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長恨歌》的讀後感(通用16篇)大綱

《長恨歌》的讀後感(通用16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4K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長恨歌》的讀後感(通用1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長恨歌》的讀後感(通用16篇)

  《長恨歌》的讀後感1

情感,是每一個人急需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從亙古就一直延伸至現在,基本上所有人就是因爲情感而發生變化,好壞之間雜夾着情感,有的人深陷情感,無法澄清理性,或許下面提出的文章,會給我們一點啓示。

《長恨歌》出自白居易筆下,描寫着一段傳奇而又有着無限傷感的悲劇愛情,是一篇敘事詩歌,所謂這段“傳奇的愛情”的主人公不簡單,是當時的唐玄宗和四大美女楊貴妃。詩中前幾處就描寫到楊貴妃的美貌,最有名的一句就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言色”。只是笑,就如此多嬌。俗話說英雄難過美人關,有哪個男子不動心的?唐玄宗也不例外,立馬封楊玉環爲“貴妃”,所以叫楊貴妃。從此以後,唐玄宗連工作也不做了,天天娛樂。朝廷日益昏庸,民不聊生,於是爆發出歷史聞名的——安史之亂。戰亂的鼓聲打破了宮廷的霓裳羽衣曲,皇帝不得不帶着楊貴妃和大臣潛逃,然而守護皇帝的將士執意要殺害楊貴妃,因爲是這個貴妃害的國家不得安寧嘛,所以唐玄宗痛心把楊貴妃殺害。當楊貴妃嚥下最後一口氣時,南方的荔枝來了,(楊貴妃喜歡吃荔枝)留下了無限傷感……

從此唐玄宗想着楊貴妃,積鬱成疾,最終也落到一個孤苦伶仃的悲慘結局。從這裏,相信許多人已經有點同情這對特殊的情人了,這是一個悲劇的愛情,紅顏薄命啊!許多君王都是因爲美人而把江山丟盡,何況唐玄宗,深陷於情感之中,無法自拔。更重要的是楊貴妃一下子享受盡人生的榮華富貴,人一旦享受如此高的待遇,換做是我,都不想丟開這些財寶啊!但正是這些財寶,才使得人性進一步迷茫,進一步貪婪,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我把人生的前端比喻成一個走在懸崖峭壁上的小路,人必定要經過這條小路,不斷進取的前進,把小路開闢成陽光大道。然而一路上必定險惡,有許多誘惑,一旦被誘惑,就像唐玄宗和楊貴妃,一下子跌入無窮的深淵,無法回到之前的道路,只能一點一點的被消逝,結局也是如此悲慘,遺臭千古。就說最近,現在許多人也是因爲情感紛爭而犯罪,比如南平的小學生流血案件等,許多都是處理不好情感的問題而導致,這首歌雖然是個悲劇,但我們要從悲劇中瞭解到它中間的內涵。

白居易如果只寫到這,這首詩就不可能名垂青史了。筆鋒一轉,於是虛構出一段楊貴妃死後更加悽美的故事:話說楊貴妃死後,唐玄宗日益消沉,找了一個道士,想把自己的哀思轉達給楊貴妃,沒想楊貴妃成爲了仙子。一聽到是唐玄宗的使者,立刻熱淚盈眶,把自己的金釵交給道士轉交唐玄宗,以表舊情。人鬼情未了,兩個人是情深深雨濛濛啊!在天願爲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這就是愛的最高境界,是一種堅貞、執着的愛。現在社會有多少人能夠像唐玄宗和楊貴妃如此,能互相瞭解對方的心呢?有些人是爲了某種利益而戀愛,也有的看到對方美貌而戀愛,這算是愛情嗎?這只是利益愛情。

愛,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然而這愛,也是情感,不能過度,過度等於溺愛,深陷於情感之中,我們便會找不到人生的“中”,要澄清我們的情感,澄清我們的人生,正確面對自己的情感,這是我們每個人應當記住的最爲根本的道理!

再來,《春江花月夜》借景抒情,以月亮來表達自己對家人、對妻子、對親人的思念,相對白居易筆下轟轟烈烈的愛情,顯得更加溫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思念家庭的情感,人到異鄉,晚上,在寧靜的河邊見到一輪皎潔的月亮,我們都會想念自己的家人,這也是一種愛,愛其實就在生活每一個角落,每一種愛都有它的特點,都有一個故事。

我們對情感,不能把它看得太重,無法自拔,而是要澄清自己的情感,比如唐玄宗,天天糾結在對楊貴妃的思念,導致整個人神魂顛倒,這個就可怕了。但我們也要有適當的情感,人沒有情感還是人嗎?但情感是要自然地抒發,適當的調節,比如《春江花月夜》,借景抒情,融入自然的情感顯得更加和諧,而不是像唐玄宗不能自拔,對情感要有一個清明的理性和認識。

情感,就是如此,澄清我們的情感,也是人生要學的一件極爲重大的事,我們不應當再響起第二首《長恨歌》。愛、情感,正如《長恨歌》的最後一句一樣——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長恨歌》的讀後感2

清脆的鳥鳴帶來了爛漫的春光,嫋嫋春風是大自然的美容師,皎潔的月光寄託着遊子的萬里鄉愁。我在書本中跨越千載,結緣唐詩。

每當夜幕降臨,我都會捧起一本沉甸甸的唐詩,在靜柔的燈光下細細品讀那字裏行間帶給我的無限樂趣。

唐詩是詩人用情感、智慧、想象結合而創造,如畫卷一般美麗,如推理一般有趣,如音樂一般耐人尋味。生活中如果沒有唐詩,豐富的情感無法表達,複雜的情緒得不到釋放。唐詩中蘊含着幽靜的世外桃源,包羅萬象。唐詩三百首,每一首都是那麼豐富飽滿,每一首都是那麼含蓄雋永。這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

一曲《長恨歌》,寫盡了唐玄宗和楊玉環這對身在帝王家的才子佳人的浪漫與悲情。天生麗質的楊玉環,美得驚心動魄。當她回眸一笑,六宮粉黛頓時都失去了顏色,只能像瓦礫一般襯托楊玉環明珠一樣的美貌。後宮佳麗三千人,唐玄宗只寵愛楊玉環一個人,令天下的心中不再重視生男孩,都希望生個如楊貴妃一樣漂亮的女兒,爲家族添光添彩。

可這是,漁陽反叛的鼓聲驚天動地而來,驚破了宮中如仙樂一般優美的《霓裳羽衣舞》。京城裏硝煙瀰漫,成千上萬的車馬護擁着皇帝逃往西南。那曾經威儀萬千的車架如今飄飄搖搖,行進中走走停停,兩天才走了短短一百餘里。最終,大軍不發,集體要求賜死誤國奸相楊國忠和紅顏禍水楊貴妃。可憐傾國傾城的絕代美女,竟成爲了昏庸皇帝的替罪羊,溢死在了馬嵬坡。

叛亂平定後,回到都城的唐玄宗日夜思念楊貴妃,想了許許多多的辦法想召回她的魂魄來相見,最終在傷心絕望中死去。只留下了一首筆鋒犀利悽美浪漫的《長恨歌》,千古傳唱着。

這就是唐詩的魅力。那純淨可愛的文字,如涓涓細流滋潤我的心田,令我如癡如醉;猶如浩瀚的汪洋,激勵着我去奮進,去創造。天長地久有時盡,我對唐詩的熱愛綿綿無絕期。

  《長恨歌》的讀後感3

這首先要說上海灘,每每提到老上海,我又會第一個想起張愛玲。在近現代文學史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女作家堪與張比肩。然而我是不喜張的,從張的文字中總會讀出太多的事故太多的人情,給我一種隱晦、枯燥、煩悶之感。<長恨歌>裏我讀到了張愛玲的影子,老上海的故事都發生在深深的弄堂裏,發生在影子裏,見不得人的。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上海,就是生活在燈紅酒綠與紙迷金醉裏,活在飄泊中,活在奔波里。—

王琦瑤就是在這個世界出場的,學生時代有兩個要好的知己,好到不好,正因男生,正因事故。吳佩珍離開的莫名其妙,蔣麗莉卻又走的太狠。當王琦瑤被程先生推上雜誌封面,就註定了王的杯具、自己的杯具。競選上海小姐,滿足了她的虛榮心,架空了她的心,她的寂寞也是從此開始的,我想故事的最後,程先生是再明白但是了。遇見李主任是必然的,社會使然。王選取李主任既是主動也是被動的,李主任畢竟有那麼多另女生心動的東西,而王更是要強要虛榮的,更重要的是她內心深處的寂寞與空乏。但我們不能不承認,他們之間是有愛的,那窗口的無數個等待,那遠處一次次的鳴笛聲,那一個人的愛絲麗公寓,蒼老了王琦瑤的青春,冷卻了王琦瑤的愛。李主任終歸是死了,空了王琦瑤,彷彿整個上海只剩王一個,從此連等待都沒有了。這也本是李主任要給的結局,他給不了她足夠的幸福,他有政務,他有家,他們永遠都不可能有果。—離開了上海,鄔橋似乎成了最美的地方,那時的王琦瑤就應是安靜的,如水的江南,恬淡到象山水畫,還有個可愛的阿二。如果王就將此生付在此間,也許沒有長恨了,最多是短恨或是憾失。然後她不屬於鄔橋,她已經是上海的一部分了,遲早要回去。

再次站在上海的街頭,我能想象到王琦瑤蒼桑與無助的樣貌。到那裏我已經讀不下去了,我不知道這個女生還會有怎樣的不幸。最後她還是跟康明遜睡在一張牀上,她甚至沒對他報多少幻想了,誰會娶自己這樣一個女生呢?唯有長恨,唯有長恨。懷孕了,這個該死的逃開了,嫁禍給可憐的薩莎,那些個黑暗的日夜,那些個空房裏的清冷。那些跟自己睡過說對自己好的男生都哪裏去了!也許,男生的本質就是負心。在某一個時刻,王琦瑤心裏是有恨的,但無論怎樣,無奈有之,嘆息最多。時過境遷,唯有嘆息一點。

之後,程先生,這個最癡心人的出現,帶給了她多少鮮活的成份呢。長恨,唯有長恨,還是長恨。許多年有意無意的錯過,誤會了癡心人兒許多許多,看看落滿塵埃的相機,剝落陳舊的牆壁,以前的王琦瑤、過去的程先生都已經不在,不再回來。這算不算一對苦命人?這是不是命苦的人生?長恨啊,唯有長恨!—時隔多日,重續此篇,讓人厭惡,也正應了<長恨歌>的後半部分。專業評論家說王琦瑤死的唐突,我個人覺得程先生之死亦是如此。薇薇的描述過多,阿二的結局也少了交代。貫穿故事始終的唯有王琦瑤,唯有老上海。

  《長恨歌》的讀後感4

王琦瑤這副乖巧的好樣貌,究竟給她帶來了什麼呢?本應像尋常人家的姑娘一樣平凡度日,偏偏被當時的時代選中,未來頓時顯現出一片輝煌,可惜她沒有與樣貌相稱的頭腦,僅有的一點小聰明倒把這輝煌變成了灰暗。她沒有想到利用那位政要的權勢去往更高更遠的地方,而僅僅是懷着對愛情朦朧的憧憬,甘願守在空房裏作只金絲雀。

繁華落盡時,她終於回到她原有的命運裏。說她沒有看人的眼光吧,看別人倒是很準,到了自己這兒全失靈了。這四十年來,圍繞在她身邊的男人從未間斷過,可是真心待她的一概被拒之門外,不負責任的反而輕易贏得她的垂青。

話說回來,王琦瑤身邊的每個男人都象徵着人生中不同的事物,而她的選擇則代表着她對自己人生的追求。她嚮往的是說一不二的權勢,是奮不顧身的愛情,還有鏡花水月的幻夢,而她所摒棄的,恰恰是平常人嚮往的,溫馨和睦的家庭和清澈如水的心境。

生在小戶人家,卻因着好樣貌滋生出了傲氣,可是僅憑一副皮囊能得到多少好運呢?王琦瑤終其一生都固執地追求着不屬於她的繁華,看不清也不相信自己是被這歌舞昇平的景象愚弄了。臨了臨了,還是不明白自己的付出爲何一再付之東流。儘管怨不得旁人,但終究是無限抱憾

  《長恨歌》的讀後感5

王琦瑤的一生有許多朋友,但這些朋友都是蜻蜓點水,是她生命裏的過客,這同樣是可悲的。

小說中把這種友誼稱爲“小姐妹”情誼。這種情感雖沒有親情,愛情那樣穩固,但對一生缺乏情感慰藉的王琦瑤來說,卻又算是人生中的一點溫暖。但這種情誼似乎在她的人生中只起到了一種點綴和推進的作用。作者塑造了吳佩珍,蔣莉麗,嚴師母,張永紅這些角色以朋友的身份出現在王琦瑤的生命裏,這些朋友統統映照了王琦瑤身上的某一點。就如《紅樓夢》中曹雪芹寫林黛玉,不僅正面寫林黛玉這個人物形象,還通過寫薛寶釵,晴雯,襲人等形象來映襯。作者用吳佩珍的粗心,豁朗單純,謙虛的個性來映襯王琦瑤的敏感,有些小心機,又有些自傲的性格。小說中蔣麗莉長得並不美麗,站在王琦瑤身邊不過是王琦瑤的一個陪襯。蔣莉麗在那個並不溫暖,甚至有些冷清的家裏,讓她的性格有些自閉,殷實的家境又讓她的性格有些霸道,在蔣莉麗身上我們甚至看到了一點“男子氣概”,後面她甚至捲起袖子幹起了革命。這些都是與溫柔嫵媚的王琦瑤形成對比的。再如嚴師母的驕傲與高高在上,對舊時的懷念,她和王琦瑤一起坐在平安裏的房子裏打牌,下午茶,懷念舊時的種種。還有張永紅對時尚的敏銳觸感和愛慕虛榮以及她的愛情觀,這些通通都透着王琦瑤的影子。王琦瑤的這些朋友不管富貴貧賤,但都比不上王琦瑤的美麗和優雅。在這些朋友的映襯下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光鮮亮麗的王琦瑤,但也正是這些朋友把王琦瑤帶入深淵。

吳佩珍帶王琦瑤見識了片場,讓王琦瑤初次強烈感受到了自己的美麗,拍了照片,成爲“滬上淑媛”點燃了王琦瑤內心不安分的焰火,蔣莉麗讓王琦瑤登上了“上海小姐”的選美舞臺,改變了王琦瑤的人生,見識了上流社會那種紙醉金迷的奢華生活之後,王琦瑤甘願成爲李主任的情人,由於嚴師母,王琦瑤結識了康明遜,卻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通過張永紅她認識“老克臘”,展開一段“忘年戀”, 一直到了晚年,王琦瑤的家裏也從不缺少朋友,家裏經常舉行聚會,最後張永紅的男朋友爲了金子結束了王琦瑤的生命。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王琦瑤的朋友們似乎並沒有給王琦瑤帶來什麼好處,卻成爲王琦瑤悲劇人生的幕後推手。但我們更應該看到王琦瑤的悲劇最主要還是她性格上的缺陷,小姐妹的推波助瀾,只是外在因素而已。

  《長恨歌》的讀後感6

王安憶的《長恨歌》30萬字,我看完用了兩天。雖然是比較少有的能稱爲文學作品的東西,但可讀性並不算強。文字華麗、擁擠而嘮叨,不順暢,轉彎抹角的。整篇故事晦暗曖昧,有點腐敗的氣息。故事的寫作手法很獨特。一點一點地描述,逐漸連綴起來,成爲一個完整的故事,象一個個珠子連成的項鍊。

讀後,總體感覺是一個對舊上海往昔情懷、情境的遙望和追憶,雖然描述的是人物的經歷、命運,但這命運是滲透在背景中的,是給這背景作點綴的。就象開篇對弄堂的描述——“站在一個至高點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壯觀的景象。它是這城市背景一樣的東西。街道和樓房凸此刻它之上,是一些點和線,而它則是中國畫中稱爲皴法的那類筆觸,是將空白填滿的。”主人公王琦瑤曲曲折折的命運便在對往日上海灘禮貌的描繪中,一步步展開來。故事時間跨越半個世紀,從琦瑤豆蔻年華開始,一向到她60多歲被害至死止。

感覺主人公王琦瑤寫得並不可愛,一個20年代舊上海的小女子,正當好年華的時候,因命運的緣故輝煌了一次,然後,就墮入無邊的黑暗中。彷彿莫泊桑的小說《項鍊》裏的路瓦栽夫人。

書中人物不多,都是琦瑤的女朋友和男朋友,及琦瑤的女兒的女朋友男朋友。也不看重歷史背景,只是在走女人的心路。

琦瑤的幾個男人,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遜、老克臘、薩沙。除了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程先生,其餘的都辜負了她。她便在這辜負中坦然地做着女人,最終死於謀財害命。由此畫了句號。

琦瑤16歲競選上海小姐後,被李主任看中,做了李主任的情婦,李是軍政界要員,不久死於飛機失事;程先生是琦瑤的仰慕者,追隨琦瑤終生;康明遜是個顧首顧尾的紈絝子弟,給了琦瑤一段沒期望的感情,始亂終棄;老克臘是琦瑤女兒一代的男人,給了琦瑤愛的期望,也導致了她的死。

人物刻畫最成功的,倒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配角李主任。血肉豐滿、躍然紙上。“在女人的事情上,李主任總是當機立斷,不拖延,也不迂迴,直接切入正題的。是權力使然,也是人生苦短。”

“李主任上了車坐在她身邊,身材雖不高大,可那威嚴的姿態,卻有一股令人敬畏的氣勢。李主任是權力的象徵,是不由分說,說一不二的意志,唯有服從和聽命。”

“李主任並不問王琦瑤愛吃什麼,可點的菜全是王琦瑤的喜愛,是精通女人口味的。”

琦瑤是恬靜美麗的,也是堅強的,她的堅強體此刻她作爲一個女人的命運的不掙扎、不抱怨、坦然承受,以及對生命中男性的溫柔和體諒。

《長恨歌》裏的感情也是影影綽綽若有若無。似乎僅有程先生對琦瑤的感情是實打實的。如果說王安憶與張愛玲相像,可能就是描述感情態度上的相似了。細緻入微的冷靜客觀,甚至本應當驚心動魄的活力都是冒着冷氣的。

  《長恨歌》的讀後感7

正因白居易的《長恨歌》,更讓我對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恨歌》感興趣,趁着暑假的空閒最後拿起了這本書。

“精緻”一詞是我讀着《長恨歌》一書時最深的感觸。

小說的語言是精緻的:對上海特色景物的描述運用的是極其細膩絢爛的筆觸,不是詩卻勝似詩,參差交錯的長短句,整齊劃一的排比句,生動形象的修辭,打造出了全書精緻的語言。作爲語文老師,深感受用,心中想着必須要推薦給學生看看,學習其中精緻的語言。

主人公王琦瑤是一個極其精緻的人兒:她的容貌是精緻的,她的梳妝打扮是精緻的,她所營造的小資生活是精緻的,這樣一個精緻的人兒,命運卻是不濟的。正因選美成爲了大上海知名人物,也是正因選美使她的人生從此走上了不歸路。這與白居易詩中所寫的楊貴飛的遭遇是何其相似。不一樣的是楊貴飛是紅顏薄命把長恨留給了唐明皇,而王卻是壽命極長,經歷了三代世事變遷,終身被恨纏繞着,直至死也是含着恨。

王琦瑤對自己命運的選取是身爲女生的我們所不可取的,但她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營造方法卻是值得我們一學的。俗話說:女生要上的廳堂,下的廚房,王就是這樣一個女生,她經歷過大世面,無論走到哪,她都能夠得心應手,應付自如;她也能在自己家中在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狀況下爲朋友們帶來諸多歡樂,諸多愜意,讓大家獲得了一種精緻的生活。

精緻的語言,精緻的王琦瑤都來自作者精心的創作,想象着作者王安憶也就應是個精緻的女子。

  《長恨歌》的讀後感8

長恨歌,一個老上海名媛四十年的情與愛,由絢爛到凋零,由繁華到落寞的生命姿態,交織着上海這所大都市從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滄海桑田的時代的時代變遷。

這個女人,映射着一個時代的人,一個時代的事,一個時代的文化。她在我心中是優雅的,美麗的,充滿詩意和浪漫,有着薛寶釵的柔滑性子和豁達心態,兼有大家閨秀的容儀和老上海交際名媛的曼妙與女人味。從年輕到老去,都保有那份子時髦與優雅。

然而,生死,起落,開謝,以新革舊是世間萬物永恆的規律。王綺瑤要死,那個上海的時代要去,是它自然的規律。可是一個遠去的時代無論好壞,總是深深刻在那曾經被這時代印記所深刻烙印的人兒心上的,那丟失的要不回來,只能在回憶裏緬懷回味,然而記憶會模糊,會淡去。所以用筆,把那還許些清晰的記憶與體會記錄下來,保留下來。很感謝作者給我們展現的我們後人無從經歷的老上海的一隅――這一隅的軟紅香土、殘敗零碎。老上海的燈紅酒綠,荒敗與緋靡對比,昭示着於工業社會新與舊、內與外的縱橫變革下,普通底層人的孤獨與寂寞,不正也映射我們當代許多青年人的一個心理層面麼?

這弄堂,許多人家還保留着,這閨閣中的花事綢繚是從古至今都有的,這流言也像,凡是有婦女有角落的地方,就有數不盡的流言蜚語,這鴿子大底是城市中一個窺探者的意向,見證無數的醜事和形形色色。這類似的片廠我小時候我到過,然而已記不清,但總覺得這裏有韻味有故事,無數的人兒影像被一瞬定格成永恆,定格在一張照片上,那照片可以存很久很久,久到泛黃,鋪滿塵埃,好像隔久了一揮,是揮掉的一層沉甸甸的歲月似的。可是這些照片很迷人,許多人有有保留這照片的習慣,也算是對自己的一個紀念吧。所以讀片廠的那一段我是很有感覺的,後來程先生與王綺瑤的相遇,都想這片廠照出的老照片般,有種歲月靜好,冬日陽光的韻味,儘管結局不甚好卻不至於感覺悲傷,反倒透露出一種溫情的淡淡的感傷。

對着舊時光,留聲機一樣,有質感的聲音低低發出來,那低沉厚重的聲音輕輕地訴說着從前的密語,靜夜裏你一個人,一個黑色的隔間,一盞昏黃的老燈。

讀這本書好像這樣的感覺。

  《長恨歌》的讀後感9

王安憶的《長恨歌》和張愛玲的文筆有些相像,都是繁華里的微塵,帶着微涼和綿綿的恨。

四十年的故事都要從上海講起。這裏有着形形種種,聲色各異的弄堂;有旁枝錯節,如蜂般嗡嗡嚶嚶的流言;也有閨閣,滿裝的都是女兒的心思。鴿子從這片混沌不堪的世界裏,從波濤連綿的屋頂飛上天空,穿雲破霧。

從這一切裏浮出的影子,就是王琦瑤。王琦瑤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兒,她就是上海,夜夜歌舞,高興得不知怎麼辦纔好,其實大喜總是難免虛張聲勢,再大的熱鬧也是一瞬間。從去片廠,照相,競選“上海小姐”,王琦瑤平步青雲,最終理所當然的在衆人眼光中當了交際花。可一切終究過去,她失去了依靠,成了平安裏的一名護士。又經幾番糾纏,最終死於他殺。

“王琦瑤原是白絹,後來就漸漸寫上了字,字又連成了句,成了歷史。”和吳佩真在一起的日子是沒有字的輕盈自由的日子,李主任則給她留下了濃重的墨跡,雖是華麗,卻終究讓她的一生走上了不歸路。李主任的死,是將王琦瑤這段有關青春的歷史剪下帶走的,剩下的全是混亂不成章節。與康明遜雖是真心誠意,但不得不形同陌路,再從薩沙到老克臘,雖是咫尺之間,卻遙如天各一方。

這歷史是苦澀而回味無窮的,她愛過恨過,最終只落了白茫茫一片真乾淨。在生命最後的幾秒鐘裏,她的思維穿越時空隧道,在怨恨些什麼呢?也許自己也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只是風中飄散的柳絮,在時代的風中掉落。

王琦瑤是千千萬萬的。天生麗質的是愛麗公寓中的王小姐,長得好其實是騙人的,又騙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以爲花好月好,便長聚不散了。等到人事皆非,夢醒了,才知道來不及了。想着過往,滄海巫山的,是曲終人散後沒落的王琦瑤。古往今來,多少紅顏變嘆息。唐時楊貴妃的歌舞再美,最終成了馬嵬坡下的空留恨。六朝如夢,鳥只空啼。

我想我漸漸懂了長恨歌的意思。“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人生本是將錯就錯,臺上的人依依啊啊,百轉千回,臺下的人歡呼喝彩,皆是逢場作戲。曲終人散,餘聲繞樑,只剩長恨不息。

  《長恨歌》的讀後感10

“她扮錯了角色。起首一句錯了,全篇都錯。信心是錯,希望也是錯的。”這是王安憶寫於一九九五年的長篇《長恨歌》一書中讓我感觸頗深的一句話。雖說這句話形容的是將麗莉,卻無疑也是對書中主人公王琦瑤悲悽命運最貼切之形容。但源於骨子裏的叛逆讓我覺得太過貼切的東西反而沒有說服力。對,王琦瑤是扮錯了角色,起首一句就錯了,可就應該全篇都錯嗎?爲何她的信心和希望皆是錯的呢?

她是王琦瑤,可卻也不是王琦瑤。她不僅是當時上海弄堂的女兒的典型代表,也是待字閨中女兒的典型代表,更是具有超越時代的長相出衆女生的代表。因此我不願也不想讓她的命運走向悲劇,更不希望她人生的主旋律終於一個“恨”字。畢竟愛恨一曲,又何以當歌?當王琦瑤還是中學生的時候,就被冠以“上海小姐”這樣的殊榮。得到了一個好的開始,誰還會甘於平凡呢?哪怕自己願意,可外界也會無時無刻提醒你不應甘於平凡。因此王琦瑤成爲李主任的“金絲雀”看起來也是一個順勢之舉了。淮海戰役中李主任不幸遇難,王琦瑤亦只能被迫迴歸平凡生活。人是不得已迴歸了,可心又談何容易能停止追尋呢?與程先生、康明遜、老克蠟幾個男人的情感糾葛皆沒有得到一個好結果,最後還被長腳失手打死,命喪黃泉,何其可悲!但王琦瑤到底從哪裏開始就走錯了呢?爲什麼她又會一步錯步步錯呢?

我想之所以她最後以悲劇結束,其性格中隱藏的人性之弱點無疑是主導因素。而性格最初當然是在環境的影響下形成的。

首先,她是小門小戶人家的女兒,在上海弄堂這樣嘈雜混淆的地方長大,加之還有大戶人家的閨閣與自己閨閣所產生的強烈對比,便由不得怨艾之心生起,慾望之心生起,此二者皆爲閨閣大忌,禍根一樣的東西。此外,其亦爲雜糅的閨閣。在新舊文化的相互影響下,便使她一顆心倍受撩撥,充滿着不切實際的幻想。當然,花一樣的年紀誰又不曾有個許許多多不切實際的幻想呢?但如若離幻想遠遠得還好,可無奈王琦瑤外貌出衆,曾一次次與自己的幻想觸手可及。片場的試鏡經歷,題爲“滬上淑媛王琦瑤”照片的刊登,和有錢人家將麗莉的交往,上海三小姐的名號,這一件件的事情無疑使她那顆不切實際的少女心得到了莫大的滿足。按照她外婆的話說“人心是最經不起撩撥的,一撥就動,這一動便不敢說了,沒有個到好就收的。”當她發現自己做主角的日子過去的時候,心裏不免就有些跌入谷底了。恰巧這時候代表權利和靠山的李主任的出現了,他就如一根救命稻草,有着虛榮之心的她又怎能不緊緊抓住呢?其次,她可不是天真無邪的小白兔。在複雜環境和家庭環境的雙重影響下,她成長爲一個知人情世故,善於抓住人心的聰明女孩。但正如《紅樓夢》中“機關算盡太聰明,卻反誤了卿卿性命”的王熙鳳一樣,難以得到一個好的結局。有一句話說的好“只世故而不世故”,但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王琦瑤在與吳佩珍,蔣麗莉交往過程中足以見證她籠絡人心的強大能力;在接踵而至的晚會中,她快速的適應能力讓人驚歎;在與程先生等幾個男人的情感交戰中,亦顯得遊刃有餘……和王熙鳳相比之下,雖是小巫見大巫,但她悲慘結局無疑也倍受這個原因的影響。再者,其看似堅強的外表下藏着的那顆軟弱之心也推動着她走向悲劇。試鏡失敗不敢直面只想着淡忘,甚至不惜與最要好的朋友吳佩珍疏遠;害怕失敗不敢輕易參加“上海小姐”的競選,卻又渴望站在高處;哪怕參加了“上海小姐”的競選卻不敢表現得太過認真,怕自己的那一顆自尊心被打擊;李主任出事後她選擇了逃避,到鄔橋去療傷……這一次次的軟弱使她只能侷限於自己的一隅之地難以逃脫。當然,無法否定她亦是個堅強,努力生活的女子,可最後終是落了個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命運。也許是造化弄人,也許是性格使然,誰知道呢!

當然,悲劇的形成往往是外界與個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因此,除了其性格中的弱點之外,遇人不淑又何曾不是一個促使她一步步走錯的原因。

第一個影響她命運的人無非就是李主任。李主任是軍政界的大人物,四十歲的他在女人的事情上總是當機立斷,不拖延,也不迂迴,直接切入主題。因此,李主任是沒有愛的,當然也不需要女人愛他。他只需要將人的命運拿過去,一一給予不同的負責的同時,讓自己暫時逃避現實的苦惱。他有正房的同時也有兩門妻室,這說明了他無法給予王琦瑤婚姻的承諾。他除了給予王琦瑤物質與榮耀以及一點點的愛惜,其實什麼不能給她。所以,隨着李主任的離去一切也只能如雲煙一般消失地無影無蹤了。李主任能給她留下的除一些物質之外就只有一個不能消除的污點了……重回上海之後,遇到的康明遜可謂真愛。然而,這樣一段郎有情妾有意的戀情最終卻還是以失敗告終。我覺得王琦瑤在這段感情中是沒有什麼大過錯的,她已經拼盡全力去爭取了,至於得沒得到都是命運使然。康明遜出生於一個傳統舊式家庭,父親是一箇舊廠主,他是二太太生的,可卻是全家唯一的男孩。家庭的特殊使他集嬌寵於一身的同時又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做人,從小到大都是一個乖順的男孩。綜上所述,無論是封建家庭的傳統觀念還是他自身的處境及性格中的軟弱,但無法讓他與一個有着不太美好過去的女子走到一起。他自己也明白,王琦瑤再美麗,再迎合他的舊情,再拾回他遺落的心,到頭來,終究是個泡影。但他明知不行,卻又不捨得放下。自私地爲了眼前的快樂,禍害了王琦瑤終身。後來關係被家人知道,卻不敢與舊家族正面迎戰;王琦瑤懷孕卻逃避責任,由着王琦瑤爲自己找薩莎作爲掩護。這般軟弱無能的男性,自己都不知如何爲自己負責又怎麼能給王琦瑤一個承諾呢?而對於後來有着巨大年齡差的老克蠟,我覺得是難以冠以“愛”的名號。老克蠟只是一個懷舊的人,他遇見王琦瑤才讓他覺得真正觸及了舊時光,同情之心也就油然而生。至於後來的種種能否構成愛我也難以明白,我只知道老克蠟的出現使王琦瑤看到了生活的寄託,人到老年也許求的就是一個安穩和依靠了。可無奈,老克蠟還是辜負了王琦瑤。當老克蠟看到了王琦瑤將要碧落黃泉之時,卻害怕了。哪怕他再崇尚四十年前,心卻還是一顆現在的心。所以當王琦瑤託付終身的時候,他害怕了,用力地掙脫逃走,心裏想着這地方再也不能來了。也許是因爲年輕,所以無法承擔如此重任,才選擇逃離。可他終究還是留下了王琦瑤孤身一人。只能怪遇人不淑,王琦瑤在這三個人身上都錯付了青春。在錯誤的人身上哪怕我們再用力也依舊難逃命運的枷鎖,可似乎也沒能爲力,因爲我們無法預知未來。其實王琦瑤所遇見的人並非都是錯誤之人,程先生就是一個夢寐以求的對象。只可惜,王琦瑤自始自終都沒有愛過程先生。程先生可以說是陪王琦瑤最長的男人,在幾個男人中他出場最早,陪王琦瑤度過了許許多多重要的時刻。程先生對王琦瑤可謂一見鍾情,第一次給王琦瑤拍照就發現了她的美,欲罷不能。他終其所有幫助王琦瑤摘得“上海三小姐”的桂冠,卻始終被王琦瑤當成墊底的,也就是所謂的備胎。在王琦瑤的心裏,程先生是她小世界的一個俘虜,而李主任是大世界裏的人。正因爲這樣,程先生哪怕一片癡心卻抵擋不了王琦瑤一步步走向李主任的步伐。再次遇見之時,王琦瑤挺着大肚子,懷着康明遜的孩子出現在他面前。可程先生沒有猶豫,毅然決然地承擔起了這不屬於他的責任。我以爲程先生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瞭,可是我卻忘了,程先生要的是王琦瑤的愛啊!可王琦瑤心裏對他只有恩和義,唯獨沒有情。這樣心有不同的兩個人又如何能有一個好結局呢!我想,假如王琦瑤曾經沒有得到那些所謂的殊榮,她也許能和程先生走到一起。可如果沒有如果,後來也沒有後來。

排除所謂的內因再細究外因,不難發現,其實家庭和時代的因素又都是王琦瑤以悲劇收場的原因。

在書中,細究王琦瑤的家庭,我發現,王琦瑤的父母始終都是缺席的。王琦瑤出場時,提到了她的家庭。父親是個懼內之人,自己則因爲在家中最爲年長小小年紀就做了母親的知己。在王琦瑤選擇李主任之時,父母皆沒有極力反對,給予正確的引導。王琦瑤母親是個勢力的人,過去並不把程先生放在眼裏。由此可見,其父母並沒有盡到教導責任,反而促使了王琦瑤形成了功利之心。王琦瑤家人再次出現的時候就到了王琦瑤生產的之時,其母親對程先生、嚴師母、康明遜的態度都不無說明其家庭教育的失敗。此外,其家人再也沒有出現過,家庭角色的缺失顯而易見。而當我們把目光移到時代的大環境,又會發現時代造就了王琦瑤也毀了王琦瑤。王琦瑤代表的是上海弄堂的女兒,因此她無非就是時代的產物,身上帶着的只能是那個時代的印記。

這一個又一個的原因都成了毀了王琦瑤的原因。我無法挽救她,因爲是時代促使她終究走向悲劇。她已經以她的人生譜寫了一曲長恨歌,但愛恨一曲,又何以當歌?我想,正如王琦瑤外婆的話,帶着一顆平常心,才能尋到真好處,真快活。莫要像王琦瑤一樣沒了這平常心,只剩顆走了樣的心,領會的也只能是走了樣的快活。王琦瑤的時代已然過去,而我們的卻還在繼續……

  《長恨歌》的讀後感11

兩天時間,跳躍式閱讀,終於把《長恨歌》看完了。感覺王琦瑤的一生就是在驗證一句名言:性格即命運。因爲王琦瑤愛慕虛榮,貪戀繁華,所以讓程先生在情感的漩渦中越陷越深,致使他人生的悲劇由此拉開序幕。因爲王琦瑤的隱瞞,閨蜜蔣麗莉與她產生嫌隙,她搬出蔣家。正當憤恨好不容易爭取到的“三小姐”的名頭無益之際,李主任出現了。王琦瑤似乎很愛那個軍政要人李主任,往後餘生,似乎也一直不忘。爲什麼?真愛嗎?我覺得未必。不過是因爲大叔級別的李主任可以讓她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她的虛榮心可以被填的滿滿的。和李主任一起的日子充滿無奈的等待,看似冷清,但養尊處優,怎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繁華?再後來,時過境遷,主任死了,她回了鄉下,可是她怎麼能真的.耐得住寂寞?即使經濟拮据,身無長處,她也要生活在繁華的大上海。她不是水性楊花的女人,甚至她很良善,還有一些優雅。可是,她討厭嫺靜。只要可以熱鬧,誰都可以陪她玩。她的家成了休閒場所。於是什麼毛孃舅舅,年輕的混血兒,包括後來的老克拉,長腳,這些看似與她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竟都演變成她後來生命裏舉重若輕的角色。她曲折又屈辱地生下了敢做不敢當的毛孃舅舅的孩子,拉上年輕力壯的薩沙頂包……當然後來她接受假裝深沉的老克拉的愛戀,也應該和她久做單身女人有關,和人性有關。再後來,長腳謀財害命,王琦瑤死於非命。

設若她安靜本分度日,又怎能引狼入室,招來殺身之禍?其實,王琦瑤性格中特別是在情感問題上,太過懦弱被動,另加上她除卻穿衣打扮,無甚其他愛好,這些因素也導致了她人生悲劇的發生。歸根結底,她應該恨誰呢?應該還是她自己吧。當然,時代變遷一定對她有影響。

  《長恨歌》的讀後感12

王安憶在《談話錄》裏說自己寫的其實不是上海,也許她想說她不是隻寫上海。從《長恨歌》中,倒真能窺見那個時代上海的風貌。

新舊循環,愛恨交織。每一個人都被時代裹着往前,而似乎王琦瑤是能夠選擇停駐的。王安憶也着實賦予她太多偏愛,似乎她生命中的每個人都將她視作那一朵樸實又明亮的花。不刺目,香味卻也沁人心脾。是偏安一隅的溫暖,是熱鬧與她無關的靜默。

是一個人,縱然身邊來來往往那麼多,最後仍然是一個人。

從程先生,到李主任,到阿二(不知道爲什麼後來沒有再出現了),再到毛毛孃舅,到薩沙,又到程先生,最後是老可臘。命運卻讓她終結在長腳手裏。

人世間來來往往,做不到不在乎,做不到風平浪靜。

可這一腔的熱情,終究是錯付。倒不如緬懷那段同李主任擠出來的平淡安逸。

文字很淡,像是與你我無關;那真的無關嗎?

  《長恨歌》的讀後感13

無意在書攤借到一本王安憶的《長恨歌》,爲着一份好奇心,我花了兩天時刻一目十行的讀完了。從開初的漫不經心讀起,讀着,讀着,竟然迷了進去,再讀下去,開始夜不睡覺。爲了看看故事的結尾,從書的中部起我就成了很爲忠實的讀者。

原來小說也能夠寫成這樣。散文一樣的筆法,處處帶着作者的成見,一篇篇的相對獨立的主題,連綴到一齊,成了一部小說。時刻跨度是一個人的一生,三重的時代,半個多世紀的回望。人物也是相對獨立的成篇,隨着女主人公王王琦遙的人生經歷,漸漸的展現出來。立足地是上海,彷彿一個上海的繁華的舊夢。

處處看到了張愛玲的影子。流言、傳奇還有舊式的繁華而落寂的生活。每一處的景色都寫的帶着上海的特色,每一處的繁華都是一場最終要收尾的夢。

看完小說,我還是沒能明白,這部小說爲何要叫《長恨歌》。正因它但是寫了一個人的一生罷了,但是展現了上海的三個時代罷了,它爲何要叫《長恨歌》?

無論爲何這樣叫法,我還是時時看到驚奇的語句,一絲小小的針刺,觸動神經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卻不知爲何而嘆。

整站讀完,我發現了一個不完滿的人生。或許,正因書中所有的人都沒有一個完滿的人生,因此就應長恨罷。不論是這個當年的選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個有權有勢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公王小姐,還是那個與她以前相識相遇並愛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還是那個處處都是有着面子的卻獨獨沒有情愛的嚴家師母;還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滿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與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樣?恩與義,情與愛,你要哪一樣?結髮夫妻多是恩與義,卻最少情與愛,能夠舉案齊眉、百頭到老,卻也會是路是路,橋是橋。妻子當然還是放在家中的,是爲了面子的思考。情愛也還是要的,如果不是正因中國社會的解放,一九四九年的成立,小老婆肯定也會是合法的。

命運總是不由着自己主張的。弱小者,如王小姐之流,以一生的等候來成全人生。對於一切的命運,只是堅忍的自衛,別無它法。以前繁華一夢,以爲終身有靠,原來最後能夠安身立命的只是李主任死前留給她的幾塊金條。她守着那幾塊金條,守到了老,沒想到最後卻爲它送了命。強者,如李主任之流,有權有勢,呼風喚雨,名利場中刀山火海,欺瞞壓詐,睡不踏實,人生匆忙。是大千世界主張着別人的命運的人,也主張了王小姐的命運,結果還是更大的看不到的命運之手,主張着他的命運。書中安排飛機出事,他入土爲安了。他的命運原來也不是他自己的主張。留下的王小姐在風雨人生中漫度着時光。

命運也許根本就是命運,是誰也不能主張的。繁華後面原來是更大的落寂,人事之間的安排也不總是恰到好處的,總是錯着位,從開始就錯起,一向就只得這樣錯下去,錯到後面成了長恨了。

我不知道我讀懂這本書沒有,只是驚奇其中的一些句子,還有整站書讀完的悵然。寫的是上海,也現的是上海,因此還是有着生活的氣息,雖然作者寫得很繁華,但是其實讀到後面我只在爲着書中的人物着急了。這件事,這樣安排就應多麼好啊,那件事,爲何這樣發展。

漸漸地明白了長恨歌的意思。正因人生本就是這樣,並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它不是你安排,也不是我安排,因此,只會是錯着走,難道不是長恨嗎?好象除了嘆氣,就只得長恨了。

  《長恨歌》的讀後感14

因爲白居易的《長恨歌》,更讓我對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恨歌》感興趣,趁着暑假的空閒最終拿起了這本書。

“精緻”一詞是我讀着《長恨歌》一書時最深的感觸。

小說的語言是精緻的:對上海特色景物的描述運用的是極其細膩絢爛的筆觸,不是詩卻勝似詩,參差交錯的長短句,整齊劃一的排比句,生動形象的修辭,打造出了全書精緻的語言。作爲語文教師,深感受用,心中想着必須要推薦給學生看看,學習其中精緻的語言。

主人公王琦瑤是一個極其精緻的人兒:她的容貌是精緻的,她的梳妝打扮是精緻的,她所營造的小資生活是精緻的這樣一個精緻的人兒,命運卻是不濟的。因爲選美成爲了大上海知名人物,也是因爲選美使她的人生從此走上了不歸路。這與白居易詩中所寫的楊貴飛的遭遇是何其相似。不一樣的是楊貴飛是紅顏薄命把長恨留給了唐明皇,而王卻是壽命極長,經歷了三代世事變遷,終身被恨纏繞着,直至死也是含着恨。

王琦瑤對自我命運的選擇是身爲女人的我們所不可取的,但她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營造方法卻是值得我們一學的。俗話說:女人要上的廳堂,下的廚房,王就是這樣一個女人,她經歷過大世面,無論走到哪,她都能夠得心應手,應付自如;她也能在自我家中在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景下爲朋友們帶來諸多歡樂,諸多愜意,讓大家獲得了一種精緻的生活。

精緻的語言,精緻的王琦瑤都來自作者精心的創作,想象着作者王安憶也應當是個精緻的女子。

  《長恨歌》的讀後感15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一開始讀《長恨歌》,我就被李隆基和楊玉環之間唯美淒涼的愛情故事深深吸引,一位是至高無上的君王,一位是傾國傾城的美人,一段刻骨銘心的不倫之戀,彼此相愛,卻終究不能長久相守,天人永隔。

他們也曾幸福過。在那個君恩薄如紙的朝代,楊玉環無疑是幸運的,她生得美麗,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扶杆露華濃”,所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試問哪一朝代的百姓曾不重生男重生女。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不惜一切代價,只爲博得美人一笑。

《長恨歌》,歌長恨。自古多情空餘恨,此恨綿綿無絕期。他也曾是一代明君,勵精圖治。在他的治理下,唐朝政局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持續發展,商業繁榮,國力空前強盛,開闢了開元盛世的局面,直到遇見她,芙蓉帳,度春宵,玉樓宴,夜專夜。

無奈,這種幸福並沒有持續下去,安史之亂爆發。馬嵬坡前,六軍不發。那夜的馬嵬坡,在祭奠絕代的紅顏。貴妃離開了,落得“一抔黃土收豔骨,數丈白綾掩風流”的下場;明皇落淚了,只得“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身爲天子,也有致命的無奈與遺憾,江山,美人,不能兼得。蜀地的傷懷落寞,回宮後的睹物思人,纏綿悱惻的思念之情,蕩氣迴腸,酸楚愁慘。曾經甜蜜的愛情如流星般轉瞬即逝,再看眼前的落葉梧桐,可謂此情難了,此恨難消。

而後的故事,上天入地,蓬萊仙山,含情凝睇,梨花帶雨,託物寄詞,重申前誓,七七相會,比翼連枝,此情此恨,了無絕期。可能只是普通人對於他們愛情缺憾所做的一點慰藉罷了。

不論旁人的言語,不管之前的經歷如何,她只願一生一世一雙人。不料結局卻是成爲一場悲劇的犧牲品,什麼紅顏禍水,什麼嬌媚恃寵,不過讓帝王在感慨自己的國度走遠之時,給後人一個開脫的藉口罷了。經歷千年,洗淨鉛華,她還是她,一個心思單純的女孩,喜歡美麗,渴望寵愛,享受愛情,訴說着永恆的美麗與哀愁。

  《長恨歌》的讀後感16

一生長恨,一曲哀歌。

昔日的“滬上淑媛”,曾經的上海“三小姐”,那榮光與華美的樂章才起了個高亢的初調,竟然就急轉直下,戛然而止。那餘音似乎還在耳畔,那句號就已畫在紙上。一口氣讀完王琦瑤的一生,心頭只覺感慨萬千。

王琦瑤的美是特別的,所以前有程先生和李主任,又有阿二和康明遜,最後還有個老克臘,都甘心沉迷其中。王琦瑤的心是驕傲的,所以她讓老上海記住了她這個“三小姐”,即使平安裏的巷弄再陰暗,她依然固守風雅,讓那磚牆掩不住她溫和卻堅定的光芒。但王琦瑤的命又是淒涼的,所以她成了“愛麗絲”公寓的金絲雀,成了動盪時局下的犧牲品,成了別人口中的談資,最終成了一縷含恨而終的冤魂。

然而卻無法因此對她升起什麼同情,人們初時的選擇終會鋪向最後的歸途,也只能說是她自己慢慢種下的因,最後結出了那樣的果。她雖然有她的處世智慧,但沒有一顆足夠堅韌的心,一直都像美麗的藤蔓一樣纏繞着其他的樹木而活,那麼風雨降臨時,自然免不了飄搖凋零的命運。

但王琦瑤身上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品質,她的謙遜,她的細緻,她的不貪不求,她的安之若素,即便時代變遷,依然可以成爲一個女孩子身上美好的一部分。若她有來生,我願那是一曲歡樂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