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愛的藝術讀後感範文(通用29篇)

關於愛的藝術讀後感範文(通用2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34K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辛巴達航海曆險記》讀後感範文(通用2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愛的藝術讀後感範文(通用29篇)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1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全新方式解釋了愛:弗洛姆從“激進的、人道主義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場出發,把“愛”看作是人類對自己生存問題的一種回答,是人與人之間合作統一的巨大力量。愛並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可以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的一門藝術。

在這本書中作者主要通過人們瞭解愛的理論,然後實踐愛,從而實現愛的藝術。在愛的理論中作者說到了:

一、愛情對生存問題的回答。

二、父母與孩子之愛。

三、愛的對象,這三個方面闡述了愛的基礎是給予、關心、責任感、尊敬和了解,它的主動特徵是給予,不是接納。很多人覺的給予的同時就意味着失去,但對於愛而言,對於一個心中有愛的人而言並不是如此,因爲愛不是商品交易,你給予的越多,自己所的到的也就越多。這也就是愛的真諦。

看完了這本書,感覺寫的很美,很另類,但可能是作者的思想太深遂了,未能完全參悟。只是對其中的博愛頗有感觸。在之前總感動於個人的愛,總覺的相愛的兩個人很幸福。但人們把這種如癡如醉的入迷,瘋狂的愛戀看作是強烈的愛情的表現,而作者認爲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女過去是多麼地寂寞。是呀,我們之前都是認爲愛只要找準對象,就可以無限的愛,可以不無需任何技巧。但結果大多都是開始的甜蜜換來的只是誤解、隔閡最後也只能是短暫的歡欣之後的離別。這也就是作者說到的我們只是爲了排解各自的寂寞,這是無法長久的。在作者看來這是一種自私的愛,我們應該把一切愛都以博愛爲基礎。就是對所有的人都有一種責任感,關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願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這也是聖經裏提到的一種愛的方式:愛他人應如愛己。博愛對所有人的愛,其特點是這種愛沒有獨佔性。

這是一種寬廣的胸懷,不僅是對他人的愛,對社會的愛,還應該包對自然的愛,也就是對整個世界的愛。這也就能理解一些偉大的獨行者,他們爲了自己的事業,爲了社會的事業能長期忍受“寂寞”。之前總覺的不可想象,但現在想來是自己太膚淺了。他們的愛已超過了爲了消滅自身孤獨的需要而上升到了一種對他人的一種關心,對社會的一種責任,對世界的一種奉獻,這是一種偉大的愛,一種普遍的愛,一種對消滅與神隔閡的愛,一種對上帝無限虔誠的愛!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2

剛剛纔將費洛姆的《愛的藝術》這本書讀完,它不僅讓我進一步的理解愛的含義,同時也給了我深刻的啓示。《愛的藝術》從人類最關注打的愛情話題着手,探討了愛的本質,愛的歷史以及愛在現今時代所遇到的價值和精神危機。

在未讀這本書前,我和大多數的人一樣片面的認爲愛就是一種令人心神盪漾的情感,愛本身十分簡單,沒什麼可學的,困難在於找不到愛的對象或被愛的對象。這種想法是片面的,粗淺的。但在費洛姆《愛的藝術》裏我找到了那個指引着我前進的燈塔。

確實愛就是一門藝術,正如生活是一門藝術一樣。我們要學會如何去愛,就的像學習其他的藝術——如音樂、繪畫、木工等一樣去開展行動。人們往往通過外在因素來贏的別人的愛。如男子所採取的方法是在 其所處的社會地位所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地獲的成功,儘可能地攫取權力或獲取財富。而女人通過塑造形體和服飾打扮等手段使自己富有吸引力。雖然在現今社會裏,這種行動很吃香,但是他們往往忽視了內在因素。

愛應該是一種主動性的活動,而不是一種被動性的情感。愛只有,在自由中才能的到發揮而且用不是強制的產物。愛包括了給予、責任、尊重、關心、瞭解等,在愛別人之前必先自愛,如果一個人能創造性地去愛,那他必然也愛自己 ; 但他只愛別人,那他根本就沒有能力去愛。

愛是給予,只有你付出,給予後纔會有收穫,俗話說的好“一分耕耘一份收穫”千萬別認爲給予就是在吃虧,其實他是愛的另一種詮釋。

愛是責任,因爲愛,一個幸福的家庭誕生了,從此作爲家裏的支柱就有了所承擔的責任,這是一個完全自願的行爲。

愛是尊重,我們應該關注對方應該按照自身的本性成長和表現,不能利用對方,給對方自己的空間與自由。在尊重別人的同時也應該先了解對方,如果你不瞭解對方,那麼想尊重對方就不怎麼可能。

愛是關心,這一點母親對孩子的愛中表現的最爲顯著,我同很多人一樣認爲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愛,因爲母親不僅孕育了我們的生命,還在我們的成長中佔據主導地位。

愛有恨多種,如父母之愛、兄弟之愛、性愛、上帝之愛等等。它是無形的無處不在的,所以細心的去觀察與感受你會的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讀完《愛的藝術》這本書,我還有一個很大的感嘆就是我隱約的感覺到作者對於東方文化智慧的推崇,所以,現在對於本國文化也很感興趣,當然,在這一點上我比較贊成羅素對於中國文化的辯證看法:他覺的中國文化是一種很和諧的文化,中國人對於生活中採取的一種幽默,泰然的態度是十分可取的,但是有時候,中國文化太過於和諧,從而有一種迂腐,愚昧的傾向,我覺的在本國文化的基礎上,我們是應該適當融入西方文化一種積極進取的特徵。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3

沒看這本書之前一直認爲愛是人的一種本能,從無條件的母愛中知道付出與奉獻,從父親的嚴厲與寵愛中學到堅強與責任,這都是我們潛意識中愛的本質。在讀完《愛的藝術》之後才知道原來愛也是一門學問也有理論也需要實踐。雖然艾裏希——弗洛姆生活的時代和背景已經跟我們大相徑庭,但是他對愛的理解並沒有隨着時間的變遷而產生很大的分歧。書中引用了一些心理學的術語但是都不是很艱澀難懂,雖然不是完全贊同他的見解,但是他不同於一般人的對愛的詮釋也使我感覺對愛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愛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知識和努力。弗洛姆認爲造成“愛不用學習的態度”的原因是:大多數人把愛只是簡單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去愛,所以他們使用各種途徑贏的人心、具有吸引力;還有人認爲愛的問題就是愛的對象的問題,而不是愛的能力的問題,人們認爲愛本身十分簡單,但是要的到一個合適的愛的對象則難的多;人們不瞭解“墜入情網”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在人類社會中幾乎沒有哪一種活動、哪一項事業像愛那樣,開始時充滿期待和希望,而結果又常常以失敗而告終。因此,他主張愛也需要學習。在他論述的過程中我覺的有一段話說的特別好,至少我覺的很真實,“兩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當他們突然拆掉使他們倆分隔的那堵高牆時,他們感覺彼此的距離越來越近,最後融爲一體。但是這種類型的愛情就其本質來說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只是曇花一現。這兩個人漸漸熟悉,而親密體驗的奇妙光環卻日漸消退,直到最後他們的衝突、失望及彼此之間的厭煩,把當初僅存的美好感覺完全破壞掉。然而,在一開始他們根本不會想到將是這樣的結果,實際上,他們並不懂什麼是愛,他們只是把彼此之間如癡如醉的迷戀與瘋狂當成了雙方強烈愛情的表現,但其實,最初那種彼此之間的迷戀也許只說明瞭他們以前是多麼的孤單。”確實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愛情就如曇花般稍縱即逝,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爲他們沒有認識到什麼是愛,而只知道自己很孤單。爲了逃避這種孤單的感覺而選擇暫時的麻痹。

愛的對象。“愛並不是某個具體人的一種關係,而更多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性格上的傾向。這種態度決定的是一個人與整個世界的關係,而不僅僅是決定與自己愛的對象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只愛自己的對象,而對其它人漠不關心,那麼他的愛就不是真正的愛,只不過是一種共生體的依戀,或者是一種更高的意義上的自私。然而,絕大多數的人相信愛的問題就是愛的對象的問題,而不是愛的能力的問題。他們甚至認爲只愛一個人不顧其他恰恰是自己強烈的愛的證明。其實這種想法十分荒謬。就像一個人想畫畫但又不想學習繪畫這門藝術,他只關心能不能發現可以激發創作靈感的模特,自認爲一旦找到就會畫出美麗的作品來,這自然是荒謬可笑的。”其實我並不贊同他這種說法,對於戀愛中的人來說彼此眼中只有對方,這在我們看來在正常不過的了。他們只顧及到自己愛的人而忽略了其他人,是因爲愛情本身就具有排它性。他們忽略其他人也並不能說明對其他人就沒有愛,而是不同性質的愛。這在他看來是荒謬可笑的讓我感覺十分不解。

不同形式的愛。弗洛姆在書中列舉了一些不同形式的愛如:博愛、母親的愛、性愛、自愛和上帝的愛,在這幾種愛中我認爲梅斯特——艾克哈特對自愛的一段論述很特別:“如果你愛自己,你就會像愛自己一樣愛所有人。如果你對別人的愛少於對自己的愛,你在愛自己的時候也不會成功。如果你愛所有人,包括你自己,那麼你就是把他們當作一個人來愛,就是一個偉大而公正的人。”在我看來現在的社會中愛自己可能就是一種很常見的自私的行爲,但是弗洛姆認爲自私和自愛不是一回事,而且是背道而馳的。他認爲自私的人並不是太愛自己而是根本不愛自己。他對自己的利益過分的關注正是他缺乏對自身的愛和關心的表現。缺乏自愛表明他缺少內在的創造性,使他感到沮喪、空虛和孤獨。所以他會通過其它的滿足來彌補自己是去的幸福。看上去他好像對自己非常關心,但實際上只是在掩飾自己在愛的能力方面的欠缺。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觀點“自私的人就是自戀的人,他們把對別人的愛投射到自己身上。”他認爲自私的人的確不愛別人,但這不僅是因爲他沒有能力去愛別人,而且因爲他也沒有能力去愛自己。我覺的這個觀點很特別,確實能做到愛自己又愛別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做到這一點在我看來他是一個偉大而公正的人,至少我是這麼認爲的。

下面我說一下我對愛的理解,隨着社會發展的腳步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也像上了發條的時鐘一刻都不敢怠慢。這就使的人們的生活充滿了無形的壓力,愛可能是緩解這種壓力最好的祕方,當然我說的愛不僅僅是愛情也包括友愛和親情。暫且不說這愛到底用不用理論性的學習,先感覺一下自己有沒有感覺到孤獨,如果有的話不妨找自己的朋友、家人好好聊聊,雖然不會有很明顯的改觀,但至少會感覺身邊還有人關心、關懷着自己。至於愛情我認爲可遇而不可求,沒有愛情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爲沒有愛而去愛,與其有三兩次的being in love 不如有一次的falling in love 。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4

閱讀弗洛姆《愛的藝術》能夠使讀者對於愛的理解有一個質的飛躍。甚至說,完全顛覆對於“愛”的既有的認識,都是不爲過的。《愛的藝術》的思考方式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流派的,具體說,是法蘭克福學派的。而《愛的藝術》這本書能夠很生動的向我們展現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們如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爲人類的生活尋求人道主義的關懷。弗洛姆對與愛的最終認識可以借用馬克思的話語歸納爲:當個人的全面的發展成爲所有的人的全面發展的條件時,愛情纔會成爲一種重要的社會態度。

在《愛是一門藝術嗎》一章中,弗洛姆認爲,愛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需要學習、訓練的藝術。我們往往會被一些假愛情迷惑了眼睛:我們可能關注自己能否被人愛,而忽視自己是否具有愛的能力;我們可能認爲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我們更可能誤將一種“情緒”看作是真正的“愛情”……以上種種,在弗洛姆看來,都不是愛情真正的認識。正因爲愛是一門藝術,所以是能夠通過學習、訓練掌握的,只要有強烈的願望和足夠的毅力。

在《愛情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一章中,弗洛姆認爲,人的所有心理和行爲背後的根源都指向對於孤獨感的恐懼,而只有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在對他人的愛之中,人們才能夠真正克服這種恐懼。而其他克服恐懼的方法,往往產生一種病態的結果,如對權利、對物質的極度癡迷等等,而這也是人們生活在痛苦中的原因。因此,尋找愛情,掌握愛的藝術,培養人類對全體生命的愛,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終極回答。

此外,作者還分別討論了博愛、母愛、性愛、自愛、神愛等愛的不同對象。而作者對於父愛、母愛的不同特點以及兩者的此消彼長對於孩子可能造成的不同影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一部分對於家庭教育將會有很現實的指導意義。

概括的說,弗洛姆認爲,愛情是對生命以及我們所愛之物生長的積極的關心。在作者看來,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爲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爲我愛你。”愛情的基礎是具有獨立性的個體積極關心另一個個體,並尊重對方的獨立性。而愛情的方式是給予,是付出,是不求回報的,哪怕是心理上的回報。這與看似追求自由平等,實則以“市場”和“交換”調節一切社會關係,包括愛情關係,的當代西方社會邏輯是截然不同的。

《愛情及其在當代西方社會的衰亡》一章盡顯法蘭克福學派本色。在這一章節中,作者分析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對於人們生活方式的深刻影響——人的異化,人的獨立性的喪失。“你給我多少,我就給你多少”的資本主義原則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並使的現代社會中的所謂愛情在作者看來,更像是一種交易。總而言之,人們獲的真正的愛情越來越困難,人離人之所以爲人,越來越遠。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掌握“愛的藝術”彷彿成爲了人性自救的諾亞方舟。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5

這一週讀弗洛姆《愛的藝術》,這是一本教人怎樣學會愛的書,我想我們不應該僅僅是把這種“愛”理解爲愛情,它是包涵更廣博的愛,是一種能力的體現亦是一門藝術。在這裏愛並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那麼簡單。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說的那樣,這本書要說服讀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的不到滿足。在弗洛姆眼中,愛是一種能力,然後是一門藝術,並不是人人都懂的並不是人人都擁有。

我們先來看一下本書開篇引的巴拉塞爾士的詩:“一無所知的人什麼都不愛。一無所能的人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懂的人是毫無價值的。但是懂的很多的人,卻能愛,有見識,有眼光……對一件事瞭解的越深,愛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爲,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對葡萄就一無所知。”我們應該去認識愛,懂的愛,瞭解愛,之後我們才能真正擁有愛的能力,享有愛的藝術,而不是在愛之外,卻以爲自己深諳此道。無知總使我們欺騙自己卻並不知道被自己欺騙了。

第一章內容很少,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當做序言之後的序言來看,這裏弗洛姆先談了世俗人理解的愛,他告訴我們這些根本算不上是愛,只是一種交易。無疑現實中到處充斥着這種愛,讓人感到絕望,人們就這樣毫無知覺的生活在這種虛假和欺騙中,把這種虛假的愛當做此生的追求,那是可悲的,自以爲是的人是可悲的,瞭解了這種可悲卻無法掙脫的人亦是可悲的。下面讓我們跟着弗洛姆一起看看存在於世俗人中的愛吧。

弗洛姆說,“大多數人認爲愛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確實如此在生活中我們大多人都持有這種觀點,所以我們努力取悅對方甚至是迎合世俗以求的被愛,什麼樣的人是值的被愛的,我們便努力的成爲什麼的人來贏的人心,顯然在今天物質上的優越是一種,外表的美麗帥氣是一種,當然相比之下絕對是前一種更實用。人們不再考慮自己有沒有愛的能力,而是考慮自己是否擁有被愛的條件,這些無關緊要的條件成了核心,不能不說這是人的愛的能力的一種喪失。

第二中情況是,弗洛姆說,人們認爲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他們認爲愛本身十分簡單,困難在於找到愛的對象或被愛的對象。同這一因素緊密相關的是當代文化的特點。我們的全部文化是以購買以及互利互換的觀念爲基礎。人與人之間的愛情關係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勞動力市場一樣的基本原則。

對於弗洛姆所揭示的世俗中的愛的形式及虛假,我們一眼便能看出來確實如此,我們眼中的愛就在以這種形式而存在,正在被如此左右着,它就如同一種實實在在的交易,這種交易講究等價值即所謂的門當戶對,這一思想深入人心,繼而是各種世俗的約定,世俗的價值亦是愛中用來交換的本錢。愛被如此層層包圍着,完全被遮蔽了它的本質,在這樣的背景下是無法談論愛的。

弗洛姆說,產生在愛情這件事上一無可學這一看法的第三個錯誤是人們不瞭解“墮入情網”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人們往往把這種如癡如醉的入迷,瘋狂的愛戀看作是強烈愛情的表現,而實際上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女過去式多麼寂寞。

弗洛姆的這段話是很值的品味的,如此三則錯誤,他把世俗的愛幾乎全部否定了,就連我們看似稍微入行一點的第三中愛也一併在內,那只是墮入情網與持久的愛根本不是一回事。如此爲我們清零,那麼學習愛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了。懂的很多的人是能愛的,對一件事瞭解的越深,愛的程度也越深。這便是學習愛的準則。如果你選擇無知,那麼你離愛永遠都會是那麼的遠。

最後弗洛姆從整體上對本書所要闡述的內容做了一個說明,這也是我們學會愛這門藝術必然要經過的兩步驟:一是掌握理論,二是掌握實踐,如果還有三的話就是把成爲大師看的高於一切,這就涉及到追求卓越的心了。這似乎也是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必要經過的步驟。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6

按譜做菜,按流程工作,項目管理等等任何生活和工作,都不可能按理想進行,人行走的一路,必然是磕磕絆絆,任何一個小的挫折,都可能使我們放棄走不下去。

“愛的藝術”,難以理解,知了行難,而且還理想主義,能完全踐行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但,只要能努力朝着那個境界努力,要相信對生活幸福會有很好的作用。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7

人們往往誤以爲自己因爲需要一個人便是愛對方,事實上真正的邏輯應是:因爲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而非因爲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每個人活着,除了對過去和我們將以死亡結束生命之外,對於未來基本上一無所知,一切也不在操控中,因之產生與生俱來的恐懼感,而孤獨會促使恐懼感加劇,所以人的一生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孤獨感和擺脫孤獨感的監禁。

孤獨感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寒冷,埋藏在我們潛意識的深處,但很多時候絕大多數人對它並不覺察,只是會不停地通過行動來逃避面對這種可怕的感覺:比如通過從衆產生效應(與社會上多數人的行爲保持一致)、比如向某些羣體靠攏、比如找一個身“心”(表面上看來心靈相通、相愛)的伴侶,更有甚者,通過吸毒、縱慾等極端的方式。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8

愛的藝術說,愛是建立在博愛的基礎上的,愛是決心和意願。

是的,這就是我不承認非爾莫屬,不會爲了眼前的愛人而貶低其他人的原因。也是我不輕易說出愛這個字的原因。愛的藝術說,愛需要成熟完整的人格,像爸爸一樣批評和要求自己,像媽媽一樣無條件原諒自己;愛是給予。不是需要。

是的,我會內疚,會學習改進甚至過程有學的四不像的犯錯,我也不停的告訴自己接納和相信自己。我努力去心疼一個人,但不讓自己陷入貪圖他的什麼而不敢或不甘離開。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9

“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們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同共生有機體結合相對立的是成熟的愛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個性的條件下與他們合二爲一。人的愛情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衝破人與人之間的高牆並使人與人結合。愛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同時又使人保持對自己的忠誠,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來的面貌。在愛情中出現了兩個生命合爲一體,卻依然保持兩體的怪現象。”

“如果兩個人能從自己的生命的本質出發,體驗到通過與自己的一致,與對方結爲一體,而不是逃離自我,那麼在這樣的基本事實面前,就連和諧、衝突,歡樂和悲傷這樣的東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

這是在《愛的藝術》中我最喜歡的段落。這本書對於我這個不屬於心理學領域的人來講,其實讀起來很晦澀難懂,說它對是一本課外書,不如說它是一本心理學領域的專業書籍。經常有種讀着讀着就讀不下去的感覺。它是好書推薦中的其中一本書,我也非常承認它的經典和價值,只是我覺得我以後還是需要很長時間慢慢領悟和消化其中的內容。

我覺得其中的內容更像是愛的規則。書中提到了博愛、母愛、性愛、自愛、深愛。其實我覺得這些愛中,其他的都沒有那麼的複雜,只有愛情,太具有難以掌控性。愛情本來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的結合,可是在現實中往往會涉及兩個家庭,很對夫妻的感覺毀於和其他家庭成員的矛盾,到現在,我對克服這樣的矛盾還是沒有太大的信心,雖然我一直嘗試用愛去避免,但是還是有幾分擔心,或許只有愛是不夠的。

愛情中最應該做的就是尊重彼此的獨立性,只有這樣,纔不會限制彼此的發展,纔不會讓對方有窒息的感覺。

總之,我覺得不管怎麼經營,怎麼去做,只要兩個人都感覺幸福,那就是好的愛情。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10

《愛的藝術》和《你的努力,終將成就無可替代的自己》這兩本書籍,當它們同時出現在我的眼前時,映入我腦海中的不是後者,而是前者的愛。無可否認後者那種肯定的精神讓我欽佩,但我個人更樂忠於前者。愛這一名詞渺小而又偉大,從我們哇哇落地之時起,愛這一詞彙便時刻縈繞着我們。無私的母愛,沉默的父愛,單純的友愛,如蠟燭般燃燒自己的師生之愛,無一不溫暖、照亮着我們前行的道路。

《愛的藝術》是德裔美籍社會心理學家艾裏希?弗洛姆創作的心理學著作。它的主要內容是該篇作者通過簡潔的語言解釋了愛這個深奧的話題,愛是人格整體的展現,要發展愛的能力,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人格,並朝着有益的目標邁進。

當我打開這本書時,我很認可前言中的一句話“我們不能因爲愛並不容易,就不去認識它的種種困難,以及實現愛的條件”。本書共分爲四章,第一章愛是一門藝術嗎?我的回答是“是”,但這門藝術深刻而又艱難,儘管大多數人都認可這個答案,卻又無能爲力,僅有極小部分的人去研究這門藝術。第二章愛情的理論中對愛情的闡述,使我感到陌生而又複雜,略感熟悉的也只有母愛、父愛、博愛、以及自愛。第三章中的理論,通過時間的積累證明它的不可實現性。在文章的最後愛的實踐中告訴我們,不管是木工、醫學、還是愛的藝術,都需要一定的訓練,專一,耐心以及全力以赴。通讀全章,不得不驚歎於它的深刻,對於我一個門外漢來講,實在是晦澀難懂。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認爲自己讀不下去,只是對於這一本經典的心理學著作,我覺得我以後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領悟和消化它。

弗洛姆的文章中說,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是相互依賴的,如果沒有尊重和認識,那麼關心責任心就會變成對他人的一種控制。而作爲醫護工作者的我們,對於身邊的人和事,何嘗離得開這四項呢?來自不同城市的我們一同匯聚在這裏工作,從陌生到熟悉,我們彼此相識相知,在對方的身上認識彼此的獨特個性,促使對方努力成長,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他們,這是尊重。身着白衣踏進院門,需要我們時刻踏實嚴謹,精益求精。不僅是對工作的認真,也是對患者的一份關心和一份責任心。講到這裏,不禁讓我想起前段時間在我院發生的一件趣事。上班期間,一位阿姨拉着工作者一起跳舞,問及緣由,是大夫精湛的技藝,極致的護理,讓阿姨可以活動自如,恢復正常生活。看着她開心的臉龐,讓我們對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相信在未來的道路上,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更強!

最後讓我引用彭沙爾的一句話來結束今天的演講“爲了愛我們才存在,有愛慰籍的人,無懼於任何事情,任何人”。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11

了懂得什麼叫感情,感情到底能帶來什麼樣的用心好處,同時也是爲了改變之前認爲“感情是無聊的東西“的看法,我讀了這本《愛的藝術》當然這本書也談及到了親情和友情方面的知識,自己在這兩方面還是看的很重的!只是因爲在之前不理解真正的感情。

讀完這本書之後,自己也懂得了不少!那麼感情到底是什麼呢?書中的幾個詞概括了其真正的含義。愛除了給予之外還有這些用心的要素瞭解,尊重,職責和關心。首先先談談了解和尊重吧,要想尊重一個人,首先要了解這個人。透過了解認識對方,認識對方纔能尊重對方。爲感情所持的職責感和關心程度如果不以瞭解爲基礎,那麼,一切都只會是盲目的。然後再談談關心和職責吧,感情說到底就是對所愛對象的生命和成長的用心關心。如果缺乏這種用心的關心,那麼這種愛就稱不上真正的愛。關心也自然會牽動感情的另一個方面,即職責感。職責感完全是人的一種由心裏駕馭的自覺行爲,是“我“對另一個具有生命好處的客體表達出來或尚未表達出來的願望和反應。

所謂愛人的職責感,就是建立再對他人的負責就像對自己負責一樣的基礎上的。同時呢,尊重也是感情的第三個重要因素,如果感情沒有尊重,那麼所謂的職責感就很容易蛻化成對對方的支配,佔有甚至是奴役。尊重這個詞的實際好處就是指客觀地正視對方的全部,並容納對方獨有個性的存在。讓一個被我愛的人能以她自己的方成長或發展,而不是要求對方服務於我,我同樣就應感到和她很一致,而且樂意理解他(她)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她)成爲我預先設計好了的模型,更不是爲了她當作我使用的工具。所以只有在自由和給予屬於她自己空間的基礎上纔會有感情。感情是一種行爲,是人的能量的實踐,這種能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發揮,而且永遠不會是被外力強迫所導致的結果。那麼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用心感情呢?需要兩點重要的要素,第一:自覺擺脫自戀,第二:客觀性着眼於現實,不斷的培養自己的謙恭和理智。

愛一個人就意味着要獻出自己,而不是有條件地期盼得到對方的回報。感情是信念的一種行爲!如果“我“在愛,我便會處於對“我“所愛的人十分關心的狀態,而不僅僅僅要求每一天都和對方溺在一齊!如果你不認同完成一切事情都需要有必須的時間和過程,一開始就急於求成,你就毫無目的地給自己施加壓力,你就會因此一事無成,更不可能得到真正用心的感情!

當我讀完這本《愛的藝術》之後,它讓我真正懂得了什麼叫作感情,感情需要彼此的信任,彼此的尊重,彼此的關心,彼此的包容,並且給彼此自己的自由空間而並不是整天溺在一齊,無所事事,整天喜怒無常,頹廢至極。而是彼此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奮鬥目標,有爲彼此未來的打算所以“我相信感情並不是無聊的,感情能夠是用心向上的,能夠是彼此間的精神支柱。

“所以我祝福天下所有有情人終成眷屬,祝福你們永遠幸福,快樂每一天。至於我自己呢?一切的一切等我自己真正成熟了之後再說吧。那麼何謂思想成熟的人?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潛力的人。思想成熟的人只想擁有他自己的勞動果實,在理性推導下,他放下了先前那種無所不能的目標幻想,並能以一種謙恭的態度應對現實。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12

“一無所知的人兒也就一無所愛,什麼都不做的人兒也就什麼也不懂。什麼都不懂的人兒是沒有價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兒也懂得愛、觀察和發現……對事物本質瞭解得越多,也就越鍾愛……設想所有水果與草莓同時成熟的人兒也就對葡萄一無所知”

在本書的開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薩斯(德國醫學家,自然科學家及哲學家)的這句看似與感情無關的古話,卻在必須程度上證明他的觀點,若想獲得愛,則需瞭解愛。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國(後加入美國籍)精神分析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他長期研究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試圖保存兩者的真理,用對方的原理修正進行另一方的理論,得出最後的綜合體。他論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質、人的愛、人的異化、人的解放問題。這本《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自1956年問世以來已經被譯成20多種文字,至今暢銷不衰,被譽爲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書的開始,弗洛姆即指出,愛是一門藝術,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藝術一樣,要學習如何愛就像學習其他藝術一樣,先需瞭解愛的理論,再探討愛的實踐。弗洛姆所講的愛的實踐,絕非一般暢銷書中的夫妻情侶“相處之道”,而是就個人自身行爲進行的探討。

但是長久以來,爲什麼多數人認爲愛是不需要學習呢弗洛姆在書中闡述道,大部分人認爲愛不需要學習的前提主要爲以下三點:第一,多數人寧願把愛當成被愛的問題,人們不斷付出努力獲得大衆的認可,使自己變的“可愛”,這樣迫使男性取得成就,獲得他自己所處的社會條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財富,女性透過修飾儀表健美等來吸引男性;第二,把愛的問題設想爲一個對象的問題,而不是潛力的問題;第三,把最初墜入情網的經歷與愛的“久恆”之間的區別混淆了。這三點真是字字珠璣,就拿第一點來說,此刻的八零九零後都是獨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關注被愛,而不願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關心對方,熟不知,“握緊拳頭,裏面什麼也沒有。張開雙手,你就擁有了整個世界。”持有“被愛比愛更幸福”這種言論的人,多數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點,強調愛的對象就像在中國強調“緣分”。不少書中的“感情警句”不斷地告訴大家,“世界上總有一個人在等着你”,其實不少任性的年輕人不懂得愛,總是錯過了一個又一個“對的人”。

在本書裏,弗洛姆也談到,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質財富爲首要價值的資本主義禮貌中,人類愛的關係遵循統治商品交換和勞動力市場的相同規律,以“互利交換”的思想爲基礎,估計自己和對方在社會中的價值,力圖做一個交易,此交易即稱之爲感情。

弗洛姆認爲,以上提到的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愛。馬克思曾強調過知識和成熟在感情裏的重要性,也曾在給朋友的信中談到,“你就應思考在結婚以前成爲一個成熟的人”。弗洛姆的觀點類似,成熟的人格是獲得真正感情的基礎,而成熟人格包括有冒險的潛力、有勇氣,甚至準備迎接厄運和挫折。成熟的感情是“我需要你,因爲我愛你”,而不成熟的感情是“我愛你,因爲我需要你”。最重要的是,有成熟人格的人,擁有創造性的愛,具備愛的潛力,願意爲被愛者的成長和幸福做用心的奮鬥,願意爲贏得他所愛的東西而勞作,真誠地愛一個人,就是關心他的生活,尊重他的潛力和他自身。這樣的愛,是一種“給予”,分享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透過他的給,豐富了他人。他給並不是爲了得,但是透過他的給,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雙方都因此而充滿快樂。弗洛姆認將“給”認爲是力量的最高表現,恰恰透過“給”,個人才能體驗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富裕”,體驗到生命力的昇華。

而與之最爲相反的是,極端的自私主義。極端的自私主義者,他們不是真誠地愛對方,而是爲了愛自我才愛他人,找到愛的對象是爲了滿足自我的“幸福”。這種愛,在對象能滿足他們需要時,還能夠維持平靜的生活,而一旦對象無法滿足,或者他們自己產生懷疑、動搖,或是自我空虛,他們的愛就會碎裂,熄滅。所以,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到達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潛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弗洛姆在“愛的實踐”部分,主要強調了愛需要具備耐心、專心、勇氣、信仰,這些詞看似簡單且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只有身體力行,付出行動,才能收穫愛。在實踐部分,弗洛姆特意寫到,在開始愛別人之前,個人應具備“獨立的潛力”,學會與自己相處。這倒是跟我們當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學觀點相符,瞭解自己,認識自己之後,我們才能更好的愛他人。

寫到那裏,談論什麼是真正的愛及如何獲得愛後,那我們爲什麼需要愛爲什麼感情是人生永遠的話題因爲愛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答案。人最深切的需求即克服分離,從孤獨中抽身。而感情是人類克服孤獨的唯一方法,人的感情是一種用心的力量,這種力量能夠衝破人與人之間的高牆,分享彼此的祕密,人與人結合,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也切記感情與生活並不是脫離的,感情依附於生活。魯迅曾諄諄告誡:“不要只爲了愛而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好處全盤疏忽了。人生的第一好處便是生活,人務必活着,愛才能有所附麗。”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13

提及此書,我想到的最多的是愛情。本以爲這就是一本關於愛情的藝術之作,翻開後才發現,不止愛情,有關於兄弟的愛,母愛,性愛,自愛,對上帝之愛。

長久以來,似乎一直都在戀愛,也一直有來自家人的愛,也有對家人愛的付出。但是突然覺得,愛也是一種能力,需要學習。一直都在愛,但好像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只能把自己或者對方稱之爲自私。一直以來的相處模式,所謂愛也只是一時興起,來的快去的也快。甚至覺得根本不懂什麼是愛,於是就渴望有這麼一本書。《愛的藝術》來的剛剛好!

"在本書中,弗洛姆認爲,愛情不是一種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個性。以此形成一種創造傾向,否則,一切愛的嘗試都是會失敗的。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不能謙恭、勇敢、真誠自制的愛他人,就不可能得到滿意的愛。弗洛姆進而提出,愛是一門藝術,想要掌握這門藝術的人,需要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去學習。人即要學習愛的理論,也要在愛的實踐中學習。"

我們都知道,愛一個人就要給他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也要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兩個人共同進步。而往往在其中,漸漸地會發展成一種惰性,覺得其他的多餘要求都是奢侈,更多的只關心自己的需求,關心自己有沒有達到滿意?而忽略了對方的需求,這種愛自然持久不了。

"人的最深切的需要就是克服分離,從而使他從孤獨的囚牢中解脫出來。"而這一問題的解決就是尋找另一個人與之結合,因此我們才總是在自己缺失的另一半。

愛是一種活動,不是一種消極的情緒,它是永恆的,不是墜入情網。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成熟的愛是在保持自己的尊嚴和個性條件下的結合,愛是人的一種主動的能力。愛通常包含的基本元素: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愛是對所愛對象的生命和成長的積極關心。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14

這半年突然有了很多空閒的時間,可以思考很多之前沒有精力去思考的問題。無論是從自己三觀的缺失,對感情的疑惑,還是對未來工作生活的規劃,都終於有了個精神的空隙讓自己好好思考這些問題。前段時間,感情問題的困惑讓自己苦惱不已,我們到底希望從感情當中獲得什麼?一段好的感情應該是怎樣的,如何在美好與不完美中進行平衡和選擇?一段感情的變淡和所謂的到後來會變成親情,是不是一種騙局?對終身浪漫深情的嚮往是否是得當的,還是自己的幼稚和不理性?

問了幾個同學,他們都不知道有什麼感情方面比較好的理論著作,於是自己就在知乎上搜了搜,看到這篇比較簡短加之這本是Top250於是先拿了這一本進行翻看。看完之後,總的來說自己並沒有很多評論中醍醐灌頂的感覺,可能因爲裏面諸多是泛泛的表述,比如第四章裏面“愛的實踐”當中說愛的藝術實踐需要的是規矩、專心致志、耐心、關注,這幾個並不算有錯,甚至放到如何做好一份工作、如何獲得個人成就而言,這些準繩和經驗都是成立的,或許這些其實就是愛情要素中最精華而質樸的總結,但卻並未引起自己很大的共鳴和收穫感,甚至有一種喝了一碗淡淡的雞湯的感覺,好像洗滌了心靈卻說不出有什麼滋味,可能就如一個短評中所說“如果只從向善的角度談話題只能流於空洞”。

但是,書中有些地方還是讓自己覺得比較有收穫的。自己印象最深的是,書中說“人類最深層次的需要是克服疏離感,是逃離孤獨感”,覺得在自己僅有的生活經驗中,已經略有時候會感覺到孤獨和疏離,自己覺得那是一種無法通過與人接觸而消除的感覺,反而只有自己獨處去慢慢消化。但是想到工作之後,朋友會越來越少、屬於自己的時間會越來越少,便已經開始體會到那種孤獨感了。書中認爲由個人逃離孤獨感角度而引出羣體一致性也挺有意思的:

在民主社會中,存在壓倒性的一致性。原因在於下列事實:必須有一種對追求融合的回答,如果沒有別的或更好的方式,那麼,通過羣體一致才達到結合爲一的方式也就會成爲支配性的方式

另外,書中多處對於現代生活方式和消費的表述,與自己最近在讀的《消費社會》恰巧有所呼應,甚至覺得現實就是書中描繪的那樣。讓自己印象深刻的三處,作者對於現代資本主義將人標準化進行了闡述,分別從“資本主義使人標準化,而將這種標準化視作‘平等’其實意味着‘雷同’”、“資本主義使人如機器般隔閡從而不得不通過程式化的娛樂消費等來體會開心”、“如同其他領域一樣,人也將自己視爲商品,人的價值由經濟價值所決定”。在現代經濟學的學習中我們都認爲人口是生產要素的一部分,我們從離開校園的時候便開始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獲得物質回報,我們在找工作的時候也會衡量一個工作的“性價比”,無論是從年薪考慮(同樣工作一年爲什麼我比別人掙得少)還是時薪考慮(996比955高工資是正常的)我們都將自己的時間和勞動視爲一件商品與公司進行交換;我們的消費路徑也是相似的,女孩子會開始購入人生第一件奢侈品,開始買名牌包包、衣服、珠寶,大都向着一樣的方向靠近。我並不認爲自己能逃脫這種思想,我也認爲自己在努力追求和獲得想擁有的物質生活,但作者的這種反思卻讓自己好像看到了鏡中的自己:

現代資本主義需要大批能夠協調合作的人;這些人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多;這些人的口味也是標準化的,既能輕易地受外界的影響,又能被明確地預測。現代資本主義需要的人一方面感到自己是自由的、獨立的、不服從於任何權威、原則或良心,但另一方面他們又願意執行命令,按照別人的期望做事,無摩擦地去適應這部社會機器;無須暴力就能指導,無須命令就可指揮,無須目標就可激勵——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他們要好好幹活,表現活躍,發揮職能,不斷前進。

其實看這本書是爲了獲得關於愛情的理論的,書中這句話讓自己覺得困惑的東西有那麼一點點被解答。愛一個人不僅是一種強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項決定,一樁判斷,一個承諾。如果愛情僅僅是一種感情,那麼承諾相愛一輩子就沒有基礎。

自己常常疑惑於,人都是不斷在變化,即便是我也與三年前的我有了巨大的改變,我尚且只走過人生1/4的路程,如何會有足夠的智慧爲剩下3/4的年華做出重大的選擇。而書中所說的“一樁判斷”,則意味着必須要這麼做,並且得由自己對自己的判斷負責。或許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自己卻長時間以來無法接受這樣的說辭,直到看到這句話才覺得這不是我是否願意接受的問題,而是其定義本身便已經包含了這樣的責任。

總而言之,自己還得多看看其他書才能釐清自己的疑問。(自己的困惑也是一陣一陣的,這幾天心情好了就似乎完全沒想過這方面的問題,或許過段時間自己又會陷入疑惑)下面記錄一些書中讓自己覺得頗爲收穫的文字:就像現代化的大規模生產要求商品標準化一樣,社會進程也要求把人的標準化,並把這種標準化叫做“平等”

追求平等的趨勢也是取消差別趨勢的一部分,平等以這樣的代價被買到了:婦女之所以與男子平等,是因爲男女之間已經不再有任何差別在物質領域,給予意味着富足。不是擁有多的人,而是給予多的人才富足……他給了別人他的歡樂、他的興趣、他的理解、他的知識、他的幽默以及他的悲傷有生命力的東西。

生活除了生存以外別無目標,除了公平交易以外別無原則,除了消費以外別無滿足。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15

有人說,“相愛的藝術是相同的,失去愛的人兒各有各的失誤。”愛是一門藝術嗎?讓我們聽聽的心理學家艾裏希弗洛姆對愛的理解。

艾裏希弗洛姆,德裔美籍心理學家、新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1900年,他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猶太人家庭,是家中的獨子。1922年獲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是二十年代“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納粹上臺後,他於1934年赴美,在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同時,在哥倫比亞大學等學術機構講學,並執教於高校。1980年,八十歲生日前五天病逝於瑞士家中。

弗洛姆的思想植根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他十分重視人與社會的關係的研究。他承認人的生物性,但更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爲人的本質是由文化的或社會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決定的。人在現代社會中普遍具有孤獨感,這是人在社會中達到個性化的必然結果。爲了醫治病態社會,他提出通過改善人的心理,解決有關人們的勞動組織與社會的相互關係的問題,建立一個友愛、互助、沒有孤獨感的理想社會。除了《愛的藝術》,他還創作了《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精神分析的危機》等著作。

《愛的藝術》是弗洛姆最的作品。在這本書中,弗洛姆提出,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個性,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性人格傾向,那麼一切愛的嘗試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自制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在第一章中,弗洛姆明確提出,愛是一門藝術,那就要求人們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但是大多數人認爲愛僅僅是一種偶然產生的令人心蕩神怡的感受,只有幸運兒才能“墮入”愛的情網。人們產生這種錯誤的想法有三種原因:一是隻研究怎麼被人愛;二是人們認爲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三是人們不瞭解“墮入情網”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

第二章是關於愛的理論,也是全書中花費最多筆墨來闡述的一個部分。弗洛姆首先談了愛的要素。對人來說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獨感和擺脫孤獨的監禁,而這隻有通過真愛才有可能實現。真愛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給”而不是“得”。“給”是力量的表現,恰恰是通過“給”,我才能體驗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愛情的積極性除了有“給”的要素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是所有愛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16

應許之地被描述爲“流奶與蜜之地”,乳汁象徵關心和肯定,蜜象徵着生活的甜美、愛和生存的幸福。母愛真正偉大之處並不在於母親對嬰兒的愛,而在於對成長的孩子的愛。

第一階段的母愛,是關心和責任。小小的嬰兒離不開母親的餵養、撫摸、擁抱。母親全身心地愛着一切依靠着她的孩子,小手小腳小臉蛋怎麼看怎麼親也不夠。孩子的第一次微笑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咿呀咿呀,都叫母親樂開了花;孩子要是感冒了發燒了,母親的心懸在半空中,生怕TA病情加重。當孩子第一次喊出“媽媽”時,覺得再多的勞累也值了。

第二階段的母愛,要灌輸給孩子愛生命的態度,她對生活的愛會感染孩子。孩子的腦袋裏裝着十萬個爲什麼,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天爲什麼是藍的?鳥爲什麼會飛?魚爲什麼游泳?層出不窮的問題問得你焦頭爛額,你要上班,要做家務,要撫育孩子,帶TA去看花草樹木、小貓小狗、河流山川,要絞盡腦汁回答TA的問題。在互動中,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愛,體會世界和生命的美。

第三階段,孩子長大了,TA要離開家,自己去闖蕩世界,過自己的生活。母愛指向分離,原來融爲一體的兩個人分離了,母親要學會放手,希望並支持孩子離開她。

要盡力做到以上,纔是一位慈愛的母親。而造成很多親子關係緊張的原因,我認爲有幾點:母親以自己的好惡來評判孩子、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期望、母親想控制孩子。

我小時候,媽媽生產勞動忙,沒時間給我扎小辮,就給我剪超短的男生頭,審美又奇怪,買一套墨藍色的運動服讓我穿,走在路上我都要哭了。迎面來了一對情侶,大聲爭辯着我到底是男是女,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跑上前讓我給他們判輸贏。在穿衣服剪頭髮這些事情上,從不在乎我的意見。

父母也沒想我讀太多書,留在他們身邊很好。男朋友第一次進門就聲明孩子以後必須跟我姓。去男朋友家過年讓媽媽大發雷霆,說養我這麼大,說跑就跑了,也不管他們兩老口在家多冷清。她很傷心,感覺白養了我。

樁樁件件回憶起來,她也不是不愛我,就是希望我什麼都聽她的,她很怕我會離開她。

這也使我一直反思和警醒,讓我下決心好好對待自己的孩子,不犯上面的錯誤。但也有犯錯的時候,記得最清楚的有兩件事。一次是小學二年級時,我跟女兒說,期末要是考得好(按她的成績是可以的),就帶她去香港迪士尼樂園玩。我原以爲她會很開心,結果她非常不開心——要是考不好,豈不是去不成了?從那以後,我不再獎賞她的成績,頂多誇誇她。每年該去哪兒玩就去哪兒玩。第二件發生在初一下學期,女兒數學成績下降很多,補課也不見起色,我跟着輔導越看越急。

有一次x+0.34x她都不知道等於多少,我怒火攻心劈頭一頓吵,女兒哭了:“我也想學好啊,我也不知道我怎麼就是不會做啊。”超級無助,我的怒火霎時熄滅了。我的焦慮她感受到了,導致她的心情也很焦慮很緊張,越想做到就越做不到。等我放鬆了自己的心情,女兒的成績也漸漸上升。

現在,女兒已經快要離開家上大學,雖然學習很緊張,她每天依舊開開心心的。她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已做好分離的準備。不管她以後考到哪裏,上什麼學校,我都會在她身後,祝福她踏上新的旅程。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17

選擇閱讀這本書是因爲每一個人都需要知道愛是什麼並且如何去愛這個看似簡單但大有深意的問題,從“北大包麗被精神控制後自殺案”等等因爲不懂愛或沒有學會愛而引發的悲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了解愛的藝術是多麼有必要,它可以讓你與你愛的人建立健康積極的愛的結合關係。

人類的存在是伴隨着孤獨感的,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嘗試擺脫孤獨感,隨着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更替,擺脫孤獨感的方法也在不斷更新從而變得多元化,在原始社會,人們建立與自然界的原始聯繫,讓自己融入自然或者與之結合,這就產生了宗教儀式這種強烈的、具有周期性的、刺激性的狂歡,由於這能夠使人們在時空上結合並暫時擺脫孤獨感,它被所有人推崇和鼓勵;另一種方式就是情慾放縱或者飲酒成癮,在這種狂歡狀態中,人們可以暫時拋開孤獨和焦慮,但這並不是一個好的擺脫它們的方式,一旦孤獨感再次涌上大腦,這一類人又開始了刺激神經、麻醉精神的狂歡,一切歸於平靜後,反而孤獨感更甚,因爲他們生活混亂,虛度光陰,沒有愛,只有放縱。接下來到西方當代社會,隨着城邦和國家的建立,統治階級出現了,人們想要擺脫孤獨感的方式就是不做異類,從衆且合羣,除此之外,保留一點點個性作爲生活的自由。中國有句話叫“高處不勝寒”,往往站在高處的人就是與衆不同的,無論是思想還是行爲,都鮮爲人理解,所以他們的孤獨感是大於一般民衆的。到了工業社會,思想家們提出了“平等”的概念,人們之間的特殊差異應該得到尊重,遵從民衆不再被當做唯一真理,新鮮元素出現在社會——民主、自由、反對剝削和壓迫。放眼現代社會,生存似乎變得比從前任何時候都困難,因爲這個時代的生存不僅僅包括活着,更重要的是生活,人像機器一樣運作着,每天都處於無限的交易之中,人與人的距離感日益增加,“996”的工作狀態完全支配大多數的人,他們過着日復一日相同的生活,他們的娛樂被限定,短暫的樂趣就是幸福感的來源。但畢竟人不是機器,人需要愛,而這就要求在人和人之間達到真正的結合。

以上所講到的人的生存就是愛能結合的基礎條件,愛就是人類生存於這個世界的動力與目標,是一種必需品。書中談到:“成熟的愛是在保持一個人的完滿性和一個人的個性的條件下的結合”,這樣的愛是有活力的也是積極的,我們不會見到哪一對情侶是完全相同的,正是因爲二人獨特的個性,雙方纔會被彼此吸引,產生愛,通過愛結合在一起,雙方纔會“主動地站進去”;反之,如果雙方爲了能保持穩定性,委屈自己適應對方或是凌駕於對方之上,那麼這兩人都是不完滿的,結果就是這份愛會變質,變得被動與消極,兩個人都會淪爲感情的奴隸。給予是愛的必要條件,它包括物質上的給予和精神上的給予,後者則更爲重要,因爲愛就是一種精神上的產物,給予你所愛的人主動的關心、以平等和自由爲基礎的尊敬、用行動去了解和深入他(她),加深你們之間的結合,用愛克服孤獨感。擁有愛的能力是能夠愛人的關鍵而並非是對象,很多時候,我們在尋找伴侶或是朋友的時候,都是衝着“合適”去的,性格合適,家庭條件合適等等,但是合適不該是愛情或友情的前提,而是你們真誠給予、付出後所達到的成就,如果一個人懂得如何去愛,那他的愛就不會被限制於與他各方面匹配和合適的某些人當中,他會有能力愛自己,愛所有的人,愛整個世界。

愛人的能力是隨着一個人成長而漸漸習得的,從出生起感受到母親對我們無條件的愛(包括一種明顯的對我們的關心和肯定以及另一種隱藏起來的對生活的愛和生活在人間的幸福),父親對我們有條件的愛,當我們做得好的時候會得到來自父親的讚揚,做的不好會受到來自父親的批評教育,我們也從以依戀母親爲中心到以依戀父親爲中心最終依戀兩者的愛結合,這就說明我成了一個心理成熟的人,會自主的愛人,而成熟的愛是一種承諾,不是一時的衝動,這就要求我們在意志上要有堅定的愛的信念,這樣的愛才不會消失,纔會永葆青春。

在瞭解了愛的理論之後,重要的是愛的藝術的實踐。愛的藝術同其他的藝術一樣,要想掌握它,首先就要有約束感,但不是強迫自己去實踐,而是在學習愛的藝術時讓自己主動的融入進去,享受它並且接受它,第二,我們需要專注,即使在難以集中精力的環境中,我們也能使大腦充滿覺知和意識,第三,忍耐性,藝術之所以被稱爲藝術,就在於它並不容易被理解和運用,我們要經受得住這個漫長而緩慢的學習過程,第四,對它保持高度關心,將它列入你的任務清單。同時,愛的藝術的實踐需要信念的實踐,信念是創造力的源泉,是一個人具有思想和獨立性的重要表現,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念,對所愛的人有信念,這是一種源源不斷的鼓勵與認同,信念加固並穩定了愛的城堡,反之,沒有信念的人是無法愛人的,他們的思想被權力、金錢、冷漠、無知、猶豫或恐懼侵佔,他們和周遭的人之間有一道厚厚的牆壁,無法與之達到愛的結合。除了信念之外,還需要有勇氣,要有能夠接受風險和心理壓力的能力,這就要求先獨立,後愛人,因爲一個思想和行爲獨立的人才有承受壓力和痛苦的能力,否則,一個只能依附他人而不能給予的人是不會與他人達到愛的結合狀態的。

在當今金錢至上的社會中,經濟效益先行,要將人放於最高地位上是比較困難的,但我們仍然要呼籲在獲取資本利益之前,先確保對人類同胞的愛,要有人類休慼相關共生存的意識。我國倡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應對人類共同挑戰,正體現了我國欲同世界人民相結合,合作共贏,實現共同發展和世界和平的偉大目標,這體現出了人類之間同胞的愛,正是愛每個人,愛整個世界,和所有的人結合在一起。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18

愛是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知,但似乎每個人都說不太清楚。一方面我們覺得愛是生活中的重要存在,對愛的渴望、追求,以及喪失愛或愛而不得的痛苦幾乎貫穿了人的一生。另一方面我們缺乏愛的教育,沒人告訴我們如何愛,才能通往幸福。於是,很多人就沉浸在那些影視劇中的愛情故事和愛情歌曲中,或陶醉嚮往,或唏噓淚下。估計這就是很多人所受的“愛的教育”。

但,如果你期望對自己的情感有更深入的反思,或者你對愛有些疑慮或困惑,費洛姆的《愛的藝術》或許對你會有啓迪。費洛姆是德裔美籍的心理學家,他的這本1956年出版的書,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依然有亮點閃耀。

書並不厚,薄薄的一本小冊子。

書的開篇,作者就指出,我們關於愛的理解,有很多誤區。

  誤區一,認爲愛情的關鍵是:我會被人愛嗎?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愛?

持有這樣觀點的人很多。例如,拿破崙就有句名言:男人靠征服世界來征服女人,女人靠征服男人來征服世界。如此,男人會努力獲取財富、名利和地位,女人則通過美顏和裝扮,讓自己保持魅力。然而,我們依然看到很多功成名就的男人,在愛情和婚姻上非常失敗,很多漂亮的女人也未必就婚姻幸福。

有一句很有魅惑的話是:“你若盛開,清風自來。”所以有很多雞湯文就告誡大家,要拼命地爭取成功,把自己打造得優秀,愛情就自然而來。誠然,優秀的人,被愛上的初始機率會大很多,但這份愛到底能多長久?這世界上,總有更優秀的人出現,那麼會怎樣呢?如果做不到那個最優秀的人,是不是就不配去愛,不值得被愛?

  誤區二,愛的問題是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

我們認爲我們之所以不幸福,是因爲沒有遇到對的人。有網紅名人告訴我們:“當你遇到了對的人,你就會發現,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在這個對的人的眼裏,你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你會被無條件地寵愛。”嗯,聽起來無比正確,尤其是,如果生活中有什麼不開心,有什麼不如意,指責對方是那個錯誤的人,比自省自己,努力溝通和改善,可要容易得多。但問題是到哪裏去找那個對的人?爲什麼有人婚了又婚,依然沒有找到對的人?

  誤區三,一見鍾情纔是真愛

一見鍾情,驚鴻一瞥,確實極具魅惑,令人心曠神怡。但有多少人體驗過一見鍾情?有多少一見鍾情之後,能修成正果,成爲持久的愛戀?作者指出,這些產生於剎那間的強烈感覺,是不真實的,盲目的,是一種服務於繁衍需要的本能。所以,註定是不會長久的。但一見鍾情確實有可能是個好的開始,關鍵是能否把“一見鍾情”轉變爲“持久的愛”。

  誤區四,愛很簡單,很容易。

很多人都覺得愛很簡單。作者卻說,再也找不出一種行爲或一項行動像愛情那樣以如此巨大的希望開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敗而告終。所以愛絕不是一件簡簡單單的事情,是需要付出很多學習和努力才能獲得的能力。

此處,大家可以停下來,想一想,在你的愛情觀中,是否有以上類似的看法?你有沒有躺着中槍呢?

在引發讀者的一番思考之後,作者闡述了他的愛情理論。

之一,愛情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人,作爲意識到自我存在的生命,最大的需要是就是克服自我的孤獨感。愛情是人類的衆多克服孤獨感的方式之一。之二,愛情是一種積極的情緒,是人內心生長的東西,而不是被俘虜的情緒。即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給是力量的最高體現,通過給體驗到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因而快樂。給不是犧牲,是體現了生命力。此外,愛的其它特質有: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它們是相互依賴的。親密關係中的很多問題都是由於彼此不瞭解,不尊重,缺乏關心等造成的。其實,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愛讓我們克服了私我,拓展了我們對他人對世界的關心。

所以,愛情的本質是克服人的孤寂,實現人與人的結合。同時,它可以幫助我們成長,讓我們的生命更有活力,更加豐富。

在闡述愛情理論的同時,作者還非常詳細地討論愛的各種形式。如,母愛,父愛,博愛,性愛,自愛,神愛等。

如果小孩子缺乏恰當的母愛或父愛,當他們成年後,就有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他們會把對父母的感情、期待和恐懼,投射到“所愛者”身上。所以,親密關係中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從小時候,從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

所以,作者認爲,愛是一種能力。愛情是那些具有創造性和成熟性格的人的一種能力。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爲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爲我愛你。”

不僅於此,作者還認爲,是所處時代的社會結構對價值觀念對人的影響,導致了人性的異化(物質化),也導致了愛情在當時的西方社會,正面臨衰亡。把愛情看作是性滿足的產物,看作是結伴思想和防止孤獨的避風港,這兩種觀點是西方社會中愛情衰亡的兩種表現。

在書的最後,作者談論愛的實踐時,着重談論了信仰的力量。他認爲愛是一種信仰,要把相信自己的.愛情,並相信這種愛情能喚起別人的愛,以及相信這種愛的可靠性,看作是愛情的基本條件。

作者認爲,愛情的存在只有一種證明:那就是雙方聯繫的深度和每個所愛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你還相信愛情嗎?去讀讀這本書吧。相信愛情,選擇去愛,真正的幸福纔會到來。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19

《愛的藝術》是美國心理學家和哲學家艾裏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在這本書中,愛不僅僅是狹隘的男女愛情,愛是一門藝術,愛需要學習,愛需要有能力,愛是人格整體的展現。

艾裏希·弗洛姆在書中還寫到:愛與其說是一種情感,毋寧說是一種能力、一種態度,是一種積極的活動,並不是一種被動的情感,如果用最通常的方式來描述愛的主動特徵,那麼,它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

給予:不是我們通常說的物質上的給予,它是心靈的分享。夫妻之間、父母之間、戀人之間的愛都是建立在給予的基礎上,而不是索取,這就是一門藝術。

所以,我們一生要做的事情很多,最重要的事應該是瞭解和掌握愛這門藝術,因爲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感到生命的意義,並從中體驗到艱辛和快樂。

《愛的藝術》讓我收益頗多,愛是一門需要我們不斷去學習的藝術。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20

最近幾天看了《愛的藝術》這本書,感受頗多。書中,作者弗洛姆的主要觀點是愛是一門藝術,需要人們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同時,愛更多的是給予而不是得到。

當今社會所有人都在渴望愛,許多小說、歌曲都在歌頌愛,但爲什麼這個世界有這麼多爲愛煩惱的人。《愛的藝術》中,弗洛姆就說其實絕多數人沒有具備愛的能力,又或者說其實多數人談的是愛的感覺,談的是被愛,通過看這本書知道愛其實是一種能力,可以學習,從哪裏學起,主要有三個重要元素,說起來簡單,但想做好並不容易。

首先,第一個需要學習的能力是給予,你要主動地給予,給予很容易嗎?其實不是,很多人會說,哦!我很大方,很慷慨。因爲很多人的給予都帶有被動,都是因爲某個因素促使他在付出,他的付出其實是有一個更大的目標,希望是要有回報的,這本書裏講的付出是不再需求回報,沒有被動、沒有社會壓力或者其他什麼方面的壓力促使他主動給予,主動給予是想要分享,我們可以檢查下自己的給予是主動給予,還是被動給予。如果你不能去有主動給予,而是被動給予,說明你的愛的能力是有限的。

第二個能力是關懷。書中說到真正的關懷是本身要有勞動力在裏面的,平時當我們說,我們好愛自己的家人,卻從來沒見過你關懷、照顧過你的家人。說自己好愛自己的學生,也從來沒見過你關心過你的學生,那隻能說明你愛的是家人、學生給你來的感覺,所以,真正的愛中,你要有勞動性的關懷。

最後一個需要學習並具備的能力是尊重,真正的愛中必然有尊敬,我們大部分人都覺得尊敬只是想由上到下。這本書就說尊重其實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如實地注視對方,你是如何的,我就要如何地對待你,很多的父母以爲他們愛孩子,其實他們只是希望他的孩子變成一個他渴望形成的樣子,並沒有如實的尊重。只有尊重,你纔會獲得真正的對方。

《愛的藝術》是心理學家弗洛姆最的作品,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全世界暢銷不衰,被譽爲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最的作品。這是一本可以輕鬆閱讀但又能引起思考的“小書”,很慶幸遇見了它,弗洛姆的文筆很流暢,思維很連貫,不是那種嚴肅的說教,也不是牧師般的引導,他不是要教會我們什麼,他只是在講述,就好像一個老者在講自己人生中關於愛的那一章節,每個聽衆各取所需即可。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21

曾經讀過美籍作者艾裏希。弗洛姆的《愛的藝術》這本書,

這是當代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現在記憶模糊,但其中作者對“愛”的詮釋仍令我折服。 這本書剖析了“愛”。首先“愛”的基本要素是“給”,其實就跟我們佛家說的“舍”和“得”一樣,你先要給,才能獲得你想要的回報,但偏偏愛這個東西卻是不求回報的。在“愛”裏面——給,是力量的表現更是心胸寬闊的體現,通過給予能表現一個人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可是現在的社會讓我們大多數處在只想被愛的位置,愛也需要大家共同去學習,經營的,只有人們不斷付出努力獲得大衆的認可,使自己變的“可愛”。 其次,《愛的藝術》這本書裏將愛分成了:博愛、母愛、性愛、自愛、神愛。愛在我們的作家眼裏就是一門藝術,在我們每一位中又何嘗不是一種令人“心曠神怡”的藝術?!看着作者對母愛的剖析,我不禁聯想到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那絕對是無私的、博大不求回報的!母愛就如同一種祝福,總是爲此無條件的付出!現在的獨生子女多了,生活環境也好了,可我們和我們的孩子的“博愛”卻在一步步的退化。現在,偶遇路邊的老人倒了沒有人再毫不猶豫的衝上去扶起來,遇到壞人沒有人再敢挺身而出的扶弱一把?

弗洛姆認爲極端的自私主義者,他們不是真誠地愛對方。人們的“愛”因爲各自內心的孤獨和自私正在被一點一點的蠶食掉,現在人們的思想被“互利交換”化上了等號! 感慨啊,這本書在19世紀50年代的時候就將人類的愛剖析的一清二楚,如今21世紀的我們卻因爲“愛”有待學習和實踐。無論是哪一種愛都需要我們各自努力無私的先行付出,正如我們的作者所說:真正的愛是內在創造力的表現,包括關懷、尊重、責任心和了解諸多因素。愛不是一種消極的衝動情緒,而是積極追求被愛人的發展和幸福,這種追求的基礎是人的愛的能力。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22

在讀弗洛姆的《愛的藝術》之前,我對愛的認識僅僅是停留在那種言情小說中,男女主角在一個浪漫的黃昏中,相向地走在一條鋪滿楓樹的幽靜的羊腸小道上,發生一次浪漫而傳奇的邂逅,並從此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當然,在此期間,男主角會面臨情敵的競爭,女主角會面臨男友背叛的危險,當然,雖然過程是曲折辛酸的,但最後的結果必定是完美的,男女主角必將像童話故事中的王子與公主般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愛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從此長相廝守,白頭偕老,兒孫滿堂,死而無憾。最後,故事完結。

至於愛的藝術和愛所需要承擔的義務與責任則是呲之以鼻,對於婚後所謂的“三年之癢”更使不屑一顧,因爲我認爲那是失敗者的婚姻,那是一場失敗的婚姻,畢竟,在我的認知中,成功的婚姻是不需要保鮮的,我本來認爲兩個真心相愛的人結合在一起,即使是過着平平淡淡的生活,每天只有鹹魚白菜送飯,他們依然是開心幸福的。至於網上教授的讓婚後生活保持小浪漫的小貼士,我更是不會相信,因爲我覺得每天早上能見到自己心愛的人一面就已經是一種幸福,更是一種小浪漫,有時我甚至會有如此念頭:那男的做那麼多的無聊的事去討好他們的妻子,他們是不是做了一些對不起她們的事而感覺良心上過意不去,想要做這些欲蓋彌彰的事,從心裏上尋求安慰。

但當我讀完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後,我才真正發現我錯了,而且錯的很離譜,因爲我太天真,太無知,以至於把愛看的太膚淺,太簡單,太理想化了。

因爲我們人類無法避免孤獨,而想要驅逐我們心中孤獨感的辦法一個是與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二則是去愛。所以說,愛,是我們內心對感情的需求,一個人內心強大的表現,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對此產生很深的誤解,他們認爲:愛情是弱者的感情。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點,愛情並不是單單強者或弱者需要的一種感情,它是芸芸衆生均需要的一種感情寄託,就如同我們均需要親情與友情,他們是塑造我們健康積極完善的精神世界的動力與基礎,沒有了愛情,我們的內心將會出現空虛與失落,我們的內心世界與精神世界是不健康的,故而,愛情是我們人生的潤滑劑,愛情是我們人生的調味劑,愛情是我們人生的萃取劑,它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真諦,讓我們品味到人生的甜酸苦辣,讓我們真正無悔此生。正如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曾經說過:“我們的人生需要兩樣東西,一個是麪包,一個是愛情。”

另外,弗洛姆也大量探討了現代社會是否有利於愛的培養的問題,他認爲,西方社會導致了愛的潰散,無可否認的是,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在獲得越來越高的物質享受的的同時,人們所追求的物質生活也越來越高,在自身及周圍好友無法滿足日益膨脹的心理追求的情況下,他們甘願放棄他們追求的愛情以滿足他們的虛榮心,面對這些“寧可坐在寶馬車裏哭,也不坐在單車上笑”的可悲、可笑、可嘆的花季少女,我們怎能不感嘆經濟發展導致了愛的潰散,雖然我們將如今社會出現的這種以愛情換金錢的行爲歸咎於經濟的的高速發展有推卸責任的嫌疑,但我們無法否認它的消極的一面。

擔當我們深思一層,我們又會發現我們的這個觀點是如此幼稚,隨着社會的發展,經濟發展是必然的結果,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亦是必然,我們不去讚歎生活方面的提高,反而降罪於他,我們是何其怪哉?細細想來,如今這種愛的潰散實際上應歸咎於我們的思想層面上的建設未能跟上經濟發展的腳步,人們的思想仍然停留在過去的層面上,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所以弗洛姆在“愛的實踐”裏所提到了幾種愛的基本要求:“自律”、“專注”、“耐心”、“極大的熱情”,這些品質要求正是在如今這個物質橫流的時代我們應該堅守的底線,無可否認的是是現代社會的物質消費約束集確實不利於這些美德的培養,這些美德在社會中的地位也遠不如一兩千年前,但正因這些品質難以培養,方顯其難能可貴。

當我們獲得了這些優秀的品質後,我們還必須明確堅守自己的責任與義務,畢竟愛情的最終結果是組建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家庭,我們首先要承擔作爲丈夫、妻子的責任,然後就是要承擔作爲父母的責任,當然,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責任,在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當你尚沒有對自己所要承擔的責任有思想準備之前就開展愛情,最終的結果很可能就是你的愛情過早夭折。

可以說,愛是一種需要學習、時時注意的能力——培養這樣能力之始,就是從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幾項要求開始,愛情需要的自律、專注、耐心需要我們對愛情的專一,面對外面花花世界的誘惑,我們要堅守本心,雖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當我們擁有了另一半,或正在發展另一半,我們可以與他們交朋友,但決不能開展超越友情的行爲,面對如今頻繁出現的婚外出軌行爲,我們應該進行深入反省,對於這種現象的出現,我們不難看出那些已婚男子缺少或遺失了弗洛姆提出的那些優秀品質,面對這些情況的出現,我們更是看出這些品質的難能可貴與必要,對於這些品質的培養,我們必須從小開始培養,並且始終堅持到底,只有如此才能收穫屬於自己的真正愛情!

人類是羣居性動物,愛情的出現是人類發展的見證與必然,面對愛情,我們將如何取捨,這可以說是一個千古難題,即使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智者亦無法準確給出一個精確的,一切均應取決於自己,實際上,只要心中擁有對愛情的執着,你必將看破虛妄,收穫屬於你的真正美好的愛情。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23

你瞭解愛這件事嗎?我們身邊的人大概沒有幾個人不曾爲它所累,塵世間沒有什麼比對愛情的渴望更強烈的了。愛隨時隨地無時不刻都在發生,我們中間有人正在愛,有人即將要愛,剩下的則在花大量時間談論愛和等待愛。毋庸置疑,人與人間的情愫是一個永無休止的爭論,是一個人類永遠無法迴避的話題。

瑞蒙卡佛認爲愛是一種不那麼長久的多愁善感,兩個相愛的人認識彼此前可能愛過別人,而一旦倆人中的一個不幸發生什麼事,活下來的那一個會悲傷一陣子,但他最後還是會繼續戀愛,這樣的故事信手拈來。

有人說,如果將愛等同於永恆,則兩者的概念都會變得空泛起來,因此聰明的戀人們把愛視作海誓山盟的證言抑或甜言蜜語的網罟,語言這樣一個虛無浮動的表意系統變成了對抗滄海桑田的慰藉。於是“我愛你”變成了那樣輕易就可脫口而出的字眼、那麼通俗而簡單的詞彙。我們有勇氣一見鍾情,卻沒有毅力堅持天長地久。愛被我們弄得遍地都是——直到我們已經分不清讓我們憂傷和焦慮的究竟是愛還是以愛爲中心的虛無和空洞,抑或是落入陳腐現實的悲慟。

弗洛姆不認爲愛是如此普通常見的東西,他通過自己的著作告訴世人,愛絕非那麼簡單易得,相反是一門不易上手的藝術,一份獨立成熟而自足的愛需要經過思考和實踐的洗煉。佔有愛情的身體不難,而佔有愛情的思想絕不容易!水到渠成的感情就和不勞而獲而從容一生一樣幾乎近乎於神話。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當然也不可能有廉價的愛情。人與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兩個人在一起必須通過積累”愛“的經驗和磨練,容忍昇華彼此的差異,其實愛情本身就是彼此習慣和包容差異的過程,愛情的關係和政治中的關係一樣,都是企圖在歧異的現實上建立一致的理想。人需要有對愛的認知和實踐的執着,一種像小孩學走路般的不斷嘗試錯誤的體驗,才能慢慢地經由"學習"在人生旅程中獲得彌足珍貴的愛情。你的愛只能通過創造性思考和想像力的訓練,經由不斷實踐學習與成長。

“在當代社會中我們幾乎已找不到任何活動、任何企業像愛一樣,以如此巨大的期待與盼望來開始,卻又如此一成不變的失敗。”——《愛的藝術》一書實際上是弗氏從三個方面針對爲何現今社會的愛情一再遭遇失敗做出的闡釋。

首先他批判了社會中愛的瓦解:由於在後現代的今天,社會的全部文化是以購買慾以及互利互換的觀念爲基礎。現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賞櫥窗,用現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他力所能及的物品,我們崇尚肉體之愛和被愛的愛情觀,那是一種吸引你接近某人的平凡的衝動,任何人都可以頻繁地愛上另外一個人,不論是男是女。現代文明的大機械化時代抹殺了人的獨特性與工作本身帶來的尊嚴,人們像一個零件一樣不停的運轉,在無法停歇的空間,像個陀螺般不停旋轉,由生到死。人與人之間的愛情關係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勞動力市場一樣的基本原則。

第二,我們的愛之所以滿地都是,是因爲我們把愛的問題看作是對象的問題,不是能力的問題。我們通過參照別人來確定自己,認爲愛不再有年紀的差別,覺得投入一段瘋狂要趁早,三少四壯五輕亦不嫌晚;人們還認爲愛是個完美的塑身主義者,一旦提及愛,就條件反射一般地把它與被愛的標準聯繫在一起,是爲了要找一個愛自己的人,並以此提升自己的被愛指數:男人把自己塑造得更加帥氣、擁有更多權勢和財富,女人按照社會價值觀的審美把自己塑造得和模特一樣纖細、性感、嫵媚。人們一方面渴望愛情,另一方面卻把其他的東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權力看得重於愛情。我們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於努力達到上述目的,卻很少用來學會愛情這門藝術。

當今世界滿地都是的愛情架構在這種物化的價值之上,一旦外在價值抽離了,愛情的靈魂也開始漸漸出竅。愛不但繁榮地盛開在生活之中,同樣充斥在人們的幻想裏。大家期盼着愛,期盼着流行歌曲、偶像劇、浪漫的愛情小說裏、電影中說的那種愛,劇情結構要強、對白要引人入勝,故事要感人肺腑、賺人熱淚,同情共鳴,真心實在,有賣點有看頭有情有意,灰姑娘要嫁給英俊的白馬王子,灰小夥要娶得到布蘭妮斯皮爾斯。每天的生活都在精采的地方待續,旁人不得不滿眼羨慕地一個細節一個細節看下去。悲歡離合的愛情電影大家百看不厭,百般無聊的愛情歌曲大家百聽不煩。但很少有人意識到自己本可以學會擁有愛的能力。

“人們往往把那種如癡如醉的入迷,瘋狂的愛戀看作是強烈愛情的表現,而實際上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女過去是多麼地寂寞。難道只有獲取名利才值得人們付出代價?而愛情只是一種不值得人們付出的奢望?”在弗洛姆的《愛的藝術》中,所有想愛,正在愛,曾經愛過的人們都能夠找到自己的影子,心中的恐慌,無力自拔的沉溺以及本能的自衛,從而恍然大悟原來“我”的想法被那麼多同樣的人理解和演繹,原來“我們”的愛情如此尋常,不就是這樣的麼——其實人人都拿着一本勉強稱的上文學的愛情著作來要求對方,而自己永遠等着帶花的王子或者帶着財富的公主,來給自己幸福。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告訴我們,愛越來越變得難以理解的第三點原因,是人們對於“愛”的知識的匱乏,不瞭解“墜入情網”和“持久之愛”的區別。愛這種高尚的藝術本不應該也不可能被弄得滿地都是,它在本質上必須是出於意志的行爲,是一種決心,要把我的生命全然委身於另一人的生命,愛這門藝術的基礎就在於不能勉強他人迎合自己。假如要改變一個人成爲自己心目中的那個人,何不乾脆直接找一個心目中的完美?既然這樣的人很難求,愛就更加沒有理由如此輕易地表露和存在。改變對方滿足自己的要求是一件讓對方不快樂的事情,既然你愛他又爲何要他受盡痛苦呢?

是的,愛不該被我們弄得滿地都是,我們沒有資格如此輕易地把愛掛在嘴邊。愛是付出、愛是犧性、愛是祝福。所以對方開心,就應放手、寬心去祝福。這並不意味着你要用“此時無聲勝有聲”代替愛的表白,而是在說出真心誠意的“我愛你”三個字之前,要讓自己明確:愛的答案很長,如果說出就要用一生來等待回答。恰恰因爲如此,面對愛的幻滅我們亦無須懼怕。終究,倘若是因愛之名,時間的腳步和空間的變遷就無法把我們的堅持修飾成患得患失的冷漠。那些過於短暫的激情並不純粹,那些類似鏡花水月的浪漫之中混雜着更多來自於想要彌補自己人生不足的願望而非愛的慾念,它們或多或少構建在物質的需求和身份的焦慮之上,並不能稱作真正意義上的愛。作爲一門藝術的愛,要求人們有愛的的知識並付出努力,對一件事瞭解得越深,愛的程度才越深。如德國哲學家巴拉塞爾士所說,“假如有人以爲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對葡萄就一無所知。”

綜合以上三點,我們從《愛的藝術》中可得出的結論是:愛是一種理性的選擇,而絕非遍地都是的廉價情緒,人們不能把虎頭蛇尾式的墜入情網視同永久性的愛情狀態。你必須花時間確定對方是你真正需要的人,因爲愛與信仰本質上是一樣的,它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不止包括感性元素,同樣也需要理性元素。除了與生具來的部分,還要體會,學習領悟,練習,揣摩,先評估自己是否有愛人的能力纔有資格談愛。

弗洛姆告戒追求愛的人們,想要有一份豐盛滿足的感情,必然要以具有愛的能力作爲前提,愛的能力並不來自外在物質世界,不來自車子房子名牌的交換,而是經由自我內在意志的堅持以及長時間與人互動修練得來。“愛是人與人之間的創造力,而不是感情。”弗氏相信這種創造力中包含四種元素,那即是關懷、責任、尊重和了解。

愛不該被我們弄得滿地都是。愛意味着,當對方希望獨處、有暫時的個人生活空間時,自己也能自得其樂,照顧好自己,生活過得愉快充實;當對方需要自己陪在身旁,一起分享心情與感覺時,則能排除所有雜念,全心全意將心靈交給對方;當對方沮喪無助能適時給予精神上最大的慰藉與支持;當對方歡喜快樂,陪着一起高興、一起開懷大笑。說出愛這個字,意味着彼此禍福與共,患難相扶持,做對方永遠的心靈夥伴、精神支柱。

“我愛你”這三個字如此氾濫地流俗於世,實際上是因爲我們過於膽怯和懶惰,沒有勇氣去承擔學習和提升愛的能力的責任。弗洛姆曾在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逃避自由》中寫到:“人之所以無法自我決定,也許不是聽不見內心渴望的聲音,而是他對於選擇之後的自由狀態感到害怕。因爲,一旦他選擇了而獲得自由之後,他就必須負起獲得自由以後的責任和倫理,必須對他自己的選擇有所交代。”愛和自由一樣,也是必須付出代價的,所以大部分的人不但逃避自由,也逃避真正的愛情。

不要害怕在是否說“愛”的問題上作出選擇,尤其是做出跟別人不一樣的選擇。弗洛姆告訴我們,正是這種不敢選擇的態度使得政治上的極權主義可以持續存在,社會控制可以徹底被執行,情感生活可以隨隨便便矇混過去,就這樣湊活過一生。但是愛情何其珍貴和獨特,人總該有一場能對別人細說的,你難忘的戀愛。或許獲得這樣一份真愛的前提,是說出比“愛”更多的“不愛”,當每個人都意識到愛原來是如此稀缺的資源而並非滿地都是,纔會捨得爲它付出更多,學習更多,珍惜更多。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24

看了二十世紀的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的名著《愛的藝術》,書的篇幅很短,講的事情也很簡單,主要資料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說:“這本書要說服讀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到達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潛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他說得很有道理,如果按他所說,人類社會將十分具有創造性,但是創造性也許並不是那麼跟愛有關。

在讀這本像短篇小說的小書時,收穫也並不少,對弗洛姆本人,對他的理論都有了很多瞭解,這是讀一本好書所能夠帶來的收穫。比如,弗洛姆以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文筆,創作了人量學術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有《愛的藝術》、《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精神分析的危機》等。他的人生歷程在書中也有所講述,諮詢師、教授,而他自己的生活也十分波折,另外由於時代的影響,他還十分關心政治,這也許就是爲什麼他的研究植根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原因。

弗洛姆的理論並不像弗洛伊德的理論那麼精彩。他說:“孤寂感是每種恐懼的根源”。這並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也因此並不太讓人信服。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又沒有透過感情去到達新的結合――這就是羞愧的根源,同時也是負罪和恐懼的根源。這種理論同樣讓人難以相信。“就像神學的邏輯結論是神祕主義,心理學的最終結論就是愛。”這句話倒是很有意思。他對成熟的人的定義也很有道理:“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力量的人”。

弗洛姆在書中對弗洛伊德的引用是最多的。他有些反對弗洛伊德的地方:“弗洛伊德的一個錯誤,那就是他認爲感情只是性本能的表現和昇華,而沒有認識到性要求是人渴望感情和與人結合的一種表現。”兩相比較,我倒是覺得弗洛伊德更正確。其它也有好多地方談到弗洛伊德,當然不是全然反對的:“人們指責弗洛伊德過分強調性的作用,他們這麼做常常是爲了否認弗洛伊德學說在傳統觀念圈子裏引起反對和批評的那部分理論。但是性風俗在這五十年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天弗洛伊德的理論就是在中產階層也不會引起人們的驚駭。”“溫柔絕不是如弗洛伊德所說是性本能的昇華,而是博愛的一種直接表現,既表此刻愛的生理形式中,也表此刻愛的非生理形式中。”“在現代思想中,斯賓諾莎、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提出同樣的原則。在斯賓諾莎的哲學中,重點已從正確的信仰轉移到正確的生活道路。

馬克思也提出這一原則,這表此刻他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弗洛伊德的悖論邏輯使他發現了心理分析療法的過程,也就是更加深入體驗自己的過程。”弗洛伊德對宗教的這一信仰形式的批判是完全正確的。缺點只在於弗洛伊德沒有看到單神宗教的另一方面和這一宗教的真正核心――這一核心導致否定神的概念。”“弗洛伊德的概念完全貼合二十世紀初完整的資本主義精神。”“弗洛伊德對感情的看法貼合十九世紀物質主義好處上的男權主義,而沙利文的定義是來自於二十世紀被異化的人”“很有必要把弗洛伊德的發現從生理的範疇轉換到生存的範疇中去,並進一步發展他的理論”,最後這方面還是不太懂。

但是有時他的分析還是十分有道理的:“人從同母親的關係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係,最後到達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到達成熟的基礎。如果人不是這麼發展就會導致神經機能疾病”。書中對神愛的闡述也顯得有點太多了。最後在“愛的實踐”這一部分,弗洛姆講到如何去愛。就像古訓所強調的一樣,他也強調了專心這一要素。他說:“如果專心地幹,那麼幹什麼就無關緊要了,無論幹什麼,重要的或者不重要的都會增加一層現實好處,因爲幹事的人是完全開放的。”“獲得愛的潛力的主要條件是克服自戀”“感情是以信仰爲基礎的”。在書的最後,弗洛姆引用了馬克思的話,這也體現了他對社會的關心:”只有在這樣一個社會,正如馬克思所說,當個人的全面發展成爲所有的人全面發展的條件時,感情纔會成爲一種重要的社會態度。”……

這本小書確實給人很多深刻的啓發,但是對於我,還不止如此。我還在自己的書羣裏跟大家分享了這本書的一些精彩理論,這種嘗試把大家都集中起來,一齊分享,一齊交流,對大?夜餐??進步也起到必須的作用,這是最讓我高興的。前天還用同樣的方法分享了《優勢談判》這本書,效果也很好。以後還會繼續分享更多好書,也許會發展得更爲專業呢,而這都是這本小書給我的啓示!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25

關於愛是什麼,爲何我們需要愛等問題,在《愛的藝術》這本書中,當代心理分析學家弗洛姆有着不同於一般人對愛的詮釋。愛的藝術並非是一本教人學會如何愛的情愛聖典,而是關於指導人生意義的心靈哲學類書籍。 在《愛的藝術》開始處,弗洛姆就指出愛是一門藝術,而不只是一種偶然產生的令人心蕩神怡的感受。要想學習如何愛,就像要學習其他藝術一樣分成兩個部分,一是掌握理論,二是掌握實踐。 青春偶像劇和言情小說人們百看不厭,許許多多的少男少女都認爲愛情就是一次美妙的邂逅,繼而演變出轟轟烈烈的愛情,在經過一番波折之後,最終兩人走在一起,修成正果。無論劇情多麼狗血,他們都認爲這種瘋狂地愛戀是強烈愛情的表現。可是長久以來,爲什麼多數人決不認爲愛情是無關緊要的,卻沒有人認爲愛是可以學會的呢?弗洛姆在書中闡述道,大部分人認爲愛不需要學習的前提主要爲以下三點:第一,多數人寧願把愛當成被愛的問題,人們不斷付出努力獲得大衆的認可,使自己變的更有“魅力”,這樣迫使男性取得成就,獲得他自己所處的社會條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財富,女性通過修飾儀表健美等來吸引男性;第二,人們認爲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的問題,而不是能力的問題;第三,把最初墜入情網的經歷與持久的愛之間的區別混淆了。

這三點真是字字珠璣,就拿第一點來說,現在的九零後大都是獨生子女,多少有些“自我”,比起去愛別人,他們更渴望被關注被愛,在他們眼裏“給”就意味着放棄,被別人奪走東西或作出犧牲,熟不知,“握緊拳頭,裏面什麼也沒有。張開雙手,你就擁有了整個世界。”持有“我愛,因爲我被人愛”這種言論的人,多數是不成熟的,而弗洛姆認爲愛情首先不是“得”,而是“給”,一個人應該把他內心有生命力的東西給予別人。他應該同別人分享他的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和悲傷——簡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通過他的給,他豐富了他人,同時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時,他也提高了對方的生命感,“給”是一個人力量的最高表現。而第二點,強調愛的對象就像在中國強調“緣分”。不少書中的“愛情警句”不斷地告訴大家,“世界上總有一個人在等着你”,其實不少任性的年輕人不懂得愛,總是錯過了一個又一個“對的人”。第三點,人們總把最初墜入情網的如癡如醉的入迷,瘋狂地愛戀看作是強烈愛情的表現,而實際上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女過去是多麼的寂寞,但這種愛情就其本質而言不會持久,一旦敵意、失望和無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爲止,愛情就會煙消雲散。而持久的愛需要給、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需要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持有這種態度的人就克服了他的依賴性、自戀性以及剝削別人的要求,並能找到對自己的人性力量的信賴以及達到目的的勇氣。

弗洛姆所講的愛的實踐,絕非一般暢銷書中的夫妻情侶“相處之道”,而是就個人自身行爲進行的探討。

弗洛姆在“愛的實踐”部分,主要強調了愛需要具備耐心、專心、勇氣、信仰,這些詞看似簡單且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只有身體力行,付出行動,才能收穫愛。在實踐部分,弗洛姆特意寫到,在開始愛別人之前,個人應具備“獨立的能力”,學會與自己相處。這倒是跟我們當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學觀點相符,瞭解自己,認識自己之後,我們才能更好的愛他人。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26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羣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爲;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說,愛是給予而不是接受。愛確實是內心強大的表現。當然,大多數時候,我們會說,愛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過於脆弱的相互依賴的愛情可能也無法真正健康而長久。我贊成說,一個懂得並且能夠享受孤獨的人——獨處,而不求助於各種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纔有着真正的去愛人的力量。真正的愛裏,應該能夠同時成就自己和他人。無論是一味索取的愛,還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給予並且認爲對方需要的愛,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大量探討了現代社會是否有利於愛的培養的問題,他認爲,西方社會導致了愛的潰散;其主要論據在於,現代社會的組織方式帶來了現代人與自身、與其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被異化了。我贊同,在工業大革命之後,"物"在人類生活中享有了從未有過的地位,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現代社會之前,愛是普遍的,而現代社會的到來,帶來了愛的潰散。可能確實現代對於人之間關係的抨擊很多,從文學到哲學的各個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於人的信仰變化——從崇拜愛與美到崇拜物而貶低人——而造成的。我們甚至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社會之前,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時期,我們對自己的心靈更加敏感或者麻木。所謂協作精神和相互體諒對於相處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現代會這麼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處之間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讓步就是必要的潤滑劑,而非某個社會形態強加在於人身上的,只不過大衆媒體會不會這樣坦誠。

讓步假設說,現代社會確實存在愛的潰散,這也不能用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美德標準帶來了這樣的情況來概括。如果愛——博愛、母愛、性愛,可以給人帶來愉悅,那麼人就不會輕易放手它們,不會因爲社會崇尚協作精神,就貿然提議說,我們放棄相互之間的愛,用協作意義上的共生來替代吧。——人面對魚和熊掌的第一反應,不會是,兩者我該放棄哪一個,而首先會是,我能不能同時佔用兩者。另外,如果我們談論這個話題的起意在於學會愛,獲得幸福感,那麼籠統而輕巧地把責任推於社會形態是一種既不負責任又無濟於事的行爲——我們大可以把時間花在一部電影一桶爆米花,而不是嚴肅的思考上。

但是,我們確實注意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組織形式,或者說工業化的進程,確實改變了人的很多習慣、特徵;這樣特徵和習慣的改變可能最終改變了社會裏愛的現狀。

確實,現代社會裏更多幸福感來源於消費——或者說,人的幸福感向來部分來自於消費,而在工業化之前,消費部分佔有份額受到了消費品總量的限制,無法大幅擴張;而工業化帶來了這樣的可能性,於是人自然地轉向這部分更加容易增長的幸福來源,從而形成了大衆逐利的場面;而這樣的情況有可能造成了大家對於精神層面替代性的忽視。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也許國際貿易裏"福利惡化型"增長的情況會出現。

同時,現代社會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習性。弗洛姆在"愛的實踐"裏所提到了幾種愛的基本要求:"自律"、"專注"、"耐心"、"極大的熱情"。但是現代社會的物質消費約束集確實不利於這些美德的培養,這些美德在社會中的地位也遠不如一兩千年前。我們可以說,人性的的進化是緩慢的,遠遠慢於意識形態的演化,更加慢於生產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生產力經歷了指數甚至更快的增長之後。不可能指望植根於人性的意識形態迅速地可以適應生產力的提升,而同時保持了當初的種種堅韌不摧(或者至少在沒有外界衝擊情況下,表面的堅韌不摧)。因此,愛成爲一種需要學習、時時注意的能力——培養這樣能力之始,就是從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幾項要求開始。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27

本書作者弗洛姆在本書中的主要觀點是"愛是一種能力,是一門藝術,是一種需要學習並不斷提升的藝術。在不斷的學習與體會中增強對愛的理解才能體會愛的真諦才能在愛與被愛中享受幸福。本書給我們廣大的年輕人一個很好的教導,讓我們學會如何愛自己與愛他人。愛需要的相應的能力也是多個方面的。首先,愛是給予而非一味地索取,真正懂得給予的人才是真真切切懂得愛的真諦的那一類人。你要學會主動的給予,此處的給予多爲精神上、心靈上的無私奉獻,而非物質層面上的。愛本身就是心靈上的洗禮、心靈上的充實。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給予都爲被動的,總是在這樣或那樣的理由的驅使下而去付出並且帶有一定的目的性。而本書所指的付出是不求回報的、純潔無私的、沒有壓力的,只爲自己內心的喜好,自己內心的滿足,這樣我們付出的愛才會是無限的,永恆的。

第二個能力是尊重。尊重是愛的長河中永恆的主題。無論是戀人之愛、父母子女之愛都需要彼此的尊重。彼此之間尊重是最可以拉近彼此之間距離的一劑良藥。在生活中,你如何對待他人決定着他人將如何對待你,這是一個很現實並很普遍的事實。尊重你愛的人,你纔會體會到真愛,纔會給被愛的人自由、尊嚴以及信任感。只有尊重,你纔會擁有真正的愛情,你才能走進他人的心。

第三個能力是關心。關心是愛一個人最深切的表現。如何做到真正的"愛人",不是簡單的話語,而是體貼入微的照顧與關懷。擔心他的身體、心情,甚至是他的衣食冷暖,這都是在平常不過的了。但是很多人卻無法持之以恆,善始善終。這便不是"真愛",也沒有學會愛的能力。真正的關心是希望自己所愛的人一切都好,關心他生活上、工作上的一切事情。失敗時幫他出謀劃策,幫他分擔;成功時與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不管怎麼樣,都陪在愛人身邊,榮辱與共。

第四個能力是責任心。愛一個人要有責任心。若想和其在一起相愛,便需要做出慎之又慎的思考,切不可因一時衝動而做出任何不負責任的事情。一旦選擇便需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是"愛"的基本能力,如果沒有責任心,切實履行愛的諾言,又如何能保障給愛人的幸福,又如何能保證自己所選擇的人。責任心是一個人成熟的基本體現,切不可隨心所欲。愛是一個神聖的行爲,切不可因一時興起而胡亂行動。愛是需要紀律和秩序的,只有擁有責任心,才能懂得如何愛人、疼人、照顧人,才能對自己所愛的人負責,才能維繫好這份來之不易的愛情,才能保護好自己所愛的人不受傷害。

"愛"真的是一門難以捉摸的藝術,"愛"在嘴中很容易,"愛"在生活的一點一中很難,只有"愛"的陪伴這個世界纔會多姿多彩,我們纔會感到幸福。只有學會如何去愛,我們的精神與心靈才能夠得到滿足。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28

愛,總是一種容易令人動容的情感。我們嚮往愛,追求愛,呵護愛,也曾經或將要在愛的道路上經歷許多不盡爲人知的苦楚與困惑,究其原因很可能是我們還沒有真正瞭解愛,或者說沒有體會到愛是一種藝術。

20世紀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姆在他的著作《愛的藝術》中就肯定了愛是一門藝術,向我們娓娓闡述了愛的理論,並引導我們進入愛的實踐。我想,當我們透徹瞭解了愛,我們的思想會到達一個新境界,靈魂也會得到昇華,因爲愛的過程是一個全面的、淨化人心的過程。

提到愛,我們最先想到的便是愛情。古今中外,多少人沉浸在纏綿的愛情中,或離或聚,或悲或喜。作爲渺小的個體,我們大多數人無法不被這些情感所困擾,每個人對待愛情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到了一定年紀,我們會渴望愛情,憧憬愛情,愛的種子在心中的萌芽是那樣的自然,不需要理由。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律,是人類生存的規律。或許像弗洛姆認爲的,人內心存在一種孤獨感,它使得我們尋求與外界的聯繫,選擇羣居甚至縱慾的方式解決由孤獨感引發的恐懼。

真正的愛情,可以幫助人從精神上削弱孤獨感,愛情的磨合是絕佳的擺脫孤獨恐懼的方法,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愛的藝術是一種平等與和諧的藝術,我們懂平等,也懂和諧,但是我們還做不到。在有的人心中,愛情是兩個靈魂的邂逅,充滿浪漫氣息,但這遠遠不夠。兩個靈魂兩顆心,相遇相知相戀,愛意令兩個人融爲一體卻又保持着各自的個性,他們撫慰了彼此的心靈,他們用個人的生命完成對另一個人的生命的承諾,他們的愛會給這個世界帶來美好,這是我心目中的愛情。

愛並不只侷限於愛情,還包括博愛、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自愛乃至上帝之愛。我特別爲書中所講的“博愛”而感動。“對所有的人都有一種愛意的責任感”,即使無法每個人都做到這樣,但只要有一個人做到了,他便會引導更多人擁有博愛之心。世間萬物,會因爲有這樣的博愛而充滿生氣與希望。我想,博愛不是氾濫的愛,它也是建立在道德基礎與社會法則之上的,或許,博愛也可以說成是公正、責任、善意的結合體吧。

愛的這門藝術,需要人們看清自己,也要看透愛。弗洛姆用了兩句簡單的話來表明不同程度的愛,讓我印象深刻:童稚的愛是“因爲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成熟的愛是“因爲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細細體會,給我很大感觸。經歷了年少無知,看多了世間冷暖,當我們成長到一定階段,我們懂得了愛的付出而不考慮自私的擁有,收穫愛反而會變得次要,重要的是我們通過愛的給予締造了愛的昇華,展現了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活力。

讀一本好書,給自己思考感悟的時間,讓自己得到心靈的成長。哪怕現實太現實,也要努力學習愛的藝術,實現生命的價值。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29

剛剛纔將費洛姆的《愛的藝術》這本書讀完,它不僅讓我進一步的理解愛的含義,同時也給了我深刻的啓示。《愛的藝術》從人類最關注打的愛情話題着手,探討了愛的本質,愛的歷史以及愛在現今時代所遇到的價值和精神危機。

在未讀這本書前,我和大多數的人一樣片面的認爲愛就是一種令人心神盪漾的情感,愛本身十分簡單,沒什麼可學的,困難在於找不到愛的對象或被愛的對象。這種想法是片面的,粗淺的。但在費洛姆《愛的藝術》裏我找到了那個指引着我前進的燈塔。

確實愛就是一門藝術,正如生活是一門藝術一樣。我們要學會如何去愛,就得像學習其他的藝術——如音樂、繪畫、木工等一樣去開展行動。人們往往通過外在因素來贏得別人的愛。如男子所採取的方法是在其所處的社會地位所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地獲得成功,儘可能地攫取權力或獲取財富。而女人通過塑造形體和服飾打扮等手段使自己富有吸引力。雖然在現今社會裏,這種行動很吃香,但是他們往往忽視了內在因素。

愛應該是一種主動性的活動,而不是一種被動性的情感。愛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發揮而且用不是強制的產物。愛包括了給予、責任、尊重、關心、瞭解等,在愛別人之前必先自愛,如果一個人能創造性地去愛,那他必然也愛自己;但他只愛別人,那他根本就沒有能力去愛。

愛是給予,只有你付出,給予後纔會有收穫,俗話說的好“一分耕耘一份收穫”千萬別認爲給予就是在吃虧,其實他是愛的另一種詮釋。

愛是責任,因爲愛,一個幸福的家庭誕生了,從此作爲家裏的支柱就有了所承擔的責任,這是一個完全自願的行爲。

愛是尊重,我們應該關注對方應該按照自身的本性成長和表現,不能利用對方,給對方自己的空間與自由。在尊重別人的同時也應該先了解對方,如果你不瞭解對方,那麼想尊重對方就不怎麼可能。

愛是關心,這一點母親對孩子的愛中表現得最爲顯著,我同很多人一樣認爲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愛,因爲母親不僅孕育了我們的生命,還在我們的成長中佔據主導地位。

愛有恨多種,如父母之愛、兄弟之愛、性愛、上帝之愛等等。它是無形的無處不在的,所以細心的去觀察與感受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讀完《愛的藝術》這本書,我還有一個很大的感嘆就是我隱約的感覺到作者對於東方文化智慧的推崇,所以,現在對於本國文化也很感興趣,當然,在這一點上我比較贊成羅素對於中國文化的辯證看法:他覺得中國文化是一種很和諧的文化,中國人對於生活中採取的一種幽默,泰然的態度是十分可取的,但是有時候,中國文化太過於和諧,從而有一種迂腐,愚昧的傾向,我覺得在本國文化的基礎上,我們是應該適當融入西方文化一種積極進取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