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範文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於1926年寫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憶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後感,歡迎參考!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範文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範文1

魯迅寫的書浩如煙海,在衆多沒有感情色彩,並且充斥着戰鬥和批判的文章面前,我讀到了一篇擁有者童真與快樂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它描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百草園的樂趣,以及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作者充分描繪出百草園充滿着無限的樂趣,那兒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竄向雲霄裏去了”,這無疑是一個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機。

當魯迅先生到了要上學的年齡時,家裏將他送進了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老師家的書房。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習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識字,晚上對課”,這邊是魯迅先生一天學習的內容。他的父母將他送到城中最嚴厲的書塾,使他再也見不到美麗的百草園了。

這一前一後的對比是不存在前褒後貶的現象的。百草園裏的,固然是歡樂,天真的,三味書屋的生活描寫又何嘗不是充滿了新奇和趣味?所以,客觀來講,這篇文章是一曲少年時代生活的戀歌,而不是投向敵人的投槍和匕首。至於過去人們的解讀這篇文字時,將它的主題歸結爲“批判封建教育”的說法,現在看來,似乎有些牽強,是帶着意識形態方面的“有色眼鏡”。要知道,魯迅先生固然寫了許多戰鬥和批判的文字,但這並不意味着先生的心就是那麼一般地如刀的冷厲而無一絲溫情與浪漫。

總之,這篇是在給了我許多歡樂,讓我享受到了魯迅那美好、純真的童年。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範文2

看了魯迅爺爺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文章,我也很想去看看魯迅爺爺小時候的樂園——百草園和他上課的學校——三味書屋。一個星期天的早晨,我和爸爸一起去魯迅故里遊玩,親身經歷了一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春寒料峭,天下着綿綿的細雨,我和爸爸打着傘,首先來到了百草園。一進門,最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大片綠綠的菜畦,還有一堵長滿野草的矮牆。我走到一口井邊,咦,這就是光滑的石井欄嗎?我用手摸了摸,嗬,還真有點光滑呢!園中點綴着幾棵高高的大樹,由於樹上還沒長出葉子,我就辨別不出它們是什麼樹,只有皂莢樹上還掛滿了一顆顆的果實,我還能認出來。爸爸幫我找到了那棵古老的桑樹,可惜沒有紫紅的桑椹。魯迅爺爺筆下的:“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這樣一個他兒時的樂園,可現在在我的眼中顯得有些貧乏無味,令人失望。

從百草園出來,我們來到了三味書屋,這是一座既古老又破舊的房子,白色的牆,烏黑的門,石板鋪成的地。我們又找到了魯迅讀書的“教室”,“教室”中間的上方掛着一塊“三味書屋”的木牌子,牌子的下面是一幅畫,畫着一隻梅花鹿伏在一棵松樹下。“教室”裏只有八個座位,魯迅的座位在左邊的一個角落裏,桌子的右下角還刻着一個“早”字呢!見證了魯迅堅持早起不遲到的決心。

魯迅兒時的樂園只不過是個普通的菜園,他讀書的“學校”只是一座破舊、簡陋的房子。然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卻走出了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我們現在有現代化的公園和學校,有一流的教學環境和教學設施,那麼,從這裏又會走出怎樣的偉人呢……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範文3

隨着那一聲“俯首甘爲孺子牛”誓言的指引,伴着課文中“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清脆的背書聲,彷彿有着一股別樣的力量,牽引着我,帶我來到這大文豪魯迅先生的故居中。

站在那堵門前,這位大文豪的形象,陡然的出現在了我的腦海中,瘦小單薄的身板,卻可以揹負起那黑暗社會帶來的壓力,矮小的身形,卻能讓幾經衰落的中國又重新走上和平之路,是什麼力量,令他幹出這樣驚天動地的業績呢?我懷着那重重的疑惑,跨進了它。

這是一片菜園,雖小卻一點也不失青翠綠色與蓬勃生機,幾百年的歲月過去,無形的留下了,那刀刻般歲月的痕跡,菜地的正中央種植着一棵大樹,根莖粗大、枝葉茂盛,默默地立於此地也已幾經幾百年了吧。它默默地注視着這百年來的風風雨雨,爲年幼的魯迅,帶來那一片的綠蔭,看着他一天天的長大,爲他帶來那一份份的喜悅。難怪魯迅在文章中寫到:這是我童年之中的一方樂土。

望着那一片的綠色和那有些發紅的泥地,我彷彿感受到了魯迅那時的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的魯迅是快樂的。在那時的他眼中,一切還都是那樣的美好快樂,遠離喧囂,沒有那社會帶來的壓迫。童年爲魯迅留下了許許多多值得用一生去懷念的地方,正是這樣的留下,讓魯迅對後來社會的黑暗而不滿,他懷念自己在此地留下美好的時光,正是這塊地給予了魯迅反思與勇氣。看向你去那片菜地,彷彿看到了魯迅處於腦海深處的記憶,趴在土地上,掘何首烏、摘覆盆子、捉蟋蟀……

但這只是我所尋答案的一半,而那另一半,也是那最有價值的另一半,卻還在那三味書屋之中,我擡起腳,繼續向裏走去,不多時便來到三味書屋。

就是那一幅畫卷,幾張古木書桌便構成了所謂的三味書屋,書屋不大,卻四處充滿了書墨香,古檀色的書桌盡現古樸典雅的氣息,仔細地看向那擺於最中間的書桌,終於模模糊糊的找到了那個令魯迅羞恥的字眼:早。雖書桌再已不是那時的書桌,但是,那一筆一劃、歪歪扭扭的字體,還是令人鮮明地感受到了這位大文豪的決心,眼前彷彿展現出了這樣的一幅畫面:一羣小童坐在書書桌旁,畫卷前彷彿站着一位手持戒尺的先生,正搖頭晃腦的教孩子們背詩書。

這時的魯迅的確是過着一種枯燥無趣的生活,但是,在這搖頭晃腦的過程之中,遠大的思想與主張也隨之進入到了魯迅的腦海之中。黑暗的社會中,即使擁有勇氣與明辨是非的心態,但假如沒有力挫羣儒、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力,變也無法在那時的社會之中立足,魯迅的真諦與他一生取得成功的智慧莫過於此吧?

離開三味書屋,帶走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與真諦。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範文4

每讀完這篇文章,心中總要憧憬好一會兒,時間也似乎是停留了,停留在了那美好的童年時光……

這是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寫的是魯迅童年的生活和學習,回憶中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並不是簡單的勾勒,卻也沒有濃濃的筆墨,而是流露着童年的快樂,甚是打動人心。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這些景色,不僅讓魯迅回味,更讓我心動。我想魯迅的童年,是多麼快樂,多麼幸福,甚至有點懷疑魯迅童心未泯。而當魯迅上學後,也並非不快樂,而讓人覺得是另一種趣味。“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這是魯迅的話,讓人看了,先是一笑。並不是笑魯迅的無知,而是對他求知的肯定和讚賞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對“怪哉”的思慮了。能讓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這篇文章,我覺得是最大的成功。

魯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是年過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麼真摯,彷彿就在眼前,看在眼裏,刻在心裏。我想,這不只是因爲實有其事,更重的是魯迅對童年的懷戀和憧憬。

撲蝴蝶、捉鳴蟬、採荷蓮……這是誰沒有的童年?課堂開小差、收藏愛書、問一些無厘頭的問題……又有誰的童年沒經歷過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遺忘?童年,留不住,最後只灑落在記憶的長河上。

人生固然是美好的,可怎樣去感受,怎麼去理解這些美好呢?文章雖然沒有提到任何的觀念,可是卻不禁讓人深思,對童年的深思,對人生的深思。或是記憶,或是懷戀,總是美好的,就算是曾經瑕疵。悠悠童年,承載着太多的美好和思念,我們真應當去好好感受。

我再次拿起了《朝花夕拾》,讀起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像是走進了百草園,走進了三味書屋,走進了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