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有關竇娥冤讀後感

有關竇娥冤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W 次

有關竇娥冤讀後感1

昨晚去戲曲研究院看秦腔《竇娥冤》,剛開始很激動,很興奮,也很期待,我卯足了勁去欣賞。因爲她是《竇娥冤》,驚天地,泣鬼神,一部很經典的傳統劇目,被稱之爲中國十大悲劇。

有關竇娥冤讀後感

或許是我對於《竇娥冤》的期望值有些偏高,昨晚有些小失望,我的情緒一直沒被調動起來,劇情每到高潮時,她就是上不去,卡在半中腰,讓我實在難受,失望……

或許是那位年輕的演員的表演不到位,全劇的最高潮應該屬於斬竇娥那一場,可是讓人感覺有些平淡,竇娥內心的東西表現的不足,沒能抓住身爲觀衆的我。這與馬友仙老師扮演的竇娥還是差的太遠,不過還是要鼓勵這位年輕的演員,希望她能繼續努力,向前輩多學習。

又或許是她的舞美有些缺陷,從而影響了我對全劇的看法,在竇娥發下三樁誓願被砍頭之後,血飛白練,六月飛雪,在這一塊應該是最能打動人的地方,可是,昨晚讓我很失望,竇娥被砍頭之後,整個舞臺暗了下來,我心裏那個急呀,怎麼能全場暗下來呢,並且暗場時間持續半分鐘,我的情緒一下被隔的拔涼拔涼的,就在這時,燈光突然亮起,只見舞臺半空出現帶有斑斑點點的血跡的白練,舞臺中央飄起了鵝毛大雪,竇娥身上蓋着一塊白布,哎呀,這一舉動大大影響了我的情緒。

在我的想象中,應該是連貫的,當竇娥被殺的那一刻,舞臺應該使用淡淡的冷光,然後用一束紅光打向那條懸在半空中的白練,天空霎時大雪紛飛,將竇娥的屍體掩蓋。此刻再加上特殊的音樂烘托,那將會達到很棒的效果,那才能顯示出竇娥的冤屈,驚天地,泣鬼神……

全劇中,按理說高潮是最能打動觀衆的,可是高潮沒有打動我,卻在全局即將結束的時候,卻打動了我,當竇娥的父親竇天章做官回來後,蔡婆婆悲痛的喊了一句:“你怎麼纔回來?”就這一句,我的眼睛溼潤了,我想了很多很多……

我想再說一下關於這個故事,身爲貞潔烈婦的竇娥,心地善良,怎麼會發下楚州三年大旱的誓願呢?難道她只是爲了以“東海孝婦”的傳說來驗證自己的冤屈嗎?她有沒有想過,大旱三年,楚州因此會餓死多少無辜的黎民百姓?爲了證實自己的冤屈,難道就要拉上這麼多無辜的生命爲自己陪葬嗎?這兩者相比較之下,孰輕孰重?

有關竇娥冤讀後感2

竇娥、這個苦命的女子,7歲的時候就被父親買到了蔡家做童養媳,17歲的時候成婚,但是不到兩年丈夫就死了、與婆婆相依爲命。但是流氓張驢兒父子要霸佔婆媳爲倆妻,竇娥堅決不從。張驢兒想用毒藥害死蔡婆,不料由張父誤食而死。於是張驢兒嫁禍於竇娥,告到官府,將竇娥判成死罪。臨刑時竇娥指天發出三樁誓願都一一應驗……

書上只寫了其中的一部分,於是我又上網把整篇文章都看完了。就來發表一下下我自己的看法。

我覺得造成想竇娥這樣的悲劇不是偶然的,其中有很多因素,一個因素就是竇娥本身的性格,竇娥的心地善良,在去刑場的途中,竇娥向劊子手提出一個小小的請求,要求從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見傷心難過,這個小小的細節顯示了竇娥的善良細心。但是她也有着剛強的一面,同時她還有反抗精神。在當時看來,竇娥這種剛烈的性格在當時社會的婦女中是很少見的。也就是因爲竇娥的這種和黑暗勢力鬥爭的精神決定了竇娥悲慘的命運。正是竇娥寧折不彎的鬥爭意志推動着悲劇衝突不可抑止地向前發展,知道她蒙冤而死。

而最大的一個也是當時比較普遍的一個因素就是當時統治者和社會的腐和黑暗,《竇娥冤》真實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統治下中國社會極端黑暗、極端殘酷、極端混亂的悲劇時代。放高貸、流氓惡霸橫行、官吏貪贓枉法、下層知識分子窮困潦倒、被壓迫的婦女們得不到生命安全財產保障、人民的憤怒和怨恨成爲時代的情緒。這就是元代社會狀況。

所以我覺得我們生活在這麼個和平幸福的社會裏還是很幸運的。

有關竇娥冤讀後感3

竇娥死了,她臨死立下三樁誓願:熱血長二白練懸;六月飛雪;楚州三年大旱。竇娥是悲劇的主角,可這齣劇裏的主要人物誰不是悲劇的承受着呢?

竇娥經歷坎坷,是劇中最大的悲劇性人物毋庸置疑。蔡婆婆相與兒媳的經歷就更好些?她的前生我們殊不知道,姑且看看他的下半生:中年喪夫,老來喪子,好不容易在60多歲的時候找到了個接腳的丈夫,卻不見得是一個忠厚足可依靠的老頭兒,又領着凶神惡煞不懷好意的兒子還得承受來自兒媳的道德說教和譴責,豈不也是悲劇加悲劇?

若僅就人生甘苦而言,老太太歷經滄桑,遭不少別人的白眼,本想好好地生活,但是誰曾關心她?誰讓他感受一份呵護的溫暖,誰給她可以依賴的感覺?

蔡婆婆的人生是一場悲劇。那麼其他的人物呢?

賽盧醫,想勒死蔡婆婆,被張驢兒父子發現,做惡未遂大徹大悟,想:立地成佛。躲到一個僻靜的地方來做寫善事,不曾想到卻向善不能,在張驢兒的威逼之下,成了殺父的幫兇,此後事發,落了個“發煙瘴地面,永遠從軍”的.下場。

張驢兒是個流氓惡鬼千刀萬剮地也難解心頭之狠。但是他又何嘗沒有收無常的戲弄:喜歡上竇娥,又陰差陽錯地毒死了自己的父親,最後也落了個凌遲的下場。所以《竇娥冤》裏的每一個人幾乎都有意無意地上演着各自不同的悲劇。揭示了人生命中悲劇性的一面,王國維稱他爲“及列之於世界悲劇中,也無愧色”想到盧梭的那一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中!”悲劇想的人生有什麼不好,悲劇從來就不應該是也不是不行的代名詞,我們活着是因爲“那裏”有悲劇。

有關竇娥冤讀後感4

《竇娥冤》是元代着名雜劇作家關漢卿的雜劇代表作,《竇娥冤》是中國十大悲劇之一的傳統劇目,是一出具有較高文化價值、廣泛羣衆基礎的名劇,約八十六個劇種上演過此劇。被我國着名國學大師王國維譽爲標舉全元乃至整個中國戲曲史上的悲劇典範。

作爲《竇娥冤》中最悲慘的人物竇娥,是全劇中形象描寫最深刻的人物,我對她的感觸最爲深刻。我覺得,竇娥最主要得性格不是堅強而是柔順,她的拒嫁、見官、屈招、赴刑等一系列行動與其說是爲了突出她的反抗精神,倒不如說是爲了呈現她妥協的性格。誠然,竇娥也有堅強和反抗的一面,但我認爲那只是次要的和表面的。

竇娥三歲喪母,七歲被典,十七歲守寡,靠山山崩,靠河河千,接二連三的厄運幾乎斷送了她所有的生活希望。和那個時代所有遭此不幸的女子一樣,竇娥只能在今生今世裏苦熬苦握,只能將渺茫的希望寄託於虛無縹緲的來世。竇娥很明顯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把盡孝守節的精神支住支撐在了修來世的根基之上的。她的艱苦歲月,不是對今生的留戀,而是對厄運的恐懼。爲了避免在來世遭遇同樣的厄運,她只有“言詞應口”地盡孝守節。而今生的厄運越是酷烈,她修來世的意念就越堅定。經歷了諸多不幸的竇娥,苦熬苦守,度日如年;醒時憂,夢時愁,見花流淚,望月傷心。她最不能放棄的便是這寄託於來世的最後一線希望。

當張驢兒要做她的丈夫時,她毅然回絕,雖然這當中也含有對無賴張驢兒的鄙視和反抗的因素,但最重要的還是因爲“我一馬難將兩鞍鞘,想男兒在日,曾兩年匹配,卻教我嫁別人,其實做不得”。她一再勸說蔡婆婆她不要再嫁的理由也仍然是這種貞節觀,並且她將女子的不能守節看作是“可悲可恥”的行爲。可見,即便不是張驢兒,而是換了一位癡情勝過張君瑞、豪貴可追陶朱公、才比子建、貌如潘安的人,她也一樣不會嫁的。

竇娥信天信命、盡孝守節之外,還信官府。當張驢兒以命案相要挾時,她毫不擾豫地選擇了“官了”。她本以爲官府會“明如鏡,清似水,照妾肝膽虛實”。她在公堂上慷慨陳詞、義正辭嚴地爲自己辯白,顯然也是將官府看成了是一個能夠主持正義的地方。直到被問成死罪之後,她還執迷不悟地以爲尚有“官吏們還覆勘”的可能,可最後她還是含冤被斬。

盡孝、守節、信天命、信官府這幾條都在竇娥赴刑屈死的過程中起了作用,諸條中只要有一條在她的心中有所鬆動,竇娥冤死的命運或許會改變。

總的來說,關漢卿是通過《竇娥冤》來抒發自己對遭受封建制度壓迫的無辜百姓的深切同情,以及對封建社會的黑暗進行批判與反抗,是中國文學史上永遠光彩奪目的寶石。

有關竇娥冤讀後感5

在之前與古代文學打交道的過程以及從小受到的教育中中,我們更多接觸的是唐詩宋詞這一類的文學作品。唐詩大多是格律詩,語言整齊而精煉,字字珠璣,具有極大的音韻美。而宋詞雖然少了一些形式上的約束,也講究煉字,短短几十字,以簡練的文字來表達深遠的意蘊。而本學期所學的元雜劇卻與之截然不同,是融合歌舞的表演藝術,我們現今讀到的元雜劇語言通俗易懂,情感明晰,是更直白生動更有藝術感染力的一種文學作品。

在粗粗瞭解元雜劇的體制後,我閱讀了關漢卿所著的竇娥冤,它是傳統的雜劇,沿用了四折加楔子的方式來敘述,楔子講述竇端雲如何來到蔡婆婆家,第一折作爲開端寫流氓張驢兒脅迫竇娥婆媳嫁給他父子爲妻,第二折寫竇娥因孝順之心被太守嚴刑逼供,蒙受不白之冤,這是情節的發展,第三折是本劇的高潮,寫竇娥受刑,血染三尺白綾,六月飛雪,第四折是全劇的結尾,竇娥之父爲其洗冤,制裁惡人。

其中,第三折竇娥臨死前,爆發出的怒火成爲了傳唱至今的經典。/她說: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爲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這一段氣勢洶洶的唱詞對天地的指責大膽而驚人,唱出了對社會不公的憤慨,一反之前竇娥善良溫順的摸樣,給予鮮明的對比效果,更突出了竇娥對於封建統治的控訴,是反抗意識的覺醒。竇娥指天發出三個誓願,血飛白練,六月飛雪,三年大旱,這些看似不可能的誓願一一實現,以種種不可思議的跡象向全世界證明了她多麼無辜。

最終,竇娥的冤屈被平反,但以鬼魂的形態去傾訴而非人,這本身對封建社會不公平制度的一種諷刺,在官僚制度的層層阻礙下,不以鬼魂之身是不無法接觸當權者的。以鬼魂訴冤在現實生活中是無法發生的。讓我們做一個假設,假設竇天章不曾一舉及第,不曾官拜參知政事,終其一生只是個庸碌無爲的落魄書生,也許對竇娥的冤案就會投訴無門,反遭迫害,竇娥永遠蒙受冤屈。平反冤屈最終還是基於掌權者的意願,而非真正的公平正義,這是作爲封建社會底層人民共同的無奈。

竇娥冤被稱爲我國古典悲劇的典範性作品,由竇娥悲苦的命運揭開了黑暗社會的面貌。竇娥的悲劇絕不僅僅只是她一人的悲苦命運造成的,更是整個封建社會加諸在她身上的。年僅七歲便被窮苦潦倒的書生父親賣給蔡婆婆,年紀輕輕守寡與婆婆相依爲命,竇娥恪守婦道,謹遵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和三從四德,是典型的封建社會所推崇的女性形象,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女性,受到最多迫害,成爲代社會底層善良、孝順而走向反抗的婦女的典型,充分揭示了封建社會對人的毒害以及作家對現實的反思,這樣一部作品,兼有極強的抒情性和深刻的涵義,值得我們去品味欣賞。

有關竇娥冤讀後感6

或許命運的捉弄使一柔弱女子遭遇誣陷;或許命運的捉弄使她早年喪命,我們無不爲她——竇娥喊冤。

與竇娥相比,我們很幸運,像“溫室裏的花朵”在父母的呵護下茁壯成長,竇娥的一生是短暫而不幸的,三歲喪母,七歲做童養媳,二十歲丈夫便死了,本以爲還可以過安淡平靜的日子,確遭人誣陷。我們非常同情她的遭遇,或許放在大多數人身上,有可能屈服,有可能反抗,但我相信更多的是與黑暗勢力抗爭。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時光不可再重來,竇娥因不像黑暗勢力屈服而喪命,人們佩服她的勇氣;人們讚歎她的品格;人們熱愛她的精神,而所謂的“屈服”者卻遭人鄙視,遭人唾棄。

竇娥不像黑暗勢力低頭,我們要不像生活挫折低頭,學習不像失敗低頭,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有挫折和失敗,面對挫折與失敗要鼓起勇氣去面對,而不是一畏的退縮。失敗不僅一次,一次次的放棄了失敗會一事無成。

小時候的竇娥喜歡讀一些詩歌,也非常喜歡文學,但她並沒有像我們一樣,在學堂裏上課,衣食無憂,每月還有足夠的零花錢。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好好學習。

有關竇娥冤讀後感7

真正善良、淳樸之人,必然是對別人索求甚少,必然是寧願自己承受所有的苦難和非人的折磨也不願別人因爲自己而受一點點累、吃一點點虧。

沒有最黑暗,只有更黑暗。對任何一種統治都不要有過高的期望,官吏公差和無賴流氓其實是有共同之處的,唯一的區別就在於他們什麼時候合流、什麼時候同污是需要一些先決條件的。大凡一個朝代越是到統治的中晚期,這些勢力聯合起來對底層民衆進行肆無忌憚的掠奪、殺戮的趨勢就越明顯。

竇娥只能模模糊糊地感受到現實的黑暗與不公,21世紀的讀者卻不能沒有一點哲學的、歷史的常識。兼濟天下對絕大多數小知識分子而言當然是非分之想,明哲保身卻是他們必須領悟、掌握的生存策略。“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古今東西,概莫能外。不要奢望公平,公平需要自己去爭取;不要相信仁義,仁義取決於人,但現實中不仁不義、難仁難義的人那麼多,“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百姓是愚頑魯鈍的,強權是凜然不可侵犯的,所以自求多福不但是美妙的願景,更有賴於高明的智慧才能實現。“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擔荷人類苦難”?別傻了,省省吧,孔夫子、耶穌基督、佛陀都沒能做到的事情,你還是先掂掂自己的斤兩吧!

社會當然在發展,也會進步。但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是正如煤的形成,犧牲必巨,成果必微,成不了仁卻死得不仁不義、不明不白的糊塗蛋真不知道有多少呢。你可以圍觀,你可以裝大尾巴狼,但一定不要以爲自己可以死的偉大,布魯諾、譚嗣同、遇羅克不是一般人想做就能做的。

生活就是修行,至於能修成什麼果,全在於自家的修持和緣法。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