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三顧茅廬》有感15篇

讀《三顧茅廬》有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4K 次

讀《三顧茅廬》有感15篇

讀《三顧茅廬》有感1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三顧茅廬》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三顧茅廬》有感1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今天,我就來和大家談談我讀《三國演義》第37回——“三顧茅廬“這個故事的有感。

三國時期,劉備因想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兩次親自前往隆中拜訪臥龍先生——諸葛亮,可卻全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一天,他第三次前去拜訪,在離目的地還有半里多路時,他下馬步行;在諸葛亮還在草堂裏午睡時,他恭敬等候。功夫不負有心人,諸葛亮終於被劉備那顆堅定不移、真誠尊才的誠意所感動,幫他分析策略,還答應出山輔佐劉備。劉備高興地稱自己得到諸葛先生,真是如魚得水呀!

讀完故事,我深有感觸,似乎還在回味着劉備那份誠心誠意,那份求賢若渴,讓我明白:我們無論是交朋還是結友,都要以誠相待,特別是對那些人才和長輩,更要誠心誠意,不能存有任何私心去邀請、去請教,只有這樣,別人也纔會以誠待你。故事中的劉備持之以恆、赤誠相待、禮賢下士,既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也體現了三國英雄的偉大胸襟!

這就是我讀《三顧茅廬》有感,同學們,讓我們以劉備爲學習榜樣,學習他那種不居高自傲,足智多謀,尊才愛才的精神吧!

讀《三顧茅廬》有感2

今天,我開始閱讀《三國演義》,它是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也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三顧茅廬》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東漢末年,劉備多方蒐羅人才,他聽徐庶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於是,他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來到諸葛亮的住處。恰巧諸葛亮出門了。不久,劉備他們冒着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門了。劉備又和他倆第三次去諸葛亮家裏。到了他家,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便在臺階下等着。等到諸葛亮醒來,請他們進去,才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劉備有志爲國效力,答應了劉備的請求。

讀完了這個故事後,讓我想起了一個歇後語叫:三顧茅廬——好難請。

我最喜歡劉備他們,因爲劉備他們去請兩次,可諸葛亮都不在家。但劉備決心一定要請出諸葛亮,第三次諸葛亮被他的誠心打動,答應了他的請求,並輔佐劉備成就了霸業。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做大事不但要有決心,還要慧眼識英才,依靠團結合作,就一定能成就一番大業。

讀《三顧茅廬》有感3

《三國演義》這本古典名著是元未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作。讀了這本書,我被書中精彩的故事所吸引,令我記憶猶新,受益匪淺。

這本書中講述的東漢末年,以劉備,曹操,孫權爲首的蜀,魏,吳三方xxx勢力爭霸天下的歷史事件。書中故事情節波瀾起伏,人物描寫栩栩如生。“空城記”、“草船借箭”、“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等,這些精彩的章節令我百看不厭。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三顧茅廬”。

劉備被曹操打敗後,因爲缺少一個好軍師而愁困不已。聽說諸葛亮是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人。於是便帶上張飛、關羽三次到南陽郡請諸葛亮出山輔佐。故事中劉備第一次去時,諸葛亮出門了;第二次冒着大雪去時諸葛亮又外出閒遊了;第三次再去請諸葛亮的時候,劉備首先是擇個吉日、齋戒、沐浴更衣,走到臥龍崗時下馬步行到諸葛亮的家門前,小門童說:“先生正在午睡。”於是他便站在諸葛亮家門前一等就是幾個小時,直到諸葛亮醒來……

故事中,我學到了劉備三顧茅廬的堅持不懈,遇到困難要有恆心,不能輕易放棄。以前生活中的我,遇到難題就逃避,媽媽買的奧數練習題難度有點大,我不愛開動腦筋又不願意請教老師和家長,練習題一週都沒做幾道;學鋼琴時也怕手指累,怕久坐,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終數學思維沒有提升,鋼琴也學得不好。但讀過這個故事之後,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要堅持,不要逃避,遇到問題要虛心請教。於是我重新端正了學習的態度,至今,我越來越喜歡做奧數題了,鋼琴也越練越好了。

最後,我要告訴大家:想要成功,必須堅持不懈!遇到問題多請教,我們不要被眼前的困難所絆倒。讀三國,品人生,明事理!

讀《三顧茅廬》有感4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名叫《劉玄德三顧茅廬》。

故事講了,劉備見到徐庶,看他十分聰明,讓徐庶當上了軍師。有一次曹軍來了,因徐庶調遣得當,讓劉備的軍隊大獲全勝,得到劉備的信任。但後來因爲徐庶要照顧母親辭去軍師的職位,在臨走時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來當軍師。於是劉備和張飛、關羽前往臥龍崗請諸葛亮出山當軍師。第一次因正好趕上諸葛亮出門在外,他們只好返還。第二次,他們三人冒着風雪前去拜見,仍然沒有見到諸葛亮,於是劉備寫下書信,交給了諸葛亮的弟弟,以表誠意。數日以後,劉備、張飛、關羽再次拜見諸葛亮,這次諸葛亮在睡覺,於是他們三人一直在一旁等着。諸葛亮見劉備如此誠懇,終於答應了劉備的要求。

讀完這篇文章,我領悟了:事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同時只要肯付出肯定就會有回報的。

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程門立雪。故事講了有一個叫楊時的書生去拜見程頤,可程頤在睡覺,於是他一直站在大雪中,等老師醒來,程頤看到他這樣好學,終於收下他做弟子。所以只要我們有誠心、有誠意再加上堅持,做任何事都會得到成功的。

讀《三顧茅廬》有感5

這篇文章選自《三國演義》。主要是進了劉備兄弟三人請諸葛亮出山打理天下的事。劉備兄弟三次到諸葛亮住處,可是前兩次諸葛亮都叫自己的家人說自己外出了。到了第三次,因爲諸葛亮在大堂睡覺了,劉備兄弟便在堂下等候,他的三弟張飛等不耐煩了,想衝進去,也劉備攔住了。諸葛亮醒了後,被劉備這種求人做事的誠心誠意打動了,同意出山爲劉備打天下,成就了劉備的大業。

劉備求人做事誠心誠意,不怕山高路遠,多次前去拜訪,最終一償所願。這點是讓我最敬佩的。

有時我也會遇到這種事情。比如說有一次,我和爸爸去送貨,早上那一次人家還沒有醒來。到了中午我們再去一次,誰知看門的人卻生病上醫院了。到了第三次手推銷,門是開了,可是收貨的人去買飯了,過了一會兒,我等不耐煩了,玩東西去了,可是爸爸還在那裏耐心地等待着。看到爸爸的誠心誠意,我腦海裏閃現出劉備三顧茅廬的場面,我馬上放棄了玩樂,重新回到客戶大門外繼續等着等着……。最後,收貨的人終於把貨收了。

到了現在,《三顧茅廬》這個故事的具體內容,我巳經有點不記得了,可是劉備那種誠心誠意而不怕煩的精神,永遠在我的心裏。

讀《三顧茅廬》有感6

今天語文課上,老師講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第二喜歡的故事是諸葛亮草船借箭。什麼?你問我第一喜歡什麼故事?那就要屬劉備的三顧茅廬了。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自從徐庶推薦諸葛亮之後,劉備一直想請諸葛亮出山。頭兩次,他和關羽、張飛去南陽請諸葛亮都無功而返,第三次他特意戒齋三日才請到諸葛亮出山。

首先,我認爲劉備是一位做人處事十分有誠意的人。前兩次去請諸葛亮出山,都無功而返。這時,張飛已經急躁的想帶個麻繩把諸葛亮捆起來,關羽也不耐煩了。而劉備並沒有像關、張那樣粗暴,依然要親自去山中請諸葛亮,並訓斥關、張二人一點兒都不尊重人才。劉備也是十分懂禮貌之人,第三次前去諸葛亮在睡覺,劉備並無叫醒他。只是恭恭敬敬在屋裏等他醒來。同時我也覺得劉備是一名心懷蒼生、憂國憂民的君主,因爲它想請諸葛亮輔佐自己,是因爲戰爭中,老百姓最吃苦,想盡快統一中原,讓老百姓過上安定幸福日子。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胸懷天下的誠意所打動,便出山輔佐劉備。

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像劉備一樣,遇到困難,不氣餒,不放棄,有耐心,心誠待人,用真心換友誼,這樣你的朋友會越來越多,友情越來越堅固。

讀《三顧茅廬》有感7

劉備得到了徐庶的推薦,決定去拜訪賢人諸葛亮。

第二天,劉備和關羽、張飛三人直奔隆中。劉備來茅屋前,一位書童應聲開門說:“先生出去了。”劉備只好敗興而歸。又過了幾天,劉備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又和兩位弟弟進山去了。此時已經入冬了,天氣十分寒冷,但是,劉備全然不覺。爲了表示尊重,一進隆中山,劉備就下馬步行。結果諸葛亮外出遊玩了。劉備接連撲空,爲表達自己的`仰慕之心,劉備留下一封信讓書童轉交給諸葛亮,惋惜的回去了。

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劉備沒有白跑。諸葛亮果然在家,但正在休息,劉備便站在門口等候。大約過了兩個時辰,諸葛亮終於現出廬山真面目,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劉備聽完立刻覺得茅塞頓開,恨不得馬上依計奪天下。諸葛亮也決定出山輔助。

諸葛亮是一個曠世奇才,本可以閒雲野鶴的度過自己的一生。可是爲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他不但出山了,而且追隨劉備幾十年出生入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爲我們譜寫了一曲忠心耿耿的頌歌。諸葛亮是幸運的,飽學知識後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給自己創造了充分發揮的機會。

諸葛亮也是不幸的,他的一生是忙碌的,沒有更多的時間來享受生活。

讀《三顧茅廬》有感8

我讀了《三顧茅廬》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故事是這樣的,曹操佔領了北方,劉備求賢若渴,不知怎麼辦,想到了諸葛亮,他說他很有才能,隱居南陽,就帶着關羽和張飛三人一起去拜訪,想讓他來成就大業。

第一次去請諸葛亮,可是他並不在家,劉備只好帶着他們兩人失望地離開了。第二次,劉備、關羽、張飛又冒着大雪來到了隆中,想和他來成就大業,沒想到,諸葛亮又外出閒遊去了。第二次又沒有請到,劉備只好留下自己寫的一份信,表示對他的敬佩和自己的誠意。轉眼間一年過去了,劉備三人又去看一看他。過了一會兒,他們三人到了草廬,諸葛亮正在睡覺,關羽說:“咱們去兩趟都落空了,這次又在睡覺,我用繩子把他捆起來”。劉備阻止說:“不行,諸葛亮是位大賢人。”張飛說:“諸葛亮不就是個種地的,算什麼大賢人。”劉備接着說:“小聲點,別把他給吵醒了。”直到諸葛亮起來,他們纔開始談話。劉備把該說的話都說了,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打動了,就和劉備分析了形勢和力量對比的關係,爲劉備提出了一個好辦法:首先奪取荊州益州作爲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兵分兩路進攻曹操,成就大業,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通過閱讀《三顧茅廬》的故事,我深深地體會到劉備勇往直前,永不放棄的精神。每當我們認定了目標以後,就要一步一步地去努力,不管遇到任何困難,都要堅持再堅持,失敗乃成功之母,只要我們在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就像劉備一樣,謙虛謹慎,尊重他人,我們是學生,就更應該尊重老師、家長,向優秀的同學學習,認真刻苦地學習,遇到了學習中的困難,多請教他人,長大後才能做一個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

讀《三顧茅廬》有感9

在公元207年的三國時期,劉備的謀士徐庶之母被曹操抓走,徐庶不得不接受曹操的要求,去曹營爲曹操效命。臨走前,徐庶爲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於是,劉備親自上門請諸葛亮,卻被拒之門外。經過劉備再三請求,諸葛亮終於同意出山。

這一片段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爲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是的,我也一樣。但在爲劉備高興的同時,我也十分感嘆:諸葛亮,才高八斗,滿腹韜略。如果劉備不去請他,徐庶不去推舉他,難道他就如此在那深山老林、閒雲野鶴中孤獨終生?將自己的知識永遠埋藏?懷着一事無成、懷才不遇的感傷死去?眼看着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中,自己卻空懷一身抱負,一生都未曾爲這個世界做出什麼貢獻?

諸葛亮的想法是中國的傳統思想:做人要矜持,謙虛,不能顯擺。雖然說做人要謙虛,但過度的謙虛就會導致不自信。諸葛亮就是太過謙虛,而貶低了自己的能力。但他是幸運的,他遇上了劉備。所以,他才留下了草船借箭、木牛流馬等一段段佳話。

其實有時候,我們自己明明有能力,卻對自己不自信,猶猶豫豫的,一個個機會就會從眼前飄走了,到頭來,還是一事無成;還有時候,我們在和別人競爭時,由於太過謙讓、保守,認爲自己這也不如別人,那也不如別人,所以使原本觸手可及的機會往往被別人搶去。其實,這種沒有意義的謙虛是沒用的,不但不會讓人尊敬你,更會讓別人認爲你是一個不自信的人。

來吧,不需要劉備或徐庶,做一個自信的自己,讓世界看到你的光芒!看到一個自信的你!

讀《三顧茅廬》有感10

今天,媽媽終於給我買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拿到心愛的書,一口氣讀了六十頁。這裏面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劉玄德三顧茅廬}這一段。

這段講的是:自從徐澤介紹臥龍先生後,劉備心裏一直想拜見臥龍。終於,有一天,劉備帶着關,張二人來到臥龍崗。這裏的農民告訴劉備,他們的農歌都是臥龍先生寫的,聽了農民的話,劉備更加佩服諸葛亮了。劉備找到小茅屋,可是,小童子說:諸葛亮不在。

第二次,劉備冒着大雪,騎着馬又去請諸葛亮,可是,諸葛亮還是不在。

第三次,劉備不顧關,張二人的阻止又來到了臥龍崗。這一次,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心感動。於是,諸葛亮做了劉備的軍師。

這個典故告訴我:請求別人幫助時要誠懇,不能虛情假意,這樣才能得到他人對你的信任。我還要學習劉備禮賢下士的態度,不懂得就要問,這樣纔能有進步。

讀《三顧茅廬》有感11

《劉備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人人皆知,個個都曉,劉備禮賢下士,廣行仁義,經徐庶介紹,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爲軍師,從此運籌帷幄,巧用智謀,大展輝煌。劉備三次去請孔明,不怕辛苦,真心實意,才使得孔明願出山相助。第一次,小童告訴劉備,先生出門去了,他沒有失興,勒馬而回。第二次,時值深冬、天寒地凍、陰雲密佈、大雪紛飛,諸葛均告知劉備,孔明已被朋友約出去遊玩了。此時劉備也沒有泄氣,留下一封信離去。第三次,轉眼又到了冬天,劉備三兄弟再次前往,不巧孔明正在睡覺,而劉備並沒有將孔明叫醒,門外站一個多時辰。孔明才醒來,劉備大禮相拜,傾訴衷腸,孔明深感熱忱仁義,願與相助,劉備如魚得水,爲歷史留下了風光的一頁。劉備心胸寬闊,彬彬有禮,不像張飛性子急,動作粗魯,沒有忍耐性。劉備凡事都是先思考,不急燥、很理智。他覺得想見賢士而不用正確的方法,是不行的。孔明是當代聖賢,不能隨意召來。

讀完本文後,我覺得自己一定要像劉備一樣,遇事冷靜,再困難的“敵人”也要將它降服,不要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對自己要有信心,對事情要有把握。“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讀《三顧茅廬》有感12

三國時期,劉備因缺少人才,去拜訪了諸葛亮,想請他出山幫劉備打天下。前兩次,因爲諸葛亮不在,落了空,第三次終於拜見到了這位臥龍先生,在劉備的真誠邀請下,諸葛亮覺得劉備是真心誠意的,於是便隨他一起出山,開拓了一片江山。出山後,兩人關係一直相互融洽,劉備常說:“我得到諸葛亮,就像魚兒得到了水啊!”

讀完《三顧茅廬》,我不禁掩卷長嘆:真誠,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最好的橋樑。

有了真誠,朋友就會真誠對待你,朋友就會成爲我們最好的傾訴對象,成爲安慰我們的貼心知已,成爲我們快樂成長的夥伴。只要真心誠意地對待每一件事,成功就不會離我們很遠。記得有一次競選班幹部,我認爲在演講時只要隨便說一點就行了,而其他的同學都經過精心準備。演講時,別的同學都講得很好,打動了許多同學和老師,而我僅說了幾句,沒有體現我競選的真誠,那一次,我落選了。第二次,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訓,認真準備了演講稿,競選時,我說得繪聲繪色,贏來了一片掌聲,我成功了——真誠幫助我贏得了成功。

劉備不僅對諸葛亮的真誠讓我感動,他愛才、尊才的

品格也令我久 久難忘。諸葛亮出山後,一生追隨劉備,而劉備對諸葛亮也處處尊敬,甚至在臨終託孤時,讓諸葛亮擔起復漢的重任。正是由於這份真誠,讓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我們在學習成長過程中,要相互尊重、相互愛護,培養自己優秀的品質,努力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用真誠成就自己的一生

讀《三顧茅廬》有感13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在其間,記載了許多廣爲流傳的故事,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氣周瑜、空城計……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三顧茅廬"了。

"三顧茅廬"主要講了徐庶爲了探望老母,臨走前向劉備推薦了臥龍先生。司馬微再次推薦諸葛亮後,劉、關、張三兄弟三次拜訪諸葛亮,終於將諸葛亮請出山,重扶漢室的故事。

故事中,關羽說:"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於斯人之甚也?"張飛說:"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爲大賢?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從這二人話中,可以看出關、張二人不懂尊重人才、禮賢下士。相反,劉備反對這種心態。他叱責關、張二人,用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的故事教誨他們要對人才求賢若渴。

在劉玄德三次誠心誠意的拜見下,終於見到了孔明,並邀請他出山輔佐自己,爲重扶漢室打下了堅固的根基。

我一直在想,當初劉備如果聽了關、張的建議,放棄了諸葛亮,三國時期的這段歷史還會這樣發展嗎?劉備還會成爲西蜀皇帝嗎?還會有魏、蜀、吳三分天下的格局嗎?

凡成大事者,不一定要精通天文地理,不一定要滿腹經綸,也不一定要有萬夫不當之勇,但一定要善用人才,要讓人才"烏鵲南飛,繞樹三匝,有枝可依"。

讀《三顧茅廬》有感14

這個典故講的是三國時期,劉備經過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時聽說人稱臥龍的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劉備就前去請他出山。可第一去因諸葛老師不在家而回,第二去冒着大雪又因已外出而回,第三去終因劉備的真誠打動了諸葛老師,請除了這位隱居山林的臥龍先生。如果我們大膽想像,如果劉備只去了一次就沒再去了,就請不出則爲臥龍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驚天動地大事業。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就是劉備這真誠的力量讓僅是一般的諸葛先生所被打動,助劉備一臂之力,興復漢室。

諸葛老師咋北伐魏國時在給後主劉禪的信中說:臣雖布衣,卻被先帝三顧於茅廬之中,甚是感動,願孝臣子之忠,今日北伐,興復漢室天下。是什麼讓一代臥龍如此忠誠於蜀國呢?是劉備的真誠。真誠?我聽到有人感嘆了,劉備的真誠怎能讓一代臥龍如此忠心?這還要從頭說起。三顧茅廬之時,第一去時就讓張飛十分不快,心想:小小諸葛村夫何必要大哥親自來請,由我帶幾人將他幫來即可;第二去時是大雪封山,馬都走不了了,而劉備卻執意要去,最後還生病了。第三去時正是劉備.關羽和張飛的結拜紀念日。正是這些事,才讓我龍先生諸葛老師出了山,稱了臣。劉備不光對諸葛老師真誠,還對別的人真誠,張飛.關羽.趙雲.諸葛老師這些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嗎?

如果你真誠,身邊總會有俠肝義膽的好朋友,如果你可以爲朋友兩肋插刀,朋友也後對你真誠。所以我們應該對人.對朋友真誠,做人就做真誠的人。

讀《三顧茅廬》有感15

在爸爸的指導下,我學習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故事講的是三國時期,劉備身邊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但是沒有出謀劃策的謀士。他打聽到諸葛亮非常有才幹,就想請他出山幫助自己完成統一國家的大業。第一次,他和關羽、張飛來到隆中草屋拜訪諸葛亮,只見到諸葛亮的小童,而未見其本人。過了幾天,劉備聽說諸葛亮回來了,立即叫人備馬,第二次到了草屋,諸葛亮還是不在, 劉備無奈,寫下一封誠懇的信,依依而回。春天來了,劉備打算三訪諸葛亮,三人第三次到隆中來到草屋,知道諸葛亮在睡覺,劉備便在屋外靜靜等候。 精誠所致,金石爲開,茅屋的門終於開了,諸葛亮迎接了劉備三人進屋,便談論起國家大事,諸葛亮見劉備三顧茅廬,又誠心誠意,便答應了劉備,以後幫助劉備成就了一番大業。

讀了這個小故事,我懂得了兩個道理,一是對人要誠懇禮貌;二是做事要堅持不懈,永不放棄,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