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水滸傳的讀後感900字

關於水滸傳的讀後感9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7W 次

水滸傳》又名《忠義水滸傳》,一般簡稱《水滸》,作者一般被認爲是施耐庵,創作時間待考證,一般認爲作於元末明初,而至晚於明朝中晚期成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下面是關於水滸傳的讀後感900字,歡迎參考閱讀!

關於水滸傳的讀後感900字

關於水滸傳的讀後感900字

一部水滸傳,我們記住了武松魯智深林沖這樣光明磊落的漢子,也有一些爲了蠅頭小利出賣自己靈魂的小人物,董超薛霸就是這樣的小角色。做人做到董超薛霸這樣,其實很可憐,不按照高太尉的意圖去辦,死罪;按照高太尉的意圖去辦,就會得罪很多上的江湖好漢,也是死路一條。就這層關係來說,當個小小的公差確實有點爲難。

不過董超薛霸二人卻也有愛佔小便宜的嫌疑。當陸虞侯當白花花的銀子交給二人之後,因爲貪圖別人的錢財,竟然置別人的身家性命於不顧。想在半路上結果了所謂罪犯的性命。在林沖刺配滄州的路上,董超、薛霸的表演相當出彩。“百滾沸湯”洗腳、新草鞋打燎泡之陰狠毒辣自不必說,林沖大難臨頭苦苦哀求,董超卻說:“說什麼閒話?救你不得。”臨死求救被斥爲“閒話”,其冷血可知。野豬林中,若不是魯智深及時趕到,林沖難逃一死。梁山上豈不少了一位光彩照人的角色。

人生如夢,人生如戲。不知道董超薛霸二人之不知道自己所飾演的角色,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如果錢財來路不正,如何能吃得好睡的香。看看二人一路的折騰,便看出錢可不是好東西。

錢真的不是好東西,可是當時的上頭更不是好東西。上自皇親國戚,朝廷大員都知道有錢能使鬼推磨,相互傾軋。高俅之流,爲了一己之私,能陷害林沖一家,實在讓人氣憤。而董超薛霸既非大奸大惡之徒,也不是仗義疏財的俠客,當陸謙吩咐,又有錢帛相贈,自然喜不自勝。只是二人有所分工。解林沖去滄州的時候,兩個人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薛霸罵林沖行路太慢,董超則在一旁勸解。薛霸要打林沖,董超假意扶着林沖。兩人實際上志趣相同,想法一致。

不過要做出兩種態度來,恩威並施,使得犯人既敬畏又不致怨恨太深,纔可玩弄犯人於掌股之間。兩人共事多年,互有默契,這是兩人的常用伎倆,也極爲有效。林沖生性純樸,怎曉得這些小人的伎倆。後來董薛因惡了高太尉,刺配到北京,“樑中書因見他兩個能幹,就留在留守司勾當”,從押解林沖一段,也很可看出這兩人的能幹來。董薛在官場上混跡已久,對人情世故也比較熟稔,也常常自覺不自覺地用兩面的態度,互相配合,應對揖讓。陸虞候借高太尉之勢,讓董薛兩人除死林沖。董超先說使不得,薛霸再勸,董超默許。他們的心氣應該是一致的,否則不會只一句話就說服了。不過也要做出兩面的態度來,這樣可以說兩頭話,兩處都留個餘地。一方面不輕易應允,無形中擡高價碼,另一方面又能退讓妥協,辦成事情。可以說是進退從容,左右逢源。押解盧俊義時,李固也是賄賂兩人,想害死盧員外。同樣的情形又重演了一遍,董超猶疑拒絕,薛霸勸解,於是都同意,坦然收了銀子。

董超薛霸典型的小角色,但的的確確做了件大事,那就是前後押解的兩名犯人,一爲林沖,一爲盧俊義,二人弓馬嫺熟,有勇有謀,本都是國之棟樑,如果細心錄用,自是社稷之福。奈何被逼上梁山,實在讓人痛惜。而董超薛霸無疑是二人走上梁山最好的見證人。當然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想讓別人早死,沒有想到多行不義必自斃,魯智深的禪杖雖然躲過,可是浪子燕青的暗器確實射上就拔不掉的。像行行色色的董超薛霸之流一定要警記,銀子雖然是好東西,可是有時會要了自己的命。

關於水滸傳的讀後感900字

今天讀完了水滸傳,掩卷沉思,不禁感慨萬千。爲裏面的人物的命運嘆息。

水滸一百零八個好漢,個個都被逼上梁山,深感宋江義重,皆留下來效忠宋江,後來受招安後,破大遼,收田虎、王慶、方臘等賊人。從破大遼一百零八個人個個生還到最後收方臘只剩三十六個,最後面見皇上的也只有二十七個。可是他們爲國家換來太平後,朝廷卻奸臣當道,最後個個都死了,神聚蓼兒窪。

宋江等人的命運是悲慘的,可這一百零八人中也有不少到最後得以安享天年的。比如公孫勝、李俊、武松、柴進等。他們大都是在完成大業後,急流勇退,沒有做官,不受奸臣迫害,以致他們都快樂的、舒心地生活着。相比起宋江、盧俊義他們都被藥酒害死,他們的命運不就好很多了。其實人生需要的也是這種能夠急流勇退的精神。

急流勇退,需要的是對功名利祿的捨棄,對平靜生活的嚮往,還要有自知之明,知道當前局勢,知道該退時就退,知道退一步海闊天空。而有的人在最高點卻不退下來以致於喪失生命。韓信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劉邦的天下大部分都是韓信打下的,但是韓信的功勞實在是太大了,功高震主,最後被呂后殺害,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邊就不一一指出了。

而適時的退卻卻能讓自己獲得更多。張良大力輔佐劉邦,爲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當天下已定,四海歸心時,也正是他該享受容華富貴的時候了,可是,在劉邦預備賜予他五千戶時,張良卻斷然拒絕,放棄功名利祿,請求作一個小小的留侯。他曾說道:“今以三寸舌爲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傳說中的仙人)遊。”他看到帝業建成後君臣之間的“難處”,欲從“虛詭”逃脫殘酷的社會現實,欲以退讓來避免重複歷史的悲劇。事實的確如此,隨着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準則。在漢初消滅異姓王侯的殘酷鬥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功成身退,是張良的選擇,儘管身後投來的是驚異的目光,但事實證實,他的選擇是對的,“狡兔死,獵狗烹”,不久,韓信被斬,彭越被殺,而張良得以保全。他放棄了暫時的功名,安享晚年,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流傳百世,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