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精選8篇)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精選8篇)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 篇1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的愛是不言而喻的,父母都想給他或她最好的生活。長大後又想給他最好的教育。期望孩子成人後能成爲一個優秀的人和成功的人。

學習是達成這一目的的最直、最平坦的大道。但是在進入大學校門前的十二年學習中,絕不會是隻有快樂的,學習絕對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所以我對市場一些心靈雞湯式的教育書籍是持懷疑態度的。

我認爲父母能做的是:在陪伴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如何採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孩子克服一些學習困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相對輕鬆一些的學習。

讀了《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書後有以下一些想法。

一、對孩子的要求不要不切實際的高。目前我們對陳浩涵的要求是比較寬鬆的,但是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應逐漸嚴格。相對於一些孩子上了數個課外班,浩涵是幸福的。他只上了繪畫和書法兩個班,如果有必要可以只上一個書法班,因爲浩涵性格急躁不耐性,希望書法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他的性格,哪怕是一丁點。以前浩涵還上過樂器班,但是他不喜歡,於是就退了。

二、浩涵已經上四年級了,但是學習習慣仍未養成,癡迷於電視和遊戲。我已下定決心要扭轉浩涵的這一習慣。每天除了完成作業外,要養成預習的習慣。希望通過一個和數月的堅持,能改變浩涵的這一頑疾。當然這一過程不可能全部是快樂的。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將以我最大的耐性協助浩涵作出轉變。如果浩涵能完成這一轉變,那麼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將是水到渠成的事。注意我只要求浩涵有良好的成績,而不要求第一。

孩子的人生已經開始,人生中除了快樂和幸福,也有痛苦和挫折。父母將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通過自己的教育技巧、經驗和愛,使孩子的一生中不缺乏幸福和快樂。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 篇2

讀書,是人生的一個樂趣,讀一本好書,更是樂趣中的幸福。《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是一本能讓人產生幸福的好書。

這本書的作者李躍兒是有着一顆真愛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養生活、用愛去昇華生活的一個人,在她的書裏處處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顫的實例,每一個在她筆下的受傳統教育毒害的孩子,都能清晰得讓人勾勒出來,這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當方法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可憐或可悲的命運沉重的令人窒息,要麼精神不正常、要麼自閉、要麼自虐,他們本是像花朵一樣的孩子,本來應該都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憐的孩子,爲了成爲爸爸媽媽心中想要得“人才”,不僅搭上了自己本應快樂的童年,還要承受心靈扭曲而成人後的種種苦惱。

我看了《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一章,當我看完幾篇以後,給我的感悟很深,我被書中的故事感動着,我被書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書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書中那濃得不能化解的愛融化着。例如:當一位老師上課的題目是“我的幸福”。

她說:“同學們,現在我們每一個人都被家人當寶貝,每個人周圍都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愛着我們;再物質上,我們要什麼就有什麼;星期天可以游泳,放假了還可以旅遊——那麼,在這樣的生活狀態裏,我們一定感到很幸福了。

話音未落,孩子們呢齊聲回答:老師——我們不幸福。這麼一問全班一下子活了,全都舉起手來,其中一個10歲的男孩,在文化課學習方面是年級第一,他站起來說:“老師,我的幸福是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可以躺在牀上睡覺。”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們是在真真切切地渴望着幸福,他們說的全是真話。孩子的幸福其實就像能夠調出所有顏色的三原色,但是成人只給了他們一種或者兩種,他們挑不出幸福的顏色,他們的幸福被人拿走了。

孩子們在小學已經減負,老師佈置的作業不多,孩子們應該有足夠的業餘時間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但是孩子的家長爲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給孩子無限制地報興趣班,無限制地爲孩子購買複習資料,讓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這樣孩子們當然感覺不到幸福。

李躍兒老師歸納的三類做好一個好媽媽:第一類既懂教育又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最容易成爲人才;第三類家長既不懂教育又沒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也比較容易成爲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類家長,不懂教育但有責任心,他們佔據絕大多數,失敗的孩子大都由這類家長制造。

當我看到這樣的案例:一位母親給10歲的兒子洗腳,兒子把腳盆打翻了,母親大發雷霆罵了一番;一個10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洗腳,有很好的平衡能力,他把盆子打翻,可能是他心煩意亂的結果。

這樣媽媽在孩子眼中,幾分鐘前是慈母,給兒子洗腳;而幾分鐘後就變成了凶神,愛與恨的轉瞬轉換肯定會使孩子心理扭曲,孩子的心理怎麼能承受得了呢?

究竟是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答案顯而易見了!我們大人們往往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考慮的更多的是如何給孩子灌輸更多的知識,讓孩子處處“優秀”,至於這樣做帶來的後果是什麼,孩子幸不幸福,他們卻很少考慮。

最後,我只想說,教育與愛育的差別就在於:教育往往是居高臨下的,而愛育則是平等自由的。居高臨下通常會壓抑、甚至會扼殺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長,而平等自由卻能大大發揮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創潛能。

朋友們,《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快還給孩子吧!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 篇3

李躍兒老師所著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讓我瞭解到了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用心去愛孩子,用情去感染孩子。我被書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書中那濃得不能化解的愛融化着。

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回味多時:“在現實當中,成人對於孩子,大都只注意他們的身體和學習,卻很少注意背後的那個心靈。他們這樣做就會像一個無情的割草人一樣把把美好的東西割掉了,把孩子天生的、美好的品質給扼殺了。

這樣下去,隨着孩子的成長,他們的心理問題就會越來越多,人格、品質也會出現問題。”沒錯,關注孩子們的心靈,應當是安全防範教育的一部分,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對於孩子的心靈關心卻是越來越少的,老師和家長所關心的大多是孩子的進步,孩子的退步等等。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孩子的內心又是如何的,卻無人問津。

書中提到李躍兒老師在對5歲的楊一凡的教育過程中時時刻刻都關注着她。從孩子的各個方面着手,仔細觀察着孩子的每一個點滴,用心去感受孩子的真實想法。

這讓我認識到在現代教育過程中,我們也要秉承着這樣的理念,從各個方面觀察孩子,觀察到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從而進行適當的活動。很多孩子是內向的,他們的表達能力常常會跟不上自身的需求,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只是看着你。

我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孩子,他不會與人溝通,和教師、同伴之前完全沒有正常的交流,不管怎麼同他說,都無法改善這樣的情況。這就是他,有着自己的世界,不接受別人,只有自己。這就是他,會用天真的眼神看着你,卻讓你無奈的只能發笑。面對這樣特殊的孩子,有改如何是好呢?

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老師仔細的觀察孩子,感受孩子的需要。於是我開始關注這個不講話的孩子。經過幾次的觀察,我發現,他其實很想玩遊戲,但是他根本就不會玩,完全沒有理解遊戲規則,這樣就使得他在遊戲中無法正常的介入。

於是再一次角色遊戲時我說:“今天,我和你一起玩遊戲,我牽着你的手,今天我是你的媽媽,我帶你玩,你好好看看媽媽是怎麼玩的,今後你也那麼玩,好嗎?”他對媽媽這個詞似乎很敏感,也似乎因爲這個詞,他願意和我接近。

我帶着他一個一個的玩,他很高興,拉着我的手,跳啊、蹦啊。第一次用別的眼神看着我,這也讓我的心頭涌起陣陣的暖風。我們來到了水果店,“你想吃什麼水果啊?媽媽買給你好不好啊?”“是掛”也?什麼聲音?“是掛”再一次的聲音,讓我知道我並不是在做夢,他開口講話了。“什麼?剛剛媽媽沒有聽清楚,再說一遍好嗎?”“是掛”想了半天,沒有明白這“是掛”是什麼。

“對不起,媽媽聽不太懂,你能指給我看嗎?”他小小的手往西瓜上面一指,原來是西瓜。“跟媽媽說:西瓜”於是我開始第一次正面的和他語言交流。

雖然只是短短的言語,但是他願意和你交談了,這是那麼久以來我和孩子的第一次對話,這讓我的心激動不已。孩子的成長要靠溫暖推起的,每一次我都只是和他說,只是說,他一點也感受不到什麼,似乎我只是簡單的在和他說而已。

但是通過觀察我發現了問題,於是我用行動溫暖了他的心,同時的他也用他小小的舉動來回報了我,在我心中注入一股暖流。

簡單的幾次觀察、溫柔的一次交流,讓我和這個孩子慢慢的靠近。短短的幾個音節讓我明白,什麼是從真正意義上的愛孩子、教育孩子。更讓我明白教育需要我們能夠平等地寬容地走進每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

在《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中,作者並不簡單要我們一心一意去愛孩子就行了,而在愛的基礎上,要有智慧的愛,愛是有很高的文化的。就如李躍兒老師所說:“作爲老師,首先,要有看見一個孩子,就愛得眼睛都拔不出來的愛心。

但是光有這一點是絕對不行的,光有這一點是不能做一個合格老師的。因爲這樣,你會愛得不到位甚至錯位,愛出許許多多的不好的後果。”因此,我們要用心去感受、瞭解、熟悉孩子。

李躍兒老師是個有着一顆真愛之心的作者,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養生活、用愛去昇華生活的一個人。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我也要做到這一點,相信這樣孩子們的明天會是一片燦爛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