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穹頂之下》讀後感大綱

《穹頂之下》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6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穹頂之下》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穹頂之下》讀後感

《穹頂之下》讀後感1

每時每刻,我都身處在穹頂之下,我呼吸着空氣,卻不知道它早已致命,我看這個天空,卻不知道它早已不是藍色,我生活着,卻不知道處處都是看不見的危機。每一口空氣都有毒,每一次呼吸都在冒險。

看了《穹頂之下》我才知道,原來我身邊全都是不可預知的危險。

空氣中,瀰漫着肉眼不可見的顆粒物PM2.5。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它是最近的一個熱門話題。它是一種致命的顆粒物,在人類呼吸時進入人的身體,甚至能引發死亡。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環境污染,大氣污染,已經產生了越來越多的致命物質。而這些致命物質,沒有人可以擋住它們的腳步。

中國排放的有毒氣體和致癌物質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很多環境保護的法則,如同擺設一般,從頒發到快要結束時,所運用的次數都是0。我們身邊的環境越來越糟糕,已經到了危害我們的生命。如果說霧霾是一個警告的話,那麼接下來的,就是自然的懲罰了。

我看到《穹頂之下》的時候,才明白,原來環境已經變得這樣的不堪入目了。生產一噸鋼的利潤,甚至連一個茶葉蛋也買不到。但卻又多少人爲了這茶葉蛋的錢,不惜去毀壞環境,去危害生命?中國是一個飛速發展的國家,它所需要的,是龐大的經濟支援,而在錢後面,卻是環境。錢和環境,真的只能去選一個嗎?

我相信,中國的腳步是不可阻擋的,經濟也是不可以抑制的,但我們,卻可以讓環境在經濟的基礎上變得更好。看了《穹頂之下》,我感受到的並不單單是霧霾的危險,而是整個環境的危險。如果不將這些化學物質控制住,那麼我們面臨的將是——災難。

也許霧霾僅僅是一個開端,未來還有更多的事情將會發生。但是,我們卻可以爲環境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雖然只是一點點,但就是從這麼一點點開始,環境將會變得越來越好。

穹頂之下,天已經變得灰白,但只要去努力的做好環保,終有一天,天空回變得蔚藍。

《穹頂之下》讀後感2

今年2月末,《穹頂之下》席捲網絡,柴靜這個名字再一次以很“柴靜”的方式進入公衆視野。而今天想要再睹這個人這部作品的風采,她已然絕塵而去。

好的作品,好的思想是經得起時間磨礪的。多少年之後,當我們的天又變藍、水又澄清,抑或家不復家、人已非人之時,曾經有人真心實意、勤懇兢業地做過這樣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有理有據、平靜從容地說過這樣一些真話,語重心長、不卑不亢地講過這樣一些道理。精彩的作品、偉大的靈魂可遇而不可求,今天偶然的機會又可重讀這部作品,萬千思緒又涌上心頭。

哲學的三大命題是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從古至今,沒有人能清楚地回答這個問題,但每一次的求索都會使我們對自己、對人生、對世界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霧霾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但我們幾乎從未認真思考過它的前世今生。柴靜,這個素衣短髮,瘦削剛毅的女子,這樣地告訴了我們她的思考和感悟,如烏雲中的一縷陽光,即便對於籠罩大地的霧霾可能微乎其微,卻撥開了人們心頭的陰霾,照進了明媚的希望。

人生而有父母祖宗,物質世界也經歷着世代的循環和變遷,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霧霾也非始源即黑暗罪惡,煤、石油的不合理使用,讓一些能發光發熱的資源、一些無用無利的渣滓成了空氣中噬人肺臟的惡魔,而這其中每一環節的失職和疏漏都爲這污濁的空氣、惡化的環境添塵加料,而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參與造就了我們同呼吸的環境。這其中緣由,複雜紛繁,一人之力不足以探明;這改善道路,曲折艱難,非一時之力可洗新換面。不積跬步,難至千里,功不唐捐,人需努力。所有的覺醒都預示着希望,所有的'努力終將得到回報。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但在這輝煌榮耀的背後,是我們付出的沉重的環境代價,是不計其數的普通人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奮鬥和努力。

再來談談那個素衣短髮的女子。真正認識她,還是要從《看見》說起,石凳上抱着腿望着小孩,與白髮蒼蒼的老者並肩而坐的她,眼神剛毅而有充滿同情,不屈又滿懷柔情,就是這樣的眼睛,極冷又極熱地看着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們,看着日夜變遷的世界,看着太陽、月亮和星星,還有你、我、他。更早的邂逅追溯到高中時某個週六的晚上,一週緊張忙碌的學習結束後,在家隨意地看着電視,看到了《新聞調查》,那是一期關於房奴的節目。當千千萬萬的中國人蝸居於逼仄的角落,爲了安身之所而奔命的真是境況展現在眼前,當一對學者夫妻說道如若沒有房子的壓力,將會取得更大成就的時候,我已熱淚盈眶。這是一羣有良知敢說真話的人在用心做的有意義的事。

柴靜說道,改革開放,讓她這個本會帶着藍袖套打着算盤在老家度過一生的人,在北京、在這個社會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和歸屬。她所言及的價值絕非北京幾環以內的住房、待遇優厚的工作,或者世俗眼中所謂的出名。她租房十多年,吃工作餐,常年在外奔波,也許並沒有老家的生活安逸舒適,但能夠說自己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夠盡己所能爲這個社會做點什麼,這就是人的價值。然後是作爲媒體人、新聞人的價值,爲時代做傳,爲普通人做傳,用自己的雙眼觀察世界、用大腦思考世界、用嘴告訴世界,哪怕有一點的改善,努力就不會白費。

《穹頂之下》讀後感3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我從表叔那得知了《穹頂之下》這部紀錄片,然後在班上就把這部紀錄片給看完了,這部紀錄片給我了極大的感受。

柴靜是以她女兒的故事做開頭:“聽到她的心跳的那一瞬間,我覺得對她沒有任何期望,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診斷爲良性腫瘤,在出生之後就要接受手術。”我被驚住了,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兒就要接受大手術,霧霾讓柴靜的女兒出生前就患上了病,所以柴靜以一個母親的身份與霧霾開始了鬥爭,正如她所說,這是一場一個母親和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柴靜正在採訪一個六歲的小女孩:那個小女孩沒有見過星星,沒有見過白雲,連藍天也只見過藍一點點的。現在,孩子們想看見星星是一種奢望,成人們想看見曾經的天空是一種奢望,白雲也是曾經的回憶罷了。這,是因爲什麼?是因爲我們自己罷了。

霧霾是什麼?霧霾從哪來?我們怎麼辦?這是柴靜提出的三個問題。

霧霾是什麼?柴靜說:它們是一些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2。5微米的顆粒,我們看不見它,因爲肉眼能看到的顆粒物,最小的也是它的20倍,這是一個看不見敵人的戰爭。一個看不見敵人的戰爭,是危險的,是可怕的。而且這些敵人在我們呼吸的時候,它們都在。

霧霾從哪來?來自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國的PM2。5,百分之六十來自於燃煤和燃油,也就是化石能源的燃燒。還有一部分是來自於汽車尾氣、加油站廢氣泄漏……我們的煤怎麼了?現在中國燒的煤比其他所有國家加在一起燒得都要多,而且我們燒的是劣質煤、褐煤、沒有清洗過的煤!我們的油又怎麼了?我們的油大部分燒在車上,我們的車在十年之間增加了將近一個億,光北京20xx年一年我們增加的車是多少呢?八十萬,排成一條能從北京排到深圳,再從深圳排回來。

我們怎麼辦?我們該拿霧霾怎麼辦?讓我們的曾經湛藍的天空回來很簡單,就要看我們有不有這個決心。有個APP軟件可以隨時查看你周圍的重污染工廠,你可以舉報;你看到周圍的餐廳有污染情況,可以撥打12369舉報。但如果我們不說,12369永遠只是一串數字,但如果我們說,那麼12369就有可能是讓天空變回湛藍的原因之一。

我們該拿霧霾怎麼辦?很簡單,從你做起,從大家做起,從有關部門做起,一起保護家園,讓霧霾從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