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易經讀後感大綱

易經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易經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易經讀後感

易經讀後感1

易經,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熟悉到從小挺起,陌生到對其一點也不瞭解。現在,藉着團校視頻授課,有機會看了曾仕強的《易經的奧祕》,突然發現一些最基本的存在於我們身邊的事事物物都與易經相關,而現在科技的發達也歸於易經,真得感覺很驚訝。

一陰一陽,亦陽亦陰,陽中含有陰,陰中亦含有陽,看着自己的手就想到了他的陰陽說,有時想想也不無道理,陰不能缺少陽,而陽亦不能缺少陰存在,就像大拇指與四個手指一樣,一奇一偶,一陽一陰,對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人生來其實就已經於已經相關。

聽着他的陰陽說,感觸很深,手指的活動也不自覺的多了起來,感覺到了手上的神經均與大腦相連,這讓我想到了小時候父親讓我多活動手指,當初不明白,也不知道該怎麼讓我的手指活動起來,因此有空沒空就幫媽媽做做家務。現在瞭解了,原來他是想讓我的大腦發育起來。想着老一輩人都有這種思想,他們沒有讀過書,更何況讀易經,卻知道的比我們讀書人還多,我們還得藉着他人的講解才能理會到,不知道是他們的經驗還是祖父輩人的潛移默化。不過這確實管用,手指經常活動,發現自己靈活了很多。

看着曾仕強的講解,聽着他的解讀,理解了很多小時候父輩人的教育,因此現在要多活動活動,特別是手指活動,雖然大腦已發育的差不多,但相信還是會有助於大腦靈活。

易經讀後感2

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媽媽就陪着我一起讀經典,媽媽即使在懷和生弟弟的時候也從來沒間斷過,現在我們讀完了《易經》、《孝經》、《大學》、《老子》、《孝經,國風》、《百家姓》《三字經》、《德育啓蒙》、《千字文》、《論語》、《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對韻》、《弟子規》、《中庸》、《 成語接龍》、《黃帝內經,素問》、《黃帝內經靈樞》、《增廣賢文》、《孫子兵法》、《少年兒童詩詞啓蒙》、《莊子》,現在我們正在讀的經典:《詩經,小雅》、《孟子》、《文學啓蒙》。

我媽媽更是把《易經》讀了149遍,《老子》讀了160遍,《孝經》100遍,《大學》100遍,《黃帝內經,素問》10遍,爲我和弟弟做了好榜樣。現在我也在挑戰100遍,現已通讀了七遍。

剛開始讀經典時,我不明白媽媽爲什麼要讓我們讀經典,我很反感。 我曾經對媽媽說:“媽媽,我們班的孩子都不讀經典,爲什麼偏偏讓我讀?” 媽媽很淡定的說:“孩子,媽媽告訴你我們爲什麼要讀經典,我們是要學聖賢,我們要做有智慧的人,特別是《易經》更是教我們如何做幸福的人,用變易的思維來面對我們的生活"雖然我對媽媽的這番話還是朦朦朧朧不太明白,但我也明白了媽媽的用心良苦,她希望我和弟弟更優秀,更出類拔萃。

堅持讀了一段時間後,我是越來越喜歡上讀經典了,特別是《易經》我讀起她朗朗上口,美妙無比,我讀完《易經》明白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美妙詩句。

《易經》是“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每古三千年,所以易經將近有九千年的歷史;而這個“三聖”事實上遠遠不止三聖,最早寫易經的人是伏羲氏,伏羲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伏羲氏死了以後呢?神農氏做;神農氏死了以後呢?黃帝作;黃帝死了以後堯帝接着作;堯帝死了以後舜帝接着作;舜帝死了以後大禹接着作;大禹死了以後周文王接着完成;周文王死了,他的兒子周公接着往下作,這個過程大家可以數一數,八九位聖人,周公死了以後孔子接着往下作。我想易經應該是我的老老老老。老祖宗了吧!

讀《易經》讓我明白聖賢其實是內心強大的人;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 是無論身處順境逆境,都能快樂幸福的人; 是遇到什麼困難,都有足夠的智慧去應對的人; 是無論遇到多麼大的委屈磨難,都能從最合適的角度去看待的人; 是無論到哪裏,都能與人和諧相處的人; 聖人,是無論做高官還是普通人,都能夠幸福的人。 這也是媽媽讓你們讀經最大的心願,願你們今後可以做個幸福的人! 幸福的人,是具備幸福力的人,幸福的人,是有教養的人,讓他人感覺到舒服順眼的人。

感恩我們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如此好的經典,讓我們有如此多的精神營養,我和媽媽還會繼續將經典讀下去,我要“爲天地立命,爲往聖繼國學,爲天下開太平,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易經讀後感3

《易經》分上下兩經,上經以乾、坤兩卦爲其總綱領,爲天地萬物之父母,定天道,辯陰陽,明次序,分四時;下經以鹹、恆兩卦開篇,爲人類萬事生衍之基,定人倫,調陰陽,修身,齊家,安天下。《易經》64卦相連相扣,相依相輔,每卦有名、有象、有辭,有陰陽、有上下、有內外、有時序,有相鄰相對之卦、有互成之卦、有相近之卦。鹹卦爲全卦31卦,爲下經首卦,爲人類生衍之本,爲人倫綱常之基,爲天下安定之道,故不能不明,不能不知。爲此,我在此就其對鹹卦理解之淺顯道理與諸位分享,誠然誠惶誠恐,所言有誤之處還望批評指正。

鹹者,感也。所言不只男女感應,然在此我僅言男女。鹹爲山上有澤之象,陽剛處於陰柔之下,陽下就陰,柔上協剛,以孚天地氤氳之道。正如天下地上,天地交和,爲泰卦,天上地下,天地相背爲否卦,成語否極泰來即由此而來。此卦有物象寓人倫,即男下女上,男女相感相應相合。天地相合萬物生,男女相合萬事寧。山即艮,澤即兌。山上有澤,即兌上艮下,兌爲悅,爲說,艮爲止,爲定。下止上悅便不乖於情,不背於性。及男女交往過程中,女悅男止,止於性,悅於情;女動男定,動於感,定於禮,故而稱爲鹹。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死亡貧疾,人之大惡所存,皆性情也。情出於性,發於心,心所思乃性所生,心所止乃性復歸安寧,性情乃一動一定之間而已。鹹,爲無心之感,即你情我願,無心即無私心奸心,感爲互感互通互應。此爲男女相合之根由也,亦爲鹹之德——發乎情而止於禮也。

鹹卦,乃男下求女之象,夫子據下經首卦——鹹卦之意,將其《詩經·關雎》置其首篇,即爲此意,“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說男求女之亟。《詩經·摽有梅》篇中“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兮”言女求男之殷。所謂感,及同類相求,同聲相應也。花之榮榮,鳥之啁啾,蟲之唧唧,燕語呢喃,即各求其類,各求同聲也。正如詩所云“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男女因相互吸引而交往,然如何交往,如何相處,易家在其鹹卦中有詳盡的描述,對其始終末都有詳盡的交代。下面我將就我之理解與見解和大家一同分享,僅供參考。

首先,我想問諸位一個問題,在戀愛中,到底是不是一定得男求女呢?在如今,女求男之現象俯拾即是,然而鹹卦卦象爲山上有澤,山爲陽,爲男,澤爲陰,爲女,此寓意爲陽下求陰,也可以說是男下求女,而且還是“下”求,此處之“下”我覺得可解釋爲放下面子、低下身子、隱起陽剛、顯出溫柔、獻殷勤示好,那這樣到底有沒有道理,對於今天的男女交往有沒有參考價值呢?我說兩點:其一,男女天性相異,男天性陽剛、好動、感之速、情之切、欲之重,女天性陰柔、處靜、感之慢、情之緩、欲之輕。故男求女,是天性,下求,是情之真切使然,正如“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所寓。其二,男求女,成之緩,緩則相感深,感深則情深,情深則亨順,亨順則宜,則久遠;女求男,成之速,速則相感淺,淺則情少欲多,欲多則速成速離,故無果而有悔。此處有必要說明,我所言之男女並非僅指性別之男女,應當理解爲具有男性特質的人和具有女性特質的人,有些男性天生陰柔處靜,而有些女性天生陽剛好動,若如此,女求男亦不背於男女天性。故準確的回答應該是陽求陰也,即具有陽性特質的人求具有陰性特質的人。

易經讀後感4

今天把《易經的奧祕》這本書看完了,大概用了兩三天的時間,包括在地鐵裏的時間。這本書講的道理比較淺顯,對於初學者來說是一本很好的讀物。以前我還買過一本《周易入門》,可是好像有點看不懂,就沒繼續看下去。據一個同學說,南懷瑾的《易經雜說》也是本不錯的書。哪天有時間找來看看。

讀完曾仕強的這本書,有以下幾個觀念得到了糾正:

一、陰陽相對立。其實易經中的陰陽是不可分的,而且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二、卦有好壞之分。以前我認爲有些卦是好的,有些卦是不好的。其實,沒有好壞之分。比如大過,初看好像是犯了大錯誤,是兇險。但是大過也意味着改革和冒險,如果度過了險關,就會有一片新天地。對於創新來說,有時候必須要度過大過這一關。

三、易經是用來算命的。其實易經講的是自然規律,是演化,是過程,而不是算結果。算命其實是周易的很小的一個部分。如果你算出了結果,那麼如果是好結果,你要不要繼續努力?如果是壞結果,你難道要等死嗎?你算的是心態,是調整的方式。易經的作用絕不至於算命。

四、命是不可把握的。其實,時也,命也。命並非是自己不能把握的。命,要靠你自己去造,種什麼花,將什麼果,這就是命。因果規律就是命。

易經讀後感5

暑假帶學生去羑里城研學後,對《周易》產生了興趣,在圖書館找到這本書認真讀起來。

《六韜·三略》曰:“春道生,萬物榮;夏道長,萬物成;秋道斂,萬物盈;萬物尋。天生四時,地生萬物,天下有民,仁聖牧之。”

天時變化,與人類社會的變化是息息相關的。四季更輪往復,正如世間一治一亂;晝夜晨昏交替,又似政權一起一伏。人的一生,像潮水般有起有落;人世的悲歡與離合,恰似月亮的陰晴與圓缺,草枯草長,國合國分;一盈一虛,一陰一陽。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世就是自然的化身,這一思想在《周易》這部書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當你讀幾頁《周易》後,就會被這其中闡述的道理深深吸引,爲中國古人的智慧而發出由衷的讚歎。

《周易》曰:“乾道變化,各在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周易》向我們傳遞了凡事都要遵循自然的規律,符合自然的,就是值得提倡的;違背自然的,就是不可取的。而如今,人類卻想方設法地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類自以爲科技已經很先進了,似乎可以與大自然一較高下。但人類不知道,在自然面前,人類永遠是幼稚的孩童,一旦大自然報復人類,那災難將是毀滅性的。

讀《周易》,就是爲了瞭解自然與人類的關係。我們積極地學習《周易》,推廣《周易》的博大精神,不僅是爲了向世界展示中國古人的智慧,更是爲了人類未來的和平幸福。所以,我認爲,靜下心來,認真地研究研究《周易》,是十分有意義的!

易經讀後感6

《周易》到底是一本什麼書,全世界都在研究與討論。這本書包羅萬象,天文、歷史、軍事、哲學等等都有涉及,就象我們現在也有很多人在研究《紅樓夢》一樣,世界觀不同,造成研究結果的不同。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談不上研究,但是書中的文字與哲理,我認爲是很值得我們一看和把玩的。

我看《周易》,雖然沒有看懂什麼,也感悟到了其中有些爲人的道理。象書中第一卦,‘乾’卦,乾爲天,說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強不息’,這是告戒我們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終,不要半途而廢;還說‘潛龍勿用’是說萬事不要強出頭,能辦的就辦,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萬不要去做,通俗的解釋就是說,槍打出頭鳥;‘坤’卦,坤爲地,是要我們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載物’,這是教我們做人要有寬廣的胸懷,不要斤斤計較;‘恆’卦,孔子在繫辭中說‘夫妻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授之以恆’,這是教我們知道,怎樣做一對好夫妻,夫妻的形成,就要持之以‘恆’;‘姤’卦,有一女侍五夫之象,是說女人的不好讓我們‘勿娶此女’;還有‘否極泰來‘這個成語,也是來自源於《周易》;《周易》裏有‘否卦’和‘泰’卦,是說世間的事物‘不能終否’,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往好的方面轉化,‘陰極必反,陽極必至’的道理,是告訴我們,任何事只要持之以恆,就有成功的希望;這也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事物的量變,必然要達到質的變化。對於做人或做事而言,都要掌握‘度’的含義,萬事都不要過‘度’,過‘度’後,一定要引起反方向的變化。

《易經》告訴我們凡事都有陰陽兩方面,爲人處世如此,思考問題亦如此。所謂陰陽就是相對的正反兩方面,你不能太陰,也不能太陽。因爲物極必反,萬物都講究平衡。萬物既是對立又是統一,互生互換。

易經讀後感7

《易經》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在我還沒上學的時候,家裏一套厚厚的精裝書,上面的兩個大字,便是“易經”,這是爸爸最喜歡的書之一,聽爸爸說,他小時候很窮,買不起書,便把老師的書借來,手抄了一本,連插圖都是仔細的畫上去的,我便覺得這是一本絕世好書,但當我認字了之後,卻怎麼也看不懂易經,總是翻着翻着就睡着了,而父親卻一遍又一遍的翻閱,從中領悟到了很多,有時候,爸爸遇到了什麼困難,或者不記得東西放在了什麼地方,都會用其中的卦象占上一卦,結果還很準,也許會有人說我迷信,但《易經》的卦象是有根據的,是科學的',有道理的,因此,真的好佩服爸爸可以把易經看的那麼透,遇到難題,只要給他一個字,一個筆畫數,就可以由此知道事物的好壞。而我卻連《易經》的大概內容都不太理解,這學期有幸選了“中國傳統文化賞析”這門課,也給我一個名正言順的讀《易經》的機會。

《易經》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瑰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首要代表作,是“羣經之首”。六十四卦是易經的總精脈,它具有象、數、理、卦象、卦德、卦辭的豐富哲理,自始至終是,六十四卦分八個組,以宇宙萬物自然之“象”: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以陰陽互變爲導線,象徵天體運動是晝夜永不停息的。又演繹出社會和人生萬事的變化。它又具“數”的深邃特徵——太極生兩儀陰陽,在陰陽兩態中,再加上一個陰態或者一個陽態,使三個態的陰和陽重疊連成一小卦,共有八個不同組合,便稱爲八卦,卦的形成是離不2開“三”的互相變通,“三生萬物”的作用。三個小卦再加三個小卦重疊成一個雙重六爻卦象,不同的卦象排列出有八組,八組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萬事萬物的類象,其中有千變萬化的易理,所以六十四卦是智慧的哲理學。看着裏面的配圖,以及對歷史的簡要介紹,我漸漸的對此產生興趣,開始對神話產生嚮往,不由的把他和《山海經》,以及龍生九子等傳說聯繫在一起,但是,從學術角度來說,《易經》是一門科學,《易經》的形成過程是幾千年歷程,從伏羲先始畫八卦,以後經過炎帝、黃帝,雙從夏週三代,不斷地演化,到周文王重新畫後天八卦圖,整理卦辭、爻辭,後來又經過孔子作《十翼》上下幾千年中文化的結晶。它是源自歷史各時期中統治們的權術經驗、教訓、功、利、德、貞的總結,也曾是歷史朝代中的帝王國權者行使統治和執政朝綱時的《經論》和教誨書。但曾因六十四卦被視爲“占筮之辭”,披上了迷信的外衣,作爲預測吉凶的辭令,六十四卦成了古代頭領們掌權和使用權力必定要使用的祕密的搖卦占卜。而早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各學派爲它正名,他們認爲是可生“以史爲鑑”“靈警奇奧”的奇書。

易經是一門最高的哲學,不是算命學,所以路邊的算命先生根本不代表易經學說。易經分爲三種方式解釋了整個社會三類人。道家的老子學說是易經中最難,也是最高的學問,它是代表社會最高層階級的利益和生活態度;儒家的孔子代表中層階級的利益和生活態度;墨子是代表我們普通百姓的利益和生活態度。這就是易經成爲哲學之3父。易經是一門預測科學,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易經裏有卦象,就是說8*8=64個卦象分別解釋了不同的結果。那就是說卦是預測你現在可能會面臨的一種生活的現象,不是本質;也解釋了這樣的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去解決這個現象帶來的後果。在這裏,人們都會把它解釋成“命理“,“運氣“然後怎麼怎麼去化解。其實,對於“命“跟“運“易經有很好的解釋,因爲卦只代表現象,你自己想想看一個現象能包括了你的真實的本質內容嗎。

能解決掉你發生的不好的一切事情嗎。能成爲你心靈安慰的一種寄託嗎。不能的!易經就告訴你一些爲人的道理,孔子的理論以及墨子的理論是我們要學習的。學習這些理論後你才能很好的去理解易經講的卦象是唯物主義哲學,不是算命的。它是可以預測到人生某些階段一些不順利的事情以及災難的事情,但是要變的。“卦“根據你行爲的方式以及實踐的經歷要產生改變的。易經中“易“本身解釋就是“變“的意思。就是說隨着事物的變化而改變纔是真正的道理。我們學習易經就是要學習孔子的做人理論以及墨子的做事理論,一個人能很好的做人,很好的做事情,有非常好的修爲,那麼有可能成爲有作爲的人,那就是高層階級的領域,才能去學習道家的道理。學習易經可以從中看到自己所處環境所產生的很多現象,然後好好總結研究,改變它,改變了這些現象,讓它往好的方向發展,那就改變了你的“運“。唯物主義哲學講,“命”不可變,“運”是可變的。其實,“運”的不斷改變,也能導致小階段的“命”的改變。陰和陽總是處於一個平4衡的階段,好壞循環往復!學習易經的態度是積極的,不能總拿那個預測現象來對自己的“命”,整天不做事,整天亂想,那什麼“運”都不會來。積極的學習其中的精華,積極的吸收於利用,易經它只是能幫助你看到你將要發生的現象,所以真正解決事物還是靠自己的品質和意志。

學習易經不是說我預測出來命不好,我就不努力了,我今年婚姻不好,我就不結婚了。不是這樣的,易經它是告訴我們萬事要“中庸“,中庸不是極端的意思,解釋爲恰到好處。事物要符合規律,符合現實要求。就象婚姻好壞,其兩個人的結合,最好的結合是“門當戶對“。這個是古代人智慧,有他一定的道理。現在人不是要求這個,要求哪個,最終只有“門當戶對“的婚姻幸福可能性最大,婆媳關係也最容易融洽。爲什麼現代單身大齡青年這麼多啊,就是沒有處理好自己的位置,你到底適合哪個位置,有些人經常說:寧缺勿濫!這種不符合規律的盲目要求怎麼能找到幸福!學習易經這要看你帶着什麼目的讀它。它關係到哲學思想、天文地理、政治策略、軍事計謀、倫理道德、行爲科學、思維方式、人際關係、醫學養生、信息預測、文藝美學等等,甚至現代的前沿科學如計算機軟件、遺傳密碼、混沌理論、耗散結構等等,也可以從中得到啓示。真是“仁者見之謂仁,智者見之謂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總的說來,它當然是一部揭示萬事萬物發展變化規律的哲理著作。《易經》,在古代是士大夫必讀的高深教科書;書中提到,全世界中國人的腦筋最好,最活,因爲中國人最懂得5變通其實,自然辯證法很大程度上也在講變通。好中有壞,壞中有好,不好不壞,不壞不好,由壞變好,由好變壞,反反覆覆,無窮盡也。《易經》中有的道理是深刻的,亙古不變的。你看,易經說宇宙萬物歸根到底是由兩種因素構成的:陰,陽。仔細想想,它的高明簡直超出人類智慧了。你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接近的證明這一點,從我們知道原子是可分的開始,就已經往這個方向邁步了。因爲沒有什麼實在的東西是物理不可分的,分到最後是什麼呢?說的好,就是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生萬物!我們的祖先,他們是永遠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因爲他們追求的是智慧,從本質上說,我們的祖先重視的智慧,他們不怎麼重視知識。最開始說的讀書,實際上指的是明理,讀書讀的是道理,道理是與智慧相關的東西。然而現在,讀書是去學知識,學一些誰也不知道能不能用,對不對的東西,尤其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讀書早已經不再是它最初的含義了。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易經》是完全根據自然發展出來的一套系統,外國人提自然辯證法,其實在科學麪前他們欠缺讓自然引導他們的科學,我們講師法自然,不是沒有道理的。其實,我覺得我們學的課程是不能叫自然辯證法的,叫辯證法還可以。宇宙中唯一的東西是什麼?就是自然,自然是不能加界的,加了界,就講不通了,只有國家纔有界,地區纔有界,植物界,動物界也可以。自然是整合的東西,如果自然可以再加界,就表示自然之外還有東西,那就不對了。所以我覺得,我們學的辯證法充其量也只是《易經》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冠之以自然是很6不合適的。看過《易經》後變的非常樂觀,不管什麼樣糟糕的事情我都似乎不在乎,就像其中的一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有什麼大不了的,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在我閱讀《易經》時,我第一次體會到,這個世界並不那麼黑暗,不管有多糟糕都會慢慢好起來,這就是“窮則變”吧!又應一句老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看的那六十四卦,倒不像算命,更像是人生處在什麼階段應採取什麼樣的人生態度。當你春風得意時,不要忘乎所以,當你悲痛欲絕時,應該告知自己,新的歷程即將開始;當你青春煥發卻一無所有,別要忘了你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創造一切;當你的事業初成卻不堪一擊,別忘了自己的能力正處人生之鼎盛時期;當你爲自己的身體與精力的衰竭而徹夜難眠時,別忘了你擁有的物質財富是一般人所不敢與之的;當你步入人之末年而感嘆生之短暫時,別忘自己是飽經世事的老者,受到族人的尊敬。

當然,人的一生充滿各種變數,但我相信《易經》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當我讀完此書,我深深地體會到《易經》給人的世界觀帶來的影響。抗“迫害”能力特強,很多事情別人認爲不可能的,自己居然能忍受的了。起初,自己讀《易經》充其量只是想了解一下中醫理論的源頭,沒想到居然讓《易經》深深地改變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大概就是“天意”吧!不過,我得感謝《易經》,給我如此大的精神力量去面對當今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

易經讀後感8

剛從地攤上買了本曾仕強的《易經的奧祕》,感覺這本書講的很清晰簡單,對於初學者來說是一個比較好的入門讀物。易經蘊涵了千百年來中國古代哲學的精華,而且深深影響着中國文化的脈絡走向,對世界也有廣泛的影響。可以說易經是中華民族留給世界的最博大的智慧之一。

易經講變與不變之道,知道何時變,何時不變,何時裝糊塗,何時堅持原則,則離大智慧就不遠了。人生總是充滿了矛盾的,這些矛盾可以陰陽變化來揭示。沒有至善、至惡之人,也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凡合理的事物中必然蘊涵不合理之處,不合理的地方也隱藏合理的因素,成功者不是要消除矛盾,而是要使矛盾成爲平衡態。但也不是絕對的平衡而是動態的平衡。xx講: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實是不對的。易經講的是與天和與地和與人和。戰爭時期講的是鬥爭,和平時期講的就是和諧。毛沒有順應天時,一味講階級鬥爭,最終使社會和人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蓋不遵循易經的道理造成的。

今天,我國和世界各國的關係也是常處變化之中,但不變的是一些核心的原則。中美關係,美國頻頻利用對xx售、匯率問題壓制中國,尋求自身的利益和霸權,從美國來講是合理的,但是對中國是不合理的。對其他國家有些是有利的,有些是有害的,所以對中國來說,不應該簡單地譴責批評和抗議,而應該以更靈活的手段,去與世界各國包括美國內部各階層溝通,表達自己的觀點,爭取贏得支持,團結一批人,分化一些人,打擊一些人,中國應以更主動的姿態和更靈活的外交手段,去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要以爲正義站在自己一邊,自己就必然獲得外部的支持了。面對一個崛起的中國,世界各國必然有各種心態和反應,我們應該清晰地分析這些問題,拿出應對之策,中國外交戰略應站在更大更全面,也更靈活的立場上來處理問題,解決問題。世界上沒有永恆的朋友,中國的外交策略也應該及時調整。我相信易經的原則也對指導中國外交策略是有幫助的。

從小處來講,一個人做事情要成功,必然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都具備,天時是機遇,是外部條件;地利是基礎,是內部條件;人和是主觀因素,是能把天時和地利轉化爲成功的唯一因素。天時不到,再努力也沒用,蓋不順應潮流;地利不夠,則心有餘而力不足,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人不和,則內部分化瓦解,難以調動整合各方因素。做事業如此,做企業也是如此。貿然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沒有地利因素,即使機會很好,你也可能失敗,何況你的團隊可能也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和技巧,所以很可能失敗。多元化對很多企業來說都是難言之痛。萬科曾經多元化,最後退出了貿易和飲料等領域,才做到了今天的地位。對於很多創業板企業來說,一上市就暴富,但是這些企業領導沒見過這麼多錢,怎麼花不知道,於是頭腦發熱,拿去搞大項目,或者看到房地產炒股賺錢,就是去投資,做自己不擅長的領域,或者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盲目擴大規模,都是創業板企業的風險所在。這就是說,上市是天時,但是有了天時,你的地利如何,你的人是否具備了足夠的經驗和素質?你沒有考慮全面而貿然行動,就有可能陷入險惡之地啊。所以,機遇就是挑戰,機遇也是風險!

易經的奧祕很大,上面所講的都是非常粗淺的領會。希望我們都能認真讀讀易經,從中得到一點啓示。

易經讀後感9

一、停寫讀後感的問題。爲什麼寫到賁卦不再寫下去?易經上經主要側重論述自然和社會發展的大規則,下經主要側重論述個人修行發展的規律,但我在寫讀後感的時候,不敢妄談對社會發展有什麼心得,只好把對個人修行過程中的一點體會和經驗進行了重點報告,而且上經到了賁卦,已經是社會和人生髮展到了頂點,再往下就是剝卦,開始走下坡路,再寫覺得沒多大意思,自覺自己是個比較樂觀的人,不太想寫悲觀的事情,可能是林語堂先生寫《京華煙雲》一個心思吧,所以易經的系列讀後感基本就寫到此爲止,以後想寫了再寫。

二、關於易經的應用。易經包括了理、象、數三大部分,按說是一體的三面,應該全面掌握,而且真正的應用,比如大家關心的算卦了,都在象和數中間,但是象和數的學習,我每次看,都覺得太煩,也不知是自己是笨,實在沒有心得,而且從我的觀點認爲,也沒有學的必要,世上也沒人敢說自己把易經的象和數真正弄懂了,算卦就真的算的準,敢說的估計臉皮都比較厚,呵呵。從理上來講,我們看了,結合經驗,就能有所體悟,只要照着做,至少能保你無過無咎,沒必要非要會算卦,對吧。

三、易經的讀法。一般的認識,讀易經首先應該讀繫辭傳,繫辭傳相傳是孔子作的,我倒覺的不一定,他的弟子或門子寫的可能性較大,但思想是和孔子一脈相承的,至少繼承了孔子當時對易經的認識。繫辭是孔子對易經的研究心得,和我們寫讀後感差不多,他對易經的總體思想進行了概括性的總結,語言也非常優美,它不但是研究易經的敲門磚,也是對上古思想的一次總結和闡述。所以,大家要讀易經,最好先讀一下繫辭傳,就是不讀易經,也可以作爲一篇單獨的文章來讀,來研究。

四、易經的著作。歷來寫易經的大多了,大多是古文,一般人根本看不懂,看來看去不但沒看懂易經,結果光解釋的書就把自己繞進去了。近代,寫易經的書,我認爲大家可以看看南懷瑾先生寫的《易經雜說》和《易經系傳別講》,通俗易懂,風趣有味。

五、下步的讀書方向。接下來的讀書重點,可能會結合《史記》和《資治通鑑》看中國歷史,寫點關於歷史的入門知識,講講小故事,中間看看《論語》,呵呵,大家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啊。

易經讀後感10

讀了一本關於《易經》的書,決定整理讀後感。雖然讀完一本書,對易學有了初步的瞭解,但也是隻知皮毛。摘取些感受比較深刻的東西:

“只要我們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大家憑良心,時時立公心,自己先力行,人人如此,自然合理變通而生生不息。”

“只有仁是萬事萬物的共通需求,仁則生,不仁則麻木而枯死。做人必須不厭不倦,終生追求仁德。所以道德修養是做人的根本。”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人人自尊、自重、自律,以提高自主的尊嚴”、

“從事科技研究和應用的人士,唯有謹慎、敬天,力求合理,纔可以無咎。否則有如不諳水性卻掉入旋渦中,當然十分危險。”

“易學告訴我們:有常纔有變。堅守常則,纔可以應變制宜,必須有所不變,然後合理地有所變,千萬不可以爲變而變,變到離經叛道,大家都受害。”

“中是百發百中而又恰倒好處;庸是用得良好的效果;中庸表示道德實踐恰到好處”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喜歡;我認爲應該的,別人不一定有同感。”

“人的生命有限,原本是一種無奈。人必有死,是無法改變的事實;而追求永生,又成爲大家共同的願望。”

“從擇偶開始,慎選婚姻的適合對象;最好一生只談一次戀愛,也只結一次婚;戀愛的對象就是結婚的對象,最爲幸福;結婚後要尊敬天地、祖先和雙親;夫妻也應該彼此尊重;在性愛之外,也應該有共同理想及興趣;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鄰居有義;人人重視品德修養,共同以致中和爲目標‘重視家庭教育和生活,不能以個人主義者自居。”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

“人人都有自主性,我們應該都應該加以尊重;認爲自己和一般動物沒有兩樣,象動物那樣活着就可以;或者人爲萬物之靈,必須有異於一般動物;這種自我定位由個人自作自受,不必勉強也無法僞裝。”

“西方人辯明是非,只就事理上着眼,對事不對人。炎黃子孫分是非,必須分到圓滿的地步,大家才覺得滿意。圓滿的意思,其實就是大家都有面子,纔不致產生紛爭。我們採取‘合’的觀點,‘全’的立場,所以不可能對事不對人。”

“孔子自述他的一生,十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愈矩。”

“天高明,無所不覆;地博厚,無所不載;人效法天地,才能開啓自己的智慧。人必須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培養良好的思慮習慣,發揮自由的思慮的能力。”

“人生下來就有命,一切有定數,不想改變就依定數而行,要想改變就可以改變。”

個人理解易經還是宣揚中國的古文化,講究仁義禮志信的做人原則,反對突飛猛進的科技發展,批判人類對大自然所帶來的不良危害,否定了西方文化和現代人的浮躁心理。讀過之後,感覺自己充實了一些,心靈接受了一次洗禮,收穫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