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貝多芬傳讀後感範文大綱

貝多芬傳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貝多芬傳讀後感範文1

以前只知道貝多芬是一位了不起的音樂天才,直到讀完他的傳記才知道,他有着太多的辛酸和苦難。童年時代的貝多芬就失去了他所熱愛的母親,而父親是一個嗜酒成性的人,他用暴力來迫使貝多芬學習,而少年時代的貝多芬就不得不擔負起家庭的重任,每日想着如何賺取麪包。和他的童年比起來我們這一代真是在蜜水裏泡大的,有時還會抱怨父母嘮叨太多,對自己要求太多,現在想想讓自己感到耳紅心跳,太不應該。在貝多芬青年時耳聾就開始折磨他,長期的病痛讓他感受到劇烈的痛楚,然而他並沒有被命運所打倒,他用頑強的毅力用心創作出一曲曲聞名於世的樂曲,成爲了一個時代的偉大標誌。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他所渴望的幸福也一次次和他擦肩而過。他有過熱情、有過歡樂、有過愁苦、有過絕望,命運一次次地打擊他,他就像風雪中屹立不倒的巨人,傲然於這個世上,不修邊幅,陶醉於自我的世界。世界不給他歡樂,他用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最終孤獨的離去,留給世人太多的遺憾。我佩服他那種頑強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和超凡脫俗的品質,不向權貴低頭,不被金錢收買。這些都是我一生要去學習的課程

貝多芬傳讀後感範文

貝多芬的童年很痛苦,父親常常體罰他,不讓他玩,只讓他練琴,他的父親管教嚴厲,由於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勤勞,貝多芬從8歲起就登臺演出。成年後,貝多芬又耳失聰,雖然他些時風華正茂。然而,這從天而降的厄運卻打擊了他,給他了一些打擊!而堅強的貝多芬受住了這致命的打擊,最終戰勝了不幸。

貝多芬傳讀後感範文2

貝多芬,一個一點兒也不陌生的人名,但事實上,我是前陣子才真正地接觸到他。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把我帶到貝多芬的世界。

《貝多芬傳》是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着名的人物傳記之一。這是一顆受傷後近乎窒息的心靈勃發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響樂,是對音樂藝術大師貝多芬一生的真實素描。貝多芬所處的年代,正值舊的毀滅與新的勃發交加,他的成功掩隱着無可言說的苦痛,他的一生就是一個天才的藝術家與多難的命運鬥爭的過程,那是“苦難鑄成的歡樂”。

這本書主要講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的讚歌。從誕生之日起,它就以其獨特有的旋律震撼着世界,使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的心裏中掀起了狂瀾。

在世界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羅曼。羅蘭以極其豐厚而卓越的創作,發展了傳記文學的體裁,成爲了20世紀的一道風景線。

我十分佩服羅曼·羅蘭,把書中的人物詳細的寫了出來,活靈活現的展現了人物的特點,以及值得我們引以爲榮地方,如貝多芬在耳聾的情況下仍保持着不屈不撓的高昂的鬥爭精神,巨大的創造力和高尚的道德標準,有一個偉大的人格對討厭的人也會忍耐,他雖是不幸的人,但他卻創造幸福給予世界,他的一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只要你願意付出,成功一定會來到你的身邊。

貝多芬傳讀後感範文3

貝多芬以自己的人生歷程證明了堅強的意志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人只有具備堅強的意志,才能經受住厄運的打擊,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

親愛的貝多芬,多少人讚頌着你!你是音樂家榜樣,你是現代藝術最英勇的一股力量,你是受苦不屈的人們最偉大、最真摯的朋友。當我們爲世界上存在的苦難感到悲傷的時候,你儘管自己身處無聲的`世界,卻譜寫出了最強的音符,安慰了人們受傷的心靈。

貝多芬的音樂和自然元素融爲一體,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髓。此言不假,貝多芬可以說是一股來自於大自然之間強大的力量。當這股力量和其他力量碰撞,便產生了壯觀的景象。

貝多芬是一個窮困潦倒,殘廢孤獨,生而痛,沒有地歡樂的人,卻創造了歡樂,並給予了全世界歡樂,一句充滿豪情的話可以概括你的一生,這句話就是一切勇敢人的座右銘。

唯其痛苦,方顯偉大,纔有歡樂。

讓我們一起向貝多芬學習吧!

貝多芬傳讀後感範文4

扼住命運喉嚨的貝多芬,能夠被羅曼·羅蘭稱之爲英雄的,是一些心靈偉大的人。而他把首席的位置給予了堅強而純潔的貝多芬。

貝多芬出生於一個音樂世家,父親總是用暴力迫使他學習,後來母親因肺病去世。從小,貝多芬就開始與命運抗爭。雖然貝多芬的童年悲慘,但是,他對童年總是充滿美好的回憶——被稱爲“父親”的萊茵河給了他無窮的思想和力量。

當貝多芬意識到自己的志向所在,開始對生活有信心時,命運的魔爪已慢慢伸向他。耳朵失聰。這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但我認爲,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樣,可以讓他更專心作曲,不再受世俗干擾,寫出來的曲子更有深度,給人以生活啓示。值得讓人去靜靜地聽,靜靜地去品味。因爲,這是貝多芬用“心”觀察世界和思考人生而寫出的曲子,注入了自己的感受在其中。是的,倔強的貝多芬並沒有向命運屈服,獨自承受這個祕密,把自己的感受注入到音樂之中。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

就在貝多芬最輝煌的時候,幸運的同時也帶來了悲劇:不幸的愛情、身體的疾病、淒涼的遭遇、痛心的親情把貝多芬折磨得千瘡百孔。貝多芬在內心深處吶喊着,鬥爭着。此後世俗的社會已沒有了他的立足點,他只有從他深愛的音樂世界中尋找生命的快樂。終於,《第九交響樂》這一偉大的作品終於降臨了,它是苦難磨礪的結果。

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嚥下了最後一口氣,雪在大風中飄落,爲貝多芬奏響了《命運交響曲》的尾聲……

正如孟子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貝多芬——一個不幸的人,一個有貧困、殘疾、孤獨和痛苦鑄就的偉人。他是一切承受苦難而又不甘平庸、奮鬥不息的人們最後的朋友與知己。聽着貝多芬的音樂,感受到了,貝多芬用一生詮釋了音樂的最高境界。他以自己的苦難在譜寫着歡樂。

貝多芬把藝術奉獻給了“可憐的人類”,感受着貝多芬的自尊、自傲與自豪,我被貝多芬深深感染了。當我遇到挫折時,我會勇敢的面對它,只有通過我自己堅持不懈的奮鬥,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貝多芬的人生啓示我們:只要你有人格和尊嚴,敢於扼住命運的喉嚨,你的人生同樣會精彩紛呈!

貝多芬傳讀後感範文5

有一個成語叫做“呱呱墜地”,描述的是寶寶哭着降生人世的情景,說白了就是寶寶剛被媽媽從子宮和生殖道中擠排出來哇哇大哭的情景,這對媽媽和寶寶都是痛苦的,甚至是危險的。但是,在分娩過程中,若沒有推動寶寶前進的動力,寶寶是不能自主娩出的。這一動力,主要就是媽媽子宮和生殖道的收縮力、擠壓力。據說,這對寶寶大有好處。

這讓我聯想到《貝多芬傳》。

音樂家貝多芬的父親出於家庭經濟的需要,急於開發貝多芬的音樂天賦,便逼迫貝多芬練習小提琴和管風琴,使貝多芬走上了音樂的道路,最終成爲“音樂巨人”,奏出《命運交響樂》。這個故事讓我們領悟到那麼一個道理:家長的督促對孩子的學習來說是一種來自外界的壓力,而這種壓力有助於孩子的學習,儘管這種壓力使孩子感到痛苦。

或許,有人認爲學習全憑興趣和愛好,否則,就會降低學習效率,影響學習效果,甚至造成厭學。可是,我個人認爲:學習不一定全憑興趣和愛好,有時要靠外界的壓力,外界壓力往往是學習的強大推動力。

就拿初中的學習來說吧,不見得每個學生對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美術、音樂、體育、電腦、綜實等科目全都感興趣,也不見得每個學生對每一科目的每一章節全都感興趣。怎麼辦?那就得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強迫學生學習。學生或多或少都有惰性,有時會不願意自覺學習而消極怠工,需要老師和家長的督促,向他佈置學習的內容,提出學習的要求和奮鬥的目標。例如,學生不認真完成並依時繳交作業,就得留堂補做;學生不願背書,就要請家長在家協助老師監督背誦。其實,適齡兒童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就具有強制性。

一個老師帶一名學生到操場散步談心,走了三圈,用了六分鐘。老師叫這位學生獨自再走三圈,好好想想剛纔老師的話。這位學生又走了三圈,耗去兩分多鐘。老師二話不說,往這位學生的肩膀上放了一塊十斤重的石頭,然後要他再走一圈。按理說,這位學生會走得慢一點。誰料,由於有石頭硌着壓着,這位學生竟然跑起來了,一圈下來,只用了三十多秒。這個故事說明:壓力可以轉化爲動力,壓力與效率、效果成正比。

從《孫權勸學》來看,要不是孫權費盡口舌,現身說法,連勸帶逼,軟硬兼施,呂蒙就不會去治經知往事,吳下阿蒙就不能對魯肅自豪地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有人問鋼琴家劉詩昆:“你喜歡鋼琴嗎?”他的回答出人意料:他不喜歡鋼琴。可是他感謝父母。因爲他父母強迫他學鋼琴謀生,所以他纔有今天的成就。

所以,我再一次強調:學習不一定全憑興趣和愛好,有時要靠外界的壓力,外界壓力往往是學習的強大推動力。

對學生來說,給予適當的學習壓力是必須的,所以,對時下常提的“減負”,我是審慎看待的,不敢完全苟同的。

貝多芬傳讀後感範文6

在寒假裏,我讀了一本書,叫《貝多芬傳》。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做人要堅強。

貝多芬出生在一個音樂世家,他不像莫扎特,享受着家庭的溫暖。他耳朵聾了以後,還在堅強的寫自己的歌曲。當他耳朵完全聾的時候,他也沒有放棄,他寫了許多著名的歌曲。在他當指揮的時候,第一次指揮時,指揮得一塌糊塗。第二次指揮時,指揮完了,觀衆席裏爆發出排山倒海的掌聲,他卻不知道。他獲得了自己兄弟的兒子的監護權,而比爾卻出入賭場,負了很多債務,貝多芬絕望了,在自己死後,竟然不是自己的兒子爲自己闔上眼睛。

我和貝多芬不一樣,他堅強,我軟弱。他雙耳失聰,還能寫出很好的曲子。我只要被刀片劃一下,就會哭的驚天動地泣鬼神,更不要說雙耳失聰了。不過我變了,在2月10日中午吃完飯,我下去和初一的姜雨心去玩遊戲,我和她一人買了個刀片,切雪用,我不小心用刀片劃到了手,我沒有哭,也沒有大聲地喊叫,我一看,在右手無名指上有個小口子,我馬上從隨身攜帶的包裏拿出創可貼貼上。從那以後,我知道了要堅強。

《貝多芬傳》使我學會了堅強,我喜歡這本書。

貝多芬傳讀後感範文7

羅曼·羅蘭說:“我稱之爲英雄的,並非以思想或力量取勝的人,而僅僅是因其心靈才偉大的人。”而貝多芬正是這其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榜樣。

路德維希·範·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科隆附近。他的童年充滿艱辛,缺少家庭溫暖。從一開始,生活於他就是一場悲壯的戰鬥。貝多芬剛四歲,他父親就一連幾個小時把他釘在羽管鍵琴前面,或者把他關在房間裏,逼着他練小提琴,繁重的作業把他累得死去活來,差一點就讓他恨死了音樂這門藝術,以致必得用暴力才能強迫他學下去。

1792年,戰火蔓延到波恩,貝多芬離開了家鄉,去音樂之都維也納定居。此時,病痛已在叩門,且一旦上身便不再離開。1796至1800年間,耳聾症開始肆虐,耳鳴不分晝夜地折磨着他,內臟也疼痛不已。

除了肉體的痛苦,他還受着別的困擾。在他喜歡的人嫁於他人時,他幾乎想自殺,但他那種百折不撓的道德觀念阻止了他。他性格剛強,不甘心在磨難面前屈服。

這愛情,這痛苦,這意志,這時而沮喪時而高傲的情緒,這內心的悲劇,都反映在1802年的偉大作品中。如《喪禮奏鳴曲》,《幻想奏鳴曲》,《月光奏鳴曲》,《第二奏鳴曲》。而《第二交響樂》則更多得反映了他青春的愛情,從中可以感覺到壓倒一切的堅強意志,一股不可抗拒力量將愁緒一掃而空。

即使在生命的最低谷,貝多芬不願相信自己的不幸無可挽救:他渴望痊癒,渴望愛情,心中充滿了希翼。

但是後來他的健康每況愈下,他患了氣管炎,肺病,急性關節炎,黃疸病,結膜炎等疾病。

1824年他指揮《第九交響樂》,全場一致鼓掌,但他卻一點也聽不見。直到一位女歌唱演員拉起他的手,請他轉過身來面向觀衆時,他突然看見全場起立,揮動帽子向他致敬,這才明白過來。

1826年底,他患了胸膜炎。1827年在他彌留之際,他很清醒地寫道:“我耐着性子,心想:任何痛苦必會帶來善果。”善就是解脫。

死神終於來了。正當風雨交際之夜,他離開了人間。時爲1827年3月26日。

羅曼·羅蘭把貝多芬的一生比喻爲風雨交加的一天。“意志的力量使我們重見光明。一個窮困潦倒,殘廢而孤獨,生而痛苦,世界從未給予他歡樂的人,卻創造了換了奉獻給全世界!”

他用自己的苦難鍛造了歡樂。

他用自己的行爲證實了自己的話“我願證明,誰若行爲高尚,善良,必能同樣承受苦難。”

他教會了我們如何生,如何死。

我們應像他一般:“惟其痛苦,纔有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