理智,恃強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從體力上給自己找平衡--------在愛的名義下施暴,此時此刻你的行爲如此粗野,不過是個穿西裝的野人。”

書中說“現代家庭教育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父母可以爲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爲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我們從來不否認一個溺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愛,但這遠遠不夠,如果我們真正能夠愛孩子,那就從改變自己做起,從加強自身的學習做起。培養一個好孩子,不僅是對家庭負責,也是對未來社會負責。正確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錯誤的教育方法是一柄鋤頭——當我們手上有一塊玉石時,我們必須做的正確。

一個成功的孩子背後定有一對成功教育孩子的父母,尹建莉把自己的育兒經驗無私地奉獻給讀者,讓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有了方向。它從孩子出生、上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事做了總結,並講了處理方法,有心的媽媽們可以讀一讀,他對你會有很大的幫助!

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感3

  跟孩子交流要用“孩子的眼光”

面對打針這類讓孩子害怕的事,家長不恰當的處理方式,會讓孩子對這些事情造成心理陰影。在跟孩子溝通時,要用孩子的眼光,而非大人的眼光去揣測他們的心理。在孩子將可能承受打針這樣的痛苦時,哄騙、威嚇或者強制的手段只會放大孩子的痛苦。恰當的做法是,把將要面臨的痛苦直接告訴孩子,既不誇大也不過分輕描淡寫,讓他們做好心理準備,教給他們面對困難的勇氣。這樣孩子就會以平和的心態來面對痛苦,並坦然接受。同時也能讓你在親子之間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係。讓孩子充分相信,爸媽說的話是真的。爲你跟孩子的溝通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不要作弄恐嚇孩子

用哄騙、威嚇或者強制的手段,那樣只會放大孩子的痛苦。從來不捉弄孩子,也不要恐嚇孩子,更要在孩子面前揭穿別人對他的捉弄和恐嚇。孩子需要在足夠愛的環境中成長,需要安全感。

  善良豁達有責任感

一個能給小板凳揉疼的孩子,對別人會有更多理解和愛心,遇到問題從不偏執於自己的理由和利益,這樣的思維方式,不僅讓孩子在當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證一輩子不吃大虧。“復仇行爲”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這點上,川川哥哥是反面教材,希望小川能豁達一些。

  面對孩子的錯誤要用“自由的眼光”

失誤本身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導,孩子只要感覺不對了,就會從中吸取教訓。一味地批評教訓或者乾脆不讓孩子犯錯,要麼會讓他產生逆反心理,要麼就會讓他失去獨立自主的意識。如果你真的希望孩子做一件事,可以讓孩子在兩個選項中選擇一個,這樣能夠減少孩子被擺佈的感覺,增加他的掌控感。孩子“像牛頓一樣”在日常生活中由於不用心,犯各種低級錯誤,理解孩子,不要過分追求完美。

  對待孩子與異性的交往要用“乾淨的眼光”

我們應該用“乾淨的眼光”看待孩子,以“健康的信念”理解和教育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非常容易受到大人的暗示,如果你用成人庸俗的眼光去揣測孩子的心理,就很可能把孩子之間純淨的交往,解讀成了惡俗的事情,反倒給孩子增加了負罪感。因此要學會引導孩子,用平常心面對跟異性的交往,同時把男女之間懵懂的情感解釋成對異性的欣賞,減輕孩子的負擔,幫助他們平穩度過青春期。

  古詩的滋養

中國文字原本就蘊含着藝術美,古詩更濃縮了我們母語的精華。孩子四五歲時,就可以讀古詩,和孩子一起誦讀經典,背誦經典;動機單純一些,享受背誦古詩帶來的語言美、意境美和想象美,只有喜愛才能談得上接受。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色,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環境,照本宣科肯定是不行的,文章裏的小故事一定能帶來一些提醒和點撥,這就足夠了!

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感4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在這個週末就快讀完了,邊讀大腦不時閃現着我的一個個學生們,也像過電影一樣閃現着我對他們的不良態度和錯誤的教育方式,以及我給家長們出的那些個餿主意.有些後悔,又有些自責.

有一段時間以來,每讀過一本書總會覺得自己的頭腦裏充盈着很多東西,它們雜亂無章地散佈在頭腦中,漸漸地似乎又都化爲烏有,好像得到了很多東西,又好像什麼也沒有得到.我想可能是因爲只有時間在一本本地讀書,卻沒有靜下心來整理的原因吧,所以,讀過這本書後,我決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進行一下整理,讓凌亂的大腦整齊一些,清醒一些.

一、閱讀最重要.

不只一本書到了閱讀了重要,不論是我讀過的《給教師的建議》,還是《卡爾·威特的教育全集》,再回想小時候常常聽老師講,讀一本好書就是交了一個好朋友,古人又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即便是現在參加了工作,學校的領導也會常常鼓勵我們去多讀書、看報.可見,所有人對閱讀的重要性都有着很堅定的認識.但是現在又有多少人重視兒童的早期閱讀呢?可能是因爲家長們都會覺得孩子還小,讓那麼小的孩子去閱讀是件太難的事,他們需要先學習了拼音,認識了一些字後才能去進行獨立的閱讀活動.但是當我看過《卡爾·威特的教育全集》的時候,第一次聽到一個父親談到,只有讓孩子越早識字,越早進行閱讀,才越有利於孩子獲取更多的知識和才能.那時候就想,將來我也一定要早早地就讓我的孩子提早認字,提早進行閱讀.但當時卻沒有什麼具體的做法呈現在我的腦海中.當我讀到《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這位媽媽在寫道她是如何讓孩子識字時寫了一篇題爲《讓孩子識字不難》的文章,她很具體地把自己教女兒識字和閱讀的經驗告訴給大家.這時,我的頭腦便真正呈現出了一幅如何教導孩子去閱讀的畫面.

二、對孩子要謹言慎行.

成年人面對孩子的種種錯誤行爲時,難免會以發火、批評、懲罰等方式來對待孩子.然而,卻沒有人意識到,我們這樣的做法只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對於他們改正錯誤也許有一些幫助,但是可能離讓孩子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自我管理卻走得更遠了.

在這本書中,這位媽媽對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是那麼用心,字裏行間都流露着她對女兒的理解和尊重,更是懂得用一個個巧妙的方法來促進女兒的成長.當讀到這些內容的時候,我便開始反思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當中犯下的一個個錯誤.開始爲自己那麼急躁的情緒而感到愧對孩子,而自責.同時更覺得自己知識與能力的貧乏和不足.

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自責自己爲什麼當孩子沒有專心聽講的時候要去那麼嚴厲地批評孩子的不用心,總是做小動作,卻沒有反思自己的教學爲什麼沒有能夠把學生的眼球吸引過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你所教授的內容感興趣,對你所組織的活動感興趣,那麼他們又怎麼不專心地聽着你的講解,跟着你思考呢?孩子不聽講,不能去怪罪孩子,首先應該怪罪的應該是老師自己,應該改進的應該是老師,而不是孩子.老師要想方設法讓孩子們喜歡你所教授的學科.就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那樣,要讓學校裏的老師都去用興趣來吸引學生,競爭有更多的學生喜歡自己所教的學科.

可是,想到這裏,又會覺得自己之所以沒有吸引來所有孩子的注意力,是因爲自己的專業技能上的不足.感到自己在本學科的知識及教學能力上需要提高的地方太多了.自覺有一種危機感和緊迫感.

四、絕不可急功近利.

家長和老師們很多不恰當教育行爲都來自於急功近利的心理.我希望孩子們能夠在我提出一個要求之後,就一下子記住,不許再犯.如果再犯就會受到懲罰.可能孩子們會很快養成一個好習慣,但是他們之所以養成了習慣,並不是因爲覺得這樣的好習慣對他們的學習或生活有幫助,而僅僅是因爲害怕受到老師的懲罰.這樣的好習慣不是真正的好習慣.

我現在正在考慮的問題是如何讓我們班的孩子們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通過近來讀的這些書,我想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引導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但是起初我的想法是隻要讓孩子們都去讀書,他們的思維能力會在短期內得到提高.這又是一種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現在讀過這本書,我不再那樣想.我覺得如果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對閱讀產生了興趣,他們受益的閱讀帶給他們的快樂,自然而然地得來的就是孩子們學習能力及認識能力的提高.雖然結果是一樣的,但是初衷不同,也就不會對孩子提出過分要求,這樣才能讓他們自由發展,也更好的發展.

所以,我覺得,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不可以有急功近利的心態.

五、學習不是爲了取得好成績.

學習爲了什麼?可能很多家長都會說是爲了讓孩子考上好的中學,好大學,將來找到一個好工作,有了好收入,纔會有好生活.說實在話,我在上學的時候真的不知道自己學習是爲了什麼,只覺得如果不好好學習爸爸、媽媽會不高興,自己會很長時間沒有好日子過.所以那時候學習根本不是爲了自己,只是爲了家長,爲了不受爸媽的訓斥.現在,我不那麼認爲了.學習是因爲我想.讀書是爲了解決我工作中的問題,因爲喜歡.難怪在一次參加教師培訓時一位老師說成年人的學習都是帶有功利性的呢,確實如此.但是,我覺得應該讓孩子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感覺到學習並不是爲了得獎,爲了考試得高分,爲了考上更好的學習,而僅僅是因爲學習的過程中可以讓自己更加豐富,更加飽滿,獲取知識的過程和結果就會讓自己獲得一種快樂和成就感.當然這不是僅憑說一說就可以的,但我真的不希望孩子們在成人的價值觀裏形成學習就是爲了達到某種目的的認識.

記得那次在學校青年老師共同成長會上武老師說:“做老師,你想讓別人尊敬你,你得有讓人尊敬的地方.”沒錯!看看現在家長的學歷,有幾個是不如自己的?再聽聽他們的經歷,有誰不比自己的經歷豐富?再想想,他們已經是爲人父母6年多,即便他們沒有經過教師培訓,但他們已經在實踐中經歷了很多有關教育的事件,而且他們也肯定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學習了不少育兒的知識.對孩子的瞭解也比我們做教師的人要多.這樣想來,我們如果沒有什麼可以爲人家所尊敬的地方.

當然,孩子對老師是有着天然的尊敬感的.我想,這可能與家庭的教育有關係.沒有一個家長會在最初孩子入學的時候對自己的孩子說老師的不是,沒有一個父母會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尊敬自己的老師.如果家長有不尊敬自己的行爲,我想首先應該反思的應該是我們自己.我們真的需要不斷去學習,去學習教育的理論,學習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但讓自己的教學上能夠激起孩子的興趣,更要在家長遇到教子問題時給予有效的幫助.我想,只有這樣,我們纔有可爲人所尊敬的資本.

以上是這兩天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一些認識和想法.書還沒有讀完,已經收穫很多.我覺得這收穫不僅僅是具體方法上的收穫,更多的是對自己的反思.

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感5

書拿在手上的時候,反反覆覆地在端詳着這一本書,不知不覺已經被書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住,於是我便盼望着假期的快點到來,好好地讀讀這一本書,也希望從中能有所收穫。

正如專家教授們以及讀者對此書的評價,尹老師的這本書既不通俗,而且又非常專業,還沒有開始讀這一本書的時候,看到衆人的評價時心中便多了幾分期盼,當我讀完書的第一章:《如何提高愛的質量》時,更強烈地感受到讀者的評價是多麼的恰當,一點都不誇張。一位網友的留言:尹老師的每篇文章都像一個小寶庫,外表看起來也許很平常,所舉的例子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只要我們走進去了,就會有驚人的發現。確實是這樣,當我讀了第一章的第一篇文章:“打針有些疼”後,尹老師的做法真讓我吃驚,也讓我佩服,吃驚是因爲打針這樣的事情對於每個孩子來說都會經歷的,而我們的做法通常都是把孩子摁住,或哄騙着打了就沒事,但萬萬讓我想不到的是,尹老師可以通過打針這一小事,教會孩子在面對困難與恐懼時如何以積極平和的心態去面對那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是尹老師告訴我:小孩子其實最懂事,大人只要正確地把理由陳述給孩子,孩子是會聽懂的。而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小的把自己的思維強加給孩子,以爲那便是愛,原來是在傷害他們。

《不要捉弄孩子》及時地給我敲響警鐘,原來我一直都在犯着這樣的錯誤,以爲大人的一個無聊的玩笑,啥不知卻給孩子帶來多麼深刻的恐懼,因爲事關孩子的事情沒小事,在大人眼裏的小事,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大事。《給小板凳揉揉疼》常人來看可能會覺得好笑,但尹老師卻認爲就是生活中這樣的細節都可能蘊含重大教育意義的事情,也讓我知道:一個能給小板凳揉痛的孩子,她對別人會有更多理解和愛心,遇到問題從不偏執於自己的理由和利益。因爲善良的人,纔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爲幸福的人;在心態上不苛刻的孩子,長大後他的處事態度會更自如,人際關係會更和諧,會獲得更多的幫助和機會。《每年都來的聖誕老人》記敘了尹老師每年都扮演着聖誕老人精心地爲她的孩子圓圓準備精美的聖誕禮物,她認爲聖誕老人每年都來的意義不在於禮物本身,就在於這份驚喜,驚喜是另一層更有價值的享受。只要家長稍稍花一些心思和時間,就可以讓孩子有不同凡響的經歷,讓他的生活和世界煥發出奇異的光彩,作爲一名老師的我,又何嘗不是該這樣要求自己嗎?《長大要和馬曉飛結婚》告訴我: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包括成人在內。如果一個人總被別人暗示爲品行端正,善良友愛,他就會在這種氛圍裏漸漸發出自我肯定的意識,他的品行就會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如果一個人總被暗示爲有某個問題,他就會在這方面不斷地自我否定,逐漸喪失自信,向壞的方向滑去。生活中,言語間我們不妨多給孩子積極性的暗示,也許孩子會因此而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下去,那何樂而不爲呢?《像牛頓一樣》讓我知道:我們欣賞孩子不是隻讚賞他的優點,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點。用期許的眼光看孩子那些“闖禍”行爲,就會感到他們是良機而不是壞事。因爲孩子的狀態都不一樣的,我們應該允許這種差異存在,也是這種差異構成了人的豐富性。只要孩子有自尊自愛的心態,有足夠多的經歷,該學會的他都能學會,該注意的他都會注意到。第一章最後一篇文章《古詩滋養的孩子》讓我這位語文老師在如何對孩子進行古詩教學有了更多的借鑑方法,更多的思考。

也許我們都曾在迷茫,不知該如何提高對孩子、學生的愛,在面對他們的錯誤時怎樣才能更好地教育他們?原來,只要我們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再深一點,對細節的處理水平再靈活點,相信我們與孩子的心便會拉得更近,貼得更緊。

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感6

假期我拜讀了尹建麗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中尹老師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對於教育的理解給了我很大的觸動。

尊重孩子,保護孩子,是每一個家長的天職,很多家長也是這麼做的,家長給了孩子很多的愛和關心。很多家長爲孩子做了很多,只要求孩子能考一個好成績,但是,很多孩子卻讓我們的'父母失望,應試教育下的家庭有很多的無奈和無助:家長痛苦,孩子更痛苦。我也曾經看過一些有關學生學習的書,看到很多人的研究是:學習是孩子的本能。本能怎麼會如此痛苦呢?

尹老師的女兒圓圓在上學的時候,尹老師就告訴自己: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自己要保護孩子學習的激情。所以,在作業上,尹老師告訴圓圓,寫作業是爲了鞏固和提高學習過的知識,如果,感覺都沒有問題了,有些作業是可以不用寫的(例如抄寫公式),有時候,爲了給老師檢查,她會幫助孩子寫作業。孩子的學習激情是多麼需要保護,我們的家長卻忽視了這一點(孩子的成長是馬拉松式的,不是短跑)。現在早期教育越來越提前,有人說:如果你從孩子出生開始教育,那麼你已經晚了10個月。在這種環境下,孩子們漸漸失去了快樂的童年,如果,我們的孩子,沒有快樂的童年,很難想象,他們的將來如何能快樂起來?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相信這一點,沒有孩子能感覺的到,自己考不好,爸爸媽媽比自己還要着急,爸爸媽媽會根據自己考試的成績來決定孩子們是否能出去玩,決定孩子們是否可以得到自己心儀已久的禮物,在孩子的眼中,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是要求成績的。這樣的孩子將來如何懂得感恩,如何對父母有孝心?

在書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圓圓不想寫作業,作業寫得很亂,尹老師沒有像其他父母一樣,讓孩子重寫,而是把作業沒收,告訴她:“如果你不想寫作業,那麼就沒收你寫作業的權利。”我們的家長很多時候不敢這麼做,孩子作業寫不完,自己比孩子還着急,爲了孩子還是爲了自己,需要我們家長冷靜的想一想!

尹老師給了孩子很多的鍛鍊機會,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獨立完成一些事。但是,我們的很多家長,卻都覺得孩子太小,現在只要把學習搞好就行,導致很多孩子,幾乎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幹。當然我作爲老師,有些例子也是能夠運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學中來的。

尹老師在書中各個章節中運用的話語及選擇的案例,讀來都非常親切。

1、如果她和小朋友都想玩一個布娃娃,發生衝突,我們既不要求她出讓,也不慫恿她搶奪,而是趕快用另一個東西來吸引她和小朋友的注意,讓她知道好玩的東西不止一樣;或者引導她和小朋友一起玩,體會合作的愉快。

2、教孩子善待“對手”。 安慰得稍好一些時,再像對待她一樣,帶着她給小板凳揉揉痛,告訴小板凳“馬上就不痛了”。這樣做,不但沒有讓小板凳站到她的對立面,成爲“加害”她的壞蛋,還能作爲朋友分擔痛苦,並讓她意識到“碰撞”是雙方的事,要互相體諒。勇敢的放手,給孩子獨立的生存能力,給孩子保留學習的激情,是我們父母、老師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3、說100分纔是好樣的,纔是令人滿意的。家長就這樣把學習變得功利,不知不覺把孩子往歧路上引,讓孩子偏離學習的正途。尤其前一位家長,她不但讓孩子對學習懷有虛榮心,還教唆孩子去嫉妒。——這幾條對於我們老師也是有很大的啓發:是否孩子100分了纔是最棒的呢?

4、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會愈挫愈勇,他們需要成功體驗。成功體驗不是偶爾得到的高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後的喜悅。——對於作爲班主任的我,要給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體驗。學習不太好的可以從其他方面着手,繪畫、音樂、勞動……

作爲父母,我們創造了一個孩子,不僅有責任讓他長大,更應讓他有質量的生活;作爲老師,我們除了教會學生知識,更應教會他們做人。

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感7

幾周前一個同事,也是一個媽媽,送給我了一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做新年禮物,說是她看過的育兒書中最令人感動的。我斷斷續續的在看,進度一般,不過挺有感悟。幾周前的一個週末,在安安的好媽媽陪他在永旺的遊樂場裏happy的時候,安安爸跟一些無聊的玩手機的爸爸們一起坐在永旺遊樂園旁的沙發上,舒服的讀了1個多小時的書。當時就有很多感想,有一種強烈的寫下來的衝動,可惜一直沒有時間記錄,就拖到了現在。記得當時最讓我有感觸的故事是送聖誕禮物、背詩、讀課外書和語文教育。

  1.送聖誕禮物

這個故事給我的啓發是我們可以只多花一點點心思,把就一些事情變得有趣的多。看完後我馬上就跟安安媽商量,說要在聖誕的時候給安安禮物。禮物值不值錢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讓他有收禮物的期待和驚喜。沒想到的是,我們馬上就做了一件青出於藍的事。在安安去幼兒園的第一天,安安爸和安安媽就給安安準備了一個很簡易的小包裹,包裹裏是一個小老虎的玩具,還有安安爸僞造的“米奇妙妙屋的小夥伴們”給安安的賀卡,祝他在幼兒園第一天過得愉快。第二天一早,安安一睜開眼,就看到了包裹,興奮的說:“我有包裹了,跟唐老鴨的一樣。”(《米奇妙妙屋》裏有一集是講大家給唐老鴨準備生日禮物的包裹)安安爸模仿着米奇的語氣讀了賀卡,安安高興極了,還指着賀卡上的圖片說:“這個是米奇,這個是米妮,他們都來了。”其實我和安安媽沒費太多力氣,禮物也很簡單(其實是借花獻佛的,嘿嘿),但給了安安很不一樣的體驗。

  2.背詩

安安其實背詩背的很早,還背了不少(見安安的世界(118)-詩人安安)。不過我們當時犯了書上提到的錯誤─讓他不停的反覆背,加強記憶,有時也讓他在別人面前表演一下。很快安安就喪失了背詩的興趣,而且有了牴觸情緒。讓他揹他就說忘了,或者乾脆不說話。本來一件對他來說很有趣的事情變成了一個負擔,我覺得是家長的錯。幾周前我在紙老虎買了本插圖版的《唐詩三百首》,晚上的時候就跟安安說有唐詩故事。安安一聽說有故事就上當了,屁顛屁顛的就湊過來看。我就合上書,讓他隨便翻到一頁,然後我就讀詩給他聽。他也會像以前一樣問:“爸爸,啥叫玉門關呀?啥加寒山寺呀?”我試着讓他跟着讀,他也不樂意。偶爾翻到他以前會背的詩,我讀的時候他就賊兮兮的笑,說:“這個故事我也會。”讓他說,他就不背,只有一次心情好的時候背了“日照香爐生紫煙”。最近我說跟他講唐詩故事,他就說不聽了。安安爸又生一計。在他玩玩具的時候,我就自己拿着書在旁邊讀,也不理他,讀着讀着他就會問:“啥叫明月出天山呀?”呵呵,其實他一直在偷聽呢。唉,繼續跟他玩這個貓捉老鼠的遊戲吧,儘量彌補我以前的過失。唉,你說我容易嗎?

  3.讀課外書

本書的作者是讀課外書的狂熱支持者,在書中多次提到這一點。其實安安爸對此深有體會,因爲我自己小時候不小心就走上了這位媽媽認爲的光明大道。其實安安爸看課外書很早,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偷着看安安爺爺的武俠書,先是梁羽生,然後是金庸,還有陳青雲、臥龍生等等。一開始看的時候很多字都不認識,也懶得翻字典,就一律以“啥”代替。讀起來就是“郭靖和黃蓉啥啥坐船來到了啥雲莊”。讀完一本,就換另一本。沒新的讀了,就從頭再開始讀。因爲認識的字越來越多,每讀一次,都有新的收穫,倒也不枯燥。比如《天龍八部》,我反反覆覆的讀了20多遍,金庸的經典差不多都讀了十幾遍。當時閉上眼睛,韋小寶或者喬峯的成長曆程,就像電影一樣在我的腦海裏一幕幕的翻過,無比清晰。後來年齡大了,就開始讀古龍、溫瑞安,看《紅樓夢》。直到高考前的幾天,我還一直抱着《三國演義》上下冊反覆的看。不過安安爸那十幾年基本都是偷着看得,跟安安爺爺打游擊。估計安安爺爺也知道,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算了,呵呵。我覺得金庸的書對我影響很大,書裏的正面人都很正直,講信用,即使像韋小寶這樣的潑皮無賴,也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這些對我的性格有深遠的影響。金庸小說裏的詩詞和歷史,讓我着迷,現在我還偶爾翻着《史記》或者《資治通鑑》讀得有滋有味,不知道根源是不是在這兒。將來我也會給安安推薦金庸的書,希望他能喜歡。

  4.語文教育

安安爸上學的時候就經常跟安安奶奶抨擊中學的語文教育,直到今天才找到一個所見略同的人,還是個語文教師。安安爸的作文在中學的時候一直分不高,以爲自己就沒什麼寫作的天份。後來上研究生的時候迷上了交大BBS,也就類似現在天涯之類的網上論壇,足跡涉及mUD版(也就是網絡遊戲版)、足球版、歷史版、旅遊版、星座版等等。後來發現我的文章反響熱烈,並有多篇被多個版作爲精華收藏,才知道原來自己文章寫得也不那麼差。只不過上學的時候從來沒有一個老師教過我:寫作文就是你怎麼想的,就怎麼寫。老師都迷戀於傳授一些別人總結的“奇技淫巧”,卻從來沒有問過學生:這個問題你究竟是怎麼想得。可悲呀。我覺得其實語言都是相通的,一種語言好的人,有很大的可能性也會擅長其他的語言。安安爸從中學的時候就討厭背單詞,倒是喜歡讀英文課文,一遍一遍的讀,慢慢就記住了很多單詞、詞組和句型,還培養了語感。看到很多同學拿着厚厚的單詞書在背,安安爸是敬佩不已,不過自己實在太懶了,還有那麼多有趣的書要看或者遊戲要玩,實在沒興趣和精力去背。記得大學過英語四級,同學們都在奮力的背單詞,做模擬題,安安爸就拿着些英文小說和計算機專業的簡易英文讀本,在交大的花園裏邊打瞌睡邊看,到考試前四級單詞才背了一半,就去考試了。現在想想,真是無知者無畏呀。好在後來結局不錯,還考了系裏前幾名,看來懶人有懶福,嘿嘿。

有了安安以後,沒事的時候也會思考一些教育的問題,覺得很難。人和人都不一樣,沒有什麼所謂的成功經驗一定對別人也適用。不過讓孩子多讀些書,儘量讓他/她成長在一個友善、誠實的環境中,應該是好的吧。

最後,向大家推薦這本書,值得讀一讀。

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感8

九十年前魯迅先生在《我們怎樣做父親》裏說:“健全地產生,盡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於孩子言傳身教的影響力極大。

孩子是父母手心裏的寶,怎樣來寶貝自己的孩子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恰好。《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教給我如何正確對待孩子、教育孩子、給予孩子適度的愛。

我是一口氣把這本書讀完的。感覺收穫頗豐。作者給出了許多可具操作性的育兒指導,這一點與其它的書有很大不同。 雖然我的寶寶才2歲2個月,但是也覺得受益匪淺。 對以後的教育更有信心了。 從老婆懷孕到現在,我讀了大量關於育兒方面的書,發現不論是哪一位教育專家實際上強調的核心都是要愛孩子,只有愛才能使孩子發展出健全的心智,及健康的人格。對於如何去愛,我總結了我個人的想法與大家分享:

1.不要以爲有了孩子就能做好父母。做好父母是個藝術。 需要不斷學習,不斷總結,不斷反思, 不斷進步。做好父母需要付出極大的耐心,這不是一朝一夕能達到的,需要不斷修煉,提高自身素養。

2.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不要以爲他小,就可以忽略他的人格。愛孩子是一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之上的。否則就是溺愛。(至於如何尊重,你需要了解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有哪些特點,這樣纔能有的放矢。)

3.儘可能多的給孩子自由的時間與空間。

4.孩子的天性是不斷學習,不斷探索的。千萬不要扼殺他的好奇心。

5.如何給予孩子愛和自由。這是每個父母親一生的課題,沒有標準答案,不要以爲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條,任何一個來自你孩子的體驗及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對於我們能有幸成爲這獨一無二的經歷的體驗者, 我們應感到無比的幸福!

6.養育孩子是父母重新認識自我的過程。可以說是我自已的一個重生。這是孩子賜給我的福氣。對於我們這一代人所遭受的傳統教育的摧殘,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深有體會。但是在沒有孩子之前, 我們大部分人都苦苦掙扎在人性的矛盾之中。不能突破,也不知如何突破。 自從有了孩子, 大量的閱讀育兒書籍使我在認識孩子的同時也認清了自已,明白了自己性格中的弱點是如何來的,也開始有目的尋找力量來化解這種矛盾。我相信這種體會對於沒有養育孩子的人來說是永遠的遺憾。

7.當你願意與孩子一起成長時,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啊!!!

8.如果你希望孩子成長的更好, 請注意父母是必須不斷提高自已的, 不是應該,而是必須。父母所能給予的空間是大氣球,孩子的成長空間是小氣球,小氣球是沒有辦法衝破大氣球的,只有父母的空間不斷擴大,才能給予孩子更大的成長空間。雖然不是絕對的,但是父母的學習能力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的可持續性。

做父母是需要專業的知識的,可以說是最具專業知識的一種職業,而我們很多人都是沒有培訓即已上崗。天下父母們請驚醒並努力吧!

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感9

這個假期我閱讀了《孩子不得不管》,《千萬別管孩子》,《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等書,但其中對我幫助最大的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也許是自己剛剛做了母親,非常想把自己的女兒教育好的原因吧,我從頭到尾認認真真地閱讀了全書。本書的尹老師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專家,曾經做過老師,同時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培養了一位出色的女兒,她用自己16年的教子經驗向我們娓娓道來了教育的最好境界——有心無痕。全書共分七個章節,每個章節一個主題,從愛、學習、品格、習慣、家長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誤區等多個方面向我們講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則,給了我們意識形態上的震撼和生活細節中的指導。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一、學習不要“刻苦努力”。

尹老師強調要讓孩子們輕鬆學習,千萬不要用學習作爲懲罰孩子的手段,引導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把所學的東西應用到生活中去,真正體會學有所用的樂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運用“逆向思維”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與我們常見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學習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獎勵……這些觀點聽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點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細讀之後,你會恍然大悟,你會發現尹老師在向我們講述一個樸素的道理:要讓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讓孩子愛上它。

很多老師都說過這樣的話:不談學習,每個孩子都可愛。換言之,在學習上,這孩子是不可愛的,是讓人頭疼的。可是在學校、在家長眼中,學習卻是最重要的,學生學生,不學習那哪行啊?於是,這孩子就被貼上了“不可愛”“差生”的標籤。爲什麼有那麼多的孩子平時都是那麼活潑可愛,聰明機靈,而在“學習”這件事上就變成差生了呢?“你這孩子挺聰明的,就是在學習上不用心,不刻苦。”這是老師說得最多,而家長們又最容易接受的理由。

一個人不可能既討厭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愛上某件事,他才能把這個件事做好。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小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孩子的求知慾,讓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爲“我要學”。

二、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

尹老師設了一個“記功簿”,記錄孩子成長中外在的一些進步,同時也記下了她內在的進步與成長。每頁只記一件事,畫一朵小小的紅花——算是給孩子的獎勵。這個方法,很多家長和老師肯定都用過,但卻有些小小的不同。有的除了“記功簿”還有“記過薄”,想借以提醒孩子不要再犯同樣的錯,沒想到這樣的結果是,優點會鞏固成爲真正的優點,缺點也會鞏固下來,成爲總也改不掉的缺點。也有的在設“記功簿”時,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如作業得了幾星,考試得了幾分,比賽得了幾等獎……,忽視了更爲重要的品行的培養。

兒童和成人一樣,都喜歡受到肯定、受到激勵。在肯定和激勵的環境中,他們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進步。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會愈挫愈勇,他們需要成功體驗。而事實上,孩子成長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點進步都是應該得到肯定的,如“幫媽媽洗菜,洗得很乾淨”“幫鄰居奶奶收衣服”“扶受傷的同學上醫務室”“主動撿起地上的垃圾”“能主動承認錯誤”“勸阻同學玩危險遊戲”等等。作爲教師,還要想辦法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體驗。成功體驗不是偶爾得到的高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後的喜悅。

三、對孩子要謹言慎行。

在這本書中,這位媽媽對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是那麼用心,字裏行間都流露着她對女兒的理解和尊重,更是懂得用一個個巧妙的方法來促進女兒的成長。當讀到這些內容的時候,便開始反思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面對學生的錯誤行爲時,多以發火、批評、懲罰等方式來處理、對待。讀完這本書之後,我開始改變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開始去了解學生,遇到一些事情全班商議,讓學生真正成爲班級的小主人。

四、絕不可急功近利。

家長和老師們很多不恰當教育行爲都來自於急功近利的心理。我希望孩子們能夠在我提出一個要求之後,就一下子記住,不許再犯。如果再犯就會受到懲罰。可能孩子們會很快養成一個好習慣,但是他們之所以養成了習慣,並不是因爲覺得這樣的好習慣對他們的學習或生活有幫助,而僅僅是因爲害怕受到老師的懲罰。這樣的好習慣不是真正的好習慣。

以上是我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一些認識和想法。我覺得收穫不僅僅是具體方法上的收穫,更多的是對自己的反思。

看這本書,真的覺得受益匪淺!教育就在身邊,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機,關鍵是你擁有什麼樣的教育理念,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導。讓我們記住她的一句話吧!“孩子不是爲了”長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爲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應該有功利性,愛孩子纔要施教,施教應該溶於濃濃的愛中。

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感10

閱讀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對作者書中的一句話感觸很深,她說:“現代教育中,父母可以爲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爲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時間和心思,不就是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歷程嗎?”我由衷贊成作者的很多觀點,比如不要捉弄孩子;讓孩子愛上閱讀;培養學習興趣大於看重分數的高低;驚歎孩子想象中的河流是粉紅色,雲朵是藍色;父母要自己帶孩子;母親對生命的熱愛會像她的焦慮一樣感染孩子,陪着孩子長大是收益最高的投資……

這本書的作者尹建莉,是一名教育學專家,也是一位教女有方的媽媽。她既是好媽媽又是好老師,寫這本書意在溝通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有感於家庭教育的被忽視與不得法,而取名爲“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她用自己多年來教育女兒的親身事例來論述教育觀點,因其舉例充分、語言生動,這本書比晦澀呆板的教育論着要好讀得多。

作爲一名教師,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不時會有驚喜的發現,書裏有很多的理念對我來說是耳目一新的。比如作者認爲要使孩子的學習能力強,不是去上各種提高班,有一種“魔杖”就是課外閱讀。凡從小有大量課外閱讀的孩子,他的智力狀態和學習能力就會更好;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孩子在小學,甚至初中低年級時,僅僅依靠聰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績的,但如果沒有閱讀墊底,年級越高越會顯出力不從心。她反對給那些閱讀經歷尚淺的孩子去上所謂提高“寫作技能”的作文班,閱讀對寫作來說,是最根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大技”,而拋開了閱讀所講的種種技巧,最多可以稱爲“小技”。沒有大技,一切小技都沒有實現的條件。她還提出了好多關於閱讀方面的建議,比如應該讓孩子感覺到閱讀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沒有任何其它的目的;好閱讀儘量用書面語,壞閱讀拋開書面文字大量使用口語;好閱讀要求快快讀,壞閱讀要求慢慢讀;好閱讀在乎讀了多少,壞閱讀計較記住多少;好閱讀讀字,壞閱讀讀圖。正因爲在她正確的引導下,她的女兒小學時就讀完了金庸全部武俠小說共十四部。說起作者的女兒,也是讓人羨慕,小學時跳過兩次級,10歲便上初中,16歲參加高考,取得了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個性品格方面,也表現出超越年齡的成熟,自主自立,樂於助人。可在作者的書中,卻處處被描寫成一個和普通孩子沒什麼不同,而且也經常犯錯誤的孩子,幸運的是她遇到了一個好媽媽。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是所有教育者的共識。平日,老師們總是花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來督促孩子養成好習慣。無形之中,好像把這樣重大的責任全放在了學校教育上。作者指出,對於這一張白紙,最先畫上一筆的不應該是老師,而應該是家長。兒童養成好習慣的起步應該是身邊朝夕相處的家長,媽媽給孩子文明的氛圍,孩子就將在這文明的氛圍裏生活。作者舉例說,當年教女兒整理東西時,也曾大費周章。儘管反覆提醒女兒要提前準備上學所需,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孩子還是丟三落四,常要父母往學校送東西。有一天,孩子又落了家門鑰匙,而這也是母親在出門前反覆提醒過的。針對這一情況,母親果斷地決定這次不再送東西。這樣,女兒回家,進不了家門,父母又加班。只好在門外苦等了一個多小時,耽誤了寫作業的時間。晚上,母親找女兒談話:“往常這時候早做完的作業,耽誤到現在,什麼原因啊?”女兒回答:“因爲鑰匙沒帶,進不了家門。”“不方便吧?”“嗯。”這時候,母親從女兒懊惱的神情中已經知道,孩子已經深刻體會到自己的丟三落四帶來的不便,就不再說什麼了。第二天,母親發現孩子在出門前特意確認了一遍鑰匙帶了沒。從此,忘帶鑰匙的事再也沒發生了。

這只是衆多事例中的一點,但卻讓我看到了一位頗具教育智慧的媽媽。帶鑰匙是家裏的事兒,帶文具書本是學校的事兒。學生常常苦着臉告訴你:“老師,我忘帶文具盒了!”這時,老師是不是也該換個方法呢?

“有些無傷大雅的錯,就讓孩子犯吧。”聽起來,這是很多嚴厲的老師和家長所不能容忍的。作者提出,兒童犯錯,上帝都會原諒。大人永遠不能期待一兩次犯錯之後,孩子就會馬上改正,教育的作用立竿見影。絕大多數情況是,你教育、懲罰了千百次,孩子還是照樣犯錯。這時,如果你還是無法容忍,那隻能把自己“逼上絕境”,糟糕、憤怒的情緒籠罩頭頂,進而殃及孩子。而一旦孩子對大人產生恐懼,將會築起心靈的防線。無疑,這會嚴重妨礙更深層的溝通。所以,有些錯,如果無傷大雅,就讓他錯吧。你不能精確估計孩子改掉這個錯誤的時間,那就踩踩剎車,讓兒童在成長中自行修正。

書中的很多觀點來源於生活,被作者一提煉後顯得生動準確,而且極易讓讀者接受。“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不是用天平衡量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孰輕孰重,反而,讓我這個天天要跟兒童打交道的小學老師,獲得絲絲啓發。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希望我的家長朋友們都能讀一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相信一定會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