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學會提問》的讀後感範文大綱

《學會提問》的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2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學會提問》的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會提問》的讀後感範文

《學會提問》的讀後感範文1

本書是一本非常經典的批判性思維讀物。通過閱讀,我收穫良多,重新開始思索問題,在一個被氾濫信息包圍的時代,我們會主動或者被動地遇到各種各樣的信息,大到涉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小到個人生活的決策。面對這些信息你是不是不假思索的懶惰地全盤接受,還是提出關鍵問題,讓大家探討?

首先,我平時也有這個問題,常常會不加思考的接受別人的觀點,通常是比我資深或更專業的人的觀點,大多數時候確實沒有經過分析。

日後需要注意:

1.或許他的論點是片面的,或已過時的,我沒有分析,簡單接受,時間長了會影響我的思維習慣。

2.如果對觀點進行批判後再接受,更能將談話深入下去,能夠產生更多話題和火花。

其次,我認爲本書作者提出的批判性思維其實是培養一種思維邏輯和表達能力。

第一點:思維邏輯的要點,首先提出問題要環環相扣,也就是討論問題時的每個提問應該和上一個提問有關聯,更深入,而不能跳躍,跳躍會導致討論無法深入。

第二點:提取關鍵字,快速做出分析(批判性的),如果沒那麼快想清楚,可以問他:我對這個很好奇。這樣可以引導對象繼續就這個問題說下去,同時,給我自己思考的時間。

第三點:提問的時候多帶上對方剛纔表達過的關鍵詞,這樣一個是讓問題和回答始終不離核心。還有就是讓對方感覺我能夠聽懂他說的話,更願意談下去。

最後,於我來說,通過品讀這篇文章,就像是接受了一個擁有資深教歷和提問經驗的教授所上的一課。內心有的是觸動,思想有的是提升,提問技巧有的是積累。

在我的人生道路中必定有學與問,正如那句俗語:小疑者小進,大疑者大進。學與問就像打開知識海洋的鑰匙,讓我們盡情地翱翔於知識的海洋!

《學會提問》的讀後感範文2

在讀《學會提問》之前,以爲可以通過這本書快速掌握怎麼提問,然而經過一週的精讀,最初的想法過於天真,雖然還不具備高水平的提問技巧,但是對批判性思維有了系統的認知。

問題

問題一旦被提出,就需要有人給出一定的答案。通過提出關鍵問題,可以讓你從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轉變爲平等的互動者。在這一過程中還能夠提高個人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從此不再盲信盲從。

比如,臨近全運會,天津各區在維護市容市貌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另外不少工廠必須停工導致有些小工廠只能晚上偷偷開工。因此近期時常聽到不一樣的聲音:

期待全運會;爲能在天津開展全運會而榮幸;大額財政支出,只爲面子工程;生意沒法做。

面對種種觀點,如果不具備批判性思維,只是純粹的接納,照單全收,甚至再把別人的觀點未加思索分享給其他人。長久下去,大腦中有大量信息,看起來博學多才,其實只是又“淺”又“薄”,淪爲別人思想的奴隸。而有的人,通過批判性思維,堅持用自己的智慧去尋找真相。

  兩種思維方式

剛纔提到的對於別人的觀點照單全收,即“海綿式思維”;

而我們提倡的則是“淘金式思維”:不僅動用記憶力,還要動用推理分析能力,質疑接收到的信息,篩選最有價值的信息,重視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和知識開展積極的互動。

  批判性思維的強勢與弱勢

難免遇到一些人,以批判性思維爲幌子,利用對手的邏輯漏洞來凸顯自己的正確,抵制反駁甚至狡辯耍賴來捍衛自己的觀點,這便是“弱勢批判性思維”(偏封閉)。

強勢批判性思維(偏開放)目的'是爲了接近真理,尋找真相,爲此,質疑包括自己的觀點在內的各種主張,有種海納百川,兼聽則明的大氣感(偏開放)。

也許我們根本就問錯了問題

批判性思維並不是說,一有問題就立即提出來,這並非好習慣。我們要學會的是,如何在對的時間進行有效地提問。那麼我們要提什麼問題呢,爲此,作者分解了批判思維的問題體系,也是書中各個章節名稱:

論題和結論是什麼?

理由是什麼?

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

什麼是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推理過程中有沒有謬誤?

證據的效果如何?

有沒有其他替代原因?

數據有沒有欺騙性?

有什麼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

關鍵是什麼時間,怎樣有效提出以上問題?

書中重點

書中更多篇幅在以上十一章中,限於篇幅,在推送的第二篇文章中放入了讀書筆記。

《學會提問》的讀後感範文3

翻開書,我的習慣是看完目錄和序言後先對自己進行提問,這一類思維提升的書更是如此,往往我的問題由如下環節構成:

1、我希望從這本書裏學到什麼技能和思維方式?

2、我在這個方面有什麼成功的經驗和心得?是否可以進行提煉?還有哪些經驗需要作者的點撥?

3、我在這個方面有哪些失敗的經驗和做法?我曾嘗試過哪些技巧來克服但是並沒有作用?

4、假設我看完這本書後,我想要對幾種不同的人羣介紹這本書,我會使用什麼角度?(無答案)

良好的閱讀習慣,讓我在這一類的書本面前,不僅收穫頗豐,而且速度也明顯越來越快。因爲在閱讀之前先對自己的思維進行彙總和梳理,那麼在閱讀過程中,會更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相關點,甚至作者思維不同點會如同跳入眼簾一般,深深地印在腦海中。

然而這個閱讀習慣在這一次的看書中,卻起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作用——轉變我的讀書時的思維立場。

因爲跟隨着我的老師做過的思維的鍛鍊做的比較多。在很早期的時候,便已經形成了對日常工作和生活發生的事情進行重審,模擬場景思考,從而鍛鍊批判性的意識習慣。所以初讀的時候,好像是把老師教授的觀點和方法,重新模擬和熟練了一次,當然還有一些雙向的查漏補缺。讓我對這一類的方法有了更系統和細緻思考。但是這並不是我讀此書的初衷。

人的思維方式大多數情況下已經定型,很難通過一兩本書的閱讀,來提升自己思維的敏銳度,提升自己閱讀的質量。而反覆的錘鍊與其在隨書閱讀中,不如放在每日的工作和思考中,對日常的反思和模擬,纔是真正思維鍛鍊的地方,也纔是真正能讓我們有興趣深入下去的地方。

第一個書外音,來自於一個自問:這本書我想要得到什麼?書中給了一個很好的視角——寫作者。

當視角發生轉變,我不再是需要進行批判的接受者,而是要說服聽衆的寫作者的時候,便發生了有意思的事情。

不過這個有意思,不是來源於避免謬誤,而是來源於——如何有效利用這些謬誤?

身爲老師,一個普通的老師,我們日常要面對的不是保持高度敏銳的專家,而是模棱兩可容易混淆的普通人。而在交流與寫作中合理使用一些“謬誤”,反而更加能夠清晰的傳達我們的指向性,表述我們的結論。

比如我饒有興致地看到了我最常使用的“滑坡推理謬誤”和“不恰當地訴諸公衆意見”。在和家長的交流以及我日常的教學日誌中,我經常無意識地在巧妙使用這兩招。我會以我從初中到小學的教學經驗,以及家長們對公衆心理的模糊定位,來對我的目標指向進行強化。在寫字中,會經常說到字如其人,會說到寫字是在看孩子的性格,會強調到低年級練字的習慣至少會一直影響到中考,而中考字跡影響下,至少有二十多分的差距!巧妙的滑坡謬誤和訴諸公衆意見謬誤,讓家長非常輕易地接受了我對書寫的嚴格要求。

再比如在其中某些謬誤中,我很有意思地看到了一些指導說話談判的書會經常使用的技巧。如答非所問,如光環效應等等。

所以在整個閱讀的過程中,我的定位角度是:我在日常的交流與反饋中,如何更有效的利用這些“謬誤”和引導,來使得他人更加輕鬆地接受我的看法和論點?

第二個書外音,也是對書本內容的補充。在閱讀此書的時候,書中給了很多思維體操的地方,但是警惕!請對書本內容本身警惕並保持批判!他希望我們能夠看到的,雖然也有生活場景的描述,偏向於文字意義上的提問,爲什麼不能擴展到事物意義上的提問呢?

不僅是在對話和交流中。其實對場景和事情發生的反思拓展,原本也應該貫穿於我們生活中。

比如這樣一個事故中,你能夠轉換角度,去思考其中人物面對此事的心裏,以及換不同的情景、人物,會發生的故事變化嗎?這是我常做的思維體操。

例:大學女生小林去超市購物,沒注意的情況下放了一個文胸在購物筐沒有結賬就走出去了。中途被保安攔下,要求到小黑屋搜身,最終以10倍的罰款逃離現場。

短短一個小的故事片段,可以進行訓練的方面太多了。如果有耐心可以嘗試一下。事情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個方面的因素,當其中某一兩個因素變動,那麼一切的結果會變得迥然不同。

第三個書外音,其實是一種態度。強勢,意味着開放性與整體性。這算是意外的收穫,因爲也是最近一直在反思的地方。

每逢新年都要做新的規劃,以及去年的反思。與過往每一年都不一樣的是,今年的新年規劃不再是在已有基礎上進行構建,而多了很多稀奇的以往都不會想到的東西,比如今年要去潛水和滑翔,要去森林裏徒步一次,要做我的20xx攝影集之類。一開始的變化,來源於暑假裏的一次生死之別。陷入巨大沉痛的我,從用工作麻痹自己,逐漸地變成明確自己不想浪費每一天,因爲想到要帶着他人的希望活下去,所以更要活夠本。

什麼是活夠本?不是要不斷的成就,而是要不斷的成長。

於是開始梳理我從大學至今的點滴變化,從心態到知識到行動,於是悚然意識到:呆在舒適區的輕鬆愉悅是老去的標誌,而保持激情與好奇的探索才能是成長的開端。

教小學的我也經常觀察孩子們,什麼樣的孩子更加容易“成熟”?毫無疑問,不是等着他人來教導的孩子,而是主動探索和發現,保持着開放與積極的孩子。如果要比喻的話,《全職獵人》的主角小杰應該是最好的例子。

我秉持的理念是,只有當你的世界發生改變,你纔會自然地發生變化。這個世界有可能是物理環境,也有可能是心理環境。

所以,開放是一種強勢,一種不斷保持生命力的強勢。

就如同此書反覆梳理的前提:保持批判。

開放之外,還需要提到整體性思維。

相比和對方說話的結論是什麼,你更容易記住和對方說話的感覺。

同樣,在看到此書的時候,也會注意將文段作爲整體層層拆分的過程,上一次讓我有這樣感覺的時候,是讀叔本華,即便是哲學隨筆《人生的智慧》,他的邏輯也渾然天成,一氣呵成,簡直讓人喝彩!

是以有了我第一個書外音的思考:作爲引導者,我要如何讓對方更加容易接受我的結論?

也有了我另外的串聯,不論是結論還是自我管理,我們更需要的是一種整體性思維和調整。

最簡單的來說,想要提升專注力和精力,都知道要從保持合理膳食和適當運動開始,而《深度工作》一書,更是將專注力比喻爲大腦的肌肉:你不能只在你專注的時間段保持訓練,在閒暇的時間段則用碎片來打斷專注的肌肉能力!

我們對一個東西的關注,需要一種整體性。一方面是時空的橫向與縱向的整體,另一方面是對於每個節點的觀察與反思。人的心理特徵便是如此。

任何一個事物,都不會是單一結構的因素促成,而是層層遞進互相交織的一張網。從一個方向使力,必然不如從多個節點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