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西藏面冰十年讀後感六篇

西藏面冰十年讀後感六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5W 次

【篇一:西藏面冰十年讀後感

西藏面冰十年讀後感六篇

“去的時候,我不到17歲,回的時候,28歲。這個年齡段是要緊是時光,重要性絕對大於從50歲到60歲。後面是增長大致是歲月火箭的一節節脫落,而青年時代則是整個人生的起爆。”作家畢淑敏這樣來形容她的西藏十年。

十年間會有多少故事呢?有平凡、有繁華、也有寂寞、也有驚險;面臨成長,也面臨死亡。西藏高原,賦予了她太多與常人不同的經歷,感悟。她的人生起點太高,高至喜馬拉雅山;高至喀喇崑崙山;高至觸手便是雲朵,霞光萬丈……

面對冰雪,經歷了不同凡響的修煉。作家以樸實的語言文字敘述,簡潔、細緻、洋洋灑灑、行雲流水。滋潤着也淨化着每一位讀者的心靈。一個個小故事獨一無二卻意味深長。所以,你可以瞭解作家青春歲月裏許多鮮爲人知的經歷,完成生命裏一次次質的飛躍與蛻變。高原上的成長是如此璀璨與華麗,無以倫比。一次次生死兩重天的驚險,一次次生命舒展的體悟,淨化靈魂,昇華了人格力量。

要有怎樣的意志才能達到這樣的高度,要有怎樣的堅強堅韌才能面冰十年,接受着高原最純潔的心靈洗滌,直到一塵不染。

靜靜聆聽一段雪域高原的故事,體會高原上心靈的飛黃騰達是怎樣肆意地穿越紅塵萬里……

每一次老師們計劃着用半個月或者二十天的時間穿行西藏,我則總是很無望,因爲我覺得我身體無法去完成體驗高原的氣候,而且會隨着年齡的增長,勇氣會越來越消失殆盡。

穿行在作家的字裏行間,跟隨她超脫的思路來完成自己內心的一次獨特行走。沉浸在那些燦爛的青春歲月裏,一個個燦若桃花的美少女,神奇地插上了飛越心靈的翅膀,用十年光陰來托起一生的傳奇。充滿着無窮的樂趣與智慧。

【篇二:西藏面冰十年讀後感】

“十年磨一劍”。我們都希望能磨礪出一柄鋒利無比劍起影隨的上方之劍,人生亦如此。

今天,拿起畢淑敏的西藏經歷——《西藏,面冰十年》,我的心已頗不寧靜,曾經讀過幾篇她的西藏經歷的散文因而深深愛上了這位優秀的女作家,更佩服她豐富的人生積澱。

翻到這本書的代序,我就被作者極富哲理的話震撼了“人生如同膠片,一旦感光,便不會消失,你不能毫髮無損地假裝什麼都沒發生。”我很有幸今天讀到了這樣的句子,在我看來就是應我這段時間的感情經歷而出現的。它警醒了曾一度徘徊在情感邊沿而迷失方向的我。我必須清醒,迴歸屬於我的航向——家的方向。我知道盡管誤幾回,在茫茫天際,還是有一艘歸舟載着我回到不遠處清晰可見的家中。謝謝你,老公。不諳世事的我會慢慢成長——成熟。我是一個追求人生有所收穫的小女人,我希望得到更多的成長機會,哪怕是挫折。

面冰十年的畢淑敏收穫了整個人生——喜歡清靜、安寧,喜歡純正、簡單,喜歡透明、堅硬,喜歡寧爲玉翠,不爲瓦全。冰碎了,入了土,化爲水,遇到熱,變成汽,碰了山,凝爲雨,落下來,復爲冰雪又爲冰雪……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輪迴外帶免費旅行,一切回到原初。冰雪如此,人生未必完全能這樣理想。身邊不乏情感出位或出軌的朋友,他們的經歷對我就是一個個慘痛的教訓。我應該化自己爲純淨的白雪,實現自己的生命輪迴,不管我生命長度與重量。

【篇三:讀畢淑敏《西藏,面冰十年》有感作文】

讀畢舒敏的文字〔面冰十年〕,多是故事,好似喜歡敘述的表達。讀起來獵奇更多,文字樸實簡單,感情真摯平實,有最真實的生命和生活的感悟。文字讀起來不費力,什麼都清清白白,平平淡淡,即是是我們看似的奇遇,有種空明的感覺,這是對心境和情境描述小說式的散文吧!不厚不深不用細細品味,但可輕鬆讀完後仍不禁回味,那份心境和情境就留在了心間。

但和周作人周國平魯迅郁達夫等的文章比起來,我更可樂意讀後者,或許與男女無關,但作爲女作者,她的文筆不夠細緻,顯得粗線條,雖然勾勒輪廓有了意境。或許她寫小說更適合一些吧。雖然她的散文也淡,然而淡的火候不足或者太淡了,然而這樣的文字或許有更多的人接受,就像報紙副刊的作品,輕鬆閒適爲主,頗受歡迎,聊的過細過深就不一定被喜歡了。

我更樂意去看把平淡寫清淡的文字,那種味道更適合我,我也更喜歡用這樣的方式寫那樣平凡的事情。

張愛玲,三毛,冰心也是女作者,她們的散文似乎不同與她而更合我口味。

或許,我對畢的作品的瞭解和感受只限與這本書吧。依稀,覺得她寫平凡生活的文字會更有味道。

仔細回味,我讀的女作家的文章真不多,現在對他們作品的事感受不免以偏蓋全。然而我讀的散文實在也算是男人的天下,讀的較多有周作人,季羨林,周國平,梁實秋,林語堂,史鐵生,餘秋雨,林清玄,蒙田,培根等等,還有徐志摩,郁達夫,朱自清,魯迅等的零散文章,然而,對於張愛玲,三毛,冰心,畢淑敏女作家的文章的品讀就更稀少了,實在讓人遺憾。

只期望以後有機會了,回想,大學圖書館的歲月真美好,只可惜那時的我沒現在的心境去品味他們。人生總要有所經歷纔會得到這讀書的心境,而這時誰有會有時間如我去看呢,人生真似玩笑一般。我確實幸運的。

【篇四:《西藏,面冰十年》讀後感】

喜歡聶魯達《我喜歡你是寂靜的》這首詩的很大原因是因爲畢淑敏女士。她的文字就像驟雨初歇時的空階滴水,一聲一聲,清脆悅耳,但卻愈發寂靜。讀她的散文,就像在江南小鎮的午後,躺在一大團吸足了陽光的棉花上,陽光溫柔地爲自己捏肩舒骨,十足的閒適清爽。

讀《西藏,面冰十年》時,頓生出“相讀恨晚”的惆悵。她的文風依然是將幽默與哲理包裹在輕巧靈動的語句之中,讀之令人內心平靜溫和。我不曾去旅行,但讀《西藏,面冰十年》時,我的心和文字一起到了那個天空像藍寶石一樣的純淨透明的西藏阿里,我的心和文字一起行走在畢淑敏女士那像一柄幽藍人蔘的11年青春歲月,我的心和文字一起旅行?

獅泉河是高原寒冰所融的積水匯合而成,清冽得如同水晶。行走在獅泉河的岸邊,我的心彷彿是處於高潮時段的錢朝江大潮,久久不能平靜。生長在平原的我,看見獅泉河在驟然而至的嚴寒中瞬間凝固的場景時,竟羨慕極了畢淑敏,羨慕她能遇見大自然的如此傑作。可仔細一想,若我當時在那氧氣稀薄、寒冷而又偏遠的地方工作,恐怕不安與痛苦早已充斥着我的思想,又怎會發現獅泉河凝固之時騰在空中僵硬如鐵的浪花呢?

旅行中,我見到離太陽最近的樹——紅柳叢。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褶皺裏,有着鐵一般鏽紅枝幹的紅柳叢偶爾開出穀穗樣細密的花,成爲高原植物中的“勇士”。旅行中,我想和畢淑敏一起阻止對紅柳叢的砍伐,但終無用,現在剩下的只是光禿禿的蒼涼荒漠。

旅行中,我看見畢淑敏和她的好友們想盡各種方法不讓頭上的帽子被風颳走時,禁不住笑出聲來。十六七歲的小姑娘最具活力,腦筋像高速旋轉的陀螺。從黑鐵卡到回型別針,帽子最終經得住山風的考驗,老老實實地呆在頭上,氣的肆虐的風憤憤地捲起遠山的雪霧想山谷中撒去。

旅行中,看到畢淑敏拍的一張特殊照片時捧腹大笑。阿里無照相館,天生愛照相的她們跑到一傢俬密的照相館中拍照,取時才發現那照片太特殊——一張x光拍片。畢淑敏那上半身像在黑暗的光線下顯示出一排排肋骨條,每一根都似巨弦,好似能奏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旅行中我在思考,是每一位阿里士兵的生活都如此豐富快樂?還是指引畢淑敏女士性子裏的睿智、沉穩讓她發現別人不曾發現的真諦:物質貧瘠的生活中也有煙花綻放時的絢爛多彩。

旅行中,我感覺一個有外號的打火機——半個世紀最有趣。高原異常寒冷,打火機需要多次被按,多次摩擦後才能噴出火苗。而“半個世紀”恰好每按50下才噴出人期望已久的殷紅火花,才因此而得名“半個世紀”。我從不喜歡這一類東西,但倘若我有幸得到“半個世紀”,我一定把它洗的像雪一樣乾淨後,在塗上阿里天的藍,擺在我的書櫃上。

旅行中,一棵小葵花帶着一股堅毅的生命力進入我的視野。城市孩子寄來的葵花籽播種後,無人料到會有哪粒種子敢在這凜冽的寒流中發芽。可卻有一粒種子先後探出兩片嫩黃的葉子後,生機盎然地生長起來。後來一場驟然而至的風雪,向日葵走都生命的盡頭,但不可思議的是,它開出一朵明豔的小花,花盤只有五分硬幣般大。冰雪凝凍其上,愈來愈多,最終凝固成冰晶,像一顆永不泯滅的星。在畢淑敏的筆下,萬物都具有思想與生命,而面對小葵花的生命時,我肅然起敬。

旅行中,我看到阿里那像靛青染料打破後擴散開來的清澈的天;我看到雄健的蒼鷹凝然不動地貼在天際,聽見畢淑敏給它起名爲“喜馬拉雅鷹”。旅行中,我想和她們一起自採自捻自洗自織自編花樣織成天然的羊毛衣;我想和她們一起熬糖漿自制花生糖;我想和她們一起吃小鍋裏像一輪輪暖洋洋太陽的紅棗;我想和她們一起在因缺氧而頭暈腦脹時幻想“糖衣氧氣壓縮片”?

旅行中有停止腳步的時候,但思想卻像阿里的風般永不停歇。《西藏,面冰十年》像白玉蘭,清清爽爽,乾乾淨淨。它讓人的思想與靈魂總會在不知不覺中抵達清淨的世界中,思考塵世間的人和事。我性情急躁,對金庸、江南等作家的小說情有獨鍾,但讀《百年孤獨》《安娜?卡列尼娜》等文字沉重的書籍時如芒在背,坐如針氈。可畢淑敏清新淡雅的文風雨深入淺出的哲思折服了我,我把《西藏,面冰十年》看做禪理散文,每當心情不安煩躁時,像品茶般讀它之後,內心也便像浮在水面上的茶葉般緩緩慢慢地下沉。

也許真有一天,我會在喜馬拉雅山、岡仁波齊山、喀喇崑崙山三山交匯而共同托起的阿里高原上再讀《西藏,面冰十年》。但那時,我會一個人徒步旅行。

【篇五:讀《西藏,面冰十年》有感】

有一位十六歲的花樣少女,這正是情竇初開的年齡。她沒有盡情地享受生活,而是遠離家鄉,離開了優越的生活環境,來到了西藏阿里,在此度過了她寶貴的十年青春。在這裏的點點滴滴,帶給了她美好的回憶,影響着她的一生。但正因爲她年少,才懷揣着夢想與目標,大膽地去追求、去實現。她,就是作者畢淑敏。

回憶起那段時光,猶如揭開一件陳器的面紗,那麼熟悉而又陌生,散發着濃濃歲月的味道。畢淑敏與她四個好夥伴滿懷保衛祖國的熱血,在這阿里一守就是十年。在此期間發生了太多太多,在她們懵懂的心裏留下了不一般的感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冰川上有“毒蛇”嘶嘶聲》。它記敘了三個女兵在一次爬雪山中發生的驚險的一幕,她們彷彿在經歷着一場生死的較量,每爬的一步都牽引着每個人的心。她們用一根“生命之繩”把她們三個人系在一起,這樣,她們中如果有一人失足,或許還能挽救,但也有可能因爲一個人的失足而以三個人的生命作爲代價。其中有一次滑落,但憑着她們的鎮定與智慧,把手足插進了雪裏,才化險爲夷。這件事情讓我見識了這三個女兵純潔的心靈和堅不可摧的友誼。環境是如此惡劣,但她們心中那保衛祖國的滿腔熱血衝化了這頑固的冰雪,剩下的,便是來之不易的幸福,令人倍感溫馨。

畢淑敏既是作家,又是醫生,對於她的人生而言,這段長達十年的面冰生活是無法用語言比擬的,這讓她的生存能力得到提升,而更多的,是她對生命的感悟。這十年,她得到了人生最寶貴的東西,也爲她的人生書寫了輝煌的一頁。而影響着我的,是更加地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愛護生命,敬畏生命。正如畢淑敏的話,人生如同膠片,一旦感光,便不會消失,你不能毫髮無損地當作什麼都沒發生。不是嗎?

讀了畢淑敏的《西藏,面冰十年》讓我受益匪淺。我們正值年少,難道不是歌唱青春,追求夢想的大好時期嗎?儘管你沒有這樣的經歷,但好書永遠會伴我們成長,對我們一生有益。

【篇六:西藏面冰十年讀後感】

十年,這是怎樣的一個概念。我的生命已經可以用兩個十年來計算了。而第一個十年,我根本已經不記得什麼,有關於第二個十年的記憶也是集中在後半段。17歲到28歲,這應該是黃金的十年吧,那樣的年紀是那樣的青春活力,這是個要緊的時光,正如畢淑敏自己所說“是整個人生的起爆”。

因爲一直以來對於西藏的好奇和最近看盜墓而對小哥的喜愛,當我看到這本《西藏,面冰十年》時,就忍不住停了下來。我對書向來喜愛,甚至有些收藏的傾向,看到精緻的裝幀還有畢淑敏這樣可信賴的作者,當即就買了下來。它,果不負我所信。

有一種修行,叫做面壁,而她,可以說是面冰。十年的時間,看着喜馬拉雅山,岡仁波齊山,喀喇崑崙山,在17歲到28歲這個要緊的年紀。“面冰十年。我知道自己從此喜歡清靜和安寧,喜歡純正和簡單,喜歡透明和堅硬,喜歡寧爲玉碎不爲瓦全——哦,也許應該說——寧爲冰碎,不爲瓦全。”光是想想可以看着那巍峨的高山,看着那透明純淨雪白的山冠,就升起無數希冀和羨慕。可是,想到要登上那樣的高原雪域,要在那裏生活十年,於是又有無數崇敬之情溢滿胸懷,也有些想而生畏。想想自己這十年二十年,有沒有總盯着一件事物呢?若非要說,那應該就是星空了。想到,每次學習累了之後就到陽臺上仰望窗外那有限的漆黑,是的,不但有限還也許只是漆黑一片,城市中,能看見幾顆星星就應該很感激了。想到,每次晚上騎車回家,仗着自己車技很好加上人又不多,就不斷擡頭看看,雖然路燈一個個,但也能看見幾顆星星。想到,大學,偶爾就去操場上坐坐。我是不是也完成一個修行了?或者,正在進行中。那樣的一片星空,也許有時只是漆黑一片,但是我知道月亮星星只是在那道黑色的帷幕之後,似乎靜止卻實際瞬息萬變,似乎咫尺之間卻實際距離數億光年,似乎純潔安靜卻實際深沉神祕,浩瀚縹緲,無邊無際,囊括一切,吞噬一切,柔和卻冷寂。

在那樣的高原生活,在那樣艱苦的地方生活,讓她如此懂得尊重,尊重自己和他人,尊重生命,尤其是綠色,那裏,綠色是那樣的貧瘠。她在書中寫了她十年的青春,我似乎也看到了那巍峨的高山,似乎看到了獅泉河在奔騰中被瞬間凍住的奇景,似乎看到了她跟朋友們夜晚偷了炊事班的羊肉,看到那僅有的綠色——紅柳叢,也看到人們將它的根刨出當成柴火,看到她們在爬山拉練時險些墜崖,幸虧結繩組(幾人將繩子系在一起,生死一起)而終於化險爲夷登上山頂,看到女兵們對頭飾和照片的小小渴望,看到邊關將士對家信的渴望,看到作者的年少和成長。

“在人羣中,你可能瞭解地球,但你永遠無法真正逼近——什麼是宇宙——這樣終極的拷問。你必得一個人和日月星辰對話,和江河湖海晤談,和每一棵樹握手,和每一株草耳鬢廝磨。你纔會頓悟宇宙之大,生命之微,時間之貴,死亡之近。”我想,每個人都應該有權利也有義務去和大自然親近,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懂得生活爲何物,才能更加清楚自己活着的意義何在。即便是植物也是有着感覺甚至感情的吧。其實我並不是個喜歡養花花草草的人,奈何爸爸媽媽都喜歡家裏有些植物,而我回來,也只好澆澆水,剪剪枝,偶爾還會對着這些花花草草唸叨幾句,這時旁邊要是有人,恐怕會以爲我精神有問題吧。不過,看到那個貌似叫做馬蹄蓮的花無論冬夏都長出新葉新花時,還是會滿懷欣喜的。它們也知道,我是真心盡力地希望它們好好地成長的吧。

“有些事情不值得總結,忘記它的最好方法就是絕不回頭。也許那事情很嚴重,但最大的改正是永不重複。”喜歡一個作者,更多的應該是因爲看到她與自己有着相似的思想吧。不是沒有犯過錯,不是肯定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不回頭,不後悔,不再重複錯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