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尋覓中華》後有感

讀《尋覓中華》後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8W 次

(一)

讀《尋覓中華》後有感

餘秋雨的名字,早聽說過了,一直沒有想到讀他的書。這次,老師推薦了他的《尋覓中華》,我便迫不及待地買來讀。一篇篇文章似乎刻在了我心上,總覺得它飽含睿智的思想。

《尋覓中華》這本書是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全書”之一。剛看過開篇的《猜測皇帝》和《問卜殷墟》就讓我震驚萬分,他對遙遠的中華,理解那麼透徹!文章通俗易懂,讓我更能充分的理解了華夏大地的意義,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餘秋雨在書中所討論的是多半爲人們熟悉,或者自己覺得熟悉的歷史片段,如黃帝、神話、唐詩等,但是,他總能給出許多“熟悉”以外的東西,讓人感嘆原來自己所知的“熟悉”,不過是衆人所知的一點基礎知識。最吸引我的,是他思考問題的角度,看每一個歷史事件和人物,都用不同的角度。必定有一個角度,能夠直入人心。

餘秋雨所創新的散文文體,被學術界、文化界稱爲“文化散文”,這種散文氣勢磅礴、豪邁蒼涼、雄奇沉鬱,充滿了理想主義的詩人氣質、憂思豪壯的名士風度,悲天憫人的學者情懷。《文化苦旅之尋覓中華》的出現,也就很自然地成爲當代散文領域的一個里程碑。

(二)

最近同時在看幾本書,其中有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全書系列”的《尋覓中華》。在斷斷續續的閱讀中,我跟隨大師的腳步,從我們中華民族的童年時代開始慢慢行進。猜測華夏文明的始祖--黃帝,從一個個經典的天災神話中,感受神話的偉力其實就是祖先們對於所見所聞和內心願望的天真組建。即便只有爲數很少的`一部分得以長期流傳,這也就證明它們契合了民族異代人的共同願望。這就是華人的“原型”,其鑄就了後世華人的性格。終於,我們走近我們曾經引以爲豪,也曾經自己否定的夏商周。

我對商代尤其充滿了好奇,因爲夏朝畢竟還只是一種模糊化的存在(當然我堅信它一定存在而且十分輝煌地存在過),而周朝八百年的歷史給人的印象似乎就是在那個史書上記載的春秋、戰國,偶爾記得的也只是武王伐紂、百家爭鳴、秦王掃六合,其餘似乎都“不值一提”。從史料記載和實質文物的發掘研究來看,商代非常的發達,可以超過其他任何一個文明。從《尋覓中華》中讀到一段《詩經·商頌》上的文字,這些句子足以使我們這些中華後世子孫爲之振奮: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玄鳥)

商邑翼翼,四方之極。赫赫厥聲,濯濯厥靈。壽考且寧,以保我後生。(殷武)

以至於我自己翻閱《詩經》再找出一些語段:

自天降康,豐年穰穰。來假來饗,降福無疆。顧予烝嘗,湯孫之將。(列祖)

龍旗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景員維河。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玄鳥)

基本意思就是:殷商,受天命,拓疆土,做表率,立準則,政教赫赫,威靈盛大,只求長壽和安寧,保護我萬代子孫……

在爲祖先創造的如此輝煌的文明高興的同時,餘秋雨也讓我們回味了在近代,研究甲骨文並取得卓越成就的幾位大師級學者全非壽終正寢的悲慘命運,當然以1928年作爲分界線,後來的甲骨文研究者不再屢遭噩運了。關於這些學者我明天順便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