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誰的奮鬥不帶傷》讀後感範文

《誰的奮鬥不帶傷》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誰的奮鬥不帶傷讀後感(一)

《誰的奮鬥不帶傷》讀後感範文

這本書是趙美萍老師的一本自傳,講述了她自己的一生。從一個採石女到著名的雜誌主編,她背後所經歷的千辛萬苦。

看到這本書就被她的名字吸引,確切的說是一種感動。趙老師9歲那年疼愛她的父親死於醫療事故,所有的歡樂和幸福戛然而止,命運帶着她泅向苦難之海。兩年後,她隨改嫁的母親到了農村,爲了生存,不得不放棄學業,扛起家計。她拾過糞,砸過石頭,刷過盤子,做過流水線女工、時裝公司技術員……到如今成爲了《知音·海外版》駐美國特約編輯、記者,定居美國休斯敦。

當我讀到趙老師處於困境的時候,我被她的那種堅韌深深的感動。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當我們處在低谷的時候,我們仍要心懷希望,不輕言放棄。當我們處在困境的時候,我們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勇敢的面對。工作中我們也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挑戰,我們要勇敢的面對,積極解決問題。

同時,我們要執着於我們的夢想。趙老師從一個小學畢業的姑娘到著名編輯,正是因爲她自己一直擁有的文學夢。想想正值青春的自己,我的時間哪裏去了,我的激情哪裏去了,我的夢想哪裏去了?在接下來的工作生活中,我會爲自己樹立明確的目標,合理的規劃自己的時間。

當我們抱怨工作的辛苦、生活的艱難,和14歲就掄起大錘砸石頭的趙美萍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惡劣的環境激發人的潛能,使人得以生存和發展;優裕的環境消磨人的意志,使人頹廢和墮落。

可是反過來想,當我們坐擁優越的學習、工作環境,我們應當珍惜所擁有的資源,充分利用這些資源,讓我們更快地進步、更快的成長。不管生活給了我什麼,是安逸還是困苦,是甜蜜還是苦澀,我都感恩與珍惜,享受生活給予的一切。縱使生活是一杯苦咖啡,我也要在氤氳的香氣中享受它的香醇;縱使生活是一隻酸檸檬,我也要把它調成一杯鮮榨檸檬汁。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沒有誰是可以隨隨便便成功的,至少我不可以。我會在接下來的時間裏不斷的磨練自己,讓自己不斷的成長。

誰的奮鬥不帶傷讀後感(二)

苦難學堂

基本沒有接觸過趙美萍老師的作品,更不知道《我的苦難,我的大學》曾風靡一時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影響力愈來愈大以致於再版。

《誰的奮鬥不帶傷》是偶然的機會從電視和網站上了解到的,該書爲《我的苦難,我的大學》的修改再版,因爲其本身敘述作者的真實經歷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固然也就仔細閱讀一番。

這本書是趙美萍老師的一本自傳,講述了她自己的一生。全書分爲五個部分,講述從一個採石女到著名的雜誌主編背後所經歷的千辛萬苦,依靠的可能僅僅是當初的那個文學夢和對生活苦難的理解。

正如文中所說:

生活的痛苦是鹽,缺少了它,生命就會蒼白無味。

看到這本書就被它的名字吸引,確切的說是一種感動。

童年,本來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快樂無憂的時候。可是老天有時候就是那麼喜怒無常,禍患就這麼悄然而至,一個醫療事故,作者慈愛的父親離開了,離開了這個家,原本美好幸福的生活也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書中是這樣寫的,“那是1978年的8月21日(陰曆七月十八),從這天開始,我所有的歡樂和幸福戛然而止,命運在這裏走出了它的分水嶺,帶着我泅向苦難之海,”作者這樣形容童年的劇變。傷痛和苦難的影響也就這樣永遠地烙下了。

比起現如今沉醉在幸福生活中的我們,這或許是難以想象的。兩年後,作者隨改嫁的母親到了農村,爲了生存,不得不放棄學業,扛起家計。

爲了能有條出路,她19歲跟着她的“初戀”來到了上海,與身爲工人的男朋友蝸居在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廢棄廚房裏,開始了艱辛的打工生涯。

她刷過盤子,做過流水線女工、車間技術員,於此算是成爲打工妹裏的白領人士,併成爲媒體爭相報道的對象。之後又跳槽到廣告公司等單位,業餘時間依然筆耕不輟。

她一往無前地奔跑在通往夢想的道路上,最終成爲了《知音·海外版》駐美國特約編輯、記者,得到了她夢寐以求的工作。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當我們處在低谷的時候,我們仍要心懷希望,不輕言放棄。當我們處在困境的時候,我們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勇敢的面對。

工作中我們也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挑戰,我們要勇敢的面對,積極解決問題。同時,我們要執着於我們的夢想。

作者多年的堅持直至成爲著名雜誌編輯,也正是因爲她自己對當初文學夢的堅持和不懈地追求。

而想想正值青春的自己……

如今的我們坐擁優越的學習、工作環境,應當珍惜所擁有的資源,充分利用這些資源,讓我們更快地進步、更快的成長。

不管生活給了我什麼,是安逸還是困苦,是甜蜜還是苦澀,都應感恩與珍惜,享受生活給予的一切。

要讓生活這杯杯苦咖啡飄散出氤氳的香氣,從中享受它的香醇。

(文:陳立偉)

誰的奮鬥不帶傷讀後感(三)

風中揚起不屈的旗

Emily

有幸讀朋友贈送的《誰的奮鬥不帶傷》這本書,此書講述的是作者自幼喪父,出身貧寒,之後隨母親改嫁到安徽農村,爲了減輕家庭負擔,開始了在採石場工作,後來爲了解決母親患病欠下的鉅債,到上海打工。雖然一路千辛萬苦但她有着堅定地信念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最終成爲《知音》雜誌社資深編輯,現定居美國休斯敦,爲《知音·海外版》駐美國特約編輯、記者。

讀這本書讓我感觸很深的就是第四章——打拼上海,風中揚起不屈的旗。作者19歲和她的“初戀”私奔到上海,開始了艱辛的打工生涯。先後做過餐館服務員、流水線女工、時裝公司技術員、廣告公司業務員等等。在這段日子中憑着她勤奮好學不服輸的個性和吃苦耐勞拼命加班加點的工作表現,以及對寫作的熱愛,她贏得了領導們的賞識,升職爲車間的生產組長、技術員,成爲衆多打工妹中的佼佼者,併成爲媒體爭相報道的對象。

看到這些不由得想起我的經歷,雖然我沒有作者這麼悽慘的人生,沒有過小時候就砸石頭的經歷,更沒有體驗過在一個城市打拼的那份艱辛,但是好多時候我都告訴自己我的一生不能就這麼碌碌無爲。剛上班的時候我就被家人分配到國企單位,感受着暮氣沉沉的氣氛,體會着人際關係的複雜,“享受”着一杯茶、一份報的生活。沒有擔當,沒有鬥志,更沒有學習的氛圍。但我無時無刻都提醒自己要改變,不能同化。上班一年我就開始學習商務英語、互聯網、人力資源、心理學,並且利用週末時間做兼職英語家教。第一次代課很緊張,好多時候都是在自己給自己講沒有考慮到學生是否能接受,成績也沒有明顯的提高。我自己在反思也和學生討論改變了我的講課方式,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學生的成績有了顯著的提高。慢慢我發現自己的價值,也不會因爲現處的環境而去抱怨、苦惱,而是盡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每個人都有迷茫、痛苦、自卑的時期,但無論我們的經歷多麼不堪,都需要告訴自己:最痛苦的時候就是成長的時候。不管你對生活多麼不滿,生活總是要繼續往前走的。就像你不願意長大,歲月總會帶着你轉過一圈又一圈的年輪。懷揣夢想、心存信念、堅定不移、奮力追逐,這短暫的一生我們終將會失去,但我相信上天給我們生命一定是爲了讓我們創造奇蹟!