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在與衆不同的教室裏》的讀後感

《在與衆不同的教室裏》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2W 次

2018年暑假,我騰出二天的時間,認真拜讀了《在與衆不同的教室裏》這本書,對書中的8位美國的優秀教師深感佩服,感觸頗深。美國的名師用自己的執著與智慧創造出了與衆不同的教室,把我一個固守傳統的中國老師帶進了一個奇妙的世界,揭開了潘多拉的盒子,讓我對教育重新思考,重新定位,認真思考,如何能創造我自己別具一格的課堂。

《在與衆不同的教室裏》的讀後感

書中的8位教師,分別是萊福艾斯奎斯、羅恩克拉克、 菲利普比格勒、 埃爾莎凱德、詹森卡姆拉斯、貝特西羅傑斯、莎倫M德雷珀、黛博拉梅耶爾。這8位教師風格迥異,書中以不同的形象出現在我的面前,我可以想象中他們平時在學校裏的模樣,有的堅韌,有的風趣,有的嚴肅,一個個形象鮮活,其中有二位讓我感觸特別深。

萊福艾斯奎斯是一箇中國化的老師,做的許多事情與中國老師基本雷同,他常常加班加點、樂此不疲地給學生補課,但也有許多不同點,中國老師是應試教育加班加點是爲了分數,他加班加點是教學生音樂、體育等,作業是很少的,他是一箇中國老師最能找到原型的老師形像,便他爲了學生的發展而兢兢業業努力工作的形象卻依然很鮮明。另一方面,他在最小的空間裏創造了最大的教育奇蹟——儘管這奇蹟僅僅是從並不高尚的人生“六大境界”開始:“人生格言不想惹麻煩、想獲得回報、取悅他人、按規矩辦事、出於對他人的考慮及有自己的爲人處世的原則,並按此行事。”但這恰恰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一課,他們學會了爲自己活着,併爲他人着想,而中國老師呢卻基本不教這些,而是以學習成績爲風向標,對爲人處世教育的比較少,而且中國的道德教育是空的,固定呆板的人物,其實對現在的中學生而言,他們往往嗤之以鼻,不能說現在的中學生道德喪失,但是現在中國的中學生的道德觀人生面出現偏差是事實,我想我們不能整天說中國人素質低,而要思考,做爲教師的自己是否做好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是否在培養中國人素質上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呢,有沒有丟失了教育的本質是育人。

菲利普比格勒是位中學歷史教師,他的形象對我的感覺最深,深於其它七位,爲什麼呢?萊福艾斯奎斯給我的印象是親切,從他身上我感覺到了同類相近的親切,而菲利普比格勒給我的感覺是震憾,因爲我自己也是歷史教師,我從我自己的角度出發,感受到了差距,對他的人格魅力,對他的人文素養震驚和狂熱的崇拜。他本身就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歷史學家,他認爲人文學科給學生們的是判斷力,他讓學生親歷歷史,而我自己呢卻是對歷史課本不斷的重複,填鴨式的教育;他用故事講歷史,我卻讓學生死記硬背僵硬的歷史事件的背景、過程,影響;他不會年復一年的重複勞動,我卻一年年的在重複昨天的故事,只有重複沒有創新,機械化的把教育當做了謀生的工具;在價值觀上,他樂觀,給學生正確人生觀,我呢,總是對生活充滿了抱怨;相比之下,差距頗多,真實的進行反思,我常常的感受到教室裏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教育,他們分別以不同的教學風格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教育,我呢?該何處何從呢?

從美國的8位名教師身上我不僅看到了他們迥異的教育風格,但更看到的是他們的共性,他們都是爲了學生的終身發展而不懈的努力,他們給了學生想要的,而反觀中國呢,我們給了學生什麼,原本生機勃勃鮮活的生命,在我們的教育下變成了什麼?簡單重複的機器人?勵志故事由於中國教育的目標是高考的分數,缺乏生氣和活力的校園生活和及課堂教學、單一的教學和德育手段、繁重的課業負擔,讓學生厭學,逃課往往成爲躲避的方式。萊福艾斯奎斯堅持不懈地追求着“一個普通的人通過勤奮努力能夠創造一間與衆不同的教室”信念,因此他創造了一個他自己的教室,我相信假如我們也能像艾斯奎斯那樣用力、專心地爲教育事業而大量付出和無私奉獻,我們同樣有理由能夠打造出一間與衆不同的教室,創造出卓越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