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範文

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8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範文

  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1

近日,我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感觸很深。這本書是李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李老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爲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讀着書,讓人不禁爲之激動、讚歎、折服!

李鎮西老師在書中提到做最好的老師必須具備童心、愛心、責任心,具有專家、思想家、心理學家的情懷,需要自己不停地實踐、不停地閱讀、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寫作,每天上好一堂課、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或社會問題、讀書不少於一萬字、寫一篇教育日記等要求。

名師的成長經歷,讓我看到了差距在哪裏;名師的經驗體會,開啓了我智慧之門;名師的獨到見解,引發起我的認識與反思。

啓示一:童心是師愛的源泉

李老師提出教育者是否擁有一顆童心,對教育至關重要。教師的童心意味着懷有兒童般的情感,能夠自然地與學生“一同哭泣,一同歡笑”的教師無疑會被學生視爲知心朋友,贏得學生的心靈。教師的童心意味着擁有兒童般的興趣,教師的職業要求我們應該在任何方面都與學生有着共同的興趣愛好,多一種與學生共同的興趣愛好,你便多了一條通往學生心靈深處的途徑,他們會不知不覺地把老師當作朋友。在與學生嬉笑遊戲時,教師越是往掉自己的“尊嚴”,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

想當年,自己剛剛踏上工作崗位,那時的我熱情滿懷,立志做一名學生喜歡的好老師,上課激情飛揚,下課跟着他們一起做遊戲。休息天,我會帶他們到我家玩,去大明湖公園拍照、划船。在他們生日時,我也不忘送上一張小書籤,那時,每個孩子收到禮物是那麼開心。當我聲音嘶啞的時候,孩子們偷偷地將“金嗓子”放在講臺上。多麼純真的孩子們,我用童心換來了孩子的童心,換來了學生對老師的愛,那一刻,我是那麼的幸福。而現在,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已好久沒寫祝福語給學生,也沒再帶學生去我家玩,也沒……而學生也早已不稀罕這種小卡片了,他們對於我,的則是一份敬重!

啓示二:沒有愛,便沒有教育

李老師深深打動我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終如一和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愛”是李鎮西老師永恆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過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學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師愛”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間。在沒有讀李老師的書之前,我曾那麼地自信自己是“愛”學生的。讀完這書我捫心自問,我愛每一位學生嗎?我對學生的“愛”真的是無怨無悔嗎?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自己過去的教育方法。當學生犯錯時,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瞭解學生犯錯的原因,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李老師讓我對熱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愛,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

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愛,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對學生的寬容”。

愛,也不應是對學生的縱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懲罰”。

愛,不只是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身體,而是要“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學生一起憂傷、一起欣喜”。

愛,不僅僅是隻對自己所教的這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

愛,“不僅僅是對自己所直接教的學生的愛,還包括所有——外班的、其他年級的、甚至外校的學生的愛”。

愛,不是用一顆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顆顆童心,而是“需要一顆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責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爲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開端。只有這樣的愛,纔是真正的愛,只有這樣的教育,纔是真正的教育。

  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2

懷着激動的心情,我一口氣拜讀了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讀畢,感觸頗豐。因爲李校長的很多觀點我都很贊同,讀他的書既像是和一位智者在對話,是那樣的樸實而自然;又像是和自己的內心在交流,是那樣的真實而心動。我似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似乎找到了那份激情。是的,從今天起,我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老師!

翻開序言,裏面有令我感悟最深的一段話,忍不住摘抄下來留作自勉:“每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儘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校長對教育工作無比赤誠,對學生無比熱愛的一顆教育者的心。而這種愛心成就了他的輝煌。愛孩子,才能理解孩子;愛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愛心;愛孩子,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關注成長的每一個細節;愛孩子,才能成爲孩子的親密朋友;愛孩子,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教師真摯、深厚的情感可以發出強大的愛流,有利於傳導。做最好的教師要把心裏的情感用語言、行爲表達出來,師生間通過精神的交流,達到思想感情上的聯繫和信賴,教師真摯的情感在學生的情緒上就會產生共鳴。曾經有個同學上課總是不太專心,後來有一次稍微表現得較好時,我立即表揚了他,還請他當小老師,得到我一次又一次的信任。從此他大變樣了。

“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裏擡起頭走路。”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心靈的召喚。在今後的人生中,無論做什麼事情,讓我們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獻出自己最大的愛心,做最好的老師,做孩子最喜歡的老師,讓自己無悔!

什麼樣的老師纔是最好的老師呢?在李鎮西老師看來,“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因此,李鎮西老師說:“我所謂的‘做最好的教師,’不是與我所敬仰的於漪、錢夢龍、魏書生等老師相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鎮西與昨天的李鎮西相比——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他說:“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強調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便意味着要儘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從某種意義上說,《做最好的老師》就是李鎮西老師“自己和自己比”的真實記錄,是他不斷超越自己、不斷地向“最好的老師”的境界靠攏的全程實錄。全書洋洋40餘萬字,分爲10章:愛是永遠的理念;提高教師的素養;育人之道;走出教育誤區;班主任工作;班級管理以學生爲主體;鍛造卓越人格——“優生的培養;學生思想改造工程;學生青春心理健康教育;語文教學。每一章、每一篇都是作者“自己和自己比”的實踐反思和不懈追求。比如第二章“提高教師的素養”,從“做有思想的教師”、“閱讀和寫作,提高教師素質”,到“從做學生的‘靈魂工程師’到‘向學生學習’”;從“學習陶行知偉大的師愛精神”、“追隨蘇霍姆林斯基”,到“青年班主任怎樣提高科研修養”;從“請尊重學生的選舉權”、“應回答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到“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無不讓我們感受到李鎮西老師每天“自己和自己比”的成長軌跡:踏踏實實上好每堂課,仔仔細細批改每一本作業,認認真真對待每一次談心,開開心心組織每一次活動。

李鎮西老師告訴我們:“‘做最好的教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閒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蕩氣迴腸。”這段樸實的話,蘊涵着極其深刻的哲理:做最好的老師,應該成爲每個教師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態和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