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吶喊》的精選讀後感

《吶喊》的精選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吶喊是中國現代小說開端與成熟標誌,開創了現代現實主義文學先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吶喊》精選讀後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吶喊》的精選讀後感

  【篇一:吶喊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魯迅先生寫《吶喊》一書,我終於明白了魯迅先生怎樣以筆爲武器和敵人作鬥爭。

在目錄中,我看到了期望已久《阿Q正傳》和《狂人日記》,我懷着強烈好奇心去讀,但結果不太理想。《狂人日記》中雖然讀起來十分通順,但是其中含義我卻不明白。作者總是寫:社會上人吃人,甚至吃自己親人也不在話下。最後一句:“沒有吃過人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這句話意思我一點也不懂。

但我喜歡《藥》這篇,它反映了舊社會時人愚昧無知,以爲吃人血饅頭就能治癆病,人就不會死。讀到這兒,我深深感到當時舊社會是多麼落後啊!我也知道了:因爲魯迅把舊社會情況反映給人民,他讓人們醒悟,認清黑暗現實,喚醒自己覺悟。所以他與敵人成了對手。就這樣,魯迅把自己一生貢獻給了偉大革命事業。他是多麼令人欽佩啊!我崇拜他!

我也知道了魯迅先生聰明之處:他沒有直接寫:“中國人民愚昧無知。人血饅頭哪能治病啊”而是以鐵錚錚事實告訴人們,讓人們自己去覺悟。

我敬佩魯迅!我也要做一個爲自己想少,爲別人想多人!

【篇二:吶喊讀後感】

假期讀了魯迅《吶喊》《彷徨》有點感受,而且我感覺這兩本書感覺差不多,所以讀後感就寫一篇吧。看到這些書剛開始我感覺是有點害怕,因爲魯迅是一位文學成就很高大文學家,所以他作品我可能會讀不太懂,而且我感覺他文章會有很多那個時代東西,而且是我們現在所不能瞭解到東西。所以我們只能看到一些淺顯東西,只能簡單寫點東西啊。

在這些書中,寫東西都差不多,最起碼在我眼裏都是差不多。可能都是通過一些事情來揭示那個時代悲哀。黑暗登記制度,不平人生經歷,並且希望中國能夠站起來,中國人可以走出愚昧吧!就像是阿Q物質愈糊塗,祥林嫂無奈,與那個時候封建。

在這些故事中沒有華麗語言,故事也並不引入入勝,在魯迅作品裏,表現是他那憂國憂民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深深熱愛。他作品尖銳有力評擊地評擊了不合理封建制度,被譽爲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第一聲春雷。他言語犀利,像尖刀一樣直刺敵人心臟。同時,魯迅先生也對生活在這樣社會人們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希望通過《吶喊》小說集吶喊,喚醒麻木靈魂,被壓迫人們,都來吶喊吧!都來反抗吧!

也許這就是魯迅要告訴我們吧,那個時候中國人是愚昧,那個時候中國是黑暗……

希望我們看到這些作品是能夠有所感悟吧!

【篇三:吶喊讀後感作文】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名著。同樣也是世界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例如有《故鄉》等等魯迅先生名作。

在《孔乙己》中那個因爲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生活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爲職業,在最後因爲偷了有錢人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離開了人世。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那西瓜地上銀項圈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情形。當然,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爲了讓當時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希望沉睡中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篇四:吶喊讀後感】

在這個月中,我讀了魯迅寫短篇小說集——《吶喊》。這本書用誇張而生動地寫作手法揭露了當時迷信封建制度和他感受到人們愚昧、麻木。

在這其中令我印象深刻文章有《狂人日記》和《藥》這兩篇文章。《狂人日記》這篇文章主要講了通過一個被迫害者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擊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毒害,生動地塑造了一個封建禮教叛逆者“狂人”形象,號召人們起來推翻人吃人舊制度。《藥》這篇文章講了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爲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故事。

這兩篇文章都是寫了當時黑暗、腐敗社會。而《狂人日記》中“我”在當時社會影響下感到誰都想要吃“我”一般,連鄰居家狗對“我”叫時,都感到它正虎視眈眈望着“我”,想要從“我”身上咬下一塊肉來。當要吃人肉大哥讓人來給“我”看病時,“我”也認爲他是一個劊子手。《藥》這篇文章中我認爲康大叔是個殘忍人,他輕而易舉奪走了別人生命,製作成了人血饅頭賣給了華老栓。而華老栓是一個愚昧、麻木人,用自己全部家當去買了所謂包治百病人血饅頭。

魯迅先生希望用自己一聲聲吶喊喚醒當時麻木人們,就算“我以我血薦軒轅”也不能擋住他決心。

自創名言:人吃飯是爲了活着,但是人活着不是爲了吃飯。

【篇五:吶喊讀後感】

魯迅先生是如此獨特,如此博大,如此值得讓我們這些後輩敬佩、模仿。所以,魯迅先生名作也非常值得我們去閱讀。魯迅先生在《吶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中國人民,以及對他們憐惜和悲傷。

《阿Q正傳》中阿Q,由於受剝削受壓迫而要求革命,但又因爲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後,不能真正覺悟,最後還是被迫害致死。阿Q是舊中國未莊一個貧苦農民。在未莊,阿Q連姓趙權利都沒有,所以被人叫着阿Q。他是勤勞,專做短工,但窮得只有一條“萬不可脫”褲子;他是弱者,受了欺負卻又欺負比他更弱小小D;他捱了打,常用“兒子打老子”話來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勝利。野蠻壓迫剝削使他貧窮無奈,深重愚弄毒害更使他愚昧麻木。從他深惡革命到“神往”革命,都表現他對革命對象,革命目等認識都是極其模糊,是小農經濟閉塞短淺心態。他革命行動是去靜修庵裏胡鬧。當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時,他恨假洋鬼子,卻又恨起造反來了,這些都是阿Q想革命卻又愚昧不覺悟表現。

今天,我也要學學魯迅先喊:同學們!讓我們繼承祖先們深厚優良文化傳統,接過建設精神文明大旗,努力學習,爲發揚祖國文明而奮鬥!

【篇六:吶喊讀後感】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著,是魯迅先生寫《吶喊》。從這本書中瞭解了很多,瞭解了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原名周樹人,是偉大革命家,思想家,文學教。《吶喊》共收作品十四篇,起於1918年《狂人日記》。《吶喊》作品選材,“多采自病態社會不幸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注意。”當時魯迅認爲最須急切地療救,是人“病態”靈魂。

《吶喊》自序,醫病成了作者表述過去一個基本線索。寫我幫父親買藥,後來父親亡故了。接着寫了我去日本留學,救助向父親一樣被誤病人疾苦。在這篇序文裏,作者並沒有迴避自己曾有猶疑和孤寂,把這種感覺寫得淋漓盡致,體現出了坦蕩直率風格。“吶喊”就成爲作者從深寂孤苦中所噴射出一腔激情孤憤。這本書用了樸素,簡單語言描寫了生活中種種瑣事總是把他得寸進尺觸,抵向我們心靈和精神。給讀者留下很多空間去思考和遐想

《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短篇小說結集,作者真實描繪出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社會生活,揭示了當時社會層次關係,對中國陳舊思想和傳統觀念觀念進行了深刻剖析和徹底否定,表現出民族生活是憂患意識和希望社會變革強烈願望。

魯迅先生用幽默風趣語言,憤怒而又帶鼓勵語氣,激勵當時中國人,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希望沉睡中巨龍——中國,早日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