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育激揚生命》的讀後感範文3篇

《教育激揚生命》的讀後感範文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1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激揚生命》的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激揚生命》的讀後感範文3篇

  《教育激揚生命》的讀後感範文1

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較以前的課堂教學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總感覺缺少某些重要的東西,束縛自己不能大膽、很好的突破常規的教學。

在讀《教育激揚生命》一書時,讓我認識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從根本上轉變觀念,促使課堂依賴於學生、信任學生。例如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能很好的讓學生切實展開討論,怕的是影響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能就教學重難點放手,怕的是學生出現錯誤等等。這樣的心理出現課堂上不能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課堂學習活動中,積極性自然不能很好的調動起來。

《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中介紹進行生本教育關鍵之一就是高度相信學生,把學生當成自我教育的資源,以啓發爲主,從關愛入手,讓調皮學生感到慚愧,從內心激發他們改正缺點,積極向上的願望。實踐中真正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不被考試成績、眼前的一點功利所左右;要教師徹底放手,不被教科書、教學任務的完成牽着鼻子走;需要教師大膽取捨,整合教材,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需要教師認同學生、欣賞學生等等。

取得好成績,人們還有一種頑固的思維習慣:我們只想用老辦法,如果老辦法不行就更加變本加厲的用老辦法。最常見的就是日常教學醉心於題海,而忽視基本的和人的生活與思考密切聯繫的部分,學生做題一旦出錯,我們就不斷地加題目,永遠把做對的希望寄託在下一道題目上。結果,一個錯誤產生一串題目,這樣就產生了更多的錯誤和更多的題目,們很少反思學生對於基礎部分的理解有什麼問題。相信老師們的這種心理和這樣的做法還普遍存在,致使在日常教學中經常出現類似明明做過這一題目或上課講過學生還是出錯的現象。仔細分析主要原因就是教師不能從學生的認知出發、沒有做到相信學生自己能學好的原因。導致教師自己苦口婆心的講解、辛苦的蒐集題目但是學生卻不領情,不能利用教師辛苦的勞動取得令人滿意的學習效果。

在以後的教學中,做到相信學生的潛力和智慧,真正發揮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生本教育的課堂,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突出學生的學爲中心,不再過於強調教師的教。在日常聽課、課堂評價中,教師們不再特別關注授課教師分析是否到位、清晰,而是更加關注課堂中學生的學的情況。只有學生真正投入學習、不斷產生種種思維碰撞的課堂才真正吸引我們,才能看到學生興奮的臉龐。在日常教學中我們還是存在“教喝水”的現象。“教喝水”的故事是這樣的:本來你想喝水,那麼拿起礦泉水,不假思索就可以把它喝下去,因爲你對喝水有生命的需要,有生命的本能。現在將定你鄰座的老師對於喝水沒有生命的需要,也沒有生命的本能,都需要你教。於是你把它變成教材,進行講解,最後考查。教材的第一章第一節想必是“順時針和逆時針”,而第n章則想必是水瓶應該舉到什麼樣的高度………然而,鄰座聽得十分疲憊,考查起來他可能僅僅是60分,而且,可憐的他想用你教的辦法喝水的時候,竟然不會喝了。當看到這一點時,我不禁笑起來,但慢慢的又進入靜靜的思考中。我們總以爲學生懶、學生不好教、學生不會學、學生學不好等等,而以教爲本的課堂出現了學生上課走神、開小差甚至睡覺的現象。究其原因就是我們把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了,我們把學生當成了一無所知的人。而生本教育實驗學校的實踐證明:學比教快、學比教直接、學比教到位,長期以來我們沒有去關注過,我們習慣了教,因爲我們教師對於自己的掌握知識是胸有成竹的,總想將自己的這些讓學生知道,這樣才能更好發揮教師的作用。

《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中這樣給教學進行定義: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支持下,激揚、強化、優化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就這一點我們應該在以後的教學中依靠學生的學習行爲,充分調動學生這一重要資源,達到提高學識的目的。

  《教育激揚生命》的讀後感範文2

讀一本好書,可以使人心靈充實,眼界開拓。細品郭思樂教授的《教育激揚生命》,呼喚教育迴歸生本!

郭思樂教授在書中說:“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資源。”是啊,一直以來,在教育者的心中,學生僅僅是我們教育的對象,很少人能夠認識到學生還是豐富的、鮮活的教學資源。郭思樂這一全新教育主張的提出,使我們重新認識了學生,也重新思考了教與學的關係。

書中講了這樣一件事:香港的一位專家在講演中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堂課,老師病了沒來上課,來的是代課老師,同學們很高興,因爲代課老師是不上課的,只要關注學生不吵鬧就行,學生玩什麼都行。學生開始很安靜,漸漸地聲浪起來了,這時代課老師敲敲桌子:喂喂,你們這樣吵,我就講課了。”這樣一來,學生被鎮住了,班裏立刻安靜下來。郭思樂教授談到的這個故事啓發我們,玩是兒童的天性,而教和兒童的玩是對立的。教能不能轉化爲“玩”呢,很難,而學是可以轉化爲玩的,因爲它有三個有利的條件:一、學和玩有同樣的主體,都是兒童自己。二、學就是要學習真善美。三、兒童的喜愛活動的天性,其本質上又是學習的天性。教必須轉化爲學。一位老師說得好,學校就是學校,而不是“教堂”。

在生本教育實驗中,我們會感到,在基礎教育的範圍內,且不說許多東西不能教,就算是能教,學往往要比教來得順利和容易得多。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而推演到我們,則是“事得一以順”,找到了事情的真正本體,事情就會變得順利。我們找到了學是教學的本體,教原本就是用來幫助學的。

書中,做了一個類似於思想實驗的想象。如果你想喝水,那麼拿起礦泉水,不假思索就可以把它喝下去,因爲你對喝水有生命的需要,有生命的.本能。現在假定你鄰座的老師對於喝水沒有生命的需要,也沒有生命的本能,都需要你教,於是你把它編成教材,進行講授,最後考查。教材的第一章第一節想必是“順時針和逆時針”(擰蓋子必備的知識),而第N章想必是水瓶應該舉到什麼樣的高度……,然後,鄰座聽得十分疲勞,考查起來他可能僅僅是60分,並且,可憐的他想用你教的辦法去喝水的時候,竟然不會喝了。

這個故事對於當下繁雜的基礎教育問題具有一針見血的見解作用,它比喻我們教育中大量存在這種不用教的東西,尤其是本能可以實現的東西,我們許多時候在教本能!

聯想我們實際的教學,長期以來,我們對於本能可以實現的事情,卻教得十分認真,做着許多無用功或者有害功。比如我們物理教學中,指導學生學會使小燈泡發亮的連接方法。之前我們會教學生把燈泡一端用導線連電池的正極,另一端連電池的負極,一步步,學生近乎毫無自我發揮的空間。

而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導下,老師給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在確保安全的條件下,藉助學生自己,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和實踐,學生會發現可以一次同時讓2個小燈泡發亮;可以同時連接2節電池,可以增加小燈泡的亮度……

你給學生學的機會,而不要認爲他不能學,不肯學,他會興致勃勃地學,比教要直接的多,方便得多。爲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解放兒童,我們的工作必須是靠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來完成,這樣簡單、自然的思考,長期以來我們卻沒有去關注,我們作爲教師常常太主觀主義了,因此也浪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

我們的傳統教學中,事實上諸多方面是嚴重壓抑兒童原應激揚的生命本性,這也導致了相當多的尖銳的教育教學矛盾問題出現,以至於到今天很多傳統教學問題已經基本上到了難以破解的地步,現在反思起來,教育教學問題死局的本質依然是未把主體迴歸到“學生”這一個最關鍵的對象之上。

而“以生爲本,激揚生命”的生本教育,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倡導並始終明確堅定徹底地以“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爲教育教學宗旨及目標,真正把教育迴歸到“學生”“孩子”“兒童”這個教育主體之上。

生本教育,無疑是當下破局基礎教育教學難題的一條光明改革之路。我想就讓我們通過生本教育,還給我們的孩子一個真實生動精彩的課堂。當下我們的教育需要生本,請讓我們的教育迴歸生本!

  《教育激揚生命》的讀後感範文3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老師病了沒有來上課,來的是代課老師,學生們很高興,因爲代課老師是不上課的,她只要管住學生不吵鬧就行了,學生們可以看課外書、畫畫、做手工;開始的時候,班級裏很安靜,漸漸的聲音就大了,這時代課老師敲敲桌子:“喂喂,你們再這樣吵,我就講課了。”這樣一來,學生被震住了,班裏立刻安靜下來了。看了這個故事,我深刻的感受到,想要改變學生消極的學習現狀,拒絕高分低能的遺憾,教師必須先改變自己,只有改變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堅決徹底的依靠被教育者生命的蘊有,纔可以使我們的教育理想得到全方位的實現。

作爲一名小學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工作,確實存在很多問題,我們的教育真是以生命爲本的教育嗎?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所面對的教育對象是有個性的,學習階段的孩子,不僅在長着身體,豐富着知識,也在發展這着個性,而班級授課至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他客觀上很難顧及每個孩子的個性心理和個性狀態,主觀上導致了教師在評價學生時省時、省力、一刀切的現象。老師心中的優生就是“成績好”,這一好可以遮百醜,若是體育好,那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會電腦,那是不務正業,勞動積極肯幹那是沒出息。教育在我們很多人的心目中就是培養會讀書會考試的學生,我們把這些學生稱之爲“人才”,而導致了一大批不是這種人才的人才,他們在班級裏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從而否定自己的能力,隨便應付難以提高成績的學習,變得毫無理想,放棄努力,自由散漫。

於是,我一直被一個問題所困擾:如何從根本上改變厭學現象,使每個學生都喜愛學習,愉快的學習,讓他們的身心都能得到真正健全的發展呢?

自從閱讀了郭思樂教授的著作《教育激揚生命》,深深地被書中介紹的生本課堂所吸引,因爲生本課堂是一座知識的寶殿,同學們歡天喜地地在裏面奔跑跳躍,生本課堂是一座充滿智慧的花園,同學興高采烈的在裏面自由採擷;生本課堂是一座精神的伊甸園,同學們思維的觸覺無拘無束地向着陽光燦爛的天空發散。這是我們全體師生共同嚮往的生本課堂:這裏沒有打手板的戒尺,沒有特爲驚醒夢中人而發出的厲喝,沒有安靜,看黑板之類的勸導,沒有呱噪,沒有責備,沒有對下課鈴的渴望,甚至連東張西望都沒有。學生是如此的關注學習,教師是如此的認同學生的個性,欣賞他們每一個“獨到”的發現。

如何實現我們理想中的生本課堂呢?首先,要樹立起“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教育理念;高度尊重學生,使得教師對學生的愛不再是一種師生理念下的長輩施捨,而是讓學生作爲一個大寫與老師並肩站立,老師對學生的尊重是對人類基本道德的尊重,就自尊心而言,學生不再是師道尊嚴的殉葬品,就人格而言,學生真正感到了平等,感到了平等的學生,在被尊重的激勵下,懂得用進取來維護這種尊嚴。完全相信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是把學生當作一個真正的求學者,相信他們想學、能學、會學,相信他們既是受教育者,同時也是教育的資源。

我們羨慕這樣的生本教育,但是作爲教師也會產生這樣那樣的疑問:在我們心目中的兒童,弱小、無知、懶散、好動,如果高度尊重他們,他們的行動就會失控,就要超越安全的範圍,完不成教學的任務。再有,我們顧慮的是,即使我們嚴加約束,學生尚且難以完成學習任務,要讓他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豈不是更不可能完成嗎?我們還有這樣一種直覺,教師是有知者,教學理所當然應從有知流向無知,如果全面依靠學生,依靠學生自己,成績是不是得不到保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