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國學經典《弟子規》讀後感作文

國學經典《弟子規》讀後感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9W 次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朗朗上口的文字便出自於李毓秀的經典代表作《弟子規》,下面是本站網爲大家蒐集整理的國學經典《弟子規》讀後感作文,歡迎閱讀。

國學經典《弟子規》讀後感作文

  國學經典《弟子規》讀後感作文(一)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秀才李毓秀所著,它仿《三字經》體例,三言成語,名句疊韻的形式爲古代爲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敬師規範,由《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纂而成,今天讀來仍然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當今發達的商品經濟社會和古代的社會環境不能同日而語,讀《弟子規》我想在現實和傳統之間有沒有一個承繼關係?中國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講得最多是一個“育人”的問題,所謂至樂莫如育人,怎樣教育人,怎樣增加修養,做一個完善的人?

這是我們應從傳統中繼承和發揚的。在物質豐富、科技發展的現實環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沒有依託,往往在紛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導原則,而在《弟子規》中所提到的做人的總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教誨,以此成爲做人的原則,那麼我們在工作和學習時,就能加深自己的修養,在物質社會的時代不迷失,不動搖,時時保持清醒,和諧和同事之間、領導之間、親人之間、朋友之間以及陌生人之間的關係,進而和諧整個社會成員的關係,那麼共建和諧社會就不會是一句空話。

《弟子規》中講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學等方方面面的行爲標準和作人準則,提倡正人先正心。我從中深刻領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從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嚴以對已,寬以待人,積極融入到團隊當中,要尊重領導,認真完成領導所交待的各項任務,忠於職守,互相幫助,協作共事,作爲服務窗口工作,要樹立良好的服務形象,禮貌待人,微笑服務,做到百問不厭,應保持坦誠、公正、客觀的態度對人對事,並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積極參加培訓和學習,提高工作效率。

《弟子規》對和諧家庭也是有着重要的意義。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每個細胞的健康才能保證社會機體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親圖”在感化人的同時,也教會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怎樣對待親人,也讓我們思考在當今社會怎樣去實現傳統文化的價值,試想,如果一個連父母長輩都不尊重、孝敬的人,一個喪失了做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的人,如何能對別人以禮相待?這樣的人能否讓人信服與尊重?

《弟子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我們要從中領悟其精華,發揚中華美德,做一個完善的知禮儀、知廉恥、知謙虛、知恭敬、知忠厚的人。這樣,在我們繼承傳統,發揚傳統中,才能體現其價值。

  國學經典《弟子規》讀後感作文(二)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如此奧妙深厚的大千世界發展至今,文化也傳承至今。而今,我慕名拜讀了這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弟子規》後,受益頗深。

有人說:“若是要成爲這天下第一強國,創造一個理想的先進國度,那就得回到一千多年前,學習中國孔老夫子的文化。”我想這句話是毋庸置疑的。中華上下五千年,那積蓄已久的力量。豈是這些後起的“小輩”可比擬的?這薄薄的《弟子規》並沒有多少重量,但這2千個字,卻有着不可忽視的力量。引導我們向善趨惡,這,便是中華文化的魅力。

自古以來,便是萬善孝爲先。老師長輩教導我們:父母將我們生之育之,十幾年如一日,不容易。我們要孝敬父母,切不可忤逆父母。我們聽着念着,也做着。可是,你是否有做好?是否也時時認爲父母養育我們天經地義?父母爲我們付出的一切是用來還前世的債?

不是的,這世間又有誰是欠誰的呢?父母照顧養育我們,只是因爲那血濃於水的情,並不是債啊。而我們孝敬父母,纔是天經地義的。人生在世,不過區區幾十年,父母與我們最親,給予我們的恩情也最深重,那,是怎樣都還不清的一份情!“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把孝當作一項大事業,用心經營,用愛培育,不讓父母憂心勞心慮心擔心,才能立足於天地之間。

人們說:“孝乃小善。”那,何謂大善?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所以說,善良是人之天性,每個人都對大衆有顆關懷愛護的心。然而我卻認爲,善不分大小。無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富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會給予,會感恩。付出的純是一片仁慈友善,不爲名利,毫無虛假。只是被現實的塵土所矇蔽,以致看不到那顆原原本本真真正正的心。《弟子規》教我如何“剔糟粕”。清洗靈魂,涅磐重生,重拾那顆純淨的心,從而人人爲善,這大概就是大善了吧!

我們若處處學着仁厚待人,天地間也將處處盪漾着愛的波紋。生活中的一切就像一面鏡子,你對他笑,他也對你笑,你對他哭,他便會對你哭。同樣,如若你溫情待他,他也是會善待你的。

孝者,無須像張堅那樣臥冰求鯉,無須像周文王、子路般時時牽掛。每天出門說一聲:“爸媽,我走了!”回家時說聲:“爸媽,我回來了。”讓父母安心,這便足矣。

善者,無須像佛祖割肉喂鷹,無須像黃帝嚐遍百草。只是每天對身邊的人一個微笑,多做一些“舉手之勞”,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謙讓,這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