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語文課程標準》讀後感大綱

《語文課程標準》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下面是小編我爲您準備的“《語文課程標準》讀後感”,歡迎參考,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語文課程標準》讀後感

  《語文課程標準》讀後感一

今年暑假我有幸學習了《小學語文新課標》,使我受益匪淺,《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上進行了一次系統而大膽地變革。它吸收了現代課程理論的最新成果,通過學習我對《小學語文新課標》的認識和理解如下:

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教育的任務是什麼?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陸儉明認爲,語文教育,一是給學生真、善、美的薰陶和教育,二是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三是讓學生掌握恰到好處的語文能力和知識。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將語文學科的任務侷限於工具性的一面,忽視其他語文素質的培養,社會各界和家長曾對語文教育現狀提出尖銳的批評。針對語文教育存在的弊端,此次課程改革,重點進行了語文課程功能的開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闡明瞭語文課程的性質;二是突出了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教學中的地位,並根據課程的特點,將其貫穿於各階段的目標中;三是強調了人文素養的提高主要靠薰陶感染、潛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輸。語文教育的任務是什麼?課程標準開宗明義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與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語文負載着傳承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務,有着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互融合。爲此,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語言能力發展的同時,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提高文化品味、審美情趣。比如,在閱讀中,要求學生不僅做到文通字順,而且通過閱讀作品,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命運關心作品中的人物命運和喜怒哀樂,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

二、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俗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古聖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再簡單不過了,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後融會貫通,化爲已有。一味的讀,一味的背,在硬性讀背的戒尺下不也培養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朱熹曾經說過: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同作用。心理學家早有實驗結論:多種分析器官協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葉聖陶老先生說過:“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潑地流個不停。”教師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爲學生提供了廣闊的體驗空間和實踐課堂,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激發自我寫作興趣,從而寫出心中想說的話,心中想寫的事。

三、學生自悟能力的培養

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纔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學“文”。當然,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採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必 須在 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維培養,自悟探究中要有語言訓練,自悟探究中要有創新的火花。我會有效結合優質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提高學習的自覺性;讓學生切實認清學習語文的重要意義;努力使教學有新意,讓語文學習對學生的吸引力不斷增強;注意感情的培養,創設情境,進行情感教學;培養學生廣泛的好奇心;通過挖掘審美的因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避免被動的接受性學習;課內語文學習要與課外學習,語文實踐活動相結合等等。通過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方法使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持久而強烈,語文教學自然就會輕鬆起來。

總之,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爲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教學中要強調“精講”,使學生能在課內完成大部分作業。爲此,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和體驗,並以兒童的經驗、體驗爲中介,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與兒童生活的具體性、多樣性、獨特性的矛盾。從兒童的經驗世界出發引導兒童進入課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兒童的自我體驗爲契機、引發兒童和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共鳴。既使是學生髮表了一些“異想天開”,有悖於常理的意見,也不要輕易否定。我們常常見到的是,恰恰是學生天真、幼稚毫無忌諱的“童言稚語”,表露了兒童純真的天性,閃爍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課堂。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反覆歷練,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累積起來,纔會形成一個人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有語文,把語文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讀了新課標後,我更加感覺到這種美麗的必要,她是語文學習的領航者。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帶領我的學生們去感受這種美麗!

  《語文課程標準》讀後感二

在這個假期中,我學習了《語文課程標準》及其解析,對語文課標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通過學習《新課標》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認識到小學語文,學習新課標,收穫豐厚,感觸很多,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

《語文課程標準》讓我認識到,語文教育的目標不是單一的,不是讓學生認幾個詞、背幾句話、寫幾篇文章就夠了的,作文教師,我們要通過語文課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如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的:“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我們不能僅僅從應試的角度培養學生,只要求學生考試拿高分、取得好成績,還要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讓學生具備把語文很好地應用到生活的能力,從語文學習的角度全面提高學生的自身素養。

其次,新《語文課程標準》更加註重了學生的主體性。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語文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當然,在準備課程時教師要用心、用感情解讀課文,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質兼美,意蘊深遠,作爲語文老師,首當應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後面的作者認真對話,靜心凝神地加以研讀。但這並不意味着語文教學是教師講述教師本文的讀書心得,甚至是教師故弄玄虛的賣弄,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纔是真正的教育”。教師吃透文本的目的是知道哪一點是讀者真正感興趣的,哪一點是值得學生仔細品味的,從而提出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新《語文課程標準》也告訴了我們,要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只有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悟出課文的精髓所在,才能形成學生的自我教育途徑。

當然,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採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必須在教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這就要求教師所設計的問題還要具有一定的包容度和思考力。中說道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在閱讀教學中,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於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不必要設置單一的、唯一的正確答案,教學時少問“是什麼”,多問“爲什麼”。總之,語文課堂的問題設計應立足在積澱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上,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去揣摩字詞含義,去探究文章主旨,去發現語言材料運用規律,去鑑賞作品的表達技巧,去感悟作品所蘊含的情與理。課堂上多去探討這類有語文價值的問題,學生的語文素養自然會提高,學生的能力也自然得到了培養。且對於問題的答案,教師不應只設置一種標準答案,要有一定的藝術與技巧,杜絕形式主義的問答,鼓勵學生自主探究,鼓勵答案“多元化”,達到“百花齊放”的效果。

還有,我也認識到,語文的教學所設置的目標和問題不能單一要盡力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既然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那麼教師就應當盡最大的努力讓班中的學生全部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讓班中的學生都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都能通過課堂提高語文素養。所以教師在提問時也要以學生爲主體,要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使之適合學生。問題太簡單學生沒有思考迴旋的餘地,問題太難,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所設計的問題要與學生的水平相符合。這樣,老師所設計的問題才能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與熱愛,讓學生由“要我學”變爲“我要學”,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當然在教學目標的設置與學習的評價方式上,我們也應當採取分層教學的方式,在新《語文課程標準》中針對學習目標的設置不光分爲寫作、閱讀、識字等幾個方面,在幾個方面之下還有不同層次的要求,這也讓我意識到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特別的,由於學生基礎的差異和水平的不同,在學習中對其的要求也應不同。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也應注重學生的差異性。

此外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最重要的是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俗話說:"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予漁”這句話告訴了我們方法其實比知識更重要。學生如果只是學會了某個知識,那麼學生所掌握的也只是教師教授的那部分,並不能舉一反三,沒有學會學習。但如果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適當傳授一些學習方法,將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學生掌握了方法,也就能利用方法更快樂,更有效地去獲取知識。巴金有句話說得好: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學成功的一半,如果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就會自主地、積極地學習,而不是在教師和家長的監督與逼迫下被動學習,學習的效率也會大爲提高。作爲一名語文老師和班主任,我意識到我應當從現在起,發現學生學習習慣上所欠缺的地方,並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加以灌輸,把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納入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中,讓學生在我的潛移默化之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當然,習慣來自於堅持,要想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必須細心培養並持之以恆,直到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以上就是我對新《語文課程標準》學習的心得體會,我相信隨着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語文教育也會越來越完善,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我也希望能在語文教育這片天地中和學生共同成長、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