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心理罪》有感

讀《心理罪》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4W 次

【文章導讀】《心理罪》是雷米的著作,雷米筆下的人物使我們看到了一個血肉豐滿的人,感受着人性光輝的力量。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心理罪讀後感 ,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讀《心理罪》有感

  【篇一】心理罪讀後感

《心理罪》的作者雷米是個高校老師同時也是講故事的高手,他能運用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文學手法以一根追查元兇的主線把整個故事連接起來,故事的脈絡清晰明確,在講故事的同時把人物塑造得豐滿鮮活起來,每個人物都有着與衆不同的特點,使人過目難忘:有正直勇敢與方木如兄弟般情誼的警察邰偉、自視甚高崇拜英雄又懦弱的鄧琳月、敢愛敢恨又心地善良的室友杜宇、專業知識豐富但自私殘暴靈魂醜惡的孫普......。我最喜歡雷米老師塑造的方木,在《第7個讀者》中他經歷了太多的磨難,心理受到了嚴重的傷害,揹負着沉重的精神枷鎖。但方木熱愛犯罪學並運用獨特的察覺犯罪的天賦和縝密的思考,協助警方破獲一起起案件,幫助受害人伸張正義,來平衡內心無法排解的內疚和痛苦。雷米老師有着深厚的文學功底,他運用細緻入微地描寫使讀者強烈地感受到方木因無力挽回戀人與朋友生命的愧疚與無奈;感受到他那永遠無法完成"我會保護你"的諾言時那種撕心裂肺的傷痛;感受到他內心情感豐富但又無處傾訴的悲涼與苦悶,爲他所承受的磨難傷感落淚唏噓不已。當殺人惡魔以殘害無辜生命向方木發起挑戰時,他爲無法挽回逝去的生命而自責、憤慨"爲什麼要殺那麼多的人!想幹掉我?來啊,直接來殺我!爲什麼要白白搭上那麼多人?"一個正義果敢又勇於承擔責任的男子漢屹立在讀者面前,使讀者由衷地欽佩他的善良勇敢,感受到了人性的力量。在一次次與惡魔的較量中,我們的主人公越發堅強,在作品的結尾處兩個優秀的心理畫像者之間正邪交鋒描寫得非常精彩,主人公憑藉超常的意志和睿智最終戰勝了惡魔,獲得了心靈的重生。雖然現在的社會不再提倡英雄,但具有正義感、責任感不懼怕任何挑戰的主人公有誰能說他不是英雄呢?

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不但有生動曲折的故事,更能引發思考盪滌人們的心靈。在《心理罪》這部作品中方木的導師喬允平教授,以自己的生命給主人公和讀者詮釋了一個做人的道理--"以高貴的靈魂和對專業應有的敬畏與責任,隨時可以爲了保護別人而犧牲自己。"(作者語)通過這部作品引發我們思考:爲什麼同樣優秀的犯罪心理畫像者會走上截然相反的道路?讓我們捫心自問對所從事的專業是否滿懷着敬畏與責任?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應該退縮還是選擇堅強?

非常高興能夠看到雷米老師的作品出版,每當看到這本書都能想到在“天涯社區蓮蓬鬼話”裏的每一次討論的熱烈場面,希望看到雷米老師更多的作品問世,創作出中國本土的推理偵探系列作品,爲原創推理增添更加絢麗的色彩吧!

  【篇二】心理罪讀後感

日復一日,生活的重複性我們本來就無從躲避,如何在這樣的單調中尋找屬於自己的快樂,其實才是最重要的。身邊好友,一直對我感嘆生活之乏味;自中學起,便已經開始在色情、恐怖還有所有與刺激相關的項目中尋找生活的不平凡。從開始的《午夜兇鈴》到現在的《人皮客棧》,我一直不明白,這麼多年些這東西竟沒有讓他感到厭煩。近日,他看到一本自稱是“中國第一本心理犯罪小說”的書,還極力讓我看上一遍。

盛情難卻,拿來讀完。只是心情之失落,有些出乎自己的意料。白白浪費幾個小時,何苦來?卻還是決定寫上幾行字,作爲曾經因爲這本書不愉快的見證。

個人空虛實在與生活本身無關。世界之大或者世界之小,不同人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感嘆。每天都有故事,“無巧不成書”,果真如此。前兩天公司搬家,兩邊貨梯同時壞掉,想不記住都難。而當好多朋友在閒餘時間沉迷於“張三丰與雅典娜的愛情故事”時,實在無語。今晨新聞,阿富汗又有惡意**事件,四十餘人死亡。現實苦難尚且承受不起,何苦去享受那虛構的恐懼?

我猜這些人是在躲避什麼吧。現實太苦,生命難以承受;而書中人物之難,總是與己無關。英雄不是人人都能做得,而將自己想象成書中主角,卻是件極其便宜之事。比如這本《心理罪》中的方木。案情推理,智力與天賦缺一不可。做警察還好,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便足矣;而做偵探,若無想象及豐富知識,卻是不大可能。天才方木如何修得正果,不得而知,我只能說,角色設置之單薄,着實讓人不悅。

社會價值或者審美價值,總需一樣,我們才能給予相應認可。如王安憶之《長恨歌》,雖文字拖沓繁冗,卻通過一個女人的一生述說了一個時代的大背景;或如張愛玲之隨筆,社會意義不大,文字之精巧,也令人歎爲觀止。而此書,無論從結構、文字還是情節上,總是讓人有些不耐煩。

這本書試圖通過不同案例來塑造方木這個“天才偵探”,也試圖在整本書的敘述中穿插一些過往,來解釋我們所需要弄明白的問題。但是這些flash-back,太隱諱且不精彩,我看不出回放的情節與整本書的節奏有什麼關聯。作者在設計情節的時候,功力明顯不夠。這裏有人被害,那裏有人被害,孤孤單單的案件之間沒有什麼交叉,而方木神通廣大,卻總能因爲小小的線索找到罪犯——這些線索是我們讀不到的。作者自娛自樂,倒也有些意思。此類小說,本就應以冷靜的筆觸刻畫殘酷。畫面感我們着實需要,而作者更應該做到的是通過對畫面的描述形成一種緊張的氛圍。“自己嚇自己”,纔是懸疑小說的最高境界。如果我們只需要一些血淋淋的場面,只需要到網上搜索“謀殺”二字即可,滿眼的血污,豈不比這些字的衝擊力來的大些?於是,尋找刺激的沒了刺激,想玩一玩推理遊戲的,沒了機會。空留餘恨。

殺人似乎在這裏成了好簡單的一件事,生命脆弱與生命頑強本來就是相對;虛假的死亡在我們看來算不得什麼,而許多人的殺人動機實在讓人難以接受。今天還讀到弗洛伊德對茨威格的影響,童年經歷對人的成長着實重要。陰影總難消除,可是究竟應該怪誰,而又能怪的了誰?《陀槍師姐》或《布魯克斯先生》中爲我們展示的“天生殺人狂”已經不再新鮮,又有多少人能接受“殺人爲樂”?對不起,我今天心情不好,我能殺了你嗎?

許多故事串聯一起,那個罪犯隱藏好深。我總覺得那人有些無辜,本來沒什麼他的情節,最後卻被抓出來褒貶一番。哭笑不得。故事的結尾也並不明確,似乎還要有續集,但我絕對不會再去浪費另外的幾個小時,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